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

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

一、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祥,马敬仓,刘景顺,冯国跃,徐凌忠[1](2020)在《2014-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乙肝疫情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14-2018年菏泽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疫情、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现状,为进一步控制乙肝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分别对菏泽市乙肝疫情数据和HepB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8年菏泽市乙肝报告发病率在42.83/10万~89.86/10万之间;发病率在前3位的县区分别为牡丹区、定陶县和巨野县,分别为112.83/10万、108.74/10万、89.67/10万;20~39岁病例较为集中;各月病例分布较为平稳;农民所占比例最高,达83.30%;新生儿首剂乙型肝炎疫苗(first dose of hepatitis B vaccine,HepB1)接种率在99.13%~99.77%之间,新生儿HepB1及时(timely HepB1,HepB1t)接种率在82.86%~93.53%之间。结论 2014-2018年菏泽市乙肝发病率相对稳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新生儿HepB1、HepB1t接种率均达到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宣传和培训,正确把握新生儿接种禁忌症,不断提高新生儿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吴丽清,陈静文,祁昆,龚永兴,李廷学,段军凤,张耀喜,杨晓娟[2](2017)在《玉溪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全程补种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玉溪市2009-2011年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全程补种效果,为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玉溪市1994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对所有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按0、1、6全程免疫程序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统计查漏补种乙肝疫苗各年龄段的接种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结果]总摸底人数为235,895名,其中165,057名儿童已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率69.97%。乙肝疫苗接种率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实施,第1剂、第2剂、第3剂补种率分别为98.43%、97.81%、96.80%,第1剂次到第3剂次补种率逐渐降低。2009年、2010年、2011年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项目,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93%、98.54%、98.75%,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5.15%、97.15%、97.89%。[结论]对15岁以下未规范接种的人群全程补种乙肝疫苗的创新方法,在扩大免疫覆盖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了乙肝疫苗的接种质量,提高了保护效果。

于浩[3](2016)在《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也是造成我国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成为现阶段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每年的乙肝病例报告数在报告的37种传染病中一直高居前列。从1984年我国引入乙肝疫苗以来,政府相继制订出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不断加强防控乙肝的工作力度。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乙肝疫苗经过十多年来的推广实施和应用,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群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至2006年的7.18%,山东省人群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从6.40%下降至3.39%,乙肝疫苗接种成效非常显着。现阶段,母婴传播成为乙肝病毒重要的传播途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重要措施。乐陵市始终按照山东省的乙肝接种策略坚持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免疫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乐陵市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发展相对落后等等种种原因,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正常健康人群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未建立起抵御乙肝病毒的免疫屏障,儿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仍有待提高。研究目的 为了解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针对乐陵市农村地区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乐陵市农村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实施效果,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乐陵市农村地区乙肝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本次调查。研究方法 乐陵市作为2014年全国第四次乙肝血清学调查点参加此次调查。调查的村由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容量比例概率(PPS)抽样方法确定为乐陵市的杨安镇碱高社区村委会和化楼镇郑丰社区村委会。两个村每个村要求调查234人,调查对象数量按照1-4岁、5-14岁、15-29岁和30-59岁分别统计,共计542人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用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检测。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严格按照双录入的原则统一录入。采用Excel2003、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的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HBsAg阳性率为2.93%,与2006年调查的全国人群农村地区HBsAg阳性率7.43%和全国人群的HBsAg阳性率7.18%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乐陵市农村地区的1-4岁、5-14岁和15-59岁人群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3.83%,48.41%和34.28%,其中儿童抗-HBs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乐陵市农村地区1-5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32%,其中1-14岁、15-5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8.41%、27.76%,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比较高。其中,1-4岁、5-14岁、15-59岁年龄组有乙肝疫苗免疫史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9.38%、54.13%、77.94%。结论及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乐陵市2014年农村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率较低;人群中抗-HBs阳性率较高,特别是儿童群体的抗-HBs阳性率明显提高;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调查结果揭示出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日性率及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率均明显降低,人群抗-HBs水平的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乐陵市农村地区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乙肝疫苗接种也取得明显的效果,人群抵御乙肝病毒的能力提高,免疫屏障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乐陵市农村地区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应进一步提高乐陵市农村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对提高农村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永旭[4](2015)在《菏泽市单县2010—2014年乙型肝炎监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单县乙型肝炎监测特点,为当地预防控制乙型肝炎提供指导。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0—2014年单县乙型肝炎疫情数据,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数据,以及免疫水平调查资料,汇总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度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1/10万)分别为27.7639.82;病例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组;不同年度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在89.59%99.56%,及时接种率在84.76%96.71%;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7%、73.24%。结论单县乙型肝炎发病率相对较低,以散发为主;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已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学龄前儿童表面抗体处于较高的水平。

