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C. Dvorak 共同选择未来

John C. Dvorak 共同选择未来

一、John C.Dvorak共同选择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渟[1](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孙健涛[2](2021)在《领导情绪表达与员工工作重塑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工作是为了谋生,但研究表明,人们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一种有意义的感觉,产生影响,建立关系,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工作重塑则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在工作中创造个人意义、发觉兴趣和运用个人优势的方法,进而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工作重塑对组织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考查领导情绪表达、团队情绪氛围、工作投入和员工工作重塑之间的关系,并探究领导情绪表达对员工工作重塑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天津市、安徽省、辽宁省、贵州省等地区的402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情绪-情绪劳动量表(DEELS)、工作重塑量表(JCS)、工作投入简短量表(UWES-9)和团队情绪氛围量表(WECS)四个量表,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员工的领导情绪表达及工作重塑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企业领导的正性情绪表达水平高于负性情绪表达,企业员工的工作投入、工作重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员工的积极团队情绪氛围水平高于消极团队情绪氛围。(2)企业员工工作重塑在性别、年龄和工龄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25岁以上的员工高于25岁及以下的员工,工龄为1年及以下的员工低于1年以上的员工。(3)企业员工工作重塑与领导正性情绪表达、工作投入和积极团队情绪氛围均呈显着正相关,与负性情绪表达和消极团队情绪氛围均呈显着负相关。(4)领导正性情绪表达可以正向预测员工工作重塑。(5)领导正性情绪表达可以通过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对员工工作重塑产生积极影响,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6)领导负性情绪表达可以通过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对员工工作重塑产生消极影响,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1)领导正性情绪表达可以通过促进积极团队情绪氛围,缓解消极团队情绪氛围,从而提升工作投入,进而对工作重塑产生积极作用。(2)领导负性情绪表达可以通过降低积极团队情绪氛围,加重消极团队情绪氛围,从而使工作投入下降,进而对工作重塑产生消极作用。

黄雨晨[3](2020)在《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政治》文中研究表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着名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在其小说《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创造了一个生态末日背景下的宗教极权社会,用文学的猜想对某种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时隔33年,阿特伍德再次为其撰写续篇The Testaments,其内容不但是基列国下一代故事的延续,也与《使女的故事》一书中的很多情节相互呼应,此书的出版再次为阿特伍德及《使女的故事》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作家,阿特伍德一直对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政治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这种“政治性”思考的核心意图便是通过小说对人与权力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探讨及反思。对身体问题的关注无疑是阿特伍德小说创作政治性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借小说中主人公基列使女奥芙弗雷德的身体感受,阿特伍德串联起了整个权力社会网络的运作逻辑,可以说,在小说中权力政治与人的关联正是通过对身体的“政治性书写”完成的。本论文旨在以福柯的身体和权力理论及其与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理论为切入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使女的故事》及其续篇The Testaments中的“身体政治”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发掘阿特伍德小说创作中“政治性思考”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切。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的论述集中于对小说中宗教极权社会中的“身体政治”进行说明,重点分析了基列政权是如何通过对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与“救赎”两个关键概念的改造及利用,而使身体不得不成为权力政治的对象和目标——“原罪”不再是指向灵魂的审判,而是对于身体欲望及人的主体性的彻底否定,身体本身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权力政治更是可以毫无顾忌地介入身体,在此基础上,以上帝之名的一整套“救赎计划”本质上则是针对身体的全方位的规训制度,上帝与《圣经》的无处不在,隐喻着权力政治对于生活细致入微地渗透与控制,身体不但处于权力政治建构的监狱之中,其本身也变得陌生化,成为了一座隔离、监视和囚禁自我的监狱。第二章的论述从“生命政治”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了小说里生态末日背景中身体的“生存”与“毁灭”。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生命权力”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最高权力,亦是“身体政治”背后核心的动力机制。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人类身体的生育和繁衍,基列政权对人口的干预成为社会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些政治共同体之外的“身体零余者”们被无情地抛弃和改造,而具有生育能力的身体直接成为一种“国有资源”,并通过医学科技等一系列生命治理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神圣授精仪式”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说中规训权力与生命权力在“性的身体”上的融合,完整地展现出人类生命如何被纳入政治乌托邦中进行精准地筛选、计算与操控,以身体为基础的生命彻底成为国家机器中的生育零件。第三章则聚焦于小说中“身体”的“反政治性”,借助身体书写,阿特伍德勇敢地戳破了权力政治的谎言与无能,对于神圣身体的亵渎本质上是人们逃离意识的萌生,而对基列政权生命政治谎言的揭示则更是显示逃离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最终妮可姐妹的成功逃离,是一场有计划的复仇,也见证着一种主体性的胜利,被权力政治“书写”后的身体以及被操纵的生命通过重建与身体的联系,向内发掘身体的力量,同样可以实现对权力网络的突破以及边缘向中心的生存反抗。

