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索沃烟雾 -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

通过科索沃烟雾 -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

一、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滨[1](2015)在《强军目标视角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外部条件,也可以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规范和引导官兵的思想和行为。环境建设一直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对此,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战斗力为根本的唯一的标准,不断促进理论创新研究,进一步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以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环境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日益明显,因而,加强环境建设成为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成绩主要体现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丰富、制度环境的优化以及网络环境的建设上;问题则在于对宏观环境的应对不够主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形式主义盛行和战时环境建设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和国情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环境建设中,建设主体理念陈旧,战斗力标准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还落实得不够到位,资金和精力的投入还有所不足而导致的。因此,要以强军目标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在建设理念上,确立起“大教育观”的环境建设思维方式,坚持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在建设原则上,要面向全体官兵,以人为本,将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放在首位;在建设平台上,要进一步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平台,拓展军营法治平台,确保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更全面、更立体;在建设手段上,要统筹安排,多管齐下,抓好全面建设和军地结合,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环境的互动与双赢;通过从环境建设理念、平台、手段等方面,创新和强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强军目标的实践和实现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动力支持。

钱振勤[2](2012)在《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高新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战争及战争各要素的发展,这大大拓展了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因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部队新型战斗力迅速提升,推进渗透在战斗力诸要素中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关系我军新型战斗力生成的全局,已被看成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而又迫切的战略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作为指南,以胡锦涛战斗力建设思想为主线,以国内外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借鉴,本研究紧密结合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依据现实环境的具体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审视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发展问题。在对军事软实力的基本内含、本质特征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系统科学思维方法对军事软实力的要素构成及其功能作用、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理清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人类有史以来从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到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过程中的军事软实力进行了全程透视,对各时代军事软实力系统内在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与战斗力中军事硬实力的辩证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起点;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机理,在深入分析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军事软实力全方位渗透于各军事领域之中,实现对软实力各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优化,由此形成凝聚力、鼓舞力、文化力、整合力、创新力和瓦解力,极大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诸多要素,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出了问题都不利战斗力的生成和模式转变。因此,依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本研究分析了军事软实力诸要素的内在关联,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明确了各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指出各要素组合的最佳点及核心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军事软实力建设最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所给出的分析结果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加以进一步佐证。最后提出只有着眼战斗力生成规律、聚焦战斗力生成需要,科学选择军事软实力建设路径,把握建设核心,加强建设重点,才能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增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

