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认知和语言图像学

经验认知和语言图像学

一、体验认知与语言象似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欣[1](2021)在《拟象象似性视域下政治性话语翻译浅析——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文中指出象似性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以新的视角揭露了语言本质。文章从拟象象似性中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与标记象似性三个方面分析政治性话语翻译。选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语料。得出结论为,语言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政治性话语中。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深入准确理解原文,把握其中语言象似性特征,采取有效翻译策略并根据目的语的表达规范做出调整,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甚至等同的认知效果。

袁微[2](2020)在《文学研究的新增长点:象似性与文体学的联姻》文中指出象似性理论已成为认知诗学的研究前沿,它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符号象似于人们的认知与思维,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象似"。把语言符号象似性运用于文体学分析在学术界虽曾有提及,但并未深入展开。象似性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而这恰好又对应着文学文体学的分析角度。象似性赋予传统的文体分析认知色彩,文学文本也为象似性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文就致力于探讨象似性理论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能性、可行性与优势,试图促进象似性理论与文体学的融合,从而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

袁微[3](2021)在《文学文体学的新视角:论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文中指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之一,它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符号和人们的认知与思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象似性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其分类与文体学的分析框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象似性与文体学的结合一方面赋予文体学分析认知色彩,让文体分析更具有人本性;另一方面,语言象似性建立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关注弥补了认知文体学只关注读者阅读的心理过程而忽视作者写作过程的缺陷。本文通过英语诗歌案例分析,论证了象似性理论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从而为文学文体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余平[4](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刘明欣[5](2020)在《语言象似性视域下翻译研究——以《诗经》英译为例》文中认为象似性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以新的视角揭露了语言本质。文章以《诗经》英译为例,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诗经》不同译本处理方法,探讨象似性理论在译者理解文本、择取翻译策略时的重要作用以及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刘依芳[6](2020)在《句法象似性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语法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对三维动态语法观明确了解,语法应将形式——意义——使用结合起来。大多数学生对语法学习的认知停留在规则的记忆,不能真正理解语法作为英语语言的架构支撑所反映的认知意义。句法象似性是指在语言结构上,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的象似关系,主要有三大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在此基础上,象似性将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机制、生活体验相联系。将句法象似性运用在高中语法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减轻学习负担,增加语法兴趣,另一方面响应新课标对三维动态语法观的要求,教师能够以一个新的视角将英语语法教学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重新建构对语言的认知。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课堂观察法,将学校最近月考成绩作为参考,选取两个英语水平较为接近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将句法象似性运用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以前后问卷调查结果、访谈结果、实验后测成绩为数据支撑,进一步论证句法象似性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有效性。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句法象似性的探讨,提出整体认知策略、语言迁移策略、图形-背景策略、语用象似策略,增加学生语法敏感度,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以句法象似性的三个基本原则为基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开展象似性认知语法课堂。研究对语法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句法象似性下的语法课堂四阶段教学:语言感知,认知体验,指导发现,巩固练习。句法象似性下的语法教学能触发学生对语言的认知机制产生思考,将语言与学生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减轻学生学习英语压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法敏感度,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赵美玲[7](2020)在《《白鹿原》小说维译本中象似性解释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习惯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找相似性,象似性是不同事物、事件之间的一种认知共性。《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用粗旷而又豪放的笔墨描绘出渭河平原上仁义白鹿村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一部壮阔的民族史诗,而且是一部极具研究价值的语料。翻译是一种尊重原着的创作,翻译作品为了忠实表达原文内涵,就必须要适应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并调整目标语言,使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文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为了传递和再现原文内涵,会表现出与原文相似的认知,译文所传达出的情感表达象似于原着所传递出的情感内涵。在翻译时,原文的象似结构在译文中也相对应的翻译成相似的结构以呼应原文,这就是翻译中的象似性现象。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讨论分析《白鹿原》小说维译本中的象似性解释力。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部分,包括论文研究的依据和意义,语料的处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象似性理论的定义和分类。第二部分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角度出发,分析《白鹿原》维译本中标记象似性的解释力。第三部分从词汇重叠和句式排比两方面具体分析小说维译本出现的数量象似性。第四部分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思维顺序等三方面探究小说维译本中出现的顺序象似性。第五部分从间接言语与委婉语,叙述角度与人称转换两方面具体分析距离象似性的解释力在维译本中的体现。第六部分是从隐喻象似性的解释力看《白鹿原》维译本。第七部分是论文结语,包括论文总结得出的结论、启示和研究前景展望。本文的研究发现,象似性在对翻译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具有指导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对应关系,以及产生这种对应关系背后的认知机制在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抛砖引玉,以期能够为汉维语言对比翻译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宋丹[8](2020)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文中认为重叠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且形态特殊的构词手段。然而,以往的学者对汉语重叠词的研究大多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入手,对它们的形态结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而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力图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象似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重叠词为语料,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汉语重叠词产生的动因,以及重叠词语义变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与基式相比,重叠式的语义内容主要表现为:量的增加、程度的加深、动作的反复或持续;部分重叠词的构成顺序与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先后顺序具有一致性;一些词重叠后会失去其字面意义而表示抽象的引申意义,这种引申意义的发展通过概念隐喻机制得以实现。

