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正常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12例正常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一、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患儿12例临床和实验室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瑶[1](2021)在《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岩藻糖基转移酶Ⅳ(fucosyltransferaseⅣ,FUT4)是负责催化合成岩藻糖基化寡糖Lewis X(Le X)和Lewis Y(Le Y)等的关键酶,在许多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和调控机制不同。本研究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中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收集110例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江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骨髓样本,分析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特征,所收集的样本均已获得患儿家属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2)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来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测定RNA的浓度和纯度,逆转录成c DNA,-80℃保存。(3)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骨髓样本做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110例ALL患儿FUT4基因m RNA表达水平,Log Rank检验分析FUT4高/低表达水平组5年生存率及复发时间。(4)采用Graph Pad prism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常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单变量两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0例ALL患儿中,年龄为0.42-15岁,中位年龄4.33岁,男性64例,占58.18%。(2)性别、年龄、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在FUT4高低表达组中无显着差异,但高表达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63.02±9.36)显着高于低表达组(31.00±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6);(3)FUT4 m RNA在初治ALL患儿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13±2.36)vs(1.30±0.33)),治疗缓解后表达明显下降;复发后其表达又升高;(4)在初治ALL患儿中,FUT4高水平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儿(P=0.0456),同时复发时间明显缩短(P=0.0323)。结论:FUT4表达水平和ALL的疾病进展呈正相关,FUT4高表达患儿复发率明显升高,预后不良。由此可见,FUT4基因可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FUT4在初治和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体内高表达,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褚苗[2](2020)在《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急淋)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25.0%,是14岁以下儿童最常见恶性肿瘤,尽管近些年来儿童急淋的疗效已大大提高,但仍有15.0%20.0%左右的患儿最终复发,复发后的治愈率只有25.0%40.0%。复发成为威胁患儿生存的最大因素之一,是急淋治疗的瓶颈。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多参数联合监测的运用在治疗早期发现复发的可能,以提高儿童急淋的疗效。方法1.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初诊ALL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CCLG-2008治疗方案分层治疗,复发组71人,对照组75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抑制持续时间、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2.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复发组与对照组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时间和骨髓抑制持续时间两项指标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早期治疗反应(第8天和第33天骨髓原幼淋巴细胞比例、第33天MRD)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0例初诊ALL中71人复发,复发率为16.5%。71例复发患儿中单纯骨髓复发80%;单纯髓外复发15.5%,其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1.2%,单纯睾丸复发4.2%;骨髓联合神经系统复发1.4%,骨髓联合睾丸复发2.8%。极早期复发43.7%,早期复发35.2%,晚期复发21.1%。2.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复发组为11.20±2.92天,对照组为10.81±2.36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复发组为37.56±5.36天,对照组为36.91±5.09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第8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复发组58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M1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5%)8例,M2组(5%≤原始+幼稚淋巴细胞<25%)12例,M3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25%)38例。对照组61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M1组11例,M2组11例,M3组3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33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复发组71例患儿,其中M1组59例,M2组10例,M3组2例。对照组75例患儿,其中M1组71例,M2组4例,M3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33天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复发组68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0.01%组24例,≥0.01%组44例。对照组75例患儿,其中<0.01%组44例,≥0.01%组3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33天微小残留病(实时荧光定量PCR),复发组19例患儿有阳性融合基因,其中<0.01%组4例,≥0.01%组15例。对照组23例患儿有阳性融合基因,其中<0.01%组13例,≥0.01%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ALL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动态监测中,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适用性更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更高。结论1.对ALL患儿动态监测骨髓细胞形态,运用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MRD是有意义的,复发组患儿第33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高,第33天MRD≥0.01%为高复发风险检测指标。2.多参数联合监测在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上优于单一参数监测。