宋黎[3](2007)在《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及实现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建设强大的战斗力,是各国军队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是事关国家和平与发展、强盛与衰弱的重大实践课题。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统领,就“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证研究,并就其实现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主要内容:在系统综述自古至今科学技术战斗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战斗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应用复杂系统科学来解读。从三个不同视角对“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科学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一是运用大量实证材料,从外在表象上阐述了科技进步对战斗力系统诸要素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出科学技术对战斗力发展具有“第一推动力”作用的结论;二是依据协同学的序参量理论,从内在机制上阐释了科学技术在战斗力系统向有序演化过程中起第一位作用(序参量)的机理,得出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系统“序参量”的结论;三是通过建立信息化战斗力系统“四要素”模型和数学模型,从数据实证上测度了科学技术在信息化战斗力发展中的贡献率,得出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对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为“第一”的结论。最后,以“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和协同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构建以“协同”为突出特征的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框架设想,以作为实现第一战斗力的根本途径,为我军建设强大的信息化战斗力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曾令勋[4](2000)在《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着重研究从1954年到1965年底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历史。从1954年到1965年底,是新中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为了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宪法赋予的“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光荣任务,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引下,贯彻执行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大力加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军队的各项工作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和新面貌。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对军队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奋斗目标;进行精简整编,系统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基本完成了由以陆军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实行军衔制、薪金制、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正规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加强;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初步形成了体系,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尖端武器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原子弹、导弹先后研制成功;进行正规、统一的军事训练,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级互相衔接,各军兵种专业相配套的干部培训体制,全军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练兵运动,官兵的政治、军事素质和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显着的提高;面对战争的威胁,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企图,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出色地履行了人民军队的职责。完全可以说,新中国军队建设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的逐渐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因而这一时期的军队建设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实践结果看,有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也有不少应当汲取的教训。 本论文按专题进行研究。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回顾从1927年8月人民军队诞生到1953年底、1954年初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召开这一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历程。笔者认为,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建设是一流的,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则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现代化、正规化程度不高。同时,引言部分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 论文第一部分(第一章)重点论述了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分析,以及基于这种分析而确立军队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导思想及其演变过程。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军队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导思想的确立及其演变直接受国际国内形势及党关于军队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 论文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介绍、分析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笔者认为,军队的正规化,主要是针对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游击性提出的。对于一支以农民为主体发展起来、主要进行游击战争的人民军队而言,实现现代化,必须同时实现正规化。军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编制体制、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作战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化和正规化,二者互相促进,密切联系。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它的正规化程度,而军队的正规化又必须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现代化离不了正规化,正规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论文第三部分(第四章)主要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军队的政治工作。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甲主要是开展学雷锋、好八连运动,干部下连当兵,等等。同时,这一时期军队政治工作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最后步入了“突出政治”的迷津,严重影响了政治工作的威信。 论文第四部分(第五章)介绍了这一时期军队内部的思想政治斗争。主要研究、分析了1958、1959、1960年三次军委扩大会议召开的情况及产生的后果。笔者认为,这三次军委扩大会议虽然有正确的内容和积极的方面,但开展反“教条主义”,反彭德怀“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等斗争,使得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经历了曲折。正如徐向前元帅所言,建国以后,办了许多学校,有了很大成绩,但后来吃了两个大亏,一个是反正规化吃了亏,一个是反教条主义吃了亏。 论文第五部分(第六章)主要介绍这一时期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耍的经验与启示有八个方面。 通过研究,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以我为主”的军队建设方针,“主要讲自己的,另外参考人家的”。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军队建设方针,可从1958年到1965年底,军队建设只执行了“主要讲自己”的任务,却把“参考人家”的任务搁置一边。 (二)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由反“教条主义”形成了一场军队内部的政治斗争,这其中既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因素,也有人事因素,不应?

