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源流初探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源流初探

一、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探源(论文文献综述)

潘建虎[1](2021)在《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柔力球运动逐渐成为了四川群众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但现阶段柔力球运动还不能完全满足四川大众健身需求,怎样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群体、赛事培训、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柔力球运动中存在参与比例失衡、项目发展“偏科”、宣传参与途径单一、赛事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并提出要定期开设培训,统筹管理,加强校园推广,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赛事质量的发展建议。全文包括四个层次,一共六个章节。第一层次(第一章)是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柔力球发展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柔力球的发展概述及研究的重难点。第二层次(包括第二到第四章)为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研究,通过分析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情况、赛事培训开展情况、协会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发现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三层次(第五章)针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第四层次(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及发展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对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参与对象、赛事开展、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进行调查发现:第一,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在参与对象上,以中老年女性群众参与为主,青少年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并开始进入各级学校,其中柔力球花式项目已经具备一定的竞技水平,网式项目相对落后。在赛事开展上,四川柔力球赛事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多,国家级和省级赛事举办常态化,各区县赛事开展火热,呈零散分布。在组织建设上,四川省柔力球以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管理,并设四川省柔力球推广委员会负责推广工作,区县以协会团体进行宣传推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发展参差不齐;在人才培养上,以国家级培训班培养高水平裁判教练员,省内以公益培训进行宣传推广并培养基层裁判教练人员。第二,分析发现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参与比例失衡、项目发展不平衡、宣传参与途径单一、赛事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参与对象年龄分布不均,以55-65岁年龄段的参与比例最高,中青年参与比例较低。参与对象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整体女性偏多,花式以女性为主,男性参与少且主要集中于网式。花式网式项目发展不均衡,花式以广元市昭化区为首,先后多次参与大型赛事并取得佳绩,网式竞技实力较弱,参赛成绩不佳;四川柔力球宣传以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为主要传播途径,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利用开发不足,群众参与以朋友介绍参加为主,传播效率低。省内举办大型赛事数量少,仅有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和全国校园柔力球大赛,承办资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地方赛事门槛低,缺少地方特色,赛区交流少,青少年赛事体系未形成,赛事产业发展滞后。第三,四川省柔力球运动受高水平人才缺乏、体育部门重视程度、管理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四川本土裁判在大型赛事执裁参与度较低,裁判执裁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本省赛事的执裁需求;优秀教练员数量不足,且青年教练员缺乏,难以满足基层培训需求;四川省柔力球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市州柔力球发展相对分散,体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与其他项目相比,柔力球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四川柔力球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编套路数量和其他优秀地区具有很大差距,同时推广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考虑四川的民情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第四,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首先要坚持开展基层公益培训,积累后备人才,定期举办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并鼓励积极参与到大型赛事中去,增强与外界的互动交流。其次优化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管理,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促成四川省老年体育协会、四川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四川省柔力球推广委员会、市州柔力球协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完善柔力球人才培训体系和优秀教练员、裁判员选拔制度。同时加强校园柔力球推广,优化人才结构,中小学以兴趣为基础,积极引进校外教师资源,有意向推广柔力球的学校可尝试将柔力球作为选修课程,争取纳入教学计划,坚持长期举办赛事以提高兴趣。高校可开设柔力球专业课和选修课,加强师资配备,以赛事带动参与。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柔力球自身音乐、套路、球拍上进行创新,创新发展创新办赛,同时加强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合作。加大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赛事活动要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高质量办赛。

郭小沅[2](2021)在《达州民俗体育安仁板凳龙的现状考察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极具地域特色的“巴楚文化”交融地,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为研究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仁板凳龙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非物资文化遗产、民俗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安仁板凳龙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分析达州非遗地域传统体育项目安仁板凳龙的发展传承现状、探寻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尝试寻找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化发展策略,力求契合新的时代背景,更好的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空间。论文从安仁乡安仁板凳龙起源传说、传承脉络、历史殊荣;制作工艺与材料构成情况(制作工艺材料;表演服饰,打击乐器,表演流程);项目技术动作及传授方式;开展场地与参与队伍的组织;地方学校的开展;当地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地方新闻媒介的宣传力度;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对安仁板凳龙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安仁板凳龙具有制作材料质朴性;别具一格的文化性,表演动作的多样性;自身场域的无限制性,参与人员的多龄性的特征。