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和价值

脑电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脑电地形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与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致含,熊坚,张琦,马瑷瞳,刘嘉程,王开龙,王雄将[1](2021)在《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脑电康复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围绕"脑电康复"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究脑电康复的发展情况、研究热点,为脑电康复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发表年限设置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经筛选后将符合本研究主题的145篇文献为基础数据,利用CiteSpace.V.5.6.R5软件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我国脑电康复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发文量总体不断上升;脑电康复研究的研究群体呈现出比较集中的趋势,季林红、刘爱贤、方伯言、李翀等为核心作者,带动了脑电康复的研究与发展;高校及高校附属医院是现阶段脑电康复研究领域的主力,但机构间的合作相对缺乏;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发现热点为脑电、卒中运动康复、个性化、脑电交互、闭环训练,聚类分析得到主要由8个聚类,包括认知康复训练、脑电生物反馈、康复、康复治疗、运动康复等;研究趋势由康复基本理论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康复对象和脑电康复技术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是刊载脑电康复研究最多的期刊;《脑电信号控制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是热点论文被引最多的。结论: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动态和趋势分析功能对脑电康复相关文献的发表趋势、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期刊以及高引论文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探索脑电康复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为今后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李广晔[2](2020)在《基于立体脑电的手部运动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神经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机接口是一项通过利用大脑神经信号实现人脑同外界直接沟通的技术。该技术的出现,为帮助因大脑向肌肉传递神经冲动的通路受损而丧失运动功能的患者重新获取同外界交互的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近30年来,脑机接口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因其直接在颅内植入电极采集脑神经活动,能获取到更高质量的神经信号,因此使通过脑电直接解码精细运动成为了可能。然而目前侵入式脑机接口仍然主要存在着解码信息有限并且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大脑在运动控制上的神经机制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因此,为更好的服务于脑机接口,本文采用侵入式的立体脑电(Stereoencephalography,SEEG)为脑神经信息采集手段,重点开展了在人体手部运动时大脑神经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并基于研究结果开展了利用SEEG信号解码人体手部运动并控制机械假肢手的应用尝试。为基于SEEG开展神经机理以及应用研究,本文首先解决了SEEG技术中存在的三个关键的基础技术问题:(1)由于SEEG为颅内脑电,其电极定位和可视化需依赖于软件进行。针对目前已有定位和可视化软件功能不全、操作复杂等问题,本文开发了一个可以用于SEEG电极定位和可视化的Matlab工具包软件。针对以往软件功能不全的问题,本文中的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满足了SEEG研究的大多数需求。针对操作复杂的问题,该软件将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个Matlab接口并提供基于用户界面的操作方式,极大的简化了用户操作。该软件为本论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工具;(2)针对SEEG信号预处理过程中采用何种空间滤波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信号质量未知的问题,本文采用多例受试者SEEG数据,应用了6种不同的空间滤波方法,并使用三种信号指标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拉普拉斯方法对于SEEG信号质量提升具有最显着的效果。本文的发现,确立了适用于SEEG的空间滤波方法,回答了SEEG信号质量提升方法的问题;(3)针对皮层以下神经电信号特征很大程度上未知的问题,本文中借助于SEEG信号记录,对皮层之下白质中的神经信号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了近邻组织密度方法,精确定位白质通道,通过信号分析,发现了在运动任务状态下,大脑白质中会呈现与灰质类似但幅值显着要低的激活。进一步地,通过对白质中信号来源开展验证,探究了可能的信号来源。本文揭示了白质中信号特征,证明了白质中也可以采集到与任务相关信息,拓展了可用于SEEG研究的神经信号源。之后,针对大脑在运动控制上的神经机制仍然不够清晰的问题,本文开展了对视觉提示下做手部运动时人大脑神经响应特征的探究,重点回答了神经机制中的3个W问题。利用多例SEEG数据,采用基于高频成分的分析方法,确定了任务下响应脑区以及各个脑区与任务的相关度分布(Where);通过开发改进型单实验次神经激活检测算法,揭示了大脑主要响应脑区大规模尺度下的激活时序(When);依据各通道中所呈现的神经激活响应模式,评估了主要脑区在任务处理过程中的功能属性(What)。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阐述了在任务下大脑可能的神经响应机制,揭示了与运动控制相关的几个重要脑区,增进了对大脑的认知,同时也为提升脑机接口性能和创建新的脑机接口范式提供了线索。最后,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针对SEEG运动脑机接口研究仍然匮乏的问题,本文首次开展了使用SEEG解码人体手部运动并控制机械假肢手的研究,搭建了基于SEEG的脑机接口软硬件控制平台,选用信号的频带能量作为特征,通过区分度系数筛选出关键通道,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双分类器解码控制者的运动状态和三种不同的手势。实验结果表明,仅使用少数通道,受试者即可实现利用自身脑信号异步控制机械假肢手做出不同的手势,解码的正确率为78.7%(机会水平为25.0%),验证了利用SEEG实现脑机运动控制的可能性,丰富了基于SEEG的脑机接口成果。

何维佳[3](2020)在《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新生儿脑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其中以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生发基质出血(GMH)多发生于未成熟大脑的脑室管膜下或脑室旁生发基质区域,由于该区域紧邻脑室,有时会发展成为脑室内出血(IVH),所以合称为生发基质-脑室出血(GMH-IVH)。该病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仅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神志异常或呆滞或激惹,肌张力低下,动作减少,呼吸不规律;严重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暂停、抽搐、瞳孔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该病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将近50%的幸存者会出现脑积水、脑瘫、癫痫、偏瘫、学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于GMH-IVH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未成熟的生发基质在结构上的脆弱性是其易出血的基础,但出血后所致损伤的机制和分子路径仍不明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炎症、淋巴细胞与免疫因子等方面。