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园间作竹木耳的尝试

在梨园间作竹木耳的尝试

一、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1](2015)在《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农作物、果蔬、林地与竹荪(Dictyophora sp.)间作套种,能有效解决因竹荪连作影响产量的问题,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菌渣还田后还可改善土壤肥力,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农作物、果蔬、林地、其它食用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为竹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受映[2](2013)在《杜甫对韩国三唐诗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六世纪朝鲜结束了宋诗风主导诗坛的时代,开始流行唐诗风。这一时代出现了三唐诗人—李达、崔庆昌、白光勋。他们以写作风格与唐代时期相同。他们把杜甫、李白的诗,作为典范来学习。因此,他们的诗具有浓厚的唐风倾向。第一章研究杜甫和三唐诗人的人生。虽然他们坚持儒家思想,但怀才不遇,一生痛苦。在这一章,根据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论证杜诗对三唐诗人的影响。第二章研究杜甫和三唐诗人的交游诗。杜甫一一生求官,但因为李林甫势力的阻挠,没能实现他的儒家理想。另外,由于安史之乱一生都无法归乡。因此,他的很多诗都表达了思友之情和与李白、郑虔等亲密好友间的离别之痛。三唐诗人通过组织浮碧楼诗社和广寒楼诗社消除没能出人头地的愤恨,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汉诗来表达。所以他们的诗都具有怀才不遇而感到的悲伤。第三章比较杜甫和三唐诗人的题画诗和咏物诗。杜甫主要用的是马、鹰等男性化的题材。如果说通过事物表达诗人情感是唐诗的特征,比较题材来论证比较文学的影响关系,这是较好的研究方法。杜甫在《房兵曹胡马》和《高都护聪马行》中,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寄托在马中,表达了忠臣的情绪。李达在《柳摠戎紫骝马歌》中虽然把紫骝马描写为骏马,但没没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描写。杜甫重视写意,而这对三唐诗人产生了很多影响。第四章研究杜甫和三唐诗人的社会诗。杜甫把‘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李林甫势力的阻碍导致杜甫一生官小职微。他过着流浪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但屡次失败,一辈子忧国忧民。三唐诗人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也没能实现人生理想。但他们关爱平民百姓的生活,敦促为政者给老百姓施仁政。第五章研究杜甫和三唐诗人的乐府诗。杜甫的乐府诗描写了典型的百姓生活景象。一首诗中很好地展现了百姓的痛苦和悲欢。李达的七言绝句乐府诗中也有此倾向。另外,杜诗‘一头两脚体’的结构、袭用民间古诗、对话体的运用、顶针格诗体的使用等等对三唐诗人创造韩国乐府诗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六章研究了杜甫和三唐诗人的山水自然诗。对孟浩然和王维来说大自然就是逃难处,但杜甫不是。杜甫通过边塞的自然风景表达了自己的烦恼。三唐诗人也通过自然风景,把时代到给他们的伤痛和悲哀表达了出来。