而安仁板凳龙价值体现则主要为:契合历史文化,社会价值深厚;齐驱地域发展,经济价值创产增收;迎合全民健身方针,健身价值相得益彰;聚合学术资源,研究价值显着。2、在多元因素影响下,安仁板凳龙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荆棘”。主要表现为:缺乏板凳龙品牌效应,与达州地域文化融合镶嵌不足;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难寻,融合学校促发展迫在眉睫;板凳龙数字理论资源零散,非遗基地地域功效有待优化;政府主观能动性不足,组织机制实效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地方新闻媒介关注度不强,信息链未得以搭建,宣传效能不足;“非遗+旅游”类项目互补式发展尚浅,有待进一步开发、考量。3、为使达川区安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仁板凳龙得以发展延续和传播,笔者提出了以下优化发展建议:(1)深度融合达州地域红色文化,打造安仁板凳龙品牌效应;(2)完善传承培养机制,革新技术及活动方式,激发大众参与积极性;(3)建立数字资源库,建造物质文化陈列馆,优化地域板凳龙基地;(4)落实地方政府经济扶持,完善相应政策,组建新型实效管理机制;(5)强化新闻媒介在新时代下的宣传效能,搭建网络信息链条通路;(6)营造“非遗+旅游”新型发展模式,促进两者双向互补式发展。

蓝芬[3](2020)在《新时期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体育产业都在快速增长,但是国内的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却陷入了困境。笔者通过本文阐述了需要强化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力度的观点,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融合旅游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来合理发展民族体育产业。作为相关的从业者,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民族体育产业的资源合理开发。从而带动我国体育的全面产业化,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特色模式与国际的体育产业相结合。

陈帅恒[4](2020)在《体育人类学视角下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美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新疆北部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使之产生了其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传统体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新疆地区各民族及族群在发展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并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作为一种文化,它不仅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也承载着新疆各民族群众的价值观、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新疆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体育项目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消亡。为此,应加快对新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加深人们对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加入到对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去,通过研究表明:(1)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是当地人们在日常的体育形式和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种类全、数量多,主要分为竞技类、表演类、游戏类及其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现遗存下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些项目已经不是原生态环境下的形式和内容,有些项目由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逐渐消失,但他们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新疆传统体育文化的辉煌,且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项目以不同的方式像我们展现着民俗民间体育的美。(2)在新疆北部长期特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存留下来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除具有一般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身体美、技术美、精神美之外,还具有其特有的寓意美、人文美,生活美、民俗美和悬念的美。其身体美主要表现在健康美、身体美、姿态美、力量美,技术美主要表现在速度美和技艺美。(3)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眼光,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审美文化,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习俗、教育娱乐等影响下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其主要表现有:崇尚自然的原始风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团结一心的民族气概与多元审美的和谐统一。(4)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作为新疆北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场景再现和艺术的表达,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促进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多选择,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经济价值。

李莉[5](2020)在《双柏县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与民族图腾崇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是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力量。双柏彝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州境内的小麦地冲村,彝族体育“老虎跳”活动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既古朴又原始,民族风格特别的深厚,它既是祭祀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又是自娱性很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文从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的起源、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与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之间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老虎跳”活动存在的体育功能价值,为云南双柏彝族“老虎跳”活动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际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内在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性和多重性的,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我们今后要更加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发挥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虽也有消极的作用,但也要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它的发扬光大,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彝族体育“老虎跳”活动的形成是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关系;(2)双柏彝族“老虎跳”活动的文化特征有:山地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古代族人对动物行为的模仿、族群神圣的宗教祭典仪式、普遍的全民信仰体系、图腾崇拜与原始体育的融合形式;(3)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与图腾崇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图腾崇拜对彝族体育“老虎跳”活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老虎跳”活动提供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提升技艺,实现普及化,但图腾崇拜也制约着“老虎跳”活动向科学文化发展需要,向现代化需要的方向发展;(4)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的现代变迁趋势是:图腾崇拜意识的逐渐淡化、从娱神祭祀的活动向娱人活动的转变、从民间习俗向大众活动的转变、从族群祭祀活动走向体育文化舞台。

