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2000-2002年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

铜陵县2000-2002年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

一、铜陵县2000~2002年耕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阳[1](2020)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长期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12个省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在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和工作中,主要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同样重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口、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进而影响了血吸虫病的感染和流行情况。准确评价城镇化水平,探究城镇化对血吸虫病影响的时空特性,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同时使用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城镇化水平,并使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农业机械化等指标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将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与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分布分析,分析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长时间序列县级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收集影响血吸虫病的自然因素数据,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并讨论该影响的时空特性,为防治血吸虫病、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计算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首先计算2000-2013年的DMSP-OLS年平均夜间灯光指数和2012-2015年的NPP-VIIRS年平均夜间灯光指数。然后以NPP-VIIRS灯光指数为自变量,以DMSP-OLS灯光指数为因变量,对2012年和2013年的两种灯光指数年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建立两种不同分辨率灯光数据的对应关系。拟合得到三次多项式y0.018x3-0.677x2+9.183x+2.750(F=3.252,显着性检验P<0.001,R2=0.957)。利用建立的拟合模型,将2012-2015年的NPP-VIIRS灯光指数转化为DMSP-OLS灯光指数,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2.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使用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复合指标法,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农业机械化四个方面选择19个能充分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所有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3.分析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对2000-2015年安徽县级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讨论两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分布的异同点,分析同时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长时间序列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在县级尺度上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P<0.05),线性回归的回归方程为y=0.008x+0.102(F=3561.996,显着性检验P<0.05,R2=0.82)。灯光指数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空间上,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规律;时间上,2000-2015年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同时使用两种灯光数据估算2000-2015年安徽省县级城镇化水平的方法是可行的。4.分析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收集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共6类43个自然因素指标,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得到2000-2015年安徽县级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因素数据。使用共线性检验和显着性检验的方法对自然因素变量进行筛选和降维,去除变量间的共线性。以血吸虫病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包括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和筛选后的自然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城镇化水平对血吸虫病感染率的影响。同时建立OLS、TWR、GWR模型,与GTWR模型作比较。模型结果显示,与其他三种模型相比,GTWR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城镇化对血吸虫病影响(R2=0.804)。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城镇化可以抑制血吸虫病的传播;2)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更大;而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会减小;3)即使城镇化水平提高,但如果不加强防控,同样会导致血吸虫病疫情复发。

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李华忠,田学根,高风华[2](2015)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长江安徽段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安徽省钉螺分布和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情况,以及二者与血吸虫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1—2012年长江安徽段大通水文站相关水文信息资料,以及同期安徽省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根据血吸虫病病情,分别推算全省血吸虫病病例数和病畜数,计算全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比较三峡工程蓄水前(1991—2002年)后(2003—2012年)钉螺面积及钉螺密度的差异,分析长江安徽段水位与钉螺面积及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 1991—2012年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丰水期水位均值、枯水期水位均值和丰枯水位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11.4016.30、3.685.20、6.7012.12、9.9214.40、4.777.64和4.138.93 m。蓄水前、后全省钉螺面积分别为(28 613±362)、(29 477±918)hm2(t=-3.00,P=0.007),钉螺密度的P50(P25P75)分别为1.51(1.152.43)、0.43(0.291.10)只/0.11 m2(H=4.28,P<0.001)。蓄水前全省人群和家畜的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68%(99 482/5 935 147)和4.62%(13 923/3 011 33),人群平均急性感染例数为328例,蓄水后分别为0.60%(39 747/6 649 380)和1.65%(1 291/783 224),人群平均急性感染例数为71例。钉螺面积与最高水位、最高和最低水位差值、丰水期水位均值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4、-0.509和-0.477,P值分别为0.叭4、0.015和0.025);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值、丰水期水位均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2、0.587和0.446,P值分别为0.011、0.004和0.038);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7和0.553,P值分别为0.016和0.008);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1和0.486,P值分别为0.023和0.022)。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位的变化对钉螺的分布以及人畜血吸虫感染产生一定影响,钉螺分布面积呈现上升趋势,钉螺密度、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安徽段具有一定的削洪作用,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起到积极作用。

