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

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

一、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寿凌超[1](2021)在《土岩组合地层深基坑桩撑式围护结构的土压力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基坑工程一直以来是建筑工程的热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岩土工程中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金华地质条件区域性强,地质情况特殊为土岩组合,对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存在一定困难。为了研究土岩组合地层地铁深基坑采用桩撑式围护结构的适用性,本文依托金华市金义东1号线万达广场站在建深基坑工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万达广场站深基坑开挖时土压力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可为金华土岩组合地区采用桩撑式围护结构提供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开挖时坑外主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开挖深度在见岩面以上,主动土压力呈三角形分布;在见岩面以下时,主动土压力由三角形分布演变为“R”形分布。在见岩面以上,实测值约为理论值的0.81倍;在见岩面以下,实测值约为理论值的0.48倍。2.基坑内侧埋深较浅处的钢筋应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由压应力转变为拉应力;基坑外侧的钢筋应力主要表现为压应力,开挖到底时各处应力达到最大值。内外两侧的应力变化规律近似呈对称分布。在支撑附近,围护桩中部具最大正弯矩。围护桩承载力的发挥度较低,在10%~20%之间,围护桩的安全余量较大。3.岩面深度、钢支撑预应力对坑外土压力、围护结构内力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当H1/H<0.4时(H1表示岩面深度,H为基坑开挖深度),随着岩面深度的增加,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化较小;第一道砼支撑、第二、三道钢支撑轴力基本保持不变;围护结构外的土压力变化较小,在两道支撑附近达到极大值。当H1/H>0.4时,随着岩面深度的增加,最大水平位移值呈线性增加;桩身弯矩增加的幅度较大,最大弯矩的位置呈现出下移的趋势;围护结构外侧的土压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开挖面以上的土压力最大值呈现出下移的趋势。钢支撑施加预应力有利于控制最大水平位移的数值和位置,进而控制基坑的变形。

覃晓雨[2](2021)在《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空间,高层建筑开始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城市工程建设的要求逐渐增多,土地资源也变得弥足珍贵,对基坑开挖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基坑支护的设计难度也越来越大,基坑施工问题也日益凸显,满足基坑工程的稳定性要求也变得日益困难。比如地铁、地下商场或岩体等地下埋藏物往往会导致工程中运用的双排桩桩体并不能等长。因此,在岩土工程领域,新型h型双排桩已成为基坑工程支护研究的新突破。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桂林市某公司的培训基地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工程实际勘察资料,使用同济启明星深基坑FRWS9.0软件及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稳定性及h型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着重模拟与计算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联合支护体系,与单排桩支护结构模拟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对基坑建模数值模拟分析的方式,对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再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相差不大,从而分析得出h型双排桩基坑支护的相关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现场实际勘察情况,得出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地下水与土的腐蚀性质等。(2)通过选取一个最具代表剖面(6-6 AB段剖面),得出地下存在人防设施、地下商场或区域岩面起伏过大的工程,采用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联合设计较其他支护结构更为经济安全。(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基坑无支护,单排桩、h型桩等3种方式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对比单排桩支护而言,h型双排桩可以满足基坑的稳定性要求。同时,得出的水平位移基本与实际监测数据最终位移值Z5监测点吻合,计算结果满足实际工程需求。(4)工程监测结果显示,数值模拟得出的水平位移与实际工程监测得出的数据相吻合,水平位移实际最大位移值与模拟数值相差0.28cm,竖向差0.031cm,进一步地验证h型双排桩加内支撑的基坑支护设计对基坑的稳定性和约束基坑位移变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采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其模拟更为接近工程移动的实际情况。

王延凯[3](2021)在《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体系中排桩变形与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空前绝后,基坑支护变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桩锚支护结构的地下围护结构尤为常见,可适用于多种土质,并具有良好的变形控制性能。目前对于桩锚支护结构的理论研究和模拟分析趋于成熟,而周边环境的影响少有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本文围绕基坑周边的局部荷载展开,通过理论公式改进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整体稳定性,以及相关参数对支护结构变形的敏感性程度,除此之外,优化了局部荷载作用下的支护桩桩间距,并结合稳定安全系数得出坑外局部堆载限值。具体内容如下:(1)归纳整理了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和变形计算方法,分析了局部荷载作用下支护结构上的非线性水平附加应力,以此建立支护桩的挠曲微分方程,借助有限差分法来实现支护桩内力及位移求解,同时将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合理性。除此之外,分析了桩-土之间形成的桩后土拱,明确了局部荷载下的支护结构所形成的土拱需考虑三个主应力同时作用,故选用了统一强度理论作为破坏准则,通过几何关系和强度条件得出合理桩间距的计算方法,代入工程实例数据,结合优化结果和支护结构变形控制指标验证了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可为同类特征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局部荷载作用下土体受力特征,将局部荷载影响转化为滑移面上土体应力状态的变化,借助附加应力法和理正软件所得危险滑移面进行整体稳定安全系数的求解,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模拟验证,将所得结果差异进行分析,说明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而后通过安全系数和折减因子的关系引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根据坑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变化曲线与坑外局部荷载强度曲线相对位置,确定了坑外局部堆载限值,为基坑支护方案评价提供参考。(3)通过控制变量法和数值分析软件将诸多参数对桩锚支护结构变形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分析了局部荷载三要素、支护桩桩径、桩间距、锚索预应力和锚索入射角对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规律,进而通过改进的灰色关联法计算七个参数对支护结构两个变形特征值的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桩间距和局部荷载强度的敏感性较高,锚索预应力和局部荷载距坑边距离的敏感性较低。

