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CAI 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工作

为什么 CAI 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工作

一、为什么CAI没有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史加祥[1](2021)在《指向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教育与学习文化中,有“学”必有“问”。在时代变迁中“问”逐渐成为“问”与“学”中的重点,学生在“问”中发展对“学”的理解,对“学”的应用。问题提出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能够深化学习行为,亦是发展和落地学生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更是学生在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生活的本质需求。发展学生问题提出能力不仅能体现上述研究意义,也能弥补在小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水平划分和促进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不足。不同研究对于“问题提出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理解,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将“问题提出能力”界定为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和科学背景知识与课堂科学学习情境碰撞后,学生通过探究、分享、思考重构科学问题并呈现表达的连续动态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发展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模式有哪些要素?(2)小学生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由哪些成分构成?(3)迭代实施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何?围绕研究问题确定了本研究采用设计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法,同时结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对问题提出过程和学生提出问题的表现进行整体研究,在反复迭代中更新完善促进学生问题提出的教学模式。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已有目标分类和编码研究,将SOLO分类理论与小学生问题提出的现实结合,对信度和效度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问题速率、问题种类、问题质量三个维度为评价依据的小学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编码工具量表。随后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借鉴抛锚式教学方法及流程,形成了以“实验探究、情境体验”为“锚”包含了“发现梳理、过程分析、联结生活、问题表达”的问题提出策略,并将此与科学课堂教学充分融合,形成了指向学生科学问题提出的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 Focusing on the Promoting of Scientific Problem Posing,简称“FP-SPP教学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小学《自然》(上海远东版)四年级教材中“磁”为具体的教学单元,开展了三轮迭代实践,共有7次微循环。第一轮实践包含了2次微循环,在FP-SPP教学模式具身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开展了教学实践,让学生充分实验探究和情境体检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提问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显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整体水平不高,探究实践活动充分有效但小组合作分享不够。为此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调适,增加了“共享调节”流程,期望在发挥学生有形学习社会结构调整后对问题提出的促进作用。第二轮实践包含2次微循环,在学生对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和统筹安排之后,选择了后续的教学内容并使用FP-SPP教学模式2.0对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和流程的细化,同时设计了相关的问卷收集学生对“共享调节”过程的反馈与评价。学生问题提出的过程和结果显示,学生问题提出水平呈现逐渐发展的趋势,处于高水平的学生有了显着的提升,学生对“共享调节”的认可与肯定程度较高。研究也发现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问题提出水平存在差异,教学模式实施时间远远超过原有课堂教学时间,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更新以适应科学内容的多情境性,满足科学课堂的常规教学需要。第三轮实践包含3次微循环,在对课堂情境进行理解与分析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情境,“非结构情境”、“半结构情境”、“结构情境”,同时将问题提出时间进行合并,让学生在充分的情境体验和实验探究之后集中时间提出问题和共享调节。学生提出问题过程和结果显示,不同的课堂情境影响了学生科学学习与问题提出,共享调节过程发挥出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的作用,更新修正后的FP-SPP教学模式3.0能够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常用模式,能够持续不断的促进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三轮实践的研究显示了经过迭代循环和更新修正后的FP-SPP教学模式在促进与发展学生问题提出能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小学生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可塑与可发展的特点,以“共享调节”为中心的小组协作学习对于学生问题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科学课堂情境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科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问题提出能力作为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将问题提出能力发展视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对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因素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让科学教育教学回归学习本质,让每一个学生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可能。

梁颢严[2](2020)在《NiCo双氢氧化物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电容器由于其比传统电池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和使用寿命,还具有高工作效率、充放电效率快以及轻污染等特点,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的碳基电极材料,赝电容电极材料能够在电化学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提供更大的能量储存能力。在诸多的赝电容材料中,NiCo双氢氧化物(简写为NiCo-DH)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活性,理论容量接近3000 F g-1,而Ni原子和Co原子二者的耦合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出比单金属氢氧化物更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然而,受限于较低的电子和离子传导能力,其所能表现出的容量与理论容量相差甚远;连续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不断的体积变化所造成的结构坍塌,也会造成较短的循环寿命,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能量储存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基于此,本文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来提高NiCo双氢氧化物自身的导电性,以提升其比电容值。构建核壳结构电极,借助各组分间的紧密连接限制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部分体积变化,加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实现电极循环寿命的提升,阐明了改性手段和核壳结构的耦合作用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强化机制,实现了高性能NiCo双氢氧化物电极的制备。提出了一种表面改性改善NiCo双氢氧化物本征导电性的方法,提高电极材料的比电容值。利用Na BH4的还原特性,在室温条件下实现NiCo双氢氧化物表面的氧空位制备。研究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引入能够增加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同时可以增加离子和电子的传导能力,从而提升电极比电容值。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最大比电容值可以达到1563 F g-1。为了进一步改善电极的表面活性,提出了P元素掺杂改善本征活性的方法。采用磷化退火方法,在NiCo双氢氧化物表面掺杂P元素。研究结果表明,P元素的掺杂能够在纳米线外侧形成一层NiCo P,磷化物的强电子离域特性能够加快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从而实现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提升。