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隐含意义分析

话语隐含意义分析

一、话语隐涵意义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红[1](2019)在《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句法-语义-语用界面研究是近年来语言理论研究和实际语言分析的热点话题,配位结构理论正是语言多界面研究的一个集中体现。谓词的语义配价、句法题元及参与者的交际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配位结构。本文以配位结构经典概念为切入点,广泛吸收和借鉴词汇语义学、句法语义学、词典学领域的最新学术思想,对配位结构的概念进行拓展,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化的审视,以俄语动词配位结构的分析为主,辅以俄汉语谓词类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相关考察,坚持客观充分的描写与合理有效的解释并行的原则。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献资料,考察配位结构概念的嬗变和沿革,梳理配位结构研究的历史;检视配位结构在研究广义谓词句法语义关系方面的解释力,揭示配位结构理论的适用范围,详细区分和描写配位结构改变的各种情况;采用不同标准对俄语动词的配位结构进行分类,对俄语若干动词类别的配位结构进行详细的刻画和解析;研究俄语中可以充当谓词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属性,并运用配位结构理论分析汉语相关现象。本文创新性地将配位结构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国内语言学界,尝试结合大量的俄汉语语料进行阐释,这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审视理论本身的应用价值,呈现谓词的句法-语义-交际特点,解析句子语义内部多层级之间复杂多变的对应关系。对俄汉语广义谓词配位结构的研究深化了语义研究的思想和内容,为积极有效地分析句子语义探寻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研究表明,配位结构普遍存在于谓词中,对不同的语言具有共相性,对不同语言事实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语言的形式-语义对应关系和交际功能地位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配位结构理论视为指导语言学界面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借此一方面可以完善和深化配位结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解释语言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拓语言学研究的创新领域。

彭露露[2](2019)在《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逻辑是与如何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以此做到成功交际有关的理论,由此关于言语交际的逻辑理论则可以被认为是语用理论在进行言语交际之时的逻辑适用。该适用研究着言语交际的参与人如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合理清晰的使用话语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从而成功实现各自的意图。法庭调解是法律实践活动中关于言语行为的逻辑交往,是调解的各方当事人在基于案件事实的背景之下对自己的诉求及情感进行的表达,由此可以认为法庭调解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调解话语行为的研究。但根据法庭调解现状来看,合理且具有逻辑性的言语行为并未普遍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双方当事人无法准确或理性的使用言语行为来表达诉求。同时,由于司法实践并未对学科的交叉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使得在法庭调解活动中,调解法官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无法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当事人的言语行为做到正确引导。由此,就目前的法庭调解的实践现状而言,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语用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对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了语用学的开端,该理论是以说话就是在做事、言即为行这一思想为基础,将言语行为进行阐释与分类。它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的语言与行为完全分离的局面,并以此引起许多学者们对研究言语行为的重视。该理论后由其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所继承和完善,并且塞尔还基于这些理论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至此语用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之后,美国哲学家格莱斯又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此更加深层次的为语用理论的规范建立提供了基础以及框架。之所以能够将以上理论适用于法庭调解的研究之中,是因为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都将以行事行为作为起始点,而这就是属于语用理论的系列相关特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将法庭调解本来复杂且生活化的言语行为结构表示得更加清晰易懂,使得隐涵话语的推导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由此以期能够为法庭调解的不断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法庭调解制度。首先,对调解制度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概述,并进一步阐述法庭调解制度。从法庭调解的优势、功能及原则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庭调解制度对现今社会定纷止争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法庭调解制度的原则;其次,将法庭话语分别解构为宏观结构及微观结构,明晰了法庭调解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话语行为及不同的话论构成,由此可知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法庭调解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法庭调解的语用学特征,由此可见将语用学适用于法庭调解实践的合理性所在。第二部分,主要先介绍了语用学由古至今,由西方到东方的发展。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到20世界50年代之后言语行为理论及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从我国先秦时期先哲们对语言问题的真知灼见,到现代语用学家因展开跨学科的研究而给我国语用学的发展不断带来了新灵感,语用学也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可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独立学科。接着再进一步介绍了语用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该理论框架的描述,从而对语用理论有了更整体的理解,为下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最后再阐述了从语用学角度研究法庭调解的意义。法庭调解以言语交际构成,但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言语行为大多混乱且缺乏逻辑思维,对于言语中所包含的隐涵意义也无法准确推理,由此不利于提高调解效率,也不利于法庭调解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语用学的角度来对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并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法庭调解之中,分析法庭调解的各种行为。首先,该部分先阐释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次阐述了其学生塞尔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之上进行完善和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并分析其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的分类;最后试图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该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法庭调解言语进行综合分析适用,以此使得法庭调解的言语互动更为明晰。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会话含义理论,并将会话含义理论适用于法庭调解实践之中。首先,该部分将对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分类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会话含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推导原则,包括合作原则、一般隐涵的推导和特殊隐涵的推导;最后亦试图通过对语料的综合研究,在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法庭调解言语进行分析适用,以期可以由此带来相关对法庭调解实践的启示。