徐希伟[4](2021)在《某增深基坑桩锚支护加固设计与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基坑支护结构已经或将要施工完成时,由于规划变更,基坑需在基底原设计标高的基础上增深开挖,此时原支护体系往往不能满足支护强度的要求。在保障基坑安全顺利施工的同时,为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既有基坑支护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加强,采取一系列改造措施,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既有围护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危险系数较大,且难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验证。因此,增深开挖基坑的支护结构加固设计问题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兰州市某桩锚支护体系深基坑项目,该项目在原支护桩已施工完成的情况下,由于地下室的设计变更,基坑需增深开挖约2.3m。通过承载力复核计算得出在原支护体系下基坑增深开挖后稳定性不满足要求。依托此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前期共设计两种加固方案:方案一是借鉴以往此类基坑的加固成功经验,在原三层预应力锚索的基础上“增设一层锚索”;方案二为创新性使用“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加固结构”的加固措施,来弥补基坑增深开挖后既有支护桩嵌固深度不足的问题,此种“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结构”在基坑支护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2)借助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两种支护结构加固设计方案分别进行计算分析,探究基坑土体、围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变化规律等。由“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加固结构”加固方案模拟结果可知,基坑土体位移、围护结构位移均保持在警戒值范围内,加固效果良好,满足安全性要求,后期使用此方案进行现场施工验证。(3)通过对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原支护桩桩间新增设长支护桩此种“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协同工作机理,探究了其变形与受力规律。并与其他学者所研究原支护桩后排新增设长支护桩的“既有-新增排桩双排组合支护结构”进行类比,为今后类似工程支护加固方式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借鉴。(4)现场施工验证: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锚索轴力、支护桩顶部位移等进行监测点布置与实测,并绘制相关曲线,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结构”加固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后期借用MIDAS/GTS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对基坑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了基坑开挖完成后的安全系数为1.8,稳定性较好。

徐阳[5](2020)在《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在逐步深入推进,在深基坑工程的日益迅速发展中,不断呈现出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越来越深、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明显的特征。多年来,深基坑设计以强度控制为主,难以满足深基坑工程周边复杂环境的敏感性对变形的要求。目前,对于软土地区深基坑在施工中的变形控制研究较多,针对地区特点已出现相应的规范规程。而对于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如何有效系统控制基坑变形,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针对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条件,对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及变形控制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分析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变形机理、变形影响因素、变形控制原理以及变形控制方法;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勘察报告与施工资料,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并通过分析实际监测资料,研究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规律;通过以成都地区典型工程案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以及支撑轴力的变形规律;采用库仑GEO5软件对不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模拟值与监测值;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提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并采用库仑GEO5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桩径、不同插入比、不同地面超载以及不同降水情况”下的基坑变形规律;依据成都地区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在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与变形控制施工措施。得出结论如下:基坑变形主要表现形式为坑底土体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与位移、周边地表沉降;地质条件、设计、施工等是深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深基坑变形控制主要包括变形预测、动态设计以及信息化施工监测监控;围护结构桩顶最大竖向位移范围在0.02%H~0.06%H之间,平均最大竖向位移为0.04%H;围护结构最大侧移在0.02%H~0.17%H范围内,最大侧移的平均值在0.09%H,最大侧移位置在0.16~1.10H之间,平均位置在0.5H;地表最大沉降介于0.02%H~0.11%H范围内,平均值在0.06%H,最大沉降影响范围出现在距离基坑在0.5~0.7H之间;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均值与地表最大沉降的均值存在线性变化的关系,其比值约为1.34;基坑开挖较浅时,局部围护结构桩顶发生隆起现象,桩的水平位移量随着开挖深度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随之下移;基坑开挖初期,地面沉降较大,出现不均匀沉降,到开挖后期,沉降值达到某一定值后趋于稳定;第一道支撑明显减小围护桩顶水平位移,且能够影响桩体变形曲线呈“抛物线型”;采用库仑GEO5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得出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反应基坑的变形规律;增大插入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桩体的变形。创新点如下:根据成都地区大量深基坑实际监测资料,研究了深基坑“桩顶竖向位移、围护结构最大侧移以及地表最大沉降与开挖深度关系”等变形规律,以典型工程案例对变形规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库仑GEO5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变形趋势较吻合。论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成都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为今后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赵蜀健[6](2020)在《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显着的特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不断攀升、人口密度日益增大。这种特点代表着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与挑战:城市土地资源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这种需求使得当下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并且朝着更深更复杂的方向发展,这也导致了很多基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出现基坑二次支护或加固支护的情况。