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后钙化一例

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后钙化一例

一、脉络膜下腔爆发性出血后钙化1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永鸿[1](2019)在《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的目的评价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外科近10年所有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共90例动脉瘤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14例,共114个动脉瘤;对动脉瘤大小、位置、类型、手术方式、栓塞程度分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90例患者采取了 6种主要治疗方式:动脉瘤栓塞术26例,颅内外搭桥术20例,动脉瘤夹闭术12例,载瘤动脉闭塞术11例,密网支架成形术15例,覆膜支架贴敷术6例;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24例。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p=0.015)、动脉瘤大小(p=0.005、p=0.001)、栓塞程度分级(p=0.021)、手术方式(p=0.000)对是否发生并发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蛛血分级(p=0.004)、动脉瘤大小(p=0.021、p=0.001)、手术方式(p=0.011)对出院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预后主要与手术方式、动脉瘤部位、大小、栓塞程度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有相关性,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手术风险高,应根据个体化进一步治疗。第二章 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我院近4年应用PED治疗的19例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效果、并发症和抗聚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动脉瘤患者共20个动脉瘤,19例患者中4例植入2枚PED,其余患者植入1枚PED。单纯行PED治疗12例,联合弹簧圈治疗7例(其中包括2例蛇形动脉瘤)。所有PED均顺利到位。所有患者术中即刻造影见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术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轻微脑实质出血伴术后第1天一过性偏瘫,1例术后第一天瘤周渗血,术后12例患者行DSA复查随访,9例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动脉瘤体积明显缩小(1例蛇形动脉瘤效果良好),1例治疗无效。平均随访时间7.6个月。结论:应用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良好,但患者对双抗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有时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对于PED的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的用药仍需进一步的随访和探索。

宋磊[2](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俞大林[3](2019)在《脑室出血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因脑室出血入院的417例的临床资料,均行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室出血。并排除外伤引起的脑室出血。大部分病例通过CTA、DSA、MRA等检查明确有无脑血管异常。出院功能状态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改良后RANKIN(mRS)评分及随访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分析了年龄、性别、病因、病因干预、血型、出血部位、入院时GCS评分、EVD、颅内感染、住院天数、出血次数、脑积水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情况汇总:本文共收集417例因脑室出血的病例,其中男性215例(51.6%),女性202例(48.4%),年龄分布在6-76岁,平均年龄(49.3±11.6)。住院天数1-78天,平均天数(19.6±14.0)。既往有高血压病123(29.5%)例、糖尿病12例(2.9%)、凝血功能障碍7例(1.7%)、脑室肿瘤3例(0.7%)、烟雾病216例(51.8%)、动脉瘤32例(7.7%)、动静脉畸形18例(4.3%)、动脉粥样硬化15例(3.6%)。院内死亡29例,放弃治疗41例,常规出院347例。其中367病例有血型结果,血型A型110例(30%)、B型94例(25.6%)、AB型21例(5.7%)、O型140例(38%)、不详2例(0.1%);RH(+)367例、RH(-)0例。急诊行脑室钻引流手术有202例,其中出现颅内感染21例,感染率约10.4%,平均年龄在50.1±10.1(岁)。住院时间1-78天,平均24.2±17.1。所有病例均有随访,时间跨度17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3±20)个月。性格暴躁型177例(42.4%)、温和型169例(40.5%)、外向型44例(10.6%)、内向型27例(6.5%)。复发6例(1.4%),发生脑梗塞2例(0.5%)。院内死亡29例,自理能力:随访发现新增死亡66例(17.0%)、完全依赖照护52例(13.4%)、大部分需要照护22例(5.7%)、少部分需要照护52例(13.4%)、无需照料196例(50.5%)。2、单因素分析:烟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脑室肿瘤、凝血功能障碍、手术后颅内感染、糖尿病、高血压、再出血、性别、血型、伴发部位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CS评分、脑室外引流、住院天数、GOS评分、mRS、出血次数、性格、HCP、年龄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出血次数与烟雾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脑室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高血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GCS评分、手术、住院天数、GOS评分、mRS、出血次数、性格、年龄、HCP共9个变量与自理能力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烟雾病所致脑室出血次数与颅内血管重建术存在负相关(P<0.05),即颅内血管重建术可降低发生脑室出血的次数。