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市场与亚洲经济发展

中国进入市场与亚洲经济发展

一、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升[1](2020)在《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单个企业的违约风险也会被放大,先是传染到所在行业,最后演变为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历次经济危机都证明了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最初就是由房地产泡沫产生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家金融机构的破产最终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股市陷入低迷的严重后果。可见,违约风险的研究应该由点及面,既要研究单个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也要考虑传染过程,想办法规避风险在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传递。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循序渐进的了解风险爆发和传导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效的预防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本文基于Merton(1974)在贷款和债券估值模型中提出的企业价值、负债和违约的关系,对诸多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比如股东背景、货币政策、资本结构等,作为进一步影响违约的因素。其次,本文对理查德森(1972)、普费弗和萨拉西克(1978)、米切尔和辛格(1996)的资源依赖理论、Larsson和Starr(1993)的网络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理论上可以支持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并根据Rudiger Dornbursh、Yung Chul Park和Stijin Claessens(2000)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风险传染的传播途径。最后,本文借鉴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等阐明了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和特征。上述理论将本文所要研究的企业违约影响因素、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串联了起来,为从微观层面的企业违约行为到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实践研究层面,首先,针对企业违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效果有多大等问题,本文运用了Logit模型,通过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分别选取了代表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各个指标,并加入货币政策和股东背景等虚拟变量,从定性及定量角度考察了各因素对债券违约大小的影响,这是对个体企业违约的分析。其次,针对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存在性和影响大小等问题,本文在主流行业中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银行四个行业,所选行业覆盖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并从每个行业选取了十家左右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个体,依据已有文献的方法,基于企业的股价数据和行业价格指数,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刻画个体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的大小,并得到了传染效应的研究结论。再次,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等问题,本文以所选的四个行业为基础,对行业间的传染方向和传染效应的大小进行实证检验,然后依据各行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程度,将上述四个行业扩展到七个主流行业,研究了各行业对市场的传染效应。最后,本文选取了亚太地区、欧洲、美国等地的股票市场数据,逐一测度它们对我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了国际间的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各地区对我国股市风险溢出效应差异的原因。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及研究意义,提出了要重点论证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对企业违约、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企业违约部分从违约影响因素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其中,违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环境、企业特征三个方面。违约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估方法,现代评估方法又包括判别模型、Z-score模型、KMV模型和Logit模型等,并对各种计量模型进行了评述。传染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传染效应的形成原因,传染机制进行讨论。系统性风险的文献则重点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传播途径及各种测度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法、条件在险价值法和其他方法。第三部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传染效应存在性的理论基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等。在企业违约的理论探析中,阐述了各种影响因素对违约结果的作用机制。传染效应理论主要从存在性、传播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存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和系统网络理论,两个理论都较好的证明了传染效应是现实存在性,传播途径理论则是依据多恩布什(2000年)提出的经济冲击、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债务渠道和投资者行为五种传播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系统性风险理论方面,本文从产生原因,风险特征和系统性风险演化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比如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包括了经济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代际遗忘理论和金融系统脆弱性理论,较好的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部分:对违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我国债市的违约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这部分主要是基于我国债市已经发生的违约案例,对违约原因进行梳理,找到违约前出现明显恶化的指标,为模型指标的选择进行铺垫。通过总结发现,在企业违约前,行业景气度下滑,企业多元化投资失败,股东逃废债,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等都是导致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盈利能力、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通常都出现了明显的恶化。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基础中提到的违约影响因素,使指标选择更有依据,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一些没法纳入模型的指标,比如新疆六师的违约是由于人员市场意识淡薄,内部沟通不畅导致的,使分析结果更为全面。其次,本文选用了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数据作为样本,样本基本覆盖了我国债市发生违约以来的全部期间,数据真实可靠,代表性较强。影响变量选择基于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得到的共同结果,分别采用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较能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并加入了股东背景和货币政策两个虚拟变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企业违约的各种关键要素。最后,本文运用Logit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并就实证结果阐述了原因和应对方法。第五部分: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选取了覆盖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四个重点行业,即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并且每个行业选取了近十家有代表性的上市企业,分别就企业对行业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各检验结果,分析了各行业中不同类别的企业对行业传染效应大小不同的原因,并结合本人信用评级的工作经验,提出了防范信用风险传染的有效措施。