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和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

林区和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

一、林区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皓琳[1](2019)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建设城市森林已经大多数城市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具有盐碱特点的沿海城市,受到盐碱地恶劣自然条件的桎梏,其城市森林普遍存在林相单调、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差、生态系统脆弱等突出问题。为解决滨海盐碱城市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景观较差的现状,论文研究选择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这一具有盐碱地改良和林业建设基础的城市进行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设计研究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对解决河口区滨海盐碱地现有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的主要规划成果如下:1、滨海盐碱地是分布在近海岸或河口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上,pH值在7-9,自然条件下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一种土地类型。滨海盐碱土根据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分为轻度[含盐量0.1%-0.2%,碱化度5%-10%]、中度[含盐量0.2%-0.4%,碱化度10%-15%(20%)]和重度[含盐量 0.4%-0.6%(1.0%),碱化度 15%(20%)-20%(30%)]3个等级。河口区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盐碱程度以中重度为主,pH值8.5左右。对于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方法。基于对滨海盐碱土的基本特征,提出采用综合技术以解决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问题的方向及途径。2、搜集和整理出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的耐盐碱植物资源119种,按植物的耐盐碱程度分为重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6%以上)39种,中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0.6%)36种,轻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以下)44种。按植物的生活型,有乔木树种40种,包括常绿乔木4种、落叶乔木36种;灌木28种,包括常绿灌木8种、落叶灌木20种;草本植物有47种,包括18种1-2年生草本和29种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4种。并从植物的大小、形态、颜色等观赏角度对收集的耐盐碱植物的景观效果和价值进行了评价。3、归纳总结出能够提高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的3种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曹妃甸植物景观建设模式和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4、提出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规划的主要方向和建议,以及规划设计可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和参数。5、提出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主要选择的树种,包括10种骨干树种、20种道路绿化树种、16种防护林绿化树种、22种庭院绿化树种、35种其他主要树种、10种草坪及地被植物。6、确定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以“两带、三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骨干框架和以“一环、两轴、多区”为依托的城市森林建设功能体系,林业布局结构为串联起全区生态片林、防护林廊道、景观节点的生态宜居格局。7、将河口区绿地划分为斑块式绿地(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廊道式绿地(包括道路绿地、河岸绿地)两种绿地类型。在不同的绿地类型中选择典型案例如城东森林公园、城北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G340等,从区域概况、森林质量提升对策和植物配置设计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和探讨,形成面向全区、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的概念性规划方案,预期将实现河口区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42%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m2以上。

王媛利[2](2014)在《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文中认为乌拉特后旗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园林绿化工作起步较晚,本文就如何加强旗县内园林绿化工作,令其科学有序的发展,采用了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剖析。通过对包头和新加坡园林绿化中优点经验借鉴,就乌拉特后旗园林绿化现状中存在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到位,绿化风格不一,设计理念不统一,乡土树种利用不足与新优物种引入稀少,同一植物应用形式单一,植物间相互配置死板,立体绿化几近空白等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设管理方面提出了要强化科学园林绿化、严格依法实施和下大力气抓好景观保护工作。在绿化技术方面,首先在景观创建上要结合乌拉特后旗视域广阔的特点,创建更加大自然的绿化风格;其次在树种选择上,要加强对柽柳和桂香柳等乡土树种的应用,展现原有气韵,大胆引入适宜乌拉特后旗气候条件的内蒙古新优植物,这样丰富绿化品种也增添绿化效果;再有在植物配置方面要敢于突破,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可以单元设计,整体布局,改变陈旧的“士兵排排站”绿化样式。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方面提出了要从绿化指标、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城市形象、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多渠道增加绿化资金,保障绿化投入;狠抓重点,突出园林绿化特色;增加专业人才,强化绿化科技力量;科学园林绿化老城区,切实提高城市品位。通过吸取经验和改进,乌拉特后旗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国家园林县城,为居民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宜人的环境,促进乌拉特后旗整个社会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李璇[3](2014)在《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文中认为海南地处中国南部,是国内外着名的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海南以其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多个国际顶级酒店开发和管理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高品质度假酒店。具有浓郁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是海南度假酒店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海南地域景观特色、地域文化风情的重要元素,更是度假酒店的高尚品质的体现。植物是园林建设和景观塑造的第一素材,是园林景观的核心内容。利用多样的植物景观来丰富度假酒店的空间类型,营造轻松宜人的氛围,突出度假酒店的主题和特色已经成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海南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海南已建成的多个度假酒店所采用的植物材料和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详细统计整理,从植物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海南度假酒店的景观发展现状,总结了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材料选择的依据和原则,主要有: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植物材料选择,选择体现海南植被特征的植物材料,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材料,选择相对安全的植物材料,选择便于养护管理的植物材料,遵循植物生长习性和生态特征等方面。文章提出了植物群落的构建的原则与方法:应当构建多种类型的植物群落景观,应当合理利用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应当构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和原则,尤其针对使用者需求和度假酒店各个功能区对植物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基于调查分析与归纳总结,提出了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的发展启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加强立体绿化,形成和发展海南度假酒店的独特风格。最后,文章对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分析。

