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复杂断块油田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特复杂断块油田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一、极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九龙[1](2021)在《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我国大部分水驱油田普遍进入了开发中后期阶段,长期的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严重,形成了油水优势渗流通道,但是储层内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同时储层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又加剧了这种矛盾,给挖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归根结底是受储层构型(韵律、夹层遮挡、井控受限等因素)的限制,储层内部精细剩余油形成的机理和分布特征不明晰,进而不能提出有效的挖潜方法,现有流动模型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特别对于大庆油田的非均质厚油层储层,构型影响下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巨大,约占剩余可采储量的53.7%,如何实现这部分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提高原油产量的重要努力方向。为了搞清厚油层不同非均质构型条件下储层的油水分布规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本文在“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提出二维有效驱动单元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渗流力学和流函数模型,将注采单元划分为4个区域:Ⅰ类(高速流动有效驱)、Ⅱ类(低速流动有效驱)、Ⅲ类(高速流动无效驱)、Ⅳ类(低速流动无效驱)。通过引入两个形状函数表征非均质构型的三维空间特征,实现三维流动与三维空间特征的融合,建立了考虑重力的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非稳态条件下沿流线方向上两相流动的饱和度模型,结合驱替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注采单元内油水流动特征和饱和度(流线)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分别构建韵律、夹层以及注采不完善三类非均质储层的三维形状函数,结合流线密度和流线速度分布来表征了不同非均质构型条件下储层驱替单元内部有效驱动单元随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弄清了驱替过程中含水率和油水饱和度随4类有效驱动单元转换的变化特征,进而明确了不同非均质条件下储层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油水饱和度分布规律。依据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进行了大量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韵律储层受重力和纵向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高渗透层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后,有效驱动的范围快速减小,导致整片状的剩余油产生,通过有效驱动单元模型可以跟踪含水率变化过程中4类驱动单元的变化范围,进而明确了不同韵律特征、不同韵律级差和不同储层厚度条件下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规模;(2)夹层的存在改变厚油层层内和层间的流场分布,导致片状剩余油的产生,并且随着夹层延伸长度、夹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驱动单元控制范围也发生变化,通过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可以明确了不同夹层条件下剩余油产生的区域和规模。(3)注采不完善性条件下,不完善区域形成压力平衡去无法实现有效驱动,导致散状剩余油的产生,通过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分析,明确了井网不完善、射孔不完善条件下剩余油随驱动单元变化产生的区域和饱和度分布。最后针对大庆油田厚油层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和剩余规模,基于流场转置方法利用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模型提出了针对韵律型、夹层遮挡型以及注采不完善型三类主要剩余油类型储层的有效挖潜措施以及具体的挖潜方法和参数设置。根据目标区大庆南中西二区储层构型特征以及开发现状,对整个区块进行有效驱动的单元的划分,最终划分出3788个驱动单元,然后依据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分区域、分层位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挖潜剩余油方案,结果显示调整后区块整体采收率提高4%左右,实现了剩余油的有效挖潜,本研究的成果对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赵北辰[2](2020)在《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文中认为我国复杂断块油藏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在原有注采工作机制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下,出现老井产量明显下降,含水率高和经济效益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技术综合了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历史生产动态,确定了剩余油潜力区,再运用注、采井的工作制度“耦合”与注采量的参数优化设计了剩余油挖潜方案,指导老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高效挖潜。通过填砂平板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针对复杂断块严重的非均质性,研究了注采耦合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应用机理。在平面上从开发井网的分布和油藏储集层的物性展开了注采耦合的机理研究;在纵向上从单层的层内非均质性和多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展开了注采耦合的机理研究。(2)运用物理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地研究了注、采耦合的工作机制,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不同注采耦合技术的应用方案。在最终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中,发现异步注水、不规律采油、选择性开、关层位和合理地增减压力等注采耦合方案能“控水稳油”,可达到最合理开采方式和最大限度的采收率。(3)结合DX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构造特点及能量来源,将油藏划分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岩性断块油藏、背斜型断块油藏和半封闭型边、底水断块油藏。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和地质资料,对剩余油潜力区的评价指标参数进行选取,建立了油水两相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潜力评价体系,依据潜力区进行分级,划分为优势潜力区、弱优势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非潜力区。(4)在X11-80块油藏应用注采耦合技术,结合剩余油潜力区和生产动态分析,设计了注采耦合方案,并对数值模拟开发效果预测,优选出了注、采井的工作制度和注采量的优化方案,最后分析了最优注采耦合方案对该油藏剩余油提采的机理。