曹江文静[4](2020)在《阿尔丰斯·穆夏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阿尔丰斯·穆夏的爱国主义思想、泛斯拉夫主义以及宗教信仰,使得他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于是穆夏除了是一位被人熟知的新艺术大师以外,他还是一位民族艺术家,在其艺术创作中含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然而,穆夏在法国等地所取得的巨大商业成功和新艺术运动下绚丽的装饰艺术风格,使得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个民族艺术家的底色。受到捷克斯洛伐克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影响,穆夏在巴黎创作的作品中使用了不少的象征性元素,这些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其斯拉夫人的民族身份。关于这一点,包括穆夏个人生活的经历和他身边人的评价也充分体现这一点。在穆夏决定放弃巴黎的商业创作转而创作民族艺术《斯拉夫史诗》的绘画时,他回到了祖国,为捷克斯洛伐克争取民族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奥地利政府的管控下借由自己的海报设计去团结和号召斯拉夫人,通过运用象征性元素的方式,结合代表捷克斯洛伐克的红白蓝三色,以及斯拉夫人的外貌特征和民间艺术,创作了许多民族性艺术。当捷克斯洛伐克取得民族独立之后,他又无偿的为国家创作了一系列公共用品设计,《斯拉夫史诗》巨作的捐赠以及最后的未完成之作。穆夏的种种都在向自己的同胞和世人展现斯拉夫的民族艺术。

尹佳瑞[5](2020)在《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围绕《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撰写。《拿索斯的故事》讲述了创始人克劳斯·海曼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拿索斯平价唱片厂牌从起步、发展,再到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的故事。该书共十八章节,笔者主要负责第六、十一、十三、十四、十六章的翻译。本翻译项目经历了译前准备、翻译和译后编辑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笔者浏览了翻译文本,收集了古典音乐相关信息并建立术语库,阅读了平行文本及认知语言学、翻译障碍相关文献。第二阶段笔者利用计算机翻译工具辅助翻译,同时借助Word文档中的添加批注功能,标记出现的翻译理解和表达障碍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第三阶段翻译完成后,笔者通过自查、小组讨论、同伴互评不断完善译文,最后由导师统稿修改。经过对翻译实例的认知分析,笔者发现理解障碍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和修辞层面,语言层面涵盖术语及语法结构,而表达障碍问题反映在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专业性。翻译障碍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在笔者欠缺一定的语言、逻辑、转换及审美等翻译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通过《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以笔记的形式记录翻译过程,尝试对不可预见的翻译理解和表达障碍问题进行认知分析。笔者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更好地实现语内转换,充分理解原文本内容,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实现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际转换,呈现质量合格的翻译作品。同时,笔者可以结合自身在翻译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反思,有助于提升认知水平和翻译能力,以期为今后翻译实践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借鉴。

刘东立[6](2020)在《伽玛刀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围绕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探讨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伽玛刀中心首次接受伽玛刀治疗的293名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0例随访期间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总共行303次放射治疗。并围绕照射剂量、神经血管关系、三叉神经痛病程、既往是否存在干预治疗史、是否合并临床内科疾病以及患者基本资料如性别、患侧、年龄等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总的有效疼痛缓解率为:92.2%(270/293),总的完全疼痛缓解率为:66.2%(194/293),面部麻木发生率为:27.3%(80/293),复发率为:5.8%(17/293)。复发后的患者中有10例在随访期间再次行伽玛刀治疗,重复伽玛刀有效疼痛缓解率能达到100%(10/10),完全疼痛缓解率达到50%(5/10),术后出现新的面部麻木发生率为:40.0%(4/10)。在疗效方面: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均显示剂量与有效疼痛缓解率呈正相关,并且80Gy高剂量组显效时间明显缩短,影响有效疼痛缓解率的不利因素是既往存在干预治疗史,在复发率方面,发现病程≤5年的患者复发率较病程>5年的患者要低;在面部感觉功能障碍方面,血管压迫神经组以及既往存在干预治疗史组面部麻木风险均明显增高。结论: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总体及长期疼痛缓解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在重复治疗上疗效亦同样值得肯定。较高的治疗剂量是疗效以及显效时间的有利因素,而既往存在干预治疗史和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面部感觉功能障碍的风险。

