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

一、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喜光,邓强,仝钰洁,邵伟[1](2021)在《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现状、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初探》文中指出本文归纳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的现状、耐药类型、检测方法、产生耐药的原因和防治办法。特别总结了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明确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降低耐药性的主要途径要依靠防止生物膜产生、规范抗生素使用规程和尝试使用联合用药。

马亦林[2](2021)在《耐药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已上市或正在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抗菌新药概况, 包括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喹诺酮类、抗真菌新药、环脂肽类及抗分枝杆菌新药等九类抗耐药菌的新品种, 介绍了27种新药的抗菌活性、耐药主要机制及临床研究等新进展, 为临床应用这些抗菌药物提供了参考。

金艳丽[3](2021)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结核病属于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的致病菌是结核杆菌,特别容易侵袭肺部,导致肺结核。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结果显示,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肺结核杆菌中的应用有着较好的灭菌效果。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结核病,属于一种二线类的药物,在肺结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对整体的治疗效果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多,不同类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着不同的抗菌谱,也有着不同的抗菌效果。因此,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时候,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更好地提升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宋占腾[4](2021)在《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随着家禽养殖业的发展,被大量使用,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的成效。但部分养殖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违规滥用抗生素,家禽体内的抗生素残留会通过食物链聚集在人体并造成危害。同时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泄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对于家禽组织以及废弃物中抗生素的残留监测尤为重要。在少数文献研究中,表明抗生素在羽毛中以未分解状态存在,是检测家禽生产中抗生素使用的合适基质。即使在可食用组织中没有明显的痕迹,但对羽毛的分析可以判断是否有任何非法的抗生素添加,并监测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现象。目前抗生素在家禽尤其是废弃物(羽毛和粪便)中残留检测技术几乎空白,在家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消除规律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将重点集中于此,结合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与液相色谱-新型的质谱联用技术,以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磺胺增效剂、喹恶啉类和四环素类等四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鸡羽毛等基质中四类抗生素的高通量、快速、灵敏的同步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究典型抗生素在鸡组织及废弃物用药至停药过程中残留代谢规律。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鸡羽毛中26种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步检测方法。实验操作简便,稳定性高,26种QN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在标准添加量为10、100、200μg/kg的条件下,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78.9%~110%和<14.6%。选择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进行鸡饲喂实验,深入研究ENR药物日常摄入从母体到鸡羽毛的残留代谢规律。结果显示:用药后ENR在鸡羽毛中残留量逐步积累,在停药第5天达到峰值且在至少5天内保持相对稳定存在,经休药期计算,鸡羽毛中ENR残留代谢至完全消除水平大约需要49天。(2)建立了鸡羽毛及不同组织中26种磺胺类药物及5种磺胺增效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高分辨率质谱同步检测方法。31种化合物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81.0%~112.1%。精密度<12.2%。LOD和LOQ分别为0.1~1μg/kg和0.3~3μg/kg。同时选择磺胺喹恶啉(Sulfaquinoxaline,SQX)及其增效剂二甲氧苄啶(Diaveridine,DVD)联用进行饲喂实验,研究各组织样品及废弃物中的残留代谢规律,结果显示:在肌肉、肝脏、皮脂中,SQX和DVD都于休药第1天达到峰值,其中肌肉中SQX在休药21天仍有残留。羽毛中残留量相对较低,但代谢消除最为缓慢。利用WT1.4软件计算了SQX和DVD在不同组织中的休药期。(3)建立了鸡羽毛及不同组织中5种喹恶啉类(Quinoxalines,QELs)药物和3种代谢物的UPLC-Q Exactive HF,HRMS同步检测方法。8种化合物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72.8%~112.8%。精密度<12.8%。LOD和LOQ分别为0.04~0.1μg/kg和0.12~0.3μg/kg。选择喹乙醇(Olaquindox,OLA)和喹烯酮(Quincetone,QCT)进行饲喂实验,研究各组织样品及废弃物中残留代谢水平和消除规律,并考察鸡饲喂实验对环境中土壤的渗透水平,结果显示:OLA的残留标识物是3-甲基-喹恶啉-2-羧酸(Methyl-3-quinoxaline-2-carboxylic acid,MQCA),在肝脏、肾脏、皮脂、肌肉、血液中休药第1天达到峰值;QCT在肌肉中休药第3天达到峰值;休药21天时,MQCA在皮脂、肌肉、血液中仍有检出。利用WT1.4软件计算了MQCA和QCT在不同组织中的休药期。饲养环境土壤中,MQCA残留水平最高达到67.28μg/kg,约渗透至土壤第5层7.5~10cm处;QCT残留水平最高达8.34μg/kg,约渗透至土壤第3层4.5~6cm处。(4)建立了鸡羽毛中8种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药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linear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UPLC-QTRAP)同步检测方法。羽毛中8种TC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各组织在不同浓度水平添加下回收率达到82.79%~101.95%。精密度<11.4%。LOD和LOQ分别为0.3μg/kg和1μg/kg。可以满足鸡羽毛中8种TCs的有效同步测定。为下一步进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打下了基础。