张玉霞[3](2020)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危(IR)患儿的初诊白细胞计数、年龄、融合基因、免疫表型等初诊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微小残留(MRD)和预后的影响,为更科学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为进一步提高儿童ALL的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初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2例患者。按照初诊条件将患儿分成5组,WBC组:50×109/L<初诊白细胞计数<300×109/L、Age组:6月≦年龄<1岁或年龄>10岁、Ph组:费城染色体阳性、T-ALL组:免疫表型符合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其余不符合低危组或高危组,根据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分为Ph、Ph+其他初诊条件、T、T+其他、T+1项初诊条件、T+2、WBC、WBC+其他、WBC+1、WBC+2、Age、Age+其他、Age+1、Age+2、其余不符合低危组或高危组。对患儿的第19天及第46天MRD值、MRD转阴时间、截止到随访时间是否出现复发或者死亡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82例患儿中Ph染色体阳性患儿11例(13.41%),阴性71例(86.59%),Ph+ALL与Ph-ALL的比例为1:6.4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35.33×109/L,中位数为76.40×109/L,白细胞计数大于50×109/L且小于300×109/L的患儿共49例(59.76%),白细胞计数小于或等于50×109/L和白细胞计数大于或等于300×109/L的患儿共33例(40.24%),比例为1.48:1。T-ALL有27例(32.93%),B-ALL 有 55 例(67.07%),T-ALL 与 B-ALL 的比例约为 1:2.04。患儿初诊时的平均年龄为7.94岁,中位年龄为7.92岁,初诊年龄大于或等于6月且小于1岁和初诊年龄大于10岁的患儿有29例(35.37%),初诊年龄小于6月或大于等于1岁且小于10岁的患儿有53例(64.63%),比例为1:1.83。不符合高危组患儿有1例(1/82,1.22%),为年龄小于6月且白细胞计数小于300×109/L,不符合低危组患儿有1例(1/82,1.22%),为t(1,19)染色体突变。2.不同初诊条件对MRD及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示ALL中危组患儿免疫分型与第19天MRD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46天MRD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MRD转阴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染色体、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MRD无统计学意义。Ph染色体、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年龄、免疫分型与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3.初诊条件的数目对MRD及预后的影响Ph+ALL患儿合并其他初诊条件使死亡率增高,对MRD无明显影响。WBC计数组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与第19天MRD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46天MRD、MRD转阴天数、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T-ALL合并初诊条件数目与第19天MRD、第46天MRD、MRD转阴天数、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合并2项其他初诊条件与合并1项初诊条件的第19天MR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与第46天MRD、MRD转阴时间、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4.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82例患儿第19天MRD≥0.01的患儿有39例,3例复发,10例死亡,第19天MRD<0.01的患儿有43例,4例复发,8例死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LL中危组总体预后良好,诱导缓解率达80%以上。2.总体来说儿童中危组ALL随着合并初诊标准的增多,MRD值增高,预后变差。3.T-ALL是影响中危组ALL第19天MR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响中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转阴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4.治疗相关性死亡是中危组ALL的最主要死亡原因。5.不同初诊条件患儿的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

陈炯[4](2020)在《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研究我院近7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点、化疗方案选择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总结诊治经验并为提高ALL患儿的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3月一2019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LL患儿共192例,其中2例大部分数据缺失及5例放弃在我院化疗病例全部舍弃,接受化疗共185例纳入统计及分析,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2月。回顾性分析患儿一般资料以及早期检验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分别对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乳酸脱氢酶数值,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免疫表型、相关融合基因(BCR/ABL、MLL、TEL/AML、SIL/TALI)、染色体、泼尼松预治疗试验反应、诱导治疗15天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和诱导治疗33天微小残留病(MRD)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建立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85例ALL患儿,男女比例1.85:1(120/65),中位年龄48个月(6-180个月);年龄小于1岁4例(2.2%),年龄大于等于10岁38例(20.5%),年龄介于1-10岁143例(77.3%);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00×109/L占17.3%(32/185);初诊时血小板计数<100×109/L占70.3%(130/185);初诊时骨髓幼稚细胞比例≥90%占37.8%(70/185);初诊时乳酸脱氢酶计数≥1000U/L占29.2%(54/185);免疫表型以B细胞表型为主,占80.0%(148/185);染色体检查正常核型131例(70.8%),在异常核型中,以结构异常比例最大41例(22.2%);共59例(31.9%)患儿检测出融合基因,在所检测的异常基因中以TEL/AML1比例最高15例(8.1%);2、早期治疗情况及危险度分层:泼尼松预治疗实验以泼尼松反应敏感(prednisone good respond,PGR)为主,有178例(96.2%);诱导治疗第15天微小残留病灶≥10-4有131例(70.8%);诱导治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10-4有22例(11.9%);危险度分层包括标危组50例(27%),中危组105例(56.8%),高危组30例(16.2%);3、复发及死亡情况分析:在185例ALL患儿中,共有29例(15.7%)出现复发,早期复发19例(65.5%),晚期复发10例(34.5%);其中单纯骨髓复发15例(51.7%),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6例(20.7%),单纯睾丸复发2(6.9%),联合复发6例(20.7%);低危、中危、高危组复发率分别为6.0%(3/50)、15.2%(16/105)、33.3%(10/30);185例ALL患儿中有23例(12.4%)出现死亡,因复发死亡13例(7.0%)。