宋佳星[6](2020)在《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地处我国北部的黑龙江流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很多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生存、繁衍生息,由此产生了蕴含深厚民族色彩的体育文化。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世居黑龙江流域的人口较少民族,也被称为“四小民族”。这四个民族,其居地位置毗邻交错,生产生活方式类同,反映于体育文化中,使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更具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和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细致地梳理,力求再现其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全貌,并总结这一共同地域人口较少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共性特征和显着差异,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和整理、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从而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表明: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并呈现了异同共存的特征。在共性方面:气候环境、军事斗争、宗教信仰和民族节庆是四小民族体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冰天雪地的气候特征、以宗教“舞蹈”为源、通过战争促进部分技能的演化、由民族节日的平台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在差异方面:本文所论民族,其三属游猎民族,生存环境相似、生产方式相同,且皆受到蒙、汉文化的影响,皆有骑马、射箭、摔跤等体现北方骑射文化的体育项目,仅赫哲族以渔猎为生,体育的表现也多有不同。同时,受现代文明在社会大环境中占主导作用的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受外在环境和内在地域限制双重困境,需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在扩大民族体育文化宣传的同时,做好自身的规则完善,合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民族体育文化跨地域、跨国境发展。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共性与差异同存的状态。从漫长的体育发展史中可见民族发展历程,而民族体育中这种浓重的历史感是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也是民族体育最大的魅力。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与我国其他民族一样,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由其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也极具文化特性,镌刻着民族发展的印记,也是民族体育文化长河中的美丽浪花。

姚棋志[7](2019)在《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文化遗存保护与综合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民族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从沅水流域黄溪口“掐龙舟”的文化遗存出发,对黄溪口龙舟竞渡的展演形式及其折射出的文化意涵进行深入调查与剖析,尝试解构域内龙舟竞渡遗存的文化意象和表达,探寻对域内龙舟竞渡文化遗存实施不脱离原生地的保护和综合开发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域内龙舟竞渡文化遗存强调着文化事项在文化、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要价值,其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加强效应”得到有力的印证;(2)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修复,要注重遗存事项的甄别和文化潜力的分析,建立多方效行机制,保护文化空间、挖掘文化特质;(3)对文化遗存的综合开发,要注重民族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文化的解释力,积极创造民族文化的高涨情绪或积极形象,强调民风、民族、民俗的文化意涵传达。竞渡遗存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最大潜力,也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刘玉凤[8](2019)在《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身养生是亘古不衰的话题,如今在全民健身、体医结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依然焕发着它的无限魅力与生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根据“顺时养生”的中医养生理论,经查阅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且很多研究发现了现代科学中的人体生物节律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但关于传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试图探究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存在的关系,旨在将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期能够促进人们科学合理地利用我国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养生。本文依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开展时间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存在着年、季节、月、节气、日等时间节律。通过对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物节律的理论梳理,发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一)大多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同步,分别表现在两者季节节律、节气节律、月节律与日节律的同步;(二)依附节庆的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不同步,它主要的目的是对文化的承载;(三)有时间节律的练习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有助于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结合光照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以及通过调节人体睡眠来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两方面;(四)人体生物节律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有制约作用。根据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存在的关系,建议依托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依据不同的人体生物节律进行择时、顺时的开展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以取得更好的健身养生功效。

