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主同盟在桂东的东南支部

抗战时期民主同盟在桂东的东南支部

一、抗战时期在桂东的民盟东南总支部(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1](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提出

赵志浩[2](2019)在《从传统部落组织到现代权力组织的变迁研究 ——以祁连县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组织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以祁连县为中心的组织变迁展开研究。1949年以前,阿柔藏族部落组织长期是管理祁连县的主要权力组织;1949年以后,部落组织被取代,祁连县逐步建立了现代县—乡—村三级权力组织体系。从传统部落组织到现代权力组织是一次根本性的组织变迁。部落组织建立在传统型权威基础之上,基于对悠久规则与权力谱系的信仰;而现代权力组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之上,基于对已制定的规则之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根据这些规则发号施令者权力的信仰。由于合法性基础的根本差异,造成二者在诸多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比如权力结构、运行规则、管理成员身份等,这些差异都是这一根本差异的具体表现。阿柔部落组织结构非常简单。纵向间,部落组织存在“金字塔式”的权力配置结构,形成基本层次(千户部落)—中间层次(百户部落)—最低层次(十户部落、帐圈)三个层次;横向间,部落组织没有形成不同职能分工的权力组织主体,部落组织集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职权于一体。在部落组织的顶端,存在一个权威中心——千户,他是组织内部一切权力的来源。在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是源自于组织成员的世袭身份。组织权力沿着上下级之间进行传导,最终到达部落组织的每一个成员。这条权力传输链条能够顺畅运行依靠于部落组织内部严格的惩罚机制。最终,在部落组织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即权力压迫模式。祁连县现代权力组织,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组织系统。纵向间,现代权力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三个层次;横向间,根据权力配置和职能分工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不同的权力组织主体。在县一级,设置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司法组织、县武装部、县群团组织等不同的权力组织;在乡(镇)一级,设置了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乡(镇)政府、乡(镇)武装部、乡(镇)群团组织;在行政村一级,设置了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和村民小组。除了这些正式的权力组织之外,祁连县还设置了议事协调性权力组织——“小组”。这些权力组织共同构成了祁连县域内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枢的网络结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党的权力可以纵向延伸到底,横向延伸到边,从而实现对所有层级和不同种类的权力组织的绝对领导,所有其他权力组织依赖于党的组织而存在,围绕着党的组织而运转。本研究将这种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称为权力中枢模式。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发现从传统部落组织到现代社会的县—乡—村各权力组织是一次根本性的组织变迁,也是当地社会组织系统的一次断裂,但是二者之间的耦合性,使组织变迁能够顺利完成过渡。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在基层社会中,虽然部落组织解体了,但是部落组织的部分管理规范却嵌入到祁连县现代村级权力组织之中。

李建平[3](201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抗战遗址调查报告》文中认为广西现存抗战遗址遗迹数量较多,历史内涵丰富,不少遗址在中国抗战史上地位重要。文章记叙"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组对广西抗战遗址的调查情况,存在问题分析,以及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建议。

林远洲[4](2016)在《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文中认为历史上作为广西最早归附中央政权和桂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桂林,是广西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在广西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建立后,桂林凭借传统优势和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居于广西“四大城市”之一。在近代历史中,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桂林较完整的主权所属,既没有开埠,也没有受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直接影响,仅在抗战时期的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间被日军短暂控制。这是其有别于梧州、南宁、龙州等开埠城市的自身特点,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桂林没有受到近代化因素的影响。晚清已降,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在外力冲击和“新政”浪潮的推动下桂林开始了自身早期近代化历程;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经历了两次迁省的反复影响,既承受了省会迁邕后的停滞萧条,又经历了新桂系治下的四大建设:抗战时期受内迁风潮影响,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得到强有力的外援,促使城市短期内迅速发展;然而桂林终究受到战火波及,居民疏散,沦陷期间已是一片焦土;光复后在桂林市政府和民众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的帮助下共同努力重建桂林,但无奈力量有限,又迫于内战干扰,始终无法完全恢复战前旧观。此外,抗战时期的1940年桂林设市,作为当时广西唯一一个市一级建制的行政单位,在城市管理机构方面较广西其他城市健全完善;湘桂铁路的修建通车对桂林城市发展也有极大促进。本文将着眼于考察18851949年间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现象与规律。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等。第一章主要从地理环境、建制沿革、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教兴旺等几个方面回顾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桂林的城市类型是以军政职能为首,经济职能次之的行政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附于官府和驻军,文化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以培养官僚型人才为主。