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熹“阴实不足论”的钩选

朱丹熹“阴实不足论”的钩选

一、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钩玄(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刘华,王慈,王斯曼,胡紫腾,袁卫玲[1](2021)在《从“一源二歧”探讨《太极图说》对朱丹溪、张景岳阴阳思想的影响》文中指出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易道儒释文化,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医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周敦颐《太极图说》对朱丹溪、张景岳阴阳思想产生了何种影响,得出朱丹溪以太极之理悟滋阴之道,张景岳从宇宙演化感阴阳之机,探究二者相悖之因,在于二人所在时代的行医风气不同及自身对理学的认知偏差。但寻根求源二人皆谓阴阳俱重,朱丹溪从阴阳相对立论,以言阴气之易亏;张景岳从阴阳互根立论,以言阳气之宜护,明确理学对二者阴阳思想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医者以中国古代哲学原理分析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以加强临床诊断与治疗。

朱明锦,陈明显[2](2021)在《从《金匮钩玄》解读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金匮钩玄》一书中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通过研读丹溪《金匮钩玄》治疗杂病的内容,并对附录六篇大论进行重点分析,从"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这两大论中分析气血失调和阴不足的关系,并对《金匮钩玄》中丹溪养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金匮钩玄》书中"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该书中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主要体现在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五个方面;丹溪继承历代养阴观点并进行发展创新,对后世治疗杂病时应用养阴法有重要价值。[结论]《金匮钩玄》体现了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丰富了丹溪的养阴学术思想,促进了中医养阴学的发展。

王瑞[3](2020)在《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主要代表医家(吴正伦、吴崑、吴楚)以及与其相关医家(李士材、薛立斋、赵献可、程原仲、李东垣、朱丹溪等)的着作,以及相关的经典着作,详细而深入地分析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的传承脉络,乃至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同时探寻吴楚与家传医学思想、私淑医家以及同时代或同地域医家医学思想的比较和联系,从而挖掘吴楚学术与临证中的特色内容,希望能对新安医学的文献研究以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所帮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包括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等。1.文献检索:详细阅读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及其相关医家着作,翻阅吴楚着作古籍藏本,前往澄塘村及馆藏吴氏医家着作的图书馆,试图寻找未刊本《虚车录》、《活人心法》以及《医验录二集》中的卷三卷四;2.追根探源:探寻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比较其与涉及前贤医家的异同,从而得出其对于前贤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晰其传承脉络;3.纵横联系对比及分类整理:将吴楚学术思想与家传、私淑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并探寻其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学术思想的异同,包括对于人体生理的认知,对于诊断、本草、具体疾病和治法的认识等,与学术源流医家作纵向比较,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作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其有别于他医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4.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提炼吴楚学术特色。结果1.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他师承于浙东医家陆声野,以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一脉学术为宗,兼采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其他金元医家及陶华、吴球等众医家之长,尤以浙江籍医家为主。其学传于次子吴行简,吴行简传于其孙吴冲孺、吴任弘,吴冲孺传于其子吴志持,并对侄子吴楚有所教诲。吴崑受业于歙县医家余午亭,故而受其以东垣、丹溪为宗的学术思想影响较深,此外精研《内经》,对《内经》学术思想亦有深入研究和继承,在针灸方面,主要受窦汉卿学术思想影响。此外,由于其拜师甚众,在方药、针灸和脉学研究上,均有博采众长的学术源流特色。吴崑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方剂、脉学以及内经研究方面,均对后世如吴谦、汪昂、张景岳等医家学术思想乃至于对日本汉医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第五代传人吴楚,完成了对吴正伦和吴崑两位家族医家学术思想的融汇过程。吴楚年轻时受过伯父吴冲孺教诲,但起初专心举业,直到祖母重病经吴楚治愈后,始发愤习医,在融汇家传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又以李中梓医学思想为宗,并汲取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陶节庵、程原仲及喻嘉言学术思想精华,从而融会贯通,在临证上屡起沉疴,其学传于次子吴贯宗,吴贯宗又传于吴日蒸、吴日熙二子。至此,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共历7世,10人。2.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吴楚早年习儒用心科考,中年始兼理医业,故而在学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儒医特色,他在探讨医理时对于儒医和儒家学者医论有着不少的引用,在业医早年论病时也时常借用科举作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比喻,强调医生的个人学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在学术理论上,他重点私淑李士材学术思想,对其重阳思想、脾肾兼顾思想等均有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挥;此外,在伤寒学术思想方面,则尤重陶节庵,广用其说其方,并兼采喻嘉言伤寒“三纲鼎立”学说。吴楚非常重视脉诊,每能以脉断病,但他并不偏执一端,而是详细体察舌诊,耐心问诊,注重四诊合参,务必明确疾病来龙去脉,不使诊断疏漏,以免导致误诊误治。在治法上,吴楚对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他广用温法,注重与其他治法的联用,根据统计温法医案(包括温散、温补、温清、温下、温通等联用法)占全部医案的72.7%,此外,吴楚亦注重饮食和情志因素,善用多种治法治疗饮食和情志致病。在用药方面,吴楚喜用参芪等甘温之品,善于根据临证情况,将甘温药与其他功用如温阳、凉血、填精等药物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他用药灵活,善用反佐,强调随症加减,反对不学无术、时套用药及滥用药力平淡轻浮的药物;创制温肺汤,对于气虚肺寒喘嗽疗效颇佳;由于当时风气畏惧参芪、桂附等药物,吴楚为治愈病人,经常采用方中不写此药或分量少写、而给药时暗投或多加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结论1.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以吴正伦、吴崑、吴楚三人为主要代表,共历7世,传承10人。2.吴正伦师承浙江医家陆声野,以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为宗,兼采金元四家及陶华、吴球等医家思想;吴崑师承歙县医家余午亭,博采众长,在针灸学术方面主要继承并发扬窦汉卿学术思想;吴楚承袭家学,另以李士材学术思想为宗,旁采李东垣、张景岳、陶节庵等医家学术思想,传学于次子吴贯宗。3.吴楚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儒医风格,他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在治法上广用温法,擅长将其与他法联用,并重视饮食、情志因素;其用药灵活多变,擅长反佐,不教条刻板,善用甘温之品,反对时套方、平淡药。