第六部分: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研究了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以及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首先,本文验证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关联,会产生下游对上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重点防范靠近市场终端的房地产行业和渗透到实体经济各领域的银行业对于避免一系列的风险传染尤为重要。然后,本文对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大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本文选取了七个对市场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分别测度了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应对方法。第七部分: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本部分选取了和我国股票市场关系密切的亚太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了各国和地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发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并就各国对我国的风险溢出效应差异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最后提出了防范国别间风险传染的应对方法。第八部分: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分别从防范企业的违约风险、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论证,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首先、在研究企业违约影响因素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和现金回笼率对违约的影响最大,说明债务负担情况、盈利情况和现金流情况都对企业是否违约有重要的影响,和违约案例分析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此外,结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提出政策上推动优化产业升级,加强逆周期调节有利于降低企业个体的违约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测度条件在险价值(Co Va R)的方法来研究企业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煤炭企业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和资源禀赋、开采成本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相关。其中,央企背景的个体企业风险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小,其次是山西、而山东和河北地区的风险相对较大。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主要和规模效应、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有关,并且受到当地供需情况的影响。按企业风险大小以及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排序发现,华东地区最小,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风险最大。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通过检验发现,民营房地产企业自身的风险和对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主要由于民营企业经营风格较为激进,在遇到市场流动性紧缩时,受到的冲击更大所致。银行业方面,国有大行凭借股东背景和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获得的客户资源更为优质,风控机制更加完善,自身的风险更小,但由于国有大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规模占比更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更大,因此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再次、在行业间传染效应研究方面,本文发现,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由于彼此是上下游关系,下游会通过需求影响上游,故形成格兰杰因果关系。传染效应大小方面,煤炭行业受到钢铁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钢铁行业其次,房地产行业最小,主要是由于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工业门类会越来越多,因此上游行业受到某一下游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此外,通过比较各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考虑煤炭行业风险溢出效应下的市场风险最小,银行业对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主要是由于银行业渗透到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我国整体市场的影响最大。煤炭行业作为工业门类的一种,对GDP的拉动作用不如银行、房地产等行业大,因此对市场风险的贡献度最小。最后,本文对国别之间的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各国的影响下,我国的系统性风险大小有所差异,但走势较为一致,说明全球经济互联程度高,在危机发生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其次,亚洲国家自身的风险最小,但对我国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大。可能由于亚州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多种渠道和我国联系更为密切,故传染效应更强。本文的创新点概括如下:首先,研究层次更为系统。本文对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拆分,研究视角更为全面。国内外学者对违约影响因素、传染效应、系统性风险都有一定研究,但大多只从单一方面进行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架构,对整体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把控不足。作者结合多年的信用评级工作经验,从企业违约影响因素入手、依次研究了企业对行业、行业对市场以及国别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全方位阐述了系统性风险在各环节形成的原因和积累过程,更有利于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其次,样本选择更为准确。违约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本文以我国债券市场实际发生违约的债券进行研究,由于债券市场2014年才发生违约,更早的文献研究数据相对有限,已有的大部分文献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即被ST)的公司作为违约样本,将财务正常的公司作为正常样本进行对比,实际上企业被ST和实际违约在概念上仍有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和发债主体的范围也有所不同,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我国债券市场的真实数据,因此克服了数据选取模糊的缺陷,用来判断违约风险更为准确。最后,行业研究范围更为全面。目前大部分研究系统性风险的文献都将研究焦点聚集在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上,而较少将实体行业纳入其中。传染效应检验中,本文创新性的选取了对国民经济拉动较高的煤炭、钢铁、房地产和银行业,覆盖了我国主要的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检验中,本文先选取了煤炭、钢铁、房地产、基建、银行等几个对宏观经济贡献最大的行业进行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又选取了亚太、欧洲、美国几个和我国关系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国际间的系统性风险研究,在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范围上考虑更为全面。