刘幼平,黄贵彪,黄仕灿,赵洪,李翠芳,刘叶杏[5](2013)在《广西梧州市1999~2009年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效果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西梧州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按是否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规划接种,将广西梧州市3个辖区(蝶山区、万秀区、长洲区)16 339例婴儿分为两组,1999~2003年监测的对象为非免疫规划实施接种组(Ⅰ组)6 537例,2004~2009年监测的对象为免疫规划实施接种儿童组(Ⅱ组)9 802例。选择3个辖区内2006年6~12月出生(到2010年12月已满4周岁)、出生时按国家免疫程序接种3针次乙肝疫苗的儿童200例(4岁组)为对照,分别检测3组血清HBsAg、抗-HBs阳性率。结果Ⅰ组和Ⅱ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Ⅰ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sAg、抗-HBs双阴率分别为0.96%、77.80%、21.23%,Ⅱ组分别为0.28%、84.80%、14.93%,Ⅱ组HBsAg阳性率低于Ⅰ组(P<0.01),抗-HBs阳性率高于Ⅰ组(P<0.01);Ⅱ组抗-HBs、HBsAg双阴性率低于Ⅰ组(P<0.01)。4岁组血清抗-HBs阳性率和HB-sAg、抗-HBs双阴率为53.00%、47.00%。Ⅱ组HBsAg阳性率与4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抗-HBs阳性率高于4岁组(P<0.01),抗-HBs、HBsAg双阴性率低于4岁组(P<0.01)。结论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新生儿乙肝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得到提高、HBsAg阳性率降低;免疫规划儿童4岁时乙肝抗体水平已有明显下降,但原乙肝感染状况未出现变化。