刘碧芬[3](2011)在《《尊前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尊前集》是一部收集唐五代曲子词的集子,其所收词作从盛唐到五代末,时间达二百多年,所收词人来自全国多个地区,是我们了解早期词体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料。论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尊前集》的成书时间、编纂目的,分析了《尊前集》中词作因受不同音乐文化环境及文学风气影响而表现在体式及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及分析了《尊前集》反映了宋初曲子词歌唱的特点。论文分五个部分:绪论及正文四章。绪论部分,介绍《尊前集》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本上,利用新增材料具体分析《尊前集》的成书时间应为宋太宗雍熙年间(984—987),成书后内容有增删,但保存了原来的大体面貌。第二章,详细分析《尊前集》的体例安排,结合其体例安排特点及唐五代时歌词的需求环境,认为《尊前集》的编撰目的是为歌妓演唱的方便,是一本坊间歌唱底本。第三章,以《尊前集》所收词牌为线索,详细分析《尊前集》所收词作的词牌来历、词作创作过程、词作的体式特点,词作的内容特点等,发现因所接受的音乐文化环境及文学风气熏陶不同,各个时期的词作在体式及风格上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盛唐宫廷音乐文化昌盛,宫廷文人曲子词风格上表现出华丽、富贵、奢靡的特点,体式上则开始由诗体形式向词体形式转变;中唐时,民间音乐文化对文人曲子词创作影响很大,此时文人曲子词体现出民歌多写百姓身边事物,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而此时近体诗已相当成熟,文人大多习惯用近体诗形式创作曲子词,但依曲拍填词,也在一些文人中出现;晚唐五代,文人曲子词更多是在歌筵酒席中创作、传播,歌筵酒席的环境使文人曲子词表现出世俗性、享乐性的特点,内容多写艳情,风格阴柔婉媚,体式多为短小、快促的急曲小令,而慢词长调也有一定发展。第四章,总论《尊前集》中词作体现的唐五代词体发展演变的轨迹,曲子词创作、传播的音乐文化环境及当时的文学风气共同制约着曲子词体式和风格的发展;而《尊前集》将各种形式曲子词收入集中,体现出宋初曲子词歌唱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尊前集》确实给我们留下许多唐五代曲子词发展的信息。

程洁[4](2010)在《上海竹枝词研究》文中指出在上海地区,竹枝词这种文学样式曾经十分壮观,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创作者众多。本文首次对上海竹枝词进行了整体研究。所谓整体研究,一是指时间跨度上从元代至解放前;二是指包括文本、功能、作者等在内较为系统的研究。除绪论、结语及附录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上海竹枝词研究的基本问题。首先通过厘清风俗诗、风土诗、民俗诗以及人类学诗等概念,明确上海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诗性智慧的集体无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风土诗为中心的感性载体,以及历史诗学的思维与策略,四位一体,构成了上海竹枝词独特的外观形态与深层结构。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的风土志。无论是内容、写作手法,还是创作群体,都表明上海竹枝词的诗性身份不妨碍它“以诗补史”的价值与信度。第二章介绍上海竹枝词的主要内容。通过以“兴观群怨”为纲、以风土为目这种建构性的分类,以及传统的诗文细读的分析方式,清晰地展示出上海竹枝词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诗性风土志,它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地区数百年来的风土与社会。第三章论述上海竹枝词的功能。上海竹枝词以丰富的内容和宏大的气魄建构出了上海文化模式,这是上海竹枝词的一个重要功能。纵观物质与景观文化以及行为与观念文化,上海竹枝词描述和建构了一种“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近代市场意识、社会平等观念、肯定人欲、追求自由的伦理观念、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等等,既具现代性特征,又兼具诗性特征,诗性与现代性共同作用,造就出上海自在、开放的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角度看,该文化模式中的“诗性”与“现代性”一直处于变化、调适状态。与现代性建构相比,诗性建构越来越趋于弱势,当前,诗性精神几乎沦丧殆尽。上海竹枝词“诗性”的现代性建构对于上海地区文化精神的阐释具有独特价值。第四章分析上海竹枝词的作者群体。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学术背景使得“诗性”的现代性文化模式在知识者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呈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启蒙心态。上海开埠之后,这群生活在条约口岸的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徘徊。上海竹枝词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民俗民众观及地域文化观,充分体现出知识者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以及知识者们面临文化冲突时的犹豫与矛盾。现代性的发生最终引发了知识阶层的心灵绎动,遂有这一诗性风土志的书写。就竹枝词而言,它因自身的民间性而获益,成为知识者用以建构现代性的审美工具。自心而生的竹枝词,也是一部知识者走向现代性的心灵史。第五章思考上海竹枝词当下的生存危机。全球化这柄双刃剑的消极一面使得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式的挑战,介于口传与书写之间的上海竹枝词失去了创作和传播的群体与渠道,流传了千年的记述工具已然处于濒危境地。保护上海竹枝词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一方面,竹枝词是我们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全力加以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上海文化模式中的“诗性”精神正处于历史最弱势,城市精神的迷失也隐喻在竹枝词的式微之中,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坐视蕴涵巨大诗性力量的竹枝词趋向枯萎而无动于衷,必须从诗性主体的重建与诗性土壤的培育两方面逐步推进对竹枝词的保护与传承,让诗性的书写运动在这个现代都市继续下去。