AYLIN YILMAZ[3](2017)在《汉语与土耳其语中成语和俗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成语是各民族语言词库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本研究根据中国出版的《中华成语大词典》和土耳其出版的《土语协会成语、俗语大词典》,同时检索土耳其现代土语协会网上语料库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找出了对应的成语和俗语数一共140多个,其中65个是11世纪之前在汉语中出现的成语。本研究根据找出的这些时代接近,词汇内涵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成语和俗语,从内涵意义、词汇、句中用法和语序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土耳其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内涵意义,结构、用法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有语序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汉土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交流、汉人与其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有参考价值和辅助意义。

卢晓静[4](2014)在《微时代的微博话语隐涵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博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网络交际用语,因其鲜明的口语化书面体特征引起语言学家们的持续关注。作为会话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隐涵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微博语言的言外之意。文章从话语隐涵理论视角对近年流行的微博语言进行剖析,阐释微博话语隐涵生成机制,指出人们能够借助网络语境和认知因素推导出微博的隐涵意义,同时也探讨了该隐涵意义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

卢晓静[5](2014)在《网络语境中微博体的话语隐涵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网络交际方式,微博能够体现当代语言使用的新特点,具有书面语的特点也具备口语的特色,值得我们持续关注。自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隐涵"概念之后,隐涵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会话隐涵理论对近几年流行的微博体语言进行研究与分析,指出在特定的网络语言环境下,微博体话语所能取得的言外之意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曹琪[6](2014)在《逻辑哲学视域的GCI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一般会话隐涵理论(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以下简称GCI理论)。GCI是由话语表达式逻辑形式结构而来的一种假定意义,获得这种意义不依赖于话语发生的具体或特定语境。在反对传统的语义-语用二分法的基础上,GCI理论重审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研究,着力于话语类型意义研究,不仅为深化相关哲学论题的探讨开辟一条新进路,还可以为在意义理论核心论题视域下推进对话语类型意义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GCI理论研究深受语用学的影响,其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涉及到经典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斯帕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罗素关于语词意义的摹状解释、意义组合性原则的思想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等。本文通过梳理GCI理论的哲学基础,分析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及其影响,揭示该理论对GCI生成机制的解释,解读GCI理论对支撑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之“合作原则”的改造,从中探讨GCI理论三原则的解释优势。文章的研究表明,语义学着重从传统的真值条件、指称等视角来说明概念的语义,主张诉诸话语概念内容之间的推理关系解答话语的理解与表达问题;语用学则着眼于人们交际活动的实践性、规范性,探讨概念意义,认为概念拥有一个不可取消的常规语用意义。GCI理论则给出一个中间路径解释GCI,其基本预设是,语义学必须符合语用学,语用学是对语义学的补充。GCI理论受到新格赖斯语用学的高度关注,其原因在于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对GCI的解释存在缺憾。在应对“会话隐涵”理论面临的困难之际,GCI表现出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的双重特征,这种两面性使得语义-语用连续体的构成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我们从语义-语用交互层面解读GCI理论的特征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通过回答指称歧义性、索引词指称、指称识别等问题,可以发现GCI理论在回应格赖斯循环问题方面的优势。文章还分析了GCI理论与关联理论、语义论以及语用论是对意义理论具体内容的丰富和推进。我们认为,诉诸于意义组合性原则、并合表征、主要意义以及次要意义之分等相关意义理论研究的成熟结论,不仅可以论证GCI理论在分析语篇回指现象、诠释隐喻含义的可行性,还可以解决GCI理论遇到的一些认识论问题;从GCI理论关于知识及其可靠性之评价机制的可能解释来看,它在重审意义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一条知识确证的中间路径。而从GCI理论对语言学传统问题的解答来看,该理论不仅可以从语用角度研究语篇回指现象,给回指现象以动态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还可以给出对隐喻含义的独到解释,揭示借助语义特性解释话语隐喻含义的局限性;GCI理论借助角度理论(perspectival theory)给出一个语义-语用视角,将话语的隐喻含义视为由视角不一致所诱发的产物。上述论域和问题既自成一体又是GCI理论应用及解释的有机构成要素,与语义学、语用学之维的GCI理论一起构成对语言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另类解读,展现出一幅全新的意义理论图景。在一定程度上讲,与传统意义理论所依持并以之为主要特征的一些解释性、理论性及策略性的承诺不同,GCI理论对当代语言逻辑、分析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做出了整合,实现了对传统意义理论的超越,并为知识确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GCI理论也有其不足。本文考查重审GCI理论过程中所关涉的主要纷争,试图发现GCI理论所遇到问题与该理论内在承诺之间的关联,这些努力将揭示进一步研究GCI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秦姗姗[7](2014)在《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不仅是语言学领域探讨的热点,而且是逻辑学界研究的前沿。本文主要分析了蕴含在新旧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中的语用推理问题,分析了影响语用推理的因素。语用推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语用推理有利于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进一步发展;从实践角度来讲,研究语用推理有利于促进言语交际的成功。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阐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探析了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语用推导规则,认为日常语言学派和言语行为学派的形成是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产生的源头;合作原则的提出则为语用推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阐述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问题,主要基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先后介绍了国外学者的隐涵推理机制和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机制以及国内专家的隐涵推导原则和语用推理机制。本文认为,上述理论构建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为研究语用推理拓宽了视野。最后一部分立足新旧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结合逻辑学、语言学、心理认知学这三个学科领域,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各自对语用推理的影响。语用推理是复杂的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一环,单从某一个维度,我们很难知悉言语交际的真实意图。因此,只有从各种不同的领域全方位了解语用推理,才能增强言语交际成功的可能性。