陈翰逸[4](2013)在《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线性绿带及其侧翼公园绿地生态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建设的持续扩张,特别是环城道路建设的绿化生态模式滞后不足,这也成为制约城市市区与市域郊区环境生态关系协调发展的瓶颈。本文以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线性绿带及其侧翼公园绿地生态规划为例,旨在实现生态足迹视野下的外环高速干道线性绿带的可持续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从概念的诠释到国外模式经验总结与借鉴运用,为上海市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例调查法,经现场调研分析,通过研究的技术路线,从国内外城市空间与道路格局理论与现代环城高速干道绿带研究理论阐述入手,回顾西方现代以伊利尔·沙里宁为代表的、实行有机疏散的规划思想,从城市的空间精神上倡导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上海的城市规划在历史上曾运用了“区域规划、“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特别是艾伯克隆比主持的大伦敦规划对上海《都市计划》产生影响,而且是现代西方的绿带理论及环城绿带概念与上海市整个市域范围的环城道路生态环境构架有关。本文选取了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绿带规划作为分析案例,从干道的主线两侧、路肩、边坡、隔离带绿化、干道互通立交等进行绿化设计分析,以外环高速干道绿带跨涉八个各区段景园进行了“长藤结瓜”创意意象,在景区、景园、景序、景点的设计上运用,形成绿带线性景观结构。并选取了具有典型郊野风致的顾村公园进行了主题概念性规划和各片区景点的造景规划。经过三个项目案例由段连线、由线串点、从主题意象确立的概念规划到各功能区、段的场地规划、空间流线、景序景秩的视觉分析,运用造园要素对各景点景维的造景创造,均以景观生态的可持续环境原则贯穿其间。通过上海外环高速干道的绿带形成,将串联起的郊野风致绿环与市区的各类绿地相连,同时也将城市核心区绿地中的绿核、绿心、绿楔、绿轴、绿岛等形式通过线性绿廊延伸至市域,将多个周边区域绿地联结起来,构建大上海市域范围内的绿色生态网架。从外环高速干道绿带构建的分析规划尝试获得整个市域范围的道路绿带及侧翼公园景观建设的新模式,以期给予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范围的推广运用。

杨辉[5](2012)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坎墩绿地建设现状,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生态安全格局、GIS等多种方法,注重维护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安全布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系统地进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与设计,为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生态安全格局是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性格局,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坎墩街道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绿地类型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绿地面积相差较大,破碎度较大,多样性程度不高等。(3)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为:一核、两廊、三片、四轴、多点。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引导城镇生态化建设,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城乡一体化,促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4)宏观层次:绿地系统五大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完善城镇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明确各绿地斑块在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坎墩的城镇生态设计提供依据。(5)中观层次:从城镇绿地系统的六大类型绿地出发,进一步明确绿地规划的范围,面积及位置等基础信息,制定相关的导则指导城镇绿地系统微观的设计;(6)微观层次: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结合设计地段的的具体景观特点及在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进行不同类型的绿地的树种规划、防火型绿地植物配置、三塘横江绿地与中横线廊道绿地景观带等的景观优化设计等。

曾珵[6](2012)在《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园区是新时期组织工业化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空间组织方式,是集产业、示范、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具有科技价值的,污染小、绿色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枸杞产业园通过枸杞产业的扩张、创新、聚集,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工业重组布局,减少对基础设施要求的复杂性,节约建设费用,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快速转化区域现实和潜在优势,弥补欠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经济条件、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不足。枸杞产业园区通过枸杞生产、加工、交易、休闲等,逐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同时具有特色的田园景区。本论文的目的是探寻适合于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的设计方法,从科学规划的角度,采用有效的规划手段对枸杞产业园区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青海地区枸杞产业状况、青海省枸杞生产加工基地、青海省民工住区、青海省街头公园等的实地调研,分析了青海省发展枸杞产业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枸杞有机种植为基础、梯次加工和循环利用为纽带,规划建设循环型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产业集聚、优势明显、规模适度的产业体系。枸杞产业园区的规划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及可行性分析,园区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园区用地调控,总体功能布局,景观绿化和园区细部设计等。针对青海省枸杞产业现状,园区可分为枸杞规模化种植园区,高新科技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循环工业区,农产品物流及商品贸易区,生活管理区和生态保护区等5个区域。规模化种植园是枸杞有机种植和规范化种植的体现;科技示范区是集研发创新、枸杞种质保存、苗木繁育、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枸杞文化展示、参观旅游为一体的功能区;农产品物流及商品贸易区是一个集枸杞初加工、深加工、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园区,枸杞加工生产线设计是其核心内容,从枸杞加工原料的供应,到枸杞的加工,再到枸杞加工产品的产生,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枸杞加工产业链,通过划分为管理服务区、一期工业区和二期工业区形成枸杞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生活管理区营造生态节能的花园式住区;生态保护区通过防护林网的规划,为园区提供生态屏障。枸杞产业园景观绿化方面,通过绿地区域环境一体化规划、城郊绿色廊道规划和特色突出的组团绿地景观规划,实现园区真正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胡文芳[7](2011)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生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领域。