4、多因素分析:GOS评分、mRS评分、住院天数、出血次数、年龄3(3140岁)、重度(GCS评分79分)、脑积水、是否行脑室钻孔引流术、性别等是影响患者长期自理能力的因素(P<0.05);其中脑室出血次数、年龄、脑积水是影响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5、ROC曲线下面积0.881,P<0.05,灵敏度0.822,特异度0.865,约登指数0.687,GCS=9.5分时采取手术治疗,可取的较好的结果。结论:脑室出血次数、脑积水、年龄是主要影响IVH预后的相关因素,脑室出血次数、GCS评分与脑积水具有相关性。烟雾病是脑室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GCS评分在910分时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周华康,曹悦,金凯,赵刚,卞冰阳[4](2018)在《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目的脊膜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椎管内良性肿瘤,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骨化型脊膜瘤(OSM)是分化型脊膜瘤的罕见亚型。OSM的特点是在肿瘤内部存在可变数目、由间质分化的骨针状体。一般病例依据临床表现、MRI表现可初步诊断,根据病理可确诊。OSM由于其独特的分化形式,使邻近蛛网膜发生骨化,导致此天然屏障消失,增加手术切除难度。本文主要通过对OSM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宋泽[5](2018)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低级别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07月至2018年03月57例Hunt-Hess 0-Ⅲ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为支架辅助栓塞组(火箭军总医院25例患者)和手术夹闭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32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瘤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临床疗效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0%(22/25)和93.8%(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术后6月预后良好(mRS≤2级)90.9%(20/22)和85.7%(2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手术相关不良事件16.0%(4/25)和21.8%(7/32),手术夹闭组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支架辅助栓塞组经过6-36个月(中位数12个月)影像学的随访,22个动脉瘤有3个(13.6%)动脉瘤残留或复发,手术夹闭组经过5-26个月(中位数9个月)随访,28个动脉瘤2个(7.1%)动脉瘤残留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低级别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此类型动脉瘤应由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多学科决策,在两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时,可以考虑优先选择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张翔[6](2017)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治疗经验的初步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桥脑、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病史、临床表现、手术指针、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并初步总结相关手术技巧、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08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所有经影像学证实的BSC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手术分为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其中手术组患者入院时、术后末次随访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比较手术组患者在手术干预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手术组和保守组末次随访行卡氏功能预后状态评分(KPS),定义KPS评分>60分者为预后好,通过手术组和保守组末次随访中KPS评分>60分患者所占的比例来比较治疗方式选择对预后影响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手术组和有手术指针但未手术患者在出院后发生再出血事件占各自群体的比例来分析手术降低术后再出血事件发生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9年间共收治BSCM患者34例。接受手术患者11例、保守随访观察23例(其中有手术指针未手术者13例),34例患者年出血率为3. 0%、年再出血率为52.9%。主要临床表现为颅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手术组有9例采取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病灶,乙状窦后入路及小脑扁桃体间入路各一例,血肿亚急性期手术8例,急诊手术1例,病灶全切10例,1例儿童死于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30. 5月,随访中未发生再出血事件及病灶复发,手术组术前、末次随访中NIHSS评分比较P<0.05,神经功能损伤未见加重。保守治疗组平均随访42. 1月,9例患者发生再出血事件(其中有手术指针未手术者5人发生再次出血事件),KPS评分>60分者17人,<60分者有6人(1人死亡),手术组KPS评分>60分10人;两组末次随访中KPS评分>60分患者数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手术组患者未发生再次出血事件,有手术指针未手术患者发生5次再出血事件,经统计学分析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以下桥脑背侧CM可以考虑手术治疗:1).外生型病变(病变靠近软脑膜,2mm以内);2).有一次及以上出血史或进展性神经功能缺损;3).病情危重威胁生命者可急诊手术减压挽救患者生命;4).无影响患者渡过围手术期的重大基础疾病。建议于血肿亚急性期手术,术后效果满意。儿童患者需严格把握手术指针;2.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未见加重,可以得到改善;3.手术全切病灶可以降低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4.桥脑背侧CM可以通过小脑延髓裂入路安全切除。