治疗方面,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如铁螯合剂、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细胞治疗都尚在研究中,但并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目前尚无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报道,因而本研究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研究目的本病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确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运用到动物模型上,观察两者对GMH-IVH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机理,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药、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文献研究本病的西医病名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且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但就疾病本身并非只存在于现代医学,因而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古籍中搜寻与GMH-IVH相似的中医疾病,整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筛选出与GMH-IVH全貌相符合的疾病,参考其论治从而寻找出治疗GMH-IVH的可能立法方向;再深度剖析GMHIVH的中医病机,明确其病机关键点,结合之前的立法方向,确立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两大治法并拟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为主方;将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从方义分析再到方剂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运用作详细分析,明确其运用的范围。实验研究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160只,雌雄不限,体重13±2克,随机分为四组:脑出血模型组(简称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假手术组,每组各40只。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鼠通过向其右侧生发基质层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0.3U)构建GMH-IVH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仅将针尖插入颅内,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实验一通过短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长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28天)及头颅影像学(造模后第28天)观察两组药物对GMH-IVH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室扩张有无改善作用;实验二通过比色法在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在72小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以评价干预药物对血肿的吸收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有无影响。实验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造模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价干预药物对主要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1.神经功能: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出血继发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改善出血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P<0.05),而四君子汤无明显改善作用。2.脑室体积:GMH-IVH会导致出血后28天脑室体积扩张,六味地黄汤可减少因出血造成的脑室扩张体积(P<0.05),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脑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3.体重:GMH-IVH可引起大鼠在第28天时体重降低,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可缓解出血继发的体重下降(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肿的吸收: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组模型相比较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后72小时,六味地黄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较脑出血模型组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M2小胶质细胞数量:出血后72小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H-IVH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浸润,同时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较,六味地黄汤组的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更明显(P<0.01),而四君子汤组M2型小胶质细胞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IL-1β:GMH-IVH可引起血清IL-1β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IL-6:GMH-IVH可引起血清IL-6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TNF-α:GMH-IVH可引起血清TNF-α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味地黄汤可改善GMH-IVH引起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2.六味地黄汤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GMH-IVH后血肿的吸收,并降低由出血导致的促炎症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增高,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能改善由于GMH-IVH导致的大鼠体重降低。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肾论治GMH-IVH”是可行的。

周飒[4](2019)在《经颅超声调控下脑肌电信号耦合估计》文中认为脑卒中作为一种由急性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三的致死原因之一。有效的脑卒中神经康复手段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降低我国医疗支出。近年来基于电、磁、声、光等的神经调控手段已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其中,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脑调控手段,由于同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渗透力强以及可逆性等特点,近年已成为神经科学以及康复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并已用于脑卒中神经康复的研究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由神经肌肉通路病变引起的,在神经肌肉系统中,反映大脑功能状态的脑电信号与体现肌肉运动状态的肌电信号间存在神经肌肉功能耦合现象。因此,利用超声调控下的脑肌电耦合分析可以体现出超声干预下运动皮层与靶向肌肉间的同步振荡联系,进而评价运动系统功能的变化,对理解经颅超声刺激对运动神经环路的作用效应和深层机理具有重要价值,对完善超声调控的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经颅超声刺激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概述了基于神经肌肉功能耦合的脑肌电信号同步分析的基本方法,结合当前经颅超声调控效应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从运动神经系统的角度,利用脑肌电耦合分析探究超声调控效应。研究了有效的脑肌电耦合分析算法,并应用于经颅超声刺激下同步记录的脑电和肌电信号的耦合分析。其次,介绍了两种信息论中代表性的耦合分析算法,即互信息和传递熵,针对传递熵算法计算准确度依赖于参数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混合粒子群优化的传递熵耦合估计方法,并构建了数值非线性耦合模型,对优化后的传递熵算法与传统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从而初步验证了混合粒子群算法的在传递熵参数估计中的有效性。再次,构建了具有多种耦合关系的神经元群模型,并采集了实测人体脑肌电数据,对所提出的基于混合粒子群的传递熵耦合估计方法对耦合强度的敏感性、抗噪鲁棒性以及在多延迟条件下的耦合估计性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进一步,利用实测的脑肌电数据对所提出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在皮层肌肉耦合分析中的实用性。最后,设计了经颅超声刺激下的脑肌电同步采集系统,并对系统的主要装置和超声刺激参数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讨论。