本文以成都市“领地·环球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为依托。该基坑工程原支护分段采用悬臂桩和放坡网喷,但开挖过程中发生设计深度变更,因原基坑悬臂桩已经完成且已经挖至原设计坑底,所以在已有原支护桩的部分进行二次支护后继续开挖,在基坑无原支护桩部分重新设计新桩。二次支护采取了在原桩为悬臂桩的情况下,在原桩上打锚索及原桩底部以下加设土钉墙、在原桩中间位置直接拼接新桩两种方法。论文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基坑设计计算,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基坑整体三维数值模拟,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经过以上研究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作如下总结:(1)对项目基坑进行设计计算。首先选取、确定参数,之后对原悬臂桩加设锚索及土钉墙、在原悬臂桩中部位置直接拼接新桩这两种二次支护方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并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初步分析两种二次支护方法。(2)运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在介绍基坑建模参数之后,运用Midas软件进行基坑建模,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设计计算时采用的计算方式是否恰当,并最终确定两种二次支护方式可行性及其效果。(3)深入研究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多个模型,来模拟不同接桩位置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和新旧排桩间距对接桩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情况下的位移和新旧桩间连接梁受力进行了分析。

王佩[7](2020)在《黄土地区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文中指出桩锚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其设计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的安全系数法进行结构分析和验算。安全系数法将各设计参数、设计条件采用定值进行验算,未能体现实际岩土体参数的随机性和变异性。而基坑工程的可靠度设计能够将土体参数的相关性、变异性、不确定性、分布状态等因素以概率方法表示应用于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在基坑工程稳定性设计方面,可靠指标有着明确的意义。本文以渭南市中心西片区多功能馆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程主体结构形式等项目信息分析,综合基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等,选用合适的基坑支护方案。首先采用等值梁法对桩锚支护进行初步的设计,接着采用弹性支点法对支护方案进行验算,采用自编MATLAB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程序对基坑整体稳定性进行可靠度分析,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工程实例,采用等值梁法对桩锚支护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得出支护桩嵌入深度为15.5m,采用弹性支点法对桩锚支护结构进行分析和验算得出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对基坑整体稳定性和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进行验算结果表明设计满足要求。(2)基于MATLAB语言编制桩锚支护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程序,评价分析土体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的变异性对该支护方案的可靠性的影响,得出该基坑失效概率为0.361%,可靠度指标为2.69,采用MATLAB编制可靠度计算程序直观明了,对类似工程的可靠度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3)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基坑开挖与支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土体、支护桩及锚索进行监测,得出基坑支护方案合理。同时分析土体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的变异性对基坑土体塑性的分布和等效塑性应变的大小有着较大影响。

陈玉新[8](2020)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深基坑的常见支护形式,由于其具有施工方便、不需设置内支撑、节约工期等优点,在基坑及边坡支护工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但现阶段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及受力特征还不是很明确,尤其在深厚软土中非等长、非等刚度等非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应用,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汕头深厚软土地区双排桩支护结构工程案例为背景,首先在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形式;其次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支护桩桩长、桩身刚度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合理的组合模式;最后采用工程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优化及对比分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今后不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深厚软土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国内外常规双排桩及不规则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不同计算理论的来源、假定、计算方法的利弊及其应用的合理性,提出了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思路。(2)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数值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双排桩桩长、桩身刚度、连梁刚度、被动区加固范围、土层参数、基坑超载等影响因素,研究和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对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3)依托汕头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成功案例,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不仅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验证了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深厚软土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果也表明组合式双排桩支护结构较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程造价更低。(4)提出了深厚软土地区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破坏处理措施。