王磊[2](2017)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国际分工理论经历了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演变,目前以任务贸易(Trade in Task)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分工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适当的解释。由于产业技术和组织的变化,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行业间、国家间的交叉渗透现象越发频繁,世界制造、共同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GVCs分工已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从GVCs中获得分工收益,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人均收入、技术水平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中国制造业在“逐底竞争”中处于劣势,“挤出”风险显现。“低端锁定”与“挤出”风险的同时出现,使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显得格外紧迫。因此,基于GVCs分工研究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对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价值增值能力,扭转我国长期处于GVCs低附加值环节的困境,促进人均收入增加,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研究对于深化产业国际分工理论和产业升级理论亦具有重要理论拓展意义。本文在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进展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增加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改进GVCs分工地位的求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GVCs升级路径,应对日益凸显的“挤出”风险;探索了GVCs以外的其他升级路径,尝试解除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制造业的“俘获”、“锁定”;重点从GVCs和区域价值链(Reginal Value Chains,RVCs)的视角解释了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行为,优化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升级路径。首先,本文归纳GVCs升级路径内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影响因素。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通过多元面板回归分析寻找GVCs嵌入位置与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将14个制造业产业按GVCs主导环节归类。以40个经济体嵌入位置的时序变化,讨论升级方向对各国产业升级幅度的影响,分析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相关因素。本文研究发现:14个制造业产业可以分为上游环节主导、下游环节主导和混合主导三类;以三类产业的主导环节作为产业升级方向能够提升产业升级幅度;高级生产要素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强于传统生产要素。本文根据14个产业的主导环节,尝试提出了不同于“二元驱动”的GVCs混合主导型产业,论证了三类制造业产业GVCs路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影响因素。其次,本文比较中国制造业在GVCs和RVCs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前景,探讨中国制造业在RVCs升级路径的可行性。长期以来中国都是GVCs的参与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对RVCs主导权提出了要求。若“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可行,中国将从嵌入欧、美、日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换为自我主导的RVCs。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利用RCA指数、RGVCA指数和价值链位置指数等指标,本文从价值链转换的条件以及转换后的影响这两个角度,探讨这一可行性问题。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互补性均强于竞争性,且中国占据了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具备主导区域价值链的条件。最后,本文根据中外各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选择经验,从GVCs和RVCs的角度解释升级路径选择行为,优化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升级路径竞争强度的匹配与否将左右升级成败。本文围绕这一匹配关系,提出GVCs重构视角下的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假说。基于WIOD数据和增加值贸易净值方法,以中国制造业在GVCs升级路径中的表现、GVCs路径与“一带一路”RVCs路径的升级前景比较以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升级路径选择经验,检验假说内容并呈现与中国制造业14个细分产业匹配的升级路径。实证结论显示:欧美日等竞争力高的经济体更倾向于竞争强度高的GVCs路径,捷克、墨西哥和印尼等竞争力一般的经济体重心在RVCs路径;中国制造业主要选择GVCs升级路径,竞争强度超过自身竞争力,掣肘产业升级;如果中国纺织制鞋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分工地位较高的产业选择GVCs升级路径,其他细分产业选择“一带一路”RVCs升级路径将优化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不同于以往从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和战略管理角度讨论制造业升级的研究,本文从GVCs分工的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升级,并试图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的GVCs分析框架;本研究还发现了在GVCs中存在混合主导型产业,认为除了价值链两端,原先的“价值洼地”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与核心环节;从国际竞争力与竞争强度的匹配关系提出新兴经济体从参与GVCs到主导RVCs升级路径及路径选择原则。

朱捷[3](2015)在《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近年针对新西兰与亚洲及中国关系的演讲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使得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交替传译作为一种主要的口译形式被广泛使用于各类场合。它要求口译员能听取长达几分钟的讲话,并在短时间内对讲话内容进行翻译。因此,掌握长句翻译技巧对口译员至关重要。本报告选取了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三篇演讲作为口译实践材料,探讨了长句翻译的重要性以及长句翻译技巧的运用。本报告通过介绍任务背景、任务特点,简要地探究了长句翻译的必要性。接下来,报告具体描述了口译实践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查。然后,报告详细介绍了本次口译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释意派理论以及长句翻译技巧的运用。最后,报告对整个口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本次口译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研究发现,长句翻译技巧能有效的帮助口译员处理英汉交替传译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运用长句翻译技巧,口译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快地掌握讲者表达的核心思想,节省理解时间。长句翻译技巧对口译员往后的口译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于欣[4](2014)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沈阳机床对中南美洲出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机床工业的典型代表,沈阳机床(SMTCL)的出口一直以来都代表中国工业出口的领先水平。多年来,沈阳机床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2003-2012年,沈阳机床出口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出口额从不足500万美元增加到1亿多美元,10年间出口增长了20倍。沈阳机床的出口经历了从亚太地区起步,进一步扩展到欧美市场,再发展到整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如今,沈阳机床出口针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销售和服务策略。中南美洲国家或地区虽然距中国遥远,但由于市场潜力巨大,在最近几年以及不久的将来,中南美洲市场将有不错的作为。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以来,经济危机蔓延到全球的各个行业,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欧洲市场更是一蹶不振,往年的中高端市场遭受重创。相对来说,中南美市场受危机的影响比欧美差一些,因此,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对中南美市场的出口,对沈阳机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沈阳机床出口来说,中南美洲市场有着和其他市场不同的特点:中低端产品所占比重大;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价格战严重;贸易壁垒相对较多;汇率不稳定、贸易风险大等,这些特点和问题都是在沈阳机床开发中南美市场时面临的实际困难。针对沈阳对中南美出口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南美各个国家的工业特点,针对行业和公司产品的优势劣势,对中南美国家的出口提出了新的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客户档案;利用地方展览会加大促销;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针对地区要求特点专门检查;第三国转口避免反倾销;适时举办专业开放日;与代理商合作经营,推出适合当地的产品;适当运用信用保险、远期结汇,综合运用外汇来减少汇率损失,降低成本等,以期扩大沈阳机床对中南美洲市场的出口份额,缓解经济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给沈阳机床出口带来的压力。