开展了超声刺激小鼠运动皮层过程中的局部场电位以及尾部肌电的同步采集实验,通过互信息算法和改进后的传递熵算法对小鼠脑肌电数据进行了耦合分析,证明了超声刺激可以显着提升刺激皮层与靶向肌肉间的耦合强度,且刺激后脑电到肌电方向的耦合会显着高于肌电到脑电方向,耦合强度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从而验证了所研究的方法能够有效分析超声调控效应在运动神经环路的作用方式,同时反映出超声对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为经颅超声刺激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陈龙[5](2018)在《面向运动学习的神经生理响应与多模态物理刺激调控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运动学习是一种学习新动作以及改变现有动作的能力,与大脑诸多机能密切联系。基于神经生理学的运动学习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与运动功能相关的神经生理、病理机制,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新型调控手段在运动学习应用中的有效性并指导调控方法、策略的优化设计。在医疗健康、军事防卫等重大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单一物理刺激提升运动学习能力有限及训练策略缺乏客观评价指标等关键问题。本文围绕运动学习开展了从神经机制到调控方法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不同参数、不同模式的物理刺激+运动想象/执行实验,探索物理刺激对运动想象/执行下运动皮层活动的影响,及以神经可塑性为导向的优化参数训练策略。同时设计了多模态物理刺激融合诱导方法,开展个例临床测试,验证长时程多模物理刺激诱导训练在提升运动学习能力上的有效性。具体研究结果包括:1)结合脑电和近红外神经生理信息分析方法,发现了视觉诱导下运动想象任务与纯运动想象任务的运动皮层响应能量在对侧初级运动皮层、感觉运动皮层的highμ频带,同侧感觉运动皮层的lowβ频带,对侧顶叶联合皮层的highμ和lowβ频带存在显着性差异,证实了视觉通路物理刺激对运动想象皮层响应的强化效果;2)初步证实了运动想象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康复训练模式更有助于激活运动皮层,可推论:FES作用能够强化包括辅助和初级运动皮层、感觉运动皮层在内的α节律及感觉运动皮层的β节律皮层神经活动;3)从行为学和电生理层面证实了20Hz经颅交流电刺激能够通过调节与运动相关的神经活动来提高运动学习能力;4)设计了基于训练型脑-机接口的卒中康复训练系统(BCICFES)以及多模态物理刺激诱导方法(MI与VI、FES、tACS结合),常规测试实验与典型病例临床测试结果证实了训练系统与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本文围绕运动学习的神经生理响应与多模态物理刺激调控方法开展了创新性和应用型研究工作,其研究结果为面向运动学习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深入探索依据和应用启示,为多模物理刺激诱导训模型建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能为新型物理刺激融合模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丁卫青[6](2018)在《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干预1例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临床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先天性巨脑回畸形患儿在予以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干预前后,其在智力、认知、运动、癫痫症状等方面的变化,以分析导师推拿手法取效的原理。同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维。方法通过收集先天性巨脑回畸形患儿的病史资料,对比推拿前后患儿的康复评估报告和脑电图报告,以观察分析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对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1.患儿存活良好。2.智力已经达到1岁孩子水平。3.认知已经达到11个月孩子水平。4.下肢运动可牵双手迈步。5.脑电图有异常脑电波,但癫痫症状为癫痫小发作,发作频率降低,发作持续时间缩短,癫痫症状与脑电图异常放电的严重程度不成正相关。结论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在干预先天性巨脑回畸形案例中有确效。

汪露云[7](2018)在《计算神经在脑认知与脑疾病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脑科学、神经科学及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各国纷纷推出“脑计划”。中国“脑计划”也已经基本完成规划,旨在以研究脑认知神经原理为主体,研究脑疾病诊治新手段和类脑智能新技术。计算神经科学能够从计算角度解释脑的认知功能,以及为脑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基于计算神经的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利用微状态、Lempel-Ziv复杂度、共空间模式和稀疏表达分类这几种计算神经科学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脑认知与脑疾病进行研究:(1)提出了一种微状态研究方法从脑电信号的时空变化角度来考察心理旋转认知过程。采集11位被试在12种不同角度刺激下心理旋转认知任务的脑电数据,利用基于K-means的微状态聚类方法研究心理旋转过程中事件相关电位的微状态,得到四类微状态模式(A,B,C,D)。根据微状态序列、脑地形图、半球偏侧性、微状态持续时间指标表征微状态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动力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微状态序列具有一种特定的模式A→B→A;2)微状态模式A具有半球偏侧性;3)微状态模式A的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角度效应”。(2)提出了Lempel-Ziv复杂度(LZC)分析方法研究脑卒中患者脑电数据特征。利用Lempel-Ziv复杂度分析方法研究卒中患者的心理旋转认知任务的大脑活动特征。经实验分析:由LZC值得到的脑地形图较好的反应卒中患者的病灶区;卒中患者病灶区各导联的LZC值普遍低于正常被试对应导联的LZC值。(3)提出了基于共空间模式与稀疏表达分类的脑卒中脑电信号识别方法。通过共空间模式算法从脑卒中患者与正常被试的脑电信号中提取特征,再使用稀疏表达分类方法对两者的脑电信号进行分类。通过实验证明了CSP提取特征的有效性,并且SRC分类准确性为90%左右,在S4、S10(180o)的视觉刺激角度下,分类准确率高于95%。通过计算神经方法在脑认知与脑疾病中的应用表明,计算神经方法能为分析心理旋转认知过程提供新的有效途径,并且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未来探索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手段奠定基础。

靳静娜[8](2017)在《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及脑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受到影响,表现出肢体运功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强化的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效果,如运动再学习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影响是比较有限的。脑卒中后,损伤脑半球的神经兴奋性发生了改变,使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可以干扰神经的活动,调节皮层神经的兴奋性。因此,研究者将rTMS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近,研究者开始尝试将rTMS与运动训练结合,以期望获得更好促进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手段。研究者使用行为学表现的指标评估了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rTMS联合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从而证明了 rTMS联合运动训练的作用。然而,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运动相关脑区及其脑区之间活动的影响仍缺乏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募集了健康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rTMS联合运动训练组和单纯运动训练组,以提高受试者非利手的肢体运动输出为目标,设计了 rTMS联合运动训练的实验。具体为使用1Hz低频rTMS刺激脑优势半球初级运动皮层,采用了三种非利手不熟悉的运动任务作为运动训练的方式对非利手进行运动训练,共持续14天。并使用九孔柱测试板、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静息态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和单脉冲TMS 诱发 EEG(Single pulseTMS evoked EEG,sTMS-EEG)进行 rTMS 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了 rTMS联合运动训练促进运动功能提高的脑活动变化。由于sTMS输出电磁脉冲的干扰,sTMS-EEG采集的EEG中会产生很多的伪迹,因此,本研究首先对sTMS-EEG伪迹的种类及来源进行了分析,从实验操作及后期数据处理中进行伪迹的去除。为了降低sTMS-EEG中的电磁伪迹,本研究使用人体头部仿体模型及健康受试者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操作中,应将EEG电极线尽可能远离TMS刺激线圈,对位于刺激线圈下电极线,应沿着线圈中心的长轴放置,以获得更小sTMS诱发电磁伪迹。