莫炜维,陈霈璇[4](2019)在《朱丹溪妇科学术思想钩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朱丹溪是金元时期着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治杂病闻名于世,对妇科诸病亦有专门研究,其治疗妇科疾病的独特临床经验散见于《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等着述中,朱丹溪提出"阴不足阳有余"论,以"气血痰郁"学说为辨治纲领,并强调顾护脾胃,在治疗经、带、胎、产诸疾中灵活运用四物汤,对后世妇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周桉[5](2019)在《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晚唐时期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与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理学应运而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理学作为当时的主流哲学,不仅影响并主宰着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而且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作为中国古代中医学发展的分水岭,在各个方面的进步是与理学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是一位深受理学影响的中医大家。研究背景在中医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下,目前中医学无论是临床诊治、高校教学还是科学研究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了西医化的倾向。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学对中医学的发展固然有着一定的好处,但正如邓铁涛先生所言,中医与西医并不属于一个理论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的发展带来的束缚大于帮助。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医学时应该更多的去挖掘中医经典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的思潮,在文化繁荣的同时带来了中医学的一次重要跃迁,《四库全书》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中医学的繁荣与理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朱丹溪曾跟随理学大家朱熹的四代门人许谦学习理学,后跟随刘完素的弟子罗知悌学习中医学,援理入医,创立了滋阴学说。因此,研究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研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和研究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发掘朱丹溪理论形成的背景和原因,意在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学习其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研究方法1.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渠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归纳、整理,并做好笔记及摘要,积累自己课题所需的相关知识。2.运用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宋代理学思想及其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内容1.朱丹溪的生平及主要着作。2.分析朱丹溪的理学渊源。3.研究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结果1.宋代理学知行观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朱丹溪深受影响,在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非常重视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2.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认为人体阴精难成而易亏,这一理论是在程颢“阳常盈,阴常亏”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3.“相火”本为生理之火,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运行,如果“动而过妄”便成为病理之贼火。朱丹溪将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观做为这一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4.在理学伦理观中,周敦颐强调“无欲”、二程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丹溪将这一伦理观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了自己静而无欲的养生观。通过控制情欲、调节饮食等方法保护阴精。5.朱丹溪用药并非专主滋阴,而是非常重视辨证论治。研究结论朱丹溪早期的理学学习经历以及众多谙熟理学的好友,使得朱丹溪深受理学影响,并将其引入自己的医学学术观点之中,成功地突破了当时的医学理论,自成一派,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我们去学习与研究。