张源滨[5](2013)在《精益管理在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企业管理中仍普遍存在使用粗放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了解当前电力项目施工及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基于当前电力工程项目的精益管理应用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管理策略。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项目精益管理的研究背景,接着介绍了国内外精益管理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然后以WH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再针对性地展开了应用精益管理对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建立了WH公司工程项目精益管理体系,其中:项目规划设计精益管理,从规划科学合理的工序、建立项目执行权责进行实施;物资采购供应精益管理,从优化采购流程、实施供应商管理进行实施;项目施工精益管理,从施工管理精益化、施工成本控制、施工风险管理进行实施;项目工程管理精益化,从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精益化、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精益化、项目工程材料成本管理精益化进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从培训管理精益化、绩效薪酬管理精益化进行实施。最后针对WH公司电力工程精益管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公司在实施精益管理方面效果明显,论证了电力工程项目精益管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王艳[6](2012)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内外股票市场联动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股市受到强烈冲击,股指强烈震荡并持续下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趋势增强,发达国家如美国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强,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股市的波动迅速传递至我国股市,研究中美股市之间的联动问题有利于加强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有利于弱化损失与防范风险。本文以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为背景,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全面论述在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首先阐述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股市联动的理论作用机制,从基本面、资本面、市场预期面以及市场传导四种渠道分析中美股市在金融危机时期的联动作用机制。之后,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美股市之间收益率联动、波动率联动以及尾部相关性。本文将数据样本分为金融危机前、次贷危机期间、欧债危机期间三个子样本,在收益率与波动率联动研究中,将大陆、香港、美国三个股市划分为境内股票市场、境外股票市场做对比研究,在尾部相关性研究中主要研究上证综合指数与美国标普S&P500指数之间的联动性。本文采用了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序列相关性、EGARCH模型、时变copula函数等计量工具。本文得出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认为中美股市具有显着联动性。危机前后中美股市间收益率与波动率联动发生显着变化,并且在欧债危机之后有递增趋势,正冲击对境内市场作用显着,负冲击对境外市场有显着作用。由尾部相关性研究得出金融危机之后,中美股市尾部具有不对称性,下尾大于上尾。

谢云清[7](2007)在《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更加开放的政策的执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在逐年稳步上升,然而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制造的产品已被国际市场上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围剿。现在,中国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峰期,贸易摩擦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阶段。本文以马克思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为指导,着重阐述马克思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包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我国当前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来研究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是个总体过程和载体,整个过程的发展包括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及整个社会的资源环境的发展。外贸二重性对这些过程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国际贸易摩擦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按一般规律处理好一般的贸易摩擦,按特殊规律处理好特殊摩擦,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研究对外贸易的二重性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各个过程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也符合本硕士点的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将这种摩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来思考研究,有利于扩展和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由于摩擦的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具有二重性,因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二重性摩擦中积极应对,锻炼成长,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使我国长久地屹立于不败地位。

景丽英[8](2006)在《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入世四年多时间保险市场的发展上看,外资保险机构给中国保险企业带来的威胁并没有像入世前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严重,尽管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先进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分享了一部分中国保险市场份额,但短时期内不足以构成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威胁。不过,从长远看,民族保险业要想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不仅要在产品、服务、电脑技术和信息管理处理系统上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要在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包括:承保能力、创新能力和偿付能力)上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研究保险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对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创新能力是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的手段。自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比特(J.A.Schumpeter)1911年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特别是C.Freeman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以后十多年时间里,各国学者积极探索、耕耘,出版了大量专着和学术文章,但大量工作是在国家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行业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尚缺乏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亚系统核心之一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创新研究。因此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家创新系统作用的内涵和本质,就必须在4类创新主体(企业和政府、大学和科研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量化分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亚系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有价值。首先,保险公司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建立和实施保险公司创新系统的基础。由于公司历史成因、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等的不平衡性,不同保险公司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评价保险公司创新能力是建立高效的保险公司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公司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其次,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检测保险公司创新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测器。通过