张伟群[9](2020)在《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深度发展,城市产业集群的改革发展也已进入深水区,故而,发展新型城市以匹配相应的高速增长的经济状态已迫在眉睫,城市建设者们需要不断改进城市建筑以适应新型城市的发展,地下结构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坑工程设计的安全与否、经济与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下工程是否安全稳定、是否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设计与施工,保证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要求,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讨如何在实际工程中,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南昌市市民中心基坑工程为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基坑工程初定的四类支护方案(“加筋水泥土墙+复合土钉墙支护方案”、“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方案”、“排桩墙+锚拉式支护方案”及“放坡+排桩+土钉墙支护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支护方案后,利用FLAC3 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平台,分析该支护方案的安全性,同时对其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以土钉墙分布形式与排桩嵌固深度为例)进行优化,最终发现修改土钉原有的梅花型布置方案,并将排桩嵌固深度缩减lm后,在仍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经济效益。以最终的优化方案进行现场施工,并对现场进行工程动态监测,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有所出入,但结果均属安全,验证了该支护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际工程情况受限及监测点难以布设的情况下,可以预先用数值模拟判断工程安全性,再结合施工动态监测,可以保证基坑工程在开挖过程的安全稳定。

苏林林[10](2020)在《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基坑工程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复杂的基坑工程项目,基坑开挖的规模和深度越来越大,基坑工程对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基坑工程的成败,对整个基坑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基坑特点,采用多种传统支护结构协同进行基坑支护的新型支护结构应用而生。文章以武汉琴台美术馆基坑工程为依托,创新型的采用单排钢板桩、双排钢板桩、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混合支护方式,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支护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规律。采用天汉软件和理论计算对各支护结构内力、变形进行验算,将现场监测值、模拟值、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验证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中协同工作的可行性。基坑工程施工完毕后,对钢材回收再利用的深基坑围护系统进行简述。主要内容如下:(1)简述了土压力理论及钢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理论。(2)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对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基坑整体稳定性、基坑抗倾覆稳定性、基坑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使用天汉软件计算支护结构的土压力、水平位移、弯矩、剪力,并验算基坑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初步验证了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的运用效果。(3)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分析各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改变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桩长、桩径等)的参数值,分析不同参数值下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规律,并得出安全合理的参数范围值,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佳参数值,既确保了基坑的安全,又能满足经济性要求。(4)对基坑开挖实施全过程监测。对桩顶位移、桩身倾斜、周边地表及建筑物位移和沉降、基坑内土体隆起等进行监测,能够实时了解基坑动态变形规律,从而信息化指导施工;将实际监测值和模拟值对比,分析基坑整体变化形式,找出数据差异化的原因,能够客观的反应出支护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5)简述了型钢回收的意义并介绍了型钢拔出过程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和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种支护方式在同一基坑工程中协同作业,将各支护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外力、抵抗变形,确保支护结构发挥最大作用,保证了基坑稳定性。这种新型支护结构能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等,对基坑工程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二、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土岩组合地层深基坑桩撑式围护结构的土压力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土压力研究现状
        1.2.2 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围护桩研究现状
        1.2.3 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桩撑式围护结构设计理论
    2.1 围护结构土压力理论概述
        2.1.1 极限平衡理论
        2.1.2 土压力-位移理论
        2.1.3 土压力的分布模式
    2.2 桩撑式围护结构计算理论分析
        2.2.1 桩撑式围护结构计算理论
        2.2.2 桩撑式围护结构的结构变形分析
        2.2.3 桩撑式围护结构的内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岩组合地层地铁深基坑土压力实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基坑围护方案和监测方案
        3.2.1 基坑围护方案
        3.2.2 监测方案
    3.3 实测主动土压力分析
        3.3.1 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
        3.3.2 不同埋深处主动土压力随开挖深度的变化
        3.3.3 实测主动土压力增量变化分析
        3.3.4 主动土压力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
        3.3.5 主动土压力与桩体位移、深层土体位移的规律
        3.3.6 .主动土压力与支撑轴力的关系
    3.4 实测被动土压力研究
        3.4.1 被动土压力随时间变化
        3.4.2 被动土压力随空间的变化
    3.5 土体物理性质指标反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撑式围护结构内力实测分析
    4.1 围护桩的钢筋应力分析
    4.2 围护桩弯矩分析
        4.2.1 围护桩弯矩计算
    4.3 支撑轴力实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桩撑式支护基坑有限元分析
    5.1 桩撑式围护结构有限元模拟
        5.1.1 MIDAS GTS NX简介
        5.1.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3 数值模拟与实测对比验证
    5.2 见岩面深度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影响分析
    5.3 支撑预应力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2)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基坑工程的特征
    1.3 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深基坑支护类型的简述
    1.5 深基坑支护措施的发展历程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
