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学者探讨中国当代诗歌

诗人学者探讨中国当代诗歌

一、诗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季凤[1](2021)在《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术界对九十年代新诗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欠缺,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研究仍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旨在结合中国诗歌抒情传统,从场域理论和文本细读等角度切入,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进行较新颖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本章分别从抒情语境的转型、情感特质变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二者又进一步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互渗、消费文化下的接受心理和边缘化抒情、抒情的现时转向、多种焦虑影响和抒情范式对撞等层面透视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背景。第二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表征。本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从树状的激情抒发走向块茎状的游牧呈现,诗歌抒情地理的“巴尔干化”,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本章着重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中抒情主体的共性表象进行研究。第三章主要研究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本章分别分为四个板块:审美价值的纠偏——从形式美回归现时性,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本章将抒情理念和文本细读结合研究九十年代中国新诗抒情的文本体征。第四章主要对九十年代新诗抒情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估衡。主要从两个话题进行研究:九十年代新诗的史学意义;解构与重建的互文共生。本章对前三章之外的话题予以补充式探讨。

张桃洲[2](2021)在《《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40年的办刊过程中,《诗探索》以一种跟踪的方式,密切关注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深度介入当代诗歌发展的诸种话题。该刊秉持"探索"理念,甘为勇于奋进的诗人及其创作充任摇旗呐喊者,同时遵循某种开放、多元的"‘后顾式’编辑思路";该刊栏目相对稳定而不失灵活,各个板块的创制和布局有着很强的"设计感";该刊与同时期其他报刊、机构进行着良性的互动,在彼此应和与互补中构筑了一个将论文发表和诗学言述逐渐敞开的公共"空间"。

刘燕[3](2020)在《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叶派"诗人之一郑敏是百年现代汉诗的亲历者。作为一个承接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两个时期的女诗人,郑敏成为英语学界获得较多关注的当代作家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其诗歌逐渐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翻译家、汉学家的译介与研究。本文以郑敏诗歌的英译为个案,梳理了她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语境、传播方式与学术评价等,以此探寻中国现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传播的有效策略。

陈旭光,任美玲[4](2020)在《谭五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学术研讨会录音整理》文中指出时间:2019年4月20号下午2:30—5:30地点: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204会议室陈旭光: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北京这样一个和煦暖春的季节,我们在这里举办《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主办,《语言与文化论坛》编辑部、《旅伴》杂志社、中诗网、作家网、人人文学网协办。

郭紫莹[5](2020)在《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本索引收录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目录。*索引按月份分组,组内按篇名音序排列。*每个条目所列内容及格式为:篇名,作者,刊物名,期数,页码。*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不做修改。一月1.《"绘画美"诗论回望及近年来诗坛审丑化逆流批判——从"余秀华热"的白话新诗返祖病症说开去》,姬志海,《中外诗歌研究》,2018年第1期,第36—38页。

黄娟娟[6](2020)在《1990年代域外现代汉诗的创作转向 ——以北岛、多多、张枣、宋琳等人为中心》文中指出1990年代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语境的转型,现代汉诗的写作也进入全新而醒目的变革期。独立的“个人”写者姿态取代“集体”代言人的身份,这一抒情姿态的转身成为1990年代诗学转向最重要的内在动因。以北岛、多多、张枣、宋琳为首的一批诗人从本土启程远走异国,进入他们人生与写作共同的新时期。地理空间上的“景观”转换改变了文学书写的内部“景观”,诗人的笔触由关注“外在”的现实社会收缩回“内在”的心灵世界,转向一种个体意义上的沉潜写作。他们由早年的“呐喊者”与“代言人”转变为孤独的“独语者”,并在对存在的深入体验中呈现出“沉默”与“失语”之症候。形式层面上诗人们则转向诗歌语言本体层面的探索与实验,重新寻回现代汉语诗歌业已丧失的“诗性语言”。以北岛、多多、张枣、宋琳为首的流散诗人群在转型中让精神“归乡”,以边缘之声同中心构成了某种亲密而动人的“和鸣”。本篇论文试图通过重返1990年代现代汉诗创作的历史语境与发生现场,从域外诗作这一边缘的风景入手,探究异域空间与诗者漂泊体验、边缘与中心共鸣的特点与转向,由此去探寻现代汉诗的未来向度与可能性。