构建了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电极,以实现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提高。将NiCo双氢氧化物纳米线作为内核,在其外侧沉积Ni OOH纳米片,以此构建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电极。研究结果表明,外层彼此交联的Ni OOH纳米片能够避免循环过程中电极结构的倒塌,从而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核壳结构所提供的巨大比表面积也使得更多的活性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NiCo-DH纳米线提供了方向性的导电路径,这些特征能够显着提升电极的比电容值。当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最大比电容值可以达到2622 F g-1。构建的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时,经过10000次循环后比容量能够保留初始值的~88.5%。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构建了MnCo2S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将MnCo2S4纳米管作为内核,将NiCo-DH纳米片沉积于外侧作为外壳,内层的金属硫化物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能够降低电极内部的电荷转移阻抗,加速电子的传导,使得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加快;同时,外层沉积的NiCo-DH纳米片能够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使得电解液离子与电极材料的接触更为充分。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MnCo2S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具有良好的比电容值和优秀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最大比电容值为2412 F g-1。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时,经过10000次循环后,容量能够保留初始容量的~92%。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一种表面掺杂与核壳结构设计相结合的新思路,将经过P掺杂的NiCo双氢氧化物纳米线作为内核,在其外侧沉积Ni Mn-LDH纳米片,构建NiCo-DH/NiCo P@Ni Mn-LDH三层核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引入NiCo P的NiCo双氢氧化物内核能够优化电子的导电路径,使得电子的传输更为有效,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加快,同时在外层的DH纳米片作为外壳也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维持电极的整体稳定。构建的NiCo-DH/NiCo P@Ni Mn-LDH三层核壳结构,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最大比电容值为2318 F g-1。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时,经过10000次循环后,容量能够保留初始容量的~95%。此外,将其与活性炭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同样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当功率密度为750 W kg-1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2.2 W h kg-1。

李凯丽[3](2019)在《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蔡枢衡先生历经中国近代法学之困境,作为近代西学东渐社会背景中法律改革的中坚力量,其法学本土化立场即法律文化自觉思想乃蔡枢衡思想之深刻性所在。面对“今日”中国法学之困境,蔡枢衡精阐法意,坚秉学人理性,怀持文化自觉,集中对“今日”中国法学及其意识进行批判。蔡枢衡批判“法理之争”两派的主张,认为中国法学不能走“全盘西化”的路子,并且,“原状复古”的途径亦是行不通的;同时蔡枢衡对“今日”中国法学及法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探索出“今日”中国法学之病象所在,得出了“今日”中国法学幼稚的结论。继而,基于对“今日”中国法学幼稚病的诊断,蔡枢衡给出了“明日”中国法学之“药方”。蔡枢衡于“明日”中国物质文明与文化向何处去之构建以及先生基于法学本土化意识绘制的“明日”中国法学理想图景,乃中国近代法学思想之精髓。蔡枢衡借由其法学本土化立场,批判中国法的过去,同时建构中国法的未来。故此,我们可以发现,蔡枢衡始终强调建设中国自己的法学即“明日”中国法学应有之新面貌,理应遵循去西方化,寻中国性与存中国性这一基本准则。综上,蔡枢衡之法学本土化思想,对当下中国法学之发展建设提供了另外一种审视的角度,乃蔡枢衡法学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精髓部分,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故而,挖掘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中的可借鉴成分,竭力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本土化进程,乃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以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为探讨核心,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清末礼法之争的详细阐述,交代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缘起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社会之政治、经济与文化基于西学东渐的强势力量以及列强的侵略全面失去自主性,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于此背景,清廷开始变法修律,试图通过移植西律,挽救清廷命运。在此次变法修律中,围绕全面移植西方法律还是保留中国纲常伦理这一论点,展开了一次激烈的争论,史称“礼法之争”。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缘起的阐述,分析了蔡枢衡面对当时“法律自法律,社会自社会”的法学困境,对“今日”中国法学的批判,即对法理派“全盘西化”主张之批判;对礼教派“原状复古”主张之批判;对“今日”中国刑法之批判以及对“今日”中国法学之“幼稚”的揭示与批判。蔡枢衡通过批判“礼法之争”中两派的观点,认为中国法学既不能“全盘西化”亦不可以“原状复古”。蔡枢衡通过描述“今日”中国法学之“次殖民地景象”,指出“今日”中国法学之病象乃是“质低量微”,认为此乃“今日”中国法学“幼稚”之所在。第三部分承接第二部分蔡枢衡对“今日”中国法学之批判,即对“今日”中国法学之病象的揭示,蔡枢衡给出了“明日”中国法学发展之“药方”,即对“明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构建了理想图景。蔡枢衡认为“全盘西化”与“原状复古”皆要不得,认为“明日”中国法学应有的新面貌应该是立足于本国本土实际,依据自觉的、觉醒的、体系的法学本土化立场,中国人利用中国的材料自己创造体系的“明日”中国之法学。阐明蔡枢衡于“明日”中国法学之构建的具体思路。第四部分结合以上:第一章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缘起;第二章蔡枢衡与“今日”中国法学之批判;第三章蔡枢衡于“明日”中国法学之构建之内容,综合评价探讨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将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与同时期法学家王伯琦与吴经熊等思想做比较,肯定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优势,同时亦对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局限部分提出作者之见解。最后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探讨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可借鉴意义。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4](2019)在《汉越詈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詈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语言中。因而詈语是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詈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詈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信息,也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更能透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研究詈语的人也有不少,但是用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来对比研究的话,到目前为止,只有范明心(Pham Minh Tam,2013)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詈骂语之考察——与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对比》(Nghien cuu loi mang chui trong tieng Han hien dai va so sanh doi chieu voi tieng Viet)中把汉语的詈语和越南语的詈语进行比较,但是作者并没有深入去把詈语研究透彻只是走马观花,并且内容里面主要是写关于汉语的骂詈语。尽管越语方面的研究较为稀少,但以前人对汉语和越南语成语研究得出的结果为理论基础,让笔者坚信《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的这一课题是可以继续发展延伸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跟中国一样,在越南学习越南语的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普遍,可见汉语与越南语都很重要。