卢晓静[8](2014)在《微博话语隐涵意义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语言已经成为一种以书面语表达但带有口语特色的独特的网络交际用语。语言的隐涵现象是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所要研究的焦点之一。文章利用会话隐涵理论解读近几年流行的微博语言,指出在网络交际语境下,人们能够借助语境和认知因素推导出微博的隐涵意义,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该隐涵意义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汪承平[9](2012)在《格莱斯《逻辑与会话》的语用逻辑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格莱斯把哲学逻辑的方法以最普通的方式融入了对会话一般前提的探讨,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会话隐涵理论、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给我们展示了逻辑推理在会话研究中的应用、可行性和前景。文章剖析格莱斯语用逻辑背景,分析语用逻辑推导的哲学逻辑依据和格莱斯语用逻辑的推导模式,讨论格氏理论的局限性。

姜占好[10](2009)在《过渡语语用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学科的“混血儿”,过渡语语用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综观过去30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层面:如何理解过渡语语言中的话语、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行为、过渡语语言中的语言迁移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在这四个层面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可围绕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语用能力性质和状态的描述上,如语用迁移或语用失误。如何评估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尤其是我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处于摸索阶段。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大学生语用测试方法,构建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体系。本研究在回顾交际能力模式的过程中,引出语用能力的概念;在描述语用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的特征:1)在语用语言层面上遵守语言规则;2)在社会语用层面上注重文化差异;3)在心理认知层面上了解态度和行为的制约;4)在时空情境层面上讲究语境的限制(何自然、张巨文,2003)。我们发现语用能力涉及到三个维度:知识维度、加工维度和内容维度(Roever, 2007)。为此,我们从静态和动态层面上对语用能力进行了细分:在静态层面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体现在对语用知识的识别和理解上,如语用语言知识、社会语用知识和将两种知识有机融为一体的策略知识;在动态层面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则表现为特定语境中言语行为实施时适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对言语行为的确切的理解。基于此,在静态层面上,作者结合语用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分了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如学习者对预设、语言的间接性、礼貌知识、时空指示词语知识等;在动态层面上,作者分析了构成“批评”性言语行为语言形式所具有的特征,通过“交集语境”为篇章完型提炼评分标准,为语用能力评估提供内容效度保障。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已有的语用能力数据收集方法,尤其是国内语用能力问卷后,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概述,发现国外语用能力问卷语境多集中于欧美世界或日语语境,国内语用能力问卷存在着构念效度杂乱和模糊不清的问题。鉴于此,基于我国学习者众多的实际国情,借鉴传统英语测试方法,作者尝试了多项选择、判断正误和篇章完型评估我国低年级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旨在迅捷地评估众多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通过专家评估、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和被试答题心理分析,我们发现三种方法为语用能力评估提供了构念效度保障。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可以通过静态语用知识的测试和动态层面的言语行为实施评估折射出来。语用能力的评估也可以象传统外语测试中通过多项选择、判断正误和篇章完型那样完成,借助机器阅卷迅捷地计算出学习者的语用得分、相关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希望语用能力评估成为外语教与学过程中既注重语言形式又注重语言实际应用的桥梁,其反拨作用会引导师生更加关注学习者英语的实际应用,从而为避免“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现象,改变我国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的尴尬境地做出一定贡献。