王萍萍[7](2020)在《非文学文本英汉翻译错误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节选)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关于尼古拉斯·索拉姆(Nicolas Soames)所着《拿索斯的故事》一书的翻译实践报告以及相关翻译错误分类与分析。拿索斯是德国商人克劳斯·海曼(Klaus Heymann)于1987年在香港成立的唱片品牌,该品牌一改当时唱片巨头的普遍作风,以平价而质优的产品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拿索斯的故事》英文原版于2012年5月出版,作者详细描述了拿索斯的创立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拿索斯关系密切且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艺术家们。本文正文共18章,由包括作者在内的六人组成翻译小组合作完成。作者负责本书第一章与第九章的翻译工作。其中,第一章记录的是拿索斯的创立对当时唱片行业的影响,第九章则介绍了一些为拿索斯的发展做出显着贡献的杰出音乐家们。通过本次实践报告,作者试图从自身的翻译文本出发,对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统计和系统分析。首先,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作者选择了美国翻译协会针对其自主创办的翻译认证考试制定的翻译错误分类标准,该标准将翻译错误分为了24类,基本涵盖了翻译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错误类型,是目前权威性较高的一种分类标准。其次,作者将翻译文本以句为单位进行了错误类型标记,因为出现了在一个句子中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类型错误的情况,作者分别对出现错误的句子数量、错误总量以及各类错误的数量比例都做出了统计,通过具体数据体现出译者在本次翻译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本次翻译项目中共出现了10种错误类型。数据统计显示,对原文的理解错误是作者出现最多的错误类型,占所有错误的58%,其次是漏译,占比18%,出现的其他错误类型还包括增译、歧义、衔接、忠诚度、术语、其他、句法及用法8种。在案例分析中,作者针对各个错误类型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解决方法。通过本次研究,作者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错误标记及统计分析方法,这有助于译者进行自我翻译能力剖析,并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发现翻译错误的成因大多来自于两种:理解和表达,即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对目的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作者也对ATA错误分类标准应用于英中翻译错误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刘佳佳[8](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未来之氢:可再生能源展望》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是对能源报告类文本《未来之氢:可再生能源展望》英译汉实践的反思,旨在探讨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对能源报告类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报告首先综述能源报告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描述和分析源文本具体的文体特征和翻译的过程,然后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讨论针对范畴转换和层次转换应采取的翻译方法。就源文本中的句法难点与特征,特别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对等关系,报告选择主动句与被动句、主题突出与主语突出问题分析结构转换的翻译方法;就源语与译语单位不等值的问题,分析类别转换的翻译方法;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源语和译语等级不对应的问题,分析单位转换的翻译方法;就源语和译语的语言单位具有层次上的等值差异问题,分析层次转换的翻译方法。报告认为,鉴于能源报告类文本具有逻辑性、客观性和信息传达性强的特点,翻译转换理论有助于更有效地传达该类文本所承载的信息、知识、意见和数据等事实,也有助于译者运用基本的翻译方法在语言各层次上实现翻译的等值。