而汉语詈语和越南语詈语作为两种语言的特殊语言更让人觉得好奇、让人想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因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汉越詈语是避免不了出现的,所以笔者进一步想去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詈语,从而可以知道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知道中国与越南“山连山,水连水”,从农业生产走向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整个漫长历史中,两国都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一步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走向小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及社会程度也提高了,中越两国历史悠久,同为文明礼仪之邦。詈语因被视为有伤风雅,历来为含蓄理性的国人不齿。然而,詈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形象,直接反映中越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形态。同时,越南是中国邻邦,受中国风俗习惯及生活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因此,在使用詈骂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中越两国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针对詈语在汉语和越语的分类、结构、功能、修辞及文化上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汉越詈语的比较研究,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苟晨曦[5](2018)在《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初立,国基未固,国家在从传统帝制向现代国家转型期间历经波澜,又适逢国际环境风起云涌,列强纷纷觊觎新生的中华民国,外蒙、西藏、西南边陲纷纷告警,中国边境危机四起。1913年,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正是有感于外蒙渐被俄国侵占,西南正遭英、法窥探的严峻形势,他深知西南一隅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完整的重要意义,出于保卫国家统一与维护地方安危的军人使命感,蔡锷组织西南地区的仁人志士编写了一部西南滇、川、粤、桂、黔五省军事联合方案,即《五省边防计画》。蔡锷编写这一军事计划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联合西南五省的军事力量,以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蔡锷从政略与兵略两个方面分析了西南五省军事联合的必要性。首先,在政略上,五省的军事力量可以成为国家在对俄国外交中的间接后盾以及对英、法外交中的直接后盾,同时对内能够发挥消除省界隔阂、加强中央统一的作用。其次,在兵略上,蔡锷从敌情状况、自然地理、作战任务、给养供给等方面进行分析,强调西南五省唯有实行坚定的联合,才能保全西南地区,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五省边防计画》又被称为《五省军事联合计划草案》,全书共分为计划方针、计划要领与计划实施三大部分。在第一编计划方针中,作者从大方向上的对外政略与假想敌国,到具体作战准备中的兵力部署、作战区域以及作战目标,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准备。在第二编计划要领中,作者针对不同的假想敌国,综合西南五省的地理形势,分别制定对英、对法以及对英法联合作战时的集中掩护方略、集中方略、作战计划、作战准备措施等。在第三编计划实施中,为了能够保证该军事计划的顺利实行,作者认为应该召开五省军事联合会议,由中央政府统筹军事计划并划定军区,为西南五省军队设置统属机关。由此观之,作者不仅对西南五省的军事联合计划有着明确的规划,对于保障该计划实行的前期准备与计划实行后的后续统领,都有着详尽的规划,是一部可行性很强的西南区域军事联合计划。然而这样一部出于爱国热忱而编写的着作,在当时却受国内时局、省内政治环境、各省财政状况、省际关系等因素的限制,未能真正实行。1913年,蔡锷等人完成《五省边防计画》之时,正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京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之际。袁世凯及中央政府对蔡锷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的态度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材料,但结合当时国内的时事背景,仍可窥探一二。袁世凯通过裁减军队与军民分治等一系列措施,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北洋系的军事力量更是通过赣宁之役将势力范围扩张到长江流域,仅剩地处偏远的滇、黔、桂、川四省不在北洋系控制范围之内。在这一时间节点,蔡锷提出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虽然是出于保卫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但在当时的袁世凯与中央政府看来,恐怕难以认同。此外,西南五省由于各自省内的政治环境、财政状况以及省际之间的猜忌等,也难以维持该军事计划的实行。蔡锷于1913年提出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未能如愿实行,但在《五省边防计画》完成七年之后,另一场谋求地区稳定发展的联省自治运动,却在南方地区悄然兴起。联省自治在1920年由湖南首开风气,随后在四川、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江西、云南等省份开展起来,于1923年后渐无声息。通过将这两次区域联合进行比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五省边防计画》。联省自治运动的思想来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地方主义与联邦主义论调,同时也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而该运动的实际发生,也是受民国建立后时局混乱统一无望、民众渴望摆脱长期战乱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场运动与蔡锷提出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都是基于当时国情提出的区域联合计划,都是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发展为直接目的,但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联省自治运动的政治诉求是国家实行联邦制,而蔡锷的西南五省军事联合计划是基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二者在终极政治目标上存在本质差异。蔡锷在《五省边防计画》中,将在地理学范畴上并不属于西南地区的广东省划归西南五省之一,这仅是蔡锷的个人看法还是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的主流意见?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从区域观的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西南”这一区域所指称范围的演变。1912年,蔡锷在演说中将地理意义上不属于西南地区的湖北与湖南归入西南地区。1913年,由旅沪西南各省仁人志士成立的西南协会将西南地区的范围定为川、滇、黔、桂、粤、湘、鄂七省,“西南七省”这一说法也一直延续到护国战争爆发前。护国战争之后,西南地区形成了川、滇、黔、桂、粤、湘六省紧密联结的地域政治格局,这一区域脱离了北洋势力的控制,形成了地域政治中的西南六省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孙中山的认可,并沿用到护法战争。在护法战争的背景下,“西南”二字被频繁使用,形成以川、滇、黔、桂、粤、湘六省为基础,由军阀、政党等多种政治军事力量混合而成的一种地域政治联合的表达。此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基于西南地区进行战略大后方建设,将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工业西迁,在国防较为安全的西南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以此作为国家的生命线、民族复兴的根据地。在战略大后方建设的指引下,“大西南”与“小西南”的概念应运而生。综上,民国时期的西南地区,是一个超然于地理范畴的地域政治概念,它所包含的范围也随着时局、政策与认知的变化而改变。

杜吉雅[6](2016)在《蒙文版高中化学探究式CAI课件的研发及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了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更要求各学科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多媒体CAI教学与“科学探究”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新趋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许多学校实验条件有限或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有些探究性实验不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演示或开展,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资源短缺的蒙古族地区,蒙语授课的学校满足不了新课改对大部分探究性实验的要求。目前,汉文版的化学实验课件较多,但由于蒙语授课学生的思维差异和语言环境等因素,汉文版的CAI课件在蒙语授课的化学教学中并无多大效果。纯蒙语编制的探究式CAI课件能弥补这些缺憾。因此,研发蒙文版探究式高中化学实验CAI课件对于培养蒙语授课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地处偏远落后的内蒙古蒙古族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二是开发“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及其性质研究”和“浓硫酸的性质研究”等2套蒙文版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式CAI课件。论述了设计蒙文版CAI课件的原则和依据、编写课件的案例、课件的运行模式和特点以及素材的收集材,编制CAI课件的注意事项等。