兰天[9](2002)在《浅述欧盟制定对华政策政治经济背景》文中认为20 0 1年又有新政策出台。欧盟的对华政策是要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与竞争 ,投资的渗透、利用与限制 ,货币金融的相互依存和控制。目前 ,欧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因此 ,细致、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欧盟对华政策的政治经济背景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与欧盟的经贸合作。

王翔[10](2001)在《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文中认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投资的关系 ,探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亚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强调亚洲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亚洲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 ,促进亚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在险价值
        二、条件在险价值
        三、分位数回归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违约研究的相关文献
        一、违约影响因素研究
        二、信用风险评估
    第二节 传染效应及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一、传染效应相关文献
        二、系统性风险相关文献
    第三节 文献评述
        一、关于违约影响因素文献评述
        二、关于违约因素计量模型文献评述
        三、关于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风险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违约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一、定性指标
        二、定量指标
    第二节 传染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传染效应存在性理论
        二、传染效应的传播途径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
        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三、系统性风险的演化机制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债市违约实证研究
    第一节 我国债市违约的特征分析
        一、行业景气度下行,盈利和获现能力恶化
        二、投资激进或盲目多元化,债务负担和营运能力恶化
        三、股东背景模糊,支持力度差
        四、股东涉嫌逃废债,侵害债权人利益
        五、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及市场意识较差
    第二节 样本选择
        一、数据选择
        二、指标选择
    第三节 违约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Logit回归结果
    小结
第五章 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择及处理
    第二节 状态变量选取
    第三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静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二、钢铁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三、地产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四、银行业个体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单个企业对行业风险贡献的动态分析
        一、煤炭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二、钢铁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三、房地产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四、银行业的个体风险溢出效应
    小结
第六章 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内系统性风险实证检验
        一、各行业间的传染方向研究
        二、行业间的传染效应研究
        三、我国国内系统性风险研究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
        一、数据选取
        二、描述性统计
        三、全球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
        四、经济危机期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小结
第七章 系统性风险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第一节 拉美债务危机
        一、拉美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拉美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二节 墨西哥经济危机
        一、墨西哥经济危机事件过程
        二、墨西哥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俄罗斯金融危机事件过程
        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五节 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事件过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六节 欧洲债务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事件过程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原因
    第七节 各类系统性危机的总结与启示
        一、财政刺激要掌握适度
        二、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金融监管政策
        三、加强对国际风险的有效管理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预防企业的违约风险
        二、完善违约的处置手段
        三、防范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研究述评
    2.1 国际分工深化与产业升级的新内涵
        2.1.1 产业间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价值链升级
    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的影响
        2.2.1 全球价值链升级机制的理论研究
        2.2.2 低端锁定与悲惨增长
        2.2.3 挤出风险与“新工资洼地”
    2.3 全球价值链升级方向、路径和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全球价值链升级方向的确定
        2.3.2 升级路径的选择
        2.3.3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因素
    2.4 总结性评述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处境:就业、工资的分析视角
    3.1 “低端锁定”与“挤出效应”的判断思路
    3.2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与工资测算方法
        3.2.1 KPWW方法对就业数量、质量变化的求解
        3.2.2 工资指标wageGVCs的提出
        3.2.3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3.3 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质量与全球价值链发展重心调整