对于残留电磁伪迹、听觉诱发伪迹、肌电伪迹和被动眨眼伪迹等在后期数据处理时采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其时域及空间分布特征逐一进行识别并去除。本文研究结果表明,rTMS联合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均能显着缩短非利手完成九孔柱测试的时间(P<0.05),显着增加非利手对应的非优势半球皮质脊髓束的兴奋性。对静息态EEG分析表明,rTMS联合运动训练显着影响了静息态EEGalpha频段的功能性连接,表现为非优势半球前运动区(FC4)与额叶之间的连接性降低,节点度和节点效率降低,而顶叶脑区与额叶(CP4)之间的连接性增加,节点度和节点效率增加。运动训练同样影响了 alpha频段的功能性连接,表现在非优势半球初级运动区(C4)和顶叶脑区(Pz),然而,相比于rTMS联合运动训练,其对功能性连接的影响较弱。sTMS-EEG的结果显示,rTMS联合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均使N100成分的幅值降低,使皮层抑制性降低。rTMS联合运动训练表现在前额叶、中央区及顶叶脑区,而运动训练仅表现在中央区。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表明,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改变运动相关脑区之间的信息流动效率改变肢体运动功能的,即通过降低前运动区、增加顶叶脑区的信息传输。其次,rTMS联合运动训练后还表现为前额叶、中央区及顶叶脑区的皮层抑制活动降低,皮层兴奋性的改变,也可能是其提高运动功能的原因。本文设计了一种rTMS联合运动训练的方法,研究了其对脑连接网络和皮层兴奋性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基于脑网络和sTMS-EEG方法评估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活动的影响,未来有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本文的结果促进了对rTMS联合运动训练调控脑神经活动的认识,未来有助于帮助理解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脑活动的作用。

刘烨[9](2016)在《多模态脑电模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人类大脑是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复杂、最精致的构件,具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高级认知功能,为人类提供了语言、记忆、认识、情感等高级信息处理功能。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和挖掘大脑的运作机理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通过读取特定脑思维活动,建立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通讯和控制技术,而不使用传统外围神经系统。作为典型的多学科汇聚研究领域,脑-机接口是当前国际上增长非常迅速的研究领域。脑-机接口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从脑信号中提取鲁棒的信号特征,并且通过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然而目前由于脑电信号的信噪比很低,现有的脑-机接口信号处理模型与算法无法提供一种稳定的、识别精度高的系统方案。本论文结合脑信号的空间频谱特性,提出了多种信号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式分类算法,设计并开发了新型的针对中风病人康复训练的脑-机接口系统,利用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探究中风患者损伤脑康复训练机理。本论文的贡献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高阶典型相关分析算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阶典型相关分析算法,该算法基于张量分解的模型,寻找不同类别样本各自的投影空间,并将不同类别的样本投影到各自的投影空间内进行特征提取。该算法和经典的算法进行对比,分类性能得到很大提升。2.不相关多维最近特征线距离算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张量分解的不相关特征提取算法,该方法不仅提取了脑电信号时间-空间-频谱多个模态上的高维特性,同时也结合了不同特征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最终获取冗余度小的脑电信号特征。利用3个脑电数据集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性能优于其他经典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算法。3.公共空间频谱集成模式算法:经典的脑电信号分析方法里,公共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s,CSP)方法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CSP的性能严重依赖于脑电信号的预处理阶段,如将脑电信号滤波到最活跃的空间和频谱范围。然而对于特定人群,如中风病人,其运动想象模式在临床医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集成学习的脑电空间频谱特征提取方法,该算法结合了集成学习的优势挖掘运动想象最相关的导联和频率信息。4.基于脑-机接口的中风患者损伤脑康复训练系统:设计并开发了一个新型的基于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Brain Computer Interface-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BCI-FES)中风病人损伤脑运动功能康复系统,该系统旨在辅助中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我们征集8名中风2个月内的患者参与基于BCI-FES的康复训练,同时设置对照组,结果表明基于BCI-FES的康复训练系统能够提高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效果。5.损伤脑运动功能康复生理机制:脑运动皮层损伤的病人在做肢体动作想象时,所诱发的去同步电位与正常人的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空间、频率和幅值范围上。本论文通过机器学习和统计学习等方法研究脑损伤条件下脑-机接口的神经机理、脑机交互范式,挖掘中风患者运动想象脑电数据在空间、频率和幅值多个模态下的特点,挖掘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机理。总之,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群体大脑在特定任务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动态模式和变化规律,提出了多种针对脑电信号在空间、频谱和时序多模态特征提取算法,提高了脑-机接口的性能;设计并开发了基于脑-机接口-功能性电刺激仪的中风病人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能够促进中风病人主动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当中,进而提升病人的康复训练效果;通过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法探究中风病人脑运动想象过程的康复变化机理,为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基础。

任银芝[10](2016)在《脑卒中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电是卒中康复研究中新兴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卒中康复研究中的热点。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I-BCI)技术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是近年来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的一个新的方法。运动想象是运动功能状态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它在运动记忆中,并依照中枢运动控制的原则,能够激活运动记忆但没有明显的运动输出。运动想象作为一种激活运动神经网络的方法,能够运用在中风后的任一阶段来辅助治疗,以达到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的目的。但是目前的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关于脑卒中病变对运动想象的神经机制的影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重点研究了脑卒中患者执行运动想象认知任务时脑电的脑地形图和脑效应网络两项特征来揭示脑卒中对运动想象神经机制的影响。针对脑地形图的研究,本文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全局场能量得到刺激编码阶段能量取得波峰时刻的地形图,分析刺激编码阶段的皮层活跃模式;另一方面提取脑卒中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运动想象认知过程各个子阶段每种刺激下的脑地形图,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步脑地形图矢量空间夹角法的分类方法,并通过计算得到脑卒中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个阶段的组平均的脑地形图。结果表明卒中患者心理旋转和反应执行阶段患侧顶叶以及和运动相关的区域活跃程度的降低与缺失,导致卒中患者的空间认知能力下降,并在反应执行阶段表现为大脑活跃为健侧半球主导。