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相伴京南,居于汉阳”之说

论诸葛亮“相伴京南,居于汉阳”之说

一、论诸葛亮躬耕“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乾[1](2021)在《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湖湘骈文的存在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和发展背景。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属于清代骈文复兴的一个局部区域现象,同时也属于湘学或者湖南之学的一个伴生现象。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以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为主体。其中,李星沅、曾国藩、周寿昌、郭嵩焘、王闿运是前期的核心成员,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和创始人,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湖湘骈文作家群体后期的精神领袖。王先谦、阎镇珩、皮锡瑞、叶德辉、易顺鼎是后期的核心成员,王先谦是岳麓书院的山长,是后期湖湘士绅群体的领袖,在湖湘骈文作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仕途并非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唯一追求,从曾国藩、郭嵩焘、周寿昌、王先谦等人经历就可以看出,仕途立功只是人生三不朽之一,在立言的基础上立德才是最终的目标。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都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立足于书院和书局,以教育和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李星沅是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先驱人物,其骈文正处于晚清湖湘骈文成型的关键期。李星沅的骈文具备了晚清湖湘骈文的一些基本元素,属于湖湘骈文走向崛起的一个过渡期。曾国藩是湖湘骈文群体的领军人物,其骈文创作方面的成果不多,但是在骈文批评方面的理论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周寿昌的骈文,丰富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创作成果,指明了湖湘骈文群体的师法路径,成为晚清湖湘骈文崛起的重要标志。郭嵩焘在骈文理论上主张思古复雅,创作上追求古雅遒逸。虽然骈文不是郭嵩焘文章写作的主流,但是其对骈文标准的定位具有引导性,尤其是对湖湘骈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王闿运的辞赋体骈文不只是对汉魏晋宋体的一种简单模拟,王闿运创造性地运用以骚为赋的手法,既纾解了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也寄寓了晚清内忧外患的时代之悲,堪称清代骈文的殿军。王先谦《骈文类纂》的选编和刊刻出版,是骈文从先秦到晚清的一次重要的选本总结。王先谦在骈文创作中将雅、洁二字奉为圭臬,词气兼资是骈文创作的关键。阎镇珩骈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一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二是吴越、湖湘一带的地域文化色彩比较浓厚;三是阎镇珩的骈文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思想。阎镇珩的骈文史论结合、文质彬彬;坚持骚雅传统,文情并茂;以义理为本,刚柔并济。皮锡瑞的骈文已经打通文学与经学的界限,既属于骈文作品,也属于学术论着。皮锡瑞的史论不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是在评定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易顺鼎对清代骈文作家的点评具有开创性,为清代骈文史的书写打下基础。易顺鼎的骈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佛教经义入骈文,以名士风流入骈文,以纵横家言入骈文。叶德辉谨守骈文章法,其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叶德辉以考据入骈文,扩大骈文的包容性;以散句为枢纽,理顺骈文的逻辑性;以戏拟为公文,解构骈文的权威性。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是通过探索骈文与经学、骈文与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骈散分工上达到默契。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既得益于骈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融合,也得益于湖湘骈文群体在古文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清代骈文理论批评的进步。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是王先谦在《骈文类纂》选本基础上对“潜气内转”理论的深化,具有经验总结性和实践操作性。“词气兼资”说解决了骈文词气雍滞的问题,提高了骈文的气格,还使骈文在骈散融合中保持文体独立性。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对晚清湖湘骈文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王先谦、王闿运对情文关系的阐释,进一步推动了湖湘骈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赵学儒[2](2018)在《格物丹心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夜,驾小舟,梦游太空,觉天地倒置。繁星闪烁,乃万千湖泊,泛亮晶晶的光。书里的湖名密密麻麻爬到地球上。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贝加尔湖、马拉维湖、苏必利尔湖、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哦,姿态各异,各领千秋。我却独爱丹心湖,小舟驻足鸟瞰,蓦然下落,溅起浪花。丹心湖,即是汉江丹江口水库,或称丹江口水利枢纽,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和引