朱云杰[5](2021)在《紫外/过二硫酸盐对典型喹诺酮类药物的降解及产物细胞毒性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虽然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水产养殖用药严格管控,部分抗菌药物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但一些中小型养殖企业仍不合理的使用各类抗菌药物,以促进水产生物的生长以及预防疾病。由于抗菌药物化学稳定性高难降解,且低浓度抗菌药物就能对生物体和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水产养殖水体中抗菌药物的残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紫外/过二硫酸盐(UV/PDS)联用工艺是一种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SO4–的氧化还原电位高达2.5~3.1 e V,能够高效降解淡水中残留的抗菌药物,但对于海产养殖水中抗菌药物降解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UV/PDS高级氧化技术,对氧氟沙星(OFL)和氟甲喹(FLU)进行了降解研究,主要研究了UV/PDS降解OFL与FLU的反应动力学,OFL和FLU的反应活性位点,产物组成和生成途径,以及产物生物毒性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水体、无机阴离子、初始p H和PDS初始浓度对UV/PDS体系降解OFL和FLU的影响效果。OFL和FLU在淡水、海产养殖水和海水中均能被UV/PDS降解,但在不同水体中的反应速率常数不同。OFL在不同水体中的反应速率常数遵循海水>海产养殖水>淡水,而FLU则遵循淡水>海产养殖水>海水。反应速率不同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无机阴离子浓度不同造成的,Br–和HCO3–能加快UV/PDS体系与OFL反应,促进OFL的降解,而Cl–则抑制UV/PDS降解OFL,Br–、Cl–和HCO3–均抑制UV/PDS降解FLU。此外,p H值的改变也会影响UV/PDS体系降解OFL和FLU。过酸过碱均会抑制UV/PDS降解OFL,且初始p H=7时的反应速率最大,而FLU的降解速率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初始过硫酸盐浓度的增大均会促进OFL和FLU的降解。(2)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OFL和FLU的前线轨道和电荷分布特征,推断了OFL和FLU的反应活性位点,OFL的反应活性位点主要位于哌嗪基团和喹诺酮基团,哌嗪环上N1、N2、C6和C7原子具有较高负电荷,是亲电试剂最佳的攻击位点;喹诺酮基团上的C21、O24、O25和O26也具有较高的负电荷,是亲核试剂的最佳攻击位点。FLU的HOMO和LUMO的电子云主要分布在喹诺酮基团,喹诺酮基团不仅是亲电试剂的最佳攻击位点还是亲核试剂的最佳攻击位点。根据能带隙(EHOMO-ELUMO)结果可知,FLU比OFL更稳定。产物分析表明,UV/PDS体系中,OFL主要通过脱羧、脱氟、脱氧加氢等反应被降解,实验结果观察到7种最终产物,其中2个卤代产物,包括1个氯代产物和1个溴代产物,而在FLU降解体系中只识别出1个非卤代产物。(3)初步细胞毒性分析表明,UV/PDS与OFL反应得到的降解产物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大眼鲷鱼表现出轻微的毒性,降解产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率最高可达到9.72%,对大眼鲷鱼肝脏细胞只造成轻微的损伤,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与传统的UV/Na Cl O方法相比,其产物细胞毒性显然要低得多;根据EPI Suite分析结果可知,与FLU(Logkow=1.6,Log BCF=0.579)相比,FLU的中间产物(Logkow>1.6,Log BCF>0.579)更易在生物体内累积,而最终产物P100的Logkow和Log BCF均小于0,表明经UV/PDS处理后,FLU的最终产物P100的生物累积性相对较低,不易在生物体内富集。综上所述,研究OFL和FLU在UV/PDS体系作用下的降解过程,为水环境中(淡水、海产养殖水和海水)中抗菌药物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

李峰[6](2021)在《铋基光催化剂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利用太阳光降解抗生素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技术成为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治理方法。此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光催化材料,而铋系半导体材料因在能带结构和禁带宽度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性能,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以铋系半导体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以两种典型抗生素磺胺嘧啶(SDZ)和恩诺沙星(ENR)模拟污染物来评估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混合溶剂热法制备了富铋溴氧化铋(Bi24O31Br10)。光催化降解SDZ的实验结果显示:最佳溶剂热温度、溶剂热pH、催化剂用量、SDZ初始pH值和SDZ初始浓度分别为120℃、10、50 mg、3和5 mg/L。180 min最佳的降解效率可达到96.2%。循环降解实验证明Bi24O31Br1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活性物种对反应的影响顺序为·O2->h+>·OH。(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BiOBr/β-Bi2O3复合光催化材料。光催化性能测试发现140℃合成的样品对SDZ和ENR的降解能力最强,2 h的降解效率分别为95.3%和98.9%,且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强酸性溶液不利于降解反应,且初始ENR溶液的pH值对反应的暗吸附阶段有显着影响。此外,·O2-对降解反应的贡献最大。(3)利用微波法合成了BiOBr/BiOCl复合光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在1.5 g的PVP,40 m L水的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对SDZ的降解效率最高,2 h的降解效率为93.9%;在1.5 g的PVP,30 m L水和10 m L乙二醇的条件下合成的催化剂对ENR的降解效率最高,2 h的降解效率为98.1%,且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强酸性与强碱性溶液分别不利于光催化降解SDZ和ENR,且初始ENR的pH值对暗反应吸附阶段影响较大。自由基捕获实验揭示了·O2-对SDZ和ENR降解反应的作用最大。(4)采用微波法合成了BiOBr/Bi3.84W0.16O6.24复合光催化剂。实验结果发现,不加氨水对应的是纯BiOBr,加入氨水后Bi3.84W0.16O6.24量逐渐增多。复合材料比单一Bi OBr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其中BiOBr/Bi3.84W0.16O6.24(pH=7)的光催化活性最高,2 h降解效率可达91%。重复利用实验证明该复合材料稳定性良好。另外,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都不利于催化剂对SDZ的降解活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活性物种对降解反应的作用顺序为·O2->h+>·OH。