杨永林[7](2016)在《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的11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4人,平均年龄:61岁。4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1例患者曾因阑尾炎在10年前行阑尾切除病史。4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症状。Hunt-Hess分级:6例患者为Ⅰ级,4例患者为Ⅱ级,1例患者为Ⅲ级。Fisher分级,其中Ⅱ级8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分类:1例为小型动脉瘤,10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动脉瘤的瘤颈分类:10例为窄颈动脉瘤,1例为宽颈动脉瘤;按照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1例位于第3段。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Raymond分级,完全栓塞9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其中10例患者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血管内治疗因为其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和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可作为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手段。2.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大多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后交通动脉的通畅。3.当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同侧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对介入路径的合理化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第二部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目的:我们通过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我们对以下数据进行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结果、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的临床评估、以及影像学结果和临床随访结果等。结果:2006年9月2015年12月,在山东日照市人民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经DSA检查,确诊真正后交通动脉瘤21例,其中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其中女性7人,男性3人,平均年龄:59.9岁。3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2例患者有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吸烟史,1例患者曾因胫骨骨折在5年前行手术史。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者3例。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3例。Fisher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3例。行DSA检查,发现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按照大小分类:2例为小型动脉瘤,8例为中型动脉瘤;按照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处于的位置分类:9例位于第1段,1例位于第2段。全部病人GOS预后评分为5分。结论:1.显微手术治疗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2.根据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动脉瘤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赵刚[8](2015)在《烟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 ——机制及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被很多学者称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疾病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最初诊断Moyamoya病主要是依据1969年Suzuki等[1]的诊断标准,Suzuki和Takaku依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提出将Moyamoya病的血管造影表现分成6期,故Moyamoya病为一种被人类所认识的较新疾病,其病因、自然病程、治疗方法等尚不清楚,均处于研究阶段。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以有脑出血、脑缺血、癫痫、头痛、智力下降等等,儿童患者和成人患者的临床表现又不完全相同,在儿童主要表现为缺血症状,在成人则多表现为出血症状和部分缺血发病。目前临床上针对Moyamoya病的治疗分为两类,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科治疗 Moyamoya病认为当脑灌注储备尚属正常范围时,宜暂行内科保守治疗,否则过于积极进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则可使脑组织过度灌注而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出现了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当脑灌注储备已下降时,则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2]。现在应用的主要药物有抗血小板制剂、、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血管扩张剂和纤维蛋白溶解剂,别的药物包括抗惊厥药和类固醇,分别用于癫痫型和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抗血小板制剂主要为通过预防动脉狭窄处血栓的形成进而防止发生脑栓塞;钙离子拮抗剂可减轻反复发生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频率以及其严重程度,对于Moyamoya病患者难治性头痛或偏头痛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其可能引起血压下降,所以需要谨慎使用。