张永瑞,曾义虎[6](2012)在《2000-2010年昭通市乙肝流行特征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昭通市近年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情持续上升,已排到昭通市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1],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昭通市乙肝流行的规律及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0-2010年昭通市乙肝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蒋文[7](2012)在《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全国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多年来乙肝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乙肝是我国现阶段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卫生部在全国采取了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其中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国家防控乙肝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新生儿的免疫保护,来降低全人群的乙肝发病。周口市1992年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2003年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其中在1999年、2009年开展了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血清学调查。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周口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乙肝发病情况、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评价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效果,为以后全市乙肝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周口市辖区所有7岁以下儿童,通过收集、分析2004~2009年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频率资料、乙肝疫苗接种报表数据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资料,综合评价各级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频率、疫苗接种率情况。2009年周口市进行了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与免疫水平调查,从血清流行病学方面评价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分1-4岁组、5-9岁组、10~14岁组、15-18岁组4个年龄组,共调查周口市所辖10个县(市、区)10个城区办事处、20个乡镇,10个社区、20个行政村,每个村级单位每个年龄组调查20人。总计样本量2400人,每个年龄组调查600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县级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采集血清标本,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HBsAg、抗-HBs。统计学分析:数据统一采用Epidata3.1双人双录入数据库,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预防接种网络及乙肝疫苗接种频次2004~2009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种网络健全,各乡镇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运转频次都在12次以上,为儿童提供了足量接种机会。2.乙肝疫苗接种率数据报告情况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每年应上报12次报表。2004-2009年,全市196个预防接种门诊每年应上报乙肝疫苗接种报表2352份,实际上报2352份,报表完整率100%。3.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2004-2009年报告接种率以乡级为单位,90%以上乡级预防接种门诊每年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以县为单位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目标要求;2004~2009年90%以上的乡级首针乙肝疫苗24小时及时接种率都达到80%以上;调查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各县市2004-2009年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都保持在95%以上。4.全市乙肝发病情况2004-2009年全市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发病数9702,发病率91.20/10万,2009年发病数13564,发病率146.45/10万,2009年发病率较2004年上升44.61%。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数为1274人,发病率为45.83/10万,2009年15岁以下乙肝发病数510人,发病率为25.34/10万。2009年与2004年相比,发病率下降44.71%。2004-2009年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呈现随年龄增加乙肝发病率增加的趋势,0~岁、1-岁组发病率最低,3~岁至7~岁组发病率缓慢增高,8~岁组起发病率增高明显;相同年龄组在不同年份乙肝发病率比较,0-岁、1~岁、2~岁、3~岁组波动不大,4~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在不同年份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6-2009年下降明显。5.2009年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与免疫水平调查结果全市共调查检测2449人,HBsAg阳性56人,阳性率2.29%。其中1~岁为1.28%,5~岁为1.78%,10~岁为2.14%,15-18岁为4.00%,呈现随年龄增加HBsAg阳性率增高的趋势。抗-HBs抗体阳性1988人,阳性率81.18%,其中1~岁为90.22%,5~岁为85.25%,10~岁为80.92%,15-18岁为67.83%,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呈随年龄增高而下降趋势。有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者1840人,接种率为75.12%,不同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情况为:1~岁92.15%,5~岁87.36%,10~岁68.75%,15-18岁51.25%.不同年龄组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呈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与1999年周口市2-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比较,2009年HBsAg阳性率2.29%较1999年7.97%下降比例达71.27%,2009年抗-HBs抗体阳性率81.18%较1999年50.82%增加37.40%,2009年调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75.12%,较1999年40.17%增加46.53%。结论周口市通过实施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乙肝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乙肝发病,减少了乙肝病毒感染,初步形成了人群免疫屏障。1.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网络健全,乙肝疫苗接种率、冷链运转次数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指标。2.周口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数、发病率逐年下降。3.周口市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抗体阳性率增高。