在脑效应网络的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定向传输功能的动态因果关系模型,并构建了心理旋转认知过程各子阶段的脑效应网络,根据网络的各项属性来研究脑卒中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表明,受卒中病灶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组的效应连接强度降低,并且在刺激编码阶段,正常对照组符合枕叶、额叶、顶叶依次激活的皮层活跃模式;而脑卒中组的额叶和左侧顶叶区域活跃缺失,右颞叶处激活。本文对选择的两项脑电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脑地形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运动想象心理旋转认知过程每个阶段的大脑活跃情况;在脑效应网络研究中,使用动态因果关系计算的节点的效应连接可以反映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情况,从网络的角度衡量大脑的活跃模式,方法比较新颖。这两项特征的研究对后期的卒中康复与康复评价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脑电地形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与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电地形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脑电康复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时间趋势
    2.2 发文作者分布
    2.3 发文机构分布
    2.4 关键词分析
    2.5 关键词聚类
    2.6 研究热点分析
    2.7 发表期刊分析
    2.8 高引论文分析
3 小结

(2)基于立体脑电的手部运动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神经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脑机接口的组成及分类
        1.2.1 脑机接口的组成
        1.2.2 脑机接口的分类
    1.3 基于侵入式运动脑机接口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动机
    1.5 拟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颅内脑电电极定位和可视化软件开发
    2.1 引言
    2.2 系统和软件介绍
    2.3 电极定位和大脑模型重建
    2.4 电极解剖学位置辨识
    2.5 大脑激活图谱生成
    2.6 标准大脑空间转换
    2.7 结果讨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脑电的最优空间滤波技术设计与评估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3.2.1 实验数据采集
        3.2.2 实验范式
        3.2.3 电极定位
        3.2.4 重参考方法
        3.2.5 实验数据处理
        3.2.6 信号质量评估
    3.3 实验结果
        3.3.1 重参考方法对全局相关系数的影响
        3.3.2 重参考方法对任务相关通道占比的影响
        3.3.3 重参考方法对R~2值的影响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立体脑电的皮层下脑电信号特征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4.2.1 受试者和实验数据采集
        4.2.2 实验范式
        4.2.3 电极定位
        4.2.4 实验数据处理
        4.2.5 任务相关通道检测
        4.2.6 评估参数设计
        4.2.7 白质信号激活的起源
    4.3 实验结果
        4.3.1 大脑灰质与白质信号对比
        4.3.2 大脑白质信号起源的评估
    4.4 结果讨论
        4.4.1 SEEG电极定位
        4.4.2 白质激活幅值
        4.4.3 容积导电对白质信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觉运动下大脑神经响应机制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5.2.1 受试者,数据采集以及实验范式
        5.2.2 电极定位
        5.2.3 数据预处理
        5.2.4 任务相关通道检测
        5.2.5 神经激活时间检测
        5.2.6 神经激活模式评估
    5.3 实验结果
        5.3.1 任务下神经激活响应区域分布(Where)
        5.3.2 任务下神经活动的时空演化(When)
        5.3.3 神经激活与任务的关系(What)
    5.4 结果讨论
        5.4.1 任务下神经激活响应区域分布(Where)
        5.4.2 任务下神经活动的时空演化(When)
        5.4.3 任务下不同ROI与任务的关系(What)
        5.4.4 任务下的神经响应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立体脑电的手部运动脑机接口解码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6.2.1 BCI系统架构
        6.2.2 实验范式
        6.2.3 数据采集
        6.2.4 电极定位
        6.2.5 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6.2.6 通道筛选
        6.2.7 脑电解码
        6.2.8 性能评估
    6.3 实验结果
        6.3.1 时频分析
        6.3.2 电极定位与通道筛选
        6.3.3 系统测试结果评估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论文中英文缩写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接收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已投稿的论文

(3)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及分度
        1.5 发病机制
        1.5.1 病理过程
        1.5.2 分子机理
        1.5.2.1 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
        1.5.2.2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
        1.5.2.3 淋巴细胞与免疫
        1.6 治疗现状
        1.6.1 目前治疗方法
        1.6.2 治疗方法展望
        1.7 预后
        1.8 预防
        1.9 小结
    2.中医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探究
        2.1 前言
        2.2 中医与GMH-IVH相似的病名
        2.2.1 胎弱、胎怯
        2.2.2 胎惊、胎搐
        2.2.3 五迟、五软
        2.2.4 中风、血证
        2.2.5 小结
        2.3 GMH-IVH的中医病机分析
        2.3.1 先天不足为疾病的基础——责之肾
        2.3.2 病位为脑髓——责之肾
        2.3.3 病性为出血——责之脾
        2.3.4 小结
        2.4 中医治疗GMH-IVH的立法及方剂选择
        2.4.1 六味地黄汤
        2.4.1.1 六味地黄汤方义分析
        2.4.1.2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1.3 六味地黄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1.4 小结
        2.4.2 四君子汤
        2.4.2.1 四君子汤方义分析
        2.4.2.2 四君子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2.3 四君子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2.4 小结
        2.5 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神经功能学和脑室扩张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造模后24小时行MRI扫描可见血肿,提示造模成功
        3.2 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 GMH-IVH 引起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3.2 短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3 六味地黄汤能改善 GMH-IVH 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3.3 长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4 六味地黄汤能减轻 GMH-IVH 继发的脑室扩张
        3.5 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可缓解 GMH-IVH 继发的体重下降问题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血肿吸收及M2 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
        3.2 六味地黄汤可增加GMH-IVH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IL-1β
        3.2血清IL-6