盛增秀[6](2012)在《丹溪学派探要》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说起丹溪学派,首先必须要明确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因素。严世芸教授提出了构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三个要素:[1]以学术观点、学说为核心要素,必须有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2]要有理论创新的代表人物;[3]有一支通过师承或私淑途径,能继承这种学说理论、学术观点的人。丹溪学派就具备上述三个要素。我省乃"文化之邦",地灵人杰,历代名医辈出,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诸如医经学派、钱塘医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永嘉医派等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朱丹溪的养阴学派。

李万烟[7](2012)在《“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见不鲜。《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着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王静[8](2012)在《基于朱丹溪滋阴思想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是以朱丹溪滋阴思想为理论基础,探讨朱丹溪阴虚证证治规律。本文运用传统的中医文献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从朱丹溪滋阴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学术思想的发展渊源以及朱丹溪滋阴思想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朱丹溪阴虚证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证治规律和对后世的影响。朱丹溪滋阴思想的主要特点表现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观;相火之变为元气贼的耗伤观;滋阴与泻火并重的治疗观;以“静”为善的调养观。朱丹溪论阴虚证主要是指阴血虚、阴精虚及阴虚火旺的临床表现。朱丹溪对阴虚证治疗方法则以滋阴与泻火并重,滋阴与补血兼施,滋阴兼顾脾胃,滋阴分五脏论治,滋阴还亦重调摄与养生。

姜德,韩雷晨,周铭心[9](2010)在《朱丹溪临证方药特点的方剂计量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朱丹溪临证用药特点,分析其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联性。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朱丹溪医论与医案所载方药的功效、归经、四性、五味进行统计对比,并运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1)朱丹溪在临证处方用药使用最多的依次为清热、补气、化痰、解表、理气类药物;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较多,使用心经、肝经、肾经药物差别不甚明显;多用脏经药物,少用腑经药物;喜用药性为温性、寒性药物,而用凉性、热性药物较少;用苦味、辛味的药物较多,酸味、咸味药物较少。(2)临证医论与医案的药物功效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系数r=0.917(P<0.01);二者药物归经相关系数r=0.990(P<0.01);药物四性相关系数r=0.996(P<0.01);药物五味相关系数r=0.994(P<0.01)。结论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倡导者,创立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临床用药善治杂病,尤其善于治疗痰证和郁证,这些理论与经验在本文对朱丹溪临证处方用药的方剂计量学分析中得到证实。朱丹溪医论与医案用药关联性极强,表明其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高度统一。

黄婉怡[10](2010)在《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文中认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二、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钩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钩玄(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一源二歧”探讨《太极图说》对朱丹溪、张景岳阴阳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太极图说》与朱丹溪、张景岳的阴阳思想
    1.1 以太极之理悟滋阴之道
    1.2 从宇宙演化感阴阳之机
2 探究二者相悖之因
    2.1 纠正时弊以正行医风气
    2.2 侧重偏差而致观点对立
3 寻根求源皆谓阴阳俱重
4 结语

