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

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

一、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教领[1](2021)在《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文中提出特色果蔬干燥是其储藏与后续加工的重要工序,但存在效率低、能耗大和品相差等问题,转轮干燥可以实现果蔬低温高效干燥,但再生耗能高、热风循环不合理等难题制约了产业化应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建立低湿驱动低温干燥模式,优化联合干燥系统,探究转轮与热泵除湿特性,探明临界除湿机理,解决分级冷凝节能再生技术,开展果蔬除湿干燥试验,建立优化干燥工艺,实现特色果蔬节能、高效与优质干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转轮除湿能耗高等问题,开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参数匹配与流场均布研究。通过单次干燥产量与干燥时间确定热泵循环主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转轮主要参数,制定优化联合除湿干燥控制系统。开展箱体底板高度与缓坡角度对干燥介质分布、流速及压力影响,探明6°最优倾角;针对进口风道盲区,建立等分缓坡风道,各处风量约为0.8m/s,实现风量的均布。(2)为了进一步实现系统的高效匹配,同时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分别建立热泵与转轮除湿预测模型并探明除湿特性。利用转轮吸附特性及COMSOL软件建立转轮除湿模型,探讨了除湿进风状态等对除湿量及出风温度的影响,明确最佳转速(12r/h)和进风速度(2.5m/s)。通过压缩机10系数,分析了基准频率下的制热量、制冷量与蒸发、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根据“零频率”方法建立了变频压缩机模型,通过插值验证表明制冷剂流量误差小于0.9%,输入功率误差小于3%,可用于压缩机输出参数的预测。(3)围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对空气能及余热高效利用问题,开展了联合系统临界除湿机理研究,探明了新风与回风的适宜焓值转换方法。开展热泵与转轮联合除湿过程分析,探明干燥介质对除湿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转轮除湿热效率、绝热干燥效率评价等指标,研究蒸发除湿状态与转轮除湿效果的关系,探明了临界转换机理。开展了杏鲍菇基于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建立了除湿能耗比与转换点相对湿度等参数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探明了转换点相对湿度对除湿能耗比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验证了临界除湿的有效性。转换点相对湿度为44%时,干品杏鲍菇SPC 0.679k W·h/kg,与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个百分点。(4)基于转轮再生能耗高问题,开展压缩机排气分级冷凝再生技术研究,实现能量的高效匹配。分析分级冷凝制冷剂循环过程,构建制冷剂与空气侧模型,探究影响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表明分级冷凝模式节能29.5%。建立再生进风温度、风速及蒸发进风温度与再生加热温度、再生冷凝量等指标间的响应面试验,表明蒸发进风温度34℃,再生进风温度32℃,风量90%为最优工艺,在室温条件下提高蒸发温度与再生进风温度有利于提升分级冷凝再生效果。(5)为了进一步探究转轮热泵联合干燥优势,开展热泵、热泵冻融和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优化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香菇干燥,转轮热泵联合干燥速率最快(6h),且品质最优;针对澳洲坚果采用全程45℃以下的低温,可36h将澳洲坚果干燥到1.5%安全水分,过氧化值(0.001g/100g)与酸价值(0.37mg/g)远低于国家标准。

谷宇翔[2](2021)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香蕉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广泛种植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除鲜食外,通常采用不同干燥工艺降低含水量以达到延长保质期的目的。由于香蕉中糖类、酚类物质及多种酶类含量较高,干燥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现象,导致产品风味、质地劣变,降低产品品质。传统热处理和化学添加剂抑制褐变均不适用于香蕉。而低温等离子体(CP)处理作为新型非热技术用于抑制酶活性,在食品加工领域潜力巨大。本研究采用CP对香蕉片进行处理,探究了处理电压、处理电流、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对灭酶效果的影响;并与未处理样品对比了香蕉片品质特性和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变化;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研究了其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加热均匀性和褐变指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香蕉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随CP处理电压、电流、时间的增大而降低,随放电间隙的增大而升高。响应面分析表明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均对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处理电压和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分析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处理时间2 min,处理电压52.9 V,放电间隙5.22 mm,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测得处理后PPO酶活性为 122.01 U/g,POD 为 158.98 U/g。(2)CP处理降低了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含量,处理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大,液相色谱分析也表明CP处理后样品的总峰面积低于未处理样品,表明CP处理能有效抑制香蕉片中的酶活性。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具有一定清除OH.、DPPH和O2-·自由基的能力,蒽醌化合物浓度越高自由基清除率越大。稳定性分析表明蒽醌产物在30-60℃范围内较为稳定,但对光照和添加剂较为敏感,蒽醌化合物在紫外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差,添加剂的加入也会不同程度降低其稳定性。(3)香蕉片中PPO和POD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着降低,但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丁酸异戊酯和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片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CP处理会改变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CP处理有利于香蕉片表面色泽的维持,存放5 h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亮度值(L*值)为76.71,显着高于未处理样品(74.20)。CP处理导致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由平整变为粗糙,伴有裂缝和裂纹产生。(4)CP处理后香蕉片的介电常数(ε’)和损耗因子(ε")均高于未处理样品,表明处理后的香蕉片能更有效地吸收电磁能并转化为热能。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可缩短香蕉片微波干燥时间,抑制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升表面加热均匀性。微波干燥4 min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最终含水量为0.65 g/g(d.b.),低于未处理样品(0.84 g/g(d.b.)),此外CP处理样品的表面温度略微升高,而内部温度无明显变化。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提升了微波干燥中香蕉片表面的加热均匀性。褐变指数的分析表明,CP处理能够抑制香蕉片微波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罗珍岑[3](2021)在《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火棘果作为新食品资源果品,其因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活性成分而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其果粒小,口感粗糙酸涩,不易直接食用,鲜果的季节性以及不耐贮存等特点使其利用受限。乳酸发酵是重要的食品生产和保藏方式,通过发酵产酸延长食品保质期和形成特有的风味,并改变食品质地和营养特性。干燥是较传统的延长食品贮藏期并有效保留果品质量的加工技术,目前干燥技术对果蔬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生鲜物料上,针对发酵物料的干燥方式及对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发酵和干燥工艺对火棘鲜果的滋味品质、营养功能性品质、风味品质及理化特性等的影响,为调控火棘果产品食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最适加工工艺、开发与设计及货架期预测等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火棘果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品质及功能特性,并研究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乳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富含膳食纤维(17.80%)和矿物质的火棘鲜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其中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最高。乳酸发酵的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响应面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显示:影响火棘果发酵优化响应值(总酸﹕总游离氨基酸﹕感官评价=0.4:0.3:0.3)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发酵时间>液料比>接种量。同时,两因素的交互影响较强,该模型在试验范围内存在稳定点。故火棘果浆最优化的乳酸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2.1%,液料比2:1(m L/g),发酵时间96 h。此条件制备的火棘果发酵液较其他试验组和鲜果具有较小的粒径,较低的多酚类物质破坏率,较高的总酸、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此外,发酵液较鲜果新增了乳酸和乙酸等滋味成分,有机酸总量从火棘鲜果的26.43mg/g(干基)显着升至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40.75 mg/g(干基)。