三是选取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一中的高一(1)班和(2)班两个班级10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所开发的2套课件进行了实践教学研究,并对其实验数据进行了教育统计分析。通过对蒙文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CAI课件实践检验的数据分析,笔者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回答一般试题方面,成绩没有显着差异;对于探究性试题,实验班的正确率比对照班高,差异较明显。总体上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学生。蒙文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CAI课件可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对问题进行一步一步地探究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发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蒙语授课中学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辛慧[7](2016)在《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属于专题性讨论,而非系统性讨论,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都以实用性为主,尽可能地做到描写和解释兼顾,既考虑理论方面的探索,更考虑应用方面的操作。本文除绪论、结语,共九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索,包括第一至第四章,分别讨论四个专题:一、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二、关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三、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相关研究理论;四、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下篇为个案分析,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别讨论五个专题:一、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二、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三、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及标记化;四、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五、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了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主要从关于语气;汉语语气系统;语气研究范围界定;语气成分分布、语义及功能四个部分展开梳理及讨论。第二章探讨了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主要从语气成分标记性与标记理论、语气成分标记性的研究思路来源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主要介绍本文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的理论来源,本文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这类语用标记的功能性简称为语气成分标记性。第三章探讨了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三个研究层面、语气成分标记化相关理论(本文将语气成分这类语用标记的演化形成历程简称为语气成分标记化)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主要延续上一章的理论探索,对语气成分标记性所展现的三个层面以及演化历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为本文的下篇个案分析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持与分析依据。第四章探讨了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主要从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及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第五章作为个案分析的开篇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就结了”,主要从关于“就结了”、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就结了”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部分重点从“就结了”的主观性、“就结了”的语篇顺应性、“就结了”的交互主观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六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才对”,主要从关于“才对”、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才对”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重点从“才对”的主观性、“才对”的交互主观性、“才对”的顺应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七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才怪”,主要从关于“才怪”、其标记化及标记性特点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才怪”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特点部分重点从语气成分“才怪”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语气成分“才怪”的顺应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八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拉倒”,主要从关于“拉倒”、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拉倒”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部分重点从语气成分“拉倒”的主观性、语气成分“拉倒”的语篇顺应性、“拉倒”的交互主观性及其组配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化历程进行分析。第九章主要研究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主要从“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X哒”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主要分析“哒”的来源问题,并从方言“哒”的来源、方言“哒”功能及用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二部分“X哒”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重点从语气成分“哒”的语用背景及其标记性、语气成分“哒”的标记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十章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及阐述研究不足之处。

杨雁[8](2011)在《海马自发同步化活动机制及CA3-CA1突触联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关于自发节律性活动的产生及锥体细胞的同步化机制的探讨,主要观点有两种:(1)大脑中存在少量的Pacemaker细胞,它们可以产生自发活动,从而带动群体细胞的同步化活动;(2)另一主要观点认为自发节律性活动的产生是由神经环路中群体细胞共同相互作用带动大量细胞同步化活动的。如GABA能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存在大量分枝,通过这些分枝可以增强对局部范围内的群体锥体细胞的同步化抑制。针对大脑的节律性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神经细胞节律性活动的细胞化学机制(2)节律性活动如何产生,传播并影响群体细胞的同步化。而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体海马脑片及在体多通道记录。海马脑片的制备往往是在剥离海马后,利用振动切片机将其切成400μm厚的薄片,多用于突触水平的研究。而切取脑片的这一过程会损坏大量的纤维,导致突触连接的通路被阻断,从而破坏了海马内部复杂的环路,影响单个神经细胞的信号输入与输出。在体多通道研究可以记录到动物清醒状态下,海马对多信号输入的整合处理结果,更符合生理水平的研究。而本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离体完整海马,记录到自发产生的低频节律性振荡。该实验材料的选择,保证了海马内部复杂环路的完整性,也排除了其他脑区信号输入的干扰,更有利于研究海马自发活动产生的根源。1. GABAA受体活动介导的海马CA3-CA1区的同步性自发活动目前关于海马的节律性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马细胞节律性活动产生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节律性活动的传播及如何影响群体细胞的同步化。我们发现离体完整海马可以自发产生低频节律性振荡(0.8-2Hz),而且同时记录的局部场电位和全细胞记录显示,这种自发活动在同时记录的CA1-CA1, CA3-CA3及CA3-CA1锥体细胞之间是同步化的。灌流液中加入GABAA受体阻断剂Bicuculline可以显着性降低自发活动的频率,而不影响锥体细胞的同步化。Ih通道胞外阻断剂ZD7288也可以降低自发活动的频率,仍不影响锥体细胞自发活动的同步化。而在加入AMPA受体阻断剂DNQX后,低频自发活动消失。总之,离体完整海马自发产生的低频振荡,是AMPA受体依赖的,而且这种自发活动的产生与GABAA受体和Ih通道的作用密切相关。2.海马CA3与CA1之间的突触联系关于海马不同细胞间的突触联系的研究主要在海马脑片上进行的,一般是突触前给予单个或串刺激,分析突触后的反应。而脑片制备的过程中大量的纤维被切断,导致突触联系受损。但完整海马内部的网络环路及突触联系保持完整,这更有利于单独分析单个CA3锥体细胞与CA1锥体细胞之间的联系概率。我们在这种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记录了10对细胞,其中3对有明显的突触后兴奋性反应,反应幅度一般在2pA。