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解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

基于理想解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

一、基于理想解法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璐[1](2021)在《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能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网是电能输送与分配的载体,是电力系统的重要中间环节。电网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与运行灵活性,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电网经历了高速发展与滚动调整的阶段,城乡电网规模逐步扩大,建设水平有所提升,区域联网不断加强。但是目前我国各地区电网发展水平不均,部分地区电网仍存在结构薄弱、设备水平低、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电网的改革优化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我国“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和推广,电力物联网建设成为当前电网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这对电网的发展规划及投资建设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网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判断电网整体情况,诊断电网现存问题,预测电网未来发展趋势,为电网的建设与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结合相关领域现有成果,对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背景,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设计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结合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要求和我国电网的特点,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与方法,从需求性、关联性、应用场景角度对指标展开相关分析,完成对指标的筛选与聚类,构建适用于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七维指标体系,制定各指标的目标形态及计算方法;然后,引入物元分析方法构建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赋权方法和关联函数计算流程,给出评价结果中有效信息提取步骤和分析方法;最后,将本文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到某省级电网和某地区电网中,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准确性和适用性。本文的研究为电网发展诊断工作及电网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黄永江[2](2020)在《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灌区运行状况和建设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工作,然而大型灌区的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等特点,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寻求科学、适宜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对完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指导灌区科学改造、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引黄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灌区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旱生态脆弱区包含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共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LandS at8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河套灌区2016年不同地物的面积及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解译;利用混淆矩阵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作物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6.72%和83.23%,Kappa系数分别为0.76和0.78,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精度理想,作物遥感解译面积为765.33万亩,统计面积为803.02万亩,相对误差为-4.69%;应用SEBAL模型计算了作物蒸散量,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作物的蒸散量为246780.58万m3,利用基于彭曼公式得出的蒸散量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1。(3)建立了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3种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的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Board法和Copeland法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的评价结果更合理,与各评价灌区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的极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4)确定了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5级评价等级标准与评价指标相应的5级分级标准。构建了以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为基础,结合秩和比法、基于可变模糊理论分析法和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灌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用水效率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确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基本合理;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准则,得出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河套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上;民族团结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麻地壕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下;镫口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Ⅳ级,水平较低偏上。(5)根据各评价灌区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与相应指标所属等级的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3类,依据指标类别特点,对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主控因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对策。

唐海琴[3](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联网车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车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网联化将成为未来交通的主要特征,车车通信(Vehicle to Vehicle,V2V)环境下联网车辆(connected vehicles,CV)的信息协同共享能力,使其跟驰行为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Vehicles,HV)存在较大差异,而CV跟驰行为是否能适应复杂道路运行环境并提升交通系统功效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对复杂道路运行环境下CV跟驰行为进行研究,掌握V2V技术对现有交通系统可能产生的正反双面影响,对推动V2V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外场实测数据对基于V2V的CV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展开研究。首先,在对传统环境、V2V环境下跟驰行为研究现状和适应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将CV跟驰行为从理论建模层面深入到交通适应性评价层面,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其次,比较了传统环境和V2V环境下驾驶过程、跟驰行为特性、车辆跟驰建模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然后,定义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这一概念,从人-机-环境三个维度,设计反应时间、加速度变化率、速度变异系数、车头时距、碰撞时间倒数、稳态转移时间等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表征指标,并基于这些表征指标提出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反应时间均值、加速度变化率绝对值均值、速度变异系数、车头时距均值、碰撞时间倒数极大值、稳态转移时间均值。