刘欣[7](2020)在《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叠式以其生动的描写性、鲜明的音乐性和强烈的节奏感而被当代诗歌语言广泛运用。当代诗歌语言中的重叠式数量丰富、灵活多样且极具个性。本文以当代诗歌语言中的重叠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描写,旨在客观、全面地反映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的总体面貌及其特征。全文共分六章,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重叠式进行了界定,对本文的语料来源与使用符号也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对当代诗歌语言中形容词、动词、名词、副词、数词和量词的重叠式进行穷尽式的定量定性分析。通过对各个词类重叠式结构形式、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三个方面的详尽描写,展现当代诗歌语言中各词类重叠式的面貌和特点。第三部分为总结(第六章),主要是对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整体面貌的描述和整体特点的梳理。当代诗歌语言中的重叠式数量庞大,使用频率高,形容词占主导。它们形式多样,共有11种之多,但也排斥一些重叠形式的出现;句法位置灵活,多有易位;功能丰富,常可独立成行,作独立成分句;可以突破一般的语法限制,由此得到更为自由而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其相较于非韵文语体重叠式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是对全文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范晓杭[8](2020)在《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以海城腾鳌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之上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高中教师更乐于在古诗词教学、作文教学、小说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现代诗歌教学常常却被忽视。事实上,由于现代诗歌评判标准的自由性、高中生具有的文学素养以及思辨性,研究性学习是可以很好地与现代诗歌教学结合起来的。为了深入探索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中的应用问题,本论文将以海城腾鳌高中为例,结合相关的调查结果与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的难点以及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使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的课堂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首先梳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现代诗歌的选编情况,其次则通过对海城腾鳌高中调查结果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教学现代诗歌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也分析了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时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第三部分是通过对第二部分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的分析,在这一章提出了高中现代诗歌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些具体难点。基于上一章的现状调查,可以将难点总结为三个方面:现代诗歌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第四部分是针对第三部分的难点所提出的有效对策及教学建议。由于本论文是研究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与对策,所以本章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的有效策略课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在对策之后,本文又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又分为原则与过程两方面,这对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实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最后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为策略地实施指明了方向。第五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收束与总结,并对文章中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谢佳宁[9](2020)在《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探究》文中指出现当代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学习现当代诗歌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自主涵咏品味,提升审美鉴赏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但实际上,现当代诗歌教学素来不受师生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师生对这一文体相对陌生,另一方面也是与教师不知如何有效教授现当代诗歌,致使学生处于对现当代诗歌被动接受中,难以激发学习的热情有关,从而也导致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的议题,由教师事先选择好一组文章,课堂上师生们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群文阅读教学正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阅读教学实践。将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有效的连接起来,将单篇文本中所学到的方法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这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与改革的趋势。因此本文以群文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课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指明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是有其现实依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剖析当前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的现状,并从教材编写理念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两方面指出现当代诗歌教学采用群文阅读方式是切实可行的。接着从议题的设定,文本的选择与组合,课堂上知识的集体建构以及课后有效的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具体阐明现当代诗歌诗歌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注意事项,以期待能为当前的现当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突破口。