故以上药物效果均不确切,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外科干预血流重建是目前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减少继发性卒中的最为有效手段[2]。以上治疗效果不良时,TIA就有可能不能恢复或直接出现永久性的脑梗死,然而针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确切的药物更是稀少,众所周知,脑梗死的治疗,本身就是个难题。近年有关脑缺血损伤的发病机理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发病及发展机制的学说较多,其中以脑缺血神经元损伤的“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e amino acid,EAA)神经毒学说”倍受关注[3]:脑内微透析技术的应用发现了脑缺血时脑组织缺血区细胞外液中EAA显着升高,细胞外液大量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堆积可激活离子型EAA受体,打开了Ca2+和Na+通道,改变了离子的通透性,造成神经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紊乱,主要为Ca2+和Na+大量内流,引起了神经细胞肿胀、死亡。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胶质型谷氨酸转运体在清除细胞外Glu、防止Glu在突触间隙过载引发的非受控性的神经原放电起着重要作用。早期动物实验发现拮抗EAA释放可减少脑梗塞的面积,临床实验却发现已有的EAA拮抗剂不良反应大或效果不明显。同时,目前神经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为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脑神经的保护性作用,并且初步证明Res对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但是保护机理争论较多。因此,有必要寻找不良反应小、效果良好的拮抗EAA兴奋性毒性的方法,寻找确实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是神经医学界的一致梦想,故深入研究Res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外科治疗 Moyamoya病的依据其中有O-gawa[4]用133Xe静脉注射法针对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研究表明,Moyamoya病患者和正常人大脑半球CBF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Moyamoya病组下降更为明显;正常人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额叶通常占优势,而在Moyamoya病患者枕叶占据明显优势,提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系统缺血更为明显。青少年Moyamoya患者的大脑半球CBF与血管造影显示闭塞程度相关,随着闭塞程度的加重,大脑半球的CBF下降,rCBF也随闭塞程度加重而表现明显的枕叶增加。因此理论上,直接增加皮质CBF(特别是前部CBF)的手术方法都可选择,直接吻合搭桥手术的理论支持正基于此。在自然情况下,颅外与皮质血管之间侧支循环形成受到限制,为了给此种侧支吻合创造条件,间接搭桥手术已经用于了治疗Moyamoya病,并且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间接搭桥术之后的侧支血管形成,尚可减少颅内自发性侧支血管过度扩张所引起的微动脉瘤形成及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5]。外科手术目前主要为两种术式主流,一种是直接搭桥术,主要指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STA-MCA),另一种是脑-硬膜-动脉血管联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直接血管吻合术优点主要为:(1)起效快,能明显的增加CBF,有效的改善缺血区的血供;术中运用红外线成像系统进行监测,局部能发现明显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脑皮层温度分布的改变[6];(2)烟雾血管的负荷降低,从而降低出血的危险性。直接血管吻合术的缺点是:(l)Moyamoya病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其他血管细并且脆弱,吻合困难,对手术技术要求高;(2)术中需要临时阻断大脑中动脉,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3)可能破坏原已经形成的侧支循环;(4)术后吻合端有可能发生狭窄或闭塞,远期效果难以肯定。(5)术后的局部高灌注可能导致短暂性的神经功能的恶化[7],甚至在吻合部位产生血管源性水肿而导致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8]。EDAS虽然起效慢,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但是该术式简单、不阻断大脑中动脉、一般不会破坏原来已有的颅内外的侧枝循环,极少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恶化、血管源性水肿和迟发性脑内血肿等。所以,两种手术方式在学术界尚存在疗效上的争论。第一部分 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联通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分析——烟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研究目的从Moyamoya病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脑功能三方面的变化来综合评价改良EDAS术治疗Moyamoya病的效果。方法1.对象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改良EDAS术治疗Moyamoya病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0~51.2岁,缺血型Moyamoya病29例,出血型Moyamoya病7例。5例行双侧手术治疗,共行41侧大脑半球EDAS术治疗。2.检查内容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检查,酌情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术后 3~4 个月均行 SPECT 检查,同时根据患者依从性情况酌情行DSA或MRA检查。3.手术方法采用改良EDAS术。分离颞浅动脉顶支或颞浅动脉额支,个别为分离颈外动脉的枕动脉,皮肤切口按动脉走形。颞浅动脉两侧各留下3.0~5.0 mm筋膜,游离长度一般在9.0~10.0cm,镜下广泛分离蛛网膜,将颞浅动脉贴覆于软脑膜上。部分缝合硬脑膜,覆盖到颞浅动脉上面。还纳固定骨瓣。如果为双侧Moyamoya病,在一侧手术后3个月行对侧手术。4.术前、术后症状随访针对术前出现的症状,包括肢体肌力下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持续头痛、视觉阻碍等,对照术后随访期间有无变化。5.术前、术后影像学对照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DSA或MRA,对照术区颅内外血管沟通情况、颅底增生烟雾样血管是否减少等。