以上结果说明适宜的乳酸发酵条件使得发酵液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保留率和较好的酸涩粗糙口感改善率。(2)研究了5个不同温度和四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风结合微波真空干燥(Hot Air-Microwave-Assisted Vacuum Drying,HAMAVD)和热风结合微波干燥(Hot Air-Assisted Microwave Drying,HAAMD))对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品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70℃热风干燥温度下,火棘果粉的冲调析水量较少,色泽、5-羟甲基糠醛和功能性成分保留率较高,同时能耗也略高;但将其与微波干燥技术相结合,形成的HAMAVD和HAAMD工艺不仅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干燥果粉的色泽、复水性、流动性、组织结构、滋味品质、营养特性和香气特征等品质更佳。其中,HAAMD可能因先采用高温(微波干燥)再采用梯度低温的脱水方式使得耗时和能耗最低。与VFD相比,HAAMD果粉的流动性、孔隙率、复水性、鲜味品质及功能性成分保留率不及VFD,在持水/油力、营养成分保留率、滋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上两者差异不显着,但HAAMD果粉分散性更好、粒径更均一、色泽变化率更小、不易吸潮、更易运输和贮藏。综上,有序的降温程序结合微波干燥技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干燥制品的品质,同时能耗率较低,时间成本较小,综合考虑宜采用热风结合微波干燥工艺对火棘果发酵液进行脱水干燥处理。(3)主要探究和评价了火棘果咀嚼片产品的设计、安全性、食用性、功能作用和货架期。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和干燥的火棘果咀嚼片在果粉净含量为50%,麦芽糊精添加量20%,糖醇添加量30%(木糖醇与甘露醇质量比为3:2)时,甜度为30%(6%甜度来自于火棘果粉)的该设计产品具有较高的硬度、脆度、消费者满意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同时,该产品的水分含量、色泽、亚硝酸盐含量、菌落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及致病菌均符合产品生产标准,鲜果中存在的氰苷类制毒物质也随着加工处理得以清除。此外,其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独特的风味和柔和的甜酸比(15:1)获得较高的食用性品质评价。进一步分析该样品在模拟体外代谢中吸附葡萄糖、抑制淀粉水解、吸附亚硝酸盐(NO2-)和胆固醇等能力可知:其对葡萄糖的吸附力约为18.50 mg/g,淀粉消化抑制率12.20%,血糖指数最小可降低46.59,最大NO2-吸附量6.55 ug/g(p H 2.0),最大胆固醇吸附量31.23 mg/g(肠道环境),说明富含多孔膳食纤维的该样品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功能。最后,货架期预测经高温加速败坏试验显示:在火棘果咀嚼片的滋味品质、色泽及微生物安全性指标均合格的情况下,确定35℃和45℃贮藏环境下分别不宜存放超过76天和36天。故货架寿命比率Q10为2.11,火棘果咀嚼片在25℃环境条件下可贮藏161天,在4℃环境条件下可贮藏769天,说明其在保鲜冰箱中储存不仅有利于风味、滋味与营养品质保留,同时也提高安全性,延长贮藏期。

辛立东[4](2021)在《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主产于云南文山州,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目前,采收的三七除少量用于鲜食外,大多以制干食用或入药消费为主。三七的干燥仍主要以自然晾晒为主,不仅干燥时间长,且易受天气、昆虫及微生物的影响,导致生物活性物质减少,影响三七品质。近年来,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因其具有干燥效率高、时间短、温度低等优点,已开始应用于农产品与中药材的加工生产中。但微波加热干燥速率过快,易产生“热点”导致局部过热或焦糊现象,不利于皂苷等热敏性物质的保留,造成品质下降。本研究对三七采用分段式干燥,在干燥后期以热风作为热源,以保证其干燥品质与均匀性。本论文以三七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对其进行干制加工,研究其干燥特性及不同干燥参数对三七干燥时间及总皂苷含量的影响规律,并与热风干燥进行对比,确定该干燥工艺的优劣性。然后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该干燥工艺进行优化并确定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最佳工艺参数,最后探究三七干燥过程中水分传递规律及力学特性,为三七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不同转换湿基含水率(20%、30%、40%)、功率密度(0.5、0.75、1、1.5 W/g)、腔室压力(1、3、5、10 kPa)和温度上限(45、50、55℃)条件下对三七主根干燥过程的影响,分析其干燥特性,并建立了分段式干燥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主要干燥过程为降速与恒速阶段,恒速段发生的干基含水率范围为0.5~1 g/g;三七干燥过程中微波真空段Deff在7.84×10-10~1.80×10-9 m2/s之间,随着温度上限、功率密度的增大及腔室压力的降低而增大,第二段Deff介于1.45×10-10~6.82×10-10m2/s之间,其值与第一段干燥条件的变化有关;使用五种常用函数模型对干燥过程进行分段拟合,根据统计分析,Weibull模型被认为是描述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过程的最佳模型,其决定系数R2较大,RSS与c2值较小,且该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较一致,可较好地描述三七的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水分变化规律。2、研究三七主根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过程中,不同功率密度、温度上限和腔室压力因素对三七总皂苷含量及干燥时间的影响,并与文献中最佳热风干燥条件下的得到三七干制品进行对比,确定该干燥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所得三七干制品总皂苷含量随着功率密度、干燥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腔室压力的增高而增高。总皂苷含量均大于5%并与热风所得干制品皂苷含量接近,满足药典对于皂苷含量的要求。该新型干燥工艺干燥时间可比热风干燥明显缩短:44%~80.6%。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功率密度、温度上限和腔室压力为影响因素,以微波真空段干燥时间、总干燥时间、总皂苷含量、色差值为响应值,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并确定最佳参数。结果表明: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密度0.5 W/g、温度上限50℃、腔室压力7 k Pa。在此条件下,预测值与验证值相对误差均低于10%,可得试验值:微波真空段干燥时间6 h,总干燥时间56 h,总皂苷含量9.8%,色差值32.64。4、为描述三七主根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过程中水分及三七物理特性变化过程,研究了其随着水分比从1下降至0.1的轴向压缩试验、径向穿刺试验、内外部水分变化试验以及体积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三七主根体积随着水分比的下降呈直线下降趋势,且线性关系拟合较好。随着干燥的进行,三七中心木质部与外皮部的水分比差值先增大后减小,轴向硬度与表面径向硬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这与三七内部水分向外扩散及蒸发有关。其过程为:干燥前期的增速期主要为三七外皮部的水分扩散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并逐渐形成水分浓度梯度差,内部水分逐渐向外扩散;在干燥中期,水分浓度梯度差趋于稳定,内外部含水率差值呈缩小趋势,干燥速率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此时由于水分蒸发物料截面硬度及表面硬度持续增大,蒸汽平衡面向物料内部移动;在干燥后期,水分浓度梯度差、外皮部与木质部含水率差值均逐渐变小,气化面持续向内部移动,三七硬度逐渐增大,三七主根体积持续收缩并趋于稳定。

莫琼[5](2021)在《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储量相对丰富的褐煤资源的利用逐渐受到重视,燃烧是其主要利用途径之一。但因高水分含量、低热值及易自燃的特点导致其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运输成本高、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干燥提质降低褐煤中水分含量、提高褐煤的热值,是其高效转化的关键。然而褐煤活性基团丰富和孔隙发达的结构特征使其干燥提质后的表面稳定性较差,极易吸附水分子和氧分子进而引起煤质下降、自燃等。褐煤表面物化结构会随干燥提质过程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其表面稳定性和燃烧行为。对褐煤干燥提质-物化结构调控-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本质掌握是褐煤提质利用的核心。本论文旨在探究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褐煤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褐煤的大规模利用。采用水热提质、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技术对褐煤进行脱水处理,重点关注不同干燥提质过程中褐煤表面活性基团和孔隙结构的演变,及其水分复吸、低温氧化和燃烧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以变质程度不同的云南褐煤和内蒙褐煤为实验原料,通过水热反应釜、固定床反应器、微波反应器在不同条件下制备得到干燥提质煤样,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FT-IR、N2吸附等方法分析干燥提质煤样的组成、化学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然后对干燥提质煤样进行水分复吸和低温氧化实验,探索煤样物化结构对其表面稳定性的影响实质;进行燃烧实验考察不同干燥提质方式对褐煤燃烧反应性的影响,解析水热提质样的燃烧过程,揭示煤样芳香度和孔隙结构的改变对其燃烧阶段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水热提质褐煤的水分分布及水分复吸特性,结果表明:水热提质过程中,云南褐煤和内蒙褐煤脱除的水分主要包括分子水、毛细水、自由水,其中分子水脱除率更高。水热提质可分解褐煤中大量含氧基团、减少水分吸附位点,使得褐煤中分子水含量降低,进而引起部分毛细水和自由水减少。相比内蒙褐煤,变质程度较低的云南褐煤脱除的水分更多。水热提质可有效降低褐煤的平衡含水量,抑制其水分复吸。水热提质过程中煤样含氧基团的减少降低第一类水分吸附量;孔隙结构的变化影响第二类水分吸附量。控制水分复吸最主要的措施是分解褐煤中亲水性含氧基团,降低单层吸附水以及多层吸附水;其次是破坏中孔结构,减少毛细冷凝水的形成,减小孔体积从而降低水分子赋存空间。(2)分析水热提质褐煤的低温氧化行为及其自燃倾向性,结果表明:30–150℃的煤低温氧化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缓慢氧化和快速氧化。在缓慢氧化阶段(30–65℃),煤样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吸氧形成过氧化物,进一步生成羰基(>C=O)、醛基(-CHO)、羧基(-COOH)等含氧基团,该阶段煤氧化放热量较低,煤温变化较小;随温度升高至65℃以上,达到快速氧化阶段,-CH3和-CH2-氧化反应加速,新生成以及原有的含氧基团分解生成CO和CO2等气体产物;当煤样温度升高至90℃后,羟基(-OH)和-COOH会脱水生成酯,-COOH还可脱水生成酸酐,酚羟基(Ar-OH)可氧化成醌;当煤样温度升高至120℃后,氧化反应剧烈发生,产生大量热量。