李石柱,郑浩,高婧,张利娟,朱蓉,许静,郭家钢,肖宁,周晓农[3](2013)在《201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报了201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截至2012年底,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共240 597例,与2011年相比下降16.12%;新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3例,较2011年增加10例;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2 988例,较2011年增加2.08%。全国现有钉螺面积368 741.6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46.71 hm2。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数1 189 829头,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52%,较2011年(0.68%)下降了23.53%。

刘效萍[4](2013)在《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了解安徽省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种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村(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和池州市石台县杜村(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为试点,采用病原学方法,调查试点村居民、主要家畜及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计算各类传染源的感染率、每克粪便中虫卵数(EPG)和日排虫卵总数(EPD),以此评估不同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结果山口镇村调查发现,除了人群传染源外,还有牛、猪、狗、猫、野鼠等5种血吸虫病保虫宿主。调查当地居民677人,阳性19人,阳性率为2.81%,EPG为0.54,EPD为3867,人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2.12%;调查耕牛11头,其中阳性3头,EPG为2.97,EPD为178182,牛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97.88%;调查猪粪2份,犬粪5份,野鼠14只,均未发现阳性。在杜村,调查当地居民721人,阳性9人,阳性率1.25%,EPG为0.26,EPD为1007,人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0.32%;杜村无牛、羊,调查21头猪粪,未见阳性;调查52份犬粪,阳性4份,阳性率7.69%,EPG为0.09,EPD为45,狗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0.01%;调查猫粪4份,未见阳性;调查野鼠49只,阳性6只,阳性率为12.24%,EPG为65.14,EPD为315154,野鼠排出的虫卵数占当地日排虫卵数的99.67%,调查野猪粪便2份,未发现阳性。结论在湖沼型流行区,牛仍然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而在山丘型流行区,常见的家畜如牛、羊、猪等数量较少,且大多为圈养,血吸虫感染率较低,故不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将成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目的观察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及人工感染性钉螺的逸蚴节律性。方法选择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村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池州市石台县杜村为试点,现场采集钉螺,在实验室采用常规逸蚴法筛选出感染性钉螺,根据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00时组、12:00时组和18:00时组,各组钉螺在25℃恒温箱、白天有光照、夜间无光照条件下,进行24h逸蚴节律性观察;此外,分别采用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钉螺以及交叉感染异地钉螺,根据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开始时间,将其分为6:00时组、12:00时组和18:00时组,将获得的感染性钉螺在与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24h逸蚴节律性观察。结果湖沼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12:00时组,钉螺入水后2~4h即出现逸蚴高峰,在无光照的晚18:00时组,钉螺在当晚20:00~22:00时出现第1次高峰,在次日8:00~10:00时出现第2次逸蚴高峰。山丘地区自然感染性钉螺,逸蚴大多从晚16:00~18:00时开始,高峰在20:00~22:00时(后称晚逸蚴)。采用湖沼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钉螺和异地钉螺所获得的人工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和12:00时组,钉螺入水后2~4h即出现逸蚴高峰;无光照的18:00时组,钉螺在当晚20:00~22:00时出现第1次逸蚴高峰,在次日8:00~10:00时出现第2次逸蚴高峰。采用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当地和异地钉螺所获得的人工感染性钉螺,在有光照的6:00时组、12:00时组和无光照的18:00时组,钉螺逸蚴高峰均在晚20:00~22:00时。结论湖沼地区和山丘地区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其逸出节律性具有明显差异,湖沼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呈现快速逸蚴现象,而山丘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钉螺则主要呈现晚逸蚴现象。