        3.3 血清TNF-α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分析
    1.六味地黄汤对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的分析
    2.六味地黄汤改善 GMH-IVH 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四君子汤对本研究核心指标无改善的分析
    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从肾论治 GMH-IVH”的可行性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在颅内出血中的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经颅超声调控下脑肌电信号耦合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神经调控技术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1.2.1 经颅超声刺激的特点及优势
        1.2.2 经颅超声刺激的发展现状
    1.3 脑肌电耦合分析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脑肌电耦合分析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脑肌电同步分析算法
        2.2.1 互信息
        2.2.2 传递熵
        2.2.3 基于混合粒子群优化的传递熵估计(HPSO-TE)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PSO-TE的脑肌电耦合估计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神经元群模型的HPSO-TE耦合估计
        3.2.1 神经元群模型
        3.2.2 耦合强度敏感性探究
        3.2.3 鲁棒性分析
        3.2.4 不同延迟状态下的耦合估计
    3.3 实测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颅超声刺激下脑肌电同步采集及主要参数
    4.1 超声刺激及脑肌电采集实验平台
        4.1.1 超声刺激系统
        4.1.2 神经电生理记录系统
        4.1.3 神经生理信号记录电极
        4.1.4 其他装置
    4.2 超声刺激主要参数
        4.2.1 超声强度
        4.2.2 基波频率
        4.2.3 声脉冲群重复频率及次数
    4.3 动物手术与脑肌电数据采集
        4.3.1 动物手术
        4.3.2 脑肌电数据采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颅超声调控下脑肌电信号耦合分析
    5.1 引言
    5.2 脑肌电数据预处理
    5.3 基于信息论测度的超声调控下脑肌电耦合分析
        5.3.1 互信息分析
        5.3.2 传递熵分析
        5.3.3 超声刺激对脑肌电耦合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面向运动学习的神经生理响应与多模态物理刺激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运动学习的概念及其机制理论
        1.1.2 生活中的技能学习、运动修复与运动增强
        1.1.3 运动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意义
    1.2 运动学习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现状
        1.2.1 运动学习机制理论研究手段
        1.2.2 基于行为与运动的运动学习研究现状
        1.2.3 基于神经电生理的运动学习研究现状
        1.2.4 基于神经功能成像的运动学习研究现状
        1.2.5 基于融合方法的运动学习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
    1.3 运动学习调控方法研究现状
        1.3.1 运动学习能力调控方法
        1.3.2 基于物理刺激的运动调控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视觉诱导的运动功能响应机制研究
    2.1 引言
        2.1.1 本章的研究目的
        2.1.2 基本思路
    2.2 基于视觉诱导的运动想象实验设计
        2.2.1 实验范式与实验流程
        2.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EEG信号处理
        2.3.2 NIRS信号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基于EEG的神经响应状态分析
        2.4.2 基于NIRS的神经响应状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神经肌肉电刺激下的运动功能调控策略研究
    3.1 引言
        3.1.1 本章的研究目的
        3.1.2 基本思路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范式与实验流程设计
        3.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3.3.1 事件相关谱扰动
        3.3.2 配对样本t检验
    3.4 运动想象过程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神经响应分析
        3.4.1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运动想象皮质活动影响分析
        3.4.2 面向刺激强度的肌肉电刺激调控优化策略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颅交流电刺激下的运动学习能力调节研究
    4.1 引言
        4.1.1 本章研究目的
        4.1.2 基本思路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范式与实验流程设计
        4.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3 数据处理
    4.3 经颅交流电刺激下运动学习调节的行为学数据分析
        4.3.1 刺激前后的反应时间与反应正确率对比分析
        4.3.2 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变化对比
        4.3.3 左、右手运动学习能力对比
    4.4 经颅交流电刺激下运动学习调节的电生理数据分析
        4.4.1 ERSP差值计算
        4.4.2 易化作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卒中运动康复系统与多模物理刺激诱导方法设计及典型应用
    5.1 引言
        5.1.1 本章研究目的
        5.1.2 基本思路
    5.2 脑控功能电刺激康复系统设计及应用
        5.2.1 系统架构与集成
        5.2.2 典型应用
    5.3 多模物理刺激诱导方法设计及应用
        5.3.1 方法与实验设计
        5.3.2 结果分析与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干预1例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前言
1.患儿病史资料
    1.1 基本信息
    1.2 主诉
    1.3 现病史
    1.4 刻诊
    1.5 体格检查
    1.6 妊娠情况
    1.7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
    1.8 诊断
2.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推拿处方
    2.1 推拿处方组成
        2.1.1 第一阶段
        2.1.1.1 一般手法
        2.1.1.2 特殊手法
        2.1.1.3 操作时间和疗程
        2.1.2 第二阶段
        2.1.2.1 一般手法
        2.1.2.2 特殊手法
        2.1.2.3 操作时间和疗程
        2.1.3 第三阶段
        2.1.3.1 一般手法
        2.1.3.2 特殊手法
        2.1.3.3 操作时间和疗程
    2.2 穴位定位及功效
    2.3 推拿手法操作规范
    2.4 操作注意事项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康复评估报告对比
        3.1.1.1康复评估报告1
        3.1.1.2康复评估报告2
        3.1.2 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对比
        3.1.2.1 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1
        3.1.2.2 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2
        3.1.2.3 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3
    3.2 治疗结果
讨论
    1.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中西医认识
        1.1 西医学对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认识
        1.1.1 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名、病因、机制的认识
        1.1.2 西医学对本病影像、病理学的认识
        1.1.3 西医学对本病诊断的认识