        3.3.1 从就业规模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战略定位
        3.3.2 从就业质量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3.4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造业工资核算与“挤出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与转型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嵌入位置对GVCs升级的意义
    4.2 方法的选择
        4.2.1 理论基础
        4.2.2 KPWW方法对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解构
        4.2.3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4.3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制造业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主导环节归类
        4.4.2 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4.4.3 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导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升级路径分析
    5.1 区域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5.1.1 区域价值链的内涵
        5.1.2 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互动和联系
    5.2 增加值核算体系下价值链转换的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5.2.1 区域价值链内产业互补性的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5.2.2 价值链转换前后贸易利益与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5.2.3 数据来源
    5.3 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导区域价值链的经济可行性
        5.3.1 中国制造业由嵌入GVCs向主导RVCs转换的条件
        5.3.2 从嵌入GVCs到主导RVCs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
    6.1 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选择经验
    6.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6.2.1 国际竞争力与竞争强度之间的匹配关系
        6.2.2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前后的变化
        6.2.3 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竞争强度差异分析
    6.3 增加值贸易净值方法、指标与数据来源
        6.3.1 研究方法
        6.3.2 指标选取
        6.3.3 数据来源
    6.4 制造业升级前景比较: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价值链路径
        6.4.1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6.4.2 全球价值链路径与区域价值链路径竞争强度比较
    6.5 全球价值链重构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和优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3)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近年针对新西兰与亚洲及中国关系的演讲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Features of the task
2.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2.3 Post- interpreting quality control
3. Case Analysis
    3.1 Theoretical basis
    3.2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rpreting
    3.3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4. Summary of the Interpreting Practice
    4.1 Problems to be solved
    4.2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
Appendix

(4)经济危机背景下沈阳机床对中南美洲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梳理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现有文献梳理
    1.3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沈阳机床出口现状分析
    2.1 沈阳机床概况
    2.2 沈阳机床出口现状
    2.3 沈阳机床出口具备的优势
        2.3.1 品种齐全
        2.3.2 质量过硬
        2.3.3 适销对路
        2.3.4 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2.3.5 品牌优势
        2.3.6 成本优势
        2.3.7 技术优势
    2.4 沈阳机床出口面临的劣势
        2.4.1 面临国内价格竞争和国外技术对比
        2.4.2 关键部件仍需依靠进口
        2.4.3 全球服务体系尚未成型
        2.4.4 传统机床出口面临高科技的挑战
        2.4.5 其他厂家的重视程度
第3章 中南美市场在沈阳机床出口中的地位
    3.1 经济危机对沈阳机床出口的影响
    3.2 中南美市场是沈阳机床出口的新兴市场
    3.3 中南美市场的特点
        3.3.1 巴西市场
        3.3.2 墨西哥市场
        3.3.3 阿根廷市场
        3.3.4 智利市场
        3.3.5 哥伦比亚市场
        3.3.6 秘鲁市场
第4章 沈阳机床出口中南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4.1 汇率不稳定,客户付款不及时
    4.2 面临中南美国家反倾销和进口配额
    4.3 南美市场对进口机床的特殊要求
    4.4 客户规模偏小,信誉度低
    4.5 激烈竞争
    4.6 政局不稳定且贸易壁垒多
第5章 扩大沈阳机床中南美市场的对策
    5.1 重新输理客户
    5.2 充分利用地区展会
    5.3 强化售后服务
    5.4 加强检验,严格把关
    5.5 采取转口策略应对反倾销
    5.6 与代理商联合举办开放日
    5.7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同开发市场
    5.8 开发适合南美市场的产品
    5.9 针对汇率问题的对策
        5.9.1 综合运用外汇
        5.9.2 充分运用远期汇率
        5.9.3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SINOSURE)
        5.9.4 采用多种货币结算
    5.10 扩大品牌影响力
    5.11 牵头国内高端部件生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精益管理在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精益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概况
    2.1 电力工程项目行业分析
        2.1.1 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1.2 电力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3 内外部环境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
    2.2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简介
    2.3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概况
        2.3.1 WH公司基本状况
        2.3.2 WH公司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
    2.4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传统的管理内容
        2.4.1 电力工程项目流程传统管理
        2.4.2 电力工程项目规划传统管理
        2.4.3 电力工程项目权责传统管理
第3章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管理中权责不明
    3.2 项目整体协调能力较差
    3.3 工程管理缺乏整体意识
    3.4 出现管理上的恶性循环
    3.5 公司人才管理不完善
第4章 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精益管理体系
    4.1 项目规划设计精益管理
        4.1.1 规划科学合理的工序
        4.1.2 建立项目执行权责
    4.2 物资采购供应精益管理
        4.2.1 优化采购流程
        4.2.2 实施供应商管理
    4.3 项目施工精益管理
        4.3.1 施工管理精益化
        4.3.2 施工成本控制
        4.3.3 施工风险管理
    4.4 项目工程管理精益化
