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影响因素

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影响因素

一、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击数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灿[1](2021)在《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文中研究说明高桩码头是重要的港口结构型式,易受地震灾害影响。我国的海港大部分处于非强烈地震区,设计不受地震控制,造成我国长期对港口码头抗震设计关注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港口码头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港口码头抗震设计的水平,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修订的需要,本文对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中国《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2012)和美国《突堤式和顺岸式高桩码头抗震设计》(ASCE/COPRI 61-14)中高桩码头抗震设计的条文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目标、抗震设计方法、场地分类方法、地震动参数、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场地液化、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抗震措施等方面。分析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单水准的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没有关于变形和能力保护方面的规定,美国规范主要采用多水准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控制位移实现对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在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验算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笼统,只是提供一些设计建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美国规范的规定相比我国规范更加详细。(2)采用一个典型高桩码头案例详细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的结构抗震设计的完整流程,研究了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异同和特点。研究表明:中国规范采用桩的计算长度模拟桩-土相互作用,采用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惯性力并验算桩截面承载力;美国规范采用非线性土弹簧模拟桩土作用,通过推覆分析得到的荷载-变形曲线描述码头结构的延性特性,采用替代结构法计算三个地震水准下码头的位移,同时考虑码头的扭转效应,然后根据能力保护的要求验算桩的受剪承载力和码头上部结构的承载力。本算例表明,刚好满足中国规范抗震设计要求的码头,能够同时满足美国规范三个地震水准的抗震要求,而且富余较大,但桩的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3)以前面对结构进行抗震对比分析的码头的场地和地基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岸坡稳定性计算的流程,研究了美国规范中Newmark滑块法在岸坡侧向地基位移计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中国规范采用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经验公式对场地土体液化进行细判,美国规范采用基于Seed循环剪切应力的液化安全系数法进行场地土液化判别;中国规范只验算单一地震水准下的岸坡整体稳定性,美国规范要求验算岸坡长期静力稳定性、震后静力稳定性、三个地震动水准下的拟静力稳定性,如果拟静力稳定性不满足要求,还要进行岸坡地基侧向位移和运动作用分析。针对本文算例,按中国规范和美国有关标准进行液化判别,场地土均未液化,岸坡稳定性均满足要求;总体而言,在计算码头岸坡侧向地基变形时,采用简化位移方法得到的结果比直接采用Newmark滑块法得到的结果更为保守,但在实际中还需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蒋兵[2](2020)在《九江市网纹红土标准贯入击数与力学参数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九江市网纹红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与试验孔深、土的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关系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标准贯入击数与试验孔深为正显着线性相关关系,与土的压缩模量为正弱线性相关关系,与抗剪强度为正弱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成果对在九江市开展岩土工程勘察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房志会[3](2020)在《吉林省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判别研究及地基液化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搜集整理松原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松原地区土样的土性条件,选取10个液化影响指标,利用灰关联度理论分析找出对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影响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多指标的液化等级定量判别模型并对地基地震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松原地区地基抗液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收集整理松原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概述松原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近5年来地震频发,液化灾害严重。2.对取自松原市前郭县的土样进行室内基本物理力学试验如筛分实验法、烘干法、环刀法等,研究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松原地区的砂土多为饱和土,且密度较小,结构松散,比较利于液化。3﹑介绍灰关联度的分析原理。利用灰关联度法评价选取的10个研究区的砂土液化的影响指标,评价结果作为建立砂土震动液化模型的依据。4.介绍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综合选取地震加速度、地下水位埋深、粘粒含量、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液化层厚度及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震烈度这9个指标作为砂土液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砂土震动液化模型进行吉林松原地震区砂土液化判别,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最后评价准确率高达96.875%。5.选取液化等级较高的土样,基于Geostudio软件建立地基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松原地区砂土地基进行地震液化变形分析,模拟结果表明,25号土样比14号土样液化程度更高,这与BP神经网络的判别结果一致。

丛建,李继才[4](2019)在《砂性吹填土振冲地基快速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港口工程砂性吹填土地基采用振冲法加固。建立静力载荷试验承载力特征值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的对应关系后,大面积施工时可以标准贯入试验代替静力载荷试验,从而提高检测比例和检测效率,同时降低检测成本。