张超[3](2015)在《《水经注》与汉魏文化地理》文中提出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悄然而生。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虽然文化地理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较迟,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很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文化地理学思想的萌芽。《山海经》、《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等地理着作从山川、地域、物产、风俗、历史等方面勾勒了一幅文化地域特征的真实画面。值得一提的是,《水经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的重要着作。《水经注》是世界地理名着和中华文化的经典,为北魏郦道元所着。全书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基本以西汉疆域为范围记述河道水系、地形地名以及河道周边地区的历史人文、城邑沿革、考古勘测、水利工程、民族文化、宗教艺术、金石文献等方面。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地理来说《水经注》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关于郦学的研究成果,学界已颇为丰硕,但是从中国文化地理学角度入手来研究的,还是凤毛麟角。本论文试从《水经》和《水经注》的着者及完成时间入手,得出《水经注》全书的主体集中于汉魏这一时间段的结论,另外探讨了郦道元对汉魏历史持严肃公正的态度以及《水经注》与文学地理和文化地理的关系。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研究《水经注》与汉魏可文化地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之后,分别对《水经注》与西汉、东汉、三国三个时期的文化地理进行讨论。西汉文化地理包括名人、文学、城市及流域文化地理,东汉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又探讨了宗教文化地理,三国文化地理按区域进行讨论,包括曹魏、蜀汉、东吴文化地理。从《水经注》中这三个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可以看出西汉的文化区与经济区基本重合,即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发达,南方长江流域文化落后;西部关中盆地与成都平原文化繁荣,关东地区稍逊一筹。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多集中在渭河与黄河干流的东西轴线上,长安与洛阳之间是两汉文化的轴心地带。西汉的长安与成都之间、东汉的洛阳与南阳之间也是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在点轴分布的基础上,黄淮流域和江淮流域是两汉文化面上发展分布的主要区域。三国时期是汉唐之间中国文化区变化最为急骤的时期。三国鼎立,不仅是三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也是北人南迁、南方文化发展导致人才均势平衡的结果。《水经注》与“前四史”的联系再次证明《水经注》是研究汉魏文化地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文献价值、文化旅游价值、数字化发展及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概括性总结,同时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文化地理学,对《水经注》进行研究,这对汉魏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化传播技术开发文化资源,如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李亮宇[4](2014)在《湖北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述考》文中研究说明三国时期,湖北地区是荆州的核心区,在经历了短暂的相对和平之后,成为天下瞩目的四战之地。许多大的三国历史事件发生于此,着名三国人物生活、战斗于斯。因此,湖北遗留下数量颇多的三国历史地名、文化遗存、传说故事等。本论文拟将湖北三国历史地名和文化遗存作一个整理和考证。全文主要分为七个板块。第一章主要对武汉市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三国时期是武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此间武汉的地缘优势开始显现。三国历史地名和文化遗存遍布武汉三镇,黄陂区有黄陂、石阳故城、武湖、龙骧河。新洲区有阳逻。大汉阳范围有鲁山、藏马洞、洗马洞等。反映了武汉在当时军事地理价值上升的势头。第二章主要对鄂州市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鄂州市在三国时期由鄂县跃升孙吴首都,因此有大量三国吴文化的地名、遗存。大部分集中在孙权故都城附近以及西山周围。考有吴王城、樊姥庙、郊天坛等。印证了孙权在鄂州的地位及影响;其遗存以樊山为中心,樊溪为纽带,呈块状分布。