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仁元

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仁元

一、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论文文献综述)

陈庆华,齐梅[1](2021)在《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心理学者秉承"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以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智能心理与心理健康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民国时期的心理教育研究呈现出西方与本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吸纳与批判相统一等鲜明的研究特点,期间所构建的心理教育研究理论体系、奠定的心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以及彰显的早期心理学家人文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本禹,阎书昌[2](2020)在《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心理学学科发轫于晚清,奠基于民国时期。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开启了我国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的历程。民国时期心理学系科、科研机构的成立,中华心理学会的创办,心理学专业期刊的刊行,专业术语的规范化,以及以"中国心理学"为己任的发展目标的定位,都为我国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立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开展研究,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之中,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了行动的参照框架。

阎书昌[3](2020)在《蔡元培与心理学:基于史料的考察》文中认为蔡元培与心理学有着特殊关系,聆听过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课程,推动了北京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以及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在其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之外,蔡元培在心理学领域内开展的各种心理学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通过对第一手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可以看到蔡元培对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推动是全方位的,如人才的培养和延揽,实验心理学课程与实验室的建设,国家级研究机构的建设等。本文以丰富的史料重新构建了蔡元培与中国心理学的内在的、逻辑性的历史图景。

汤俊英[4](2020)在《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实验胚胎学先驱的童第周教授,不仅在实验生物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生物学人才培养、生物学课程建设、科研机构建立等方面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特别是他在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意蕴。于是,从爬梳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成就,到归纳他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中表现的哲学观点,以启迪当代及未来生物学的研究,便具有了理论与现实意义。之所以童第周具有实验生物学哲学思想,是源于其对实验生物学不断研究与思考所取得的成就而产生的生物学思想。于是,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将童第周在实验胚胎学的贡献置于中国当时的语境下去分析,从中剖析他的实验生物学思想极其影响,领悟其思想左右下的学科实践,进而归纳总结童第周多年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中的哲学观点,便形成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基于这一逻辑思路,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诸因素及论文概况进行了陈述,旨在对全文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铺垫。论文的第一章取材于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成就,分别对童第周从事科研的背景、海洋与非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以及童第周的学术地位进行了论述,集中探讨了生物个体的发育、核质关系等问题。这些科研工作贯穿着童第周的学术思想脉络,即从受精前后卵子的结构、调整能力到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发育中的关系等等。论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的主要思想。任何思维观点都不是凭空迸发的,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主要是深受家庭环境、关键性人物和当时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影响。本章深入童第周的生物学思想世界,探寻童第周科研实验思想的萌芽,阐释他实验生物学的研究理念。论文第三章评述了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影响。童第周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了胚胎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学生深受其教育思想及科研思想的影响,大多成长为我国生物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童第周在实验中坚持整体思考和求是求真的思想,善于分析他人的实验,以技术“嫁接”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推动了实验生物学深入发展。论文第四章归纳了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研究中的哲学观点。从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入手,分析了童第周哲学思想的来源;通过深入探索某个案例而阐释其中的哲学问题,进而概括童第周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时的哲学观点,以及童第周如何以辩证的思维从事科研的思想。结语部分,对童第周的科研生涯进行了概述,阐释了其科研思想及科研方法产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雨婷[5](2018)在《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文中提出潘菽是我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潘菽一生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的组织和发展。从事心理学工作60余年发表专着10多部,文章200余篇,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对潘菽心理学思想的系统研究略显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对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关注更少。正值潘菽逝世30周年之际,本文对潘菽的心理学思想演变和主要理论做出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一方面是对这位心理学家的缅怀,一方面对潘菽心理学思想中一些还没有被人梳理出来的内容加以整理。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潘菽的生平简介,介绍了潘菽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事迹、社会活动、学术历程等(2)厘清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渊源:潘菽的心理学思想深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从两个阶段来概括。一方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环境的浸染;一方面受到苏联和建国后国内的政治环境影响。(3)梳理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演变:从前期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探索到后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的形成(4)总结潘菽在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义的演变和意识问题研究看法的演变进行了梳理(5)潘菽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6)对潘菽心理学思想进行客观评价,阐明潘菽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和启示。本文通过对潘菽先生的生平、思想渊源与演变、学术成果和梳理以及成就和贡献这几方面的详细论述,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潘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合理且适用中国国情的解释,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潘菽的心理学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同轨并行,是中国心理学在这一阶段发展历程的缩影。