孔令聪,胡永年,王光宇,姜涛[5](2008)在《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对安徽省现已形成的循环农业模式归纳为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农村庭院型发展、休闲观光型发展5种模式。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将安徽省划分为5个循环农业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发展安徽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韩学文[6](2008)在《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索通过林业建设解决城市群环境问题的途径,本文就中外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城市群林业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以湖南省三大城市群为案例,对三个城市群林业及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城市群林业建设理论,从发挥林业生态功能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提出了林业建设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群林业建设理念与重点建设区域。城市群林业建设包括城市群森林总体规划,完善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维护森林健康发挥森林生态、产业功能,总体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环境建设应以林网化、水网化理念为指导,重点加强城乡过渡带、城郊生态敏感带林业建设;流域两岸的生态隔离林建设;城市群交通干线的防护林建设;湿地生态系统维护与建设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建设,构筑点、线、面格局中几个关键的“结点”,充分发挥林业在城市群建设中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发挥。(2)湖南省域城市群区域范围界定及城市群定位。通过对湖南省三个区域进行经济关联度和等级规模分析得出,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市区、湘潭市区、株洲市区等县区;环洞庭湖城市群包括岳阳、常德、益阳等县区;盆地城市群由衡阳、邵阳、郴州、永州、娄底等5个城市组成。从城市化程度来看,长株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群发展成熟,处在稳定阶段,属于国家级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化水平较高,处在城市群的发生和提速阶段;盆地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处在城市群的孕育阶段。(3)湖南城市群景观格局及生态用地潜力分析结果。景观斑块类型数量分析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区域以林地斑块类型为基质,核心区域以耕地、林地为主;环洞庭湖城市群整体区和核心区两个范围内耕地斑块类型均为基质,水域面积比例在整体区域和核心区域分别为16.9%和14.9%;盆地城市群林地占总面积比例为47.056%,为整个盆地城市群景观的基质,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达到5.572%,可作为潜在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总体分布特征表明,洞庭湖区域、盆地区域的景观异质性较高。湘中区和长株潭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分别比全省平均值高2.44和1.02,湘南区最低,仅为8.70;不同亚区域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洞庭湖丘陵亚区对洞庭湖区域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起控制作用。三大城市群在自然资源系统,存在着城市生态用地数量不足等问题;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着生态空间配置失衡等问题;在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城乡产业分布不均等共性问题。通过分析,三个城市群不合理用地较少,但是针对三个城市群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局面,必须要提高城区绿化空间利用效率,利用城镇有限的绿化空间,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优化环境。(4)城市群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林业用地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由于相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长株潭区域和湘中区域的林业用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湘南区域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低,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大小分别达到了0.5个/km2、186.57hm2。在亚区域林业用地尺度上分析表明,长株潭区域非核心区对于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起控制作用。三个城市群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株潭城市群存在流域缺乏生态隔离林,主干道等缺乏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建设缺乏引导等问题;环洞庭湖城市群存在总体规划落后,水体污染突出。农田林网的结构趋向简单化,防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系统功能衰退等问题;盆地城市群存在山区林业遭到无节制的开发,水旱灾害频发。植被破坏导致的表土流失,地力衰退和石漠化危害严重等问题。(5)湖南城市群林业发展对策。对不同城市类型,林业建设应贯彻分类规划、合理布局;依托现有铁路、公路网,大力发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使绿色通道与生态环境、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提出了建设城郊生态风景游憩园、城郊绿色食品生产园等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模式;提出了乡村人居林、混农庭院林等乡村林业建设模式;根据环境污染特征与景观需要选择不同功能的树种进行污染防护、环境改善和绿化美化;提出了建成区核心片林配置、公园和广场绿化配置等不同类型城市森林配置技术。①长株潭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做好城市林业的配置与布局,营造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优化草本地被层的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城市森林。建设好江河风光带的水土保持林带;建设好市区内生态隔离林带;倡导绿色旅游观念,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完善林业建设保障体系,积极落实相关规划。②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科学部署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格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善防浪林等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抑螺防病的力度,积极开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创新林业发展模式,走林工、林经、林牧、林旅结合之路。③盆地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加大雨雪冰冻灾害森林资源恢复重建力度,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开展矿区及废弃矿山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加大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做好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隔离林,以增强城市(群)的抗灾、防灾能力。