杨凤海[5](2000)在《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二、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强军目标视角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2.1 强军目标
        2.1.1 科学内涵
        2.1.2 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2.1 科学内涵
        2.2.2 分类
        2.2.3 特点与功能
    2.3 强军目标视角下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意义
        2.3.1 加强环境建设是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3.2 加强环境建设是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第3章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3.1 环境现状
        3.1.1 国际环境复杂
        3.1.2 国内环境多变
        3.1.3 军队内部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3.2 环境建设现状
        3.2.1 建设成果显着
        3.2.2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3 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3.3.1 客观原因
        3.3.2 主观原因
第4章 坚持强军目标,着力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4.1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环境建设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4.1.1 始终坚持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的环境建设理念
        4.1.2 确立大教育观的环境建设思维方式
    4.2 面向全体官兵,贯彻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原则
        4.2.1 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4.2.2 维护官兵的正当利益和民主权利
        4.2.3 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4.3 紧扣强军目标,创新环境建设平台
        4.3.1 创新军队网络媒体平台,优化军队舆论环境
        4.3.2 拓展军营制度平台,积极构建法治环境
    4.4 加强统筹安排,创新环境建设手段
        4.4.1 统筹安排,环境建设要多管齐下
        4.4.2 军地结合,实现环境的互动与双赢
        4.4.3 开拓创新,充分利用高新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理论成果认识的需要
        二、是丰富和完善军事软实力与战斗力建设理论的需要
        三、是对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的清醒认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结构体系与创新之处
        一、结构体系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分析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分析方法
第一章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相关界定
    第一节 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含义
        一、“软实力”的由来和发展
        二、军事软实力的本质
    第二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特征
        一、阶级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二、长期性与复杂性相统一
        三、可塑性与变动性相统一
        四、文化性与精神性相统一
        五、导向性与相随性相统一
        六、柔武性与合作性相统一
    第三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结构与功能
        一、军事软实力的主要构成
        二、军事软实力的功能作用
第二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
        二、胡锦涛关于战斗力建设思想是对党军事指导理论的新贡献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推进战斗力生成相关理论借鉴
        一、约瑟夫·奈软权力学说及其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
        二、美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理论及其培育的启示
        三、国内学者有关军事软实力理论思考的借鉴
第三章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归类
        一、实体性要素
        二、渗透性要素
        三、组合性要素
    第二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组合
        一、战斗力生成的要素条件
        二、软实力要素的组合方式
    第三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演化
        一、军事软实力要素变化的动态特征
        二、军事软实力要素系统演化的动力
        三、军事软实力要素系统演化的规律
第四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历史追溯
        一、冷兵器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二、热兵器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三、机械化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四、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与战斗力生成的辩证关系
        一、部队战斗力是军事软实力的物质基础
        二、军事软实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三、部队战斗力和军事软实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
        一、不变与变化的规律
        二、一般与特殊的规律
        三、内因与外因互动规律
        四、局部和整体的规律
第五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条件因素
        一、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有利条件
        二、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不利因素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方法论原则
        一、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一
        二、坚持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机制分析
        一、将战斗力诸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聚力
        二、激励军事人员产生战斗精神形成鼓舞力
        三、改善战斗力诸要素质量水平形成文化力
        四、变革战斗力诸要素组合方式形成创造力
        五、将战斗力诸要素以最佳组合形成整合力
        六、直接作用敌方人员思想行为形成瓦解力
第六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模型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二、模型的算法流程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的要素最优解
        一、建立层次结构
        二、数据引入与计算
        三、权重结果分析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的深层次分析
        一、数据引入与计算
        二、权重结果分析
第七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建设方略
    第一节 着眼战斗力生成规律,科学选择军事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一、总体要求上,实现从传统思想观念向综合集成观念转变
        二、指导原则上,实现从单个要素发展向整体要素发展转变
        三、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狭义军营文化向广义军事文化转变
        四、功能定位上,实现从单纯文艺娱乐向培养战斗精神转变
        五、建设主体上,实现从只重军人群体向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六、形式选择上,实现从偏重层次发展向先进性广泛性转变
    第二节 夯实战斗力生成根基,着力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核心
        一、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提升过硬的战斗精神
        二、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增强我军集体凝聚力
        三、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塑造我军的良好形象
        四、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创新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
    第三节 聚焦战斗力生成需要,切实把握军事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一、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二、加速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
        三、科学调整和改革编制体制
        四、推进军事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重视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六、抓好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
        七、提高官兵地位和切身利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及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实践意义
        1.2.3 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目的
    1.3 科学技术战斗力论研究概况及评述
        1.3.1 古代科学技术战斗力论:科学技术影响战斗力
        1.3.2 近代科学技术战斗力论:科学技术是重要战斗力
        1.3.3 现代科学技术战斗力论: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
        1.3.4 当前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5 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论研究的新路径
    1.4 协同学理论与方法