曾晓群[8](2011)在《常山县少年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与加强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的统一免疫策略,免疫接种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新生儿期接种过乙肝疫苗者在儿童少年期是否还需要进行乙肝疫苗再次免疫及免疫的策略问题,专家、学者们对此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浙江省常山县仅接受过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青少年中开展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观察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的阳转情况和抗-HBs的回忆反应特点,评价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效果,为今后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青少年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常山县招贤镇和青石镇两个乡镇的防疫人员使用统一的调查登记表至研究地点按照仅在新生儿期接受过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年龄在5~16岁之间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了1534人,其中招贤镇760人、青石镇774人;再由经县疾控中心培训合格的6名调查员按筛查出的名单,使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统一调查问卷(问卷项目包括:被调查者登记编号、家长姓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乙肝现病史或既往史、乙肝疫苗免疫史、住址等)至研究现场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获有效问卷1500份,对获得问卷资料的1500名初选对象进行参加再免疫或加强免疫前的基线乙肝血清学检测三项指标(HBsAg.抗-HBs、抗-HBc),抽取静脉血3ml,实际采血1500份,因血清量少等原因,实际检测了1434份。根据检测结果去除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7人后,对1417人分别进行乙肝疫苗再免疫(经血清学筛查HBsAg.抗-HBs均阴性者,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3针)或加强免疫(经血清学筛查HBsAg阴性而抗-HBs阳性者接种1针乙肝疫苗),研究中因转学和生病的原因失访135人,最终有1282名研究对象其中HBsAg.抗-HBs均阴性的764人进行再免疫,HBsAg阴性、抗-HBs阳性的518人进行加强免疫。764名再免疫对象中选自招贤镇的374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5μg(酵母)乙肝疫苗(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71223-7),选自青石镇的390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甲乙肝联合疫苗(含HBsAg5μg/支,北京科兴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9040302)),分别在其在接种第一针和第三针疫苗一个月后,各采集静脉血3ml,用于抗-HBs滴度的检测,以评价再次免疫的效果。518名加强免疫对象中选自招贤镇的257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5μg(酵母)乙肝疫苗(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71223-7);而选自青石镇的261名研究对象接种的是甲乙肝联合疫苗(含HBsAg5μg/支,北京科兴公司生产,规格0.5ml/支,批号2009040302),分别在疫苗接种1个月后和7个月后采集静脉血3ml,用于检测抗-HBs的滴度,以评价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招贤镇的所有受试对象的第一针疫苗接种均在2009年9月23日进行,而青石镇的全部受试者的第一针疫苗接种均在2009年9月24日完成。乙肝疫苗由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HBs,试剂由雅培公司生产,委托杭州艾迪康检测公司检测,抗-HBs≥10.0 mIU/ml为阳性。数据用卡方、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后推断出结果。结果再免疫效果再免疫1针后抗-HBs阳转率达90.58%,在76.09%~99.02%之间,年龄越大阳转率越低,不同年龄的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trend=70.03,P< 0.05);抗-HBs滴度与再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在97.9~571.7mIU/ml之间,年龄越大升高幅度越小(x2=83.84,p<0.05)。再免疫3针后抗-HBs阳转率达99.08%,其中5~12岁儿童达100%;抗-HBs滴度与再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在553.0~707.8mIU/ml之间,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上升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抗-HBs阳转率还是抗-HBs滴度升高幅度再免疫3针效果好于1针。再免疫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升高幅度与乙肝疫苗再免疫针次、年龄、乙肝疫苗的种类有关。再免疫1针后5μg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88.24%,位于75.0%-100%之间;甲乙肝联合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92.82%,位于72.0%-100%之间;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阳转率随着年龄增长,阳转率逐渐降低的趋势。两疫苗之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甲乙肝联合疫苗高于5μg乙肝疫苗。再免疫3针后无论是5μg乙肝疫苗还甲乙肝联合疫苗,不同年龄组的抗-HBs阳转率位于92%-100%之间。5μg乙肝疫苗组及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再免疫1针后与再免疫前的抗-HBs滴度差值中位数位于94.6-624.8mIU/ml之间,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再免疫3针后,两种疫苗均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加强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后抗-HBs回忆反应较好,抗-HBs滴度快速升高,幅度大,加强免疫1月后的抗-HBs滴度与加强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达3583.0 mIU/ml,加强免疫7月后与加强免疫前的差值中位数达572.2 mIU/ml.加强免疫1月后和7月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小抗-HBs滴度升高幅度越大(P<0.05)。加强免疫1月后5μg乙肝疫苗组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但5μg乙肝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升高幅度年龄越小幅度越大,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不同年龄的抗-HBs滴度升高幅度最高的为11~岁组,最低为15~16岁组。加强免疫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率不一样,5μg乙肝疫苗组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在不同年龄间抗-HBs滴度下降率也不同。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百分率在70.45%~91.13%之间,其中5μg乙肝疫苗组下降率最快为11~岁组、最慢15~16岁组,甲乙肝联合疫苗组最快为15~16岁组、最慢11~岁组。结论本文以评价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效果研究为出发点,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抗-HBs阳转率还是抗体滴度升高幅度乙肝疫苗再免疫3针效果好于1针,12岁及以下年龄的儿童再免疫3针的抗-HBs阳转率达100%。再免疫抗-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升高幅度与乙肝疫苗免疫针次、年龄、乙肝疫苗的种类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回忆反应较好,抗-HBs滴度快速升高,幅度大,加强7月后抗体滴度较快回落,但高于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后不同年龄组间的抗-HBs滴度下降率不一样,5μg乙肝疫苗和甲乙肝联合疫苗不同年龄间抗-HBs滴度下降率也不同。