同时,为对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多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可能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模型,选取灰色聚类分析法、物元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形成组合方法集,利用组合方法集中单一评价方法分别对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进行评价,对通过肯达尔一致性系数检验的评价方法,基于离差最大化思想,求解各评价方法的组合权重,并对各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获得组合评价结果。接着,搭建基于V2V的跟驰实验平台,完成了实验平台软硬件设计,并设计加速、减速、停启、前向碰撞预警四种场景,采集外场实测数据,作为后续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表征指标提取和组合评价的数据来源。最后,考虑不同运行速度、工况、道路等级、天气、服务水平等复杂道路运行环境因素,从统计学角度探索不同因素下适应性表征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因素下的CV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并采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值和单项评价指标组合评价值,按分值区间划分了评价等级。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表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传统环境,V2V环境下驾驶员反应时间均值缩短0.96s,车头时距均值减小27%,加速度变化率、碰撞时间倒数整体较小,稳态转移时间更小。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各表征指标具有一定差异,反映了不同影响因素下CV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有所区别,即反应能力、舒适性、操控稳定性、安全性等不同。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结果表明,驾驶员感知决策能力大大提高,对车辆的操控稳定性更强,大部分情况下追尾风险性减小,即使较HV,基于V2V的CV跟车距离更近,但总体而言,CV跟驰行为的交通适应性比HV更高。

肖景博[4](2020)在《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负荷的逐年增长,在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清洁能源利用和分布式发电技术快速发展。更多的分布式电源和非线性负荷接入配电网对电能质量产生影响,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研究对于电能质量等级的判定以及科学公正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对现有电能质量各指标进行分析,建立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能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分布式光伏、风电接入低压配电网的PSCAD模型,从理论结合仿真的角度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然后对目前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的改进TOPSIS的电能质量综合量化评估模型,将基于AHP的主观权重值和CRITIC法与熵权法结合的客观权重值进行最优组合,对电能质量指标进行组合权重的赋予;将理想解距离加权处理和灰色关联度融合的综合贴近度对TOPSIS法进行改进,采用某个风电场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对电能质量进行合理有效地综合评估。最后对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随机森林的综合等级评估模型。首先基于电能质量标准及行业要求进行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电能质量等级划分,然后基于决策树的随机森林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模型。通过采集某地区含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变电站10k V、110k V母线2018年电能质量监测统计数据,利用建立的综合等级评估模型进行等级评估,算例结果验证了该综合等级评估方法的切实可行性,给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中的电能质量等级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张腾兮[5](2020)在《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规划与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清洁化转型已成为世界电力发展的新趋势。作为电能传输与管理的载体,合理的电网结构能够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方式,减少电源侧碳排放量。面向低碳目标的电网规划可以有效促进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发电侧作为电力系统主要的碳排放环节,需要电网的规划与能源配置的低碳目标相协调,要求电网在规划层面兼顾经济性与区域碳减排效益。低碳经济下的电网发展规划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低碳经济下的减排需求,梳理了国内外电网规划理论研究现状。结合电网区域内能源配置优化理论,研究了电力市场下发电权交易机制、跨区域的电力配置理论及与低碳效益相关的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首先,根据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通过分析发电商考虑碳排放成本的交易决策,为低碳发展目标下基于资源配置增效的电网规划打下基础。进而,从长期规划视角考虑碳交易成本对发电侧装机的影响,以量化区域整体能源交易成本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以区域能源配置成本最低为目标求解电网优化方案。最后,研究了低碳目标下区域电网发展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发电侧、输电侧、用电侧整体的减排效益评价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电网作为电能量传输的纽带,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的减排任务。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网发、用侧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电网规划需要研究有效的方法分析区域内可供调配的能源资源情况。本文的研究表明,考虑区域能源配置方式的电网规划模型能够在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同时提高电网工程的投资效率,并进一步研究优选电网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考虑碳交易效益的方式评价电网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力。

谢清玲[6](2020)在《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熵-模糊物元分析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渔业大国但不是渔业强国。据统计目前我国水产品在运输中的腐损率达到10%,折算经济损失达人民币1400亿元以上,损耗惊人。为了全方位了解我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通过查阅大量物流、冷链物流及水产品冷链物流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大量综合评价方法、概念和理论,基于学者提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及各省(市)区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政策文本,考虑数据的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建立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包括区域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水平、区域水产品冷链物流供给水平、区域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使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物元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各省(市)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2015-2018年时间维度来看: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能力整体上逐年增高,但部分省(市)2017年出现小幅下降趋势。从2015-2018年间东部地区10省(市)水产品冷链物流空间维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能力整体向好,但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广东省水产品冷链物流能力最高、山东省次之,海南省最低。最后根据时间维度及空间维度评价结果,结合我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从“促进水产品消费、扶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大冷链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对我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方向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事业发展。