本章为下文考察近代桂林城市变迁奠定基础。第二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政治层面的近代化。咨议局、省议会、临时参议会等一系列民意机构的设立,桂林市政府作为专门市政机构的成立,警政事业的从无到有和初步发展,这一切都是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进步。同时,颇具近代特征的市政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依次开展,城市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完善;由于破坏严重,战后桂林城市的重建方兴未艾。第三章重点考察了桂林经济层面的近代化。在近代化背景下,非通商口岸的桂林依然有外企活动,传统的手工业在生产原料、生产组织、产品销路和经营形式上都逾发呈现近代特征。城市商业中,即便是传统的商帮也出现新的经营领域,新的行业、新的交易方式、新的商业组织相继出现。金融业正逐步完成近代化转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近代工业起步于清末新政,抗战前夕得到初步发展。战争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但也因战争的破坏和结束而日益衰败。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上,新的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都依次投入使用,并且日益发展进步。第四章重点考察了桂林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近代新式教育从创设到进一步发展都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以及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并最终取代旧式教育。在社会进步思潮影响下的先进知识分子将引领广大民众实现思想启蒙和意识觉醒,继而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实践。受战时多重因素的影响,桂林出现了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这既是文化的繁荣,更是思想的解放。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论述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所存在的缺陷和经验借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江轶[5](2014)在《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研究(1938-1947)》文中研究表明“青年”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概念,“青年运动”则是在近代青年群体与青年阶层形成的背景下,以青年政治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社会运动。这种社会运动在救亡的背景下,以新的社会因子——青年为主要参与力量进行,在当时爆发了巨大的能量。正因为青年群体与青年运动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各政治势力开始注重并运用青年运动之手段,借助青年群体之力量达到自身政治目的。自国民革命时期开始,国共两党对于青年组织与动员十分重视,并用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来尝试领导青年运动,而后中共之青运较为活跃,国民党青运则趋于沉寂,直至于抗战时期才有所改变。以往之青年运动研究集中于中共层面,对于国民党青年运动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蒋介石于抗战时期成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研究尚未深入。三青团是国民党蒋介石运用青年运动的方式,用青年“语境”与“符号”吸引青年的政治组织,是其政治上的一种运用。有关三青团的研究以往局限于中央宏观层面,对于基层三青团之运作较少涉及。本论文正是基于既往研究的不足,以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湘北、湘中、湘东、湘东南、湘南微观区域下的九个县的三青团基层组织(醴陵、湘潭、长沙、耒阳、衡阳、岳阳、宁乡、茶陵、涟源九个县)作为系列基层研究点来探讨,对三青团基层组织在组织形态、经费运作、社会服务、团务活动、党团关系、团地关系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研究,以揭示三青团之成败。从内容而言,分为六章,具体概述如下:第一章揭示三青团的缘起及在湖南的发展。三青团的缘起有着深刻的动因和目标,三青团成立的根本动因是出于蒋介石的政治需要。这种需要是沿着两条线索来布局的,一是使用传统的政治手腕解决组织派系问题,二是运用新兴社会力量——青年群体解决社会控制问题。同时,蒋介石希望运用三青团达到政治上的预期效应和组织目标。同时,本章介绍了湖南三青团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第二章考察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形态,重点考察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扩展途径、纪律机制、乡村团务、学校团务与组织清理运动,由此透析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动员效能。第三章分析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经费运转情况,这是既往研究未曾涉及的。本章重点研究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经费现状和经费来源途径,特别是解析三青团基层组织经费“困窘”的原因。第四章解读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团务活动——抗日活动、宣传活动、康乐文体活动、训练活动,重点考察这些活动的进行方式与实际效果。第五章阐释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重要活动——社会服务,对其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式——生产服务、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指导青年升学就业、战地服务、参与社会管理进行解读,并进而分析社会服务对三青团基层组织运作的影响。第六章探讨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关系的构建,重点研究两种关系——党团关系与团地关系,考察三青团基层组织处理上述关系的心态与途径,探析基础社会对于三青团基层组织锲入的反应及其原因。最后对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予以总评价。从青年动员的角度研究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影响,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并予以反思。