陈雅红[9](2009)在《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泉州市麻疹流行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泉州市麻疹疫情特征;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岁以下儿童入户调查并抽取市、乡级产科医院新生儿脐带血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分离泉州市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并应用RT-PCR、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流行野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变异分析,用中和试验分析麻疹野病毒的抗原性漂移;通过对目标人群应急接种,评价疫苗接种的效果。结果1.2006~2008年泉州市发病较高的为晋江市、石狮市、鲤城区、丰泽区、南安市等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6.82 %;每年5~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77.75%, 8月龄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比例从2004年5.81%上升到2008年15.67%,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发病数的57.01%;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仅占10.76%。2.接种麻疹疫苗是保护因素, MV的保护效力为91.5%~99.9%;发病前1~3周医院就诊史和接触出疹性病人是危险因素,暴露于医院的次数越多,危险度越高,分别暴露于乡村级卫生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市儿童医院发病的危险度逐渐上升,市儿童医院最高,OR=54.160(95%CI=7.219~406.317)。3.全市1~14岁健康常住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0%,保护率62.21%,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为1:1804.68。麻疹抗体水平和麻疹发病密切相关。不同县(市、区)的抗体阳性率和GMT有差别,丰泽区最低,惠安县最高。农村地区GMT水平高于城镇,随着麻疹疫苗接种针次的增加抗体的阳性率和GMT水平逐渐升高。4.2008年监测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按照1:2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6.97%,按照1:800及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则抗体阳性率90.40%,平均抗体滴度几何均数为1:3020.65。麻疹发病组的GMT水平为5877.60(95%CI=4450.41~7762.47),均远高于疫苗接种组、无接种疫苗且无麻疹发病史组。5.泉州市流行麻疹野毒株为H1新基因型,H1a基因亚型,与中国大陆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对野病毒的中和水平比疫苗株病毒要低至少两个滴度,提示流行野病毒抗原可能有产生漂移。6.本地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全市7岁以下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第一针接种率为77.99%,第二针接种率仅为46.50%。麻疹疫苗免疫干预后发病明显下降。结论疫苗接种率低、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是麻疹发病升高的主要因素,传染源管理不严是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儿童完成麻疹疫苗免疫,加强传染源的管理仍然是泉州市麻疹防控的主要措施,重点要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