活性基团、自由基和孔隙结构是影响煤低温氧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活性基团是主要起因。内蒙褐煤水热提质样的自燃倾向性随提质温度变化。经230℃水热提质后,煤样中分解的含氧基团-COOH和Ar-OH相对较少,但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展使得其表面活性基团更易与氧接触,因而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升高;300℃水热提质后,煤样中大量含氧基团-COOH和Ar-OH分解、部分脂肪侧链断裂,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同时有一定减少,因而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降低。(3)探究固定床和微波干燥褐煤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结果表明:120℃固定床干燥煤样的含氧基团变化较小,160℃固定床干燥煤样有少量-COOH分解,其它基团变化较小;微孔增多导致其比表面积增大,中孔和大孔减少导致孔体积降低。500W和700 W微波干燥煤样的-COOH和Ar-OH明显降低,其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固定床干燥煤样;随微波辐射功率升高,干燥样的中孔和大孔明显减少,引起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降低。经过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后,内蒙褐煤在11.3%、50.0%和95.0%相对湿度下的平衡含水量均降低。干燥煤样在低相对湿度下平衡含水量的降低主要源于含氧基团的减少;在高相对湿度下平衡含水量的降低主要源于含氧基团和孔体积的降低。由于微波干燥对内蒙褐煤含氧基团和孔结构的影响大于固定床干燥,且微波干燥样平衡含水量的降低更显着,微波干燥对内蒙褐煤水分复吸的调控作用更强。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煤样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CO2释放量以及临界自燃温度降低。(4)分析不同干燥提质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及与其物化结构的关联,结果表明:固定床干燥、微波干燥、水热提质均改善了内蒙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其中水热提质的改善效果更显着。内蒙褐煤原煤和水热提质样的燃烧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描述:水分蒸发阶段、煤脱挥发分阶段和焦燃烧阶段。煤中含氧基团主要影响水分蒸发阶段和脱挥发分阶段的热释放量,芳香度主要影响焦燃烧阶段的本征活化能。水热提质增加了内蒙褐煤的芳香度,增大了焦燃烧阶段的本征活化能。孔隙结构的变化主要影响煤燃烧过程的气体扩散行为,230–300℃水热提质样的大孔体积和高比表面积降低了其扩散活化能,330℃水热提质样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较小,增大了其扩散活化能。对于水热提质煤样,孔隙结构变化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大于煤芳香度变化的影响。

裴佳慧[6](2021)在《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毛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致密的鳞片,鳞片层的存在所造成的定向摩擦效应是羊毛纤维出现毡缩现象的根本原因。此外,鳞片的存在使羊毛纤维不易被染液润湿,阻碍了羊毛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色困难。微波处理可以可破坏羊毛纤维表面鳞片,且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纤维快速升温,缩短处理时间,提高效率,防止纤维受损。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压微波的羊毛鳞片尖端物理处理方法。首先采用超声波技术增大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翘角,将介电损耗因子远大于羊毛纤维的纳米钛酸钡颗粒负载到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内侧,再利用微波的选择加热特性,将微波辐射能集中在负载有纳米钛酸钡颗粒的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处,实现在尽量减弱对羊毛纤维力学性能和表面结构特征影响的条件下降低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效应。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和羊毛纤维的质量分数对负载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波与微波处理过程中各参数设置对处理后纤维的细度、定向摩擦效应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并与直接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进行比较。最后,对处理后的羊毛纤维进行表面形态结构、力学性能、染色性能和毡缩性能等进行测试表征。主要结论如下:定频40 k Hz超声波处理时,处理时间在40 min及以下,温度在40℃及以下时,鳞片无明显损伤。因此,为了在不损伤羊毛纤维表面鳞片的前提下,使鳞片翘角达到最大,实验中超声波清洗参数可以设定为在40℃下处理40 min。随着悬浊液中钛酸钡质量分数升高,钛酸钡颗粒负载量和负载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悬浊液中纳米钛酸钡的质量分数在2%时纳米钛酸钡负载率最高,5%时纳米钛酸钡负载量最高。羊毛鳞片尖端翘角内所能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存在上限。超声波清洗后的羊毛纤维红外光谱与未处理羊毛纤维一致,说明超声波清洗可以清洗掉负载的钛酸钡颗粒。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纵向形态观察发现超声波清洗后羊毛纤维表面基本无钛酸钡颗粒残留。负载纳米钛酸钡后的羊毛纤维在进行微波处理后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太大变化,而定向静摩擦效应明显降低。而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降低明显。因此在羊毛纤维微波处理羊毛鳞片的过程中借助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可以实现保护羊毛纤维主体不受损伤。直接进行真空微波辐射处理的羊毛纤维由于微波加热的均匀性,羊毛纤维的主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表面发生鳞片钝化、边缘模糊破裂现象。羊毛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而劣化加剧,虽然微波处理后其表面顺逆摩擦系数均减小,但定向摩擦效应无明显变化规律。经过超声波负载纳米钛酸钡颗粒后的羊毛纤维在经过微波处理后,拉伸性能无明显变化,但当微波功率过大时,会发生能量过剩,微波真空腔体内会出现打火现象且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不减反增。超声波负载后真空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定向摩擦系数随着真空微波处理工艺参数的增大明显减小。但两种纤维的细度和红外光谱均没有明显转变。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卷曲度和卷曲回复率比未处理的羊毛纤维高,而卷曲数和卷曲弹性回复率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明显增大,而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碱溶解度基本不变。直接进行微波处理与5%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的羊毛纤维白度变化不大,2%钛酸钡悬浊液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纤维白度有小幅度增大。经过同样的染色工艺处理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与未处理羊毛纤维相比,负载后微波处理的彩度值a*、b*、色饱和度C*ab和色差ΔECMC均变大,亮度值L*变小,K/S值明显变大,上染速率增大但匀染性下降。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尖端钝化,而未处理羊毛纤维的鳞片完好,染料不易上染。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经水洗后的毡缩球体积比未处理羊毛纤维大一倍,且毡缩球蓬松,边缘有纤维滑出,这表明负载后微波处理羊毛纤维的毡缩性有明显改善。

李帅[7](2020)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干燥动力学及储藏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储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新收获的玉米含水率较高,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易霉烂、变质,需及时干燥以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目前,热风干燥是玉米常用干燥技术,但存在能耗高、营养价值损失及感官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新的干燥技术对提高玉米干燥效率及保证干燥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玉米籽粒进行预处理,通过对处理后玉米表观形貌及化学成分演变过程的分析,探究等离子体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预处理条件对玉米热风干燥动力学的影响,优化干燥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该技术对干燥后玉米储藏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离子体预处理前后玉米籽粒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的演变。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玉米表面产生刻蚀作用,处理后的玉米籽粒表面有凹坑和裂缝产生,且随着预处理功率增大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凹陷与裂缝加深且更为密集,表面粗糙度增大;经等离子体预处理后的玉米籽粒表面引入了-OH、-COOH、C=O和C-O等含氧基团,随着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的增大或处理时间的延长,氧碳比(O/C)增大。(2)将等离子体预处理后的玉米籽粒进行热风干燥,研究了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处理功率和干燥温度对玉米干燥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预处理增大了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预处理功率的增大,玉米籽粒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增加;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等离子体预处理降低干燥所需活化能,从而有效提高了玉米的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当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为500 W,处理时间30 s,干燥温度37.5℃时,干燥时间最高缩短了21.52%,干燥速率提高了8.15%。