郭红强[3](2019)在《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不断深入,经过多年的强注强采,越来越多的单元进入开发后期高含水阶段,储采比失调加剧,开发形势逐渐恶化。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导致开发单元中仍滞留大量的剩余油,呈现出分区富集的特点,因此明确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对油藏后期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在明确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室内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复杂断块油藏水驱油波及规律和气驱油规律的基础研究工作,深入认识提高采收率的主控因素及作用机理,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设计并制作了可视化平面波及井网物理模型和可视化剖面高压井组物理模型,可用于复杂断块油藏水驱油渗流规律及高压气驱油渗流规律研究;制定了平面水驱油及剖面气驱油实验方案。(2)水驱油平面波及实验及机理模拟表明,注采控制单元中注采井距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实验中注采井距从15cm增加至20cm,采收率增加6.07%,注采井型次之,注采对应方向影响最小;力学参数中,压力梯度对采收率影响最大,实验中压力梯度从0.3MPa/m提高至1.2MPa/m采收率提高6.72%,其次是粘滞力,重力差,毛管力作用较弱。水驱油平面波及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扩大注采井的控制程度,增大有效驱动力和提高体积波及系数。(3)剖面高压气驱油实验及机理模拟表明,选择高部位注气有利于形成次生气顶,同时降低油水界面,具有控水增油的效果,有效改善生产井的生产状况,实验中底水-气顶双向驱最终采收率可达34.78%,比底水驱采收率提高11.56%;依靠抽提作用及气顶辅助重力驱替对高部位的阁楼油和低渗带的剩余油具有较好的动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采收率。(4)建立了符合复杂断块油藏特征的机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角井转注的效果最好,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59.75%,水平井开发效果次之,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59.02%,变流线在开发后期效果不佳,最终采收率仅有51.86%。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复杂断块油藏分区渗流规律及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提供支撑。

任文博[4](2018)在《西柳10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冀中坳陷中部蠡县斜坡中北段的西柳10断块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该断块内部由于所处构造位置和沉积微相的不同,油藏类型类型存在多样性,东部主体为构造油藏,井区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强;断块中间鞍部和西部为岩性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井距偏大,呈现水注不进去、油采不出的现状。油田整体存在含水上升快、提液难度大和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对西柳10断块的地质和开发特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探索可行的综合调整方案,对相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和改善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西柳10断块油田主力层沙三上段,通过开展油组、小层和单砂体三个层级地质单元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田开发动态数值模拟分析,定量化预测出不同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潜力区。制定的综合调整方案,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在单砂体控油认识方面较为突出,利用地层细分对比技术完成全区140口井2个油组、6个小层和13个单砂体的精细划分;通过微构造研究技术和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技术的应用,明确了13个单砂体构造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以钻井地质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为基础,结合小层构造精细刻画,应用储集层属性地质建模技术,解决了井间砂体的油水关系出现的矛盾问题,并对对井间未知区单砂体分布情况给出了确定性的预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动态分析,实现西柳10断块剩余油定量化预测。认为沙三上段Ⅲ1油组(Ⅲ1-1-(3)、Ⅲ1-3-(2)和Ⅲ1-4-(1))三个砂体和Ⅲ2油组(Ⅲ2-1-(1))砂体尽管采出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微相是以滩砂和河道砂为主,储层物性好仍有剩余油可动油的潜力。

张文哲[5](2018)在《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 ——以H-18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各种类型油藏中占据很大比例,其投入开发的地质储量和年产油量约占总量的1/3,而且目前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已经入高含水期和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且剩余油分布受断层、构造、井网控制程度影响明显,具有零星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征,挖潜潜力比较大。