这一概率明显高于在脑片上记录到的突触联系概率。在我们所建立的离体完整海马模型上,可以更精确的记录CA3-CA1之间的投射概率,对于海马功能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刘艳秋[9](2010)在《谈谈CAI课件的使用》文中研究指明CAI课件的教学以其突破时空限制、内容丰富、直观性强等特点,确立了其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使用上的偏颇,使CAI课件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CAI课件教学的使用状况,并就如何更好地利用CAI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提出了一些看法,旨在探讨怎样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牟晓东[10](2011)在《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近几年来,多媒体CAI所凸显出的优势几乎是以往任何用于教育的媒体所没有的,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CAI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无缝”结合,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着,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多媒体CAI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并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本文是在国内外多媒体CAI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所在城市的真实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背景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硬件方面,网络“校校通”、教学投影“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机”等设施逐步实现;在软件方面,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各种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的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为紧张繁忙的高中物理教学服务?对于广大一线物理教师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对教师的实际调查问卷分析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本文在多媒体CAI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做了一些较有意义的工作,比如针对高中人教版《物理》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应用分析;对CAI课件的总体制作原则、颜色搭配原则和声音的解说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涉及到高中物理CAI课件的制作误区;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在内的课件素材的处理与制作技巧进行了研究;针对PowerPoint软件的模板使用、若干通用小技巧、打开声音限制、屏蔽病毒提示以及插入Flash动画和视频、如何搜索并下载嵌套加密型课件也作了不少研究工作;最后提供了“曲线运动”一章的多媒体CAI课件,并对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得出结论与展望。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已整理并刊登在《中小学电教》、《中国电脑教育报》、《电子报》、《电脑知识与技术》、《软件报》等杂志和报刊上,共20余篇;另外,在本论文研究的同期,作为第二参与人,顺利完成了所在学校申请的山东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立项课题《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研究》,并被评为省二等奖。

二、为什么CAI没有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CAI没有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学实践的“思”与“启”
        二、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发展与落地需要
        三、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与体现
        四、文化沿袭中的“学”与“问”
        五、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生活的本质需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厘清小学生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构成要素
        二、形成促进学生科学问题提出的教学模式
        三、分析呈现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现实
        四、启示改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
        五、弥补国内外对小学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问题与科学问题
        二、问题提出与问题提出能力
        三、教学模式
        四、科学探究与科学实践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问题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
        一、问题提出研究学生表现之迥别
        二、问题提出能力水平评价工具之多维
        三、提出问题的类型与种类之多元
        四、影响问题提出能力发展因素之繁复
    第二节 其它研究问题的文献述评
        一、国内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述评
        1.设计与教学设计的文献理解
        2.教学设计模型发展的文献梳理
        二、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1.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文献辨析
        2.指向提问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国内外设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问题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情境学习理论
        三、共享调节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过程
        三、研究对象选择
        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二节 问题提出能力调查与编码工具的开发
        一、从布鲁姆到马扎诺的目标分类
        二、学习结果分析与评价的编码研究
    第三节 小学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编码方法设计
        一、问题速率维度分解
        二、问题种类维度分解
        三、问题表达维度分解
        四、问题质量维度分解
        五、小学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编码方法的设计调整
        六、小学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编码的信效度诠释
        七、编码表的权重设置与能力评价标准
第四章 指向问题提出能力发展教学模式的原型建构
    第一节 指向问题提出能力发展教学模式的原型起点
        一、指向学生科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原则要素
        二、科学问题提出意识的调查与原型启示
    第二节 指向学生科学问题提出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一、FP-SPP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
        二、FP-SPP教学模式流程提出缘由与要求
    第三节 FP-SPP教学模式原型的第一轮实践
        一、FP-SPP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第四节 FP-SPP教学模式原型的反思与修正
        一、FP-SPP教学模式原型的第一轮实践总结
        二、对FP-SPP教学模式原型的修正
第五章 FP-SPP教学模式模型的第二轮实践与修正
    第一节 调整后的FP-SPP教学模式的具身
        一、FP-SPP教学模式2.0 的具身化
    第二节 FP-SPP教学模式2.0 的实践反思与建议
        一、两轮实践四次微循环的结果比较
        二、FP-SPP教学模式2.0 的反思与调整
第六章 FP-SPP教学模式模型第三轮实践与修正
    第一节 FP-SPP教学模式中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实施
        一、FP-SPP教学模式中情境区分与研究调整
        二、FP-SPP教学模式3.0的具身化
    第二节 FP-SPP教学模式3.0 的学生表现
        一、三次不同课堂情境微循环的学生表现
        二、第三轮实践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FP-SPP教学模式在设计研究中更新完善
        二、三轮实践显示FP-SPP教学模式有效
        三、学生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可塑与可发展
        四、共享调节对学生问题提出的重要必要
        五、科学课堂情境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发展有显着影响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问题提出能力作为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转变科学教师对问题提出的教学观念
