新旧制曲作坊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

新旧制曲作坊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

一、新老制曲车间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徐晨,白莉圆,张艳,齐欢,陈雪,孟勤燕,张永利,闫宗科[1](2022)在《西凤酒制酒车间环境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定点取样研究了不同季节西凤酒新老制酒车间环境微生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制酒车间空气中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呈现出酵母菌>细菌>霉菌的趋势,5个制酒车间(901、902、903、904、905)的酵母菌浓度最高分别为2.96×104cfu/m3、1.1×105cfu/m3、3.87×105cfu/m3、2.16×105cfu/m3、3.34×105cfu/m3;细菌浓度最高分别为9.67×103cfu/m3、1.26×104cfu/m3、3.4×104cfu/m3、2.14×104cfu/m3、2.66×104cfu/m3;霉菌浓度最高分别为6.34×103cfu/m3、7.22×103cfu/m3、1.09×104cfu/m3、1.43×104cfu/m3、1.32×104cfu/m3。每个制酒车间不同季节的酵母菌浓度差异显着,霉菌和细菌差异较小。全年来看,春季老制酒车间空气微生物数量较多,秋季新制酒车间空气微生物数量较多。对可培养空气微生物分离纯化并进行种属鉴定,表明新老制酒车间空气中的真菌种类基本一致,而新车间的细菌种类明显多于老车间。同时,制酒车间的优势真菌种群为Lichtheimia(横梗霉属)和Saccharomycopsis(复膜酵母菌属),分别占空气真菌总数的48.5%和15.2%,优势细菌种群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占空气细菌总数的63.2%。该结果为研究稳定酿酒微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提供基础参数。

孙利林,李立郎,胡萍,田亚,麻颖垚,袁再顺[2](2020)在《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并阐明其优势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随酿造工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酒曲中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海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堆积发酵中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在窖内发酵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窖泥中主要优势菌有放线菌(Actinomyce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杆菌属(Acetobacter)。同一酒厂和不同酒厂新老车间酒曲、堆积、窖内发酵、窖泥之间细菌组成相似度较高,但其优势菌群丰度差异显着。发酵车间使用年限及窖龄影响着酿酒微生物多样性;使用时间长的车间和窖池其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更稳定,优势菌群更突出。

车路萍,邓杰,卫春会,任志强,郭燕,邓波,杜礼泉,黄治国[3](2019)在《基于PLFA分析不同地域浓香型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相关性》文中认为为探索不同地域浓香型大曲及其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的相关性,该文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图谱分析法对四川绵阳、泸州地区不同发酵阶段的浓香型大曲及其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大曲及其曲房空气细菌群落PLFA种类数变化相反,且各阶段大曲高于对应曲房空气。两地大曲及其曲房空气细菌生物量均在后火期达到最大值,变化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通过相对丰度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大曲优势菌群主要为嗜热解氢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曲房空气优势菌群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且绵阳地区大曲与曲房空气细菌群落在发酵0 d、低温期、储藏期组成相似,泸州地区大曲与曲房空气在整个发酵阶段组成相似。综上研究表明,曲房空气微生物对浓香型大曲具有重要影响且主要在发酵前期。

卢中明,谢菲,郑敏,杜礼泉,胡立志,刘强,张媛,古丹[4](2019)在《低醉白酒风味大曲发酵过程中环境微生物调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丰谷低醉白酒风味大曲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不同发酵环境微生物调控方式,研究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理化指标、感官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室墙面草帘悬挂+发酵室草帘吊顶+曲坯草帘覆盖"方法调控发酵环境的微生物,并通过一定时间驯化,可有效提高低醉白酒风味大曲的发酵力、微生物数量及感官质量,优化和丰富环境微生物的种类。