(3)采用响应面法对等离子体预处理玉米籽粒热风干燥工艺进行优化,以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为响应值,在试验范围内,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500 W,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50 s,干燥温度52.5℃,在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为1.33 h,较对照组提缩短了33.50%;干燥速率为3.5359(g/g?h-1),较对照组提高了25.61%。(4)探讨了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热风干燥后应力裂纹率及淀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处理功率和干燥温度对玉米干燥后的应力裂纹率和淀粉得率无显着性影响。在试验范围内,玉米籽粒应力裂纹率范围为:1.13%~5.80%,淀粉得率为:60.78%~70.36%;在最佳工艺参数下,玉米籽粒应力裂纹率和淀粉得率分别为5.74%和63.12%。(5)选取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为研究对象,考察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热风干燥后玉米储藏期间霉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16%、19%和22%)的玉米霉菌生长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且生长量随玉米含水率和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的增大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对玉米籽粒储藏期间霉菌生长量无显着性影响。等离子体预处理干燥方法可有效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同时,该技术对玉米品质未造成破坏和改变,对干燥后玉米储藏性能无不良影响。

陶向前[8](2020)在《枸杞真空脉动烘干箱结构参数优化及分析》文中指出作为枸杞保存、保鲜的重要一步,枸杞制干一直是枸杞产业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的枸杞制干方法,真空脉动烘干具有不加碱、污染小、除菌效果好、农药残留少等诸多优点。本文针对枸杞真空脉动烘干机存在的烘干室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枸杞烘干不均匀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烘干箱结构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数值传热学理论对烘干室内温度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烘干箱温度传递模型,并对烘干室内温度场的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得到了以热水、换热器、湿真空三部分组成的烘干室温度场计算模型,确定了 FLUENT作为烘干室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工具,建立了换热器内热水流动模型、湿真空连续性介质模型及传热模型。根据烘干机实际工况计算得到了数值模拟中各边界条件及计算域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以平均绝对误差为评价指标对烘干室内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烘干室内温度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了数值模拟方案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数值模拟方案准确可靠。通过对烘干箱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热水入口流速、换热器层高、换热管管距三种因素作为烘干箱结构优化对象,在确保不改变换热面积的原则下对各单因素分别选取四种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了各单因素对烘干室温度分布影响的最优参数及各单因素对烘干室内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程度。然后,对热水入口流速、换热器层高、换热管管距三种因素分别选取三种参数制定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并对九组正交参数组合进行数值模拟,以温度不均匀系数及平均温度作为正交试验结果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了三种因素对烘干室温度分布的影响,确定了三种因素最优参数组合。最后,针对正交试验结果对烘干箱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实验验证了结构优化后的烘干箱烘干室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和原烘干箱相比得到一定改善。

李武强[9](2020)在《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归是一种药性丰富的道地中药材,由于其含有较多的水分,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腐烂变质的现象,使得干制品的品质大大降低。干燥是一种古老的加工方法,可以降低物料的水活度,增加产品的货架期。常规的干燥方法具有干燥时间长、能耗高和污染大等不足,微波真空干燥作为一种组合干燥技术,由于其具有加热效率高、产品品质高等优点,在果蔬干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利用平行板电容器测量了不同干燥条件下物料的介电参数,研究了当归切片介电参数的变化规律。其次,研究了物料特性和设备参数变化对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寻求其较优的微波真空干燥工艺。最后,建立了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的热质传递方程,同时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对物料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规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以当归切片为研究对象,将干燥温度、真空度和切片厚度作为试验因素,研究了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利用五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对其干燥过程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较适宜的干燥温度范围为4050℃,较适宜的真空度范围为-0.065-0.075 MPa,较适宜的切片厚度范围为35mm;同时发现Weibull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微波真空干燥过程的单因素试验,Page干燥模型能够拟合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的单因素试验。(2)当归切片介电参数的研究以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和真空度为试验因素,对当归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介电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测试频率的增加,物料电容、电阻和介电常数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和真空度对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制品介电参数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干燥温度和真空度的增加,物料介电常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3)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了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和真空度适宜的因素范围,以复水比、色差值和孔隙率为试验指标,对当归切片的微波真空干燥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比了不同干燥条件所得干制品的药性成分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为:干燥温度、真空度、切片厚度;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工艺最优的参数组合为:干燥温度40℃、切片厚度3mm、真空度-0.065MPa,此时复水比的最大值为5.49,色差值和孔隙率的最优值分别为3.15、77.68%;通过对比不同干燥条件所得物料的品质,发现微波真空干燥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当归切片的阿魏酸,改善干制品的品质。(4)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研究为探索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的热质传递规律,根据物料的微波真空干燥机理,本文建立了干燥过程中物料的传热传质方程,从理论上描述了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当归切片热量和水分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干燥腔体和当归切片进行了几何建模,采用comsol软件对传热传质现象进行了建模仿真,观察了不同干燥阶段当归切片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趋势,发现物料水分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干燥曲线水分比的变化趋势。因此,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可以为中药材加工提供一种能耗低、效率高和高品质的干燥技术。

张朔[10](2020)在《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冷冻干燥是将冷冻后的溶液在低温低压的干燥环境下,利用升华/解吸作用除去湿分的过程。与其他干燥过程相比,冷冻干燥温和的操作条件能够有效避免热敏性成分失活,干燥产品质量最佳。但同时也存在着干燥过程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的缺点。冷冻干燥是一个传质传热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提高干燥速率必须从传质和传热两个方面入手。对于干燥过程的传质强化,软冰技术能够将溶液制备成具有一定预制孔隙的非饱和物料。升华的水蒸气从物料内部的迁移有了便捷的通道,传质阻力大大降低;对于传热强化,微波加热能够直接作用于物料内部,降低了传热阻力,能量利用率高。同时,该方法能够降低物料内部的温度梯度,物料受热均匀。本论文分别搭建了共晶点测试系统和多功能微波冷冻干燥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速溶咖啡溶液在冻结过程中,溶液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在-17.5oC时电阻率达到最大。采用软冰技术制备的非饱和物料可以有效强化冷冻干燥的传质过程。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节约干燥时间14.9%。从产品的电镜图中可以看出,非饱和物料内部的固体基质纤薄,孔隙疏松均匀,有利于提高水蒸气的传质速率。微波加热能够强化冷冻干燥过程。在1W微波功率的条件下,饱和物料干燥时间与无微波条件下相比减少了19.1%;非饱和物料干燥时间与无微波条件下相比减少了12.5%。在干燥温度为35oC,微波功率为1W条件下,饱和物料发生了崩塌现象。这进一步体现了非饱和物料的优越性。为了进一步强化传热,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实验采用碳化硅作为物料底盘吸收微波能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大幅度缩短干燥时间。与非饱和物料无微波条件下的实验相比,干燥时间缩短了32.5%;与饱和物料无微波功率条件下相比,干燥时间减少了42.6%。这说明,在采用微波加热强化传热过程的基础上,采用非饱和物料能够进一步强化传质过程,从而实现了传热传质过程的同时强化。