    1.7 研究的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场地地层岩性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不良地质现象
    2.5 地基均匀性评价
    2.6 地下水及土的腐蚀性
第3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分析
    3.1 基坑特点分析
    3.2 本工程的支护设计方案比选
    3.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研究现状
    3.4 h型双排桩力学机理及结构特点
    3.5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3.6 基坑降水方案
    3.7 小结
第4章 支护结构的FLAC-3D数值模拟
    4.1 FLAC-3D软件简介
    4.2 FLAC-3D计算原理
    4.3 FLAC-3D分析求解的基本流程
    4.4 计算模型的建立
    4.5 FLAC-3D的计算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坑监测
    5.1 基坑监测现状与不足
    5.2 基坑工程的监测内容
    5.3 基坑工程监测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体系中排桩变形与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锚支护深基坑变形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局部荷载下基坑变形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分析
    2.1 引言
    2.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分析
        2.2.1 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
        2.2.2 桩锚支护结构的工作机理
        2.2.3 土拱效应分析
        2.2.4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计算方法
    2.3 局部荷载作用下的桩锚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
        2.3.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假定
        2.3.2 土压力计算模型的选用
        2.3.3 局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土压力
        2.3.4 计算参数的确定
        2.3.5 支护桩挠曲方程的确立
        2.3.6 支护桩的变形及内力计算
    2.4 局部荷载作用下的支护结构桩间距优化分析
        2.4.1 承载土拱分析
        2.4.2 强度理论比选
        2.4.3 合理桩间距确定
    2.5 工程算例分析
        2.5.1 工程概况
        2.5.2 数值模拟
        2.5.3 支护桩内力与变形的计算结果分析
        2.5.4 桩间距优化结果分析
        2.5.5 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支护深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支护深基坑的整体稳定性计算
        3.2.1 深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3.2.2 深基坑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
        3.2.3 局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应力计算
        3.2.4 考虑局部荷载及锚索作用的稳定性计算
    3.3 坑外土体承载力特征值分析
    3.4 工程算例分析
        3.4.1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3.4.2 局部荷载值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3.4.3 坑外堆载限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
        4.2.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4.2.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局部荷载相关参数影响性分析
        4.3.1 局部荷载值的影响
        4.3.2 局部荷载位置的影响
        4.3.3 局部荷载作用宽度的影响
    4.4 支护结构相关参数影响性分析
        4.4.1 桩径的影响
        4.4.2 桩间距的影响
        4.4.3 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4.4.4 锚索入射角的影响
    4.5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法的各因素敏感性分析
        4.5.1 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4.5.2 对本文中各参数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4)某增深基坑桩锚支护加固设计与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增深开挖基坑支护加固研究现状
        1.2.2 深基坑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方法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位移土压力理论与桩锚支护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土压力机理
    2.3 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考虑变形时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2.4 支护桩设计方法
        2.4.1 支护桩设计计算理论
        2.4.2 支护桩抗隆起、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2.5 锚杆设计方法
        2.5.1 锚杆设计计算理论
        2.5.2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验算
    2.6 腰梁、冠梁设计方法
    2.7 桩锚联合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2.7.1 桩锚联合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2.7.2 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增深基坑与支护结构加固设计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工程地质条件
    3.4 原支护体系下基坑增深后的稳定性验算
    3.5 设计依据及原则
    3.6 基于原支护体系的加固设计
        3.6.1 增设锚索加固方案
        3.6.2 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加固方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固方案的建模分析与比选
    4.1 引言
    4.2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简介
    4.3 模型建立
        4.3.1 增设锚索方案模型建立
        4.3.2 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加固方案模型建立
    4.4 增设锚索加固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4.4.1 支护桩水平位移分析
        4.4.2 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4.5 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加固结构模拟结果
        4.5.1 土体变形分析与空间效应
        4.5.2 支护桩位移分析
        4.5.3 既有-新增排桩单排组合支护结构协同工作机理
        4.5.4 对比“既有-新增排桩双排组合支护”加固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固方案验证与稳定性分析
    5.1 现场监测项目与依据
    5.2 数据分析
        5.2.1 桩顶位移对比分析
        5.2.2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5.2.3 锚索轴力监测结果分析