郑燕[7](2021)在《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老年重症肺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上饶市立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50例,其中实验组27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单独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实验组使用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时间至少七天。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 II评分、白蛋白、C-反应蛋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即治疗前)、治疗第四天及第七天的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对比治疗第四天、第七天的临床有效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等);对比治疗前后(治疗前及治疗第七天)的动脉血气分析、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收集两组患者痰培养及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嗜肺军团菌抗体的结果;同时收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与莫西沙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关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30g/L、基础疾病≥2种等基本资料与临床特征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第四天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显着高于对照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七天的PO2、PO2/FIO2对比,实验组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PO2、PO2/FIO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PO2、PO2/FIO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组间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PO2、PO2/FIO2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两组治疗第七天PO2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治疗第七天P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的PCT对比,实验组治疗第一天与第四天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七天较第四天PCT显着降低(P<0.05),第七天PCT明显低于第一天(P<0.05);对照组治疗第七天PCT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一天、第四天、第七天WBC对比,实验组治疗第一天与第四天、第四天与第七天WBC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七天WBC明显低于第一天(P<0.05);对照组治疗第七天WBC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1.8%、52.2%,两组细菌均以G-菌为主;两组患者非典型菌检出率分别为18.52%、17.3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集两组患者与莫西沙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实验组皮疹1例,对照组腹泻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的ALT、AST、CRE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ALT、AST、CRE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七天ALT、AST、CRE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治疗抗菌谱广,可能与莫西沙星能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有关。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单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相比,不增加副作用的发生。

李珊[8](2021)在《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文中提出培氟沙星(Pefloxacin)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别称甲氟哌酸,医学上常用作广谱抗菌药治疗传染病。甲磺酸培氟沙星是利用培氟沙星和甲基磺酸反应制得的。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养殖业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滥用和违规使用情况,尤其是水产品中甲磺酸培氟沙星检测结果超标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农业部发布的第2292号公告规定在食品动物中停止使用培氟沙星等兽药。但是目前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和相应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还是空白,在标准物质信息服务平台和COMAR数据库中未能查到,这将导致兽药残留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不足,无法保证量值可溯源性,因此有必要加快相关标准物质的研究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首先本论文研制了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这使得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具有可溯源性。本研究采用四种方法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候选物定性分析,同时使用质量平衡法和定量核磁法测定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纯度,重点考察了甲磺酸根离子、水分含量的准确测定,同时对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均匀性、一年长期稳定性和9天内的短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最后评估其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纯度定值结果为92.1%,扩展不确定度为0.3%(k=2),均匀性良好,一年内的长期稳定性和20℃、40℃条件下的短期稳定性也符合相关要求。该标准物质已通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鉴定评审(编号:GBW09256),这将为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可靠、可比提供技术保障。