4、生存分析:总体ALL患儿5年OS率(82.2±2.63)%,5年EFS率(67.6±3.29)%;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年5年OS分别为(90.5±3.84)%,(71.8±3.89)%,(64.7±8.35)%,LR分别与IR、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9),IR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5年EFS年分别为(83.1±4.23)%,(67.5±4.27)%,(56.7±8.70)%,LR分别与IR、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17),IR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早期与晚期复发患儿5年OS率分别(22.5±11.30)%、(57.3±9.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5、单因素预后分析:性别、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初诊时乳酸脱氢酶数值、初诊时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免疫表型、TEL/AML、SIL-TALI、D15MRD与长期OS及EFS无明显关联;而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染色体、ML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D33MRD、有无复发、危险度分层对ALL患儿的OS(P值分别为0.000、0.047、0.04、0.000、0.022、0.033、0.029、0.000、0.009)及EFS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2、0.043、0.026、0.000、0.014、0.015、0.037、0.013、0.0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年龄(P=0.006)、复发(P=0.000)及危险度分组(P=0.029)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中心ALL患儿总体预期5年OS率(82.2±2.63)%,5年EFS率(67.6±3.29)%,儿童ALL的OS及EFS均随着危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2、本中心AL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有:初诊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染色体、ML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D33MRD、有无复发、危险度分层为预后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危险度分组以及复发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危险度分层治疗提供参考。3、ALL患儿早期复发多于晚期复发,且预后较差。复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骨髓复发(占51.7%)、单纯中枢神经系复发(占20.7%)、单纯睾丸复发(占6.9%)。

王龙[5](2020)在《IKZF1基因缺失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由淋巴前体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一种病变,它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克隆性肿瘤,其中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儿童 ALL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对儿童ALL致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不断深入,其长期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达到缓解或者出现复发,因此,研究导致儿童ALL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至关重要。IKZF1基因是造血系统的重要调节基因之一,编码具有调控淋巴细胞生成功能的转录因子IKAROS,在正常骨髓、淋巴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等分化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伴有IKZF1基因缺失的B-ALL患儿大多预后不良,但目前国内外有关IKZF1基因缺失能否作为儿童B-AL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意见尚不完全统一,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67例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与非缺失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的表达特征及预后影响。研究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首次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67例B-ALL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研究,且所有患儿在征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均采集其化疗开始前的骨髓液3-5ml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KZF1基因的缺失特征。本项研究经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①将367例B-ALL患儿分为IKZF1基因缺失组和非缺失组,分析两组B-ALL患儿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预后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及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等方面的差异;②分析比较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的类型及发生率等;③分析不同危险度分层的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和非缺失组患儿的预后情况;④分析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的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和非缺失组患儿的预后情况;⑤多因素分析影响B-ALL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367例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患儿共63例(17.17%),男女比例为1.74:1,中位年龄为6岁(9月~14岁)。与IKZF1基因非缺失组患儿相比,IKZF1基因缺失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初治白细胞计数及初治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更高,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的发生率也更高,第8天泼尼松反应情况、第15天骨髓缓解情况均更差,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KZF1基因缺失组与非缺失组的免疫分型均以普通B及前B为主;IKZF1基因缺失在高危B-ALL患儿中最常见,而IKZF1基因非缺失组中低危B-ALL最常见。2.367例B-ALL患儿中,共检出融合基因阳性者126例(34.33%),其余241例(65.67%)未检出融合基因,所检出融合基因以TEL-AML1(13.35%)最为常见。3.63例IKZF1基因缺失B-ALL患儿中,80.95%为局限性大片段缺失,12.70%为单个外显子缺失,此外还可见少量非局限性缺失。局限性大片段缺失中以1-8号外显子(25.40%)和4-7号外显子(19.05%)最为常见,而单个外显子缺失中以1号外显子(6.35%)缺失最为常见。