6.术前、术后SPECT对照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SPECT,了解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由于rCBF一般与局部的脑功能代谢平行,所以SPECT检查在一定的程度上亦能反映局部的脑功能状态[9]。对照手术侧大脑半球SPECT平均计数的平均值的手术前后改变。结果1.临床症状的变化本组36例患者接受改良EDAS术治疗,术后症状均好转或在随访过程中原有症状无加重并且未出现新发症状。同时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影像学的结果41侧Moyamoya病大脑半球接受改良EDAS术治疗,术后影像学复查较术前总体改善率为65.9%(27/41),其中缺血型Moyamoya病34侧,影像学改善24侧(70.6%);出血型Moyamoya病7例,改善3例(42.9%)。3.SPECT的结果41侧Moyamoya病大脑半球接受改良EDAS术治疗,术后SPECT检查较术前总体改善率为56.1%(23/41),其中缺血型Moyamoya病34侧,SPECT检查改善20侧(58.8%);出血型Moyamoya病7例,改善2例(28.6%)。小结改良EDAS术治疗Moyamoya病,术后随访发现无论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脑功能方面均有改善,缺血型Moyamoya病患者中更明显。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烟雾病的内科治疗方面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大鼠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时,Res对神经功能、梗塞体积、脑含水量的影响和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是否存在,同时研究此种情况下脑组织内谷氨酸转运体表达的变化,探讨Res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寻找不良反应小、效果好的拮抗EAA的兴奋性毒性的脑神经保护药物。方法1.动物分组A组为假手术组,B1、B2组分别为术后持续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后丙二醇溶液组,C1~C3组为持续缺血后Res干预组,D1~D3组为缺血再灌注后Res干预组,药物剂量分别为10-8g/kg(低剂量组),10-7g/kg(中剂量),10-6g/kg(高剂量组)。对照组只给予溶剂丙二醇的注射。9个组别最终接受丙二醇体积分数是0.04%。2.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制备B1组、B2组,C1~C3组,D1~D3组的模型制备采用Longa等[10]的改良线栓法。A组,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但不插线。3.给药方法B1、Cl、C2、C3组大鼠在栓塞大脑中动脉完成后立即静脉注射0.04%丙二醇溶液或Res溶液,连续给药3 d。B2、D1、D2、D3组在再灌注前5 min静脉注射0.04%丙二醇溶液或Res溶液,连续给药3 d。4.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各组取10只大鼠在术后24 h断头取脑,经速冻、等份切片、TTC(2,3,5-triphenyltertrazolium chloride,TTC)溶液避光孵育、多聚甲醛液固定后,按颜色分离梗死组织及正常组织,分别称重。脑梗死体积(%)=苍白区质量/(苍白区质量+非苍白区质量)×100%[11,12]。5.脑含水量的测定采用干湿重法[13]。缺血24 h后断头,取缺血侧脑组织称湿重,然后放入100℃烤箱中烤干,再称脑组织干重。脑含水量比=(湿重-干重)/湿重×100%。6.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谷氨酸-胱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ate transporter,GLAST)与神经胶质谷氨酸转运体(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 1,GLT-1)蛋白表达取各组SD大鼠5只,断头取脑,常规免疫组化处理,SP法染色后,显微镜下DAB显色,苏木素复染,甘油封片后,进行图像采集,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吸光度值,转换成数据,比较各组GLAST及GLT-1表达高低。7.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es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Res干预可明显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且高剂量Res效果更明显。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es对大鼠梗死体积的影响C3组的梗死体积小于Bl、C1和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D1、D2和D3组有差别,D3组效果优于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es对脑水肿的影响C2和C3组的脑含水量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D3组脑含水量亦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es对GLAST表达的影响C3组GLAST含量高于Bl、C1和C2组,D3组高于B2、D1和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Res对GLT-1表达的影响C3组GLT-1含量高于B1、C1和C2组,D3组高于B2、D1和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Res对大鼠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进行干预,提示对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均有改善,同时高剂量Res可能通过升高GLT-1和GLAST浓度来降低Glu浓度,保护缺血的脑神经元。结论该研究对改良EDAS术后患者随访,从临床症状、影像学、脑功能三方面证明了该术式治疗Moyamoya病疗效肯定,特别是对缺血型Moyamoya病效果良好,为Moyamoya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明确了Res通过提高GLAST和GLT-1的表达,缩小梗死面积和减轻脑水肿,起到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对Moyamoya病导致脑梗死的内科药物治疗方面有一定帮助。