蔡婕[5](2013)在《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文中指出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与控制,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主要是发动群众运动进行灭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血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运动,血防意识的淡薄,血防工作一度被忽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被提了出来,血防科技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忙于发展经济,轻视卫生防疫,血吸虫病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八十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血防工作,制定出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通过科技发展促进血防工作,本文主要对于血防规划中的科技规划及成效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我国血吸虫病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分别对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策、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政策,21世纪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安徽地区当时的疫情和政策。第三部分为主要科技规划和政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几个重点规划,包括《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论述了几个规划的制订与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成效,并且将当时安徽地区的政策以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在“八五”规划分析中还将其他省份的治理情况进行了概述,进行了比较。总结我国血防政策的特点,并且分析在这期间的科学成果成效。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血防工作的对策建议,提出了要加强政策监督和宣传,建立保障机制,保证血防工作的人力和财力,另外加强生态血防研究规划,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受到重视,生态血防也被提上血防科研的日程。第五部分是结语,提出科学的政策制定是对科学活动和流行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科技规划对于科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首次对血防政策中的科技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科技政策对疾病控制和科学活动的重要性,政策是对全局的引导和把握。一个好的政策制定出来有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所以做好科技政策的制定对于科技活动组织及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刘效萍,操治国,汪天平[6](2013)在《不同终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种类较多,据报道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有牛、猪、山羊、绵羊、犬、猫、野兔、野鼠、马、驴、骡等7目28属40多种哺乳动物[1]。1938年在上海屠宰场调查,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粪检虫卵阳性率分别为12.6%、18.7%、1.7%和8.2%。从此,家畜血吸虫病以及家畜作为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2]。据防治初期调查,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上海市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血吸

甘秀敏[7](2011)在《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近期效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感染率短期预测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学依据;3、构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4、探讨提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和措施,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策略支持。方法:1、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省潜江市2005-2010年和阳新县2000-2009年两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2、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潜江市1956-2010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进行拟合,预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短期变化趋势;3、通过文献学习和资料查阅,形成专家咨询表,收集专家意见,应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其内部权重;4、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潜江市和阳新县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41%和2.18%,粪检阳性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农民和男性仍然是血吸虫感染的高危人群;两监测点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已分别降至1.96%和1.67%,但家畜敞放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两监测点钉螺感染率已分别降至0.00%和0.24%,但有螺面积压缩不明显。2、所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1,1,0)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血吸虫感染率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两模型短期预测结果均显示未来两年潜江市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将略有降低。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其中“血防干预措施”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组合权重系数排在前列的指标分别为人群感染率、上年急感人数及耕牛感染率所属的传染源疫情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疫情发生及报告的疫情动态指标,与实际情况相符。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力度大和国家重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无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1、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明显;2、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应用于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分析中;3、所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可在进一步实证分析和修订后应用于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工作中;4、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扬长避短,提高我国血防工作能力。创新点:1、首次应用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湖北省今后血防工作重点的确定和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为国家或地区血吸虫病暴发或流行的定量风险评估打下基础;3、将SWOT分析法首次应用于提高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水平的策略探讨中,为我国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最终目标提供策略支持。

张世清,潘新平,汪天平,李业群,田学根,柯兆明,何家昶[8](2009)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初步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高风华[9](2009)在《近年我国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文中研究表明 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是血吸虫病中较重的一种临床类型,通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亦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尾蚴的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急性血吸虫病发病数是衡量某地血吸虫病疫情轻重的敏感指标之一。由于积极防治,我国近年来急血