吴秋蕾,黎有有,邓丽颖,赵湖,郝立娟,樊林,陈义光,张丽[5](2019)在《酒鬼酒发酵车间空气源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空气自然沉降法和纯培养法从酒鬼酒发酵车间收集分离空气中可培养细菌(含放线菌),运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法对菌株进行多样性研究。用添加10%酒鬼酒酒醅浸汁的营养琼脂、麦芽膏-酵母膏和高氏一号培养基,从酒鬼酒发酵车间分离纯化到127株细菌菌株。根据形态观察和部分生理生化实验去冗余,选取72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对其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离菌株具有较高的类群多样性,分属于细菌域的4个门(Actinobacteria, Deinococcus-Thermus,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的17个科(Aurantimonadaceae, Bacillaceae, Bacillales Family Ⅻ, Corynebacteriaceae, Deinococcaceae, Intrasporangiaceae, Microbacteriaceae,Moraxellaceae, Nocardiaceae, Planococcaceae, Propionibacteriaceae, Pseudomonadaceae, Rhizobiaceae, Rhodobacteraceae, Sphingomonadaceae, Staphylococcaceae, Xanthomonadaceae)的24个属(Acinetobacter, Agrococcus, Arsenicicoccus, Arthrobacter, Aurantimonas, Bacillus, Corynebacterium, Deinococcus, Exiguobacterium, Janibacter, Kocuria, Luteococcus, Microbacterium, Micrococcus, Paracoccus, Pararhodobacter, Pseudomonas, Rhodococcus, Shinella, Sphingomonas, Sporosarcina, Staphylococcus, Virgibacillus, Xanthomonas)。优势类群为Actinobacteria门(34株,47.22%),其中Micrococcaceae为优势科,含15株菌株;其次是Proteobacteria门(24株,33.33%)和Firmicutes门(11株,15.28%),还分离到3株属于分类名称尚未确定且目前根据《伯杰氏细菌手册》暂称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的细菌。这些菌株可分为53个物种,大部分菌株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密切的已知物种的典型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37%~99.88%)。其中至少有5株(JSM 2215019、JSM 2215034、JSM2215039、JSM 2215042和JSM 2215109)可能代表潜在的新的分类单元(potential new taxa),它们可能分别代表Sphingomonas, Corynebacterium, Arthrobacter, Paracoccus和Deinococcus属的潜在新种。以上结果表明,酒鬼酒发酵车间空气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且可能潜藏着新的微生物类群(物种)。