总之,本研究以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为研究对象,弥补学界在三青团研究中的不足,用“目光向下”的视角从基层研究出发,由此剖析三青团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当然,本研究亦有许多不足,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张雪涛[6](2013)在《湖南学生团体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民国前期,湖南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寇的侵凌重创了湖南教育,所幸因各校播迁尚能保存教育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校复员,湖南教育事业得以重振。继而因国共纷争,国内政治急剧变化,湖南教育陷于动荡,三湘学子亦因此组织化地活跃于校内校外环境中。本论文依据原始档案报刊资料及今人论着,以1945-1949年为历史断限,考察了湖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形成的学生自治会、学生社团、国共两党领导下的学生党团等学生团体,对传统学生群体研究中的第二条战线或学生运动等过于“党派化”的取向有所淡化,力图还原这一时期湖南学生团体的真实全貌。文章绪论部分依次论及选题缘起及意义,回顾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确界定研究对象,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由概述湖南学生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到述评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教育事业的恢复情况,继之介绍国共内战背景下的湖南社会状况。第二章借助统计整理的数据,对1945-1949年的湖南学生团体作出整体的量化考察,明确各类学生团体的数目、名称、性质等方面内容;而后选取了长沙的湖南大学和衡阳的国立师范学院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就其学生团体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服务及政治参与逐一梳理。第三章对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学生团体管理、中共对学生团体的引导组织分别考察,将国共政争形势下两党的学生团体工作进行了对比。结语部分揭示了湖南学生团体的地域特征:求和平、求民主的政治诉求融合于湖湘文化孕育的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这些构成了湖南学生团体的特色。学生群体有其特质,作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者应该基于实际情况鼓励、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走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助力他们在实践中层次化多元化成长。

宋青红[7](2012)在《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文中认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作为战时妇女运动的总机构,组织和领导了战时的妇女工作。宋美龄以蒋夫人的身份,团结各派各派各界妇女参与战时妇女新运工作,各妇女工作组织者更是积极推行其妇运理念和主张。在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妇女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乡村服务、妇女文化事业、妇女生产事业和妇女生活指导等各项事业得以展开。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的设置则与国民政府行政机构密切相关,各机关新生活妇女工作队依国民政府中央各机关而设立,各省新运妇委会依托各省机构而设立。新运妇指会领导下的妇女动员具有明显的性别色彩。新运妇指会组织者群体或者由于其丈夫的党派属性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工作,或者由于其对某一妇女工作的热情,响应战时妇女工作的需要参与战时妇女工作;或者由于服务某一政党的组织需要,被安插新运妇指会中。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学员,约有三分之二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或各省党部保送,自由考取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新运妇指会的经费来源,既有政府专款补助和其它补助,也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政府拨款占据很大比例,当拨款余额不足时,由中央银行代为发放职员薪津。新运妇指会的成员,有国民党妇女干部、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和督教人士等人,也妇女名流,专家学者俞庆棠等人,还有宋美龄的私人秘书钱用和等人,各方各面的妇女参与新运妇指会。其中又以国民党政要夫人和女国民党员占相对多数,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更占据新运妇指会的主导地位。与其它妇女组织相比,在抗战前期,新运妇指会起着统一领导全国各界妇女,并指导其开展妇女工作的任务。到抗战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其它妇女行政机构和官方妇女组织的设立,新运妇指会的“妇女团体的总机构”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挑战。抗战胜利后,新运妇指会由战时陪都重庆迁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动员妇女从事战时妇女工作的妇女组织,转变成战后单纯从事妇女生产、儿童福利的妇女组织,组织机构和工作规模大为缩减。新运妇指会动员了大量的妇女从事战时生产、慰劳、保育、乡村服务、战地服务等事业,为战时妇女工作乃至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运妇指会努力动员妇女为国家民族事业服务,但对于妇女自身的利益所做的贡献极为有限。新运妇指会组织和动员妇女的同时,实际上鼓舞了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各项活动,有利于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提高其经济地位,从而松动传统的性别关系,其组织形式对以后的妇女团体和妇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庾新顺[8](2011)在《夺取解放战争在广西的胜利》文中研究说明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桂系当局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反共、内战、独裁政策,调遣3个军进攻解放区,疯狂镇压中共广西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残酷"清剿"各地起义游击队。中共广西党组织坚决执

庾新顺[9](2011)在《坚持广西团结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文中研究指明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日的新局面。国民党桂系当局坚持两面政策,一方面联合中共中央共同促蒋抗日,另一方面又实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断镇压中共广西党组织的抗日活动。中共中央和广西党组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推动和争取国民党桂系集团共赴国难,领导八桂各族人民坚持抗日到底。