王玉坤[7](2005)在《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林复合系统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由于它在提高生物生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作为农林复合系统群落类型之一,果粮间作在三峡库区较为普遍,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果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果粮间作较受库区农民欢迎。但三峡库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张,又是一个移民、扶贫和环境治理三重任务集于一身的特殊地区,因此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合理地发展坡地复合农林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对三峡库区坡地新建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土地利用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首先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农作物对林木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根系AMF侵染率影响,二是首次以三峡库区坡地清耕梨园为对比,对我国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进行了生态经济分析,从而为科学合理的开发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经营方法。结果表明: 1.梨-旱稻复合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复合系统。 2.旱稻间作梨园并秸秆还田后,不仅能改善坡地梨园小气候坏境,可在高温伏旱期有良好的降温保湿作用;而且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有效控制田间杂草,也增加了梨树根际丛枝菌根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梨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改善果实内在品质。 3.与单一系统相比,复合系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44%,更能充分利用库区自然资源。 4.梨-旱稻复合系统单位面积产值为93060 yuan·hm-2,净收益为9560 yuan·hm-2,较清耕梨园单位面积产值提高12.8%,净收益增加18.04%,收益周期也提前2年。 5.梨-旱稻复合系统的总生物量是23637.130 kg·hm-2,是清耕梨园的1.76

高文珍,卓传武,余祥光[8](2002)在《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果园间作食用菌是充分利用果园空间,提高果园经济效益的新途径。2000年,我们在农业局良种场示范梨园间作竹荪实际面积1.33公顷,3月8日开始下种,截止9月15日止收竹荪干品612.6公斤,产值36756元,扣除间作套种原料、菌种等生产费用17077.2元,实际增加收入19678.8元。因此,在不影响梨树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每亩梨园可增加纯收入986.4元。 间种竹荪的具体做法: 竹荪间作于梨树行距中,整畦时,先以梨树行距中央为

二、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竹荪间作套种的科学依据
2 农作物与竹荪间作套种
3 果园与竹荪间作套种
4 蔬菜与竹荪间作套种
5 其他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
6 林下间作套种竹荪
7 展望

(2)杜甫对韩国三唐诗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研究成果和历史
第二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的人生与创作
    第一节 杜甫的人生与创作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人生与创作
        (一) 李达的人生与创作
        (二) 崔庆昌的人生与创作
        (三) 白光勋的人生与创作
    第三节 杜甫和三唐诗人人生比较
第三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离别交友诗比较3
    第一节 杜甫的离别·交友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离别·交友诗
        (一) 李达的离别交友诗
        (二) 崔庆昌的离别·交友诗
        (三) 白光勋的离别交友诗
    第三节 三唐诗人接受杜甫的离别·交游诗
第四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咏物·题画诗比较
    第一节 杜甫的咏物和题画诗
        (一) 动物素材咏物和题画诗
        (二) 山水题画诗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咏物和题画诗研究
        (一 )荪谷 、李达的题画诗
        (二) 崔庆昌的咏物和题画诗
        (三) 白光勋的咏物和题画诗
    第三节 杜甫对三唐诗人的咏物和题画诗的影响
第五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社会诗比较
    第一节 杜甫的社会诗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社会诗
        (一) 李达的社会诗
        (二) 崔庆昌的社会诗
        (三) 白光勋的社会诗
    第三节 三唐诗人接受杜甫的社会诗
第六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的乐府诗比较
    第一节 杜甫的乐府诗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乐府诗
        (一) 李达的乐府诗
        (二) 崔庆昌的乐府诗
        (三) 白光勋的乐府诗
    第三节 三唐诗人的乐府诗影响
第七章 杜甫和三唐诗人的山水自然诗比较
    第一节 杜甫的山水自然诗
    第二节 三唐诗人的山水自然诗
        (一) 李达的山水自然水
        (二) 崔庆昌山水自然水
        (三) 白光勋山水自然水
    第三节 杜甫对三唐诗人山水自然诗的影响
参考文献