论文立足城市规划专业,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范围与期限,规划程序,内容与深度、从管理的视角探讨规划实施政策与策略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基础、方法与途径及保护实践。通过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合理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在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及《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解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及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纲要,并总结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般工作程序。通过对唐山、衡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实证研究,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是重要的基础规划,在此基础上专项规划可分为四个体系:核心专项规划(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支撑体系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复杂性不但表现在技术领域内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的综合性,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而且在行政和社会经济范畴表现为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相互配合,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只有技术策略与政策策略不断完善才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创新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概括为一个空间基础规划及四个规划体系: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和核心专项规划(城市动、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特色规划(生物资源、城市性质);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应用专项规划等四个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科研、重点项目)

李晓琴[8](2010)在《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规划》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生态廊道的防灾减灾效应的研究,使得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人为影响因素降低,起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并对巴东县城区的生态廊道的宽度、内部群落、结构、空间布局分别进行规划设计,为相应的规划建设部门、生态环保部门等提供理论与技术的参考。本文对于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规划,首先根据其特殊的背景条件,研究生态廊道建设与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相关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到生态廊道建设对山地典型地质灾害有防治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生态廊道可以很好的起到防灾减灾作用。同时,结合巴东县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等对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的类型、功能、规模、结构、内部群落进行规划。根据不同的内部主体,将巴东城区生态廊道分为:道路生态廊道、沿江生态廊道、山脉绿带生态廊道。对不同的生态廊道类型,分别进行规模、结构、内部群落的规划,并选取典型区域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规划意向。其次,在对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布局特征呈现棋盘格式,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基于ArcGIS平台对优化前和优化后的生态廊道指标值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生态廊道指标值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功能效应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张学祎[9](2009)在《西峡县城园林植物景观初探》文中认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能源逐步枯竭、城市热岛效应不断扩大、灾害性天气频繁、空气、河流、噪音等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失调等严峻问题。而建设良性循环、生物多样、绿地分布合理的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改善和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研究中,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结合园林城市评价标准,以西峡县城园林绿化为实例研究分析了大量的植物景观案例,并结合实地调研,深入研究探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的理论和具体的植物造景方法。论文以园林城市建设为出发点,结合园林植物造景理论、城市建设理论以及社会行为心理学等理论,通过对西峡县城园林绿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拍摄图片对县城园林绿化景观营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峡县城园林景观营造中植物造景的效果,总结了西峡县城园林绿化景观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为西峡县未来园林建设提供依据,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进行。

段玉玺[10](2008)在《盐池县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与区域生态用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近50多年以来,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西北地区降水资源匮乏,土壤水储量有限,大面积造林往往造成土壤水环境恶化,致使许多人工林生态系统衰退并功能丧失。本研究针对林草植被建设中的土壤水分承载力问题,依据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理论,在2006年和2007年,对盐池沙地造林常见的灌木树种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和四翅滨藜(Atripldex canescens)及主要乔木树种白榆(Ulmus pumila)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L.var. pyramidalis)的蒸腾耗水特性及林分蒸腾耗水规律、林地土壤蒸发耗水规律、林地实际蒸散量、林木需水量和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树种选择和沙地水分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宏观上掌握盐池县水资源数量和分布规律、植被数量和分布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同时,建立了盐池县生态用水的划分体系和计算体系;系统研究了以盐池县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的生态用水量;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深入研究了符合该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合理生态需水量,并探讨了盐池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为该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水分环境容量1.以Penman-Monteith方程作为林分蒸腾量预测模型的基本形式,依据在生长季内各月典型天气下用Li-1600稳态气孔计定位、定时观测得到的林分蒸腾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得到的微气象因子数据,对冠层的反射率、消光系数、冠层阻力、净辐射等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将它们代入预测方程估算了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段内林木实际蒸腾耗水量。同时,根据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吻合效果很好,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利用该方程可较为准确地测算出所研究树种的林木蒸腾量。