因此,在低油价的大环境下,准确预测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对于降低油气开发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从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入手,进行油藏描述,在前期构造解释、地层对比、二次测井解释、砂体刻画等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表征,采用随机与确定性建模方法,开展H-18井区克下组油藏精细地质建模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研究数值模型,拟合油藏开发历史,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基于复杂断块油藏特点,按照差异化开发原则,针对各个断块剩余油分布特点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H-18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分布受断层切割和遮挡、构造、岩性控制,分布非常零散,有成片分布的差油层型、注采不完善型、滞留区型、层间干扰型、层内未水淹型五种分布模式,并确定五个主要潜力层。综合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分析、矿场数理学统计和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得到H-18井区克下组合理技术政策。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设计四组调整方案,通过对比最终确定研究区提高采收率的三个主要方向:外围储层部署新井,老井制度优化调整,红48断块聚合物驱。

李士东[6](2017)在《宝力格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宝力格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油田稳产的难度较大,同时暴露出含水上升快、提液难度大、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针对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的地质及开发特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有效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综合应用钻井、地震、测井、取心及测试资料,从基础统层对比出发,开展精细构造认识;在测井重新解释和有效厚度复查以及构造精细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沉积微相研究、油砂体认识、流动单元划分等储层描述;运用Petrel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油藏的数字化;同时进行储量复算、油藏数值模拟,充分结合动态分析,开展剩余油潜力及分布规律认识。对主力油藏巴19断块重点开展构造再认识、储层、油砂体研究等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明确剩余油类型,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注采井网调整、层间治理等对策,实现宝力格油田控制递减、夯实稳产基础、提高水驱开发效果的目的。本论文研究成果对老油田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改善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耿鹏[7](2017)在《文东油田文13西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13西块自1987年正式投入注水开发以来,经过多年高速开发和多次注采调整,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认识与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水驱开发效果变差。为此,针对性的开展特高含水期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发调整技术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区块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文13西块特高含水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学、测井地质学等方法,以数据库及计算机技术为支柱,全面系统的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重点开展了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研究;在油藏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文13西块沙三中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平面、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平面上分布在构造复杂区、高部位和断层遮挡部位,纵向上一类层和二三类层均有分布。根据现有注采井网和剩余油分布状况,在构造复杂区通过高效调整和注采完善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水驱控制程度;构造简单区加强井网优化和注采结构调整,一类层适当抽稀井网,同时缩小二三类层注采井距,提高分类储层的水驱动用程度。

张文中[8](2014)在《哥伦比亚V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哥伦比亚V油田已开采60余年,普遍采用多层合采和高强度开采的工艺措施,层间矛盾严重。本论文在油藏构造研究、小层精细划分、储层物性研究及储量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区,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实现剩余油精细高效挖潜,改善后期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地层划分及小层细分方案;完成了 296 口井砂层组的划分对比和重点地区162 口井的小层细分。结合地震构造精细解释、储层预测等研究成果,首次对V油田的构造特征有了精细的把握。2、应用岩心、测试、测井资料,建立了油水层解释标准;首次在本油田研究了不同水淹级别水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测井、地质、油藏工程分析相结合,通过井间对比分析,完成296 口井的综合解释。3、综合应用岩心分析、岩心照片、测井等资料,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完成工区内162 口井单井微相分析、剖面相分析和分层系的平面相分析。4、对油田储层及其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特征、隔层分布及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同时在构造研究、测井综合解释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动、静态资料,通过分层系、分断块井间对比分析,研究了油田1 1个砂层组及15个小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并结合测井的相关参数,对1 1个砂层组的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储量分布特征。5、深入分析了 V油田的油藏特征、开发历程和存在问题;通过含水上升规律、注水效果评价、油藏能量评价、措施效果分析等研究,评价了油田开发效果;通过可采储量标定、产量劈分、水淹状况分析、剩余储量评价等研究,分析了各区块、各层系调整潜力,提出了开发调整的主要潜力区块和潜力层系。6、在本油田开展数值模拟,结合油藏工程分析,开展V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剩余油分布与储集砂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完善油田中后期的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依据,最后提出了开发调整方案建议。7、探讨了本油田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认为在静水条件下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但在动水条件下,微构造和水动力强弱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