万志辉[5](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曾昊[6](2019)在《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寻找适用于洞庭湖平原地区的软土地基处治方式,选用了南县至益阳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软基处理深度、施工的简易性和经济性。从排水固结法(塑料排水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五种方案中,选取较为合适的水泥土搅拌桩和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作为该软土地基的处治方案。论述了南益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基处理和桩基选型的思路、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并对处治过后的地基分别进行钻芯试验和低应变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保证两种处治方式的成桩质量能够对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起到预期作用。最后对两种处治方式下的软土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在得出经过理论计算印证的试验结果后,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两种处治方式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选出较为适合洞庭湖平原地区软土地基的处治方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按照相关规范对依托工程的4170根水泥土搅拌桩和408根PHC预应力管庄复合地基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并对两种方案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前者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后者加固效果更为显着,得出了应针对实际的地质情况,合理结合两种处治方式最为经济、科学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岩土层进行的原位试验与岩土试样的室内试验,得到了处理路段中分布较广的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层的天然地基承载力。(2)据工程勘测地质报告与相关案例经验,对软基处治方案进行分析、必选,从五种处治方案中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经济成本较低的水泥土搅拌桩和工期较短、处治效果明显的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两种处治方式。(3)分析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所得数据,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与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并分别对他们的承载力与沉降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相印证用试验结果来证明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同时可用理论计算得出的相关结论来帮助完善现场试验。(4)根据“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340—2015)等规范对47根水泥土搅拌及238根PHC预应力管桩进行钻芯试验与低应变试验,确保桩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静载荷试验的准确性提供保证。(5)从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经济性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两种处治方式的特点与优势,得出了应当根据实地情况,科学的采用多种处治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案为最佳软基处治方式的结论,为如何灵活、合理的使用软基处治方式处理软土地基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案例。

王文章[7](2019)在《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动力响应与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受地震影响地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时,常常面临地下结构穿越可液化土层的情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周围的土体液化后会对结构产生浮力引起上浮位移,对结构造成损害。由此可见,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的动力响应对于合理评估土层中结构物上浮及其抗浮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DBLEAVES进行数值分析,针对可液化土层和地下结构物,分别建立自由场地模型、不同类型结构-土体模型和实际工程多层土-结构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可液化土动力响应,并评估不同液化防治措施效果。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对自由场地模型施加正弦波、天然地震波、人工地震波荷载,研究了振动荷载类型、振动波振幅和频率对土体液化的影响。通过改变土体渗透系数以及不同标准贯入击数对应的土体参数,研究土体性质改变对液化的影响。研究得到:地震波在可液化土层传播过程中高频部分波形会被土体过滤,频率为0.54Hz的正弦波荷载更易使土体发生液化,地震强度越大,土体液化深度越深。增大渗透系数会使土体液化程度降低,当土体渗透系数大于一定值时,土体不再发生液化。对应标贯击数越高的土体液化程度越低。(2)研究圆形和矩形地下结构-土相互作用时的动力响应问题,探究改变土体性质对土体液化与结构上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会发生局部上浮位移,矩形结构会与周围土体保持位移一致性,圆形结构及其上部土体会产生较大位移。对应标贯击数越大的土体液化程度越小,引起的结构上浮位移越小。(3)探究实际工程多层土-地下车站结构相互作用时的动力响应问题。研究了不同地震强度对结构上浮位移影响,采取不同液化防治措施对土体液化与结构上浮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地震液化引起的结构上浮位移分别由土体液化和土体振动引起,且前者是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连续墙法、抗拔桩法和换填法均可改善土体液化和结构上浮,其中随着抗拔桩桩径和桩长的增大,结构自重与桩-土间摩擦力相应提高,使得结构上浮得到抑制,当桩距较近时会引起“群桩效应”减弱抗浮效果。换填深度越深,结构上浮量越小。上海市地方规范中关于可液化土中地下结构的抗浮验算偏安全,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的液化等级进行一定修正。