杨阳[9](2019)在《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辩证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需重视生态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综合品质,不搞片面的和表象的生态绿色建设。我国城市建设正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为避免过去大量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看表面,轻质量”的做法,相应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受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也面临着来自项目管理者和客户认为其设计方案的效果缺乏科学依据保障的质疑。因此,加强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走向循证科学是提升风景园林学科学性的发展要求。证据的匮乏是当前风景园林循证设计的难点;而建成后评价或绩效评价可为未来设计实践提供可靠证据,是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景观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大效益框架下,对单个建成项目展开多元效益综合评价;这一研究范式导致研究内容冗繁,大多既有文献局限在效益度量方法研究的表层,轻视了回应实践的深层研究宗旨;并且,多数研究存在结论与实践关联性弱,实践应用性差的问题,从而削弱了景观绩效研究作为指导实践依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立足于研究为了设计实践、研究结合设计实践、研究服务于设计实践的宗旨,在理解循证设计思想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路径;并聚焦城市综合公园的核心游憩功能,深入探讨了循证设计为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框架。本文基于该研究框架,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园游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以为城市公园的游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现实使用者需求特点的科学证据,以提高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提高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缓解高密度城市绿地不足的问题。具体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研究综述部分:通过研究整合法,纵向厘清景观绩效相关研究的源起和发展历程,横向理解绩效研究的重要思想内涵及其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关系,明确了景观绩效研究的思想内核和未来发展趋势。本部分还进一步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景观绩效评价研究中强调景观多重效益特性的综合式评价范式的研究进展,基于景观绩效研究的本质目标剖析了当前相关研究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归纳了当前景观绩效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方法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和建议,指出重视和加强与实践相关联的景观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理论研究部分:本部分聚焦城市公园特定项目,明确了游憩效益作为公园社会效益的核心类别,综述了美国LPS计划下和国内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中面临着指标内容设置不严谨、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结果应用性差的问题。接着,通过系统分析法和演绎法,剖析了景观绩效与循证设计的内在关系,探究了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关键内容,并建构了循证设计方法论指导下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的基本框架。然后,基于该总体研究框架路径,科学详细地制定了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以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实证调查研究部分: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广州,以其市中心城区的典型公园为对象进行游憩效益评价实证研究。采取行为记录法和问卷调查法展开调查研究,并对展开实际调查工作后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五章)实证解释研究部分:通过演绎分析法,基于影响公园游憩空间使用情况的因素和相应的因素评级标准,对典型公园游憩空间质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混合分析法,通过典型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结果与其空间质量相关联的反馈分析,论证了游憩效益水平与其空间质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游憩空间质量如何影响游憩者的行为选择继而影响游憩绩效结果,推演出围绕游憩空间质量与游憩效益的作用关系机制,建构了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第六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方法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思路,基于该思路建构了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基本框架;2)提出了“不同游憩活动带给游憩者的效益内涵不同”的研究假设,围绕游憩空间的“使用情况”,确立了基于不同活动类别下的游憩者效益感知差异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指标;3)基于游憩空间质量影响因素的评级标准,建立了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

张永健,亨利·E.斯密斯,吴林昊[10](2019)在《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财产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普通法和大陆法的财产制度(property)看似大不相同,前者强调被称作地产权(estates)的所有权片段,后者集中于整体性的所有权。然而,由于功能性的原因,这两大法系在整体轮廓上非常相似。本文以交易成本解释了这两种法系在实践上的相似性以及在财产与所有权风格(styles)上的差异。与在零交易成本世界中可以获得的"完全"财产体系相反,实际的财产体系采用了一种以捷径(shortcuts)为特征的结构,以实现财产制度保护使用(interests in use)的实质目