赵云喜[9](2019)在《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民族传统体育以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存在方式承载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古老游戏文化。如何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深闺”,民族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上,以调研数据为支撑,系统的分析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情况,试图找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来增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本选题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1章是前言,主要对选题依据和选题的意义进行阐述说明;第2章是对文章涉及到的核心词汇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陈述;第3章主要是对文章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叙述和说明;第4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对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研究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影响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因素;第5章是文章的结论与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于物质、制度文化。(2)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流意识是积极健康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持有积极的态度,愿意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行为的坚持和参与的程度表现较差。(3)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认同程度低,且主观性比较强。不同性别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存在明显差异。(4)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认同整体呈现认知欠缺的趋势。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收入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5)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认同高于对物质、制度文化的认同,但有0.8%-38.1%的学生态度不明确。不同性别、民族、地域、家庭人均年收入的云南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6)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受自身因素和所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渠道单一、价值取向偏离、主观性比较强。

董诗稳[10](2019)在《腾冲市傈僳族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一种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我国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傈僳族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迁徙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且生动活泼的傈僳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傈僳文化得到较好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得到空前繁荣发展。但由于历史上傈僳族长期迁居、教育滞后、人才缺乏,傈僳学研究滞后,传统优秀文化挖掘整体不够,文化发展整体落后与其他民族。刀杆文化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原始古老的民族文化,刀杆文化是以“上刀山,下火海”为主要内容,集傈僳族歌舞文化、宗教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的总称。刀杆文化是一部鲜活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的一部鲜活的教材。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外来文化对傈僳族文化的冲击,傈僳族刀杆文化特色日趋淡化。所以对刀杆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和传承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刀杆文化的内容介绍、形成背景、历史文化以及开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本着从促进刀杆文化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如何科学保护与传承刀杆文化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刀杆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现状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力求为傈僳族刀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首先,要重视不同传承途径的作用,科学传承刀杆文化,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认识。然后,在传统节日中增加歌舞比赛,政府加强重视,增加对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支持,尽快把刀杆文化更好的推广出去。最后,完善傈僳族文化史料展馆,建设“傈僳族文化生态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真正让刀杆文化走出傈僳族山寨,走向世界文化的大舞台。

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探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柔力球概念的相关研究
        1.2.2 柔力球文化价值的相关研究
        1.2.3 柔力球技术体系的相关研究
        1.2.4 柔力球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1.2.5 柔力球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1.2.6 柔力球健身价值的相关研究
        1.2.7 已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基本思路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2 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2.1 柔力球运动概述
        2.1.1 柔力球运动的起源
        2.1.2 柔力球运动的运动特色
        2.1.3 柔力球的项目分类
    2.2 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参与情况
        2.2.1 四川省柔力球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情况
        2.2.2 四川省群众柔力球爱好者参与情况
        2.2.3 四川省青少年柔力球参与情况
        2.2.4 四川省学校柔力球发展情况
    2.3 四川省柔力球赛事开展情况
        2.3.1 国家级赛事举办情况
        2.3.2 省级赛事开展情况
        2.3.3 市级赛事开展情况
    2.4 四川省柔力球协会组织建设情况
        2.4.1 四川省柔力球管理组织
        2.4.2 四川省柔力球相关协会团体
    2.5 四川省柔力球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5.1 四川省教练裁判人才队伍培养
        2.5.2 四川省运动员队伍的培养