第三章主要对咸宁地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发生在咸宁赤壁市的赤壁之战名扬中外,至今仍有赤壁古战场遗址。境内还有如将军滩、吕蒙城、太平城等大量孙吴遗存及传说,表明该区域吴军活动相当频繁,系江东前沿军事要地。第四章主要对荆门地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汉末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在荆州展开反复争夺,荆门乃主要战场之一及往来要地。其三国历史地名、文化遗存大部分集中于钟祥、京山等地,计有掇刀石、马跑泉、关王巅、曹武市等。荆门实属荆襄核心区。第五章主要对荆州地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三国时期,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要地。该境有江陵城、掷甲山、蚌城等三国历史地名和文化遗存。主要集中于长江沿线地区,这也从侧面反映长江水运在其时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主要对宜昌地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吴、蜀夷陵大战发生在境内,有诸多遗存,如猇亭、陆抗城、长坂坡等。宜昌主要乃吴、蜀两国展开争夺,曹魏染指未几即丢失。第七章主要对襄阳地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进行梳理和考证。襄阳地区是三国时期刘表荆州的政治中心,其州治即在今襄阳市。境内有古隆中、鱼梁洲、檀溪等。三国时期在襄阳发生的事件,多有对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其地之要害不言自明。

孙园园[5](2012)在《《玉楮诗稿》校注》文中研究指明岳珂(1183-?),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曾在湖北、江西等地为官,喜好文学、书法。岳珂德行清正,学问渊博,学术文章均有很深造诣,一生着述颇丰,保存了大量文献,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玉楮诗稿》共八卷,三百五十八首,是岳珂嘉熙二年(1238)至四年(1240)间仕宦生涯、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这三年岳珂历经冤案昭雪重被启用、卸任湖广赋闲归乡、再登仕途位高权重,晚年的人生起伏在诗歌中均有反映。本论文以《玉楮诗稿》为校注对象,在进行校勘、注释的基础上,对《玉楮诗稿》进行初步探索。前言部分概述了岳珂的生平、着述及《玉楮诗稿》的版本情况,并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分析,校注部分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全宋诗》为底本,以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宋集珍本丛刊》所收明抄本、南京图书馆藏吴石仓抄校本及《宋集珍本丛刊》所收沈增植校三怡堂丛书本为校本,对诗集进行较为详细、准确的注释和分析,以期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郑先兴[6](2011)在《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文中研究表明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论争,其萌芽于陈寿《三国志》所转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自述与习凿齿《汉晋春秋》对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的追叙;其肇始是因清代湖北顾嘉蘅到南阳任知府作"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对子;其直接的论争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论争中,襄阳方面强调,襄阳归南阳邓县管辖,习凿齿等人的追叙文献是可靠的,东汉末年的南阳属于曹操所占领的敌占区因而诸葛亮不可能在南阳躬耕;南阳方面则反诘,邓县属于汉北的南阳郡,而襄阳属于汉南的南郡,东晋至唐的追叙文献所记载的是诸葛亮的"家"、"故宅"不是"躬耕地",东汉末年的南阳大多时间属于刘表控制,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适于诸葛亮躬耕。

石小生[7](2010)在《从汉晋行政区划看诸葛亮躬耕地》文中研究说明最近,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又起纷争。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但由于这次的争论不同寻常,有误导后人之嫌,故笔者也如骨鲠在喉,不得不辨,以还历史真相。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在其《出师表》中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梁中效[8](2008)在《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文中研究表明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熊铁基,朱立红[9](2008)在《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文中研究指明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代。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成就,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梁中效[10](2007)在《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诸葛亮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