杨君尧[10](2020)在《深圳诗歌:从场域到文本(198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城市中的文本”为出发点,选取深圳作为研究中国当代城市与诗歌关系的代表。通过对1986到2016年30年间的“深圳诗歌”这一特定时期特定文化场域的文学存在进行考察,分析活跃在深圳的诗人的处境和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并通过对不同主体在深圳文化生态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分析,分析城市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索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城市诗歌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最终将历史性的论述和空间维度的分析放回到深圳诗人创作的具体诗歌文本中,探讨以“深圳诗人”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的空间经验、身份建构和诗学策略,并剥离其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尝试为之做出一定评价。在对深圳诗歌的历史性回溯中,本文认为,缺乏历史文脉的深圳30年诗歌历程主要围绕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对现代主义形式的探索两条线索展开。由于以“打工诗歌”为代表的对现实生活的表述顺应了官方“底层关怀”的要求,以部分民刊为阵地的现代主义形式探索呼应了城市发展“国际化”的需要,二者都在不同层面得到官方支持,并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共同建构了一定的城市精神特质。直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渗透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从不同身份中走出的诗人出现汇流的趋向,并和新迁居的外乡诗人共同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品牌代言。在将深圳作为文化场域的文学社会学考察中,通过对官方、诗人、读者等不同主体的现实处境、审美情趣、文学品味的分析,本文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城市诗歌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景观化”的“繁荣”面貌。无论是官方“文化立市”战略的产业化导向,还是“底层”或“精英”诗人的身份困惑,都源于他们面向的新兴市民阶层读者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审美趣味。也正是基于此,在消费主义和新的阅读方式的夹击下,深圳的城市特质正朝着同质化的方向褪色。结合上述讨论,在对深圳进行地理维度的空间描摹之后,文本通过对谢湘南、郑小琼和黄灿然等作为深圳“打工诗人”或“流浪诗人”和“侨居诗人”的代表进行的个例分析,探讨了他们的城市经验和审美趋向,以及对于“深圳诗人”身份的认识。本文认为,如城中村这样杂糅的文化空间是诗人城市经验的主要来源,深圳的民间因素曾经一度具有相对明确的审美趋向,但这种趋向已经随着城市物质的堆积渐趋模糊。基于前文所述的社会背景,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难以能够佐证新的城市文化轴心的诞生,反而挤压了杂糅的文化空间。诗人们要么在流浪中选择撤出,要么选择在城市中建立“精神原乡”。城市的文化品格在“多元”的倡导下却随着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逐渐走向一元,诗人只能从原始的乡土中找寻“地方性”资源维持创作。这是深圳同时也是当代中国许多城市的诗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探讨了什么是作为历史概念的“城市诗歌”的传统“范式”,并结合“现代主义”的历史进程对诗歌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城市诗歌”的意义是藏于颓废的形式之下的对人类命运和审美理想的深切观照。这种“终极关怀”因部分呈现“现代主义”倾向的主张具有的乖张和时髦的外壳而常被忽视。另一方面,诗人也常常陷入这样的矛盾中:他们在反抗的姿态下获取象征资本,又某些层面和自身所反抗的对象达成“合谋”。在此基础上,官方基于某种共同体想象制订了相对宽泛的文化政策,虽然在无形中抽离了文本蕴含的价值,却也为城市诗歌的多样性留下了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相对应的文化逻辑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这种多样性的愿望同样面临着危机。

二、诗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诗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1)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地位概述
        (一)九十年代新诗的意义与命题
        (二)诗歌抒情和形态研究的辨析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九十年代新诗研究文献
        (二)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形态的文献概况
        (三)相关理论专着文献概况
    三、选题依据
        (一)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应用前景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场域的裂变
    一、抒情语境转型
        (一)全球化语境呼唤转型
        (二)消费文化下接受转型
        (三)诗歌消费陷入窘境
    二、情感特质变异
        (一) 浮躁语境下的关注现时
        (二)焦虑影响的催化作用
        (三)抒情话语权纷争
第二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主体的存在状态
    一、抒情理念的多元游牧呈现
        (一)游牧趋向的必然
        (二)块茎状的游牧呈现
        (三)具体维度例析
    二、诗歌地理的“巴尔干化”
        (一)地理版图争相构建
        (二)诗人群体分化与分层
    三、抒情主体的审美转型
        (一)古典美学的“现代性”
        (二)及物的超验抒情
第三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文本表征
    一、审美价值的纠偏——现时性
        (一)个性化历史想象的抒情
        (二)从情感向经验的叙事性
    二、情感触点的游移——情与思
        (一)抒情之冷热
        (二)抒情之轻重
        (三) 个案例析
    三、抒情话语的新质——后现代性
        (一)从透明到含混
        (二)互文性抒情
    四、抒情策略的对话——综合性
        (一)戏剧性(小说化)
        (二)散文化
第四章 九十年代新诗抒情若干问题的估衡
    一、九十年代新诗抒情的史学意义
        (一)新抒情时代: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性
        (二)当代诗歌本体重塑:“抒情”或“叙事”
    二、解构与重建中的抒情经典
        (一)什么是经典?
        (二)经典修正与解构重构
        (三) 九十年代抒情视野里的诗歌经典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3)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纪回顾:郑敏现代诗的英语译介语境
二、20世纪70—80年代:郑敏在学界的评价与定位
三、以郑敏为例:中国现代诗歌的译介与传播策略