王泉基[10](2008)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是抗战时期党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成绩斐然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为党在抗战中的统战成果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改变,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桂林,因其自身的地理人文等环境条件,给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带来物质以及文化上的有利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适时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新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对新桂系进行了成功的统战工作。除了新桂系,中国共产党在桂林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的统战工作,包括对广大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以及民族工商业的统战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的成功,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其中包括:文化战线的成功统战形成的“桂林文化城”,在文化、舆论领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并且用文化战场的蓬勃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对日作战的正面军事战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新桂系的统战工作在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军事上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中共的统战政策的影响下,新桂系在抗战前期在军事行动上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成为促成全国抗日高潮的一个因素;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的成功,对于当时拖延国民党内对日妥协和反共步伐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在桂林的统战工作,还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以后的解放战争革命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桂林抗战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对抗战文化运动成果的总结,有利于党在新时期领导以及开展文艺和文化工作,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对现今做好统战工作有借鉴作用。在新时期,统一战线依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党的领导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继续坚持并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事业,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有助于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发展桂林红色旅游事业,构建桂林抗战文化旅游城市。笔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结合历史学、政治学等有关知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回顾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桂林的各个方面的统战工作,力求系统总结这一时期党在桂林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经验,以期深刻地理解和坚持发展抗战时期的统战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利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行统战工作进行的新探索。当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内容和经验十分丰富,本文只是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许多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陈述抗战时期党在桂林开展统战工作的原因。抗日局势的发展、蒋桂矛盾、桂林的人文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条件,是党加强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的原因,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制定和不断完善,为中共在桂林的统战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统战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新桂系的统战工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以及对民族工商业的统战工作。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进行总结。

二、抗战时期在桂东的民盟东南总支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战时期在桂东的民盟东南总支部(论文提纲范文)

(2)从传统部落组织到现代权力组织的变迁研究 ——以祁连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权力、权威和组织
        一、权力和权力配置
        二、权威和权威类型
        三、组织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政治人类学文献综述
        二、阿柔部落组织的研究综述
        三、现代权力组织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界定、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五节 田野素描:历史变迁中的祁连县
        一、祁连县的自然环境
        二、1949 年以前祁连县行政建制和族群变迁的历史
        三、1949 年以后祁连县行政建制和族群变迁的历史
第二章 追根溯源——阿柔部落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藏族部落发展史略
        一、远古时期的藏族部落
        二、吐蕃时期的藏族部落
        三、分裂时期的藏族部落
        四、元代及之后各时期的藏族部落
    第二节 阿柔部落的历史
        一、有关阿柔部落起源的神话传说
        二、阿柔部落早期发展的历史