二、论诸葛亮躬耕“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诸葛亮躬耕“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说(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范畴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晚清湖湘骈文概念萌芽
        (二)民国时期的湖湘学研究
        (三)学术专着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四)学术论文涉及的湖湘骈文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地域与文学的结合
        (二)时代与文体的结合
        (三)群体与个体的结合
    四、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晚清湖湘骈文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湖湘人文景观的涵养
        一、屈原辞赋中的湖湘景观
        二、杜甫诗中的湖湘景观
        三、王夫之词中的湖湘景观
    第二节 湖湘士绅阶层的崛起
        一、曾国藩与郭嵩焘:创立湘军
        二、王先谦与叶德辉:维护名教
        三、王闿运与皮锡瑞:讲学四方
    第三节 湖湘书院文化的熏陶
        一、湖湘书院的分布
        二、儒家道统南移
        三、王夫之从祀文庙
    第四节 湖湘辞赋传统的积淀
        一、屈子之词为俪体之先声
        二、贾谊《吊屈原文》《鵩鸟赋》:湖湘骈文之祖
        三、王夫之《九昭》:旷世同情
第二章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第一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
        一、李星沅《李文恭公文集》
        二、周寿昌《思益堂骈体文》
        三、王闿运《湘绮楼文集》
        四、王先谦《虚受堂文集》
        五、阎镇珩《北岳山房骈文》
        六、皮锡瑞《师伏堂骈文》
        七、易顺鼎《丁戊之间行卷》
        八、叶德辉《观古堂骈俪文》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一、曾国藩与李星沅:乡贤救助开先路
        二、曾国藩与郭嵩焘:同学莫逆成至交
        三、曾国藩与周寿昌:南归一序鉴知音
        四、曾国藩与王闿运:若即若离名士谋
    第三节 王先谦与湖湘骈文作家群体
        一、王先谦与郭嵩焘:激流勇退归耆旧
        二、王先谦与周寿昌:亦师亦友承余绪
        三、王先谦与王闿运:湖南二王分秋色
        四、王先谦与叶德辉:着书只为稻粱谋
        五、王先谦与阎镇珩、皮锡瑞:汉宋之争各其表
    第四节 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特征
        一、官绅、士绅家国情怀
        二、立德、立言价值追求
        三、书院、书局传播策略
第三章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前期骈文作家群体
    第一节 李星沅:骈散分工、以情纬文
        一、李星沅的骈散观
        二、李星沅骈文的湖湘元素
        三、李星沅骈文的骚楚情结
    第二节 曾国藩:奇偶互用、形散神骈
        一、曾国藩的骈文批评理论
        二、曾国藩的选本批评理论
        三、曾国藩的骈文创作实践
    第三节 周寿昌:雅赡有余、奇趣迭生
        一、《思益堂骈文》概况
        二、周寿昌骈文的湖湘特征
        三、周寿昌骈文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四节 郭嵩焘:涵濡六经、思古复雅
        一、郭嵩焘的骈文批评理论
        二、郭嵩焘骈文的特征
        三、郭嵩焘对湖湘骈文的贡献
    第五节 王闿运:以骚为赋、惊世绝俗
        一、王闿运骈文中的人生际遇之悲
        二、王闿运骈文中的晚清时代之悲
        三、王闿运辞赋中的骚楚情结
第四章 以王先谦为代表的后期骈文作家群体
    第一节 王先谦:词气兼资、情文互本
        一、王先谦骈文创作概况
        二、王先谦的骈文选本思想
        三、王先谦骈文创作成就
    第二节 阎镇珩:贯穿经史,容与百家
        一、阎镇珩骈文创作概况
        二、阎镇珩的骈文思想
        三、阎镇珩骈文的特征
    第三节 皮锡瑞:通经致用、讽古喻今
        一、《师伏堂骈文》三序
        二、《师伏堂骈文》之连珠
        三、《师伏堂骈文》之史论
    第四节 易顺鼎:沉博奥衍、惊才绝艳
        一、易顺鼎骈文批评理论
        二、易顺鼎的骈赋创作
        三、易顺鼎的骈文成就
    第五节 叶德辉:谨守骈规、遗世独立
        一、叶德辉的湘楚情怀
        二、《观古堂骈俪文》的主题归类
        三、叶德辉的骈文创作成就
第五章 湖湘骈文群体的骈文理论成就
    第一节 骈散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一、骈文与经学的关系
        二、骈文与史论的关系
        三、骈散文内外分工
    第二节 义法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一、义法理论探源
        二、曾国藩的义法观
        三、王先谦的义法理论
    第三节 词气理论的梳理与定位
        一、从“潜气内转”到“词气兼资”
        二、朱一新与王先谦词气理论对比
        三、词气兼资理论的价值定位
    第四节 情文理论的阐释与建构
        一、“情文兼胜”的理论渊源