4.367例B-ALL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均低于非缺失组(OS:69.80%比 86.50%;EFS:57.10%比 80.60%),而 IKZF1基因缺失组的累积复发率高于非缺失组(23.81%比8.88%),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危险度分层B-ALL患儿中,低危、中危患儿IKZF1基因缺失组与非缺失组在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累积复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患儿中,与IKZF1基因非缺失组相比,缺失组的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均低于非缺失组(OS:66.70%比83.30%;EFS:50.00%比70.50%),累积复发率高于非缺失组(27.80%比14.10%),且两组间这三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67例B-ALL患儿中,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共30例,其中23例(76.67%)伴有IKZF1基因缺失。在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与非缺失组在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累积复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患儿中,IKZF1基因缺失组的总生存率、无事件生存率均较非缺失组低,累积复发率较非缺失组高,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IKZF1基因缺失、初治白细胞计数(≥50×109)、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可作为儿童B-AL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对B-ALL患儿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KZF1基因缺失在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B-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其他B-ALL患儿高,且缺失类型以局限性大片段缺失最为常见。2.IKZF1基因缺失可能为B-ALL患儿危险度分层的划分提供新的生物指标。3.IKZF1基因缺失可能是儿童B-AL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茜[6](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是儿童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约占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2/3,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在儿童ALL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治愈率逐年提高,我国长期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已达70%-80%,但仍有20%左右的ALL患儿在缓解期出现不同部位的复发,导致治疗失败,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群体。国内外多个儿童癌症研究协作组,对影响儿童ALL预后的因素在不断的研究总结,不同地区儿童ALL的临床特征、发病率、接受治疗的层次水平不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些许差异。因此,寻找并发现影响儿童ALL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是目前儿童ALL相关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分析近10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ALL儿童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以期获得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为ALL患儿进行正确的预后判断,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符合标准的132例ALL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各组预后因素逐个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经筛选后,建立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132例ALL儿童,男74例,女5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发病年龄1-10岁多见,主要初诊表现是发热、面色苍黄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10×109/L占46.97%(62例),白细胞≥10×109/L占53.03%(70例);血红蛋白<110g/L占90.91%(120例);血小板<100×109/L占73.48%(97例);诊断时伴中枢神经细胞白血病(CNSL)5例(3.79%),睾丸白血病(TL)2例(1.52%);B-ALL为主占88.64%,T-ALL占11.36%;检测的融合基因中TEL/AML1阳性最常见占10.11%,异常核型中超二倍体最常见占5.38%;LDH≥245U/L占86.36%(114例);按危险度分组,LR组67例(50.76%),IR组36例(27.27%),HR组29例(21.97%)。2.本组大多数患儿泼尼松反应良好(PGR)111例(84.09%);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形态为M1组97例(73.48%)、M2组21例(15.91%)、M3组14例(10.61%);112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骨髓达完全缓解(CR),CR率84.85%,20例(15.15%)患儿骨髓未达CR;死亡患儿16例(12.12%),其中严重感染相关死亡6例,放弃治疗及复发相关死亡7例,出血相关死亡3例;复发患儿15例,总复发率11.36%,其中单独骨髓复发9例,单独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睾丸白血病复发1例,另有1例为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复发。3.本组ALL患儿5年OS为(85.8±3.4)%,5年EFS为(70.8±4.2)%;低、中、高危组患儿5年OS分别为(92.5±3.7)%、(85.1±6.2)%、(70.2±10.1)%,5年EFS分别为(80.4±4.9)%、(72.3±8.2)%、(46.8±9.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性别、免疫分型、初诊LDH、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对预后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泼尼松治疗反应、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及MRD、第33天骨髓形态学及MRD、危险度分组对预后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1岁或>1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变化是影响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LL儿童总体预后良好,5年OS及EFS达国内同类医院水平。2.在ALL儿童的诊疗中,初诊年龄<1岁或>1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变化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可指导个体化治疗。