王克[7](2020)在《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及收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传统企业探寻更为高效的组织间合作方式,企业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动态组建价值链的形式,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云计算的发展为价值链这一合作形式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企业通过基于云的协同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价值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从而实现价值共创。然而,云环境下价值链组建的动态性、复杂性、风险性为价值链合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成员间合理的收益分配实现价值链的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了价值链协同构建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特点、价值链节点企业特征以及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及收益分配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了以最终用户为主导的价值链构建方法,系统分析了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建立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复合关联熵物元模型,并以船舶产品为例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最终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自主权,以及价值链产品个性化开发和敏捷应对市场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以为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间进一步的深化协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针对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云环境下协同收益分配条件假设,讨论了收益分配原理,最终通过收益补偿和纳什谈判将收益分配问题转化为合作博弈问题,基于效用理论建立了改进的纳什谈判模型,同样以船舶产品为例通过仿真分析的形式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效用理论构建的收益分配方案能够在满足价值链成员企业各方心理期望的同时实现价值链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有效提升企业参与价值链协同的积极性。研究结果对实现云环境下价值链企业间的高效协同具有促进意义。最后,文章对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考虑的因素,从云环境下协同管理平台构建、企业分工协作、收益分配规范化约束以及产业组织构建四个方面提出实现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的对策建议。

年春光[8](2020)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装配式建筑因产业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环保化施工等特点,逐渐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趋势。施工阶段工艺复杂、能源资源消耗集中,切实做到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理念的绿色施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难以直接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因此,研究一套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衡量其在施工阶段的资源环境友好程度,进而科学规划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文献分析和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及其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不足,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特点,定义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的内涵,并对其范围及组成要素进行界定,为后续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提取分析典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关标准规范、文献研究中的高频指标,初选出48个测算指标;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并归类绿色度测算指标,最终确定了包含5个准则层、35个测算指标的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针对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不同特点,给出量化方法,并确定其分级标准。最后,在多种方法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C-OWA算子和云物元理论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模型,进一步规范模型工作流程;以装配式钢结构项目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为例,运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及测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体系涵盖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施工管理、技术创新、社会协调5个方面的属性因素,紧扣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特点,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施工绿色度的内涵;模型输出结果与项目评奖及现场情况一致,进而验证所提出的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潘燕华,王克,王平[9](2021)在《云计算环境下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产品价值链长,参与主体多,海量的信息资源为云计算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场景,同时云计算技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应用可拓理论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具有能够解决复杂指标间存在关联或冲突的优势,构建了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模型。最后,通过船舶产品在设计、采购、总装、服务这一全生命周期的合作伙伴选择实例,实现了由最终用户主导价值链的构建,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刘荡荡[10](2020)在《基于云物元模型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用电负荷多样性的发展,大量非线性负荷和冲击性负荷不断接入配电网,使电力系统出现电压、频率恒定值的波动,从而造成如电压波动、频率偏差、三相不平衡等各种电能质量问题,导致配电网电能质量不断恶化。建立科学、合理地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介绍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研究的评估标准、发展趋势以及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两种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的物元分析模型使用定值或者区间对事物的多种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不足,提出在传统物元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融入云理论模型,使用期望、熵、超熵三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描述,从而达到电能质量综合评估过程中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相互转换,更为合理的确定电能质量评估等级。为解决在关联度的求解过程中产生的随机不确定性问题,对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多次求解,并使用多次综合评估结果的期望作为最终评估结果。同时能够解决传统物元分析模型中最大关联度原则带来的评估等级边界模糊性问题。另外,通过定义置信度因子来反映多次求解评估值的离散性,以此衡量评估结果的可信度。(2)针对电能质量综合评估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模型。首先建立电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划分等级;其次根据集对分析理论,将样本数据与各项指标等级区间组成集对,构造相对差异度函数,进而建立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综合评估模型。然后结合电能质量状况特征值,引入二元语义法在评估等级内部进行二次评估,进一步确定评估样本的电能质量状况。

二、基于理想解法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理想解法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网单一属性评价研究现状
        1.3.2 电网整体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 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2.3 指标体系相关分析
        2.3.1 指标需求性分析
        2.3.2 指标关联性及应用场景分析
    2.4 指标体系构建
        2.4.1 电网发展速度协调性
        2.4.2 电网发展规模协调性
        2.4.3 电网结构协调性
        2.4.4 电网安全可靠性
        2.4.5 设备水平
        2.4.6 电网利用效率
        2.4.7 电网发展效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3.1 综合评价方法