        4.4.1 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精益化
        4.4.2 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精益化
        4.4.3 项目工程材料成本管理精益化
    4.5 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
        4.5.1 培训管理精益化
        4.5.2 绩效薪酬管理精益化
第5章 WH公司精益管理效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内外股票市场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股市联动研究
        2.1.1 发达市场联动效应研究
        2.1.2 新兴股票市场联动效应研究
        2.1.3 股市联动的作用机制
        2.1.4 金融危机时期危机传导研究
        2.1.5 国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2.2 国内股票市场联动研究
        2.2.1 非危机时期的股票市场联动效应
        2.2.2 金融危机背景的股票市场联动效应
        2.2.3 国内研究不足
第三章 中美股市联动性的理论分析
    3.1 股票市场联动性的相关理论基础
        3.1.1 行为金融学理论
        3.1.2 经济基础假说与市场传染假说
    3.2 中美股市联动性的形成机制
        3.2.1 基本面渠道—外贸出口影响
        3.2.2 资本面渠道—国际资本流动
        3.2.3 预期面渠道—投资者心理预期
        3.2.4 市场间的传导
第四章 统计计量工具简介与模型选择设计
    4.1 股价收益率计量工具介绍
        4.1.1 单位根检验
        4.1.2 VAR模型
        4.1.3 Granger因果检验
        4.1.4 脉冲响应函数
    4.2 股价波动率模型介绍
        4.2.1 ARCH类模型
        4.2.2 GARCH类模型
    4.3 尾部相关性计量工具
        4.3.1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4.3.2 Copula函数
        4.3.2.1 Copula函数定义
        4.3.2.2 Copula函数的相关性
        4.3.2.3 尾部相关性测度
        4.3.2.4 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
        4.3.2.5 条件Copula函数
    4.4 尾部相关模型选择
        4.4.1 边缘分布模型选择
        4.4.2 时变Copula函数模型
        4.4.3 拟合优度检验
        4.4.3.1 K-S检验
        4.4.3.2 Q-Q图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描述
        5.1.1 指标选择
        5.1.2 数据处理
    5.2 中美股市收益率联动实证分析
        5.2.1 VAR模型设定
        5.2.2 Granger因果检验
        5.2.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3 波动率模型实证分析
        5.3.1 序列相关性检验
        5.3.2 利用EGARCH模型实证分析中美股市波动间联动性
    5.4 中美股票市场尾部相关性分析
        5.4.1 边缘分布模型估计
        5.4.2 时变Copula函数估计
        5.4.3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马克思国际经济与贸易二重性理论
    (一) 马克思关于二重性的方法
        1、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3、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二) 马克思外贸二重性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一般性
        2、国际贸易的特殊性
二、我国遭遇的外贸摩擦的二重性分析
    (一) 当前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一般性
        1、一般性分析
        2、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1)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所致
        (2) 中国经济及对外开放的发展所致
        ①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
        ②我国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也越来越大
        ③出口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不合理
    (二) 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具有特殊性
        1、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性
        2、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特殊性
        (1) 不对称
        (2) 广泛性
        (3) 时代性
        (4) 深化性
        (5) 社会性
        (6) 制度性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
    (一)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是个复杂过程
        1、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对市场经济发挥更深刻、充分的规范、促进作用
        2、市场主体的扩大、整合、培育、约束
        3、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也包含着市场机制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二) 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与其同时展开的还有一系列过程
        1、工业化转型,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社会
        2、城市化进入第二阶段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4、对外开放:对外经贸及汇率提高表现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6、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
四、国际贸易二重性摩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影响
    (一) 国际贸易二重性摩擦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影响
        1、信息不对称对信息化的影响
        2、对科技含量,自主创新的能力的影响
        3、对出口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4、对就业水平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的影响
        5、还表现在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以工业反哺农烽,以经济反哺民生的影响
    (二) 国际贸易二重性摩擦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对农民收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
        2、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3、贸易摩擦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三) 国际贸易二重性摩擦对我国资源环境发展的影响
        1、资源浪费
        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使用土地过程浪费与低度利用的问题
        4、环保标准,发展循环经济。
五、结语:正视国际贸易二重性摩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我国遭遇二重贸易摩擦的总体特征
    (二) 在二重性摩擦中锻炼成长
        1、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具有二重性
        2、在二重性摩擦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8)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的理论综述
    2.1 保险竞争能力的基本理论
        2.1.1 保险竞争能力的涵义
        2.1.2 研究保险竞争能力意义
        2.1.3 保险竞争能力的评价
    2.2 技术创新系统理论
        2.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2 区域创新理论
    2.3 偿付能力理论
        2.3.1 偿付能力的意义
        2.3.2 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2.4 承保能力理论
        2.4.1 承保的涵义
        2.4.2 承保的基本要求
        2.4.3 承保的环节和程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发展及现状
    3.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回顾