其次本论文建立了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基体标准物质的高准确度定值方法—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实验选用培氟沙星-D5作为内标,采用Qu ECh ERS方法净化样品,优化了仪器条件和前处理的提取净化过程,重点考察对比了提取剂种类、提取剂体积、提取方式、提取时间和净化剂种类等因素,最后利用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检测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的含量。实验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μg/kg和1.5μg/kg,在5μg/kg-20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性较高,适用于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定值。最后研制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实验采用药浴给药的方式获得原料样品,经绞肉、冻干、过筛、混匀、二次冻干、分装、辐照灭菌等加工步骤,制备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候选物,采用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准确测定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含量。本研究还考察了该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该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满足要求,-20℃储存条件下半年内的长期稳定性良好,在4℃、20℃、40℃的模拟运输条件下可保持9天内特性量值恒定,最终定值结果为43.41μg/kg。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角度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元泉[9](2021)在《基于紫外光的高级氧化降解水中恩诺沙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中存在的微量抗生素药物给生物及人类带来潜在危害。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第四代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当中,由于抗生素的环境稳定性,导致其生物代谢能力较差,大量抗生素被排出体外。目前,水处理常规技术(如絮凝沉淀、过滤、吸附等)对抗生素类药物去除能力有限,因此本论文针对抗生素的控制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利用基于紫外光的高级氧化技术(UV、UV/Cl2及UV/过氧乙酸)降解水中典型抗生素恩诺沙星(ENR),从影响因素、降解动力学、降解路径、毒性评价和消毒副产物生成等方面,阐述恩诺沙星的降解机理。紫外光直接辐照可以有效降解恩诺沙星,且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恩诺沙星降解速率与其化学形态相关。中性离子状态下,恩诺沙星降解速率高于其在阴离子、阳离子形态。天然有机物(NOM)和无机阴离子的存在对不同化学形态的恩诺沙星降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溶液为中性与碱性时,1O2对恩诺沙星降解的贡献显着高于其在酸性时的贡献。当恩诺沙星溶液为酸性与中性条件时,紫外光照射后三氯甲烷(TCM)的生成量比未紫外线照射时降低4.06倍和3.14倍。当溶液为酸性时,经紫外光辐照后卤乙腈(HANs)的生成量高于未进行紫外光辐照,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紫外光预处理的卤乙腈生成量高于未进行紫外预处理的卤乙腈生成量。与TCM和HANs形成不同,酸性条件下紫外光预处理能显着减少硝基甲烷(HNMs)的生成,中性和碱性条件则与之相反。毒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与未进行紫外辐照相比,中性条件下,紫外光预处理后消毒副产物的毒性明显降低,而在碱性、中性条件下其毒性显着增加。相比单独紫外和单独氯化恩诺沙星,紫外/氯(UV/Cl2)高级氧化技术能快速降解水中的恩诺沙星。利用探针法间接鉴定发现·OH和Cl·在恩诺沙星降解中发挥主要作用,竞争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OH和Cl·与恩诺沙星的二级反应速率分别为3.58×1011 M-1 s-1和1.78×1010 M-1 s-1,其对恩诺沙星降解的贡献率分别为39.3%和9.4%。恩诺沙星降解速率随氯投加量增加而增加,酸性环境较碱性条件更利于ENR的氧化降解。水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硝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对ENR的降解有显着影响,而氯离子的存在对ENR降解影响较小。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分析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提出ENR的降解路径。利用小球藻分析了ENR及其中间体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经过15 min的降解,反应溶液的生态毒性达到最大,反应30 min后小球藻细胞基本无损伤。紫外/过氧乙酸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水中ENR。其降解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比于单独紫外辐照与单独过氧乙酸氧化,ENR在紫外/过氧乙酸体系中的降解速率分别提高3.09与2.93倍。当过氧乙酸浓度从20增加至120 mg/L时,氧化剂浓度与ENR降解速率呈正相关关系,继续增加过氧乙酸浓度,ENR降解速率逐步降低。ENR的降解速率随溶液初始p H增加而增加。溶液中存在的碳酸氢根离子与氯离子对ENR降解影响不显着,低浓度的硝酸根离子促进ENR的氧化降解,继续增加硝酸根离子浓度,ENR的降解受到抑制。相比单独紫外辐照和过氧乙酸单独氧化,紫外/氯组合技术降解ENR能够减少消毒副产物生成。

林爱秋,程和发[10](2021)在《芬顿及光芬顿法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而高效的降解方法对于控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至关重要.芬顿法能够降解大多数难处理有机污染物,同时具有适用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操作简单和污染物降解迅速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芬顿和光芬顿反应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新进展、相关的反应机理和主要工艺条件(如pH值、芬顿试剂剂量和光源等)对降解效率的影响,以及典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芬顿及光芬顿降解的产物与降解路径.随着对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危害的认识,未来有必要加强对芬顿及光芬顿这类高效、低成本处理技术的研究,为氟喹诺酮类及其它类型抗生素的危害消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现状、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类型
        1.1.1. 固有耐药性
        1.1.2. 自适应耐药性
        1.1.3. 获得性耐药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与毒力的相关性
2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2.1 生物被膜的形成