张颖婕,梁竹关,丁洪伟[8](2019)在《基于GA-SVM的土力学参数与标准贯入击数反演》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岩土力学参数的获取耗时耗力且过程十分困难,而岩土力学参数对于岩土结构分析、建筑抗震结构测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基于昆明地区大量土工试验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取4类岩土类型,并从中提取4个特征向量输入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建立起土体力学参数与标准贯入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SVM分类器的方法,应用于岩土力学参数与标准贯入击数之间的反演,并与粒子群算法(PSO)优化SVM分类器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GA-SVM的方法在岩土工程参数反演中速度很快,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泛化能力。

肖先波[9](2017)在《黏性土旁压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参数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旁压试验(PMT)和标准贯入试验(SPT)都具有测试深度大、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利用旁压试验可以获得土体变形模量和抗剪强度,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可以获得土体标准贯入击数,建立二者之间的区域性相关关系可以丰富试验数据,降低工作成本。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勘察工作为背景,标准贯入试验和旁压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花岗岩残积粉质黏土、辉绿岩残积粉质黏土修正标准贯入击数与变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粉质黏土的工程特性要优于辉绿岩残积粉质黏土。标准贯入击数与土体变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强度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可以建立区域性经验公式,以标准贯入击数获取土体变形模量和不排水抗剪强度。

王亮[10](2017)在《基于逻辑回归的砂土液化判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土液化是一种典型的地震灾害现象,液化判别的概率表达是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深入的探索砂土液化机理和发展考虑不确定性的液化判别方法,对工程场地条件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砂土液化概率判别公式和给定液化概率的临界标准贯入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调查数据的回判和预判分析,并对比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判别结果,对本文给出的液化概率判别公式的适用性和判别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砂土液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砂土液化的震害现象,介绍了砂土液化机理和液化影响因素,对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对各判别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进行了简要述评,指出了现有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2.收集整理和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介绍了我国大陆地区发生8次大地震的背景资料,收集整理了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并对现有液化数据的烈度、标准贯入击数、砂层埋深和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液化概率判别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3.利用逻辑回归建立了砂土液化概率判别公式。介绍了逻辑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选取了烈度、标贯击数、砂层埋深和地下水位4个参数作为液化评价指标,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逻辑回归方法建立了砂土液化概率判别公式,并给出了给定液化概率的临界标准贯入击数计算公式。通过回判和预判分析,并对比我国建规法的判别结果,对本文液化概率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4.采用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数据进行检验分析。介绍了台湾集集大地震的背景资料,收集整理了我国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调查数据,并对液化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数据作为应用实例,通过回判和预判分析,对本文液化概率公式的适用性和判别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数据的总体判别结果略显保守,但总体判别正确率较高,能够较好的反映实际场地液化情况。

二、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击数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击数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演变和现状
        1.2.1 国内港口及其他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1.2.2 国外港口工程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中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对比
    2.1 概述
    2.2 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水准和设防目标
        2.2.1 中国规范
        2.2.2 美国规范
        2.2.3 对比分析
    2.3 抗震设计方法
        2.3.1 中国规范
        2.3.2 美国规范
        2.3.3 对比分析
    2.4 场地分类方法
        2.4.1 中国规范
        2.4.2 美国规范
        2.4.3 对比分析
    2.5 地震动参数
        2.5.1 中国规范
        2.5.2 美国规范
        2.5.3 对比分析
    2.6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2.6.1 中国规范
        2.6.2 美国规范
        2.6.3 对比分析
    2.7 截面承载力和位移验算
        2.7.1 中国规范
        2.7.2 美国规范
        2.7.3 对比分析
    2.8 场地液化判别
        2.8.1 中国规范
        2.8.2 美国规范
        2.8.3 对比分析
    2.9 岸坡变形和稳定性验算
        2.9.1 中国规范
        2.9.2 美国规范
        2.9.3 对比分析
    2.10 抗震构造的措施
        2.10.1 中国规范
        2.10.2 美国规范
        2.10.3 对比分析
    2.11 本章小结
3 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实例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3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3.3.1 桩的计算长度
        3.3.2 水平地震惯性力
        3.3.3 结构内力
        3.3.4 截面承载力验算
    3.4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3.4.1 设计地震动
        3.4.2 材料性能
        3.4.3 结构模型
        3.4.4 码头荷载-变形曲线
        3.4.5 桩的变形能力
        3.4.6 桩的位移计算
        3.4.7 桩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3.5 本章小结
4 中美高桩码头场地液化判别和岸坡稳定性分析实例
    4.1 概述
    4.2 按照中国规范设计
        4.2.1 液化判别
        4.2.2 岸坡稳定性
    4.3 按照美国规范验算
        4.3.1 液化判别
        4.3.2 地震引起的地基沉降
        4.3.3 岸坡稳定性
        4.3.4 岸坡地基侧向变形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九江市网纹红土标准贯入击数与力学参数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的来源及采集原则和方法
2 标准贯入击数与孔深、土的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分析
    2.1 标准贯入击数与孔深相关关系
    2.2 标准贯入击数与土的压缩模量相关关系
    2.3 标准贯入击数与抗剪强度相关关系
3 结论