        三、以问题提出为抓手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四、教会问题提出策略内化为学习力
        五、对影响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因素的针对研究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与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题提出”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我喜欢的小组成员”调查
    附录3 “问题提出”后的调查
    附录4 “共享调节”后的调查
致谢

(2)NiCo双氢氧化物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超级电容器储能原理简介
    1.3 赝电容电极材料
        1.3.1 导电聚合物
        1.3.2 金属氧/氢氧化物
        1.3.3 金属硫/硒/氮/磷化物
    1.4 金属氢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本征改性
        1.4.2 结构设计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2.5 Raman光谱分析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3.1 循环伏安测试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3.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4 计算公式
        2.4.1 单一电极材料性能的计算公式
        2.4.2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的计算公式
第3章 NiCo-DH电极材料的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氧空位增强NiCo-DH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3.2.2 氧空位增强NiCo-DH电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2.3 三电极体系下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2.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3.3 P掺杂NiCo-DH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3.1 P掺杂NiCo-DH电极材料的制备
        3.3.2 P掺杂NiCo-DH电极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3.3.3 P掺杂NiCo-DH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2.1 NiCo-DH 纳米线和NiOOH纳米片电极材料的制备
        4.2.2 NiCo-DH@NiOOH核壳结构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
        4.2.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3 电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4.3.1 NiCo-DH 纳米线和NiOOH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4.3.2 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的形貌表征
        4.3.3 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的结构表征
    4.4 三电极体系下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4.1 NiCo-DH 纳米线和NiOOH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4.4.2 NiCo-DH@Ni OOH核壳结构的电化学性能
    4.5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nCo_2S_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5.1 引言
    5.2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5.2.1 MnCo_2S_4纳米管电极材料的制备
        5.2.2 MnCo_2S_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的制备
        5.2.3 氮掺杂r GO气凝胶负极材料的制备
        5.2.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5.3 硫化工艺对MnCo_2S_4电极的影响
        5.3.1 硫化浓度对MnCo_2S_4纳米管的影响
        5.3.2 硫化浓度对MnCo_2S_4纳米管的影响
    5.4 电沉积时间对MnCo_2S_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的影响
        5.4.1 MnCo_2S_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5.4.2 MnCo_2S_4@NiCo-DH核壳结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5.5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NiCo-DH/NiCoP@NiMn-LDH核壳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6.1 引言
    6.2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6.2.1 NiCo-DH/NiCoP@NiMn-LDH核壳结构电极的制备
        6.2.2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6.3 NiCo-DH/NiCoP@NiMn-LDH核壳结构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6.4 NiCo-DH/NiCoP@NiMn-LDH核壳结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6.5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蔡枢衡“法律与社会”思想之研究
        (二)蔡枢衡法学批判思想之研究
        (三)蔡枢衡法律思想之总体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一)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缘起
        (二)蔡枢衡于“今日”中国法学之批判
        (三)蔡枢衡于“明日”中国法学之构建
        (四)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评价
第一章 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缘起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二)中国文化失去自主性
        (三)“留洋派”主导的中国法学
        (四)中国法律“全盘西化”
    二、“全盘西化”与“原状复古”的礼法之争
        (一)法理派“全盘西化”主张
        (二)礼教派“原状复古”主张
    三、法学本土化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 蔡枢衡于“今日”中国法学之批判
    一、对沈派“全盘西化”论之批判
        (一)沈派唯心论
        (二)“民族自我意识”之欠缺
    二、对反沈派“原状复古”论之批判
        (一)自我意识之反自我成分
        (二)局限于农业社会之视野—农业社会国情论
        (三)无合理根据之反映论
        (四)法律、道德合一之唯心论
        (五)礼、法合一之反法治论
    三、对“法律自法律,社会自社会”之现状的批判
        (一)法律与社会脱节
        (二)法律缺乏社会根基
    四、对“今日”中国法学之批判
        (一)“次殖民地景象”的中国法学
        (二)“今日”中国法学之病象——“质低量微”
        (三)“今日”中国法学之贫困
第三章 蔡枢衡于“明日”中国法学之构建
    一、中国文化之自我创造
        (一)自己创造之主体——中国人
        (二)自己创造之科学方法论
    二、“明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构想
        (一)“明日”中国法学教育应有之新面貌
        (二)“明日”中国刑法应有之新面貌
        (三)“明日”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第四章 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评价
    一、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前瞻性
        (一)中国法学本土化研究之先声
        (二)基于“民族自我意识”的法律移植新思路
    二、蔡枢衡刑法思想中的法学本土化立场
    三、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之局限性
        (一)理论之自我矛盾
        (二)社会进化论之理论风险
        (三)理论预设缺乏严谨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汉越詈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二、汉日、汉英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三、越语詈语的研究现状
        四、汉越詈语对比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范围、研究目标、詈语的定义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目标
        三、詈语的定义
    第五节 选题的特色、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意义