二、John C.Dvorak共同选择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hn C.Dvorak共同选择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领导情绪表达与员工工作重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领导情绪表达
        2.1.1 情绪表达的概念
        2.1.2 情绪表达的测量
        2.1.3 领导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
    2.2 工作重塑
        2.2.1 工作重塑的概念
        2.2.2 工作重塑的测量
        2.2.3 工作重塑的影响因素
    2.3 工作投入
        2.3.1 工作投入的概念
        2.3.2 工作投入的测量
        2.3.3 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
    2.4 团队情绪氛围
        2.4.1 团队情绪氛围的相关概念
        2.4.2 团队情绪氛围的测量
        2.4.3 团队情绪氛围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变量间的的相关研究
        2.5.1 情绪表达与工作重塑之间的关系
        2.5.2 情绪表达和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
        2.5.3 工作投入与工作重塑的关系
        2.5.4 情绪表达和团队情绪氛围的关系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意义
        3.2.3 研究假设与模型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领导情绪表达的测量
        4.2.2 员工工作重塑的测量
        4.2.3 员工工作投入的测量
        4.2.4 团队情绪氛围的测量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分析
5 结果
    5.1 研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5.1.1 研究量表的信度检验
        5.1.2 研究量表的效度检验
    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5.4.1 各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5.4.2 各研究变量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5.4.3 各研究变量在工龄上的差异分析
        5.4.4 各研究变量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5.5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5.6 工作重塑对情绪表达、工作投入、团队情绪氛围的回归分析
    5.7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7.1 领导正性情绪表达影响员工工作重塑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7.2 领导负性情绪表达影响员工工作重塑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6 讨论
    6.1 各研究变量的现状分析
    6.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6.3 工作重塑与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6.4 团队情绪氛围和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分析
    6.5 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8 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原罪与救赎
    第一节 身体的原罪
    第二节 身体的救赎
第二章 生存与毁灭
    第一节 作为国有资源而生存的身体
    第二节 神圣授精仪式
    第三节 被处置的身体零余者
第三章 谎言与逃离
    第一节 神圣身体的亵渎
    第二节 生命政治的谎言
    第三节 妮可姐妹的逃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阿尔丰斯·穆夏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穆夏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内涵
    第一节 关于民族性及斯拉夫人的理论性探讨
    第二节 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独立的历史发展
        一、捷克国的起源(十世纪前)
        二、捷克国的发展(十世纪至十四世纪)
        三、捷克爆发革命运动(十五世纪)
        四、完全丧失国家独立的捷克国(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
        五、取得民族独立的斗争时期(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第三节 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文化发展
    第四节 关于泛斯拉夫主义
    第五节 宗教及泛斯拉夫主义对穆夏的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穆夏出国期间蕴含于平面设计中的象征性符号
    第一节 穆夏海报设计中的象征性符号
    第二节 穆夏书籍设计中的象征性符号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穆夏回国期间贯穿于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元素
    第一节 民族性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 民族性象征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象征民族性的色彩元素运用
        二、象征民族性的图形元素运用
    第三节 民族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Research background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bstacles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3.1.1 Collec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1.2 Making term base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2.1 Marking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3.2.2 The use of tools
    3.3 Post-editing
        3.3.1 Self proofreading
        3.3.2 Peer review
        3.3.3 Supervisor’s revision and edition
4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bstacles
    4.1 Translation obstacles in comprehension
        4.1.1 Linguistic level
        4.1.2 Rhetorical level
    4.2 Translation obstacles in expression
        4.2.1 Unclear expression
        4.2.2 Unidiomatic expression
    4.3 Causes of translation obstacles
    4.4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obstacles
5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6)伽玛刀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与并发症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非文学文本英汉翻译错误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节选)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1.3 Main research objectives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2 Introduction to the ATA Error Categories
    2.1 Background of the ATA error categories
    2.2 The ATA error categories
3 Statistic and Analytic Process
    3.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type
    3.2 Marking method of error categories
    3.3 Data statistics
    3.4 Case analysis
        3.4.1 Meaning transfer or strategic errors
        3.4.2 Mechanical errors
    3.5 Statistical analysis
4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8)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未来之氢:可再生能源展望》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of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1.2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4 Theoretical Framework:Translation Shift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Energy Reporting Text
    2.1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Energy Reporting Text
    2.2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3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Reading–Understanding–Translating–Proofreading
    3.3 Quality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Category Shift
    4.1 Translation Method for Structural Shifts
    4.2 Translation Method for Unit Shifts
    4.3 Translation Method for Class Shifts
Chapter 5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Level Shift
    5.1 Translation Method for the Tenses
    5.2 Translation Method for the Mood
Chapter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AppendixⅢ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9)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要求