张爱华[10](2007)在《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及构成,探索影响传染病消长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传染病发病分析:通过1961~2005年各年份的传染病发病率曲线、动态数列分析传染病发病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变化速度;将1961~2005年传染病发病分成三个时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各传染病构成比,分析不同时期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重点传染病发病分析:选择每类传染病中的代表性疾病进行分析。通过每种传染病各年份发病率,分析该疾病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不同年份各地区、各月份传染病发病率,以及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构成比分析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研究结果(1) 1961~2005年泰安市累计报告传染病24种,年平均发病率为700.6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3.76/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0.54%。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从1961年2865.87/10万下降至2005年的173.66/10万,下降了93.94%。在1961~1979年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369.22/10万,居发病前五位的疾病主要有疟疾、麻疹、流脑、百日咳、痢疾、肝炎;在1980~1989年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336.04/10万,居发病前五位的疾病主要有痢疾、肝炎、疟疾、出血热、百日咳,在1990~2005年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36.27/10万,居发病前五位的疾病主要有肝炎、痢疾、出血热、肺结核、淋病。(2) 1961~197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现下降的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8.19/10万,无明显的高发月份;1972~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布在87.01/10万~355.64/10万之间,出现了6次流行高峰,一般每3~5年出现一次,8~12月份发病较多:1995~2005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表现为先缓降后上升的态势,年平均发病率为69.54/10万,无明显的高发月份。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构成中,1990~1994年甲肝占病毒性肝炎病例的73.79%,乙肝占21.67%,1995~2005年乙肝发病占病毒性肝炎的86.86%,未分型肝炎占病毒性肝炎的6.35%,甲肝发病占病毒性肝炎的6.12%。(3) 1961~2005年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1961~1986年的本地病例流行期,年平均发病率为289.46/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4/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0.001%,出现了1961年、1971年两个发病高峰年,病例主要分布在7~10月份;1987~2005年,病例均为输入性,年均发病率为0.036/10万,无死亡病例,无明显的高发月份。(4) 1984~2005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呈下降趋势,出现1985~1987年、1994~1996年两次发病高峰,2003年发病大幅下降,至2005年降至1.22/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3~6月份和9~10月份;发病较多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工人。(5) 1997~2003年肺结核发病比较平稳,2004年之后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份的1月份发病最多,发病较多的年龄为15~24岁组、45~64岁组,发病较多的职业为农民,其次为学生、工人。(6) 1961~2005年麻疹年发病呈下降趋势。1961~1975年麻疹发生了4次流行,每间隔2~3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发病较多;1985年以来,大年龄组的发病有明显增多趋势。(7) 1961~2005年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1961~1979年间出现了1965~1969年、1976~1978年两次流行高峰;1980年后,流脑发病持续下降,近10年,流脑的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以15岁以下年龄居多,近年高发年龄有明显后移趋势;发病较多的职业为散居儿童、中小学生,但近年发病构成有降低的趋势。(8) 1961~2005年痢疾发病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分布在7~9月份,5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其次为20~40岁青壮年。散居儿童居痢疾发病首位,其次为农民、工人、学生。(9) 1961~2005年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率由1961年的16.22/10万,降至2005年的0.04/10万。各月份均有病例,8~11月为发病较多:10~39岁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结论1961-2005年泰安市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染病流行水平高,发病以麻疹、流脑、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疟疾为主的虫媒传染病为主;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上半期,传染病流行强度降低,发病以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为主;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传染病发病处于较低水平,发病呈现稳中微升的趋势,传染病发病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传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对于疫苗可控制疾病应在确保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同时,加强疫情、病原或血清学监测,适时调整接种策略,控制疾病流行或反弹。对于以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的控制,应积极开展疫源检索,以及时发现、及早隔离治疗感染者,防止传播的发生;对于以出血热为主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加强疫情、鼠情、鼠带毒率监测,大力进行防鼠灭鼠。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健康教育,以降低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血传疾病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流行的发生。

二、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4-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乙肝疫情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乙肝病例诊断
        1.2.2 HepB1接种率
        1.2.3 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乙肝疫情
        2.1.1 乙肝疫情概况
        2.1.2 县区分布
        2.1.3 年龄、性别分布
        2.1.4 不同月份乙肝病例分布
        2.1.5 不同职业人群乙肝病例分布
    2.2 菏泽市HepB接种情况
        2.2.1 HepB1、HepB1t接种概况
        2.2.2 不同县区HepB1、HepB1t接种率
        2.2.3 在医院出生新生儿HepB1、HepB1t未及时接种原因
3 讨 论

(2)玉溪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全程补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 调查方法
        1.2.1 摸底调查
        1.2.2 查验预防接种记录及补种方法
    1.3 项目实施
    1.4 数据来源与统计
2 结果
    2.1 补种前接种率情况
    2.2 不同剂次乙肝查漏补种后接种率年龄分布
    2.3 乙肝疫苗接种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
3 讨论
    3.1 查漏补种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3.2 加强人群有效的免疫屏障
    3.3 加强宣传
    3.4 建立乙肝防控体系

(3)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说明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4)菏泽市单县2010—2014年乙型肝炎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血清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乙肝报告发病情况
        2.1.1 分年度报告发病情况
        2.1.2 时间分布
        2.1.3年龄、性别分布
    2.2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2.2.1 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2.2.2 单县2010—2014年新生儿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情况
    2.3 学龄前儿童HBs Ag、抗-HBs检测情况
3 讨论

(5)广西梧州市1999~2009年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效果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疫苗:
        1.2.2 血样采集及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Ⅰ组、Ⅱ组监测结果比较
    2.3 Ⅱ组与4岁组监测结果比较
3 讨 论