(3)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谱系研究
        小结
    2 吴正伦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2.1 吴正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 吴正伦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2.3 吴正伦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4 吴正伦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4.1 吴正伦对张元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2.4.2 吴正伦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发挥
        2.5 吴正伦对浙江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1 吴正伦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2 吴正伦对陶华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3 吴正伦对吴球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6 小结
    3 吴崑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3.1 吴崑对余午亭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3.1.1 对脉诊的重视
        3.1.2 博采诸家,兼容并包
        3.2 吴崑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阐发与实践
        3.2.1 对《内经》的研究和条文注释
        3.2.2 对《素问》条文的更改及学术思想的发挥
        3.2.3 以《内经》思想阐释疾病、解读方剂
        3.3 吴崑对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3.3.1 对窦汉卿针法的继承与发挥
        3.3.2 对徐凤针法的理解与扬弃
        3.4 吴崑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3.4.1 对《内经》研究的影响
        3.4.2 对方剂研究的影响
        3.4.3 对脉学研究的影响
        3.5 小结
    4 吴楚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4.1 吴楚对家传医学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1.1 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4.1.2 对脉诊的重视与发挥
        4.2 吴楚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3 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4.4 吴楚对李东垣及其私淑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4.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阐发
        4.4.2 对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4.5 吴楚对李士材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1 《宝命真诠》对李士材着作与学术观点的收集与再整理
        4.5.2 对李士材“先后天根本论”思想的继承
        4.5.3 对“四大家论”的认识
        4.5.4 对李士材重阳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5 对李士材脉学思想的认识与扬弃
        4.6 吴楚对陶节庵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7 吴楚对喻嘉言学术思想认识与发挥
        4.7.1 对喻氏伤寒的认同
        4.7.2 对《寓意草》记述医案方式的学习与应用
        4.8 吴楚对程原仲学术思想的认识
        4.9 吴楚对后世的影响
        4.10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1 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
        1.1 由儒入医,儒医风范
        1.1.1 承袭儒医学术思想,引用儒家学者医论
        1.1.2 论病时以儒家科举作文作比
        1.1.3 恪守儒家道德,彰显儒医风范
        1.2 服膺士材,重视阳气,兼顾脾肾
        1.2.1 重视阳气,纠正时弊
        1.2.2 脾肾并重,善用五行辨证
        1.3 尊奉陶氏伤寒,兼采喻氏学说
        1.3.1 认可“三纲鼎立”学说,善用陶氏诸方
        1.3.2 重视三阴中寒,善别阴证
        1.3.3 与相近时期医家比较
        1.4 小结
    2 诊断特色
        2.1 注重脉诊,善辨寒热真假
        2.1.1 编撰脉诀,授人规矩技巧
        2.1.2 承袭人迎气口脉法,辨别外感内伤
        2.1.3 临证善脉,辨明疾病本质
        2.2 详察舌诊,发明“寒潭积雪”
        2.2.1 灯下看舌,黄苔作白
        2.2.2 详辨阴阳,提出“寒潭积雪”舌象
        2.2.3 虚劳内伤,舌诊亦参
        2.3 细究问诊,详寻疾病来龙去脉
        2.4 小结
    3 治法特色
        3.1 对补中益气法的运用与发挥
        3.2 广用温法,联用他法
        3.2.1 温阳散寒,以疗阴证
        3.2.2 善用温补,运用广泛
        3.2.3 温下寒积,不喜巴豆
        3.2.4 温阳通络,痹痛可痊
        3.2.5 温清同用,交通心肾
        3.2.6 发明“寒入血室”,温舒共举
        3.3 注重饮食因素,善治食积所致诸疾
        3.3.1 形似中风,实为食厥,消导可愈
        3.3.2 发热不独外感,食积亦可致病
        3.3.3 食积误治,消补兼施
        3.3.4 脉诊无据,问诊须重
        3.4 注重情志因素,善疗神藏之伤
        3.5 小结
    4 用药特色
        4.1 喜用善用参芪甘温益气之品
        4.1.1 与温阳、化痰药相伍,治疗气虚类中
        4.1.2 与养血填精药相伍,以治虚劳
        4.1.3 与凉血药相伍,以治急性吐血
        4.1.4 与温阳、收敛药相伍,以救亡阳
        4.2 灵活变通,善用反佐
        4.3 强调随症用药,反对时套平淡
        4.4 创制温肺汤,以疗喘嗽
        4.5 良药暗投,用心良苦
        4.6 小结
    5 总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2 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2 创新点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安医家吴楚学术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4)朱丹溪妇科学术思想钩玄(论文提纲范文)