刘和强,梁爱民,周海云,刘连营,宋宝明,黄素美[9](2012)在《极复杂断块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明寨油田是极复杂断块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期。近年来,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切入点,深化二三级断层,实现储量的最大动用;在低序级断层认识的基础上,完善小断块的注采井网,实现块块动用;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精细调整挖潜,实现层层动用;加强动态监测,实现层内挖潜;加强动态管理,控制含水上升率等手段,实现了水驱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逐年增加,采收率达到39.56%,开发效果得到大大改善。

任孟坤[10](2012)在《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增产和老井挖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水平井技术用于中原油田濮城油田的老油藏挖潜中,濮城油田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开发后,目前已进入了高含水开发后期,常规方法在经济效益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濮城油田水平井挖潜试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进行了地质再认识研究,水平井布井方式研究,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水平井与油藏沉积特征配伍研究等内容,通过矿场试验表明,本文研究得到的方式应用是成功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濮城油田沙一下1油藏为例进行高含水油藏地质特性表征研究,在单井地层精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编绘了2m等高距、1∶5000大比例尺分砂体顶面的精细构造图;2.根据沙一下1砂组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及电测曲线特征的变化,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及泥坪五种微相,依据岩心观察编制了相应的沉积相综合柱状图。通过对各流动单元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进行精细评价,编制了有效厚度等值图和物性等值图;3.在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目标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濮城沙一下油藏主力小层水淹区域大,基本覆盖全区;水洗效果好,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储量低,仅在构造高点、断层和边角油层变薄、物性较差部位分布;4.采用渗流力学理论计算法、与直井类比法等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利用实际水平井生产数据回归及应用油藏数值模拟预测水平井产能的递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产量递减符合双曲递减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水平段的长度、油层层内非均质性、水平井的泄油面积、油层厚度、能量的补充等因素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水平井适应性筛选技术,水平井目标区精细三维建模技术、水平井段走向优化设计及目标油藏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对规定水平井单井油藏地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5.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入手,按构造、储层、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特征、产能等细节逐一把握,而后统筹考虑,筛选出适合钻水平井的油藏、井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动静结合,定量分析目标区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优化靶区。在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挖潜层间干扰型、厚油藏顶部、井间水动力滞留型、断层遮挡型及井间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进行研究,提出针对不同剩余油富集类型的水平井部署方案;6.通过对濮1-平1、濮5-侧平5、濮4-平1、文51-平14口水平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总结,认为开窗侧钻水平井稳产期长,可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经济效益显着,在有条件的油藏水平井挖潜技术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极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均质厚油层研究现状
        1.2.2 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流动单元法研究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现状
        1.2.4 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2 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受控因素实验研究
    2.1 实验模型设计原理
    2.2 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步骤
    2.3 不同非均质条件水驱特征研究
        2.3.1 正韵律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2 反韵律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3 含夹层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3.4 夹层和韵律双非均质模型水驱特征
    2.4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重力对厚油层剩余油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非均质厚油层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3.1 有效驱动单元的定义
    3.2 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数学模型建立
        3.2.1 三维油水两相流动的模型
        3.2.2 三维流函数法研究流体在驱动单元中流动