(6)2000-2010年昭通市乙肝流行特征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乙肝带来的社会问题
    1.2 我国政府防控乙肝策略
    1.3 开展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乙肝的诊断标准
    3.2 技术原理
    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 主要技术措施
    3.5 评价方法
    3.6 时间安排
    3.7 工作基础
    3.8 协作单位任务分工情况
    3.9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全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4.2 全市乙肝发病情况
    4.3 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水平调查
5 讨论
    5.1 研究表明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策略
    5.2 周口市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成效明显
    5.3 周口市乙肝防控工作仍需努力
    5.4 研究结果的意义
    5.5 建议
6 结论
    6.1 乙肝疫苗接种网络健全
    6.2 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国家要求
    6.3 15岁以下乙肝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有明显的年龄增加趋势
    6.4 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抗体阳性率增高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8)常山县少年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与加强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基线调查
    3 再次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实施
    4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血清学检测
    5 质量控制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与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泉州市麻疹流行概况 1.1
    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10)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发病流行病学分析
        2.1.1 概述
        2.1.2 流行趋势分析
        2.1.3 不同时期传染病发病、死亡构成
        2.1.4 几种传染病发病分析
        2.1.5 流行因素
    2.2 泰安市1961~2005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2.2.1 概述
        2.2.2 流行特征分析
        2.2.2.1 流行趋势分析
        2.2.2.2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构成
        2.2.2.3 病毒性肝炎发病地区分布
        2.2.2.4 病毒性肝炎发病季节分布
        2.2.2.5 病毒性肝炎发病人群分布
        2.2.3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2.4 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2.2.4.1 概述
        2.2.4.2 流行特征
        2.2.4.3 甲肝抗体监测
        2.2.4.4 易感人群增长情况
        2.2.5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2.2.5.1 概述
        2.2.5.2 流行特征
        2.2.5.3 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及免疫效果监测
        2.2.6 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2.2.7 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2.2.8 不同时期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
    2.3 泰安市1961~2005年疟疾发病分析
        2.3.1 概述
        2.3.2 流行特征分析
        2.3.3 防治策略
    2.4 泰安市1981~2005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分析
        2.4.1 概述
        2.4.2 流行特征分析
        2.4.3 流行因素
    2.5 泰安市1997~2005年肺结核发病分析
        2.5.1 概述
        2.5.2 地区分布
        2.5.3 季节分布
        2.5.4 人群分布
    2.6 泰安市1961~2005年麻疹发病分析
        2.6.1 发病概况
        2.6.2 流行特征分析
        2.6.3 流行因素
    2.7 泰安市1961~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分析
        2.7.1 流行特征
        2.7.2 疫苗接种
    2.8 泰安市1961~2005年痢疾发病分析
    2.9 泰安市1961~200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分析
3 讨论
    3.1 1961~2005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3.2 1961~2005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3.3 1961~2005年疟疾发病分析
    3.4 1981~2005年肾综合症出血热发病分析
    3.5 1997~2005年肺结核发病分析
    3.6 1961~2005年麻疹发病分析
    3.7 1961~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分析
    3.8 1916~2005年痢疾发病分析
    3.9 1961~200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乙肝疫情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监测[J]. 王文祥,马敬仓,刘景顺,冯国跃,徐凌忠.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6)
  • [2]玉溪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全程补种效果评价[J]. 吴丽清,陈静文,祁昆,龚永兴,李廷学,段军凤,张耀喜,杨晓娟. 卫生软科学, 2017(06)
  • [3]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D]. 于浩. 山东大学, 2016(02)
  • [4]菏泽市单县2010—2014年乙型肝炎监测分析[J]. 马永旭. 中国卫生产业, 2015(14)
  • [5]广西梧州市1999~2009年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效果监测分析[J]. 刘幼平,黄贵彪,黄仕灿,赵洪,李翠芳,刘叶杏. 广西医学, 2013(08)
  • [6]2000-2010年昭通市乙肝流行特征调查分析[J]. 张永瑞,曾义虎.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06)
  • [7]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D]. 蒋文. 郑州大学, 2012(10)
  • [8]常山县少年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与加强免疫效果评价[D]. 曾晓群. 浙江大学, 2011(01)
  • [9]泉州市麻疹流行因素研究[D]. 陈雅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10]泰安市196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D]. 张爱华. 山东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菏泽市2000-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