        1.1.2 风景园林学走向循证科学的发展驱动
        1.1.3 公园城市之提升公共空间效能的需求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循证设计
        1.2.2 景观绩效
        1.2.3 城市公园
        1.2.4 游憩效益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多重效益综合式景观绩效研究综述
    2.1 景观绩效研究的发展动向
        2.1.1 景观绩效评价研究发展的纵向三阶段
        2.1.2 景观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的横向比较
        2.1.3 景观绩效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综合式景观绩效研究进展
        2.2.1 基于POE方法的景观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2.2 基于POE方法的景观效益评价研究成效与不足
        2.2.3 LPS研究框架下的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2.2.4 LPS研究框架下的景观绩效评价研究成效与不足
    2.3 综合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的难点
        2.3.1 标准化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
        2.3.2 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3.3 研究的实践关联性和指导性
    2.4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建议
        2.4.1 以服务于循证设计为导向梳理景观绩效评价框架
        2.4.2 分类逐步搭建和完善风景园林绩效评价体系
        2.4.3 重视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普适性知识的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框架
    3.1 游憩效益:城市公园景观绩效的重要类别
    3.2 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3.2.1 LPS城市公园案例的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
        3.2.2 国内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
    3.3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思想探析
        3.3.1 循证设计的思想内涵
        3.3.2 循证设计在风景园林学的端倪、提出和发展
        3.3.3 景观绩效评价与循证设计的关系
        3.3.4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的概念解析
        3.3.5 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之于循证设计的作用
        3.3.6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研究关键点
    3.4 循证设计导向下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框架
        3.4.1 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基本框架
        3.4.2 精准指标:设计问题导向的绩效评价
        3.4.3 精准分析:游憩空间效能的反馈分析
        3.4.4 精准结论:实践应用型知识的提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内涵、评价指标与方法
    4.1 游憩空间:城市公园设计之重
        4.1.1 游憩空间:游憩效益的载体
        4.1.2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现状
        4.1.3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主要研究问题
    4.2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4.2.1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内涵
        4.2.2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产生机制
    4.3 设计问题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评价指标建构
        4.3.1 指标建构的基本原则
        4.3.2 游憩效益评价可导向的关键问题
        4.3.3 游憩效益的承载要素
        4.3.4 设计问题导向的游憩效益评价指标
    4.4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研究方法
        4.4.1 现场观察记录法
        4.4.2 移动影像定位法
        4.4.3 问卷调查法
        4.4.4 数据统计与分析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5.1 地区背景信息与典型公园选择
        5.1.1 广州城市公园建设发展概况
        5.1.2 典型公园选择
        5.1.3 典型公园背景简介
    5.2 研究设计
        5.2.1 调查研究的实施框架
        5.2.2 调查前期准备阶段
        5.2.3 调查计划设计
        5.2.4 调查样本选择与时间安排
    5.3 行为观察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5.3.1 公园日游憩人数总量特征
        5.3.2 公园游憩者的人口特征
        5.3.3 公园总体游憩度的时空分异
        5.3.4 公园游憩活力的时空分异
    5.4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5.4.1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5.4.2 调查对象的出行特征
        5.4.3 游憩活动类别的多因素交叉分析
        5.4.4 游憩效益感知分析
        5.4.5 游憩场所的优选因素
        5.4.6 游憩场所需改善之处
        5.4.7 游憩体验满意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游憩空间的使用影响因素与效能反馈
    6.1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使用影响因素的理论设想
        6.1.1 影响因素构成框架
        6.1.2 影响因素评分标准
    6.2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的影响因素评级分析与相关研究问题
        6.2.1 典型公园总体设计概况
        6.2.2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因素分析
        6.2.3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因素总体特征
        6.2.4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绩效的研究问题
    6.3 典型公园游憩效益结果比较与空间反馈分析
        6.3.1 典型公园间整体游憩效益水平的比较
        6.3.2 典型公园内空间单元游憩效益水平比较
        6.3.3 典型公园游憩效益水平的空间反馈
        6.3.4 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对城市公园设计问题的回应
    6.4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与游憩效益的耦合关系
        6.4.1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要素的作用关系逻辑
        6.4.2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
        6.4.3 基于模型的典型公园游憩绩效差异的回应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典型公园空间单元分区与节点详图
    附录2 广州人民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3 广州流花湖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4 广州天河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5 广州珠江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财产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财产的架构与风格
    (一)架构:使用利益与法定利益的间接关系
    (二)财产的风格和路径依赖
    (三)一些启示
二、财产作为结构化的一束关系
    (一)财产关系的四种原型
        1. 财产权人vs.政府
        2. 财产权人vs.同一财产中的其他财产权人
        3. 财产权人vs.特定人
        4. 财产权人vs.所有其他人
    (二)财产的必要条件
        1. 对世
        2. 排他
        3. 追及
三、普通法财产
    (一)聚焦地产权体系,乃至于不理会其他定限物权
    (二)交易成本的解释
四、大陆法财产
    (一)对“物”概念的依赖
    (二)“债权物权化”的理论困境
    (三)交易成本解释
结论

四、John C.Dvorak共同选择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领导情绪表达与员工工作重塑的关系[D]. 孙健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政治[D]. 黄雨晨. 南京大学, 2020(02)
  • [4]阿尔丰斯·穆夏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研究[D]. 曹江文静. 苏州大学, 2020(03)
  • [5]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D]. 尹佳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伽玛刀治疗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东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非文学文本英汉翻译错误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节选)翻译为例[D]. 王萍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未来之氢:可再生能源展望》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佳佳. 河北大学, 2020(08)
  • [9]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D]. 杨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财产的经济分析[J]. 张永健,亨利·E.斯密斯,吴林昊.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9(01)

标签:;  ;  ;  ;  ;  

John C. Dvorak 共同选择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