计算结果表明,树种年蒸腾量大小排列顺序为:沙柳﹥沙枣﹥小叶锦鸡儿﹥四翅滨藜。白榆表现出较低耗水特性,年蒸腾量与沙柳和沙枣接近;新疆杨耗水量约为白榆的1.5倍。2.根据实测数据,建立林地土壤蒸发量(Z)与实验地水面蒸发(X)和土壤含水量(Y)关系的数学模型:Z=0.306-0.025X-5.387Y+9.851e-4 X2+1.423 X Y+22.335 Y 2,R2为0.713。以此分别计算得出了各林分生长季林地土壤蒸发量。在分别求出生长季每月各林分的蒸腾耗水量和林地土壤蒸发量后,进而推求出各林地全年的实际蒸散量。3.依据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在不同土壤水分(SWC)下对林木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测定结果,经拟合,Tr(y)和WUE(y)与SWC(x)的关系曲线均符合三次方程:y=ax3+bx2+cx+d。通过计算,选取维持最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和维持最高蒸腾速率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作为半干旱盐池沙地林木生长适宜土壤水分环境的下限值和上限值,结果为:沙柳10.72%14.36%、沙枣9.12%11.40%、小叶锦鸡儿11.39%13.20%、四翅滨藜10.07%12.20%。4.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在生长季(5~10月),研究地区各灌木的下限需水量分别为:四翅滨藜387mm、小叶锦鸡儿437mm、沙枣445mm和沙柳459mm;乔木的下限需水量分别为:白榆460mm杨新疆602mm。用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林地的蒸散量(林木需水量)代替潜在蒸散量,计算分析了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林木在生长季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5.根据在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所得的林木蒸腾量(T)和林地土壤蒸发量(E),结合该地区生长季80%保证率下的降雨量(P),确定出了盐池沙地在保证林木下限需水量下的最小水分营养面积(A:m2),其关系为:A=1000·T/(P-E)。结果是:沙枣为7m2;沙柳和小叶锦鸡儿为5m2,四翅缤藜为4m2;白榆和新疆杨分别为15m2和20m2。结果表明目前各林分的林木水分营养面积明显不足,而乔木林分更是严重不足。(二)生态用(需)水6.以植被蒸散理论、水量平衡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实测和调查资料,确定了盐池县各类型生态用水的定额标准,并以2005为基准年,计算了各类型的生态用水量。结果为:森林植被生态用水量6.05×108m3/a;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0.19×108m3/a;草地建设生态用水量8.18×108m3/a;湖泊洼地生态用水量0.0627×108m3/a;城镇绿化生态用水量0.0031×108m3/a。7.通过生态用水特征分析,研究了盐池县生态用水量与总降水量的比例关系,即生态用水系数Cu;以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态用水量,即生态用水模数Mu。计算得出全县2005年的Cu为54.29%、Mu为16.73%;2010年的Cu为63.76%、Mu为19.65%。8.以盐池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计算依据,研究了其生态需水,结果为:到2010年,全县生态需水总量为16.93×108m3/a。届时,盐池县会产生1683.56×104m3/a的用水缺口;农业需水量达到1850×104m3/a,为最大用水产业。

二、林区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区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支撑情况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现状
        1.2.1 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树木种植研究现状
        1.2.2 滨海盐碱地的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 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1.3.1 森林质量概念
        1.3.2 景观设计理论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4 水盐运动规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分析
    3.1 滨海盐碱地特性分析
        3.1.1 滨海盐碱地的概念、成因、类型及改良途径
        3.1.2 滨海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2 北方滨海盐碱地区盐生植物资源及景观效果分析
        3.2.1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资源
        3.2.2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3.3 北方滨海城市绿化模式案例分析
        3.3.1 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3.3.2 曹妃甸滨海区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3.3.3 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3.4 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要素分析
        3.4.1 规划区概况
        3.4.2 河口区现有植被状况和景观效果分析
        3.4.3 河口区森林景观营造现有技术
        3.4.4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方向
        3.4.5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的建议
        3.4.6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理论依据
        3.4.7 滨海盐碱地改良采用技术及主要参数
        3.4.8 树种选择
        3.4.9 整体规划
        3.4.10 河口区不同地类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城镇园林绿化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园林绿化
        2.1.2 城镇化
        2.1.3 城镇绿化
    2.2 内涵意义
    2.3 园林绿化对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2.4 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及趋势
        2.4.1 国内外城镇绿化案例借鉴
        2.4.2 国内外发展趋势
第三章 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 乌拉特后旗的基本情况
        3.1.1 区位
        3.1.2 面积、人口、经济
        3.1.3 资源
        3.1.4 气候与水文
        3.1.5 城镇绿化现状调研
    3.2 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及体制不到位
        3.2.2 绿化未体现特有风格,技术力量匮乏
    3.3 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特色及主要措施
        3.3.1 乌拉特后旗主要园林应用树种
        3.3.2 绿化采用技术
        3.3.3 采取措施
    3.4 加快推进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4.1 全面提升各项绿化技术
        3.4.2 提高管理水平对策
        3.4.3 关于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 结论
    4.1 绿化现状
    4.2 展望将来
    4.3 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背景
        1.1.1 自然背景
        1.1.2 政治经济背景
        1.1.3 历史文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结构
    1.5 研究方法
2 概述
    2.1 度假酒店概述
        2.1.1 度假酒店
        2.1.2 中外度假酒店发展历程
        2.1.3 海南度假酒店发展及现状
    2.2 海南植物景观概述
        2.2.1 植物景观
        2.2.2 海南自然植物景观概况
        2.2.3 海南园林植物景观概况
    2.3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
        2.3.1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的特殊性
        2.3.2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的作用
        2.3.2.1 改善生态环境
        2.3.2.2 体现地域景观特征
        2.3.2.3 展现地域文化特征与酒店主题特色
        2.3.2.4 塑造多种空间类型
        2.3.2.5 契合场所精神