李秋生,王小文[6](2017)在《中国心理学界华东师大五虎将(五)——胡寄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寄南先生于1905年出生于上海。1921年,胡寄南先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就读,成为复旦大学心理学的第一届学生。胡寄南先生得到了在复旦大学任教的中国心理学界先驱郭任远先生的亲身教诲,获益颇丰。郭任远先生是早期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在20年代挑起了关于本能问题的论战,轰动了美国心理学界。胡寄南先生在郭任远先生的指

李建伟,杨金芳,王琪[7](2017)在《《民铎》心理学引进与五四文学“向内转”》文中研究说明期刊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承载与发展的空间。《民铎》期刊契合了晚清以来政治启蒙思潮和"心理建设"的治国策略,用翻译、介绍、评述、开辟专号等形式来大力传播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为文学向人的"内宇宙"掘进提供了观察的方法和拓展的内容,促发了"五四"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开始出现"向内转"倾向性,这种由"故事化"到"心理化"创作模式的转变被认为是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心理学的涌入对中国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启开蒙昧、构筑蓝图和发韧作用。

张珂[8](2016)在《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与政府关系(以下简称:府学关系)就一直是社会各界竞相追逐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是因为府学关系不仅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之一。从1912年民国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可谓“外则强邻四逼,已沦于次殖民地的地位;内则政治紊乱,民穷财匾。”这段“内忧外患、命运多舛”的时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在这段灰色、甚至黑色的记忆中,一批由政府兴办的公立大学(以下文章中如未特殊说明的“大学”,均指公立大学)却成为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线,至今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在这期间,大学不仅诞生了诸如蔡元培、梅贻琦、任鸿隽等我国教育史上流传千古的人物,也出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一批与国外主流大学只有量差没有质差的好大学”。作为早已变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能出现如此景象,除大学自身的努力外,不可否认政府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如此困境的外部环境下,公立大学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逆生长”,政府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探究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颇具现实意义。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民国大学的研究已日渐深入与具体,但由于资料匮乏,研究跨度较大,关系较难研判等原因,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以怎样的视角来剖析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这是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针对府学关系的研究多种多样,形式不一,但化繁为简、归根结底,关系就是事物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状态。因此,研究应以“关系”为核心概念;以1912—1937年为时空限制;以22所民国公立大学为例;以文献、个例、比较、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为手段;以校长、教师、学生等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分别与政府关系为显性维度;以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为府学关系研究的隐性维度,以此研判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处于“不稳定的平衡”关系。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曾提到:“一个大学中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一派是学生。”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结合民国大学的实际,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他们分别在大学与政府关系中扮演着“调解者”、“监督者”和“抗争者”形象,这些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府学关系。其中,针对118位校长的实证与比较研究,证实虽然遴选校长的因素众多,大学师生对政府任命的校长看法不一,但政府却在选拔与任命校长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校长兼具“官员”与“长校者”的“双重”身份,让其在大学与政府之间调解变成可能。教师的聘任和学生的选拔由大学自主决定,政府虽也想通过政策引导、党化教育等措施加以控制,但在教授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治和学生运动等举措的抵制下而显得“有心无力”。教师通过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等学术权力牵制行政权力,学生通过广泛而充分的自治,甚至是极端的学生运动实现对政府的对抗,教师、学生分别在府学关系中扮演着“监督者”与“抗争者”的角色。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对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不稳定的平衡”关系进行定性分析与研判。美国着名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曾在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由此看来,两者(大学与政府)之间比较受欢迎的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借助物理学的视角和行政法学的理论,提出了“不稳定的平衡”概念,确立了“不稳定的平衡”府学关系特征。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分别与政府关系的显性维度;通过校长、教师、学生视角下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隐性维度;通过这段府学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通过特征视角、关系范式、结果导向,印证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是“不稳定的平衡”关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通过对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经验与反思,了解民国时期府学关系对于当前的深远意义。目前,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主要存在自主办学制度执行不力;政府放权不够与大学分权不均;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边界不明;大学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失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大学与政府的平等地位;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保持长校者、教师、学生与政府之间“四位一体”的平衡;建立大学与政府动态平衡的修复机制等措施,以此实现府学关系的重构,推动关系的动态平衡。在总结全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第一,从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校长、教师、学生分别在府学关系中扮演着“调解者”、“监督者”和“抗争者”的角色。这些角色表面反映了校长、教师与学生等群体的自身状态,实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府学关系;第二,民国公立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并行不悖、相生相伴。在府学关系中,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是较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史料证明,民国公立大学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政府也不是简单的“旁观者”,大学的公立属性,就决定了大学有自治,政府也有干预。总体而言,可以清晰发现民国政府从未放弃对大学的干预,大学也从未放弃对自治的追求,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有其自身的限度与范围;第三,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处于“不稳定的平衡”关系。这种判断来自于校长、教师、学生在府学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来自于府学关系显性维度和隐性维度的研判;来自于府学关系历史演进过程的梳理;来自于特征视角、关系范式、结果导向的推演;第四,探寻大学与政府关系走向“动态平衡”。什么样的府学关系为最佳,也许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很难有绝对标准的答案。但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却带来一些历史经验与反思,这就是府学关系应该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既有保持大学与政府地位的基本平等,又有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应形成基本均衡,还有长校者、教师、学生与政府处于“四位一体”的关系,甚而还需要府学关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修复机制。综上所述,研究在内容、视角与结论上取得了一些创新。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关注了我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特殊的府学关系;其次,在研究视角上,注重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注重借助物理学和行政法学的概念;注重利用显性维度和隐性维度来建立府学关系“四位一体”的范式;最后,在研究结论上,确立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提出了当代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出现最大的问题是“失衡”,其府学关系重构的路径在于“走向平衡”。