        5.2.4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5.3 稳定性分析
        5.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5)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2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1.2.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深基坑变形控制理论分析
    2.1 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
        2.1.1 常见的深基坑围护结构
        2.1.2 常见的支撑体系
    2.2 深基坑变形机理
        2.2.1 深基坑变形现象
        2.2.2 深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2.3 深基坑变形控制
        2.3.1 深基坑变形控制原理
        2.3.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
    3.1 成都地区地质环境条件
        3.1.1 人文及自然地理
        3.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3.1.3 地形地貌
        3.1.4 地质构造
        3.1.5 工程地层条件
    3.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3.2.1 符号的规定
        3.2.2 数据统计
        3.2.3 围护结构变形规律
        3.2.4 地表沉降变形规律
        3.2.5 围护结构侧移与地表沉降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规律验证分析
    4.1 深基坑工程A设计与监测方案
        4.1.1 基坑概况
        4.1.2 监测方案
    4.2 深基坑工程B设计与监测方案
        4.2.1 基坑概况
        4.2.2 监测方案
    4.3 深基坑工程C设计与监测方案
        4.3.1 基坑概况
        4.3.2 工程地质条件
        4.3.3 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4.3.4 施工阶段
        4.3.5 监测方案
    4.4 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4.1 深基坑工程A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4.2 深基坑工程B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4.3 深基坑工程C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5 深基坑工程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4.5.1 深基坑工程B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4.5.2 深基坑工程C内支撑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4.6 深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4.6.1 深基坑工程A和深基坑工程B变形对比分析
        4.6.2 深基坑工程B和深基坑工程C变形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库仑GEO5数值模拟分析
    5.1 GEO5软件简介
        5.1.1 GEO5软件介绍
        5.1.2 GEO5分析方法
        5.1.3 GEO5建模流程
        5.1.4 土的本构模型
    5.2 模型的建立
        5.2.1 参数的选取
        5.2.2 边界条件
        5.2.3 建立模型
        5.2.4 基本假定
    5.3 开挖过程模拟
        5.3.1 初始应力场分析
        5.3.2 基坑土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5.3.3 基坑土体竖直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4.1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5.4.2 桩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5.4.3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1 成都地区深基坑预警建议值
        6.1.1 预警值确定的原则
        6.1.2 基坑安全等级的确定
        6.1.3 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统计分析
        6.1.4 预警建议值的确定
    6.2 成都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2.1 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分析
        6.2.2 深基坑变形控制施工分析
    6.3 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与措施
        6.3.1 设计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方法
        6.3.2 施工中对深基坑变形控制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6)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基坑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深基坑支护二次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2.2 基坑原设计及变更方案
        2.2.1 基坑支护设计原方案
        2.2.2 基坑支护设计变更方案
    2.3 基坑监测概况
        2.3.1 监测内容及监测设备
        2.3.2 监测布置
        2.3.3 部分监测结果
        2.3.4 监测结果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坑二次支护设计方案分析研究
    3.1 工程支护方式简介
        3.1.1 放坡
        3.1.2 土钉墙支护
        3.1.3 排桩支护
        3.1.4 锚索支护
    3.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软件及基本理论
        3.2.1 二次支护设计计算分析软件介绍
        3.2.2 土压力理论及计算
        3.2.3 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
        3.2.4 库伦土压力计算理论
        3.2.5 整体稳定性计算
        3.2.6 抗倾覆及抗隆起稳定性计算
    3.3 变更方案计算分析
        3.3.1 基坑GHIJA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3.3.2 基坑ABCDE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3.3.3 基坑FG段二次支护计算分析
    3.4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dias GTS NX基坑二次支护模拟
    4.1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介绍
    4.2 软件建模分析流程
    4.3 建立三维模型和材料参数选取
        4.3.1 模型尺寸选取
        4.3.2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4.3.3 材料参数选取
        4.3.4 模型约束
        4.3.5 施工工况确定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基坑GHIJA段数值模拟结果
        4.4.2 基坑ABCDE段数值模拟结果
        4.4.3 基坑FG段数值模拟结果
    4.5 基坑FG段接桩二次支护方法进一步分析
        4.5.1 基坑FG段新旧桩间连接梁轴力分析
        4.5.2 基坑FG段接桩高度影响分析
    4.6 基坑ABCDE、FG、GHIJA段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黄土地区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现状
        1.2.2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
