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杂志一等奖

《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杂志一等奖

一、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论文文献综述)

庞少华,张鹏,赵鹏飞,吕晗[1](2020)在《严慈良师·医影传承·创新引领——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文中认为王振常,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9月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先后创立中华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及中国放射医师分会头颈专委会。主持制定完善头颈影像行业规范7部,组织国内外期刊重点专题23期。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授权专利及软件着作权累计6项。主编全国统编教材9部/12版、专着18部/19版、主译8部,国际发行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学者、北京市医管中心使命计划、"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北京高创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人选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劳模、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研项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领域项目等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多项。主编的《医学影像学PBL教程(教师版、学生版)》获2019年"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委、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等。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副主编。

宁鹏飞[2](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瞿姣[3](2019)在《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喉部双能量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声带病变128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声带鳞癌组(50例),声带息肉组(50例)及声带慢性炎组(28例),分别测量3组病变动脉期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并比较其差异。对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一步将128例病变分为良性组(78例)及恶性组(50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各参数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声带鳞癌组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均高于声带慢性炎组及声带息肉组(P<0.05);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Overlay值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933,0.845及0.868(P<0.001),以动脉期碘浓度1.75mg/ml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及83.3%,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16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及76.9%,以动脉期Overlay值40.15HU为临界值诊断声带鳞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及91%。[结论]双能CT动脉期碘图相关参数可提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在声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术前行喉部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106例,其中54例同时行MR平扫+增强检查。以手术病理为参考标准,运用主观评价定性及客观定量参数(受侵甲状软骨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析双能CT对106例喉癌甲状软骨侵犯情况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比较54例同时行MR扫描病例中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检出受侵甲状软骨的效能。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106名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示40例甲状软骨受侵犯,双能CT正确诊断的35例受侵甲状软骨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16±0.05及1.92±0.39,均高于对侧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0.01±0.02及0.19±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能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7.5%、95.5%及92.5%。同时行双能CT及MR检查的54例中,病理示20例甲状软骨受侵,分别对双能CT、MRI、双能CT结合MRI三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双能CT诊断特异度高于MRI(χ2=4.221,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双能CT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区分受侵甲状软骨和正常非骨化甲状软骨;与MRI相比较,双能CT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第三部分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喉癌淋巴结的定性评估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在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2月具有完整术前双能量CT扫描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喉癌46例,淋巴结共计90枚,按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淋巴结组(47枚)和非转移淋巴结组(43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组、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诊断阈值以分析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29±0.50mg/ml及2.38±0.71,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组(1.77±0.48mg/ml及1.99±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鉴别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淋巴结的AUC分别为0.77和0.67(P<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5mg/nml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9%及65.1%,以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2.15为临界值诊断喉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7.4%及72.1%。喉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喉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之间具有同源性,双能CT动脉期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对喉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石鹤,汪晓,杨岷,艾文霞,明桥[4](2015)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题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医学期刊组织专题的有效途径,为国内医学期刊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放射学实践》杂志为例,介绍其通过与协办单位合作、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专题组稿的经验和体会;比较、分析专题论文和非专题论文的质量。[结果]《放射学实践》近3年成功组织了22个专题,极大地扩大了本刊在业内的影响。专题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和篇均下载量均明显高于非专题论文。[结论]医学期刊编辑应该结合自身杂志特点,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开拓专题组稿的新方法和新形式,为提高期刊质量不懈努力。

赵丹丹,魏燕,贺光军[5](2015)在《北美放射学会:百年历史 百年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是一个由放射学医师、医学物理学专家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的国际性学术团体,会员来自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4000人。RSNA每年举办世界首屈一指的放射医学论坛,大约55000人参与,是全球放射学界规模最大、最能代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医学盛会,堪称世界学术会议之冠。RSNA主办的Radiolog和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6](2014)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在获"科技部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近日再传喜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审字[2012]278号),《中国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将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原刊号ISSN 1000-4955、CN23-1276/R作废,新编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2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583/R,卷次延续,主管、主办、办刊地点不变。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7](2014)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在获"科技部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近日再传喜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审字[2012]278号),《中国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将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原刊号ISSN 1000-4955、CN23-1276/R作废,新编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2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583/R,卷次延续,主管、主办、办刊地点不变。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8](2014)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在获"科技部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近日再传喜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审字[2012]278号),《中国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将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原刊号ISSN 1000-4955、CN23-1276/R作废,新编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2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583/R,卷次延续,主管、主办、办刊地点不变。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9](2013)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文中提出《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在获"科技部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再传喜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审字[2012]278号),《中国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将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NDEMIOLOGY),原刊号ISSN 1000-4955、CN23-1276/R作废,新编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2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3-1583/R,卷次延续,主管、主办、办刊地点不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1987年被定为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会刊。作为国内地方病领域创刊最早的期刊,《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主要报道发生在我国对人类危害特别严重的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

沃红梅[10](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提出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二、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论文提纲范文)

(1)严慈良师·医影传承·创新引领——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忘初心,一切从“头”开始
2 牢记使命,坚持以德育人
3 挑战与奉献,让人生更精彩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在鉴别声带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及MRI在诊断喉癌甲状软骨侵犯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喉癌转移淋巴结的定性评估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4)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题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用激励政策鼓励编辑组织专题
2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专题组稿
    2. 1 通过与协办单位合作进行专题组稿
    2. 2 以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的方式组织专题
    2. 3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专题组稿
    2. 4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的方式进行专题组稿
    2. 5 尝试组织非学术类专题
3 专题出版及宣传
    3. 1 在最短时间内刊出专题
    3. 2 扩大发行量
    3. 3 制作单行本
4 专题论文质量分析
5 结语

(5)北美放射学会:百年历史 百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SNA简介
2 RSNA的主要贡献
3 我国大陆RSNA荣誉会员
4 结语

(10)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论文参考文献)

  • [1]严慈良师·医影传承·创新引领——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J]. 庞少华,张鹏,赵鹏飞,吕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3]DSCT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定性及喉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探究[D]. 瞿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专题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J]. 石鹤,汪晓,杨岷,艾文霞,明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12)
  • [5]北美放射学会:百年历史 百年发展[J]. 赵丹丹,魏燕,贺光军. 磁共振成像, 2015(06)
  • [6]《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05)
  • [7]《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03)
  • [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4(01)
  • [9]《中国地方病学杂志》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3(05)
  • [10]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中华放射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杂志一等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