1 妇科学术思想特色
    1.1 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
    1.2 以“气血痰郁”为辨证论治之纲领
        1.2.1 论月经病
        1.2.2 论带下病
        1.2.3 论产科病
    1.3 主张顾护脾胃
    1.4 汪石山、傅青主对妇科学术思想的发展
2 善用四物
    2.1 朱丹溪论四物汤
        2.1.1 补阴养血
        2.1.2 四物适时而用
        2.1.3 不拘古方, 顾护正气
    2.2 四物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3 小结

(5)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朱丹溪生平简述及着作介绍
    1 朱丹溪生平简述
    2 朱丹溪着作介绍
        2.1 朱丹溪本人所撰着作
        2.2 朱丹溪门人整理的着作
第二章 朱丹溪的理学渊源
    1 理学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2 宋代理学对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影响深远
        2.1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与理学的发展形式相似
        2.2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对理学观点多有借鉴
    3 朱丹溪由理转医,为典型的儒医
        3.1 朱丹溪的家学渊源
        3.2 朱丹溪的求学经历
第三章 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理学理论
    1 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朱丹溪的影响
    2 理学知行观
        2.1 理学知行观简述
        2.2 理学知行观对朱丹溪治学方法的影响
    3 理学阳尊阴卑思想
        3.1 理学阳尊阴卑思想简述
        3.2 理学阳尊阴卑思想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4 理学动静观
        4.1 理学动静观简述
        4.2 理学动静观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5 理学静而无欲的伦理观
        5.1 理学静而无欲的伦理观简述
        5.2 理学静而无欲的伦理观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6 理学性心论
        6.1 理学性心论简述
        6.2 理学性心论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 理学影响下朱丹溪的中医学术思想
    1 阳有余阴不足论
        1.1 气有余血不足
        1.2 阴精难成而易亏
    2 相火论
        2.1 相火之常
        2.2 相火之变
    3 静而无欲的养生观
    4 阴虚证形成的相关病理因素及预防治疗
        4.1 阴虚证形成的相关病理因素
        4.1.1 时令致病
        4.1.2 五志过极耗伤阴精
        4.1.3 相火妄动
        4.1.4 性欲与食欲过妄
        4.2 阴精损耗的预防措施
        4.2.1 静以养心
        4.2.2 合理饮食
        4.2.3 依时调适
        4.2.4 合理着衣
        4.3 阴虚证的治疗原则
        4.3.1 滋阴降火
        4.3.2 滋阴补血
        4.3.3 滋阴同时重视脾胃
    5 朱丹溪辨证论治思想
        5.1 气血辨治
        5.2 六郁辨治
第五章 朱丹溪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 学派传承
    2 朱丹溪学术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3 朱丹溪滋阴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
    1 结果分析讨论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扶阳学派
    1 扶阳学派概述
        1.1 扶阳学派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1.2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及其着作
    2 扶阳学派辨证论治要点
        2.1 扶阳学派的阴阳观
        2.2 扶阳学派组方用药规律
第二部分 滋阴学派
    1 滋阴学派概述
        1.1 滋阴派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2. 朱丹溪学术理论与经验应用的研究概况
        2.1 “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的发挥和应用
        2.2 滋阴法的临床应用
    3 滋阴派“重视脾胃,依胃养阴”
    4. 扶阳学派与朱丹溪的滋阴学派区别
        4.1 学术背景不同
        4.2 理论基础不同
        4.3 用药原则不同
        4.4 适用人群不同
        4.5 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4.6 对后世养生、饮食的影响不同
    5 小结
        5.1 滋阴派
        5.2 扶阳派
参考文献