        二、湖湘骈文情文关系的建构
        三、情文关系对湖湘骈文的影响
结论: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骈文成就
    二、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3)《水经注》与汉魏文化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水经注》的文化地理价值
    第一节 《水经》与《水经注》
    第二节 郦道元对汉魏历史的态度
    第三节 《水经注》与中国文学地理
    第四节 《水经注》与中国文化地理
第二章 《水经注》与西汉文化地理
    第一节 名人文化地理
    第二节 文学文化地理
    第三节 城市文化地理
    第四节 流域文化地理
    第五节 文化区域分布及原因
第三章 《水经注》与东汉文化地理
    第一节 名人文化地理
    第二节 文学文化地理
    第三节 宗教文化地理
    第四节 城市文化地理
    第五节 流域文化地理
    第六节 文化区域的整合与演变
第四章 《水经注》与三国文化地理
    第一节 曹魏文化地理
    第二节 蜀汉文化地理
    第三节 东吴文化地理
    第四节 城市文化地理
    第五节 流域文化地理水利
    第六节 文化区域的开拓与发展
第五章 《水经注》汉魏文化地理的意义
    第一节 《水经注》中的汉魏文献价值
    第二节 《水经注》中的汉魏文化旅游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湖北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述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三国热”现象
        (二) 湖北是三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地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应用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 对湖北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的综合研究
        (二) 对湖北三国文化个案的研究
    四、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武汉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黄陂区、新洲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黄陂
        2、石阳故城
        3、武湖
        4、龙骧河
        5、阳逻
    第二节 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鲁山
        2、洗马洞、关羽洞、磨刀石、藏马洞
        3、锁穴
        4、却月城
        5、铁门关
        6、鹦鹉洲
        7、百人山
        8、大军山、小军山
    第三节 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的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夏口城
        2、卓刀泉
        3、黄金浦
        4、凤凰山
        5、刘备郊天台
    小结
第二章 鄂州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孙权故都城及其周边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吴王城
        2、鸡鸣阁
        3、安乐宫
        4、牧马港
    第二节 西山及其周边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樊姥庙
        2、郊天坛(台)
        3、吴造岘
        4、樊港
        5、败舶湾
    第三节 鄂州市区其他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黄石城
        2、安乐矶
        3、败桥湖
        4、散花滩
    小结
第三章 咸宁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赤壁市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赤壁
        2、蒲圻县
        3、将军滩
        4、吕蒙城
        5、太平城
    第二节 通山县、嘉鱼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幕阜山
        2、陆水(口)
    小结
第四章 荆门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荆门市区、沙洋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掇刀石
        2、马良山
    第二节 钟祥市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石城
        2、汉城
        3、椭木山
        4、刷马滩(涮马滩)
    第三节 京山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马跑泉
        2、关王巅
        3、曹武市
    小结
第五章 荆州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荆州市区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江陵城
        2、掷甲山、弃甲山(卸甲山)、松甲山
        3、鹤泽
        4、蚌城
    第二节 公安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公安