    2.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2.2.1. 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2.2.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2.3.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2.4.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2.5. 对林可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2.6.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2.3 基因突变
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3.1 纸片扩散法
    3.2 微量肉汤稀释法
    3.3 牛津杯法
    3.4 打孔法
    3.5 多重PCR法
4 降低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措施
    4.1 规范使用抗生素
    4.2 中西医联合用药
    4.3 中草药及其制剂疗法
5 结论

(3)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情况以及作用机制
2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初治结核病
3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菌(MDR-TB)
4 结语

(4)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生素简介
    1.2 羽毛检测意义
    1.3 分类概述
        1.3.1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3.2 磺胺类药物概述
        1.3.3 喹恶啉类药物概述
        1.3.4 四环素类药物概述
    1.4 残留检测技术
        1.4.1 微生物法
        1.4.2 酶联免疫分析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实验
        2.2.2 样品采集制备
        2.2.3 样品前处理
    2.3 色谱与质谱条件
        2.3.1 液相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谱条件选择
        2.4.2 提取条件选择
        2.4.3 净化条件选择
        2.4.4 基质效应考察
        2.4.5 方法学验证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6 羽毛中残留与代谢规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磺胺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实验
        3.2.2 样品采集制备
        3.2.3 样品前处理
    3.3 色谱与质谱条件
    3.4 试验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色谱条件选择
        3.5.2 质谱条件选择
        3.5.3 提取条件选择
        3.5.4 净化条件选择
        3.5.5 基质效应考察
        3.5.6 方法学验证
    3.6 组织中残留浓度与代谢规律
        3.6.1 鸡可食用组织中SQX与 DVD的残留消耗
        3.6.2 鸡废弃物中SQX与 DVD的残留消耗
        3.6.3 SQX和 DVD休药期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喹恶啉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残留代谢规律研究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实验
        4.2.2 样品采集制备
        4.2.3 样品前处理
    4.3 色谱与质谱条件
    4.4 试验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色谱条件选择
        4.5.2 质谱条件选择
        4.5.3 提取条件选择
        4.5.4 净化条件选择
        4.5.5 基质效应
        4.5.6 方法学验证
    4.6 组织中残留浓度与代谢规律
        4.6.1 鸡可食用组织中OLA与 QCT的残留消耗
        4.6.2 鸡废弃物中OLA与 QCT的残留消耗
        4.6.3 OLA和 QCT在各组织中休药期的确定
        4.6.4 OLA和 QCT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消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环素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1.3 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3 色谱与质谱条件
    5.4 实验数据处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色谱条件选择
        5.5.2 提取条件选择
        5.5.3 净化柱的选择
        5.5.4 基质效应考察
        5.5.5 方法学验证
    5.6 实际样品的测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紫外/过二硫酸盐对典型喹诺酮类药物的降解及产物细胞毒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环境中的抗菌药物
        1.2.1 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1.2.2 水环境中抗菌药物的来源和污染现状
        1.2.3 水环境中抗菌药物的危害
        1.2.4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概述
    1.3 国内外对抗菌药物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
        1.3.1 生物处理法
        1.3.2 物理处理法
        1.3.3 化学处理法
        1.3.4 高级氧化技术
    1.4 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4.1 活化过硫酸盐概述
        1.4.2 活化过硫酸盐法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1.5 UV/PDS降解抗菌药物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概况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反应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反应溶液的配制
        2.2.2 UV/PDS降解实验方法
        2.2.3 产物生物毒性初步分析
    2.3 分析方法
        2.3.1 抗菌药物浓度检测方法
        2.3.2 溴酸盐、氯酸盐分析方法
    2.4 产物识别
第三章 UV/PDS降解OFL的研究
    3.1 UV/PDS降解OFL的反应动力学
        3.1.1 OFL在不同水体中的降解
        3.1.2 无机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3.1.3 p H对反应的影响
        3.1.4 PDS投加量的影响
    3.2 OFL与 UV/PDS反应机理分析
        3.2.1 OFL反应活性位点识别
        3.2.2 产物反应途径分析
    3.3 产物毒性初步分析