张子豪[6](2018)在《西凤酒制曲中心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白酒行业需求量增长速度迅猛。而这对于白酒制曲建筑而言,在建筑形式与规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了深化阶段。本文通过对西凤酒制曲中心建筑空间的设计与研究,探讨了制曲建筑高层化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在传统白酒酿造的制曲环节中,其建筑主要为单层厂房,建筑功能的排布依据制曲的流程展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皮的稀缺与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产量和效率进一步的需求,使得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已越加困难。都让白酒制曲车间从单层向多层的转变趋势越加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使得采用平房制曲的传统建筑形式向高层的转变成为了此次研究的重点。高层制曲建筑的设计,其范畴属于工业建筑设计,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必须注意到制曲的整个生产过程,在尊重传统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做到建筑形式的创新与功能需求的统一,在不影响制曲质量的情况下使得建筑形式与生产流程有机的相结合,从而实现制曲建筑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王雪山[7](2018)在《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及溯源解析》文中提出中国白酒的酿造过程是个复杂的自然多菌种固态发酵过程,在从谷物原料到白酒的发酵历程中,不仅涉及到酒曲中的微生物,同样集成了多种环境中的复杂微生物种群。因此,白酒发酵微生态应包含发酵过程微生态与发酵环境微生态。然而目前对于发酵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尚且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选择典型的清香类型白酒生产过程,利用相同的大曲和发酵工艺,在老厂区及新厂区两个不同环境中同时进行两批比较性发酵研究,结合多相代谢物靶标分析、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溯源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清香类型白酒发酵环境微生物组成结构、白酒发酵微生物的来源及环境微生物变化对白酒发酵的影响。此外,由于大曲的制作工艺同样是自发式固态发酵过程,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微生物对大曲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多相代谢物靶标分析不同酿造环境下酒醅中微生物代谢规律,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酒醅风味物质代谢图谱发生变化。从酒醅中共检测到58种代谢物,包括4种醇类、10种酸类、27种酯类、11种芳香族化合物和6种其他物质。通过对老厂区及新厂区两个典型酿造环境下的白酒发酵过程研究,发现新厂区酒醅与老厂区酒醅的代谢图谱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发酵结束时老厂区酒醅中乙醇含量(99.97±13.05 g?kg-1酒醅)显着(p<0.01)高于新厂区酒醅中乙醇含量(37.57±3.44 g?kg-1酒醅),同时老厂区酒醅中总酯、总醇、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新厂区。但是新厂区酒醅中总酸含量高于老厂区,主要包含乙酸、乳酸和苹果酸。(2)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新厂区酒醅及老厂区酒醅中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发现不同环境酒醅初始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同,进一步造成酒醅中微生物演替规律及代谢的差异。结果显示酒醅中主要微生物包含6个细菌属和7个真菌属,细菌种群主要包含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Kroppenstedti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真菌种群主要包含毕赤酵母属(Pichia)、假丝酵母属(Candida)、Kazachstania、复膜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酵母属(Saccharomyces)、维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其中老厂区发酵初始酒醅中芽孢杆菌属(20.78±1.08%)、魏斯氏菌属(16.64±8.53%)、毕赤酵母属(55.10±12.37%)、维克汉姆酵母属(3.35±0.35%)和曲霉属(10.66±2.63%)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新厂区;而新厂区中假单胞菌属(17.04±11.27%)、不动杆菌属(3.02±0.69%)、假丝酵母属(16.47±4.31%)和Kazachstania(1.31±0.76%)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老厂区。发酵4 d之后,两个厂区酒醅细菌种群均逐渐演替为乳杆菌属(68.8997.72%)。然而两个厂区酒醅中真菌种群产生较大差异,新厂区中主要真菌种群是假丝酵母属(43.3274.13%),而老厂区则是毕赤酵母属(18.8765.34%)成为主要真菌种群。同时,典范对应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假丝酵母属、Kazachstania和酒醅中酸类物质代谢呈正相关关系,和酯类代谢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酒醅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是酒醅代谢图谱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通过高通量测序解析白酒发酵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结构时发现老厂区环境中白酒发酵功能微生物相对丰度高于新厂区。其中酿酒车间室内地面及工具富集了丰富的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细菌种群主要包括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真菌种群主要包括毕赤酵母属、复膜酵母属、酵母属、维克汉姆酵母属和曲霉属。采用原位模拟发酵的方法,设置两批不添加大曲的白酒发酵过程试验以验证环境微生物对白酒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老两个厂区不添加大曲的酒醅中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丝酵母属的分布规律与相应正常发酵体系中的规律一致,这进一步表明环境微生物的改变会驱动白酒发酵过程微生物的演替及代谢规律。(4)通过SourceTracker定量分析白酒发酵微生物的来源,并结合可培养验证方式找出导致两个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白酒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主要来自发酵环境(主要是工具和未知环境,72.6190.90%),包括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Kroppenstedtia。发酵后期酒醅中主要细菌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全部来自环境。白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种群主要来自大曲(61.0680.00%),主要贡献两个厂区酒醅中毕赤酵母属、复膜酵母属和曲霉属真菌。但是新厂区中优势真菌种群假丝酵母属主要来自工具。而且我们发现新厂区发酵环境中(工具)芽孢杆菌属的缺失是导致环境中假丝酵母属大量增殖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及微生物溯源方法解析大曲微生物的来源。通过高通量测序在大曲及其制作环境中共检测到245个细菌属和119个真菌属。其中新曲细菌种群结构与原料相似度最高,真菌种群与室内地面及工具最接近。大曲制作过程中优势细菌种群由α-变形菌纲及γ-变形菌纲演替为芽孢菌纲,优势真菌种群由酵母纲、接合菌纲、伞型束梗孢菌纲和散囊菌纲演替为酵母纲和接合菌纲。通过SourceTracker定量分析原料及环境对大曲微生物种群的贡献,发现新曲中细菌种群主要来自制曲原料(小麦,82.67%),如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desiccabilis)等。但是成品曲中部分优势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主要来自室内地面和工具。同时制曲工具(55.18%)与室内地面(15.97%)也是大曲真菌种群的主要来源,如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梗孢酵母(Sterigmatomyces elviae)、(米/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oryzae)、生丝毕赤酵母(Hyphopichia burtonii)、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等。

韩英[8](2018)在《1964年汾酒试点科研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总结了1964年由轻工业部牵头在汾酒厂进行的试点研究工作,主要有四方面成就:一是分析检验方法的建立,包括化学分析法、微生物实验法和汾酒品质尝评法;二是伏曲的生产写实,制定了完整的大曲生产工艺、进行了大曲微生物鉴定、确定了大曲贮存期、并对制曲工艺创新进行研究;三是汾酒的酿造写实,对取样及测量方法进行完善、确定了用曲方法、对酿酒工艺总结及改进、改进了蒸馏设备以及增香调味酒的研究;四是汾酒质量的研究,制定汾酒质量标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了中国白酒科研的基础。