        2、吕蒙城
        3、孱陵城
    第三节 石首市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刘郎浦
        2、绣林山
        3、望夫山
        4、照影桥
        5、披甲湖、曹屯湖、张屯湖、万乘湖
    第四节 松滋县、监利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乐乡城
        2、曹鞭港
        3、鲁洑江
    小结
第六章 宜昌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宜昌市区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猇亭
        2、临江郡
        3、陆抗城
        4、步骘城、步阐城
    第二节 远安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古临沮
        2、南襄城、石马槽、大汉口、小汉口、回马坡、插旗山、擂鼓山
    第三节 枝江市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紫山
        2、募旗山
    第四节 秭归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刘备城
        2、大清镇
    第五节 宜都市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宜都郡
    第六节 当阳市三国历史地名与遗存
        1、古当阳
        2、当阳坂(长坂坡)
    小结
第七章 襄阳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第一节 襄阳市区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古隆中
        2、呼鹰台
        3、刘琦台
        4、檀溪
    第二节 南漳县、谷城县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
        1、八叠山
        2、袁曹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致谢

(5)《玉楮诗稿》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岳珂与《玉楮诗稿》
        1.1 岳珂的生平和交游
        1.2 岳珂着述简介
        1.3 《玉楮诗稿》的版本概况
    第二章 《玉楮诗稿》的主要内容
        2.1 诗言心志,以忠贞奉于君
        2.2 与君子交,亲友酬唱祝颂
        2.3 全身远祸,渐生归隐之心
        2.4 情系百姓,不减忧国之志
    第三章 《玉楮诗稿》的艺术特色
        3.1 浓厚的现实主义基调
        3.2 用词风格多样
        3.3 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
        3.4 善用典故
《玉楮诗稿》校注
    凡例
    第一卷
        戊戌二月十日京湖袁总郎以堂帖至,有诏复除户侍总饟
        五年不治笔研,奉诏起家,是日始草辞免,奏,旋假书吏于郡,题写皆生疏。又堂帖趣行,三日戒途,偶成二首
        予控免不获命,恭读诏书,圣训有“朕正欲为卿直前枉”之语,感激思奋,始决小草之谋
        黄鹤谣寄吴季谦侍郎,时季谦自德安入城,予适以使事在鄂
        予以谬作数种并总所奏藁遗参赞高紫微,闻以阅读,未及赐报,平日正病,无人为过目者,兹不特饷,所有别白“半生漫浪笔砚间”为不虚矣,因赠二首
        拙妇吟
        春波堂小饮怀棠湖旧隐三首
        食枣有感二首
        约客春波,督参刘郎中方赴高紫微之集道间相值不容留,戏赠二首
        饯孟运判寺簿赴京三首
        与高紫微雪溪饯客,虽已预盟,然坐次予每居上,为之踧踖,寄此见意
        夜读《庄子》呈高紫微
        秋夕有感二首呈督视参政
        九江霜蟹比他处黑,膏凝溢,名冠食谱久,拟遗高紫微而家僮后期未至,以诗道意
        饯高紫微视
        以螃蟹寄高紫微践约,侑以雪醅,时犹在黄冈
        饯紫微高侍郎朝天
        后元佑行,上辨章乔益公
        上巳约客总宜,一病不及往,二诗呈陈元
        闻韩正伦检正挂冠,感叹故交,怅然久之偶成三首
    第二卷
        兴唐寺闻钟
        至鄂期年,以饷事不给于诗,己亥夏五廿有八日始解维雪锦,夜宿兴唐寺,繁星满天,四鼓遂行,日初上已,抵浒黄洲,几百里矣。午后南风薄岸,舟屹不能移,延缘葭苇间,至莫不得去,始作纪事十解呈旧幕
        夜过寿昌
        望樊口怀陶士行、温太真二首
        三江口
        赤壁
        卷雪楼
        谒遗爱王祠二首
        寄王料院
        后江行十绝
        初还故居
        集喜二首
        寄紫微高侍郎三首
        归自鄂,双莲生于后池,偶作再寄紫微
        又赋双莲
        病中有感四首
        太行道
        长门怨
        病中散步六绝
        夜观象奕
        唐世有刺郡江表者,时宰
        葡萄
    第三卷
        荷花盛开,以病旬余不至亭上,偶成二唐律
        予归未省松楸,将以初秋望前,泛湖之龙门,已戒舟舰,而连夕雨作不见月,因赋天问二章
        秋夕有感二首
        寄李微之秘监三首
        读刘琨传
        送乔江州将漕江右
        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
        闻江陵江帅海病讣二首
        得陈
        观物四首
        紫微花
        新刊予《西陲奏稿》成
        闲居六咏
        予自武昌携二猿归,夜闻清啸偶成
        小阁后薙草