陈丽[7](2019)在《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ma leukemia,B-ALL)是ALL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ALL的85%~90%。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危险度分层的建立及对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AL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20%左右的患儿出现复发或耐药,导致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不佳,部分患儿最终死于复发。ALL发病进展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该疾病的生物学特征的有限知识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研究显示,白血病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和容易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患儿体内存在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细胞,即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s)。LSCs能自我更新,对凋亡刺激具有耐受性,且高表达MDR1、BCRP1等耐药分子,并能保持肿瘤干细胞特性。LSCs比白血病细胞更能有效抵御化疗药物的杀伤,导致白血病的耐药和复发。因此,只有清除LSCs才有可能根治白血病。因而化疗过程中检测患者体内残留的LSCs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经治疗后体内残留少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且高表达LSCs,被认为是白血病复发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MRD的检测是评判AL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理想的MRD标志物成为精准检测MRD的前提。由于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发生在骨髓,所以正常的B祖细胞势必会对判断ALL MRD产生干扰,这是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判断的难点。同时由于克隆选择及抗原漂移会导致一些白血病在复发时发生免疫表型改变,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RD的准确性。因此选择稳定表达在MRD上的免疫标志,同时能鉴别是否具有LSCs特性的免疫标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CD123(IL-3Rα)为未分化LSCs的特异性标志,在LSCs表面高表达,而在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表面不表达。通过检测CD123水平可以判断白血病增殖情况以及LSCs的数量,通过测定完全缓解患者CD123水平可以预测复发率和生存率。因而检测化疗过程中患儿体内骨髓MRD中CD 123表达水平可以了解患者体内LSCs残留情况,从而准确预测患儿预后。Coustan-Smith等证实,CD123可作为应用于儿童B-ALL的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稳定可靠的标志之一,靶向CD123有望成为清除LSCs的有力手段。研究显示,CD58在正常分化B系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随着细胞的成熟度逐渐减低,整体表达呈低水平,而CD58在B-ALL中呈过度表达,表达率在90%以上,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骨髓中的B系前体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且CD58不受化疗药物影响,表达稳定,B-ALL初治患儿与复发患儿的CD58分子表达强度无显着差别;B-ALL患儿中CD58高表达组的MRD阳性率显着低于CD58低表达组,上述研究为CD58用于B-ALL的MRD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因为白血病细胞是病理性细胞,分子表达会出现许多偶然性及不确定性,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监测MRD的经典组合,这就需要探索多个组合来把握和筛选可能的MRD细胞。本研究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 CD45/CD19/CD34/CD123/CD58 抗体组合检测 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稳定表达CD123、CD58的水平,了解患儿体内残留LSCs的情况,并分析两者在儿童B-ALL MRD检测的可行性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联合检测高表达CD123/CD58的LSCs有望作为MRD监测的新标志,防治白血病的复发。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抗原CD 123及B系白血病细胞稳定表达抗原CD58在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了解患儿体内MRD中LSCs表达的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B-ALL患儿160例,其中男性患儿91例,女性患儿69例,中位年龄4.7岁(范围1-14岁)。2.实验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应用CD45/CD19/CD34/CD123/CD58等抗体组合检测160例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的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情况,其中154例B-ALL患儿进行了骨髓细胞染色体培养,155例患儿进行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患儿发病初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以及患儿危险度等临床资料,分析诱导缓解后患儿骨髓MRD中CD123、CD58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17.0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不齐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CD123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骨髓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在160例B-ALL患儿中,81例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50.63%),19例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阳性率11.86%)。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10.71,P=0.0011;χ2=4.92,P=0.027);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χ2=5.24,P=0.022);患儿诱导化疗第 15 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95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59.38%),20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阳性率12.50%)。细胞遗传学分析超二倍体组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高于非超二倍体(χ2=5.46,P=0.019),而第33天两者无统计学意义(χ2=2.51,P=0.11);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1),而第33天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4);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58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起病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之间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123CD58在B-ALL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MRD中的双表达及与危险度的关系160例B-ALL患儿中,58例诱导化疗后第15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36.25%;9例诱导化疗后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CD58+表达,阳性率5.63%。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及CD58同时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危险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5)。研究结论:1.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15天及第33天骨髓MRD中CD123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2.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存在相关性;第15天骨髓MRD中CD58阳性表达与患儿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与患儿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类型、发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均无相关性。3.B-ALL患儿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CD123+CD58+双阳性表达与患儿危险度呈正相关,阳性率越高,危险度越高。