        3.2.3 有效驱动单元三维流函数法的饱和度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有效驱动单元确定非均质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方法研究
    4.1 韵律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4.1.1 单韵律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1.2 复合韵律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2 夹层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4.2.1 夹层存在条件下储层有效驱动单元理论模型
        4.2.2 注水井钻遇夹层时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2.3 注水井未钻遇夹层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
    4.3 注采不完善条件下储层流线表征模型及饱和度分布特征
        4.3.1 注采完善程度对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4.3.2 井网完善程度对储层流线及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有效驱动单元的流场重构及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
    5.1 构型影响下剩余油分布特征
    5.2 构型影响下厚油层剩余油挖潜方法
        5.2.1 韵律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2 夹层遮挡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3 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2.4 其他类型剩余油挖潜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在实际矿场中的应用及分析
    6.1 区块地质特征
    6.2 区块开发现状
    6.3 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无效驱替情况严重,开发效益差
        6.3.2 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控水挖潜难度大
    6.4 有效驱动单元理论在实际区块应用分析
        6.4.1 三维有效驱动单元渗流模型在典型井组中的应用验证
        6.4.2 实际区块整体挖潜方案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目标区块有效驱动单元分区、分井划分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潜力区分析
        1.2.2 注采耦合的机理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剩余油潜力评价方法
    2.1 复杂断块油藏的构造及开发特点
        2.1.1 构造特点
        2.1.2 开发特点
    2.2 复杂断块油藏层块分类方式
        2.2.1 分类参数
        2.2.2 分类标准
    2.3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评价
        2.3.1 开发评价指标
        2.3.2 开发评价方法
    2.4 剩余油潜力区评价体系构建
        2.4.1 评价指标选取
        2.4.2 潜力级别划分
    2.5 本章小结
3 注采耦合机理研究
    3.1 复杂断块油藏耦合机理
        3.1.1 纵向上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
        3.1.2 平面上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耦合
    3.2 注采机制耦合对断块油藏的影响
        3.2.1 注水耦合
        3.2.2 采油耦合
        3.2.3 注采耦合
    3.3 物模实验方法
        3.3.1 物模相似准则
        3.3.2 单管填砂模型实验
        3.3.3 平板填砂模型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矿场的研究应用
    4.1 X11 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概况及油藏特征
        4.1.1 地质概况
        4.1.2 油藏特征
    4.2 X11 复杂断块油藏数值模拟
        4.2.1 模拟模型的选择
        4.2.2 地质模型的建立
        4.2.3 流体物模拟的建立
        4.2.4 历史生产动态的拟合
    4.3 X11 注采耦合技术的应用
        4.3.1 X11 剩余油潜力区评价
        4.3.2 X11 注采耦合方案设计
        4.3.3 X11 注采耦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2 实验物理模型研究现状
        1.2.3 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思路
    1.5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2章 复杂断块油藏水驱油平面波及提高采收率
    2.1 研究目标区域地质概况
    2.2 复杂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2.2.1 水驱油相似准则
        2.2.2 实验目的、方法及条件
        2.2.3 实验样品及装置
        2.2.4 实验流程
        2.2.5 实验方案设计
        2.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 平面水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模拟
    2.4 水驱油效率主控因素分析
    2.5 平面水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断块油藏气驱油提高采收率
    3.1 复杂断块油藏注气非混相驱适宜度评价
        3.1.1 复杂断块油藏注气非混相驱适宜度评价方法
        3.1.2 复杂断块油藏注气非混相驱适宜度计算
        3.1.3 实例计算
    3.2 复杂断块油藏剖面注气驱油渗流规律实验测试
        3.2.1 实验目的、方法及条件
        3.2.2 实验样品及装置
        3.2.3 实验流程
        3.2.4 实验方案设计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复杂断块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模拟
    3.4 复杂断块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断块油藏纵向驱替前缘运移规律
    4.1 分异流动与垂向平衡
    4.2 分异流动前缘的重力稳定性
    4.3 实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模拟
    5.1 模型建立
    5.2 方案设计
    5.3 模拟结果