        贺李微之兼工侍二首
        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
        观八阵图说
        张孝显晨访懋忠堂,因拉陈升可、王困道同饮,径醉卧小阁,醒则哺矣,戏呈诸公
        吴季谦侍郎送家酿香泉,绝无灰,得未曾有,戏成报章
        珊瑚
        无题
        得报状邸吏缄至朝堂,八月月单有感而作三首
        忆昔二首
        闻陈元履除诸军审计司
        胡羊二首
        馒头
    第四卷
        小墅桂花盛开与客醉树下,因赋二律
        雨中观庐山
        约吴季谦山行,书来问期,戏答
        观芙蓉有感
        邵伯温《闻见录》载范忠宣帅庆阳时,总管种诂无故讼于朝,上遣御史按治,诂停任,公亦罢帅,至公为枢密副使,诂尚停任,复荐为永兴军路钤辖,又荐知隰州,公每自咎曰:“先人与种氏上世有契义,某不肖,为其子孙所讼,宁论事之曲直哉#88
        赵季茂通判惠诗走笔奉和十篇
        己亥八月廿一日除书,予拜太平兴国宫祠官,呈赵季茂
        述山中语,呈郡候董庭直少监
        奉寄何正父总干
        奉寄胡教授
        山中奉寄通判杨宗博二首
        酬赵季茂遣饷松实鳗鮆柔鱼
        九月一日闻雁
        次韵赵季茂寄诗
        山中书怀
        九月十三日始就郊墅,拜宝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之命
        茶花盛放满山
        九月十四日夜,月明如昼,敬想合宫竣事,志喜而作
        寄乔益公
        将游太平宫小诗呈赵季茂
        螃蟹
        闻画眉鸟声戏作
        小春六花
        奉谢何正父日虾荔实茶宣
        奉谢赵季茂遣馈鲎酱
        太平宫遇雨
    第五卷
        宿太平宫葆清庵,自和少年壁间戊辰岁所作韵,是日闻虏大入滁濠二首
        以庐山所产天花蕈、冬笋、玉
        赵季茂遗予郭索,侑之以诗,予早上亦遣
        赵季茂有诗来,适山间劚地得笋,因以遗之,并赓韵
        葆清
        予老病倦烦,入山两月,颇得静中趣,良月六日,赵南仲
        设醮太平宫竣事呈偕行诸君二首
        山居作报书,竟夜有感,戏成
        挽张贡父二章
        十一月十五日忽苦
        宿溪声阁,望香炉峰偶成二律
        山居感旧百韵
        寄道士杨休文
        己亥明禋恩封邺侯,感愧有作二首
        十一月二十七日步自虎溪至西寺,摩挲率更旧碑,近览前闻人故游,有感而赋
        得合门报,以予班学士,诏复赐衣带,因怀初锡,倏阅十年,感恩纪事二首
        谢赵季茂海错二律
        己亥十二月十七日堂帖被召,感恩二首
        二十七日复有旨除帅江西,一旬之间两奉除音,再赋二首
        香赢
        昨访
        病中未能访邓德载督参大监,戏赠二首
        春晴将游玉
        赵季茂以酒、香赢来,适亦得京中远致此品,乃鲜者,恨地远,不大佳,择十五殻为赠
        奉赓赵季茂雪中感兴二首
        病中酬赵季茂
    第六卷
        病中午后登山闲步,遥见园亭有翠帟张栏,处久而识之为张孝显成趣轩,盖与缇屏油幕高会,予病不得冲宴,怅惘移时,因以中孚泽所网鲜鳊侑以棠漪家酝,并成四绝呈在席诸人
        比闻赵季茂奉板舆行春甚乐,予跃然效之。是日乃值大风雨,昏后倦归,则素月流天仍复晴矣。自此连日春色尤浓,杏已过雨,红英满地,怅然有作因寄
        庚子正月慧见于室,有诏求言,因上己见,有感作三唐律
        戏作呈赵通判、胡教授、张总干
        小园双竹呈瑞二首
        豫庵三瑞诗
        庚子三月二十七日又易守当涂,四月十一日发辞免之牍书,怀成二唐律
        十二日诹吉受通议大夫告,再书述怀二首
        上高赵宰同叔遗以《诚斋集》,开卷偶见《答徐宋臣监丞书》,云来帖告诉门生排根
尝闻前辈谓受人之恩而不忘者,为子必孝、为臣必忠,盖推是心而信其人也。又闻惟以怨报德者为不可测,盖以有人之形者必有人之情也,故卢杞之于颜公、敏中之于文饶、之奇之于永叔、邢恕之于君,实孰测其报恩一至此极哉!昔孟尝君有一客,孟尝遇之甚厚,而客每毁孟尝,或问其故,客曰:“人
        睡起三绝
        自岁前逮夏初日始
        梳头二首
        塔灯六言四绝
        喜雨
        四月二十日被以郡事入奏之命再赋二首
        予园泰堂之傍有奇石,小有有洞,箭括有门,车箱有谷,高广虽不袤丈,而嵌空之
        势宛若飘动,暇日独坐,对玩移晷,因赋
    第七卷
        新荷出水
        舞鹤四绝
        简吴季谦坚他日柴桑之约,时季谦有潭帅之命二首
        五月九日登舟闻迓卒鼓角发严
        将发琵琶亭
        舟过庚楼
        白水浦怀王建宁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发排湾过小孤彭郎祠下,遂宿马当
        过雁汊
        便风经雁汊,宿荻港,是日舟行四百里三首
        入芜湖港过吉祥寺
        黄池
        晓过固城湖
        银堰
        久不雨,里河舟不可行,戚桥平氏小舫在东坝,予介绍假之以行
        夏旱三首
        东坝以里沿岸人家皆对门植苇于小屿,不晓其旨,漫成四绝
        三塔渰圩下二首
        三塔寺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二首
        渰中水浅,舆从下水肩舟二首
        嘉定丁卯
        去岁五月二十八日发雪
        火云
        病虎行
        浩歌行
        玉唾壶
    第八卷
        中桥二首
        泥行终日至晡始抵中桥六绝
        夜宿桥岸
        问道宜兴二首
        过谢(?)渰
        遇顺风
        杨梅
        六月二日乙丑滥溪大雷雨
        道中思庐山
        寄江州赵倅季茂二首,时过溧阳,舟中正遇
        寄胡教授