        3.1.1 模糊评价法
        3.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3.1.3 理想解法
        3.1.4 密切值法
    3.2 确定指标权重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熵权法
        3.2.3 加法集成法
    3.3 物元分析法及其在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3.3.1 物元分析理论基础
        3.3.2 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物元模型
        3.3.3 确定关联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算例分析
    4.1 算例计算流程
    4.2 综合评价计算过程
        4.2.1 基础数据
        4.2.2 物元模型建立
        4.2.3 权重确定
        4.2.4 关联函数计算
    4.3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各灌区建设与投资情况
    2.5 研究区历年用水水平
    2.6 小结
3 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3.2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评价指标综合赋权
    3.4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3.4.1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评价模型
        3.4.2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评价模型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模型
    3.5 灌溉用水效率组合评价
        3.5.1 平均值法
        3.5.2 Board法
        3.5.3 Copeland法
    3.6 灌溉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
        3.6.1 结合秩和比法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3 基于集对分析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7 小结
4 基于遥感的大型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估算
    4.1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作物种植面积解译
        4.1.1 原始影像数据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作物种植信息的遥感解译
        4.1.4 精度验证
    4.2 基于SEBAL模型河套灌区地表蒸散量估算
        4.2.1 基础数据
        4.2.2 SEBAL模型简介
        4.2.3 地表参数估算
        4.2.4 能量平衡分量估算
        4.2.5 模型验证
        4.2.6 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
    4.3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3.1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4.3.2 有效降雨量计算
        4.3.3 地下水利用量计算
        4.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4.3.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4 小结
5 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指标赋权
    5.3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用水效率评价
    5.4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用水效率评价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用水效率评价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灌区用水效率分级研究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等级
    6.2 评价指标分级
    6.3 结合秩和比法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5 基于集对分析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6 结果分析
    6.7 灌区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识别及提升对策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车车通信的联网车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车辆跟驰理论
    2.1 传统环境与车车通信环境下跟驰行为分析
        2.1.1 传统环境与车车通信环境
        2.1.2 两种环境下驾驶过程分析
        2.1.3 两种环境下跟驰行为特性分析
    2.2 传统车辆跟驰模型
        2.2.1 刺激-反应模型
        2.2.2 安全距离模型
        2.2.3 生理心理模型
        2.2.4 优化速度模型
        2.2.5 智能驾驶模型
    2.3 车车通信环境下车辆跟驰模型
        2.3.1 改进Newell模型
        2.3.2 改进安全距离模型
    2.4 小结
3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模型设计
    3.1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
        3.1.1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定义
        3.1.2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表征指标设计
        3.1.3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组合评价模型
        3.2.1 典型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3.2.2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模型
        3.2.3 主客观组合权重的确定
        3.2.4 三种典型评价方法
    3.3 小结
4 基于车车通信的跟驰场景实验
    4.1 跟驰实验平台设计
        4.1.1 实验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4.1.2 实验平台关键技术
        4.1.3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4.1.4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总体实验方案
        4.2.2 场景设计
        4.2.3 实验流程
    4.3 实验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清洗
        4.3.2 跟驰片段提取
    4.4 小结
5 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分析
    5.1 表征指标分析
        5.1.1 两种环境下适应性表征指标分析
        5.1.2 不同因素下适应性表征指标分析
    5.2 实例验证
        5.2.1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5.2.2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5.2.3 基于典型评价方法的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评价
        5.2.4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结果及适应性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据处理部分代码
附录 B 组合评价模型部分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电能替代与清洁能源利用
        1.1.2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影响
        1.2.2 电能质量的评估研究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电能质量及其评估指标
    2.1 电能质量含义及相关标准
    2.2 电能质量指标概述
        2.2.1 电压偏差
        2.2.2 电压波动与闪变
        2.2.3 三相电压不平衡
        2.2.4 频率偏差
        2.2.5 电压谐波与间谐波
        2.2.6 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
    2.3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分析
    3.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能质量指标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分布式电源对电压偏差的影响分析
        3.1.2 分布式电源对电压波动的影响分析
        3.1.3 分布式电源对电压谐波的影响分析
        3.1.4 分布式电源对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3.2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仿真分析
        3.2.1 分布式光伏电源功率特性及建模
        3.2.2 分布式风电并网的组成结构及仿真模型
        3.2.3 分布式光伏、风电接入低压配电网的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4.1 传统电能质量综合量化评估方法