(3)《尊前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研究现状
        一 研究起因
        二 已有的研究情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尊前集》的成书及版本
    第一节 《尊前集》成书时间
        一 《尊前集》经常被两宋文献提到
        二 《尊前集》明初时面貌与现在基本相同
        三 清代及近代学者对《尊前集》的考辨
        四小结
    第二节 《尊前集》版本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主要本子
第二章 《尊前集》的体例
    第一节 《尊前集》的体例安排
        一 《尊前集》的目录
        二 《尊前集》的词作者安排特点
        三 《尊前集》词调安排情况
        四 所注宫调情况
    第二节 《尊前集》的编撰目的
        二 从唐五代北宋的音乐文化环境探讨《尊前集》的编纂目的
第三章 《尊前集》各词牌词作分析
    第一节 宫廷音乐文化影响下的词作
        一 明皇的自度曲自创词
        二 李白的宫廷应制词
        三 宫廷文人离开宫廷后的词作
    第二节 民间音乐文化影响下的词作
        一 文人为民歌配词
        二 文人唱和民间歌词
        三 文人按曲拍填词
    第三节 歌筵酒席音乐文化影响下的词作(上)——急曲小令
        一 内容多为男子作闺音,风格软媚
        二 音乐促碎,句式参差多变
        三 体式不固定,词牌不稳定
    第四节 歌筵酒席音乐文化影响下的词作(下)——长调慢词
        一 慢词长调
        二《尊前集》所收的慢词氏调
第四章 总论
    第一节 《尊前集》词作体现的唐五代词发展演变轨迹
    第二节 《尊前集》体现的五代宋初曲子词歌唱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尊前集》中298首词作内容及体式分析

(4)上海竹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概述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新问题提出
    三、本文的主要理论视点、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上海竹枝词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竹枝词与风土诗
        一、概念的厘清
        二、风土诗概说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的基本特性
        一、"上海"的时空界定
        二、上海竹枝词的创作群体与作品数量
        三、上海竹枝词的主要特点
        四、上海竹枝词"以诗补史"的信度
第二章 内容:一部诗性风土志
    第一节 "兴观群怨"分类法
        一、"兴观群怨"说
        二、"兴观群怨"分类的具体标准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内容的具体分类
        一、可以兴
        二、可以观
        三、可以群
        四、可以怨
第三章 功能:"诗性"现代性的文化模式建构
    第一节 物质与景观文化的建构
        一、开埠前:诗性的江南水乡画面
        二、开埠后:诗性的现代都市场景
    第二节 行为与观念文化的建构
        一、劳动方式
        二、消费方式
        三、休闲方式
        四、信仰方式
        五、小结:"诗性"现代性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诗性"现代性建构的独特价值
        一、上海独立的主体意识凸显
        二、上海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三、展示了海派文化的优越性
        四、呈现启蒙现代性的演进轨迹
第四章 作者:走向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意识生成的背景
        一、政治经济背景
        二、风土观念背景
        三、文化学术背景
        四、创作的动因与目的
    第二节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民族文化观
        二、民俗民众观
        三、地域社会观
    第三节 传统竹枝词的现代性书写
        一、传统方式为何被采用
        二、现代意识如何被书写
第五章 上海竹枝词在当下的文化危机
    第一节 上海竹枝词的生存危机
        一、上海竹枝词的生存现状
        二、上海竹枝词濒危的原因
    第二节 上海竹枝词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的意义与难点
        二、措施与建议
结语
附录:上海民间散佚竹枝词拾遗
参考文献
后记