(3)吉林省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判别研究及地基液化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砂土液化的研究进展
        1.2.2 砂土液化的判别
        1.2.3 地震液化稳定性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松原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
    2.1 松原地区地质构造
    2.2 松原地震概况
        2.2.1 公元1119年2月前郭地震
        2.2.2 2006年3月乾安M5.0地震
        2.2.3 2013年11月前郭M5.8地震
        2.2.4 2018年5月江宁M5.7地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砂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3.1 砂土的物质组成
    3.2 物理力学性质
        3.2.1 研究区砂土的含水率
        3.2.2 砂土的密度
        3.2.3 砂土的其他物理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关联度评价吉林松原地区砂土液化的影响因素
    4.1 灰关联度法的分析原理
    4.2 灰关联度法的计算过程
    4.3 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因素关联度分析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砂土震动液化模型
    5.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
        5.1.1 模式的顺传播
        5.1.2 误差的逆传播
        5.1.3 记忆的训练过程
        5.1.4 收敛过程
        5.1.5 BP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点
    5.2 砂土液化模型的建立
        5.2.1 研究区砂土液化影响因素的选取
        5.2.2 隐含层的选取
        5.2.3 建立砂土液化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基土地震液化稳定性分析
    6.1 Geostudio软件介绍
    6.2 地基土地震液化稳定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2.3.4 计算实例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模型制备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3.3.3 压浆试验分析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4.2.3 试桩静载试验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4.3.3 试桩静载试验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5.3.1 统计分析方法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5.4.1 压浆量设计
        5.4.2 压浆压力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6.2.3 计算实例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6.3.3 模型参数取值
        6.3.4 工程实例分析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作者简介

(6)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地层岩性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特殊性岩土的评价
    2.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2.1 原位试验
        2.2.2 室内试验
    2.3 施工工艺对处治方案选择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3.1 处治基本原则
    3.2 水泥土搅拌桩方案设计
        3.2.1 路段概况
        3.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
        3.2.3 水泥搅拌桩施工桩位图
    3.3 PHC预应力管桩方案设计
        3.3.1 路段概况
        3.3.2 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设计
        3.3.3 PHC预应力管桩施工桩位图
    3.4 软基处治方案施工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试验检测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内容
        4.2.1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4.2.2 PHC预应力管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4.2.3 静载试验质量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HC预应力管桩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比对
    5.1 施工工艺
    5.2 施工质量
    5.3 经济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文献引用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现场试验数据记录表
附录D 现场试验数据图

(7)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动力响应与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液化现象
        1.2.1 液化的机理
        1.2.2 液化的影响因素
        1.2.3 液化的分析与判别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分析研究
        1.3.2 模型试验研究
        1.3.3 数值分析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可液化土层动力响应研究
    2.1 本构模型
        2.1.1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及其演化规律
        2.1.2 考虑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的超固结演化规律
        2.1.3 结构性演化规律
    2.2 有限元模型
        2.2.1 有限元程序介绍
        2.2.2 模型介绍
        2.2.3 边界条件
    2.3 地震波加载
        2.3.1 地震波的选取
        2.3.2 地震波的处理
    2.4 液化土层动力响应结果分析
        2.4.1 地震加速度在土体中的传播
        2.4.2 地震波频率对土体液化的影响
        2.4.3 地震波振幅对土体液化的影响
    2.5 土性对液化的影响
        2.5.1 标准贯击数与土体液化程度的关系
        2.5.2 土体渗透系数对液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层可液化土体-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3.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介绍
    3.2 可液化土体中地下结构模型
        3.2.1 矩形地下结构-土体模型
        3.2.2 圆形地下结构-土体模型
        3.2.3 模型计算过程
    3.3 可液化土体中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结果与分析
        3.3.1 矩形结构-土动力响应
        3.3.2 圆形结构-土动力响应
    3.4 不同液化等级土-结构动力响应
        3.4.1 结构-土超孔压比结果分析
        3.4.2 结构-土位移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土地震液化响应与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有限元模型
    4.3 土体与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强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下车站结构位移
        4.3.2 不同液化等级土中地下结构-土动力响应结果
    4.4 不同抗浮措施对液化引起结构上浮的控制作用
        4.4.1 液化防治措施
        4.4.2 地下连续墙法
        4.4.3 抗拔桩法
        4.4.4 换填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与参与项目