        4.1.1 基于概率统计与矢量代数的综合评估法
        4.1.2 模糊综合评估法
        4.1.3 基于物元理论的可拓综合评估法
        4.1.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评估法
        4.1.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估法
    4.2 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的改进TOPSIS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4.2.1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4.2.2 TOPSIS法及其改进
        4.2.3 实例应用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研究
    5.1 基于决策树的随机森林算法
        5.1.1 集成学习算法
        5.1.2 决策树模型
        5.1.3 随机森林算法
    5.2 一种基于改进随机森林的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方法
        5.2.1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模型
        5.2.2 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模型的改进
        5.2.3 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估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5)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规划与发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电网规划方法
        1.2.2 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现状
        1.2.3 低碳电网的评价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应低碳发展的区域电网规划基础理论分析
    2.1 低碳发展对电力系统的新要求
        2.1.1 能源清洁转型对电力系统的新要求
        2.1.2 电网对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的促进作用
    2.2 低碳电力系统对电网规划的新要求
        2.2.1 传统电网规划的研究重点
        2.2.2 适应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的电网规划及评价方法
    2.3 研究电网低碳发展规划与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2.3.1 基本原则
        2.3.2 评价与规划思路
    2.4 分析求解与筛选方法选择
        2.4.1 电网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2.4.2 电网规划的目标函数及安全校验方法
        2.4.3 电网规划方案的发展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区域能源系统特征的减排驱动因素分析
    3.1 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减排机理分析
        3.1.1 输电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
        3.1.2 清洁能源高效并网
        3.1.3 负荷引导减少调峰需求
    3.2 电网建设促进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规划路径
        3.2.1 低碳化输电网建设路径
        3.2.2 促进清洁能源路径
        3.2.3 需求管理负荷整形路径
    3.3 电网规划中减排要素与系统低碳效益的敏感性分析
        3.3.1 系统动力学模型适用性概述
        3.3.2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规划模型
    4.1 电网对间歇性波动接纳能力的评价模型
    4.2 系统内不确定因素建模
    4.3 考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途径的规划约束
        4.3.1 基于接纳间歇性波动的电网规划约束
        4.3.2 考虑用户响应能力的负荷整形约束
        4.3.3 基于全生命周期减排效益分析的电网规划模型
    4.4 低碳电力系统电网规划优化模型
        4.4.1 规划模型的建立
        4.4.2 模型中各分量的计算
    4.5 规划模型求解
        4.5.1 规划方案安全校验
        4.5.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5.3 基于PSO的电网规划模型求解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发展评价模型
    5.1 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发展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5.1.1 建立电网评价指标体系
        5.1.2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5.2 考虑低碳效益的区域电网发展评价模型
        5.2.1 指标集成赋权模型
        5.2.2 理想物元可拓模型
    5.3 算例分析
        5.3.1 基础数据
        5.3.2 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熵-模糊物元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东部地区
        2.1.2 水产品冷链物流
        2.1.3 发展水平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综合评价理论
        2.2.2 模糊物元理论
        2.2.3 熵权理论
        2.2.4 贴近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现状及分析
        3.1.1 水产品生产环节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分析
        3.1.2 水产品流通环节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分析
        3.1.3 水产品销售环节冷链物流需求规模分析
    3.2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供给现状及分析
        3.2.1 水产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冷链仓储设备供给现状分析
        3.2.2 水产品流通环节冷链物流企业供给现状分析
        3.2.3 水产品冷链物流全链条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4 水产品冷链物流评价指标解释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5.1 熵-模糊物元分析法运算步骤汇总
    5.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5.3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时间维度分析
    5.4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空间维度分析
    5.5 评价结果与原因分析
        5.5.1 评价结果
        5.5.2 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促进水产品消费
    6.2 扶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
    6.3 加大冷链物流固定资产投资
    6.4 优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人才队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7)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及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价值链协同
        1.2.2 合作伙伴选择
        1.2.3 收益分配
        1.2.4 云环境下合作伙伴选择方法
        1.2.5 云环境下合作伙伴收益分配方法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价值链协同理论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协同理论
        2.1.3 价值链协同理论
    2.2 云制造理论
    2.3 合作伙伴选择相关方法
    2.4 收益分配相关理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3.1 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特点分析
    3.2 云环境下价值链节点企业特征分析
    3.3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3.3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3.4 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
        3.4.1 可拓理论原理
        3.4.2 基于可拓物元的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模型设计及求解
    3.5 模型仿真-以船舶制造业为例
        3.5.1 云环境船舶制造业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3.5.2 云环境船舶制造业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仿真
        3.5.3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研究
    4.1 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特点分析