梁国标[9](2008)在《1. 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2. 光动力治疗裸鼠皮下移植的C6胶质瘤对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症、安全性及影响预后因素,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沈阳军区总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537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男性659例,女性878例,年龄17-84岁,平均年龄60.8岁。术前Hunt-Hess分级0级22例,I级207例,II级437例,III级760例,IV级76例,V级35例。377例有高血压病史,221例有糖尿病病史,17例合并脑梗塞。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行CT检查,1515急性剧烈头痛患者行CT检查或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Fisher I级36例,Fisher II级397例,Fisher III级891例,Fisher IV级213例。本组患者1532例行全脑血管连续造影术,并行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空间三维关系。所有患者均经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介入医生阅片,根据动脉瘤形态、部位及患者临床状态,并与患者家属及本人交流共同制定治疗计划。本组889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处理责任病灶,另外3例同侧串联性多发动脉瘤和1例CT及造影无法判断责任病灶的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期采用显微外科夹闭动脉瘤,共夹闭893例动脉瘤。621例行血管内治疗:窄颈动脉瘤采用单纯微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单纯支架成形,其中部分多发动脉瘤病例同期栓塞所有动脉瘤;23例行保守(未)治疗(由于经济、技术、风险等原因)。术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再出血率,48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和35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血管内治疗组术后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589例,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3-5分)22例,死亡10例;显微外科手术组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796例,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3-5分)61例,死亡32例。随访血管内治疗组患者349例,再出血7例(脑血管造影显示4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2例其他部位再发动脉瘤,1例原因不明);随访显微外科手术组患者571例,再出血9例(脑血管造影显示7例术后动脉瘤复发,2例其他部位再发动脉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患者复查脑血管造影(6m~3Y),显示瘤颈残留2例,动脉瘤复发1例;35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复查脑血管造影(6m~27m),显示动脉瘤再通4例。27例未治疗患者中11例因再出血死亡(2w~7m)。结论:1.大部分动脉瘤同时适合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总体上预后优于显微外科手术,在动脉瘤患者既适合血管内治疗又适合显微外科手术时,应首选血管内治疗;2.动脉瘤在手术后随病情的等级升级,功能障碍比率增大,死亡率提高,风险性较大。但在同等级情况下,血管内治疗优越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当IV、V级动脉瘤出血形成血肿脑疝时,应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尽量缩短发生脑疝距离手术的时间,如根据出血可判断动脉瘤部位可直接探查手术;3.动脉瘤在出血3-14d治疗增加死亡率和病残率,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无论显微外科手术还是血管内治疗,治疗时机应选择在3d以内或14d以后;如需在3-14d治疗,应首选血管内治疗;4.动脉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功能障碍增多,手术风险增大,特别是60岁以上年龄组,应首选血管内治疗;5.动脉瘤大小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大行动脉瘤应首选血管内治疗,风险性小,成功率高。颅内支架治疗微小动脉瘤具有潜在的优势;6.动脉瘤在不同部位选择治疗方法存在差异,即在大脑中动脉瘤应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为佳,其他部位采用血管内治疗为佳,7.多发动脉瘤和未破裂应首选血管内治疗;8.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应用液态非粘附材料血管内治疗有独特的优势;9.无论显微外科还是血管内治疗,均无法完全避免血管痉挛及缺血性损害的发生,并且发生率与治疗方法无明确相关,应在术后积极进行抗血管痉挛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临床分级、动脉瘤部位、形态学特点和医院、医生经验等综合因素选择治疗策略,必要时联合两种治疗手段。目的分析应用国产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HpD)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裸鼠皮下C6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的变化情况,探讨血管生成在PDT治疗后在肿瘤复发中可能起的作用,为临床PDT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大鼠C6胶质瘤细胞常规体外培养后,进行C6胶质瘤的裸鼠皮下移植,于l5d时取出肿瘤制成1×1×lmm3大小的组织块,分别接种于裸小鼠的四个部位(双侧腋窝和腹股沟皮下)。待肿瘤大直径长至7mm左右开始PDT治疗,每小组裸小鼠都以同侧治疗,对侧作为对照。使用Lumacare-051光动力学治疗仪在波长628 nm、照光强度20 mW/cm2、照光时间5 min条件下,给与不同的HpD浓度(5 mg/kg、10 mg/kg、20 mg/kg和30 mg/kg)进行PDT治疗。测定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然后处死裸鼠行HE染色组织病理观察,TUNEL法检测不同HpD浓度组C6胶质瘤细胞经PDT治疗后的细胞凋亡率,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经PDT治疗后VEGF蛋白含量及变化。结果1.C6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各治疗组的对侧对照肿瘤体积逐渐增大;经不同浓度PDT治疗的各组肿瘤在第2-3天明显增大,3天后出现瘤区皮下出血,在3-10天治疗组肿瘤无明显增大,1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抑瘤明显。镜下可见治疗组肿瘤细胞死亡及间质内陈旧性出血。