迟毓凯[9](2015)在《心理学史那点事(二十三):养鸡养鸭养猫》文中研究说明【引子】虽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但由于伦理的限制,很多研究都只能从动物开始,从动物身上发现规律从而类推人类。用动物做研究,最有名的是斯金纳,但动物研究做得好的并非只有斯金纳,各类心理学者养猫、养鸡、养鸭、养鼠,个个都是优秀饲养员。"养猫专业户"桑代克【习惯性学霸】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1874一1949)是教育心理学之父,自小习惯性当学霸。别看长得丑,但

崔光辉,郭本禹[10](2015)在《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文中研究指明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是民国时期历史最悠久的心理学学科。从1904年三(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时期(1920—1926)的起步阶段,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抗战前时期(1927—1936)的发展阶段,中央大学心理学科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的激化阶段。它表现出"公共课程—教育心理—应用心理"的变化轨迹,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

二、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心理
    (二)学习心理
    (三)智能心理
    (四)心理健康
二、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中西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统一
    (二)严谨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贯通
    (三)开拓创新,接纳吸收与批判改造相结合
三、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的当代价值
    (一)构建心理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引领心理教育研究发展
    (二)奠定心理教育研究的方法基础,助推心理教育实践探索
    (三)彰显早期心理学家的人文精神,激励当代学人奋发超越

(2)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西学东渐: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源头
三、出国留学: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
四、制度建设:中国现代心理学的确立
    (一)建立教学和研究机构
    (二)成立专业学会
    (三)创办学术期刊
    (四)统一与审定专业术语
五、中国本土化:中国现代心理学的目标
六、国际参与性: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一)郭任远掀起国际心理学界的反本能运动
    (二)萧孝嵘澄清美国心理学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误解
    (三)戴秉衡继承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思想
七、结语

(3)蔡元培与心理学:基于史料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蔡元培赴德主修心理学
    1.1 蔡元培主修心理学的内外因
    1.2 蔡元培与冯特
2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心理学
    2.1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早期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关联
    2.2 蔡元培与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3 蔡元培与陈大齐的早期联系
    2.4 北京大学心理实验课程及实验室的早期发展
    2.5 蔡元培通过研究所对北京大学心理学的推动
    2.6 蔡元培延揽郭任远任教北京大学
3 蔡元培对推动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其他贡献
    3.1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的设立
    3.2 对心理学着述与期刊的支持
4 结论
5 余论:构建中国近现代心理学活动史