二、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1.1 特色果蔬概述
        1.1.2 真空干燥
        1.1.3 红外干燥
        1.1.4 微波干燥
        1.1.5 热风热泵干燥
        1.1.6 不同干燥方法对比研究
    1.2 空气除湿方式
    1.3 转轮除湿技术进展
        1.3.1 除湿干燥剂研究进展
        1.3.2 转轮再生与除湿循环模式
        1.3.2.1 转轮再生模式
        1.3.2.2 转轮除湿循环模式
        1.3.3 转轮除湿模型研究
        1.3.4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与系统优化研究
        1.3.4.1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研究
        1.3.4.2 转轮除湿系统优化
        1.3.5 总结与展望
    1.4 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4.1 热泵干燥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发展与研究趋势
    1.5 转轮与热泵除湿干燥发展趋势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优化研究
    2.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2.2 整机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设计
        2.3.1 临界除湿机构设计
        2.3.2 分级冷凝再生机构设计
    2.4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与参数确定
        2.4.1 设计条件的确定
        2.4.2 物料干燥设计条件
        2.4.3 除湿过程设计条件
        2.4.4 热量与除湿负荷计算
    2.5 主要部件计算选择
        2.5.1 压缩机
        2.5.2 蒸发器计算
        2.5.3 冷凝器计算
        2.5.4 风机
        2.5.5 节流装置的设计
        2.5.6 其它辅助设备
    2.6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
        2.6.1 转轮的组成
        2.6.2 除湿剂的选择
        2.6.3 转轮计算与选型
    2.7 控制系统设计
    2.8 流场分析与整机试制
        2.8.1 导流板结构分析
        2.8.2 结果分析
        2.8.3 整机试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轮除湿与热泵干燥特性及仿真研究
    3.1 除湿转轮物理特性
    3.2 转轮除湿数学模型
    3.3 除湿通道模拟分析
        3.3.1 转轮除湿方程
        3.3.1.1 质量守恒方程
        3.3.1.2 动量守恒方程
        3.3.1.3 能量守恒方程
        3.3.1.4 辅助方程
        3.3.2 转轮除湿方程求解与分析
    3.4 热泵干燥的工作原理
    3.5 热泵干燥系统的制冷循环
    3.6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风循环
    3.7 热泵干燥系统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3.8 压缩机建模与特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界除湿机理与节能试验研究
    4.1 热泵干燥系统的空气循环过程
    4.2 温湿度在线测控方法与仪器
    4.3 联合干燥系统除湿特性分析
        4.3.1 蒸发出风饱和阶段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2 蒸发出风部分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3 蒸发出风零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4 临界除湿控制方法
    4.4 临界除湿试验
        4.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4.2 成分测定
        4.4.3 试验设计
        4.4.4 试验结果分析
        4.4.5 试验结果分析
        4.4.6 试验优化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级冷凝再生过程与节能试验研究
    5.1 分级冷凝再生分析与制冷剂选择
    5.2 再生冷凝过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5.3 分级冷凝节能再生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3.3 实验设计
        5.3.3.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3.2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3.3.3 测试指标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3.4.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4.2 单因素试验
        5.3.4.3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与分析
    6.1 香菇转轮除湿干燥试验
        6.1.1 材料与方法
        6.1.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1.1.2 成分测定
        6.1.2 试验设计
        6.1.2.1 单因素试验及香菇干燥特性
        6.1.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6.1.3 结果与分析
        6.1.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6.1.3.2 响应面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6.1.3.3 因素响应分析
        6.1.4 试验优化与验证
        6.1.5 结论
    6.2 香菇热泵与冻融干燥试验
        6.2.1 对照试验目的
        6.2.2 干燥设备
        6.2.3 材料及方法
        6.2.3.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2.3.2 试验方法
        6.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3.4 数据处理
        6.2.4 结果与分析
    6.3 品质对比分析
        6.3.1 复水性
        6.3.2 色差
        6.3.3 质构特性
        6.3.4 干燥能耗
    6.4 三种干燥方式速率对比分析
    6.5 澳洲坚果低温干燥试验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香蕉简介
    1.2 香蕉片干燥技术及存在问题
        1.2.1 热风干燥
        1.2.2 真空冷冻干燥
        1.2.3 微波干燥
        1.2.4 香蕉片干燥过程存在的问题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3.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蕉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与设计
        2.3.1 样品处理
        2.3.2 香蕉片酶活性的测定
        2.3.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单因素试验
        2.3.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2.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试剂
    3.3 试验方法与设计
        3.3.1 样品处理
        3.3.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提取方法
        3.3.3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测定
        3.3.4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3.5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3.6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稳定性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
        3.5.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抗氧化活性影响
        3.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稳定性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试剂
    4.3 试验方法与设计
        4.3.1 样品处理
        4.3.2 香蕉片酶活性测定
        4.3.3 香蕉片活性氧含量测定
        4.3.4 香蕉片色泽测定
        4.3.5 香蕉片风味物质测定
        4.3.6 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设计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4.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色泽的影响
        4.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风味物质的影响
        4.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试剂
    5.3 试验方法与设计
        5.3.1 样品处理
        5.3.2 香蕉片介电特性测定
        5.3.3 香蕉片微波干燥
        5.3.4 香蕉片微波干燥干燥动力学测定
        5.3.5 香蕉片微波干燥加热均匀性测定
        5.3.6 香蕉片微波干燥褐变指数测定
    5.4 数据处理与设计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介电特性的影响
        5.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穿透深度的影响