3.四川省柔力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四川省柔力球传播群体不均衡
        3.1.1 四川省柔力球参与者年龄分布不均
        3.1.2 四川省柔力球参与者性别比例差距大
    3.2 四川省柔力球网式花式发展不平衡
        3.2.1 四川省花式柔力球的发展情况
        3.2.2 四川省网式柔力球的发展情况
    3.3 四川省柔力球宣传和参与途径单一
        3.3.1 四川省柔力球的宣传路径
        3.3.2 四川省柔力球群众参与途径
    3.4 四川省内柔力球赛事质量有待提升
        3.4.1 国内高层次的柔力球赛事
        3.4.2 省内群众性柔力球赛事
4.制约四川省柔力球发展的因素
    4.1 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缺乏
        4.1.1 缺乏高水平柔力球裁判员
        4.1.2 缺乏高水平柔力球教练人才
    4.2 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
        4.2.1 四川省柔力球管理情况
        4.2.2 其他省份柔力球管理情况
    4.3 体育部门重视度有待加强
        4.3.1 四川省柔力球与其他项目对比
        4.3.2 其他省份柔力球发展措施
    4.4 柔力球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4.4.1 柔力球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4.4.2 柔力球推广办赛模式有待改善
5.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5.1 定期开设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5.1.1 积极引进高水平培训
        5.1.2 广泛开展基础性培训
    5.2 完善管理系统,实现统筹发展
        5.2.1 建立健全管理系统
        5.2.2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5.3 加强校园推广,优化结构人才
        5.3.1 中小学校柔力球的推广策略
        5.3.2 高等院校柔力球的推广策略
    5.4 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竞技实力
        5.4.1 提升柔力球自身创新能力
        5.4.2 主动创新推广模式
    5.5 加大政策保障,平衡项目发展
        5.5.1 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项目发展
        5.5.2 合理布局,促进项目均衡发展
    5.6 丰富赛事供给,提升赛事质量
        5.6.1 坚持内部培育,外部引进
        5.6.2 提升办赛能力、赛事品质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7.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2)达州民俗体育安仁板凳龙的现状考察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释与界定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阐释
        1.3.2 民俗体育文化概念解读
        1.3.3 安仁板凳龙概念解析
2 文献综述
    2.1 龙文化相关研究
    2.2 龙舞文化相关研究
        2.2.1 舞龙文化与源起
        2.2.2 舞龙文化发展特征与价值研究
        2.2.3 龙舞文化校园开展以及非遗研究
    2.3 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2.3.1 民俗体育文化概念研究
        2.3.2 民俗体育文化价值与特征研究
        2.3.3 民俗体育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2.4 安仁板凳龙相关研究
        2.4.1 板凳龙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相关研究
        2.4.2 板凳龙的项目个案相关研究
    2.5 达州安仁板凳龙相关研究
    2.6 板凳龙文献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地域文化交融下的安仁板凳龙文化
        4.1.1 地域位置概况
        4.1.2 安仁板凳龙文化
        4.1.3 安仁板凳龙价值特性与功能
    4.2 安仁板凳龙的历史溯源
        4.2.1 安仁板凳龙的起源
        4.2.2 安仁板凳龙的传承脉络梳理
        4.2.3 安仁板凳龙项目历史荣誉
    4.3 安仁板凳龙“内部元素”的架构组合
        4.3.1 安仁板凳龙制作工艺与材料构成
        4.3.2 安仁板凳龙项目技术动作及传授方式
        4.3.3 安仁板凳龙开展场地与参与队伍的组织构成状况
    4.4 安仁板凳龙与“外部元素”的架构交融
        4.4.1 安仁板凳龙与地方学校、旅游业的融合
        4.4.2 地方新闻媒介对安仁板凳龙的宣传力度分析
        4.4.3 政府对安仁板凳龙的支持力度倾向情况
    4.5 安仁板凳龙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缺乏板凳龙品牌效应,与达州地域文化融合镶嵌不足
        4.5.2 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难寻,融合学校促发展迫在眉睫
        4.5.3 板凳龙数字理论资源零散,非遗基地地域功效有待优化
        4.5.4 政府主观能动性不足,组织机制实效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4.5.5 地方媒介关注度不强,信息链未得以搭建,宣传效能不足
        4.5.6 “非遗+旅游”类项目互补式发展尚浅,有待进一步考量
    4.6 安仁板凳龙发展的优化路径
        4.6.1 深度融合达州地域红色文化,打造安仁板凳龙品牌效应
        4.6.2 完善传承培养机制,革新技术及活动方式,激发大众参与
        4.6.3 建立数字资源库,建造文化博览馆,优化板凳龙基地效能
        4.6.4 落实政府经济扶持,完善相应政策,组建新型实效管理机制
        4.6.5 强化媒介宣传效能,立足新时代,搭建网络信息链条通路
        4.6.6 营造“非遗+旅游”新型发展模式,促进两者双向互补式发展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3)新时期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可以增加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有助于丰富我国体育产业的内涵
    (三)可以推动体育产业的国际化
二、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在问题
    (一)产业基石不牢
    (二)教育程度落后
    (三)面临传承危机
三、新时期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
    (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大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三)健全民族体育产业保障机制
    (四)推动民族体育产业国际化
四、结束语

(4)体育人类学视角下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美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价值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美学研究
        1.4.2 民族体育美学研究
        1.4.3 新疆民俗民间体育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逻辑分析法
第二章 体育人类学和体育美学概况
    2.1 体育人类学
        2.1.1 体育人类学的发展
        2.1.2 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2.1.3 民俗民间体育和体育人类学
    2.2 体育美学研究概况
        2.2.1 美学与体育美学
        2.2.2 体育美学研究概念
        2.2.3 体育美学研究对象
        2.2.4 体育美学研究本质
第三章 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美的表现
    3.1 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概况
    3.2 新疆北部地区民俗民间体育中美的体现
        3.2.1 竞技类体育项目
        3.2.2 表演类
        3.2.3 游戏及其他
第四章 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一般美学特征
    4.1 身体美