(4)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的成就
    1.1 立志从教从研
    1.2 基于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
        1.2.1 海鞘的发育研究
        1.2.2 文昌鱼的发育研究
    1.3 基于非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
        1.3.1 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发育极性研究
        1.3.2 鱼类的发育研究
        1.3.3 核酸诱导生物性状研究
    1.4 童第周的科研地位
第二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形成
    2.1 实验思想的萌芽
        2.1.1 成长背景
        2.1.2 实验意识的启蒙教育
        2.1.2.1 郭任远引导
        2.1.2.2 追随蔡翘
        2.1.2.3 蔡堡启迪
    2.2 整体思考的思想
    2.3 求是求真的思想
    2.4 技术“嫁接”思想
        2.4.1 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创新
        2.4.2 细胞融合技术的创新
第三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影响
    3.1 推动生物学教育的完善
        3.1.1 李嘉泳
        3.1.2 庄孝僡
    3.2 促进实验生物学原则的建立
        3.2.1 科研的计划性
        3.2.2 生物学的独创性
    3.3 推动科研机构的建立
        3.3.1 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海洋研究机构
        3.3.2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第四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的哲学意蕴
    4.1 哲学思想的来源
        4.1.1 家庭的启蒙
        4.1.2 华岗的引导
    4.2 实验中的哲学
        4.2.1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与辩证唯物论
        4.2.2 细胞核与细胞质辩证关系与辩证法
    4.3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研究体现的哲学观点
        4.3.1 实验整体观
        4.3.2 实验验证观
        4.3.3 实验创新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童第周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学术生平与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一条时间轴:学术生平概括
    第二节 两个关键线索:思想渊源梳理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环境的浸染
        二、苏联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潘菽心理学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早期对中国心理学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心理学建设要根据中国的国情
        二、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社会现实
        三、探索心理学的科学出路
    第二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从“元理论”到“基础理论”:理论心理学探索
    第一节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对心理学元理论的研究
        一、传统心理学为何后劲不足
        二、从研究对象出发的元理论研究
        三、逐渐丰满的意识研究
        四、心理活动“二分法”的递进解读
        五、对心身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潘菽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潘菽的社会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从“意义”到“提炼”: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方法论
    第二节 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评论
        一、科学又光辉独特的“七论断”
        二、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心理学的思想进行评论
第五章 对潘菽的心理学思想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7)《民铎》心理学引进与五四文学“向内转”(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铎》心理学引入的历史语境
    (一) 兼容并包的社会氛围
    (二) “新民”社会思潮的兴起
    (三) “立人”思潮的迫切诉求
    (四) 民初“心理建设”的治国策略
二、《民铎》心理学的引入路径
三、《民铎》引入的心理学内容对五四文学的影响