        5.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5.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5.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褐变指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火棘果研究现状
        1.1.1 火棘果食用品质和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
        1.1.2 火棘果应用开发现状及意义
    1.2 乳酸菌食品概述
        1.2.1 乳酸菌概述
        1.2.2 乳酸菌群系及发酵特点
        1.2.3 不同原料发酵菌群体系及特点
    1.3 干燥食品概述
        1.3.1 干燥技术概述
        1.3.2 干燥食品品质与评价概述
    1.4 本文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的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火棘干果的处理
        2.3.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主要工艺流程
        2.3.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工艺优化试验
        2.3.4 水分及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2.3.5 滋味品质成分测定
        2.3.6 功能性成分测定
        2.3.7 感官评价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火棘鲜果与干果一般品质特性分析
        2.4.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最佳工艺条件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燥方式对火棘果粉理化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火棘果粉干燥处理
        3.3.2 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测定
        3.3.3 物理特性和显微结构分析
        3.3.4 食品化学特性与食用品质分析
        3.3.5 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3.3.6 营养及功能成分测定
        3.3.7 挥发性物质测定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发酵火棘果粉品质的影响
        3.4.2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比较分析
        3.4.3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物理特性比较分析
        3.4.4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食品化学特性比较分析
        3.4.5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3.4.6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营养及功能成分分析
        3.4.7 不同干燥方式制备火棘果粉香气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火棘果咀嚼片产品设计及功能性作用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及指标测定
        4.3.2 火棘果咀嚼片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4.3.3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评价
        4.3.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及其指标测定
        4.3.5 火棘果咀嚼片在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中的吸附性能
        4.3.6 火棘果咀嚼片的货架期预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结果分析
        4.4.2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分析
        4.4.3 火棘果咀嚼片营养成分及滋味特性分析
        4.4.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
        4.4.5 代谢中亚硝酸盐(NO_2~-)和胆固醇的吸附性能
        4.4.6 火棘果咀嚼片货架期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三七的药用价值
        1.1.3 干燥是三七重要的加工方式之一
        1.1.4 三七干燥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七干制技术现状
        1.2.2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2.3 分段式干燥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单因素试验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试验
        2.3.3 试验指标及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转换含水率的确定与分析
        2.4.2 不同温度上限条件下三七的干燥特性
        2.4.3 不同腔室压力下三七的干燥特性
        2.4.4 不同功率密度下三七的干燥特性
        2.4.5 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模型拟合
        2.4.6 不同干燥条件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变化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优化及品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2 热风对照试验方法
        3.2.3 响应面优化试验方法
        3.2.4 指标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两种不同干燥方法的品质对比分析
        3.3.1 温度上限条件对皂苷含量及干燥时间的影响
        3.3.2 腔室压力对皂苷含量及干燥时间的影响
        3.3.3 功率密度对皂苷含量及干燥时间的影响
    3.4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
        3.4.1 微波真空段干燥时间结果分析
        3.4.2 总干燥时间结果分析
        3.4.3 总皂苷含量结果分析
        3.4.4 色差值的结果分析
        3.4.5 工艺参数优化结果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七干燥过程中力学特性及水分传递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2 压缩试验
        4.2.3 穿刺试验
        4.2.4 三七木质部与外皮部水分含量测定试验
        4.2.5 体积测定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压缩试验结果
        4.3.2 穿刺试验结果
        4.3.3 三七内外部含水率测定结果
        4.3.4 体积测定试验结果
        4.3.5 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5)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褐煤的结构特性及水分赋存形态
        1.2.1 褐煤的化学结构
        1.2.2 褐煤中的含氧基团
        1.2.3 褐煤中水分的赋存形态
    1.3 褐煤的干燥提质
        1.3.1 干燥提质技术
        1.3.2 干燥提质对褐煤水分脱除的影响
        1.3.3 干燥提质对褐煤结构的影响
    1.4 干燥提质对褐煤表面稳定性的影响
        1.4.1 干燥提质对褐煤水分复吸行为的影响
        1.4.2 干燥提质对褐煤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1.5 干燥提质对褐煤反应性的影响
        1.5.1 干燥提质对褐煤燃烧反应性的影响
        1.5.2 干燥提质对褐煤热解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1.5.3 干燥提质对褐煤液化反应性的影响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
        1.6.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方案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实验用煤样
        2.1.2 实验用气体及化学试剂
    2.2 样品的制备
        2.2.1 煤样的制备
        2.2.2 褐煤脱矿物质样的制备
        2.2.3 褐煤半焦样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干燥提质实验装置及方法
        2.3.2 水热提质样中水分类型和含量的测定实验
        2.3.3 水分复吸实验装置及方法
        2.3.4 低温氧化实验装置及方法
        2.3.5 燃烧实验装置及方法
        2.3.6 其它实验仪器
    2.4 样品表征及分析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4.3 化学滴定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
        2.4.5 N_2 吸附分析
        2.4.6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分析
第3章 水热提质褐煤的水分分布及水分复吸行为
    3.1 引言
    3.2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物化结构
        3.2.1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化学结构
        3.2.2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孔隙结构
    3.3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分布
        3.3.1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中水分的分布
        3.3.2 水热提质煤样物化结构对其水分分布的影响
        3.3.3 水热提质机理分析
    3.4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3.4.1 水热提质煤样的平衡含水量
        3.4.2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等温吸附行为
        3.4.3 水热提质对褐煤水分复吸行为影响的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热提质褐煤的低温氧化行为及其自燃倾向性
    4.1 引言