    1.3 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
        1.3.1 常见支护结构的类型及特点
        1.3.2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
        1.3.3 桩锚支护结构的破坏模式
        1.3.4 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可靠度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基坑支护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基坑周边环境
    2.3 区域地质构造
    2.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4.1 地形地貌
        2.4.2 水文地质条件
        2.4.3 岩土地质工程特征
    2.5 基坑支护选型
        2.5.1 基坑支护选型依据
        2.5.2 基坑支护方案
        2.5.3 基坑桩锚支护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常规法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与稳定性验算
    3.1 挡土墙土压力计算
        3.1.1 挡土墙土压力状态
        3.1.2 朗肯土压力
    3.2 多点支护结构简化计算
        3.2.1 等值梁法基本原理
        3.2.2 等值梁法计算过程
    3.3 桩锚支护结构常规设计与验算
        3.3.2 各工况设计方案验算
        3.3.3 圆弧滑动整体稳定性验算
        3.3.4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3.4 本章小结
4 桩锚支护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评价研究
    4.1 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原理
        4.1.1 支护结构设计中的不确定性
        4.1.2 基坑稳定性可靠度
        4.1.3 基坑稳定性可靠度设计
    4.2 基坑整体稳定性的Monte-Carlo可靠度研究
        4.2.1 Monte-Carlo法
        4.2.2 基坑稳定极限平衡方法研究
    4.3 桩锚支护整体稳定性可靠度评价程序编制
        4.3.1 程序设计框架
        4.3.2 程序设计流程图
        4.3.3 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MATLAB实现
        4.3.4 基坑整体稳定性可靠度评价结果分析
        4.3.5 程序存在的不足
    4.4 本章小结
5 桩锚支护基坑数值模拟
    5.1 有限元简介
    5.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5.3 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5.3.1 模型尺寸选择
        5.3.2 有限元模型分析假设条件
        5.3.3 桩锚支护各工况说明
        5.3.4 模型参数确定
        5.3.5 桩锚支护结构基于ABAQUS建模步骤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初始地应力平衡
        5.4.2 基坑坑底隆起及坑周沉降分析
        5.4.3 基坑开挖土体及支护桩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5.4.4 锚索受力分析
        5.4.5 基坑塑性区稳定性分析
    5.5 岩土参数变异性有限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1.3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
    1.4 国内外双排桩研究现状
        1.4.1 理论研究
        1.4.2 室内外试验
        1.4.3 有限元数值模拟
        1.4.4 软土的定义及工程特性
        1.4.5 汕头深厚软土地区双排桩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汕头地区双排桩支护结构常规计算方法
    2.2 Midas GTS在深基坑工程中的适用性
    2.3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2.3.1 基于有限元三维地层结构法的计算
        2.3.2 基于有限元二维地层结构法的计算及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假设及基准模型的建立
    3.2 桩身内力及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支护桩桩长
        3.2.2 桩身刚度
        3.2.3 连梁刚度
        3.2.4 被动区加固
        3.2.5 土层参数黏聚力
        3.2.6 土层参数内摩擦角
        3.2.7 超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程应用
    4.1 工程案例一
        4.1.1 工程概况
        4.1.2 支护方案选型及设计
        4.1.3 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4.1.4 基坑监测
    4.2 工程案例二
        4.2.1 工程概况
        4.2.2 支护方案选型及设计
        4.2.3 有限元模拟分析
        4.2.4 基坑监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厚软土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破坏处理措施
    5.1 增加被动土压力
    5.2 减小主动土压力
    5.3 增设支点
    5.4 加强支护结构
    5.5 其它破坏处理措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支护方法研究
        1.2.2 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1.2.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2.4 施工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1.2.5 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研究
    1.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背景介绍及常见的基坑支护方案
    2.1 概述
    2.2 工程背景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3 基坑常用支护方案
        2.3.1 放坡开挖
        2.3.2 土钉墙支护
        2.3.3 排桩支护
        2.3.4 钢板桩支护
        2.3.5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支护
        2.3.6 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支护
        2.3.7 地下连续墙支护
        2.3.8 内支撑与锚杆支护
    2.4 影响基坑支护方案的因素分析
        2.4.1 安全性
        2.4.2 工程造价
        2.4.3 工期
        2.4.4 环保
        2.4.5 施工难易
    2.5 小结
第3章 基坑支护方案比选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1.1 概述
        3.1.2 建模步骤
    3.2 AHP法确定权重
        3.2.1 概述
        3.2.2 建模步骤
    3.3 支护方案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建立因素集
        3.3.2 建立评价集
        3.3.3 建立评价矩阵
        3.3.4 确定权向量
        3.3.5 模糊合成
        3.3.6 结果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基坑支护结构细部优化设计
    4.1 概述
    4.2 土钉分布形式优化
        4.2.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2.2 参数选取
        4.2.3 工况建立与监测点布置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2.5 土钉布设优化方案
    4.3 排桩嵌固深度优化