(5)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二、安徽省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模式
    (一) 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二) 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1. 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这是安徽农业生产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模式, 在生产中应用广泛。
        2. 立体养殖型:
        3. 立体种养型:
    (三) 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
        1. 利用牛粪、秸秆等副产物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
        2. 利用农业有机物和沼气制造技术。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 通过加工处
        3. 利用农业有机物的材料化技术。
    (四) 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
        1. 庭院花果立体种植模式。此模式适合交通方便、劳力充足、生活水平较高的城镇郊区。
        2. 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3. 以果树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是利用果树下空间大, 遮阴好, 湿度高, 栽培一些耐阴中药材、食用菌等。
        4. 以食用菌为主的庭院立体种植模式。有竹荪、平菇、苦瓜立体种植, 平菇 (黄瓜、豇豆或番茄) 立体种植方式。
        5. 以畜禽为主的立体养殖模式。
        6. 庭院水体立体混养模式。
        7. 以葡萄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8. 庭院种、养、加立体配置模式。此模式是根据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加入加工环节, 多级循环, 多次增值。
    (五) 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
三、循环农业区域模式选择
    (一) 淮北与沿淮平原循环农业区
    (二) 江淮丘陵岗地循环农业区
    (三) 皖西山地循环农业区
    (四) 沿江平原循环农业区
    (五) 皖南山地丘陵循环农业区
四、推广循环农业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 健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 重视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试点
    (三) 加强循环农业的宣传, 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城市化与城市群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进程
        1.2.3 国外城市群发展、环境问题与对策
        1.2.4 国内城市群发展、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对策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林业建设概况
    2.4 城市林业建设现状
    2.5 研究方法
        2.5.1 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方法
        2.5.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2.5.3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方法
第三章 湖南省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
    3.1 湖南城市群发展现状
    3.2 湖南省三个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及区域范围界定
        3.2.1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
        3.2.2 环洞庭湖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
        3.2.3 盆地城市群经济关联度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城市群区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用地潜力分析
    4.1 城市群区域景观格局分析
        4.1.1 长株潭城市群斑块类型数量分析
        4.1.2 环洞庭湖城市群景观斑块类型数量分析
        4.1.3 盆地城市群景观斑块类型数量分析
        4.1.4 城市群核心区景观斑块类型比较分析
        4.1.5 城市群景观格局总体分布特征
    4.2 湖南城市群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4.2.1 城市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2.2 城市群土地利用潜力指数
    4.3 城市群环境及林业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4.3.1 城市生态用地数量不足等问题
        4.3.2 生态空间配置失衡等问题
        4.3.3 城乡产业分布不均等问题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城市群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5.1 三大城市群林业区划依据
    5.2 三大城市群林业区划结果
    5.3 三大城市群森林景观特征分析
        5.3.1 城市群林业用地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特征
        5.3.2 城市群不同亚区域林业用地景观斑块的景观格局特征
    5.4 城市群林业建设问题分析
        5.4.1 长株潭城市群林业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5.4.2 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5.4.3 盆地城市群环境及林业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湖南城市群林业发展对策
    6.1 长株潭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
        6.1.1 建设江河风光带水土保持林带,保障流域生态安全
        6.1.2 建设市区内生态隔离林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6.1.3 倡导绿色生态旅游理念,保护山地生态环境
        6.1.4 加强城市群林业建设保障,积极落实相关规划
    6.2 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
        6.2.1 科学部署环洞庭湖城市群林业格局
        6.2.2 完善防浪林等防护林体系,维护洞庭湖城市群生态安全
        6.2.3 实施兴林抑螺工程,发挥林业在防治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6.2.4 林业与工、经、牧、旅相结合,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6.3 湘南盆地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
        6.3.1 加大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恢复重建,恢复森林资源
        6.3.2 开展矿区及废弃矿山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6.3.3 封山育林与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措施相结合
        6.3.4 生态防护隔离林带建设
        6.3.5 开展石漠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