(8)基于GA-SVM的土力学参数与标准贯入击数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贯入试验及反演参数的选择
2 GA-SVM模型及反演步骤
3 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
4 模型反演结果准确性分析
5 结束语

(9)黏性土旁压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参数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体参数确定
    1.1 黏性土变形模量
    1.2 黏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
    1.3 标准贯入击数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与试验背景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结语

(10)基于逻辑回归的砂土液化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砂土液化宏观现象
        1.2.1 喷水冒砂
        1.2.2 地面沉降
        1.2.3 侧移、滑塌
    1.3 地基失效震害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砂土液化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砂土液化机理
    2.3 液化影响因素
    2.4 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2.4.1 Seed简化法
        2.4.2 规范法
        2.4.3 静力触探法
        2.4.4 剪切波速法
        2.4.5 概率判别法
        2.4.6 其他液化判别方法
        2.4.7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陆地区液化数据分析
    3.1 引言
    3.2 地震背景资料
        3.2.1 邢台地震概况
        3.2.2 通海地震概况
        3.2.3 海城地震概况
        3.2.4 唐山地震概况
        3.2.5 巴楚地震概况
        3.2.6 其他地震概况
    3.3 液化数据来源
        3.3.1 液化数据分布
        3.3.2 液化数据
    3.4 数据分析
        3.4.1 标准贯入击数分布特征
        3.4.2 砂层埋深分布特征
        3.4.3 地下水位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逻辑回归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4.1 引言
    4.2 逻辑回归基本原理
        4.2.1 逻辑回归简介
        4.2.2 逻辑回归模型
        4.2.3 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4.3 基于逻辑回归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4.3.1 选取液化评价指标
        4.3.2 液化概率公式计算
        4.3.3 液化概率模型检验
    4.4 液化概率判别结果分析
        4.4.1 回归过程中异常值分析
        4.4.2 判别结果对比分析
        4.4.3 不同概率下液化判别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台湾集集大地震液化实例分析
    5.1 引言
    5.2 地震背景资料
        5.2.1 台湾集集大地震概况
        5.2.2 液化数据
    5.3 液化数据分析
        5.3.1 烈度分布特征
        5.3.2 标准贯入击数分布特征
        5.3.3 砂层埋深分布特征
        5.3.4 地下水位分布特征
    5.4 液化判别结果分析
        5.4.1 判别结果分析
        5.4.2 与建规法对比分析
        5.4.3 深层砂场地判别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6.2 尚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附录A 砂土液化判别公式在我国规范中的演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击数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高桩码头结构抗震设计和岸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比[D]. 刘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九江市网纹红土标准贯入击数与力学参数关系分析[J]. 蒋兵.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10)
  • [3]吉林省松原地区砂土液化判别研究及地基液化稳定性分析[D]. 房志会.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4]砂性吹填土振冲地基快速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A]. 丛建,李继才. 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 2019
  • [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6]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D]. 曾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地震作用下可液化土层动力响应与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研究[D]. 王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GA-SVM的土力学参数与标准贯入击数反演[J]. 张颖婕,梁竹关,丁洪伟.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9(06)
  • [9]黏性土旁压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土体参数相关性分析[J]. 肖先波. 施工技术, 2017(17)
  • [10]基于逻辑回归的砂土液化判别研究[D]. 王亮.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7(03)

标签:;  ;  ;  ;  ;  

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及贯入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