2.VEGF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查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可见呈较弥散的VEGF表达,呈阳性。阳性反应位于瘤细胞胞质,部分位于血管。单纯光照射对照组与加药后对照组VEGF表达无差异。在HpD治疗组VEGF在治疗后1天达到表达的高峰(图1,2),治疗组与各自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1),在3天时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并且HpD 5mg/kg组与10mg/kg、20mg/kg、30mg/kg组只在治疗后1天存在组间差异(P<0.01),而HpD 10mg/kg、20mg/kg、30mg/kg组间VEGF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3.TUNEL测定细胞凋亡率:HpD 5mg/kg、10mg/kg、20mg/kg与30mg/kg浓度组C6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经PDT后TUNEL染色可见:部分细胞出现细胞缩小、染色质边集呈新月形、分叶状及不规则形、凋亡小体形成、细胞核内棕黄色颗粒等改变,凋亡率为35.5%,52.8%,56.4%,63.2%。只加光敏剂不照光的C6胶质瘤细胞经TUNEL染色后可见细胞形态良好,有极少量凋亡样细胞存在。结论1、PDT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对C6胶质瘤细胞有明确杀伤效应;2、PDT能够引起C6胶质瘤细胞出现细胞凋亡,并且与HPD的浓度相关。3、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对C6胶质瘤经PDT治疗后在24小时后出现VEGF蛋白表达高峰,3天后VEGF蛋白表达减少与对照组无差异。PDT治疗杀伤胶质瘤后的VEGF的表达,可能有肿瘤自我保护的作用,可能是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张玉龙[10](2006)在《非高血压性自发颅内出血的病因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自发颅内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急诊,分为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脑实质出血,虽然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病例能找到明确病因,但部分患者仍因没有及时明确病因或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而导致预后差。国内外对于自发颅内出血的特点和治疗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国内外对于其病因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 目的:在此对于非高血压性自发颅内出血的病因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其存在的差异。 方法: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对引起非高血压性自发颅内出血的各种病因进行归类,采用Excel建立关系数据库,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相关因素,拟定数据收集项目,初步确定数据库架构。在军卫1号网络中心协助下进行相关病案号的检索和筛选,并分次分期借出病案,详细查阅,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收集。将收集的数据资料录入数据库,检查数据库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按设计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共纳入61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47例自发脑实质出血病例,明确相关临床特点,采用SPSS11.0汉化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统计学和临床意义进行评定。对108例非高血压性自发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内出血患者进行分析,行DSA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结果:61例SAH的患者中,动脉瘤52例(85.2%),脑动静脉畸形2例(3.3%),海绵状血管瘤1例(1.6%),动脉瘤合并AVM1例(1.6%),

二、脉络膜下腔爆发性出血后钙化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络膜下腔爆发性出血后钙化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治疗回顾性分析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资料
        1.3 手术治疗方式
        1.4 随访方法及疗效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六、不足
第二章 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围手术期用药处理
        1.5 随访方法及效果评价
    三、结果
        1.1 手术结果
        1.2 随访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中英文单词缩写
致谢

(3)脑室出血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影像资料
        3.1.3 检验资料
        3.1.4 手术治疗
        3.1.5 随访情况
    3.2 单因素分析
        3.2.1 正态性检验
        3.2.2 Kruskal-Wallis H
        3.2.3 由于血型仅能在神经外科可以收集,现对血型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
    3.3 相关性分析
    3.4 logistic回归分析
    3.5 脑室出血次数病因分析
        3.5.1 脑室出血次数描述性分析
        3.5.2 单因素分析
    3.6 GCS评分对脑室出血预后分析
        3.6.1
    3.7 脑积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3.7.1 单因素分析
        3.7.2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4)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OSM的病因
2 OSM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表现
    2.3 病理表现
3 OSM的治疗
4 OSM的预后转归
5 展望

(5)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动脉瘤特征
    2.3 治疗方法
    2.4 评估指标
    2.5 结果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比较