    6.4 湖南城市群总体林业发展策略
        6.4.1 分类规划、合理布局
        6.4.2 绿色通道分类建设对策
        6.4.3 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对策
        6.4.4 乡村林业建设对策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城市群林业建设的内涵
        7.1.2 城市群林业建设相对于单个城市的不同点和侧重点
    7.2 结论
        7.2.1 城市群林业建设理念与重点建设区域
        7.2.2 湖南省域城市群区域范围界定及城市群定位
        7.2.3 湖南城市群景观格局及生态用地潜力分析结果
        7.2.4 城市群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结果
        7.2.5 湖南城市群总体林业发展对策
        7.2.6 三大城市群林业建设重点
    7.3 建议
        7.3.1 建议加强城市群林业建设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研究
        7.3.2 建议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
        7.3.3 建议加强环洞庭湖城市群和盆地城市群林业建设的跟踪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前言
    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与手段
    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农林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及分类
        2.1 作物生长环境的研究
        2.1.1 光环境
        2.1.2 土壤环境
        2.1.3 小气候
        2.3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2.4 林木和农作物地下部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5 农林间作对杂草的控制研究
        2.6 产品品质
        2.7 系统功能特征研究
        2.8 系统效益评价
    3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二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主要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果园小气候观测
        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水土流失量测定
        2.3.4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调查
        2.3.5 杂草分布密度调查
        2.3.6 梨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2.3.7 梨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2.3.8 梨果实品质测定
        2.3.9 梨、旱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调查
        2.3.10 土地当量(LER)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梨园间作旱稻的生态效能
        3.1.1 改良梨园小气候环境的效果
        3.1.2 对减少梨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3.1.3 对梨园改土培肥的效果
        3.1.4 对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1.5 对杂草分布密度的影响
        3.1.6 果树生理效应
        3.2 产量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
        3.3 经济效能
    4 结论
第三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分析
    1 引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研究材料
        2.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2.1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定
        2.3.2.2 归还物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系统的现存生物量和年生产力的分析
        3.2 系统的物质归还和输出状况分析
    4 结论
第四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物质循环
    1 引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研究材料
        2.3.2 测定项目
        2.3.2.1 归还物的测定
        2.3.2.2 植物样品采集
        2.3.2.3 水样的采集
        2.3.2.4 水土流失样品的采集
        2.3.3 养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3.4 系统物质投入产出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梨树子系统的物质循环
        3.2 土壤子系统的物质循环
        3.3 系统物质循环
    4 结论
第五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能流分析
    1 引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研究材料
        2.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2.1 归还物的测定
        2.3.2.2 植物样品热值的测定
        2.3.2.3 光能利用率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各器官的热值
        3.2 系统年净固定能量、现存能量及光能转化率分析
        3.3 系统能量输入状况分析
        3.3.1 系统能量输入量
        3.3.2 系统投能结构
        3.3.3 系统能量归还量
        3.4 系统能量输出状况分析
        3.5 系统能量利用效率
    4 结论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四、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J]. 马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 中国食用菌, 2015(06)
  • [2]杜甫对韩国三唐诗人影响研究[D]. 李受映.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3]《尊前集》研究[D]. 刘碧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4]上海竹枝词研究[D]. 程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5]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 孔令聪,胡永年,王光宇,姜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04)
  • [6]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D]. 韩学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7]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D]. 王玉坤. 浙江大学, 2005(06)
  • [8]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J]. 高文珍,卓传武,余祥光. 福建农业, 2002(01)

标签:;  ;  ;  ;  ;  

在梨园间作竹木耳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