杨坤[10](2008)在《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气候变暖、退田还湖、人类迁移活动等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钉螺所处地理环境、生物群落、种群密度及其分布区域等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血吸虫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也将随之变化,以科学的模型来预测血吸虫病的发展趋势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以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水、植被、温度等)、景观因素(土地利用、土地类型等)及社会因素等作为研究指标,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别构建基于景观格局和贝叶斯模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复合模型,阐明和预测同一环境不同尺度、同一尺度不同环境类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时空规律,为血吸虫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在云南洱源县利用GPS仪记录沟渠的形状、空间位置与村庄边界,并收集2000至2006年查螺数据,利用遥感图像提取植被指数(NDVI)、湿度(Wetness)、地表温度(LST)与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进一步提取景观指数。在村级尺度上,构建钉螺分布非时空与时空贝叶斯复合模型,利用2006年钉螺分布数据与SPOT5遥感图像构建更小尺度(钉螺孳生环境)点数据贝叶斯复合模型,预测钉螺分布。显示山丘型钉螺分布在村级水平上无显着性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小尺度下,钉螺分布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在村级水平上钉螺密度与NDVI、湿度、沟渠坡度等呈一定的相关性。小尺度下钉螺密度与上述因素无显着性相关,而与景观指数MSI(Mean shape index,平均形状指标)与SEI(Shannon’sevenness index,香农均匀度指标)呈显着性正相关,感染性钉螺密度与居民区面积比例成正相关。提示改变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景观异质性可以起到降低钉螺密度的作用;山丘型钉螺与血吸虫病分布研究,宜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小尺度研究。其次,我们在云南洱源县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了入户调查,对年龄≥5岁的居民开展血吸虫病检查(单纯血清学检查、单纯病原学检查和血检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分别对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构建贝叶斯多水平模型(个体、户级与村级)。结果显示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发生在村级内部,不同年龄组与性别的人群血检阳性率与血吸虫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村级水平上,人群血检阳性率与景观指数SEI和LPI(Largest patches index,最大斑块指数)呈正相关;人群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村周围钉螺平均密度。户级水平上,人群血检阳性的危险因素为较多水阳面积、无沼气池;人群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家庭无卫生畜圈。提示本区域控制人群血吸虫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改造畜圈与降低流行村周围钉螺密度。第三,我们利用湖南汉寿县1995-2006年查螺数据及相应年份遥感图像提取NDVI、Wetness、LST与景观指数,构建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用于钉螺分布预测。结果显示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呈显着的时间负相关;垸内钉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随距离增加而减少的速度明显快于垸外钉螺;垸内钉螺密度与NDVI呈负相关,垸内钉螺密度与景观指数SEI和LPl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每年垸外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空间结构基本相似,变异较大;垸外钉螺与NDVI呈正相关,垸外钉螺密度分别与LST和Wetness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垸外感染性钉螺密度与景观指数MSI、SDI(Shannon’s diversity index,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与SEI、LPI和LSI呈负相关。结合退田还湖政策实施情况,钉螺分布预测图显示退田还湖实施后,垸内的钉螺密度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空间分布较垸外钉螺分布集中,垸外钉螺主要分布在汉寿县西北部垸外洲滩。最后,我们利用湖南汉寿县10年间3次以上(含3次)的血吸虫病查病数据,在考虑检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确定性基础上构建贝叶斯复合模型。显示全县血吸虫感染率无明显时间相关性,每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构差异较大,与NDVI呈显着负相关。预测图显示2002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感染率大于1%的区域主要沿水系目平湖和沅水分布;2005年全县平均感染率为2.22%,高感染率区域主要沿主要大水系分布;利用单纯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的感染率预测值及其预测误差的空间格局分布相似;感染率预测变化图显示汉寿县沅水以南大部分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没有明显变化,沅水以北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增加明显,提示单退型退田还湖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影响程度强于双退型。比较分析山丘型与湖沼型钉螺与血吸虫病分布的贝叶斯复合模型,可以看出山丘型与湖沼型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影响因素、时空分布格局、模型构建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决定了两类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控制措施应该有所不同。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可以采取相对一致或相似的控制措施,主要应采取人畜同步化疗、家畜圈养和易感地区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长期监测平垸行洪区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而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在不同范围内实施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如坚持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实施重点工程灭螺,同时,应采取人畜同步化疗、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家畜圈养等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钉螺面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适宜尺度下基于景观格局与贝叶斯模型的钉螺和血吸虫病分布的复合模型,在分析和预测山丘型和湖沼型钉螺及血吸虫病分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确定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工具。