        4.1.1 健康美
        4.1.2 形体美
        4.1.3 姿态美
        4.1.4 力量美
    4.2 技术美
        4.2.1 速度美
        4.2.2 技艺美
    4.3 精神美
第五章 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独有的美学特征
    5.1 寓意美
    5.2 人文美
    5.3 生活美
    5.4 民俗美
    5.5 悬念美
第六章 新疆北部地区民俗民间体育审美文化
    6.1 崇尚自然的原始风貌
    6.2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6.3 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
    6.4 团结一心的民族气概
    6.5 多元审美的和谐统一
第七章 新疆北部地区民俗民间体育美学研究价值
    7.1 独具民族特色的经济价值
    7.2 促进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7.3 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多选择
    7.4 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双柏县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与民族图腾崇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
        1.2.3 有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1.2.4 有关彝族民间习俗的研究
        1.2.5 有关彝族体育的研究
        1.2.6 图腾崇拜的史料记载及研究
        1.2.7 有关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的研究
        1.2.8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双柏县彝族形成的历史概况
    3.2 双柏县彝族的自然社会环境与民间习俗
        3.2.1 自然环境
        3.2.2 社会环境
        3.2.3 生活习俗
        3.2.4 双柏县彝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
    3.3 双柏彝族原始宗教与虎崇拜观念概述
        3.3.1 双柏彝族的原始宗教
        3.3.2 双柏彝族的虎崇拜观念
    3.4 双柏彝族体育“老虎跳”活动简介
        3.4.1 从民间传说看“老虎跳”活动的形成与起源
        3.4.2 双柏县彝族传统“老虎跳”活动的表现形式
    3.5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文化特征
        3.5.1 山地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
        3.5.2 古代族人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3.5.3 族群神圣的宗教祭典仪式
        3.5.4 普遍的全民信仰体系
        3.5.5 图腾崇拜与原始体育的融合形式
    3.6 双柏县彝族“老虎跳”与图腾崇拜的关系探讨
        3.6.1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崇拜活动的宗教缘由
        3.6.2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的图腾场景
        3.6.3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中的图腾意蕴
        3.6.4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与民族图腾崇拜的内在联系
    3.7 双柏县彝族“老虎跳”活动的现代变迁
        3.7.1 图腾崇拜意识的逐渐淡化
        3.7.2 从娱神的活动向娱人活动的转变
        3.7.3 从民间习俗向大众活动的变迁
        3.7.4 从族群祭祀活动走向体育文化舞台
    3.8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
        3.8.1 村民传承发展意识匮乏
        3.8.2 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开发不足
        3.8.3 传承传播渠道狭窄
        3.8.4 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8.5 文化缺乏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3.9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的发展对策
        3.9.1 重视“老虎跳”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3.9.2 深度发掘彝族“老虎跳”活动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3.9.3 将“老虎跳”活动引入校园,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
        3.9.4 将“老虎跳”活动引入全民健身领域,促进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3.9.5 将“老虎跳”活动引入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3.9.6 加强“老虎跳”活动的创新发展,推进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双柏彝族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形成缘由
        4.1.2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及文化特征
        4.1.3 双柏彝族“老虎跳”与图腾崇拜的内在联系
        4.1.4 双柏彝族“老虎跳”活动的现代变迁
        4.1.5 双柏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活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与不足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6)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小结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文化
        (二)民族体育文化
        (三)四小民族
    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源起
    一、赫哲族源起
    二、鄂温克源起
    三、鄂伦春源起
    四、达斡尔源起
    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一、赫哲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二、鄂温克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三、鄂伦春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四、达斡尔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与表现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四小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共性特征
        (一)气候环境方面的共性
        (二)军事斗争方面的共性
        (三)宗教信仰方面的共性
        (四)民族节庆方面的共性
    二、四小民族体育文化中的差异性特征
        (一)居地位置的差异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
    注释
第五章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创新传承
    一、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现代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冲突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环境的距离
        (三)民族体育文化的“双刃剑”——地域环境
        (四)标准化建设对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代契机
        (一)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大繁荣
        (三)厚植家国情怀,共筑民族复兴伟业