        1.1.4 西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认识
        1.2.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证型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2.廖氏健脑益智推拿处方解析
    3.推拿处方特色
        3.1 推拿手法振法为要
        3.2 推拿手法多样,多途径多方位刺激大脑
        3.3 推拿手法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3.4 常规刺激与超常刺激、反常刺激相结合
        3.5 因时制宜,阶段调整
    4.推拿处方手法分析
        4.1 推拿手法方式多样,推,拿,揉,运,声,歌,心手相应以综合刺激大脑
        4.1.1 直接刺激大脑,调阴阳,升督阳,增供血,助听力
        4.1.2 心脑共神明,宁心醒脑醒神
        4.1.3 统筹督-脑-肾系统
        4.1.4 推、拿、揉、运、振、声、歌、心手相应综合运用
        4.2 刺激皮部,加强联络,调和脏腑
        4.3 语言、运动等多种功能训练循序渐进
        4.4 高强度刺激,用进废退;反常刺激,激发求生的本能
        4.5 仁心尽责,充满爱心,守神定志
        4.6 推拿过程持之以恒
        4.7 推拿期间坚持不用西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康复评估报告1
附件二:康复评估报告2
附件三: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1
附件四: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2
附件五:录像脑电/地形图监测报告3
附件六: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七: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附件八: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
附件九: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计算神经在脑认知与脑疾病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计算神经概述
        1.2.1 计算神经的基本概念
        1.2.2 计算神经的发展历史
    1.3 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基础
        1.3.1 脑认知原理的基础研究
        1.3.2 脑疾病原理的基础研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脑电信号数据
    2.1 心理旋转认知任务
    2.2 实验范式
        2.2.1 实验流程
        2.2.2 实验对象
    2.3 脑电信号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状态的心理旋转认知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数据处理
    3.3 算法模型
        3.3.1 微状态模型
        3.3.2 GFP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心理旋转中的微状态
        3.4.2 微状态的偏侧性
        3.4.3 微状态持续时间的“角度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empel-Ziv复杂度的脑卒中研究
    4.1 引言
    4.2 Lempel-Ziv复杂度
    4.3 LZC实验结果
        4.3.1 LZC值反应卒中病灶区
        4.3.2 两类EEG数据的LZC值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共空间模式与稀疏表达分类的脑卒中患者脑电特征识别
    5.1 引言
    5.2 脑卒中患者脑电特征识别方法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基于CSP的特征提取
        5.2.3 稀疏表达分类模型
    5.3 实验结果
        5.3.1 CSP特征
        5.3.2 稀疏分解向量可视化
        5.3.3 分类准确率
        5.3.4 不同分类算法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8)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及脑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脑卒中病学现状
        1.1.2 大脑的运动调控能力
    1.2 RTMS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3 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4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脑网络连接用于评估运动功能的研究现状
        1.5.1 运动相关的大脑协同工作特征
        1.5.2 基于EEG的脑拓扑网络的建立与评估方法
    1.6 sTMS-EEG方法用于评估运动功能的研究
        1.6.1 sTMS-EEG技术
        1.6.2 sTMS-EEG特征
    1.7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目标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8.1 研究内容
        1.8.2 文章结构安排
    1.9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RTMS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2.1 RTMS对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设计及信号采集
        2.1.1 受试者
        2.1.2 rTMS的实施
        2.1.3 脑电信号的采集及实验流程
    2.2 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功率谱密度估计
        2.3.2 相位同步指数
        2.3.3 脑网络的建立
        2.3.4 脑网络特征的分析
        2.3.5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4 RTMS调控运动功能的静息态脑电分析
        2.4.1 功率谱密度估计
        2.4.2 相位同步指数的变化
        2.4.3 脑拓扑网络变化
        2.4.4 脑功能拓扑网络特性的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设计
    3.1 RTMS联合运动训练的实验系统建立
        3.1.1 精密定位导航系统的建立
        3.1.2 经颅磁刺激系统的建立
        3.1.3 基于精密定位导航系统的经颅磁刺激系统的建立
    3.2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评估系统的建立
        3.2.1 手部运动功能评估条件的建立
        3.2.2 皮质脊髓束兴奋性评估条件的建立
        3.2.3 脑电评估条件的建立
    3.3 RTMS联合运动训练影响对运动功能的实验
        3.3.1 受试者
        3.3.2 rTMS的实施方式
        3.3.3 运动训练任务
        3.3.4 rTMS联合运动训练前后行为学及脑电、肌电的采集
        3.3.5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网络连接的影响
    4.1 数据的处理
        4.1.1 行为学
        4.1.2 静息运动阈值和运动诱发电位
        4.1.3 静息态脑电预处理
        4.1.4 功率谱密度估计
        4.1.5 相位同步指数
        4.1.6 脑网络的建立
        4.1.7 脑网络特征的分析
        4.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行为学变化
        4.2.2 静息运动阈值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4.2.3 功率谱密度估计的结果
        4.2.4 相位同步指数的变化
        4.2.5 脑拓扑网络特征的变化
        4.2.6 脑拓扑网络特征的变化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TMS-EEG的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皮层兴奋性影响
    5.1 sTMS-EEG信号伪迹处理方法
        5.1.1 sTMS-EEG伪迹的产生及实验中采取的规避方法
        5.1.2 sTMS-EEG数据处理中的伪迹去除
        5.1.3 伪迹去除后的EEG信号
    5.2 sTMS-EEG数据分析方法
        5.2.1 sTMS-EEG时域特征
        5.2.2 sTMS-EEG频域特征
        5.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TEPs
        5.3.2 GMPA
        5.3.3 频域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
授权专利
申请专利
承担的科研项目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多模态脑电模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1.2 脑电信号研究基础
        1.2.1 脑电信号的采集和分类