        三、阿柔部落发展的鼎盛阶段
        四、阿柔部落的衰落、分裂和北迁
        五、阿柔部落在祁连县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第三章 阿柔部落组织研究
    第一节 阿柔部落组织的构成、层级结构和权力配置
        一、阿柔部落组织的构成
        二、阿柔部落组织的层级结构
        三、阿柔部落组织的权力配置
    第二节 阿柔部落组织的职能
        一、阿柔部落组织的政治职能
        二、阿柔部落组织的经济职能
        三、阿柔部落组织的司法职能
        四、阿柔部落组织的军事职能
    第三节 权力压迫模式:阿柔部落组织的权力运行方式
        一、权威中心
        二、等级结构
        三、惩罚机制
第四章 阿柔部落组织的终结和现代权力组织的建设
    第一节 全国各省藏区的解放和民主政权建设
        一、甘、青藏区的解放
        二、川、滇藏区的解放
        三、西藏的解放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权的建设
    第二节 祁连县的解放和政权组织建设
        一、祁连县解放的历史过程
        二、阿柔部落在祁连地区解放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三、祁连县政权组织建设
第五章 祁连县现代权力组织研究
    第一节 县级权力组织
        一、党委组织
        二、人大组织
        三、政府组织
        四、政协组织
        五、司法组织
        六、军事组织
        七、群团组织
    第二节 乡(镇)级的权力组织
        一、乡(镇)级政权建设的历史
        二、乡(镇)级权力组织的发展阶段
        三、人民公社组织
        四、乡镇权力组织
    第三节 村级权力组织
        一、村党支部
        二、村委会
        三、村民小组
    第四节 议事协调性权力组织——“小组”
        一、“小组”发展的历史和分类
        二、“小组”的设置状况
        三、“小组”的功能与运行
        四、“小组”在县域政治中的地位
    第五节 阿柔部落组织管理规范的嵌入
        一、阿柔部落组织管理规范嵌入的原因
        二、阿柔部落组织管理规范嵌入的作用
第六章 权力中枢模式下祁连县域内各权力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运行
    第一节 中国现代权力组织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第二节 权力中枢模式
        一、纵向间权力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横向间权力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正式科层权力组织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四、权力中枢模式的特点
        五、小结
    第三节 祁连县权力组织关系和运行方式
        一、各权力组织纵向之间的关系
        二、各权力组织横向之间的关系
        三、正式科层权力组织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四、祁连县权力中枢模式的形成和具体特点
第七章 结语
    一、阿柔部落组织和现代县—乡—村各级权力组织的对比
    二、断裂、耦合与嵌入:部落组织与现代权力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从传统型权威到法理型权威:权力组织变迁背后的逻辑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一) 学术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中国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三) 广西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 时间界定
        2. 空间界定
        3. 近代化、城市近代化与近代城市化
一、古代桂林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 地理环境和建制沿革
        1. 地理环境
        2. 建制沿革
    (二) 古代桂林城市的发展状况
        1. 城市建设
        (1) 城墙与护城河
        (2) 沟渠与运河
        (3) 道路与桥梁
        (4) 驿站与驿道
        2. 经济发展
        (1) 手工业
        (2) 商业
        3. 文教兴旺
        (1) 官方教育
        (2) 民间教育
        (3) 文化瑰宝
    本章小结
二、桂林政治近代化的循序渐进
    (一) 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1. 近代民意机构的建立
        (1) 广西谘议局
        (2) 广西省议会(桂林)
        (3) 省(市)临时参议会
        2. 专门市政机构的设立
        3. 近代警政事业的发展
        (1) 清末警政事业的创办
        (2) 民国警政事业的发展
    (二) 近代桂林市政建设的推进
        1. 城市规划的开展
        (1) 《桂林新市区计划》
        (2) 《城南郊新市区计划》
        (3) 《大桂林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
        (4) 《桂林新市政建设计划》
        2. 市政设施的完善
        (1) 抗战胜利前的建设
        (2) 抗战胜利后的重建
        3. 战后重建的特征及影响
        (1) 特征
        (2) 影响
    本章小结
三、桂林经济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一) 近代化背景下桂林工商业的发展
        1. 外企在桂林的活动——以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2. 传统手工业的变迁
        (1) 近代桂林土布业的兴起
        (2) 工商合营的出现——以张永发商号为例
        (3) 抗战时期的短暂繁荣
        3. 城市商业的变迁
        (1) 商帮经营特征明显
        (2) 近代百货业的兴起
        (3) 民族资本家的代表——龙鹤龄发家史
        (4) 官商结合的典范——罗炤致发家史
        (5) 新桂系时期桂林商业发展概况
        (6) 新式交易方式的运用
        (7) 桂林金融业的近代化
        (8) 近代商业组织的诞生
    (二) 近代桂林新式工业的发展
        1. 抗战以前桂林工业的发展状况
        (1) 晚清时期近代工业的起步
        (2) 民国初年的进一步发展
        (3) 抗战前工业发展仍然滞后
        2. 战时桂林工业的短暂繁荣
        (1) 沦陷区工厂大量内迁
        (2) 广西当局积极推动工业建设
        (3) 民营工业迅速发展
        (4) 桂林沦陷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5) 战后工业发展衰败
        3. 战时桂林工业发展条件及其特点
        (1) 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2) 战时工业发展的特点