李大和[9](2017)在《中国白酒“三大试点”研究回顾》文中指出回顾汾酒、茅台、泸州老窖,白酒三大试点的重大成果,以及对行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乔岩[10](2016)在《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酱香型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生产的重要材料,在贮存中受曲虫、贮存时间等条件的影响。本试验对酱香型大曲曲虫进行诱捕和调查分析,对酱香型大曲的贮存质量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在不同贮存时间和贮存条件下酱香型大曲香味物质的变化。为酱香型大曲贮存过程中曲虫防治、合理的贮存方法及合适贮存时间进行一定的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新、老车间的小型曲虫主要种群分别为拟赤谷盗和谷蠹,蟑螂的主要种类为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蟑。小型曲虫的主要爆发时间为7、8、9月,蟑螂的主要爆发时间为8、9月,老车间曲虫总量高于新车间;小型曲虫的诱捕重量与温度呈正相关,晴天与多云天气诱捕曲虫重量较多;香油对蟑螂成虫和幼虫的诱捕效果理想。(2)酱香型大曲在贮存过程中的水分含量、菌落总数、酵母总数、淀粉含量、发酵力与酒化力呈下降趋势,酸度、霉菌总数、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为先上升后下降,贮存4个月左右时较高;氨基酸态氮含量逐渐增加;酱香型大曲在贮存时曲块颜色逐渐变浅,曲香味减少,酱香显着;贮存8个月后香味物质的种类和总量分别下降了54.76%和90.09%。(3)曲虫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大曲水分的散失;当7kg大曲中曲虫添加量在0.3g以下时,大曲的酸度、氨基酸态氮提高约10%,而霉菌、糖化力、菌落总数和发酵力在贮存1-5月略有提高。当7kg大曲中曲虫添加量为1g时,大曲的贮存质量显着低于未添加对照组,与未添加组相比香味物质种类减少32种,香味物质总量减少84.98%。(4)曲虫的综合防治将频振式杀虫灯诱虫和蟑螂诱捕相结合,贮存过程中会使大曲的水分含量、酸度、氨基酸态氮和微生物数量略有上升,大曲的淀粉含量增加、理化、生化、微生物指标在贮存5个月后较常规贮存高1%-25%左右;贮存6个月香味物质种类仍有60种,且芳香族和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常规贮存高。(5)20℃、30℃贮存有利于大曲生化指标的提高,但微生物的数量较低,感官性质略差;10℃贮存能够有效降低大曲的损耗,保护香味物质总量,但不利于苯甲醛等物质的挥发和4-丙氧基苯甲醛等物质的生成;固定温度不利于大曲的贮存。

二、新老制曲车间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老制曲车间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西凤酒制酒车间环境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剂及耗材
        1.1.3 培养基配制
        1.1.4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采样及计算
        1.2.2 分离纯化
        1.2.3 鉴定方法
        1.2.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季节空气微生物数量分布差异
    2.2 制酒车间可培养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情况
        2.2.1 可培养空气真菌分布情况
        2.2.2 可培养空气细菌分布情况
3 结论

(2)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材料
        1.1.2 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DNA提取及Mi Seq测序分析
        1.3.2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2.1.1 Shannon-Wiener曲线分析
        2.1.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1.3 多样本聚类树
    2.2 酿酒过程优势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分析
        2.2.1 酒曲细菌多样性分析
        2.2.2 堆积酒醅细菌多样性分析
        2.2.3 窖内酒醅细菌多样性分析
        2.2.4 窖泥细菌多样性分析
3 结论

(3)基于PLFA分析不同地域浓香型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PLFA提取及甲基化
        1.3.2 PLFA命名及微生物群落的表征[18-19]
        1.3.3 PLFA气相色谱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PLFA种类变化规律
    2.2 不同地区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PLFA种类组成分析
    2.3 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生物量变化趋势
    2.4 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变化趋势
    2.5 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3 结论