    4.2 水热提质对褐煤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4.3 煤低温氧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褐煤脱矿物质样及半焦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4.3.2 物化结构对样品低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4.4 煤低温氧化过程分析
        4.4.1 低温氧化过程中样品基团变化
        4.4.2 低温氧化过程中样品吸放热及温度变化
        4.4.3 低温氧化反应历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床和微波干燥褐煤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1 引言
    5.2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2.1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
        5.2.2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5.2.3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5.3 微波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3.1 微波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
        5.3.2 微波干燥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5.3.3 微波干燥煤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5.4 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对褐煤表面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干燥提质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及其与物化结构的关联
    6.1 引言
    6.2 水热提质、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煤样的燃烧行为
    6.3 水热提质煤样的燃烧过程分析
        6.3.1 水分蒸发阶段
        6.3.2 煤脱挥发分阶段
        6.3.3 焦燃烧阶段
    6.4 褐煤燃烧反应性与其物化结构的关联
        6.4.1 干燥提质对褐煤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6.4.2 芳香度和孔隙结构对焦燃烧阶段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处理羊毛鳞片的方法
        1.1.1 电晕放电处理
        1.1.2 酶处理
        1.1.3 氧化氯化法
        1.1.4 超声波处理
    1.2 真空微波处理技术
        1.2.1 微波的概念
        1.2.2 微波加热原理
        1.2.3 微波加热特点
        1.2.4 真空微波干燥原理
    1.3 微波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3.1 微波处理在纺织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1.3.2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印花方面的应用
        1.3.3 微波处理在纺织品染色方面的应用
        1.3.4 微波处理在纺织后处理方面的应用
    1.4 微波在蛋白质纤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1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染色方面的应用
        1.4.2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干燥方面的应用
        1.4.3 微波处理在蛋白质纤维加工方面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辐射不同处理工艺羊毛纤维的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工艺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参数设置
    2.2 测试与表征
        2.2.1 纤维细度
        2.2.2 纤维拉伸性能
        2.2.3 纤维摩擦性能
        2.2.4 纤维表面形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纤维直径与细度
        2.3.2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2.3.3 纤维摩擦性能分析
        2.3.4 纤维表面形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毛鳞片尖端借助超声波负载无机物颗粒
    3.1 实验原料与负载工艺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测试方法
    3.2 超声波增大羊毛表面鳞片尖端翘角实验及分析
        3.2.1 超声波预处理样品电子显微镜观察
        3.2.2 超声波预处理对羊毛鳞片尖端翘角的影响
    3.3 悬浊液负载工艺实验及分析
        3.3.1 不同直径下颗粒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2 浆料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质量分数纳米钛酸钡悬浊液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负载质量羊毛纤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3.5 负载后不同冲洗时间对负载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后羊毛纤维微波处理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处理工艺
        4.1.4 测试方法
    4.2 超声波清洗对纳米钛酸钡残留情况的影响
        4.2.1 超声波清洗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2.2 超声波清洗后样品红外光谱测试
    4.3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定向摩擦效应的影响
    4.4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细度的影响
    4.5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功率对羊毛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的影响
    4.6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7 微波处理后羊毛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4.8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卷曲的影响
    4.9 微波处理对羊毛纤维碱溶解度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处理后羊毛纤维染色性能与毡缩性能测试
    5.1 实验原料与工艺
        5.1.1 实验原料
        5.1.2 仪器及设备
        5.1.3 工艺流程
        5.1.4 参数设置
    5.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羊毛纤维的白度
        5.3.2 染色后羊毛纤维色差与K/S值
        5.3.3 羊毛纤维的匀染性
        5.3.4 羊毛纤维的上染速率对比
        5.3.5 染色后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对比
        5.3.6 水洗后羊毛纤维毡缩球形态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7)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干燥动力学及储藏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玉米干燥的研究现状
        1.2.1 热风干燥
        1.2.2 日晒干燥
        1.2.3 真空干燥
        1.2.4 红外热辐射干燥
        1.2.5 微波干燥
        1.2.6 组合干燥
    1.3 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3.1 等离子体概述
        1.3.2 等离子体分类及特征
        1.3.3 等离子体产生方式
    1.4 等离子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4.1 等离子体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
        1.4.2 等离子体促进谷物生长作用的应用
        1.4.3 等离子体杀菌作用的应用
        1.4.4 等离子体在玉米加工储藏中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表观结构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等离子体预处理试验
        2.3.2 试验因素设计
        2.3.3 SEM分析
        2.3.4 AFM分析
        2.3.5 XPS分析
        2.3.6 FTIR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SEM结果与分析
        2.4.2 AFM结果与分析
        2.4.3 XPS结果与分析
        2.4.4 FTIR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离子体预处理玉米籽粒热风干燥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等离子体预处理试验
        3.3.2 干燥试验
        3.3.3 试验因素设计
        3.3.4 指标测定与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对玉米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3.4.2 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对玉米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3.4.3 干燥温度对玉米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3.4.4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干燥活化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离子体预处理玉米籽粒热风干燥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因素设计
        4.3.2 指标测定与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4.2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4.4.3 各因素的主次分析
        4.4.4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4.4.5 回归方程综合寻优与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干燥后淀粉得率和应力裂纹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等离子体预处理试验