    三、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
        (一)突破现实困境
        (二)发挥积极优势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文化遗存保护与综合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动态
        1.2.1 笔者前期研究基础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田野调查点概述
3 瑶乡人、沅河水、掐龙船的关系
    3.1 人与水的关系
    3.2 水与船的关
    3.3 船与人的关系
4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器物文化与信仰文化遗存调查与分析
    4.1 黄溪口龙舟竞渡器物文化遗存调查与分析
        4.1.1 图腾形制
        4.1.2 辰州双管唢呐
        4.1.3 龙船鼓
    4.2 黄溪口龙舟竞渡信仰文化遗存调查与分析
        4.2.1 盘瓠种落文化
        4.2.2 高坡大王文化
        4.2.3 伏羲始祖文化
        4.2.4 四官信仰文化
        4.2.5 伏波将军文化
5 沅水流域黄溪口端午节习俗文化遗存调查与分析
    5.1 瑶寨号子歌
    5.2 悬艾叶菖蒲、点雄黄酒
    5.3 食粽糍
    5.4 江心抢红
    5.5 吃龙船宴
6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仪式文化遗存调查与分析
    6.1 “头人文化”
    6.2 龙船下水仪式
    6.3 闹江祭祀仪式
    6.4 挂彩仪式
    6.5 竞渡仪式
    6.6 龙船收船仪式
    6.7 大、小端午
7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传承方式调查与分析
    7.1 家族传承(血缘传承)为主的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
    7.2 师徒传承为主的双唢呐吹奏技艺的传承
    7.3 社会传承为主的龙舟祭祀仪式的传承
8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的特征与价值
    8.1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特征
        8.1.1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娱乐健身性
        8.1.2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民族性
        8.1.3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群体性
        8.1.4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传承性
    8.2 黄溪口龙舟竞渡的价值
        8.2.1 文化价值
        8.2.2 经济价值
        8.2.3 教育价值
        8.2.4 生态价值
9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文化的保护
    9.1 龙舟竞渡文化保护的竞迫性
    9.2 龙舟竞渡文化保护的方法与策略
10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综合开发
    10.1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综合开发的基础
        10.1.1 “六乡一镇”历史与人文底蕴深厚
        10.1.2 “掐龙舟”文化遗存的非替代性
        10.1.3 学界对民族文化事项的关注热度持续升温
        10.1.4 政府对民间文化“活化石”的评估与抢救
        10.1.5 域内传统龙舟节的举办以及媒体的宣传报道
    10.2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的资源开发
        10.2.1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文化资源开发
        10.2.2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人力资源开发
        10.2.3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旅游资源开发
        10.2.4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衍生产品开发
        10.2.5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赛事开发
    10.3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综合开发的现实困惑及解决途径
        10.3.1 资金短缺
        10.3.2 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漫长过度期
        10.3.3 现有龙舟竞渡项目单调,缺乏多元化的龙舟项目开发
        10.3.4 民族文化情感趋于淡化,新旧观念的选择困难和位置失落
        10.3.5 文化事项在“口传”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缺失与改创
        10.3.6 现代经济的冲击下村落青壮劳动力的严重外流
        10.3.7 生计方式的改变加速了精神需求同物质需求的不相统一
        10.3.8 遗存项目散在分布,缺乏有效的整合
    10.4 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保护和综合开发“三步走”战略
        10.4.1 第一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推广
        10.4.2 第二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10.4.3 第三步:必要、系统的理论研究促进文化遗存内涵的深度挖掘,助力国家“文化战略”的达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理论依据
        1.3.1 天人合一理论
        1.3.2 阴阳五行理论
        1.3.3 生物节律理论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相关分类研究综述
    2.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研究综述
        2.2.1 关于体育与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2.2.2 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时间节律的研究综述
    2.3 东西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2.3.1 西方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2.3.2 中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2.4 相关概念界定
        2.4.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
        2.4.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
        2.4.3 人体生物节律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内容与分析
    4.1 人体生物节律
        4.1.1 人体年节律
        4.1.2 人体季节节律
        4.1.3 人体月节律
        4.1.4 人体节气节律
        4.1.5 人体日节律
    4.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
        4.2.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年节律
        4.2.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季节节律
        4.2.3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月节律
        4.2.4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节气节律
        4.2.5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日节律
    4.3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
        4.3.1 大多数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同步
        4.3.2 依附节庆的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不同步