二、话语隐涵意义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语隐涵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新意
    五、论文结构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配位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俄罗斯语言学界的配位结构研究
        一、列宁格勒类型学流派的配位结构观
        二、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配位结构观
        三、动态语义学的配位结构观
    第二节 西方语言学界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语言学界相关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配位结构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配位结构的相关概念
        一、基础性概念
        二、配位结构概念
    第二节 配位结构的适用范围
        一、配价的填充与题元的类型
        二、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广义谓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配位结构的变换
        一、语义配价的分裂
        二、语义配价的移位
        三、语义配价的合并
        四、语义配价的表层缺失
        五、新语义配价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配位结构的类型研究
    第一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层级类型
        一、初始配位结构
        二、派生配位结构
    第二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语义类型
        一、基于配价类别的配位结构
        二、基于语义类别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句法类型
        一、从属动词的配位结构
        二、分析性谓语的配位结构
    第四节 动词配位结构的组合类型
        一、合并型配位结构
        二、分裂型配位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词配位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二价及物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配位结构的类型
        二、自然力量/外部原因
        三、无人称结构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内嵌参与者与内嵌现象
        二、内嵌参与者的词汇类别
        三、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主题类别
        四、带内嵌参与者动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对称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对称谓词与对称动词
        二、对称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对称动词的句法题元
    第四节 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位结构
        一、词汇语义参数与词汇语义派生
        二、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位结构
        三、创造形象动词的配价移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义谓词的配位结构研究
    第一节 谓词性名词的配位结构
        一、“系词+题元”名词
        二、“系词+题元”类名词的配位结构
        三、“系词+题元”类名词派生结构的配位结构
    第二节 谓词性形容词的配位结构
        一、形容词的语义类别
        二、形容词的配价和配位结构
        三、情感形容词的配位结构
    第三节 谓词性副词的配位结构
        一、副词的辖域
        二、非谓词性副词及其语义分析
        三、谓词性副词的配位结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法庭调解及其话语特征
    (一)法庭调解概述
    (二)法庭调解话语结构
    (三)法庭调解的语用特征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及功能
    (一)语用学的发展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
    (三)从语用学角度研究法庭调解的意义
三、言语行为理论之于法庭调解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体系及内容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法庭调解中的综合应用
四、会话含义理论之于法庭调解
    (一)会话含义理论及其推导原则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调解之中的综合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语与土耳其语中成语和俗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外文综述
        1.2.2. 中文综述
    1.3 研究问题创新性、研究方法和对象
        1.3.1 创新性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2 土语俗语、汉土两种语言的成语和文化
    2.1 文化、语言和成语
        2.1.1. 语言和文化的定义
        2.1.2. 文化、语言和成语的关系
    2.2 土、汉两种语言中成语的界定
        2.2.1. 土耳其成语与俗语的界定
        2.2.2. 汉语成语的界定
        2.2.3. 汉土成语界定对比
3 词汇、内涵意义与汉语相同或词、意义相近的土语成语和俗语比较
    3.1 在汉土语句中用法相同的同义词成语、俗语比较
    3.2 在汉土语句中用法范围不相同的同义词成语、俗语比较
4 词汇、内涵意义与汉语相近的土语成语、俗语比较
    4.1 在汉土语句中用法相同的近义词成语、俗语比较
    4.2 在汉土语句中用法范围不相同的近义词成语、俗语比较
5 结语
参考文献
    1.国外文献
    2.国内文献