        2.3.2.6 予人美的感官感受
3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种类调查
        3.1.1 海南度假酒店常用植物种类统计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1.3 海南度假酒店常用植物观赏特征
        3.1.3.1 观花
        3.1.3.2 观叶
        3.1.3.3 观果
    3.2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群落调查
        3.2.1 群落类型
        3.2.2 群落层次
        3.2.3 实例分析
    3.3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3.3.1 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3.3.2 乡土植物应用比例不足
        3.3.3 立体绿化薄弱
        3.3.4 植物景观缺乏特色
4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要点归纳与总结
    4.1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材料选择
        4.1.1 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植物材料选择
        4.1.2 选择体现海南植被特征的植物材料
        4.1.3 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材料
        4.1.4 选择相对安全的植物材料
        4.1.5 选择便于养护管理的植物材料
        4.1.6 遵循植物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
    4.2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群落构建
        4.2.1 构建多种植物群落类型
        4.2.2 合理利用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4.2.3 构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
    4.3 契合使用者需求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4.3.1 契合感官需求
        4.3.2 契合心理需求
        4.3.3 契合精神文化需求
    4.4 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设计
        4.4.1 建筑外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
        4.4.1.1 建筑出入口的植物景观设计
        4.4.1.2 建筑庭院的植物景观设计
        4.4.1.3 建筑墙基、角隅的植物景观设计
        4.4.1.4 墙体绿化
        4.4.1.5 屋顶绿化
        4.4.2 室外核心景观区植物景观设计
        4.4.2.1 与公共活动场地结合的植物景观设计
        4.4.2.2 与水景和泳池结合的植物景观设计
        4.4.2.3 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绿地景观设计
        4.4.3 场地边界区域植物景观设计
        4.4.3.1 滨海沙滩区植物景观设计
        4.4.3.2 林缘边界植物景观设计
        4.4.3.3 临市政道路边界的植物景观设计
        4.4.3.4 院墙与植物景观
5 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发展启示
    5.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5.2 加强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
    5.3 加强立体绿化
    5.4 形成和发展海南度假酒店的独特风格
    5.5 度假酒店植物景观的发展趋势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线性绿带及其侧翼公园绿地生态景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空间格局与道路系统模式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实例调查法
        1.4.3 逻辑分析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现代环城高速干道及其绿带概念与模式
    2.1 现代环城高速干道的概念
    2.2 西方现代大城市环城高速干道模式
    2.3 现代环城高速干道绿带概念
        2.3.1 环城绿带(Green Belt)的提出
        2.3.2 绿地理论
    2.4 现代环城高速干道绿带的模式
        2.4.1 城市绿地形式
        2.4.2 英国伦敦大都市绿地
        2.4.3 绿链——绿色通道
        2.4.4 绿带的郊野环境意象
第3章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及侧翼公园绿地设计
    3.1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景观规划的意义
        3.1.1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种植设计的景观生态原则
        3.1.2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景观栽植设计
        3.1.3 外环高速干道侧翼公园设计
        3.1.4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及侧翼公园绿地生态设计方法
    3.2 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及侧翼公园绿地的植物选择
第4章 上海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及侧翼公园绿地规划实践
    4.1 基本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2 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概况
        4.2.1 现状分析
    4.3 上海市环城绿带的形成实施与总体目标
    4.4 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建设具体分析
    4.5 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建设
    4.6 上海外环高速干道绿带景观规划案例分析
        4.6.1 区位概况
        4.6.2 场地现状分析
        4.6.2.1 植物及造景现状
        4.6.2.2 物种多样性
        4.6.2.3 道路与水系现状
    4.7 案例一:上海外环高速干道绿带景观设计分析
        4.7.1 主线两侧绿化设计
        4.7.2 路肩、边坡、隔离带绿化设计
        4.7.3 环城高速干道互通立交绿化
        4.7.4 花镜设计
    4.8 案例二:外环高速干道绿带各区段景园创意意象设计分析
        4.8.1 景观框架结构
        4.8.2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及造景特色
第5章 侧翼公园生态造景规划——以顾村公园为例
    5.1 地理区位与现状
    5.2 前期现状调研
        5.2.1 项目概况
        5.2.2 原有场地现状分析
    5.3 总体概念性规划
        5.3.1 规划定位及原则
        5.3.2 主要景观意象
    5.4 详细规划
        5.4.1 水系规划和河道驳岸设计
        5.4.2 园区游线组织与道路设计
        5.4.3 种植景观设计
        5.4.4 建筑小品与景桥设计
    5.5 园区景观分期规划综述
        5.5.1 一期规划景观布局
        5.5.2 公园二期规划布局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绿地系统
        2.1.2 生态安全格局
        2.1.3 城乡一体化
    2.2 城镇绿地系统研究动态
    2.3 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3.1 定位产生的问题
        2.3.2 技术体系薄弱
        2.3.3 生态敏感地区的不当开发
    2.4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绿地系统构建
        2.4.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及意义
        2.4.2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 GIS 技术的城镇绿地系统构建方法
    2.5 小结
3 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条件
        3.1.1.1 地理位置
        3.1.1.2 地势地貌
        3.1.1.3 土壤植被
        3.1.1.4 气候特征
        3.1.1.5 水文特征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2.1 历史沿革
        3.1.2.2 行政建制与人口
        3.1.2.3 产业结构与经济状况
        3.1.2.4 社会基础设施条件