        (3) 抗战中后期工业发展已呈衰态
    (三) 近代桂林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 公路
        2. 铁路
        (1) 修筑湘桂铁路
        (2) 铁路营运情况
        3. 航空
        (1) 机场
        (2) 航线
        4. 水运
        (1) 桂江航线
        (2) 近代化起步与发展
        5. 电讯
        (1) 电报
        (2) 电话
        6. 邮政
        (1) 机构
        (2) 业务
        (3) 邮路
    本章小结
四、近代桂林思想文化的革新
    (一)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1. 初等教育
        2. 中等教育
        3. 高等教育
        4. 职业教育
    (二) 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1. 维新变法思想在桂林
        2.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桂林
    (三) 抗战文化城的空前盛况
        1. 美术与音乐
        2. 文学与戏剧
        3. 新闻与出版
    本章小结
五、结论
    (一)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动力探析
        1. 传统工商业发展的内化作用
        2. 新观念输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行政中心变迁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4. 战争对桂林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 桂林城市近代化存在的缺陷
        1. 传统城市特征明显
        2. 遭受战争破坏极大
        3. 战时过分依赖外援
    (三) 桂林城市近代化的经验借鉴
硕士毕业论文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5)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研究(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研究动机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三青团的缘起及在湖南的发展
    第一节 三青团成立的背景和动因
    第二节 三青团的预期效应和组织目标
    第三节 湖南三青团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形态
    第一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扩展途径
    第二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纪律机制
    第三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乡村团务
    第四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核心——学校团务
    第五节 “谁是团员”: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清理运动
第三章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经费运转
    第一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经费状况
    第二节 “常规”与“异途”:三青团基层组织筹募经费的方式
    第三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经费“困窘”的透视
第四章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团务活动
    第一节 抗日活动
    第二节 反共防共活动
    第三节 宣传活动
    第四节 康乐文体活动
    第五节 训练活动
第五章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
    第一节 三青团对于社会服务的认识
    第二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社会服务方式
    第三节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的影响
第六章 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关系的构建
    第一节 基层党团关系
    第二节 基层团地关系
总论: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总体评价
    一、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活动的影响
    二、困境中的反思: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的“顽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湖南学生团体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战乱与湖南教育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教育事业的恢复
        1.1.1 湖南学生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
        1.1.2 湖南教育事业的复员建设
    1.2 国共内战局面下的湖南社会状况
第二章 湖南学生团体的活动及评价
    2.1 学生团体的量化考察
        2.1.1 学生自治会
        2.1.2 学生社团
        2.1.3 学生党团组织
    2.2 学生团体的校园活动与社会角色
        2.2.1 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体活动
        2.2.2 践履社会责任
    2.3 学生团体的政治参与
        2.3.1 学生团体走向区域性联合
        2.3.2 湖南学生团体求和平求民主的斗争
第三章 政府和党派开展的湖南学生团体工作
    3.1 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学生团体管理
        3.1.1 学生团体管理机制
        3.1.2 内战时期学生团体管理方式
    3.2 中共对学生团体的组织引导
        3.2.1 中共学生团体工作政策
        3.2.2 中共对学生团体的领导工作
    3.3 国共学生团体工作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7)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资料综述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运妇指会的组织沿革及经费概况
    第一节 战前及战时新运妇指会概况
        一、战前新运妇指会概况
        二、妇女界庐山谈话会与新运妇指会的扩大改组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经费概况
        一、新运妇指会总会经费收支情况
        二、新运妇指会总会职员薪津
    第三节 战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变迁