(4)微时代的微博话语隐涵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背景
    (一) 会话合作原则
    (二) 隐涵理论的发展
二、微博的网络语境特征
三、微博语言隐涵意义
    (一) 微博流行词汇中的隐涵意义
    (二) 话题型微博中的隐涵意义
    (三) 微博体的隐涵意义
四、结语

(5)网络语境中微博体的话语隐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原则和会话隐涵理论
二、微博的语体特征
    (一)微博语言语境的特殊性
    (二)微博语言语体特征
三、微博语言的会话隐涵意义
    (一)微博趣味性的隐涵之意
    (二)微博体情绪抒发和记录的隐涵之意
四、结语

(6)逻辑哲学视域的GCI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GCI理论溯源
    2.1 “会话隐涵”与信念契合
    2.2 “会话隐涵”与信念探究
    2.3 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的意向依赖
    2.4 面向语用认知的新格赖斯“会话隐涵”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GCI理论对意义理论的语用推理重释
    3.1 格赖斯GCI思想及其影响
    3.2 GCI生成机制的逻辑归省
    3.3 GCI理论对“合作原则”的改造
        3.3.1 GCI理论对“合作原则”的质疑
        3.3.2 Q-原则
        3.3.3 I-原则
        3.3.4 M-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语义-语用交互层面的GCI理论
    4.1 语义-语用层面的GCI
        4.1.1 GCI关联语义与语用的意义理论属性
        4.1.2 语用推理的“缺省性”与“可取消性”
    4.2 格赖斯循环问题与GCI理论的解释优势
        4.2.1 “所言”、“所寓”与格赖斯循环
        4.2.2 指称歧义性的剔除
        4.2.3 索引词指称疑难的消解
        4.2.4 对指称识别问题的解答
        4.2.5 小结:GCI理论对格赖斯循环的回应
    4.3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GCI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CI理论对语篇回指的解释
    5.1 语篇回指意义的基本内涵
        5.1.1 与提取信息有关的回指语功能含义
        5.1.2 与提取信息无关的回指语功能含义
    5.2 语篇回指意义的语义-语用分析
    5.3 GCI理论以同指解释语篇回指的路径
    5.4 语篇回指之GCI理论解释的进一步反思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CI理论对隐喻含义的解释
    6.1 隐喻含义的基本内涵
    6.2 语义-语用之维的隐喻含义解释
        6.2.1 戴维森的因果理论
        6.2.2 塞尔的语用意向理论
    6.3 GCI理论之维的隐喻含义
    6.4 关联理论之维的隐喻含义
    6.5 GCI理论与关联理论之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GCI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7.1 GCI理论的哲学意蕴
    7.2 GCI理论的学理价值
        7.2.1 GCI理论在自然语言研究中的理论优势
        7.2.2 GCI理论完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诠释方案
    7.3 GCI理论的理论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
    一、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概述
        (一) 日常语言学派和言语行为学派
        (二) 对意义概念的分析
        (三) 会话含义
    二、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推导原则
        (一) 合作原则
        (二) 一般隐涵的推导
        (三) 特殊隐涵的推导
    三、对格莱斯语用推理规则的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
    一、国外的研究
        (一) 霍恩和列文森的隐涵推理机制
        (二) 斯帕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机制
    二、国内的研究
        (一) 周礼全的隐涵推导原则
        (二) 徐盛桓的语用推理机制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的思考
    一、逻辑学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一) 形式逻辑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二) 非形式逻辑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二、语言学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一) 修辞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二) 语境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三、心理认知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一) 情绪、性格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二) 文化背景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三) 人物角色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微博话语隐涵意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背景
二、微博网络交际语境的特殊性
三、微博语言的会话隐涵意义
四、结语

(9)格莱斯《逻辑与会话》的语用逻辑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语义真值研究
三、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语境观到格莱斯的会话逻辑
四、隐涵理论
    (一) 语言知识, 或者说一种语法知识。
    (二) 非语言知识和信息, 或者说一系列百科知识。
    (三) 推理规则, 或者说一种逻辑。
五、语用逻辑的推导模式
六、隐涵理论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七、结语