    3.2 坎墩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3.2.1 研究范围及内容
        3.2.2 城市绿地分类
        3.2.3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
    3.3 小结
4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坎墩街道绿地系统优化设计
    4.1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绿地系统优化
        4.1.1 城镇绿地现状分析
        4.1.2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4.1.2.1 规划指导思想
        4.1.2.2 规划原则
        4.1.3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指标
        4.1.3.1 规划目标
        4.1.3.2 指标
        4.1.4 坎墩城镇绿地系统布局模式构建
        4.1.4.1 绿地系统布局基本模式
        4.1.4.2 绿地布局模式具体内容及抽象图
        4.1.4.3 坎墩街道绿地布局
    4.2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绿地系统生态网络规划
        4.2.1 宏观层面——城镇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4.2.1.1 生物过程与城市生物栖息地景观安全格局
        4.2.1.2 游憩安全格局
        4.2.1.3 水涝过程与城市水过程景观安全格局
        4.2.1.4 城市防灾与防护绿地系统景观安全格局
        4.2.1.5 历史人文过程与乡土遗产系统及其景观安全格局
        4.2.2 中观层面——绿地的分类规划
        4.2.2.1 公园绿地规划
        4.2.2.2 生产绿地规划
        4.2.2.3 防护绿地规划
        4.2.2.4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
        4.2.2.5 居住区绿地规划
        4.2.2.6 道路交通绿地规划
        4.2.3 微观层面——微观设计
        4.2.3.1 树种规划
        4.2.3.2 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设计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产业园概念
    1.2 农业产业园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3 农业产业园类型
    1.4 农业产业园功能及特征
        1.4.1 农业产业园功能
        1.4.2 农业产业园特征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枸杞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1 推进青海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
        2.1.2 维护地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1.3 建设现代林业体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4 发展特色产业,加快青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1.5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需要
    2.2 枸杞产业园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2.1 政策可行性
        2.2.2 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行性
        2.2.3 社会经济条件可行性
第三章 枸杞产业相关问题探析
    3.1 全国枸杞地理分布及种植情况
        3.1.1 枸杞地理分布
        3.1.2 枸杞种植情况
    3.2 青海省枸杞产业概况
        3.2.1 青海枸杞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3.2.2 青海省枸杞贸易状况
        3.2.3 青海省枸杞品质状况
        3.2.4 青海省枸杞分布和规模
    3.3 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3.3.1 园区区位优势明显
        3.3.2 园区自然生态环境独特
        3.3.3 优质枸杞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3.3.4 枸杞品牌效应由省内到省外逐渐放大
        3.3.5 园区产业化条件初步形成
    3.4 枸杞产业园建设中存在问题
        3.4.1 园区定位不明确
        3.4.2 园区相关技术引进不到位
        3.4.3 园区精深加工产业链断裂
        3.4.4 园区营销网络和人员配置不健全
        3.4.5 园区建设与地方政府沟通不足
第四章 枸杞产业园区规划原则和理念
    4.1 规划的原则
        4.1.1 高起点高标准原则
        4.1.2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原则
        4.1.3 前瞻性原则
        4.1.4 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市场导向原则
        4.1.6 科技支撑原则
        4.1.7 龙头带动原则
    4.2 规划的理念
        4.2.1 全面分析,高点定位
        4.2.2 因地制宜,整体规划
        4.2.3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4.2.4 生态优先,循环利用
        4.2.5 依靠科技,创新模式
    4.3 发展定位
第五章 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规划内容
    5.1 规划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5.1.1 项目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5.1.2 园区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
        5.1.3 园区用地调控
        5.1.4 园区总体功能布局
        5.1.5 园区景观绿化
        5.1.6 园区细部设计
        5.1.7 规划设计流程与模式结构图
    5.2 园区产业布局与功能分区
        5.2.1 枸杞规模化种植园区
        5.2.2 高新科技示范区
        5.2.3 农产品加工循环工业区
        5.2.4 农产品物流及商品贸易区
        5.2.5 生活管理区
        5.2.6 生态保护区
第六章 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绿地与景观规划
    6.1 规划原则
    6.2 规划理念
    6.3 系统布局与特色规划
        6.3.1 绿地与区域环境一体化规划
        6.3.2 追求综合效益的城郊绿色廊道规划
        6.3.3 特色突出的组团绿地景观规划
    6.4 植物规划
        6.4.1 青海常见树种选择
        6.4.2 园林绿化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背景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内容及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物多样性
        2.1.2 城市生物多样性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2.2.1 保护生物学
        2.2.2 恢复生态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3 国内外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2.4.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
        2.4.2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2.5 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程
        2.5.1 城市外围生物多样性保护
        2.5.2 农业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2.5.3 城市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
        2.5.4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2.6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2.6.1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与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
        2.6.2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评价的范畴
        3.1.1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3.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3.1.3 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价