    3.2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比较
    3.3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6月预后良好率比较
    3.4 支架辅助栓塞组与手术夹闭组术后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概述
    4.2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4.3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4.4 治疗策略的选择
    4.5 支架辅助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MCBIF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4.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4.7 脑血管痉挛
    4.8 术后动脉瘤复发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治疗经验的初步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的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病因
        3.2 学界对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3.4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的纳入标准
        1.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病例数据的方法
        1.2.2 数据内容
        1.2.2.1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一般情况
        1.2.2.2 临床表现
        1.2.2.3 影像学资料
        1.2.2.4 动脉瘤的分类
        1.2.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术中评价
        1.2.4 并发症
        1.2.5 预后和随访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既往病史
        2.3 症状和体征
        2.4 影像学结果
        2.5 显微手术治疗的时间
        2.6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评价
        2.7 临床结果
        2.8 随访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解剖
        3.2 后交通动脉池与临近蛛网膜结构
        3.3 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烟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 ——机制及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联通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分析—烟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研究
    1 对象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烟雾病的内科治疗方面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1. 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2. 光动力治疗裸鼠皮下移植的C6胶质瘤对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光动力治疗裸鼠皮下移植的C6 胶质瘤对VEGF 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临床表现和治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VEGF 及其在胶质瘤生长和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英文论着

(10)非高血压性自发颅内出血的病因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现状
    自发脑实质出血研究现状
    病因影像学表现
第一部分 病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影像学结果和治疗分析
    一般资料
    造影结果
    治疗
    病因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脉络膜下腔爆发性出血后钙化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治疗回顾性分析[D]. 廖永鸿.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3]脑室出血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俞大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4]骨化型脊膜瘤的诊断与治疗[J]. 周华康,曹悦,金凯,赵刚,卞冰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8(12)
  • [5]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与手术夹闭的对比研究[D]. 宋泽. 苏州大学, 2018(04)
  • [6]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治疗经验的初步总结[D]. 张翔.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7]真正后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研究[D]. 杨永林. 青岛大学, 2016(02)
  • [8]烟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 ——机制及手术治疗[D]. 赵刚.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1)
  • [9]1. 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2. 光动力治疗裸鼠皮下移植的C6胶质瘤对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D]. 梁国标.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非高血压性自发颅内出血的病因及特点分析[D]. 张玉龙.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爆发性脉络膜下出血后钙化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