(8)基于朱丹溪滋阴思想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朱丹溪生平与着作简介
    (一) 生平简介
    (二) 着作简介
二、朱丹溪滋阴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朱丹溪滋阴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 朱丹溪滋阴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 朱丹溪滋阴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3 朱丹溪滋阴思想产生的医学背景
    (二) 朱丹溪滋阴思想形成的理论溯源
        1 秦汉时期阴虚学说的萌芽
        2 隋唐宋时期—滋阴思想的发展时期
        3 金元时期—滋阴思想的成熟时期
    (三) 朱丹溪滋阴思想的主要特点
        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观
        2 相火之变为元气之贼的耗伤观
        3 滋阴与泻火并重的治疗观
        4 以“静”为善的调养观
三、朱丹溪阴虚证的证治规律探析
    (一) 朱丹溪阴虚的概念认识
        1 阴
        2 阴虚
        3 阴虚证
    (二) 朱丹溪阴虚证的病因病机
        1 五志与相火
        2 性欲与阴虚
        3 相火与阴虚
        4 饮食与阴虚
        5 其他
    (三) 朱丹溪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四) 朱丹溪阴虚证的证治规律探析
        1 滋阴与泻火并重
        2 滋阴与补血兼施
        3 滋阴兼顾脾胃
        4 滋阴与五脏分治
        5 滋阴兼饮食调摄
        6 滋阴兼养性
        7 滋阴与收心养心
四、朱丹溪滋阴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 戴思恭“气属阳而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二) 王纶“胃火愈旺,脾阴愈伤”
    (三) 缪仲淳“重脾阴津,甘凉滋润,酸甘化阴”
    (四) 薛己“重滋化源”
    (五) 叶天士“滋阴养胃论”
    (六) 唐容川“脾阴论”
五、现代医家对朱丹溪滋阴名方大补阴丸的临床发挥
    (一) 男科疾病
    (二) 妇科疾病
    (三) 内科疾病
        1 不寐
        2 痹症
        3 脱发
        4 出血证
        5 肾系疾病
    (四) 儿科疾病
    (五)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9)朱丹溪临证方药特点的方剂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方法
        1.3.1 资料汇总与常规统计
        1.3.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朱丹溪处方用药功效分析
        2.1.1 医论方剂用药功能频数分析
        2.1.2医案方剂用药功能频数分析
    2.2 朱丹溪处方用药归经分析
        2.2.1 医论方剂用药归经频数分析
        2.2.2 医案方剂用药归经频数分析
    2.3 朱丹溪处方用药四性分析
        2.3.1 医论方剂用药四性频数分析
        2.3.2 医案方剂用药四性频数分析
    2.4 朱丹溪处方用药五味分析
        2.4.1 医论方剂用药五味频数分析
        2.4.2 医案方剂用药五味频数分析
3 讨论

(10)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 重视阴阳互根
2“阳有余阴不足论”包含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2.2 病理上的“阳有余”与“阴不足”
3 从阴阳基本关系探讨朱丹溪“养阴”思想
    3.1“阴不足”需全面顾护调养
    3.2 防“有余”之阳耗伤阴精
    3.3“滋阴降火”体现出“阴阳互根”的思想

四、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钩玄(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一源二歧”探讨《太极图说》对朱丹溪、张景岳阴阳思想的影响[J]. 张帆,刘华,王慈,王斯曼,胡紫腾,袁卫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 [2]从《金匮钩玄》解读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J]. 朱明锦,陈明显.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3]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D]. 王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朱丹溪妇科学术思想钩玄[J]. 莫炜维,陈霈璇. 环球中医药, 2019(05)
  • [5]宋代理学对朱丹溪中医学术思想影响的研究[D]. 周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丹溪学派探要[A]. 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 2012
  • [7]“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D]. 李万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基于朱丹溪滋阴思想的证治规律研究[D]. 王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5)
  • [9]朱丹溪临证方药特点的方剂计量学研究[J]. 姜德,韩雷晨,周铭心.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12)
  • [10]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J]. 黄婉怡. 江苏中医药, 2010(11)

标签:;  ;  ;  

朱丹熹“阴实不足论”的钩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