(8)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追寻真相: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的历史价值
        (二)现实诉求:促成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和谐共生
        (三)理论愿景:构建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平衡
    二、文献研究与启示
        (一)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公立大学与民国政府相关研究
        (三)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相关研究
    三、核心概念与概念架构
        (一)核心概念
        (二)概念架构
    四、研究视角、假设和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校长: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调解者”
    一、选拔与任命:政府主导下的多重因素考量
        (一)政府选拔与任命校长的“九大”因素
        (二)政府选拔与任命校长的显着特征
    二、接受与抵制:大学师生对政府任命校长的态度
        (一)容易被大学师生接受校长的归因剖析
        (二)容易被大学师生抵制校长的归因剖析
        (三)校长抵制政府对自己任命的归因剖析
    三、调解者:校长在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一)调解的条件:校长兼具官员与长校者的“双重”身份
        (二)调解的内容:教育经费、学生运动和教育理念
        (三)调解的特征:在体现政府意志和维护大学利益中寻找平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监督者”
    一、监督的可能:大学成为教师聘任主体,聘任逐步规范化
        (一)教师聘任与国际接轨,大学主体地位凸显
        (二)教师聘任具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多重因素
        (三)重视、职业声望、高薪与流动性让教师具备监督的条件
    二、监督的途径:教师用学术权力牵制行政权力
        (一)教授治校:教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行不悖
        (二)教授治学:行政权力的强化与学术权力的式微
    三、监督的效果:教师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趋于耦合
        (一)1912—1927年学术权力成主导,教师监督力量较强
        (二)1928—1937年行政权力成主导,教师监督力量减弱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等二元权力逐步趋于平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生:大学与政府关系中的“抗争者”
    一、学生自治:学生进行“抗争”的有效路径
        (一)学生自治产生的背景与环境分析
        (二)学生自治的组织与内容
        (三)利用学生自治实施“抗争”的利弊剖析
    二、学生运动:学生“抗争”的另类体现与实践
        (一)学生运动的类型、特征
        (二)国民党、教育界和新闻媒体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三)学生运动的理性界限
    三、党化教育:政府对学生“抗争”的管控手段
        (一)党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党化教育的特征
        (三)党化教育的效果评价与原因剖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稳定的平衡: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透视
    一、关系意蕴:“不稳定的平衡”探析
        (一)“不稳定的平衡”含义
        (二)大学与政府“不稳定的平衡”关系特征
    二、校长、教师、学生分别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显性维度
        (一)“调解者”校长与政府的关系是“诤友”
        (二)“监督者”教师的政治参与折射出对政府的态度
        (三)“抗争者”学生与政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大学与政府关系的隐性维度
        (一)大学自治的形成:长校自主、教授治校(学)、学生自治
        (二)政府干预的举措:制定政策、划拨经费、调整专业与加强视导
        (三)民国公立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限度
    四、从不稳定走向动态平衡: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演进
        (一)大学与政府自身状态是从不稳定走向相对稳定
        (二)从不稳定走向动态平衡:“1912—1927”与“1928—1937”
        (三)府学关系从不稳定走向动态平衡的归因
    五、不稳定的平衡: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研判
        (一)从特征视角看,府学关系符合不稳定的平衡特征
        (二)从关系范式看,府学关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关系范式
        (三)从结果导向看,府学关系最终走向了动态的平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衡之路: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当代启示
    一、经验与反思: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价值
        (一)政府是府学关系中的主导因素
        (二)独立自主办学精神成为大学的“精神符号”
        (三)“主动分权”是府学关系能够走向平衡的重要基础
        (四)选拔教育家的校长对维持府学关系的平衡意义重大
        (五)府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并未形成制度化规约
    二、失衡之困:当代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现状分析
        (一)制度失衡:大学自主办学制度成为“空中楼阁”
        (二)权力失衡:政府放权不够与大学分权不均
        (三)边界失衡: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边界不明
        (四)地位失衡:大学与政府的地位并不平等
    三、走向平衡:当代公立大学与地方政府关系重构的路径
        (一)明确地位:保持大学与政府地位的基本平等
        (二)建立清单:保持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相对均衡
        (三)合作伙伴:保持长校者、教师、学生与政府“四位一体”的动态平衡
        (四)大学章程:保持大学与政府关系动态平衡的自我修复
    本章小结
结语 大学与政府关系: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心理学史那点事(二十三):养鸡养鸭养猫(论文提纲范文)

“养猫专业户”桑代克
“养鸡专业户”郭任远
“养鸭专业户”洛伦兹
“养鼠专业户”拉什利

(10)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源:从三(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1904—1920)
    (一)三(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
        1. 三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
        2.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
    (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课程
    (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系
二、起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1920—1926)
    (一)师资
    (二)设备
    (三)学生培养
    (四)科研实践
三、发展: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1927—1936)
    (一)师资
    (二)设备
    (三)学生培养
    (四)科研实践
四、激化: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1937—1949)
    (一)师资
    (二)设备
    (三)学生培养
    (四)科研实践
五、余论
    (一)尾声:南京大学心理学系(1949—1956)
    (二)几点发现

四、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当代价值[J]. 陈庆华,齐梅.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2]民国时期心理学的源与流及其历史遗产——纪念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诞辰百年[J]. 郭本禹,阎书昌.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4)
  • [3]蔡元培与心理学:基于史料的考察[J]. 阎书昌. 心理研究, 2020(05)
  • [4]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D]. 汤俊英. 山西大学, 2020(01)
  • [5]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D]. 李雨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国心理学界华东师大五虎将(五)——胡寄南[J]. 李秋生,王小文. 大众心理学, 2017(09)
  • [7]《民铎》心理学引进与五四文学“向内转”[J]. 李建伟,杨金芳,王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8]民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1912-1937)[D]. 张珂. 西南大学, 2016(01)
  • [9]心理学史那点事(二十三):养鸡养鸭养猫[J]. 迟毓凯. 大众心理学, 2015(09)
  • [10]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J]. 崔光辉,郭本禹.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2)

标签:;  ;  ;  ;  ;  

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仁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