        一、战后新运妇指会的总会组织
        二、战后新运妇指会的各分会组织
        三、1949年接管前后的新运妇指会
        四、小结
第二章 新运妇指会的人事关系网络
    第一节 宋美龄与新运妇指会
        一、号召宣传——动员妇女抗战
        二、亲历亲为——指导妇女新运工作
        三、各界称赞——妇女新运工作成绩显着
        四、选贤举能——领导妇女工作的特点
        五、领导妇女工作的身份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的组织者群体
        一、新运妇指会委员
        二、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各组组长
        三、各省新运妇委会主任委员
        四、新生活妇女工作队队长
    第三节 女性群体与新运妇指会高层职员
        一、国民党政要夫人与新运妇指会
        二、国民党妇女干部
        三、中共党员及左派进步女性
        四、基督教人士
    第四节 新运妇指会中下层职员群体
        一、关于战时新运妇指会职员的规定
        二、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教、职、学员群体
        三、各服务队指导员与指导员会议
        四、其它女性职员
第三章 总会各部门组织运作及工作概况
    第一节 妇女干部培训及妇女服务事业
        一、新运妇女干部培训
        二、从乡村服务队到乡村服务组
        三、从战时服务队到荣誉军人服务队
    第二节 妇女生产事业及生活指导
        一、妇女生产事业
        二、妇女生活指导工作
    第三节 文化事业及《妇女新运》杂志
        一、新运妇指会文化事业
        二、《妇女新运》的刊行
    第四节 慰劳与儿童保育事业
        一、妇女慰劳事业
        二、战时儿童保育事业
        三、新运妇指会与妇慰会、战时儿童保育会
第四章 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组织及工作概况
    第一节 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的概况
        一、工作计划
        二、组织成立——以各机关为依托
        三、妇女工作概况
    第二节 军政部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一、组织成立——依托军政部而设立
        二、队费承担者——女性队员背后的男职性员
        三、各组长、各支队长联席会议
        四、工作概况及成效
        五、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重庆市政府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一、组织概况——依托重庆市政府而设立
        二、各分队组织概况
        三、队务会议及各分队代表会议
        四、各项工作及成绩
    第四节 各省及海外华侨分会的组织及工作概况
        一、各省新运妇指会概况
        二、组织与行政——以江西省妇女指导处为个案
        三、海外华侨新运妇委会
第五章 新运妇指会的总体评价
    一、成就及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三、结语:总体评价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一、未刊档案文献
    二、报刊杂志
    三、新运妇指会出版品
    四、已刊史料集(按时间先后)
    五、文史资料、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
    六、中文论着
    七、外文文献
本人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坚持广西团结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论文提纲范文)

建立广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领导发动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坚持广西抗日救亡团体的阵地
隐蔽精干对付桂系“反共逆流”
发动广西敌后抗日“反顽”游击斗争

(1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开展统战工作的原因和有利因素
    (一) 抗日战争的局势发展的要求
    (二) 蒋桂矛盾造成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统战工作的特殊环境
    (三) 桂林的人文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给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基础
    (四)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桂林的统战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统战工作的对象及成效
    (一) 中国共产党对新桂系的统战工作
    (二)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三)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
    (四)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统战工作
三、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统战工作的成功经验与意义
    (一) 成功经验与历史意义
    (二) 现实指导意义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四、抗战时期在桂东的民盟东南总支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从传统部落组织到现代权力组织的变迁研究 ——以祁连县为中心[D]. 赵志浩. 兰州大学, 2019(08)
  • [3]广西壮族自治区抗战遗址调查报告[J]. 李建平. 抗战文化研究, 2018(00)
  • [4]桂林城市近代化研究:1885-1949[D]. 林远洲.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5]湖南三青团基层组织研究(1938-1947)[D]. 江轶. 武汉大学, 2014(07)
  • [6]湖南学生团体研究(1945-1949)[D]. 张雪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7]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D]. 宋青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8]夺取解放战争在广西的胜利[J]. 庾新顺. 文史春秋, 2011(04)
  • [9]坚持广西团结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J]. 庾新顺. 文史春秋, 2011(03)
  • [1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桂林的统战工作研究[D]. 王泉基.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抗战时期民主同盟在桂东的东南支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