        5.3.2 试验方法
        5.3.3 试验因素设计
        5.3.4 指标测定与方法
        5.3.5 最佳工艺条件玉米应力裂纹率和淀粉得率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应力裂纹率
        5.4.2 淀粉得率
        5.4.3 最佳工艺条件下玉米应力裂纹率和淀粉得率的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储藏期间霉变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6.3.2 样品的制备
        6.3.3 试验因素设计
        6.3.4 可见菌落数检测
        6.3.5 最佳工艺条件干燥后玉米储藏期间霉变的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等离子体预处理时间对玉米储藏期霉变的影响
        6.4.2 等离子体预处理功率对玉米储藏期霉变的影响
        6.4.3 干燥温度对玉米储藏期霉变的影响
        6.4.4 最佳工艺条件下干燥后玉米储藏期间霉变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枸杞真空脉动烘干箱结构参数优化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枸杞干燥工艺研究现状
        1.3.2 真空干燥设备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烘干室温度场计算模型建立
    2.1 烘干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烘干机结构
        2.1.2 烘干机工作原理
    2.2 烘干箱几何模型
    2.3 热量传递模型的建立
        2.3.1 烘干室热量传递过程
        2.3.2 烘干箱温度传递模型
    2.4 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2.4.1 简化温度场计算模型
        2.4.2 建立温度计算的三维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烘干室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准确性分析
    3.1 换热器中热水流动模型
        3.1.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3.1.2 换热器中热水的湍流模型
    3.2 烘干室传热数学模型
        3.2.1 连续性介质模型
        3.2.2 传热模型
    3.3 计算域材料
    3.4 求解器中边界条件
        3.4.1 热水入口边界条件
        3.4.2 热水出口边界条件
        3.4.3 烘干室内壁面边界条件
    3.5 离散方法
    3.6 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3.7 原烘干室温度场数值模拟
        3.7.1 X轴向截面温度场分析
        3.7.2 Y轴向截面温度场分析
        3.7.3 Z轴向截面温度场分析
    3.8 数值模拟准确性分析
        3.8.1 数值模拟烘干室温度场分析
        3.8.2 实测烘干室温度场分析
        3.8.3 准确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三种单因素对烘干室内温度分布影响分析
    4.1 分析因素的确定
    4.2 烘干室内温度场均匀性评价方案
        4.2.1 温度场均匀性评价指标
        4.2.2 烘干室温度测点的选取
    4.3 热水入口流速对烘干室温度场均匀性影响分析
        4.3.1 不同热水入口流速烘干室温度分布云图
        4.3.2 不同热水入口流速温度测点标准差分析
    4.4 换热器层高对烘干室温度场均匀性影响分析
        4.4.1 不同换热器层高温度分布云图
        4.4.2 不同换热器层高温度测点标准差分析
    4.5 换热管管距对烘干室温度场均匀性影响分析
        4.5.1 不同换热管管距温度分布云图
        4.5.2 不同换热管管距温度测点标准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正交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及实验验证
    5.1 正交试验设计
        5.1.1 正交试验因素及参数的确定
        5.1.2 正交表的选择及正交试验设计
    5.2 正交试验温度场分布云图
    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当归产业现状
        1.1.2 当归干燥的意义
        1.1.3 常见干燥技术的介绍
    1.2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概述
        1.2.1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和其工作原理的介绍
        1.2.2 介电特性的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药材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介电特性在干燥技术中的研究现状
        1.3.4 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试验参数的计算
        2.2.5 试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燥温度对当归干燥特性的影响
        2.3.2 真空度对当归干燥特性的影响
        2.3.3 切片厚度对当归干燥特性的影响
        2.3.4 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3.5 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对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归切片介电参数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步骤
        3.2.4 介电参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测量频率对当归介电参数的影响
        3.3.2 干燥时间对当归介电参数的影响
        3.3.3 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对当归介电参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试验指标的测定
        4.2.5 试验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4.3.2 回归模型建立与显着性分析
        4.3.3 响应面分析
        4.3.4 最佳工艺的确定
        4.3.5 不同干燥条件对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4.3.6 不同干燥条件对干制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的传热传质研究
    5.1 引言
    5.2 微波真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分析
        5.2.1 基本假设
        5.2.2 微波真空干燥传热传质模型的建立
    5.3 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模拟
        5.3.1 边界条件的设定
        5.3.2 初始条件的设定
        5.3.3 当归切片的物理模型及基本参数
        5.3.4 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10)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冷冻干燥概述
        1.1.1 冷冻干燥的原理
        1.1.2 冷冻干燥的应用
        1.1.3 冷冻干燥的能耗研究
    1.2 冷冻干燥的强化研究
        1.2.1 控制冷冻速率
        1.2.2 调节冰晶成核
        1.2.3 有机溶剂的影响
    1.3 微波冷冻干燥
        1.3.1 微波加热原理
        1.3.2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
        1.3.3 微波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微波冷冻干燥实验方法
    2.1 微波冷冻干燥实验装置
        2.1.1 冷冻系统
        2.1.2 控温系统
        2.1.3 数据采集系统
        2.1.4 真空系统
        2.1.5 微波加热系统
    2.2 样品制备
        2.2.1 饱和冷冻物料制备
        2.2.2 非饱和冷冻物料的制备
    2.3 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3共晶点测试实验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纯水的凝固点测试
        3.2.2 速溶咖啡溶液共晶温度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软冰技术的传质强化作用
    4.1 非饱和度物料冷冻干燥过程
        4.1.1 饱和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4.1.2 干燥产品的形貌特征
    4.2 操作条件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4.2.1 温度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2.2 压力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微波加热的传热强化作用
    5.1 微波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5.2 微波冷冻干燥过程中饱和物料崩塌现象分析
    5.3 碳化硅辅助微波加热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D]. 王教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D]. 谷宇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D]. 罗珍岑. 西南大学, 2021(01)
  • [4]三七微波真空-热风分段式干燥工艺研究[D]. 辛立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D]. 莫琼.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纳米钛酸钡负载的羊毛纤维负压微波处理[D]. 裴佳慧. 东华大学, 2021(09)
  • [7]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玉米籽粒干燥动力学及储藏特性的影响[D]. 李帅. 吉林大学, 2020
  • [8]枸杞真空脉动烘干箱结构参数优化及分析[D]. 陶向前.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当归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传热传质机理研究[D]. 李武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的实验研究[D]. 张朔.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