        寄高建宁尚书二首
        天申万寿宫
        张公洞二首
        晨日湖汶至青口,有数老父携筐筥拜道旁,问之则山居之民,绍定中尝以摘山,为香兰寨兵所扰,予时将指淮东为直之,适见驺从,闻予之姓曰:是姓稀,必吾官也。以新茗为贽,予笑遣去,遮道不己,因感其意却而谢之有赋
        过啄木岭,暑喝憩道傍,移时始行三首
        望北关门
        六月二十一日,内引赐对缉熙殿,玉音宣问,漏下数刻,将退,赐金币香茗有差,既而御笔除长地官,将旨
        中秋夜宿旌德观,无月
        水乐洞
        赵山二绝
        洞霄宫
        洞霄宫良
        试庐陵贺发竹丝笔
        九月八日桐川道中二绝
        九日发广德至建平感事有作
        是日迎送之车属道戏成
        宵征
        梦尚留三桥旅邸
        病中试张观笔
        十月廿五日,有诏以予班六卿,赐对衣、金带、鞍马二首
        当涂劝驾诗
        鹿鸣宴中走笔呈林教授
        碧云亭晚眺二首
        题王谌《潜泉蛙吹》二首
        闰月之腊诏赐银合腊药三首
        嘉熙四年九月奉诏改明年元为淳佑,闰十二月降德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三国至清朝诸葛亮躬耕地论争
    1.三国到西晋时期
    2.东晋到唐朝
    3.宋元明清时期
    4.清朝中叶
当代的诸葛亮躬耕地论争
    1.1988—1990年间
    2.1989—2000年间
    3.2003年
    4.2008年
    5.2010年以来
南阳与襄阳在论争中各自所持的针锋相对理由
    1.东汉末年南阳与襄阳的关系问题
    2.论争中所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的可信性问题
    3.诸葛亮躬耕地的政治环境问题

(7)从汉晋行政区划看诸葛亮躬耕地(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汉末年, 即诸葛亮躬耕南阳时今隆中是否属南阳郡?《后汉书》记载的阿头山是否今日襄阳的隆山或万山?
2.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曹魏已设襄阳郡, 今隆中地区此时划归何处?
3. 陈寿着《三国志》时用的地名, 是何时的区划?
4. 在东汉和三国时期, 南阳能否指宛城?
5.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南阳, 是指宛城无疑。
6. 假设今天的隆中地属南阳郡邓县, 那么在《三国志》中是否有可能以南阳代替, 或暗指呢?在诸葛亮眼里, 近在咫尺的襄阳就那么无足轻重吗?
7. 习凿齿并未说过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或三顾草庐之地, 只是说隆中是诸葛亮的家、故宅。
结论

(8)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
二、“隆中鱼水三分业, 江山风云八阵腾”——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亮
三、“一江天汉英雄泪, 十里定军草木香”——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
    (一)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二) “诸葛大名争仰止, 江山胜迹数登临”
    (三)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9)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0)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1) ——汉水流域的汉文化激励着诸葛卧龙
二、“隆中鱼水三分业, 江山风云八阵腾” (2) ——汉水流域的南北文化培育了诸葛孔明
三、“一江天汉英雄泪, 十里定军草木香” (3) ——汉水流域是诸葛亮文化的胜地
    (一)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4)
    (二) “诸葛大名争仰止, 江山胜迹数登临” (5)
    (三)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6)

四、论诸葛亮躬耕“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湖湘骈文作家群体研究[D]. 刘振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格物丹心湖[A]. 赵学儒. 大江文艺(2018第4期 总第175期), 2018(总第175期)
  • [3]《水经注》与汉魏文化地理[D]. 张超. 陕西理工学院, 2015(01)
  • [4]湖北三国历史地名与文化遗存述考[D]. 李亮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5]《玉楮诗稿》校注[D]. 孙园园. 广西大学, 2012(02)
  • [6]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J]. 郑先兴. 中州学刊, 2011(02)
  • [7]从汉晋行政区划看诸葛亮躬耕地[J]. 石小生. 寻根, 2010(04)
  • [8]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J]. 梁中效. 襄樊学院学报, 2008(07)
  • [9]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J]. 熊铁基,朱立红. 文史知识, 2008(05)
  • [10]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J].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标签:;  ;  ;  ;  ;  

论诸葛亮“相伴京南,居于汉阳”之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