(10)过渡语语用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构成
第二章 过渡语语用学
    2.1 过渡语语用学定义
        2.1.1 什么是过渡语
        2.1.2 语用学的定义
        2.1.3 过渡语语用学定义
    2.2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内容
        2.2.1 语用理解
        2.2.2 语言表达
        2.2.3 语用迁移
        2.2.4 对交际效果的研究
    2.3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理论基础
        2.3.1 言语行为理论
        2.3.2 礼貌原则
        2.3.3 合作原则
        2.3.4 关联理论
    2.4 过渡语语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4.1 问题之一:不对等问题
        2.4.2 问题之二:很少动态研究
        2.4.3 问题之三:较少语用正迁移研究
        2.4.4 问题之四:受试者文化背景的局限性
        2.4.5 问题之五:语用评估研究匮乏
    2.5 小结
第三章 语用能力
    3.1 交际能力
    3.2 语用能力及其分类
        3.2.1 对语用能力的描述
        3.2.2 语用能力的分类
    3.3 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语用能力评估数据收集方法研究
    4.1 口语语篇(spoken discourse )
        4.1.1 真实语篇(authentic discourse)
        4.1.2 话语引出(elicited conversation)
        4.1.3 角色扮演(role play)
    4.2 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
        4.2.1 等级量表法
        4.2.2 多项选择
        4.2.3 篇章完型(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4.2.3.1 篇章完型的由来
        4.2.3.2 篇章完型的形式及其变体
        4.2.3.3 篇章完型方法的优缺点
        4.2.3.4 篇章完型变体间的比较
    4.3 口头(书面)自我报告(self-report)
        4.3.1 叙事型自我报告(narrative self-report)
        4.3.2 口头话语原型(verbal protocol)
        4.3.3 日记(diary)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语用能力问卷构念效度研究
    5.1 效度
    5.2 构念效度
    5.3 语用能力构念效度
    5.4 效度的检验方法
    5.5 我国语用能力问卷构念效度调查
        5.5.1 我国语用能力研究问卷综述
        5.5.2 我国语用能力问卷的构成
        5.5.3 再测对象和步骤
        5.5.4 评分
        5.5.5 数据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具体操作
    6.1 Bouton 对隐涵意义的评估
    6.2 Hudson 等人对社会语用能力的评估
    6.3 Roever 基于网络对语用语言的评估
    6.4 语用能力成分简述
    6.5 语用评估的构成
        6.5.1 语用识别和语用理解
        6.5.1.1 语用能力评估多项选择题的设计
        6.5.1.2 语用能力评估判断正误题的设计
        6.5.2 言语行为能力的评估——以“批评”言语行为为例
        6.5.2.1 “批评”言语行为的分析
        6.5.2.2 “批评”场合的采集
    6.6 理论层面上评估方法构念效度的验证
        6.6.1 从评估的内容上
        6.6.2 从具体方法上
    6.7 语用问卷效度验证的具体操作
        6.7.1 内容效度验证
        6.7.1.1 逻辑分析
        6.7.1.2 统计分析
        6.7.2 受试心理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概要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语言能力调查问卷一览
附录2 整理后待查构念效度的语用能力问卷
附录3 篇章完型(DCT)评分标准
附录4 A Survey(NS)
附录5 调查问卷
附录6 A Survey(NNS)
附录7 A Quiz(NNS)
附录8 语用能力评估方法----判断正误
附录9 专家内容效度判断

四、话语隐涵意义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配位结构的理论与应用[D]. 张月红.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2]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D]. 彭露露.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汉语与土耳其语中成语和俗语的对比研究[D]. AYLIN YILMAZ. 浙江大学, 2017(08)
  • [4]微时代的微博话语隐涵意义研究[J]. 卢晓静.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05)
  • [5]网络语境中微博体的话语隐涵意义[J]. 卢晓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6]逻辑哲学视域的GCI理论研究[D]. 曹琪. 西南大学, 2014(12)
  • [7]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研究[D]. 秦姗姗. 西南大学, 2014(09)
  • [8]微博话语隐涵意义解读[J]. 卢晓静.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9]格莱斯《逻辑与会话》的语用逻辑思考[J]. 汪承平. 皖西学院学报, 2012(06)
  • [10]过渡语语用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语用能力评估研究[D]. 姜占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话语隐含意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