        一、选择特色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汉越詈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音节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音节结构异同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对比
        一、汉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二、越语詈语的语法结构
        三、汉越詈语的语法结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类主题汉越詈语的对比
    第一节 汉越有关性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性器官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性行为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性乱的詈语
        四、小结
    第二节 汉越詈语贬称主题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动物贬称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鬼神的詈语
        三、汉越有关什物的詈语
        四、汉越有关卑贱奸邪的詈语
        五、汉越有关排泄的詈语
    第三节 汉越其他主题詈语的对比
        一、汉越有关驱逐的詈语
        二、汉越有关威胁、诅咒的詈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詈语的功能对比
    第一节 汉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汉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汉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汉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汉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二节 越语詈语的功能分析
        一、越语詈语的攻击功能分析
        二、越语詈语的发泄功能分析
        三、越语詈语的戏谑功能分析
        四、越语詈语的点缀功能分析
    第三节 汉越詈语的功能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对比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一、比喻
        二、夸张
        三、借代
    第二节 汉越詈语的修辞手法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越詈语产生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不同的场合
        二、不同的时段
        三、不同的性别
        四、不同的年龄
        五、不同的修养
    第二节 心理因素
        一、愤怒
        二、厌恶
        三、憎恨
        四、嫉妒
        五、恐惧
        六、悲哀
        七、失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越詈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越詈语的文化蕴含
        一、詈语与孝文化等级观念
        二、詈语与性别观念
        三、詈语与死亡观念
        四、詈语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 汉越詈语在不同文体语境中的感情色彩
        一、日常交际生活
        二、影视作品
        三、文学作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史料、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五省边防计画》的写作背景与动机
    第一节 写作背景
    第二节 写作动机
第二章 《五省边防计画》文本分析
    第一节 计划方针
    第二节 计划要领与计划实施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对《五省边防计画》的态度
    第一节 北京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敏感时期
    第二节 西南地区:政局诡谲的复杂时期
第四章 纵向比较
    第一节 19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
    第二节 “西南”区域观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蒙文版高中化学探究式CAI课件的研发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蒙古文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CAI课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 主体性教育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二) 实验教学法
        (三) 统计分析法
第三章 蒙文版CAI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多媒体教学使用情况
        (二) 制作多媒体课件情况
        (三) 教师制作课件常用工具与使用水平
        (四) 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四、蒙文版化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五、建议
第四章 探究式高中化学蒙文版CAI课件的开发
    一、脚本制作
    二、探究式高中化学蒙文版CAI课件的结构模式和运行特点
    三、探究式高中化学蒙文版CAI课件的开发
        (一) 素材的收集
        (二) 注意事项
        (三) 蒙文版CAI课件制作案例
第五章 探究式高中化学蒙文版CAI课件教学效果的实践检验
    一、实验对象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结果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 前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二) 后测成绩一般试题和探究式试题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三) 实验班和对照班对一般试题和探究题正确率的比较
        (四) 实验班和对照班知识迁移实验题正确率的比较
        (五) 实验班和对照班综合性实验题正确率的比较
    六、实验结果评价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氯气教学设计(对照班蒙文学案)
附录2 浓硫酸教学设计(对照班蒙文学案)
附录3 CAI课件前测试题(蒙语编制)
附录4 CAI课件后测试题(蒙语编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汉语语气研究简述
        0.2.1 已有的成果
        0.2.2 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
        0.3.1 理论依据
        0.3.2 语料来源
上篇 理论探索
    第一章 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1.0 引言
        1.1 关于语气
        1.1.1 语气范畴:
        1.1.2 韩礼德与汉语语气系统:
        1.1.3 语气与情态:
        1.2 关于汉语语气系统
        1.2.1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的汉语语气系统
        1.2.2 贺阳、齐沪扬等的汉语语气系统
        1.3 关于语气研究范围的界定问题
        1.3.1 语气的表达手段:
        1.3.2 语气成分的范围问题
        1.4 汉语语气成分的分布、语义及功能
        1.4.1 语气成分的分布
        1.4.2 语气成分的意义及功能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
        2.0 引言
        2.1 语气成分标记性与标记理论
        2.1.1 标记理论概述
        2.1.2 标记理论与汉语语气系统研究
        2.2 语气成分标记性的研究思路来源
        2.2.1 语用标记研究概论
        2.2.2 语用标记的特征
        2.2.3 语用标记的分类
        2.2.4 语用标记的意义及功能
        2.2.5 语用标记理论与现代汉语语气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相关研究理论
        3.0 引言
        3.1 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三个研究层面
        3.1.1 语气成分标记性主观层面——主观性理论
        3.1.2 语气成分标记性人际层面——交互主观性理论
        3.1.3 语气成分标记性语篇层面——顺应性理论
        3.2 语气成分标记化相关理论
        3.2.1 语气成分的标记化——语法化理论
        3.2.1.1 语法化理论
        3.2.1.2 语法化理论与语用标记
        3.2.2 语气成分的标记化——主观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
        4.0 引言
        4.1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
        4.1.1 语气成分非同质共现连用规律
        4.1.2 语气成分同质共现连用规律
        4.1.2.1 语气副词共现规律
        4.1.2.2 句末语气词连用规律
        4.1.2.3 不同类别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
        4.2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及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
        4.2.1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研究