        3.1.4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
    3.2 评价的指标
        3.2.1 遗传多样性
        3.2.2 物种多样性
        3.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3.2.4 景观多样性
    3.3 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
    3.4 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约束性指标比较
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研究
    4.1 以物种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4.1.1 植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1.2 动物园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4.2.1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2 景观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4.2.3 城市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系统的关系探讨
    5.1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2 与土地利用规划
    5.3 与城市总体规划
    5.4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程序研究
    6.1 资料搜集
        6.1.1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
        6.1.2 规划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获取
    6.2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6.2.1 城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
        6.2.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评价
        6.2.3 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状况
    6.3 相关规划解读
        6.3.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
        6.3.2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12)
        6.3.3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
        6.3.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6.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制定、规划编写
        6.4.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大纲的制定
        6.4.2 规划期限与范围
        6.4.3 规划编制依据
        6.4.4 规划目标的确定
        6.4.5 指导思想与原则
        6.4.6 规划重点内容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容研究
    7.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规划——空间布局规划
        7.1.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依据
        7.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原则
        7.1.3 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7.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规划——动、植物保护规划
        7.2.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2.2 城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7.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规划
        7.3.1 城市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多样性规划
        7.3.2 乡土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规划
    7.4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专项规划
        7.4.1 矿区及采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专项规划——以唐山为例
        7.4.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7.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撑体系规划
        7.5.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规划
        7.5.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规划
        7.5.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策略规划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重点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生态廊道的研究现状
    2.2 生态廊道的研究理论
        2.2.1 生态廊道的类型
        2.2.2 生态廊道的功能
        2.2.3 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
    2.3 生态廊道研究的技术方法
        2.3.1 野外调查与观测
        2.3.2 遥感技术
        2.3.3 地理信息技术
        2.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4 滑坡泥石流的研究现状
        2.4.1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2.4.2 巴东城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特征
        2.4.3 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位条件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水文
    3.4 土壤类型
    3.5 动植物类型
    3.6 建设现状
第4章 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4.1 生态廊道防灾减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1.1 地质灾害相关类型及因子的选取
        4.1.2 生态廊道主要参数及因子的选取
        4.1.3 变量相关性分析
    4.2 内部群落设计
    4.3 生态廊道设计
        4.3.1 规划原则
        4.3.2 规划依据
        4.3.3 巴东生态廊道的类型及规划
        4.3.3.1 道路生态廊道
        4.3.3.2 沿江生态廊道
        4.3.3.3 山脉绿带生态廊道
第5章 生态廊道网络体系设计
    5.1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层次
    5.2 巴东生态廊道网络布局
        5.2.1 主要斑块分布
        5.2.2 生态廊道布局
    5.3 巴东生态廊道的拓扑关系
    5.4 廊道指标计算及评价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西峡县城园林植物景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园林城市相关概念
        1.1.1 园林城市
        1.1.2 生态城市
        1.1.3 生态园林城市
        1.1.4 国际花园城市
        1.1.5 绿色生态城市
        1.1.6 概念比较
    1.2 创建园林城市相关标准
        1.2.1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1.2.2 创建园林城市主要园林绿地系统的营造(以昆明市为例)
    1.3 创建园林城市的意义
        1.3.1 有利于优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3.2 有利于美化人居环境
        1.3.3 有利于市民的身心健康
        1.3.4 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1.3.5 有利于健全社会应急配套设施
        1.3.6 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4 创建园林城市的保障措施