        4.3.3 有时间节律的练习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有助于调适人体生物节律
        4.3.4 人体生物节律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有制约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Abstract

(9)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1.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1.3 加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情感的需要
        1.1.4 云南独特的地域风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概念
        2.1.2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2.1.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2.1.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概念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
        2.3.2 国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和分析
    4.1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基本情况分析
        4.1.1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2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程度分析
        4.1.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情况分析
    4.2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了解程度的分析
        4.2.1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了解情况分析
        4.2.2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了解程度分析
        4.2.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了解程度分析
    4.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分析
        4.3.1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认同分析
        4.3.2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认同分析
        4.3.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认同分析
    4.4 影响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因素分析
        4.4.1 社会层面的因素影响
        4.4.2 学校层面的因素影响
        4.4.3 家庭层面的因素影响
        4.4.4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自身因素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政府部门应从制度和行为实践层面来加强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教育
        5.2.2 高校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
        5.2.3 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培养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意识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活动
        5.2.5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腾冲市傈僳族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打造傈僳文化品牌战略需要
        1.1.2 更好传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的需要
        1.1.3 腾冲市傈僳族刀杆文化弘扬的需要
        1.1.4 合理开发傈僳族旅游资源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对充实和丰富体育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2 对实现傈僳族刀杆文化领域欠缺的补充有现实意义
        1.2.3 对推动傈僳族刀杆文化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1.3.3 傈僳族文化研究
        1.3.4 傈僳族传统体育研究
        1.3.5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腾冲市傈僳族族源及分布情况
        3.1.1 腾冲市傈僳族族源
        3.1.2 腾冲市傈僳族分布情况
    3.2 腾冲市刀杆文化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3.2.1 腾冲市刀杆文化的起源
        3.2.2 刀杆文化的主要内容
    3.3 刀杆文化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3.3.1 刀杆文化的主要功能
        3.3.2 腾冲市傈僳族刀杆文化的特征
    3.4 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调查
        3.4.1 刀杆文化的开展现状调查
        3.4.2 刀杆文化的保护现状
        3.4.3 刀杆文化传承现状
    3.5 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刀杆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2 刀杆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6 刀杆文化可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和方法
        3.6.1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对“刀杆文化”各项投入
        3.6.2 注重不同传承途径,科学保护与传承刀杆文化
        3.6.3 注重传承人的培养
        3.6.4 组织歌舞活动比赛和制定比赛规则
        3.6.5 完善傈僳族文化史料展馆
        3.6.6 建设傈僳族生态文化村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探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潘建虎.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达州民俗体育安仁板凳龙的现状考察与优化路径研究[D]. 郭小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新时期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J]. 蓝芬. 体育风尚, 2020(12)
  • [4]体育人类学视角下新疆北部民俗民间体育美学特征研究[D]. 陈帅恒.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双柏县彝族传统体育“老虎跳”与民族图腾崇拜关系研究[D]. 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体育文化研究[D]. 宋佳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沅水流域黄溪口龙舟竞渡文化遗存保护与综合开发研究[D]. 姚棋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D]. 刘玉凤. 宁波大学, 2019(06)
  • [9]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D]. 赵云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腾冲市傈僳族刀杆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 董诗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源流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