        1.4.1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1.4.2 绝热消去原理和支配原理
        1.4.3 协同学与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研究
        1.4.4 运用协同学研究科技第一战斗力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难题
    1.5 本文研究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思路
        1.5.2 本文基本内容
        1.5.3 本文研究方法
        1.5.4 本文创新点
2 科学技术与战斗力
    2.1 科学技术的涵义
    2.2 战斗力的涵义
        2.2.1 目前西方对战斗力概念的各种描述和使用
        2.2.2 目前我国对战斗力概念的描述和使用
        2.2.3 本文所使用的“战斗力”概念
    2.3 科技进步是战斗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3.1 科技进步牵引武器装备更新,提高军队战斗力
        2.3.2 科技进步提高军事人员素质,增强军队战斗力
        2.3.3 科技进步推动体制编制革新,整合军队战斗力
        2.3.4 科技进步变革作战指挥模式,提升军队战斗力
    2.4 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理论内涵
        2.4.1 科学技术在战斗力诸要素中处于质的第一要素地位
        2.4.2 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生成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4.3 科技人才成为战斗力发展中的第一人力资源
        2.4.4 科学技术在战斗力提升中的贡献率处于第一
    2.5 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辨析
3 科学技术:战斗力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3.1 战斗力系统的协同学分析
        3.1.1 战斗力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1.2 战斗力系统的开放性
        3.1.3 战斗力系统的非平衡性
        3.1.4 战斗力系统的非线性
        3.1.5 战斗力系统的涨落
    3.2 科学技术在战斗力系统中的“序参量”特征
        3.2.1 科学技术是战斗力诸要素非线性作用产生的集体模式
        3.2.2 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系统中的“慢弛豫参量”
        3.2.3 科学技术是度量战斗力系统有序程度的基本参量
        3.2.4 科学技术支配和决定着战斗力系统演化的进程和结局
    3.3 科技进步与战斗力系统的协同演化图景
        3.3.1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力系统
        3.3.2 热兵器时代的战斗力系统
        3.3.3 核武器时代的战斗力系统
        3.3.4 信息化时代的战斗力系统
    3.4 科技进步对战斗力系统的协同作用机制
        3.4.1 科学技术对人的作用
        3.4.2 人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3.4.3 科学技术与战斗力系统的互动机制
        3.4.4 科学技术对战斗力系统的作用模型
    3.5 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系统“序参量”的启示
        3.5.1 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
        3.5.2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军事人员科技素质
4 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第一战斗力
    4.1 信息化战斗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构成模型
        4.1.1 传统战斗力系统基本要素论概说
        4.1.2 信息化战斗力系统基本要素论界说
        4.1.3 信息化战斗力系统的基本要素
    4.2 不同时代军队战斗力的数学描述
        4.2.1 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战斗力数学描述
        4.2.2 信息化时代的战斗力数学描述
    4.3 科技进步对信息化战斗力提升的作用测度模型
        4.3.1 定量测度科技进步对战斗力提升的贡献率的思路
        4.3.2 信息化战斗力的数学模型
        4.3.3 幂指数的确定方法
    4.4 案例:科技进步对美军信息化战斗力发展的贡献测度
        4.4.1 以美军军力为测度对象的理由
        4.4.2 科技进步对美军信息化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5 第一战斗力的实现途径:建构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5.1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提出的动因
        5.1.1 协同学理论对系统要素协同研究的启示
        5.1.2 军事科技创新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5.1.3 解决我军科技创新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5.2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可行性
        5.2.1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
        5.2.2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突出特征
        5.2.3 建构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可行性
    5.3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
        5.3.1 职能化协同创新领导机构的建立
        5.3.2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思路、原则和目标
        5.3.3 军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机制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第一章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一节 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科学判断
        一、 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并存,但战争可能性不大
        二、 积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二节 军事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演变
        一、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方针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任务、总方针
        一、 军队现代化、正规化思想的初步提出
        二、 军队建设总任务和总方针的确立
    第四节 “以我为主”方针的确立
        一、 “以我为主”方针的提出
        二、 “以我为主”方针的评析
第二章 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第一节 实行“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颁发勋章奖章
        一、 改供给制为薪金制
        二、 实行军衔制
        三、 实行义务兵役制
        四、 颁发勋章奖章
    第二节 制订颁发条令条例
    第三节 统一、正规的军事训练
        一、 正规化军事训练的展开
        二、 六十年代前期军事训练高潮——郭兴福教学法的推广与全军大比武
        三、 办好军队院校,加快培养人才
第三章 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调整编制体制
        一、 调整领导机关,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 调整大军区
        三、 军兵种的建设
        四、 按照裁减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精简整编军队
    第二节 加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一、 常规武器的发展
        二、 发展尖端武器,突破“两弹技术”
    第三节 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
        一、 提出工作指导思想,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二、 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加强后勤建设
        三、 建设后方基地,建立平战结合的后勤供应体制
第四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发展创新与曲折
    第一节 军队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 加强军队的政治思想建设
        二、 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运动,加强部队的基层建设
        三、 改进领导作风,实行干部下连当兵制度
    第二节 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
    第三节 步入“突出政治”的迷津
        一、 “突出政治”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 “突出政治”的提出及其实质
        三、 “突出政治”的评析
第五章 军队内部的思想政治斗争
    第一节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与反教条主义的斗争
        一、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 1958年对刘伯承等“教条主义”的错误批判
    第二节 1959年对彭德怀“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错误批判
    第三节 1960年对谭政所谓“反党宗派集团”的斗争
第六章 让历史昭示未来——1954年至1965年底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结 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军目标视角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 杨滨. 湘潭大学, 2015(06)
  • [2]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D]. 钱振勤.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3]科学技术第一战斗力的系统分析及实现途径[D]. 宋黎.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4]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D]. 曾令勋. 中共中央党校, 2000(01)
  • [5]透过科索沃硝烟——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J]. 杨凤海. 政工学刊, 2000(01)

标签:;  ;  ;  ;  ;  

通过科索沃烟雾 -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对部队建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