二、铜陵县2000~2002年耕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陵县2000~2002年耕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3.1 平均夜间灯光指数
    3.2 两种灯光数据的转化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4.1 城镇化指标的选取
    4.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4.3 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
    4.4 本章小结
5 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县级城镇化水平的可行性
    5.1 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5.2 时空分布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
    6.1 变量筛选
    6.2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201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
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
3 全国人群血吸虫病查治情况
4 全国耕牛血吸虫病查治情况
5 全国钉螺分布调查和灭螺情况
6 全国监测点监测情况
7 讨论

(4)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湖沼和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种类调查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湖沼和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硕士阶段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2 我国血吸虫病的发展和演变
    2.1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血防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2.1.1 政策制订背景
        2.1.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1.3 安徽省血防政策及防治工作
        2.1.4 本阶段的血防科技发展
    2.2 20 世纪 80 年代至世纪末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政策
        2.2.1 政策制订背景
        2.2.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3 21 世纪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2.3.1 政策制订背景
        2.3.2 主要政策措施
    2.4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发展趋势
3 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科技规划研究
    3.1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
        3.1.1 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
        3.1.2 科技政策的性质
        3.1.3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2 我国重大血防政策中关于科研规划的分析
        3.2.1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分析
        3.2.2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分析
        3.2.3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2004-2015 年)
        3.2.4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2.5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3 我国血防科技规划特点与地位
4 目前我国血防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政策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督力度
    4.2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与经费保障
    4.3 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
        4.3.1 加强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
        4.3.2 改变原有的灭螺方法,注重生态方法灭螺
        4.3.3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
5 结论 科学活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不同终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时期日本血吸虫终宿主感染情况
    1. 防治初期终宿主感染情况
    2.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终宿主感染情况
    3.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血吸虫终宿主感染情况
二、各种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1. 湖沼地区各种传染源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山丘地区各种传染源在血吸虫传播中的作用
    3. 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三、结语

(7)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血吸虫病疫情预测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预警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及局限性
    深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及传染病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8)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与方法
1 试点区概况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以机代牛
    2.2 其他家畜管理
    2.3 改水改厕
    2.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5 常规防治措施
3 效果评价
    3.1 螺情调查
    3.2 病情调查
    3.3 急性、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
结 果
1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1.1 传染源控制措施
    1.2 常规防治措施
        1.2.1 健康教育
        1.2.2 人群查治病
        1.2.3 药物灭螺
2 防治效果
    2.1 螺情变化
    2.2 人畜病情变化
    2.3 急感、晚血变化
讨 论

(10)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山氏型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村级水平钉螺时空区域分布格局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小尺度下钉螺空间点状分布格局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湖沼型钉螺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湖沼型血吸虫病分布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景观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 景观流行病学概念
    2. 景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 景观流行病学应用
    4. 问题及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血吸虫病入户调查表
    附录2:景观指数的计算及意义
    附录3:WinBUGS程序
    附录4: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四、铜陵县2000~2002年耕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镇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D]. 孙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2]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长江安徽段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J]. 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李华忠,田学根,高风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5(07)
  • [3]201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李石柱,郑浩,高婧,张利娟,朱蓉,许静,郭家钢,肖宁,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06)
  • [4]湖沼和山丘地区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调查及感染性钉螺逸蚴节律性观察[D]. 刘效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2)
  • [5]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D]. 蔡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6]不同终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J]. 刘效萍,操治国,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3(01)
  • [7]血吸虫病流行的评估与预测预警研究[D]. 甘秀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8]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初步观察[J]. 张世清,潘新平,汪天平,李业群,田学根,柯兆明,何家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04)
  • [9]近年我国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J]. 高风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9(02)
  • [10]血吸虫病景观格局与贝叶斯复合模型的构建[D]. 杨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5)

标签:;  ;  ;  

铜陵县2000-2002年牛血吸虫感染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