    5.4 模型放大方案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西柳10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西柳10断块精细描述研究
    2.1 断块基本情况
    2.2 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
        2.2.1 地层层序及特征
        2.2.2 精细地层对比及划分
    2.3 构造研究
    2.4 沉积微相研究
        2.4.1 区域沉积特征
        2.4.2 岩性相标志
        2.4.3 沉积微相研究
        2.4.4 沉积微相特点及其组合型式
    2.5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2.5.1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
        2.5.2 储层宏观物性
        2.5.3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2.6 油藏类型与油水层丼间矛盾
        2.6.1 油藏类型
        2.6.2 油水层井间矛盾
        2.6.3 储量复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柳10断块三维地质建模
    3.1 基础数据准备
    3.2 构造模型建立
        3.2.1 断层模型
        3.2.2 油组和小层模型
    3.3 储层模型建立
        3.3.1 单砂体模型
        3.3.2 属性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柳10断块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数值模拟
        4.1.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1.2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4.2 剩余油分布研究
        4.2.1 剩余油垂向分布
        4.2.2 平面剩余油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柳10油田综合调整方案
    5.1 综合调整潜力分析
    5.2 综合调整思路
    5.3 综合调整方案
    5.4 调整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 ——以H-18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H-18井区克下组油藏基本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断裂特征
        2.2.1 圈闭及构造特征
        2.2.2 小层划分与对比
        2.2.3 沉积相
        2.2.4 储层物性特征
        2.2.5 储层非均质性
    2.3 油藏特征
        2.3.1 流体特征
        2.3.2 地质储量
    2.4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2.4.1 开发历程
        2.4.2 开发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18井区克下组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3.1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
    3.2 H-18 井区构造格架模型研究
        3.2.1 单井模型
        3.2.2 断层模型
        3.2.3 网格剖分
        3.2.4 平面模型
    3.3 H-18 井区储层岩相划分及属性模型构建
        3.3.1 H-18 井区储层岩相模型研究
        3.3.2 H-18 井区储层参数模型研究
    3.4 H-18 井区地质储量核算及模型校验
        3.4.1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地质储量核算
        3.4.2 模型校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18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H-18 井区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1.1 数值模型网格划分
        4.1.2 相对渗透率曲线
    4.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2.1 地质储量拟合
        4.2.2 整体区块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2.3 单井生产动态拟合
    4.3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分布
        4.3.1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
        4.3.2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
        4.3.3 H-18 井网克下组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18克下组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5.1 合理地层压力
        5.1.1 合理流动状态法
        5.1.2 最小自然递减法
    5.2 抽油井合理流压
        5.2.1 负压测试法
        5.2.2 经验公式法—大庆王俊魁公式
        5.2.3 数值模拟法
    5.3 合理注入压力
        5.3.1 注水井合理流压
        5.3.2 注水井最大井口注入压力
    5.4 合理注水强度
    5.5 合理注采比
        5.5.1 矿场统计法
        5.5.2 数值模拟法
    5.6 合理采液、采油速度
        5.6.1 单井产能
        5.6.2 采油速度
        5.6.3 采液速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18井区剩余油挖潜整体方案设计
    6.1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
        6.1.1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
        6.1.2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论证
    6.2 H-18 井区克下组油藏综合调整方案设计
        6.2.1 方案设计
        6.2.2 指标预测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宝力格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巴19断块精细描述研究
    2.1 断块基本情况
    2.2 地层对比及小层划分
        2.2.1 地层层序及特征
        2.2.2 精细地层对比及划分
    2.3 构造研究
    2.4 沉积微相研究
        2.4.1 区域沉积特征
        2.4.2 典型沉积相标志
        2.4.3 沉积微相类型及划分
        2.4.4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2.5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2.5.1 储层物性岩性特征