    3.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3.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现状
        3.3.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存在的问题
    3.4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国内外比较
        3.4.1 中国非寿险保险业和国际非寿险保险业的综合比较
        3.4.2 中国非寿险公司运营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机理研究
    4.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概念及特征
    4.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内容体系
        4.2.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创新能力内容体系
        4.2.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容体系
        4.2.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内容体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非寿险公司创新能力研究
    5.1 创新系统概念及特征
    5.2 保险公司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关系
    5.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创新能力的结构与评价体系
        5.3.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与构成要素
        5.3.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3.3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3.4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的测试和确定
        5.3.5 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5.4 中国非寿险公司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
    6.1 偿付能力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6.1.1 偿付能力的概念
        6.1.2 偿付能力构成要素
    6.2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关系
    6.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价指标
        6.3.1 偿付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6.3.2 偿付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6.3.3 偿付能力评价指标的测试和确定
        6.3.4 偿付能力的评价与比较研究
    6.4 中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实证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非寿险公司承保能力研究
    7.1 承保能力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7.1.1 承保能力概念
        7.1.2 承保能力构成要素
    7.2 承保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关系
    7.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承保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7.3.1 承保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7.3.2 承保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7.3.3 承保能力评价指标的测试和确定
        7.3.4 承保能力的评价和比较研究
    7.4 非寿险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实证研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综合评价及其对策研究
    8.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综合评价
        8.1.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内容体系评述
        8.1.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实证研究
    8.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对策研究
        8.2.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8.2.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对策研究
        8.2.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对策研究
    8.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相关建议
        8.3.1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创新能力相关建议
        8.3.2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相关建议
        8.3.3 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相关建议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浅述欧盟制定对华政策政治经济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盟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1.经济增长乏力
    2.各国政府债务沉重, 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3.失业问题严重
    4.劳动成本高, 工业产品缺乏竞争性
二、抢占中国市场, 增强其全球竞争的实力
三、借中国之力抗衡美国

(10)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关系
    1.中国经济的发展
    2.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3.来自亚洲的外国直接投资
三、中国入世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1.亚洲经济体将会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2.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
    3.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在第三方市场的竞争
    4.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四、国际市场开放与亚洲国家的对策
    1.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协调其观点和立场
    2.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洲贸易及投资开放
    3.亚洲跨国公司面临的新挑战

四、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债券违约及系统性风险研究[D]. 刘健升.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2]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D]. 王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7)
  • [3]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近年针对新西兰与亚洲及中国关系的演讲口译实践报告[D]. 朱捷.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4]经济危机背景下沈阳机床对中南美洲出口问题研究[D]. 于欣. 沈阳理工大学, 2014(03)
  • [5]精益管理在WH公司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D]. 张源滨.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6]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内外股票市场联动研究[D]. 王艳. 南京大学, 2012(10)
  • [7]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影响研究[D]. 谢云清. 华侨大学, 2007(05)
  • [8]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D]. 景丽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9]浅述欧盟制定对华政策政治经济背景[J]. 兰天. 财经问题研究, 2002(06)
  • [10]中国入市与亚洲经济发展[J]. 王翔. 琼州大学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中国进入市场与亚洲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