        1.2.1.1 脑电信号的采集
        1.2.1.2 脑电信号的分类
        1.2.2 脑电信号主要成分
    1.3 脑-机接口技术基础及应用
        1.3.1 脑-机接口的定义
        1.3.2 脑-机接口的发展及典型应用
    1.4 脑-机接口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1.4.1 引言
        1.4.1.1 中风类型分类
        1.4.1.2 脑中风对患者的影响
        1.4.1.3 脑神经重塑
        1.4.1.4 中风诊断和评估方法
        1.4.1.5 传统中风康复疗法
        1.4.2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发展及其现状
        1.4.2.1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发展
        1.4.2.2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现状
        1.4.2.3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的研究内容
        1.4.3 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章节安排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EEG信号处理算法
    2.1 EEG信号算法流程
    2.2 EEG信号预处理
        2.2.1 时序独立成分分析
    2.3 EEG信号特征提取
        2.3.1 公共空间模式(CSP)
    2.4 EEG信号分类
        2.4.1 支持向量机(SVM)
    2.5 EEG模式分类方法比较
        2.5.1 tICA分离性能
        2.5.2 SVM分类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张量分解的EEG信号特征提取
    3.1 张量概述
        3.1.1 引言
        3.1.2 张量代数
        3.1.3 张量分解
    3.2 高阶典型相关分析
        3.2.1 引言
        3.2.2 模型推导
        3.2.2.1 基于向量的典型相关分析算法
        3.2.2.2 高阶典型相关分析算法
        3.2.3 模型迭代优化
        3.2.4 算法的变体
        3.2.4.1 正则高阶典型相关分析算法
        3.2.4.2 基于核方法的高阶典型相关分析算法
    3.3 不相关多维最近特征线距离
        3.3.1 引言
        3.3.2 Tensor-to-Vector Projection,TTP
        3.3.3 不相关多维最近特征线距离方法(UMNFLA)
    3.4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3.4.1 数据集
        3.4.2 数据预处理
        3.4.3 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
        3.4.3.1 高阶典型相关分析
        3.4.3.2 不相关多线性最近特征线距离
        3.4.4 实验结果
        3.4.4.1 数据集Ⅰ的实验结果
        3.4.4.2 数据集Ⅱ的实验结果
        3.4.4.3 数据集Ⅲ 的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EG空间频谱多模态特征提取
    4.1 研究背景
    4.2 公共空间频谱增强模型(CSSBP)
        4.2.1 问题建模
        4.2.1.1 空间导联选择
        4.2.1.2 频率波段选择
        4.2.1.3 导联频谱选择
        4.2.2 模型优化
        4.2.2.1 训练阶段
        4.2.2.2 优化阶段
        4.2.3 参数设置
        4.2.4 复杂性
    4.3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4.3.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3.2 特征提取和分类
        4.3.3 数据集Ⅰ的实验结果
        4.3.3.1 分类准确率
        4.3.3.2 空间-频谱模式
        4.3.4 数据集Ⅱ的实验结果
        4.3.5 数据集Ⅲ的实验结果
        4.3.5.1 准确率
        4.3.5.2 运动想象模式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脑-机接口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平台
    5.1 康复平台整体框架
        5.1.1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
        5.1.2 多模态神经反馈网络模块
        5.1.3 数据存储模块
        5.1.4 在线可视化模块
        5.1.5 主动训练模块
    5.2 康复训练流程
    5.3 康复训练系统操作界面
    5.4 参与患者信息及康复训练效果
    5.5 损伤脑运动功能康复生理机制
    5.6 康复系统存在问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脑卒中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脑卒中脑电特征提取的研究意义
    1.3 脑电在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1.3.1 基于脑电的脑机接口在中风康复研究中的应用
        1.3.2 基于脑电的中风康复评价研究
    1.4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的方法概述
        1.4.1 脑电信号的生理基础
        1.4.2 脑电信号处理的要求
        1.4.3 脑电处理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心理旋转认知任务的实验设计
    2.1 运动想象认知任务
    2.2 实验范式
        2.2.1 刺激材料
        2.2.2 实验流程
        2.2.3 实验数据来源
    2.3 脑电信号的采集
        2.3.1 脑电采集
        2.3.2 脑电采集的注意事项
    2.4 数据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脑地形图的脑卒中研究
    3.1 引言
    3.2 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预处理
    3.3 全局场能量
    3.4 基于矢量空间夹角的分类方法
        3.4.1 矢量表征
        3.4.2 分类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全局场能量与脑地形图分析
        3.5.2 分类结果
        3.5.3 组平均脑地形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因果关系检测的脑网络研究
    4.1 引言
    4.2 动态因果关系检测
    4.3 脑网络指标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因果关系
        4.4.2 因果关系流量和因果关系密度
        4.4.3 刺激编码阶段的动态因果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四、脑电地形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与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脑电康复的可视化分析[J]. 刘致含,熊坚,张琦,马瑷瞳,刘嘉程,王开龙,王雄将.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
  • [2]基于立体脑电的手部运动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神经响应机制研究[D]. 李广晔.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3]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 何维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经颅超声调控下脑肌电信号耦合估计[D]. 周飒. 燕山大学, 2019(03)
  • [5]面向运动学习的神经生理响应与多模态物理刺激调控方法研究[D]. 陈龙. 天津大学, 2018(06)
  • [6]廖氏健脑益智推拿法干预1例先天性巨脑回畸形的临床报告[D]. 丁卫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计算神经在脑认知与脑疾病中的研究[D]. 汪露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8]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运动功能及脑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D]. 靳静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9]多模态脑电模式识别方法及其应用[D]. 刘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脑卒中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研究[D]. 任银芝.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脑电图在颅内病变康复中的作用和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