(6)1990年代域外现代汉诗的创作转向 ——以北岛、多多、张枣、宋琳等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意识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时代变奏曲:1990年代现代汉诗的诗学转向
    第一节 抒情姿态的转身:从“集体”到“个人”
    第二节 边缘的风景:域外写作的建构与转型
第二章 个体的沉潜:面向心灵的写作
    第一节 从“呐喊”走向“独语”
    第二节 写于空无:言说之沉默与留白
    第三节 失语症:“无声”的焦灼与困境
第三章 回归“诗”本体:元诗理论及其实践
    第一节 元诗观:诗性语言的复归
    第二节 对话知音:在“倾听”与“言说”之间
    第三节 “陌生化”与“不隔”:超越中西之“隔”
第四章 出走与归来:转型中的精神归乡
    第一节 返乡的“语词”:朝向母语的歌唱
    第二节 交汇的乐章:本土与异域的和鸣
结语 在边缘处点灯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重叠式的界定
    五、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第一章 形容词重叠式
    第一节 形容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二节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一、可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句法限制
        三、超常搭配
        四、分行与停顿
        小结
    第三节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二章 动词重叠式
    第一节 动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一、单音节动词重叠式
        二、双音节动词重叠式
        小结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一、可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句法限制
        三、超常搭配
        小结
    第三节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一、表示“量”
        二、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三、表示轻松、随意的意味
        四、表示尝试
        小结
第三章 名词重叠式
    第一节 名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二节 名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一、可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句法限制
        三、分行与停顿
        小结
    第三节 名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四章 副词重叠式
    第一节 副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二节 副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一、可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分行与停顿
        小结
    第三节 副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一、构形重叠
        二、构词重叠
        小结
第五章 数词、量词重叠式
    第一节 数词重叠式
        一、数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二、数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三、数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第二节 量词重叠式
        一、量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二、量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三、量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第六章 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的总体面貌及特点
    第一节 总体面貌
    第二节 总体特点
        一、结构形式特点
        二、句法功能特点
        三、语法意义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以海城腾鳌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选编情况
    二、基于海城腾鳌高中调查结果的教学现状分析
第二章 高中现代诗歌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
    一、现代诗歌自身的局限性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第三章 高中现代诗歌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教师教学方面
        (二)学生学习方面
    二、实施原则及过程
        (一)实施原则
        (二)实施过程
    三、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区别“引导”和“放任”
        (二)注意联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三)注意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 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教学设计
致谢

(9)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群文阅读教学依据
    第一节 群文阅读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 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 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选编情况分析
    第二节 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第三节 现当代诗歌作品运用群文阅读教学可行性
第三章 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采用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设定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第三节 师生集体建构,达成教学共识
    第四节 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结论
附录1 中学现当代诗歌学习现状调查(学生篇)
附录2 中学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深圳诗歌:从场域到文本(1986-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没有传统的“传统”:“深圳诗歌”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 1986的狂欢与深圳诗歌的“萌芽”
    第二节 “民间”和“打工”:地方性与现实感
    第三节 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文学势力的汇流
第二章 “文化沙漠”下的悖论:繁华中的浮华与地方性的褪色
    第一节 被消费的象征:“文化立市”下的景观世界
    第二节 诗人的矛盾处境与艺术进境的艰难
    第三节 中产阶级趣味的渗透与城市底色的消退
第三章 从空间经验到文本结构:个体视角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边缘与中心:诗人群落与诗歌活动
    第二节 颓废美学风格与城市诗歌“范式”
    第三节 铁的过敏症:城市的物与心灵
    第四节 城中村与洞背村:两种“边缘”地带的处境和心态
结语 反抗中的合谋:中国当代城市诗歌的结构性矛盾
附录:深圳歌相关事件时间表
参考文献

四、诗人学者研讨中国当代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 [1]九十年代诗歌抒情形态研究[D]. 季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诗探索》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进展[J]. 张桃洲.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01)
  • [3]郑敏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J]. 刘燕.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04)
  • [4]谭五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学术研讨会录音整理[J]. 陈旭光,任美玲.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5]2018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郭紫莹.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6]1990年代域外现代汉诗的创作转向 ——以北岛、多多、张枣、宋琳等人为中心[D]. 黄娟娟. 暨南大学, 2020(07)
  • [7]当代诗歌语言重叠式研究[D]. 刘欣. 青岛大学, 2020(02)
  • [8]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以海城腾鳌高中为例[D]. 范晓杭.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学现当代诗歌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探究[D]. 谢佳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深圳诗歌:从场域到文本(1986-2016)[D]. 杨君尧.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诗人学者探讨中国当代诗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