        4.3.1 基坑排桩数值模拟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3.3 排桩嵌固深度优化方案
    4.4 小结
第5章 基坑施工动态监测
    5.1 概述
    5.2 监测准备
        5.2.1 监测目的
        5.2.2 监测依据
        5.2.3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
        5.2.4 监测要求
        5.2.5 报警值的确定原则及报警值
    5.3 施工动态监测
        5.3.1 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5.3.2 基坑周边管线监测
        5.3.3 基坑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
    5.4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传统基坑支护类型
        1.2.1 放坡开挖
        1.2.2 土钉墙
        1.2.3 地下连续墙
        1.2.4 灌注桩排桩
    1.3 钢板桩和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1.3.1 钢板桩
        1.3.2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
        1.3.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对比分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理论及计算方法
    2.1 经典土压力理论
        2.1.1 静止土压力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2.2 钢板桩支护结构的计算
        2.2.1 悬臂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2 单撑(单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3 多撑(多锚)式钢板桩计算方法
        2.2.4 钢板桩型号的确定
    2.3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
        2.3.1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2.3.2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墙稳定性验算
        2.3.3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结构设计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琴台美术馆工程基坑支护设计
    3.1 琴台美术馆工程案例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3 琴台美术馆基坑支护方案
    3.2 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3.2.1 基坑D1E段受力分析
        3.2.2 基坑EE1段受力分析
        3.2.3 基坑BC段受力分析
        3.2.4 基坑AB段受力分析
    3.3 天汉软件验算
        3.3.1 软件介绍
        3.3.2 型钢水泥土搅拌单排桩模拟计算结果
        3.3.3 钢板桩模拟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4.1 关于MIDAS GTS NX
    4.2 MIDAS GTS NX功能特点
        4.2.1 MIDAS GTS NX分析功能
        4.2.2 MIDAS GTS NX建模分析操作流程
    4.3 钢板桩与型钢水泥土搅拌桩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拟采用的基坑支护方案
        4.3.3 计算参数
    4.4 模型建立
    4.5 模拟计算过程
        4.5.1 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4.5.2 竖向位移分析云图
    4.6 模拟结果分析
        4.6.1 单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2 双排钢板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3 单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4 双排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的位移和弯矩变化特征
        4.6.5 土体沉降与隆起分析
    4.7 双排桩间土体加固深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4.8 型钢水泥土搅拌桩长度对支护结构影响
    4.9 桩径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坑监测与信息化施工
    5.1 基坑监测方案
        5.1.1 监测目的
        5.1.2 监测原则
        5.1.3 监测项目
        5.1.4 监测设备
        5.1.5 监测点位
        5.1.6 监测预警
    5.2 现场监测
        5.2.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5.2.2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5.2.3 周边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
        5.2.4 周边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
    5.3 监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
        5.3.1 支护桩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5.3.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5.3.3 基坑隆起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型钢芯全回收的基坑围护技术
    6.1 型钢回收
        6.1.1 型钢回收的意义
        6.1.2 型钢回收原理
        6.1.3 型钢起拔过程
        6.1.4 型钢起拔力计算
    6.2 影响型钢回收的因素
    6.3 提高型钢回收率的措施
    6.4 实际工程中型钢回收率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岩组合地层深基坑桩撑式围护结构的土压力和力学性能研究[D]. 寿凌超.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2]基于FLAC-3D的h型双排桩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分析[D]. 覃晓雨.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局部荷载作用下桩锚体系中排桩变形与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D]. 王延凯.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某增深基坑桩锚支护加固设计与模拟分析[D]. 徐希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砂卵石地区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 徐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6]成都市某深基坑二次支护研究[D]. 赵蜀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黄土地区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可靠度分析[D]. 王佩.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不同刚度及长短组合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汕头深厚软土中的分析及应用[D]. 陈玉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南昌市民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研究[D]. 张伟群. 南昌大学, 2020(01)
  • [10]钢板桩及型钢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苏林林.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北京地区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