        2.5.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6 油层分布规律及储量复算
        2.6.1 油层分布规律认识
        2.6.2 油砂体研究
        2.6.3 储量复算
第三章 巴19断块三维地质建模
    3.1 基础数据准备
        3.1.1 井基础资料
        3.1.2 地质基础研究成果
    3.2 构造模型建立
        3.2.1 断层模型
        3.2.2 油组模型
        3.2.3 小层模型
    3.3 属性模型的建立
        3.3.1 相模型建立
        3.3.2 相控属性建模
        3.3.3 模拟结果检验
第四章 巴19断块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1.1 油藏模型的初始化
        4.1.2 建立最初的静态参数场
        4.1.3 流体的物理性质
        4.1.4 岩石物理性质
        4.1.5 油藏生产动态参数
    4.2 生产历史拟合
        4.2.1 储量拟合
        4.2.2 生产历史拟合
    4.3 剩余油分布研究
        4.3.1 剩余油垂向分布
        4.3.2 平面剩余油的分布
第五章 巴19断块开发潜力及调整方案设计
    5.1 开发潜力分析
    5.2 调整方案设计及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文东油田文13西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油藏概况
    2.1 油藏地质概况
        2.1.1 地层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流体分布与油藏类型
        2.1.4 流体性质
        2.1.5 油气层温度和压力
    2.2 油藏开发简介
第三章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 构造特征研究
        3.2.1 构造特征
        3.2.2 构造研究新认识
    3.3 沉积微相研究
        3.3.1 区域沉积背景
        3.3.2 储层沉积特征
        3.3.3 沉积微相研究
    3.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4.1 测井资料二次解释
        3.4.2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3.4.3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3.4.4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3.4.5 隔层、夹层分布特征研究
    3.5 储量复算
        3.5.1 储量参数选取与对比
        3.5.2 储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油藏工程方法定性研究剩余油
        4.1.1 储层分类评价
        4.1.2 剩余油定性分析
    4.2 相控数模方法定量研究剩余油
    4.3 剩余油分类评价
    4.4 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五章 调整挖潜方案部署
    5.1 总体部署
    5.2 部署工作量
    5.3 油藏监测
    5.4 方案指标预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哥伦比亚V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剩余油描述技术现状
        1.2.1 海外中后期油田的一般特点
        1.2.2 我国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外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研究现状
        1.2.4 剩余油分布描述主要研究技术
        1.2.5 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发展方向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技术关键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1 油田概况
        2.1.1 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
        2.1.2 油田开发现状
    2.2 地层划分对比
        2.2.1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及方法
        2.2.2 主要标志层特征
        2.2.3 地层划分对比成果
    2.3 构造特征
        2.3.1 断裂特征
        2.3.2 构造特征
    2.4 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2.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4.2 测井相特征
        2.4.3 沉积微相类型
        2.4.4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5 储层物性特征
        2.4.6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2.4.7 储层孔隙类型
        2.4.8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9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2.5 测井综合解释
    2.6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储量评价
        2.6.1 油气分布规律
        2.6.2 重点油藏解剖
        2.6.3 储量计算
    2.7 油藏特征
        2.7.1 流体性质
        2.7.2 渗流特征
        2.7.3 原始油藏压力、温度
        2.7.4 驱动方式
        2.7.5 油藏类型
3 油藏地质建模
    3.1 构造及地层格架模型的建立
        3.1.1 三维断层模型
        3.1.2 网格大小及I、J方向的确定
        3.1.3 三维构造模型
        3.1.4 确定性隔层模型的建立
    3.2 相模型的建立
    3.3 相控属性模型的建立
    3.4 随机建模技术计算地质储量
        3.4.1 方法和原理
        3.4.2 参数的设定
        3.4.3 计算结果
4 油藏工程研究
    4.1 油田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4.1.1 开发历程
        4.1.2 开发现状
    4.2 开发效果评价
        4.2.1 含水上升规律分析
        4.2.2 地层能量评价
        4.2.3 注水效果分析
    4.3 产能分布特征
        4.3.1 分析方法—产量劈分
        4.3.2 产量构成
        4.3.3 分层系产量变化特征
    4.4 剩余可采储量评价
        4.4.1 采收率标定
        4.4.2 剩余可采储量分析
    4.5 油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油藏数值模拟
    5.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模拟区选择