        3.3.1 蛋白核小球藻毒性实验初步分析
        3.3.2 大眼鲷鱼毒性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V/PDS降解FLU的研究
    4.1 UV/PDS降解FLU的反应动力学
        4.1.1 FLU在不同水体中的降解
        4.1.2 无机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4.1.3 pH对反应的影响
        4.1.4 PDS投加量对反应的影响
    4.2 FLU与 UV/PDS反应机理分析
        4.2.1 FLU反应活性位点分析
        4.2.2 产物反应途径分析
    4.3 产物毒性初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铋基光催化剂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磺胺类抗生素概述
        1.1.1 磺胺类抗生素简介
        1.1.2 磺胺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1.3 磺胺类抗生素的治理方法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概述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简介
        1.2.2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2.3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治理方法
    1.3 光催化降解技术
        1.3.1 光催化简介
        1.3.2 光催化降解机理
        1.3.3 光催化活性影响因素
        1.3.4 光催化性能提升方法
    1.4 铋系光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1.4.1 常见铋系光催化剂
        1.4.2 铋系催化剂常见的改性措施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试剂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样品所用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DRS)
    2.4 光催化活性评价
    2.5 样品重复利用性评价
    2.6 自由基捕获实验
第3章 混合溶剂热法制备Bi_(24)O_(31)Br_(10)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3.1 光催化剂的制备
    3.2 光催化剂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3.3 光催化降解SDZ性能测试
        3.3.1 溶剂热合成温度的影响
        3.3.2 溶剂热合成pH值的影响
        3.3.3 初始SDZ溶液浓度的影响
        3.3.4 初始SDZ溶液pH值的影响
        3.3.5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3.4 样品重复性分析
    3.5 自由基捕获实验
    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剂热法制备BiOBr/β-Bi_2O_3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4.1 光催化剂的制备
    4.2 光催化剂的表征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4.2.2 扫描电镜分析
        4.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4.3 光催化性能测试
        4.3.1 催化剂合成温度的影响
        4.3.2 初始SDZ溶液pH的影响
        4.3.3 初始ENR溶液pH的影响
    4.4 样品重复性分析
    4.5 自由基捕获实验
        4.5.1 降解SDZ捕获实验
        4.5.2 降解ENR捕获实验
    4.6 光催化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法制备BiOBr/BiOCl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5.1 光催化剂的制备
        5.1.1 不同PVP用量
        5.1.2 不同溶剂配比
    5.2 光催化剂的表征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扫描电镜分析
        5.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5.3 光催化性能测试
        5.3.1 PVP用量的影响
        5.3.2 溶剂配比的影响
        5.3.3 初始SDZ溶液pH值的影响
        5.3.4 初始ENR溶液pH值的影响
    5.4 样品重复性分析
    5.5 自由基捕获实验
        5.5.1 降解SDZ捕获实验
        5.5.2 降解ENR捕获实验
    5.6 光催化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波法制备BiOBr/Bi_(3.84)W_(0.16)O_(6.24)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6.1 光催化剂的制备
    6.2 光催化剂的表征
        6.2.1 X射线衍射分析
        6.2.2 扫描电镜分析
        6.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6.3 光催化性能测试
        6.3.1 催化剂合成pH的影响
        6.3.2 初始SDZ溶液pH的影响
    6.4 样品重复性分析
    6.5 自由基捕获实验
    6.6 光催化机理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老年重症肺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
    2.6 方法
        2.6.1 相关指标
        2.6.2 动脉血气分析
        2.6.3 血常规、肝肾功能、CRP、PCT
        2.6.4 细菌培养
        2.6.5 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检测
        2.6.6 APACHE II评分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2.1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3.2.2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的比较
        3.2.3 两组患者PCT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WBC的比较
    3.3 两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3.4 两组患者安全性的比较
        3.4.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3.4.2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抗生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物质
        1.1.1 标准物质概述
        1.1.2 标准物质定值方法
        1.1.3 标准物质的研究发展现状
    1.2 培氟沙星
        1.2.1 培氟沙星的理化性质
        1.2.2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污染现状
    1.3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色谱仪器分析法