(4)低醉白酒风味大曲发酵过程中环境微生物调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发酵室环境微生物调控方法
        1.2.1. 1 实验方案
        1.2.1. 2 实验操作方法
        1.2.2 大曲生产工艺
        1.2.3 大曲理化和生化指标分析
        1.2.4 大曲微生物分析
        1.2.5 发酵室空气中微生物分析
        1.2.6 大曲感官评定
        1.2.7 大曲质量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曲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2 大曲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变化
    2.3 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2.4 大曲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2.5 大曲发酵过程中空气微生物的变化
    2.6 成品曲感官评定情况
3 结论

(5)酒鬼酒发酵车间空气源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和试剂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区简介和样品采集
        1.3.2 菌株分离纯化和形态观察
        1.3.3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1.3.4 生物学特征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
    2.2 类群多样性
    2.3 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3 讨论

(6)西凤酒制曲中心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论文研究框架
2.制曲工艺概述
    2.1 酒曲的起源与演变
        2.1.1 酒曲的起源
        2.1.2 酒曲的演变
        2.1.2.1 先秦时期的曲和糵
        2.1.2.2 汉代到北魏时期的酒曲
        2.1.2.3 唐宋时期的酒曲
        2.1.2.4 元、明、清时期的酒曲
    2.2 制曲的作用
        2.2.1 提供菌源
        2.2.2 糖化作用
        2.2.3 发酵作用
        2.2.4 投粮作用
        2.2.5 生香作用
    2.3 酒曲的分类
        2.3.1 小曲
        2.3.2 大曲
    2.4 基本制曲工艺流程
        2.4.1 曲块制作
        2.4.2 培菌管理
    2.5 西凤酒制曲工艺要求
        2.5.1 西凤酒曲块制作工艺要求
        2.5.2 西凤酒曲块培菌管理工艺要求
        2.5.3 西风酒制曲的技术关键
    本章小结
3.制曲建筑概述
    3.1 制曲建筑的概念
    3.2 制曲建筑的空间格局
        3.2.1 传统制曲建筑的空间格局
        3.2.2 近代制曲建筑的空间格局
        3.2.3 西凤酒厂老制曲建筑的空间格局
    3.3 制曲建筑高层化分析
        3.3.1 制曲建筑高层化的趋势
        3.3.2 制曲建筑高层化的问题及措施
    本章小结
4.西凤酒高层制曲中心设计
    4.1 设计背景
        4.1.1 历史背景
        4.1.2 文化价值
        4.1.3 设计目的及意义
    4.2 建筑总体设计
        4.2.1 建筑概况
        4.2.1.1 项目概况
        4.2.1.2 区位分析
        4.2.1.3 布局分析
    4.3 建筑平面分析
    4.4 建筑体块构成
    4.5 建筑流线分析
        4.5.1 工艺流线分析
        4.5.2 人行流线分析
    4.6 建筑造型分析
        4.6.1 墙身基础造型
        4.6.2 整体立面造型
    4.7 建筑防火设计
        4.7.1 总平面防火设计
        4.7.2 防火分类
        4.7.3 耐火等级
        4.7.4 防火间距
        4.7.5 消防车道
        4.7.6 防火分区
        4.7.7 安全疏散
    本章小结
5.制曲中心建筑重点设计
    5.1 制曲楼
        5.1.1 制曲设备统计
        5.1.2 制曲设备空间布置
    5.2 培曲楼
        5.2.1 曲房
        5.2.1.1 曲房结构设计
        5.2.1.2 曲房通风
        5.2.1.3 曲房环境检测
        5.2.2 粉碎车间
        5.2.2.1 粉碎设备统计
        5.2.2.2 粉碎设备空间布置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 建筑图纸