        4.2.2 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共现连用影响力假设
        4.3 本章小结
下篇 个案分析
    第五章 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5.0 引言
        5.1 关于“就结了”
        5.2 “就结了”的标记性
        5.2.1 “就结了”的主观性
        5.2.2 “就结了”的语篇顺应性
        5.2.3 “就结了”的交互主观性
        5.3 “就结了”的标记化
        5.3.1 位于“SP+就+结了”句式中的“就+结了”
        5.3.2 语气成分“就结了”的语法化、主观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6.1 关于“才对”
        6.2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
        6.2.1 语气成分“才对”的主观性
        6.2.2 语气成分“才对”的交互主观性
        6.2.3 语气成分“才对”的顺应性
        6.3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7.1 关于“才怪”
        7.2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化
        7.3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特点
        7.3.1 语气成分“才怪”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7.3.2 语气成分“才怪”的顺应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8.1 关于“拉倒”
        8.2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
        8.2.1 语气成分“拉倒”的主观性
        8.2.2 “拉倒”的语篇顺应性
        8.2.3 “拉倒”的交互主观性及其组配模式
        8.3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化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9.0 引言
        9.1 “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
        9.1.1 方言“哒”的来源
        9.1.2 方言“哒”功能及用法
        9.2 “X哒”中的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
        9.2.1 语气成分“哒”的语用背景及其标记性
        9.2.2 语气成分“哒”的标记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海马自发同步化活动机制及CA3-CA1突触联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GABA_A受体活动参与的海马CA3-CA1区的同步性自发活动
    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采集
        1.6 实验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离体完整海马CA1,CA3锥体细胞自发活动的同步化
        2.2 离体完整海马锥体细胞低频振荡药理学研究
    3.讨论
    4.课题研究意义及展望
第二章 海马CA3与CA1之间的突触联系
    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课题研究意义及展望
第三章 文献综述
    1.哺乳动物海马网络环路
    2.海马中节律性振荡
        2.1 θ振荡
        2.2 γ振荡
        2.3 Sharp Wave and Ripple
    3.哺乳动物海马环路中的中间神经元
        3.1 中间神经元
        3.2 GABA受体
    4.海马病理性研究
待发表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谈谈CAI课件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AI课件的使用要服务于教学需要
2 CAI课件的使用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 CAI课件的使用要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板书相结合, 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 CAI课件的使用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4.1 运用CAI课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2 CAI课件的使用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4.2.1 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时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2.2 给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4.3 重视师生的课堂互动

(10)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2 国内外多媒体CAI 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国际上多媒体CAI 技术发展的三个历程
        1.2.2 我国多媒体CAI 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应用现状
        1.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CAI 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与访谈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多媒体CAI 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高中人教版《物理》课程标准分析
    2.2 多媒体CAI 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中物理多媒体CAI 课件的制作原则与误区
    3.1 高中物理多媒体CAI 课件的制作原则
        3.1.1 总体制作原则
        3.1.2 颜色搭配原则
        3.1.3 声音解说原则
        3.1.4 “课件评价指标体系”表与“课件评比标准”表
    3.2 高中物理CAI 课件的制作误区
        3.2.1 CAI 课件的制作误区
        3.2.2 杜绝CAI 课件制作中的“小砂眼”
第四章 高中物理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技巧
    4.1 处理文本
        4.1.1 用“记事本”滤除繁杂信息
        4.1.2 Word 对文本的一些录入技巧
        4.1.3 用Office 2003 来进行OCR 文字识别
        4.1.4 网页文本资料的下载
    4.2 处理图形、图像
    4.3 处理声音
        4.3.1 Windows 的“录音机”
        4.3.2 用Cool Edit Pro 专业处理声音
        4.3.3 网页配音
    4.4 处理动画
        4.4.1 Flash 动画课件的下载
        4.4.2 Flv 动画下载
    4.5 处理视频
        4.5.1 用Adobe Premiere Pro CS3 进行视频的采集、剪辑和输出
        4.5.2 “顶悦”软件录制科普电视节目
        4.5.3 视频格式转换
第五章 制作高中物理CAI 课件的技巧
    5.1 模板的使用
    5.2 PPT 的通用小技巧
    5.3 打开PowerPoint 对声音文件的最高限制
    5.4 彻底屏蔽PowerPoint 的“病毒提示”
    5.5 插入Flash 动画及视频
    5.6 网页搜索PPT 文件下载
    5.7 嵌套加密型PowerPoint 课件的下载方法
第六章 CAI 课件举例及结论与展望
    6.1 “曲线运动”CAI 课件制作分析举例
    6.2 结论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附录3 学生访谈
    附录4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主题内容表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目录
致谢

四、为什么CAI没有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D]. 史加祥.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NiCo双氢氧化物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改性及性能研究[D]. 梁颢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蔡枢衡法学本土化思想研究[D]. 李凯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4]汉越詈语对比研究[D]. 阮芳翠(NGUYEN PHUONG THUY).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5]蔡锷与《五省边防计画》研究[D]. 苟晨曦. 南京大学, 2018(01)
  • [6]蒙文版高中化学探究式CAI课件的研发及实践研究[D]. 杜吉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7]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D]. 辛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8]海马自发同步化活动机制及CA3-CA1突触联系研究[D]. 杨雁.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4)
  • [9]谈谈CAI课件的使用[J]. 刘艳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 [10]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牟晓东. 鲁东大学, 2011(08)

标签:;  ;  

为什么 CAI 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