        1.3.2 电化学分析法
        1.3.3 微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
    1.4 水产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前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1.5.2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高准确度定值方法的建立
        1.5.3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的定性分析
        2.3.2 原料的定量分析
        2.3.3 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标准物质原料定性分析
        2.4.2 标准物质的定值-质量平衡法
        2.4.3 标准物质的定值-定量核磁法
        2.4.4 均匀性检验
        2.4.5 稳定性检验
        2.4.6 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计算
    2.5 结论
第三章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3.3.3 液相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3.4 方法学评价
        3.3.5 基质效应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4.2 仪器方法的优化
        3.4.3 基质效应考察
        3.4.4 线性考察
        3.4.5 精密度
        3.4.6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3.4.7 回收率
    3.5 结论
第四章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3 实验过程
        4.3.1 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基体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
        4.3.2 基体标准物质水分含量的测定
        4.3.3 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
        4.3.4 基体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基体标准物质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4.4.2 基体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结果
        4.4.3 基体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检验结果
        4.4.4 基体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总结
        5.1.1 甲磺酸培氟沙星纯度标准物质的研制
        5.1.2 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LC-IDMS的建立
        5.1.3 鱼粉中培氟沙星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紫外光的高级氧化降解水中恩诺沙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1.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来源与现状
    1.4 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4.1 基于羟基自由基的处理工艺
        1.4.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工艺
        1.4.3 基于紫外光(UV)的高级氧化工艺
        1.4.4 基于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工艺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操作与步骤
        2.2.1 光降解实验
        2.2.2 小球藻毒性分析实验操作步骤
        2.2.3 消毒副产物前处理
    2.3 检测方法
第三章 紫外光辐照去除水中ENR特性及消毒副产物控制机理研究
    3.1 不同离子形态对ENR的降解的影响
    3.2 常见阴离子及天然有机物对ENR降解的影响
    3.3 活性自由基贡献率
    3.4 不同化学性态下紫外光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
    3.5 消毒副产物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氯组合工艺去除水中ENR特性及降解路径研究
    4.1 不同氧化工艺对ENR降解的影响
    4.2 二级反应速率计算及自由基贡献
    4.3 不同氧化剂浓度及pH的影响
    4.4 水中常见阴离子及天然有机物的影响
    4.5 降解路径与产物分析
    4.6 小球藻毒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外/过氧乙酸组合工艺去除水中ENR特性及消毒副产物控制机理研究
    5.1 不同氧化工艺对ENR降解的影响
    5.2 不同氧化剂浓度对ENR降解的影响
    5.3 不同p H对ENR降解的影响
    5.4 水中常见阴离子影响
    5.5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现状、产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初探[J]. 欧阳喜光,邓强,仝钰洁,邵伟. 中国奶牛, 2021(11)
  • [2]耐药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马亦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4)
  • [3]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金艳丽.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8)
  • [4]鸡羽毛及组织中典型抗生素的残留代谢研究[D]. 宋占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紫外/过二硫酸盐对典型喹诺酮类药物的降解及产物细胞毒性初步研究[D]. 朱云杰. 广西大学, 2021(12)
  • [6]铋基光催化剂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 李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莫西沙星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老年重症肺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郑燕. 南昌大学, 2021(01)
  • [8]鱼粉中培氟沙星药物残留分析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D]. 李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9]基于紫外光的高级氧化降解水中恩诺沙星机理研究[D]. 相元泉.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10]芬顿及光芬顿法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进展[J]. 林爱秋,程和发. 环境化学, 2021(05)

标签:;  ;  ;  ;  ;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