(7)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及溯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发酵微生态概述
    1.2 清香型白酒发酵微生态
        1.2.1 白酒发酵微生态研究现状
        1.2.2 白酒发酵环境微生态
    1.3 国内外食品发酵微生态研究进展
        1.3.1 食品发酵微生态研究现状
        1.3.2 食品发酵环境微生态及食品微生态地域性研究
        1.3.3 食品发酵微生物溯源分析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本研究立项依据及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代谢差异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试剂及分析软件
        2.2.2 酒醅发酵过程样品采集
        2.2.3 理化指标分析
        2.2.4 酒醅代谢物分析
        2.2.5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境改变对酒醅理化指标的影响
        2.3.2 发酵过程中乙醇代谢规律
        2.3.3 有机酸代谢规律
        2.3.4 挥发性化合物代谢规律
        2.3.5 酒醅发酵过程中代谢图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群演替差异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试剂及分析软件
        3.2.2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3.2.3 酒醅发酵过程样品采集
        3.2.4 酒醅宏基因组提取
        3.2.5 细菌、真菌生物量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
        3.2.6 细菌、真菌文库构建及IlluminaMiseq测序
        3.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环境变化对酒醅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3.3.2 酒醅细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演替规律
        3.3.3 酒醅真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演替规律
        3.3.4 不同环境酒醅微生物演替差异与风味代谢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溯源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试剂及分析软件
        4.2.2 培养基配制
        4.2.3 样品采集
        4.2.4 基因组提取
        4.2.5 细菌、真菌文库构建及Illumina Miseq测序
        4.2.6 酿酒微生物溯源分析
        4.2.7 酿酒微生物筛选及不同来源微生物相互作用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大曲和白酒发酵环境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4.3.2 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4.3.3 白酒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溯源分析
        4.3.4 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4.3.5 真菌种群结构分析
        4.3.6 白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种群溯源分析
        4.3.7 不同来源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温大曲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试剂及分析软件
        5.2.2 样品采集
        5.2.3 基因组提取
        5.2.4 PCR扩增、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5.2.5 大曲微生物溯源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曲、制曲原料及环境细菌种群Alpha多样性分析
        5.3.2 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5.3.3 真菌种群Alpha多样性分析
        5.3.4 真菌种群结构分析
        5.3.5 大曲优势微生物种群溯源分析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表

(8)1964年汾酒试点科研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检验方法的建立
    1.1 化学分析法
    1.2 微生物实验法
    1.3 汾酒品质尝评法
2 伏曲的生产写实
    2.1 制定了完整的大曲生产工艺
        2.1.1 制曲原料的条件
        2.1.2 制曲原料的粉碎
        2.1.3 制曲原料的加水量
        2.1.4 制曲的培养管理
    2.2 大曲微生物鉴定
        2.2.1 来源
        2.2.2 筛选鉴定
    2.3 大曲储存期
    2.4 制曲创新工艺研究
        2.4.1 加母曲踩制大曲试验
        2.4.2 焙炒原料制曲试验
3 汾酒的酿造写实
    3.1 取样及测量方法的完善
    3.2 确定了用曲方法
    3.3 酿酒工艺的总结及改进
    3.4 改进了蒸馏设备
    3.5 增香调味酒的研究
4 汾酒质量的研究
    4.1 制定汾酒质量标准
    4.2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5 总结

(9)中国白酒“三大试点”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酒“三大试点”的产生背景
2“汾酒试点”
    2.1 制曲方面
    2.2 酿酒工艺
    2.3 分析、品尝等研究
3 茅台试点
    3.1 1959年调查研究
    3.2“茅台试点” (1964—1966年)
4 泸州试点
    4.1 泸州老窖初步总结
    4.2 泸州老窖更深入的研究 (1964—1966年)