        1.4.1 科学规划是前提
        1.4.2 大胆创新是动力
        1.4.3 法制建设是保障
        1.4.4 体制改革是手段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地概况
    3.1 西峡县自然环境概况
        3.1.1 西峡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3.1.2 西峡县的地质地貌
        3.1.3、西峡县的生物资源
    3.2 丰富的旅游资源
4 西峡县城园林植物景观营造
    4.1 遵循的基本原理
        4.1.1 生态学原理
        4.1.2 美学原理
        4.1.2.1 概述
        4.1.2.2 色彩美
        4.1.2.3 形式美
    4.2 遵循的基本原则
        4.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4.2.2 生态优先的原则
        4.2.3 系统协调的原则
        4.2.4 远近结合的原则
        4.2.5 多功能的原则
        4.2.6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4.2.7 以人为本的原则
        4.2.8 突出地方文化的原则
        4.2.9 经济节约的原则
        4.2.10 适地适树的原则
        4.2.11 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4.3 西峡县城园林绿地景观基本布局
        4.3.1 多功能
        4.3.2 均匀化
        4.3.3 网络化
        4.3.4 四结合、四沿
    4.4 西峡县城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
        4.4.1 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景观中的造景功能
        4.4.2 营造植物群落景观
    4.5 西峡县城园林绿化景观分析与评价
    4.6 西峡县城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4.6.1 园林设计
        4.6.2 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4.6.3 园林植物配植
    4.7 西峡县城园林绿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表

(10)盐池县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与区域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1.4.1 林分密度的研究
        1.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
        1.4.3 生态用水与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1.4.4 水分平衡研究
        1.4.5 植物生理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定量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候与气象
    2.3 地质地貌
    2.4 土壤状况
    2.5 植被
        2.5.1 草场植被
        2.5.2 森林植被
    2.6 水资源状况
        2.6.1 降水资源
        2.6.2 地表水资源
        2.6.3 地下水资源
        2.6.4 水资源评价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3.1 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
        3.3.2 区域生态用水
    3.4 研究方法
        3.4.1 土壤物理性质
        3.4.2 林木水分生理特征
        3.4.3 气象要素
        3.4.4 水面蒸发
        3.4.5 土壤蒸发
        3.4.6 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3.4.7 叶面积
        3.4.8 消光系数
        3.4.9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林木蒸腾量
    4.1 应用理论和方程
    4.2 各计算参数的推导与分析
    4.3 林木蒸腾实测与校正
    4.4 PENMAN-MONTEITH 公式模拟日蒸腾过程及其验证
    4.5 模型参数敏感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4.6 茎流计法生长季各月连续日蒸腾量测定
        4.6.1 TDP 茎流传感器测量原理
        4.6.2 测量结果和分析
    4.7 生长季各月连续日蒸腾量计算
    4.8 各林分月蒸腾量
    4.9 小结
第五章 林地蒸散量
    5.1 潜在蒸散与水面蒸发
    5.2 林地土壤蒸发
    5.3 林地实际蒸散
    5.4 蒸腾蒸发分摊系数
    5.5 小结
第六章 林木需水量和植物系数
    6.1 林木生长的适宜土壤水分条件
        6.1.1 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6.1.2 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6.1.3 林木生长的适宜土壤水分条件
    6.2 林木需水量
    6.3 植物系数
    6.4 林地土壤水分亏缺计算
    6.5 小结
第七章 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
    7.1 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确定原则
    7.2 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确定
        7.2.1 研究地区的降水资源状况
        7.2.2 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
    7.3 小结
第八章 区域生态用(需)水
    8.1 盐池县生态用水类型
    8.2 生态分区
        8.2.1 以区域自然地理为背景的一级生态区
        8.2.2 以乡域土地利用为依据的二级生态分区
    8.3 生态用水定额的计算及现状生态用水量
        8.3.1 森林植被生态用水
        8.3.2 水土保持生态用水
        8.3.3 草地生态用水
        8.3.4 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用水
        8.3.5 城镇绿化生态用水
        8.3.6 现状生态用水量
    8.4 现状生态用水分析
        8.4.1 生态用水特征分析
        8.4.2 降水平衡分析
        8.4.3 水资源平衡分析
    8.5 生态需水的预测与分析
        8.5.1 盐池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8.5.2 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木蒸腾耗水特征
        9.1.2 实际蒸散和潜在蒸散
        9.1.3 林木生长适宜土壤水分条件
        9.1.4 水分环境容量
        9.1.5 区域生态用(需)水
    9.2 讨论
        9.2.1 关于沙地水分环境容量
        9.2.2 关于生态用(需)水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四、林区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D]. 张皓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关于乌拉特后旗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D]. 王媛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3]海南度假酒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D]. 李璇.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4]上海市外环高速干道线性绿带及其侧翼公园绿地生态景观[D]. 陈翰逸.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慈溪市坎墩街道绿地系统规划[D]. 杨辉.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6]青海省枸杞产业园区规划研究[D]. 曾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7]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 胡文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6)
  • [8]巴东县城区生态廊道规划[D]. 李晓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9]西峡县城园林植物景观初探[D]. 张学祎.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10]盐池县沙地造林的水分环境容量与区域生态用水研究[D]. 段玉玺.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林区和城镇绿化草坪植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