        5.1.2 模拟器选择
        5.1.3 构造及储层属性模型
        5.1.4 流体模型
        5.1.5 水体模型
        5.1.6 原始压力及温度系统
        5.1.7 相对渗透率曲线
        5.1.8 毛管压力
        5.1.9 PVT数据
        5.1.10 动态模型的建立
    5.2 历史拟合
        5.2.1 拟合原则
        5.2.2 储量拟合
        5.2.3 地层压力拟合
        5.2.4 油田产量、含水拟合
        5.2.5 单井拟合
    5.3 数值模拟对油藏的认识
        5.3.1 断层封闭性认识
        5.3.2 水体能量认识
        5.3.3 层间非均质性认识
6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1 水淹层识别及评价研究
        6.1.1 水淹级别划分
        6.1.2 水淹层特征
        6.1.3 水淹层识别评价模型
        6.1.4 水淹状况分析
    6.2 剩余油分布的宏观机理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6.2.2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6.3 剩余油分布的微观机理
    6.4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6.4.1 剩余油分布规律差异对比
        6.4.2 原因分析
        6.4.3 控制因素研究
7 油田开发调整建议
    7.1 调整潜力分析
        7.1.1 层间调整潜力
        7.1.2 平面调整潜力
    7.2 开发调整方案建议
        7.2.1 开发调整原则
        7.2.2 开发层系划分
        7.2.3 开发调整方案部署
        7.2.4 调整方案指标预测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井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2 水平井渗流特征及试井分析发展现状
        1.2.3 东濮地区应用水平井状况及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2 主要创新点
2 濮城油田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
    2.1 油田地质概况
    2.2 油田开发状况
        2.2.1 开发简历及开采现状
        2.2.2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 剩余油分布
        2.3.1 构造因素控制的剩余油
        2.3.2 储层非均质因素控制的剩余油
        2.3.3 井网因素控制剩余油
    2.4 濮城油田具有应用水平井挖潜的条件
3 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性表征
    3.1 精细构造研究
        3.1.1 构造基本特征
        3.1.2 含油断块划分及其特征
        3.1.3 储层微构造特征
    3.2 储集层精细描述
        3.2.1 流动单元划分
        3.2.2 沉积微相研究
        3.2.3 储层物性解释模型
    3.3 油层分布特征研究
    3.4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3.4.1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3.4.2 剩余油分布特征
4 高含水油藏水平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4.1 水平井的产能递减规律研究
    4.2 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
    4.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规定水平井单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研究
5 高含水油藏水平井与油藏的配伍性研究
    5.1 利用水平井挖潜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沙一下 12)
    5.2 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沙一下 1~3)
    5.3 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水动力滞留型剩余油(沙二上 2~4)
    5.4 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遮挡型剩余油(文 51 块沙二上)
    5.5 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沙三上 2~2)
6 水平井挖潜的应用效果分析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极复杂断块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均质厚油层挖潜剩余油有效驱动单元渗流理论研究及应用[D]. 王九龙.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断块油藏水驱油注采耦合机理及参数优化[D]. 赵北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复杂断块油藏分区调控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 郭红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西柳10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任文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研究 ——以H-18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例[D]. 张文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宝力格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李士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文东油田文13西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耿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哥伦比亚V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研究[D]. 张文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9]极复杂断块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法[J]. 刘和强,梁爱民,周海云,刘连营,宋宝明,黄素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16)
  • [10]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D]. 任孟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标签:;  ;  ;  ;  

特复杂断块油田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