    4.2 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条件假设
    4.3 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收益分配原理
    4.4 模型设计及求解
    4.5 模型仿真-以船舶制造业为例
        4.5.1 云环境船舶制造业价值链合作伙伴收益分配仿真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云环境下价值链协同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价值链协同管理平台
        5.1.1 构建协同管理平台
        5.1.2 推进协同管理平台应用
    5.2 建立价值链合作机制
        5.2.1 促进企业分工协作
        5.2.2 推动价值链合作伙伴的优选
    5.3 增强云环境价值链收益分配规范化
        5.3.1 完善收益分配规则
        5.3.2 建立透明化收益分配机制
    5.4 云环境下价值链产业组织策略
        5.4.1 巩固产业价值链合作关系
        5.4.2 制定产业结构政策
        5.4.3 支持引导产业自主发展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文章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8)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绿色施工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综述
        1.3.2 装配式建筑绿色度内涵综述
        1.3.3 绿色度测算方法综述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装配式建筑
        2.1.1 装配式建筑概述
        2.1.2 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现状
    2.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
        2.2.1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区别及联系
        2.2.2 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的特点
        2.2.3 BIM助力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
    2.3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内涵
        2.3.1 施工绿色度内涵
        2.3.2 施工绿色度范围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总体思路
        3.1.1 指标构建原则
        3.1.2 总体思路
    3.2 施工绿色度指标初选
        3.2.1 指标选取基础
        3.2.2 指标初选结果
    3.3 绿色施工指标遴选优化
        3.3.1 问卷设计与结果检验
        3.3.2 指标约简与筛选
        3.3.3 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施工绿色度测算指标体系说明
        3.4.1 指标体系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
        3.4.2 主要指标释义及计量
        3.4.3 绿色度等级划分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模型构建
    4.1 测算方法的选取
        4.1.1 指标赋权方法
        4.1.2 测算模型选择
    4.2 基于C-OWA算子的云物元基本原理
        4.2.1 C-OWA算子赋权法
        4.2.2 云物元理论
    4.3 云物元模型工作流程
        4.3.1 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构建绿色度测算物元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4 测算指标的关联度计算
        4.3.5 绿色度等级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M装配式钢结构项目概况
        5.1.2 H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概况
    5.2 绿色施工措施
        5.2.1 绿色施工“四节一环保”措施
        5.2.2 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平台
    5.3 施工绿色度测算
        5.3.1 M装配式钢结构项目施工绿色度测算
        5.3.2 H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施工绿色度测算
        5.3.3 装配式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绿色度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创新点
    6.3 今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附录A: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指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指标重要度判断
附录C:相关MATLAB代码

(9)云计算环境下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研究对象方面
    (2)研究视角方面
    (3)研究方法方面
1 可拓理论基本概念
    (1)物元
    (2)复合物元
    (3)距
    (4)位值
2 基于可拓物元的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模型设计
3 基于可拓物元的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仿真分析
    3.1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3.2 合作伙伴选择仿真分析
    3.3 比较分析
4 结束语

(10)基于云物元模型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能质量评估体系
    2.1 电能质量定义
    2.2 电能质量问题分类
    2.3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
        2.3.1 电压偏差
        2.3.2 电压总谐波畸变率
        2.3.3 频率偏差
        2.3.4 电压波动和闪变
        2.3.5 三相不平衡度
    2.4 电能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2.4.1 主观赋权法
        2.4.2 客观赋权法
        2.4.3 综合赋权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云物元理论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3.1 物元理论及云理论基础
        3.1.1 物元理论的基本概念
        3.1.2 云模型理论
        3.1.3 云物元理论
    3.2 综合权重的确定
        3.2.1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
        3.2.2 熵权法
        3.2.3 博弈论综合赋权法
    3.3 基于云物元模型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评估
    4.1 引言
    4.2 可变模糊集原理
        4.2.1 可变模糊集理论概述
        4.2.2 对立模糊集
        4.2.3 相对差异函数
        4.2.4 模糊集的运算
        4.2.5 级别特征值
    4.3 集对分析原理
        4.3.1 集对的概念
        4.3.2 联系度的运算规则
        4.3.3 集对分析的特点
    4.4 基于集对分析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4.5 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四、基于理想解法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赵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D]. 黄永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车车通信的联网车辆跟驰行为交通适应性研究[D]. 唐海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研究[D]. 肖景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5]考虑低碳的区域电网规划与发展评价方法研究[D]. 张腾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中国东部地区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熵-模糊物元分析法[D]. 谢清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云环境下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及收益分配研究[D]. 王克.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8]装配式建筑施工绿色度测算方法研究[D]. 年春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云计算环境下复杂产品价值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潘燕华,王克,王平.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12)
  • [10]基于云物元模型与可变模糊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 刘荡荡. 安徽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基于理想解的偏好物元评价决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