王任华[9](2019)在《认知语言学对教育语言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来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结构,这对于个体发展视角的教育语言学具有重要启示。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发展的目标,高级心理功能可以解释为高级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在其中发挥着显性和隐性中介作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强调个体经验在认知发展中的根本作用,与经验主义教育观相一致,意味着教育必须调动个体经验才能有效推动个体认知能力发展。在具体的描写原则上,其凸显观强调概念的理解必须置于语义框架之中,且受个人的认知方式对经验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的影响,因而教学中我们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凸显重点内容,因势利导地促进儿童发展。其象似观强调语言认知结构与经验结构及现实世界的在数量、顺序、接近和对称方面的象似性,由此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应贴近儿童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其隐喻观强调思维活动的隐喻性,教育者可以借助隐喻来帮助儿童从具体形象的概念发展陌生的、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的情感激励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付海玉[10](2018)在《国内象似性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1988—2016年间1 370篇象似性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分析文献的时间、期刊、作者、研究机构及研究热点分布,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第一,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第二,文章主要刊载在非核心期刊上,文章质量有待提升;第三,象似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高产作者及高产机构间缺乏合作、学者对研究主题的关注度不够;第四,研究热点是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是象似性分类,可能成为今后热点的是汉语象似性研究、象似性认知阐释和英语教学等。

二、体验认知与语言象似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验认知与语言象似性(论文提纲范文)

(1)拟象象似性视域下政治性话语翻译浅析——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语言象似性简述
2.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拟象象似性及其英译分析
    2.1 数量象似性
    2.2 顺序象似性
    2.3 标记象似性
3. 结语

(3)文学文体学的新视角:论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象似性理论回顾
    (一)象似性国内外研究概览
    (二)语言象似性的维度
        1.映象象似
        2.拟象象似
        3.隐喻象似
二、文体学:为文学分析提供客观细致的解读
三、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探讨
    (一)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现状
    (二)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四、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优势分析
五、结语

(4)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语言象似性视域下翻译研究——以《诗经》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言象似性研究概述
三、《诗经》中语言象似性及其英译分析
    (一)映象象似性
    (二)拟象象似性
        1.数量象似性
        2.顺序象似性
        3.标记象似性
    (三)隐喻象似性
四、结语

(6)句法象似性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语言学
        二、象似性理论
        三、关联理论
    第二节 象似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象似性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二、象似性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象似性应用于高中语法教学的理据性
    第一节 象似性与任意性
    第二节 高中语法教学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
        二、教学对象
    第三节 认知体验象似
    第四节 句法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一、距离象似性
        二、数量象似性
        三、顺序象似性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人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教学实验法
        五、课堂观察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前测问卷调查分析
        二、后测问卷调查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第二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内容
        二、分析总结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过程
        四、实验结果
第五章 句法象似性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句法象似性下的语法教学策略
        一、整体认知策略
        二、语言迁移策略
        三、图形-背景策略
        四、语用象似策略
    第二节 教学案例
        一、独立主格结构
        二、倒装句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语法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一)
    附录二 句法象似性应用于课堂后问卷调查(二)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后测试卷
    附录五 课堂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白鹿原》小说维译本中象似性解释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处理
        1.3.1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2 语料处理
    1.4 文献综述
        1.4.1 象似性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2 《白鹿原》的相关研究
    1.5 象似性及解释力相关阐述
        1.5.1 象似性界定
        1.5.2 象似性的分类
        1.5.3 解释力
2 标记象似性的解释力
    2.1 语音层面
        2.1.1 字重音
        2.1.2 词重音
    2.2 词汇层面
        2.2.1 方言
        2.2.2 行话
    2.3 句法层面
        2.3.1 被动句
        2.3.2 祈使句
    2.4 语义层面
        2.4.1 反问
        2.4.2 夸张
        2.4.3 幽默
        2.4.4 讽刺
3 数量象似性的解释力
    3.1 词汇数量——重叠词
        3.1.1 ABB式
        3.1.2 AABB式
    3.2 句式数量——排比句
4 顺序象似性的解释力
    4.1 时间顺序
        4.1.1 连谓句
        4.1.2 因果句
        4.1.3 条件句
    4.2 空间顺序
    4.3 思维顺序
5 距离象似性的解释力
    5.1 间接言语行为与委婉语
    5.2 叙述角度的转换
6 隐喻象似性的解释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选取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相关研究的述评
        一、重叠词的概观式研究
        二、特定重叠词类研究
        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叠词研究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一、语言重叠的概观式研究
        二、类型学视角的语言重叠研究
        三、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重叠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象似性理论
        一、象似性的定义
        二、象似性的分类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第三节 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定义
        二、意象图式的特点
        三、意象图式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重叠词分析
    第一节 汉语重叠词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一、汉语重叠词的概念
        二、汉语重叠词的分类
    第二节 象似性理论与汉语重叠词
        一、数量象似性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顺序象似性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重叠词
        一、结构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方位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三、本体隐喻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第四节 意象图式理论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一、标量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二、路径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三、循环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四、力图式与汉语重叠词的语义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成果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国内象似性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象似性研究文献的数据统计
    (一) 论文年度分布统计
    (二) 载文期刊分布统计
二、象似性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一) 高产作者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 高产机构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三) 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四) 高频关键词的战略坐标
三、总结

四、体验认知与语言象似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拟象象似性视域下政治性话语翻译浅析——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 刘明欣.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1(03)
  • [2]文学研究的新增长点:象似性与文体学的联姻[J]. 袁微. 外语教育, 2020(00)
  • [3]文学文体学的新视角:论象似性与文体学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J]. 袁微. 文化学刊, 2021(03)
  • [4]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5]语言象似性视域下翻译研究——以《诗经》英译为例[J]. 刘明欣. 现代英语, 2020(16)
  • [6]句法象似性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D]. 刘依芳.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7]《白鹿原》小说维译本中象似性解释力研究[D]. 赵美玲.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8]认知语言学理论视域中汉语重叠词探析[D]. 宋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认知语言学对教育语言学的启示[J]. 王任华. 语言学研究, 2019(02)
  • [10]国内象似性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付海玉.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4)

标签:;  ;  ;  ;  ;  

经验认知和语言图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