(10)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酱香型大曲
        1.1.1 酱香型大曲的生产工艺
        1.1.2 酱香型大曲主要微生物种群
        1.1.3 酱香型大曲作用及使用特点
    1.2 大曲中曲虫种类及防治方法
        1.2.1 大曲的曲虫的危害
        1.2.2 小型曲虫的主要类型
        1.2.3 小型曲虫的防治方法
        1.2.4 蟑螂的习性及防治方法
    1.3 大曲贮存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1.3.1 大曲发酵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1.3.2 大曲贮存时性质变化
    1.4 立体背景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曲虫的活动规律调查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场地、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小型曲虫质量比例调查
        2.2.2 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捕
        2.2.3 蟑螂诱捕装置的诱捕
    2.3 结果分析
        2.3.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小型曲虫的相对比例调查
        2.3.2 小型曲虫的数量调查
        2.3.3 蟑螂的调查与诱捕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曲贮存过程理化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引言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大曲水分的测定
        3.2.2 大曲酸度的测定
        3.2.3 大曲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3.2.4 大曲淀粉含量的测定
        3.2.5 大曲发酵力的测定
        3.2.6 大曲液化力的测定
        3.2.7 大曲糖化力的测定
        3.2.8 大曲酯化力的测定
        3.2.9 大曲酒化力的测定
        3.2.10 大曲中霉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
        3.2.11 大曲菌落总数的测定
        3.2.12 大曲贮存及取样方法
        3.2.13 大曲损耗率的测定方法
        3.2.14 GC/MS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大曲贮存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3.3.2 大曲贮存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3.3.3 大曲贮存过程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3.3.4 大曲贮存过程中酵母总量的变化
        3.3.5 大曲贮存过程中酸度的变化
        3.3.6 大曲贮存过程中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3.3.7 大曲贮存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3.3.8 大曲贮存过程中糖化力的变化
        3.3.9 大曲贮存过程中液化力的变化
        3.3.10 大曲贮存过程中发酵力的变化
        3.3.11 大曲贮存过程中酯化力的变化
        3.3.12 大曲贮存过程中酒化力的变化
        3.3.13 大曲贮存过程中损耗率的试验研究
        3.3.14 大曲贮存过程中的感官性质变化
        3.3.15 大曲贮存过程中香味物质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虫数量对大曲贮存质量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大曲的贮存方法
        4.2.2 取样方法
        4.2.3 GC/MS的检测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曲虫数量对大曲水分含量的影响试验
        4.3.2 曲虫数量对大曲菌落总数的影响试验
        4.3.3 曲虫数量对大曲霉菌数量的影响试验
        4.3.4 曲虫数量对大曲酵母总量的影响试验
        4.3.5 曲虫数量对大曲酸度的影响试验
        4.3.6 曲虫数量对大曲氨基酸态氮的影响试验
        4.3.7 曲虫数量对大曲淀粉含量的影响试验
        4.3.8 曲虫数量对大曲糖化力的影响试验
        4.3.9 曲虫数量对大曲液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0 曲虫数量对大曲发酵力的影响试验
        4.3.11 曲虫数量对大曲酯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2 曲虫数量对大曲酒化力的影响试验
        4.3.13 曲虫数量对大曲感官性质影响
        4.3.14 曲虫数量对大曲香味物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曲虫的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性质的影响
    引言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5.2.2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性质的影响
        5.3.2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贮存过程中感官性质的影响
        5.3.3 曲虫综合防治对大曲香味物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曲低温贮存的探索
    引言
    6.1 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药品与试剂
        6.1.3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大曲的贮存及取样方法
        6.2.2 贮存温度对曲虫取食量的影响
    6.3 结果分析
        6.3.1 贮存温度对曲虫取食量的影响
        6.3.2 贮存温度对大曲水分含量的影响
        6.3.3 贮存温度对大曲大曲酸度的影响
        6.3.4 大曲温度梯度贮存过程中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6.3.5 贮存温度对大曲微生物的影响
        6.3.6 贮存温度对大曲淀粉含量的变化
        6.3.7 贮存温度对大曲生化指标的影响
        6.3.8 贮存温度对大曲酒化力的影响
        6.3.9 贮存温度对大曲感官性质的影响
        6.3.10 贮存温度对香味物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版

四、新老制曲车间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凤酒制酒车间环境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J]. 徐晨,白莉圆,张艳,齐欢,陈雪,孟勤燕,张永利,闫宗科. 酿酒科技, 2022(01)
  • [2]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分析[J]. 孙利林,李立郎,胡萍,田亚,麻颖垚,袁再顺. 中国酿造, 2020(05)
  • [3]基于PLFA分析不同地域浓香型大曲及曲房空气细菌群落相关性[J]. 车路萍,邓杰,卫春会,任志强,郭燕,邓波,杜礼泉,黄治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4]低醉白酒风味大曲发酵过程中环境微生物调控方法的研究[J]. 卢中明,谢菲,郑敏,杜礼泉,胡立志,刘强,张媛,古丹. 酿酒, 2019(04)
  • [5]酒鬼酒发酵车间空气源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J]. 吴秋蕾,黎有有,邓丽颖,赵湖,郝立娟,樊林,陈义光,张丽. 酿酒科技, 2019(11)
  • [6]西凤酒制曲中心建筑空间设计与研究[D]. 张子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及溯源解析[D]. 王雪山. 江南大学, 2018(12)
  • [8]1964年汾酒试点科研成就[J]. 韩英. 酿酒科技, 2018(02)
  • [9]中国白酒“三大试点”研究回顾[J]. 李大和. 酿酒科技, 2017(06)
  • [10]酱香型大曲曲虫综合防治及贮存质量变化的研究[D]. 乔岩. 贵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新旧制曲作坊空气中微生物差异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