孙伊娜[8](2019)在《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诊断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目前国内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愈率已经比较高,但仍有一些儿童难治或复发,其中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重排儿童ALL是公认的预后不良类型之一。不同年龄、伙伴基因、治疗策略和早期治疗反应对MLL基因重排白血病预后有很大差异。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日益成熟,RNA-seq技术逐步应用于白血病的基因诊断,对于精准的鉴定不良预后基因,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差异表达基因几个方面分析和研究MLL重排阳性儿童ALL预后不良因素,为进一步分层及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第一部分 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目的:探讨MLL基因重排儿童ALL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4月至2015年10月共227例ALL患儿接受CCLG-ALL2008高危组方案治疗,其中MLL阳性30例,BCR/ABL阳性24例,MLL和BCR/ABL双阴性173例,MLL阴性197例。MLL阳性组分别与BCR/ABL 阳性组、MLL及BCR/ABL双阴性组和MLL阴性组比较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并长期随访,对组间及组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MLL阳性组与其它组比较:年龄<2岁比例较其他组明显增高;第15天骨髓非M1(原始+幼稚细胞<5%)比例明显低于阴性组和双阴性组;第33天完全缓解(CR)患儿较BCR/ABL 阳性组明显增高;第33天骨髓MRD≥1×10-2比例较BCR/ABL 阳性组明显低。10年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MLL阳性组比BCR/ABL 阳性组高。2、MLL阳性组内比较:年龄<2岁患儿10年OS和RFS显着低于年龄≥2岁患儿。强的松不敏感患儿10年OS和RFS显着低于强的松敏感患儿。第33天未缓解(NR)组10年OS和RFS显着低于CR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基因重排形式、强的松反应对患儿生存期有影响。结论:CCLG-ALL2008高危组方案对于年龄<2岁、MLL/AF4重排、强的松反应不敏感和第33天未缓解患儿治疗效果不佳;年龄<2岁、MLL/AF4重排、强的松不敏感以及第33天未缓解与MLL重排儿童ALL预后不良相关。第二部分 应用RNA-seq初步研究MLL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目的:应用RNA-seq技术鉴定MLL基因及伙伴基因,通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推测预后不良基因。方法:1、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15例MLL重排阳性及5例阴性儿童ALL病例,用RNA-seq测定基因表达及鉴定伙伴基因。2、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Cuffdiff算法来分析,并对DEGs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析前20个差异最显着DEGs富集到有意义的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筛选出预后相关基因。结果:1、通过RNA-seq 15例ALL病例全部鉴定出MLL基因及伙伴基因。2、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MLL重排阳性组对阴性组,复发组对未复发组,泼尼松耐药组对敏感组,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基因;前20上调DEGs富集到有意义的GO功能和 KEGG 信号通路,MLL 阳性组有:CCNA1、LAMP5、CXCL8、MAP7、IL1RL1、NTRK1、PROM1;复发组中有:IL1RL1、GATA2、IL5RA、CXCL8、CXCR2、CXCR1。结论:1、RNA-seq鉴定融合基因非常精准,有望成为白血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方法。2、CXCL8、IL1RL1、CCNA1、LAMP5、PROM1、GATA2、CXCR2 以及 CXCR1高表达可能与MLL重排阳性儿童ALL预后不良相关。

闫敬敬[9](2019)在《87例婴儿白血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婴儿白血病(infant leukemia,IL)患儿临床资料、生物学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统计分析,为今后婴儿白血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四个中心87例婴儿白血病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初诊时血常规、生物学特征及疗效预后等探讨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样本率之间的差别,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儿的生存状况。结果:1.婴儿白血病类型、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87例婴儿急性白血病(infant acute leukemia,IAL)患儿中,53例为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nfant acute lymphoblast leukemia,IALL),均为 B 系,占 60.92%。34 例为婴儿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infant acute myeloid leukemia,IAML),占 39.08%,亚型以M5及M4较多。性别中男性共49例,占56.32%,女性共38例,占43.68%。其中53例IALL患儿中男性31例(58.49%),女性22例(41.51%);34例IAML中男性18例(52.94%),女性16例(47.06%),按淋系及髓系分组,两组性别比较无差异(P=0.611)。87例IL患儿中,中位年龄为238(172,335)天,其中53例IALL患儿中,中位年龄为238(158,331)天,34例IAML中,中位年龄为239(199,344)天,年龄按0-3、3-6、6-9、9-12月分四组,在淋系及髓系白血病中年龄分布无差异(P=0.847)。2.IALL与IAML患儿初诊血常规的比较。87例患儿中,47例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占54.02%,其中IALL23例,IAML24例。40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占45.98%,其中IALL30例,IAML10例,按淋系及髓系分组,IALL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IAML患儿更高(P=0.013)。63例外周血血红蛋白<90g/L,占72.41%,其中IALL43例,IAML20例。24例外周血血红蛋白≥90g/L,占27.59%,其中IALL10例,IAML14例,按淋系及髓系分组,IALL患儿初诊时外周血血红蛋白比IAML患儿更低(P=0.023)。39例外周血血小板<50×109/L,占44.83%,其中IALL31例,IAML8例。48例外周血血小板≥50×109/L,占55.17%,其中IALL22例,IAML26例,同样按淋系及髓系分组,IALL患儿初诊时血小板计数比IAML患儿更低(P=0.001)。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结果。(1)骨髓染色体。87例IL患儿中,8例患儿骨髓染色体检查未成功。79例患儿骨髓染色体检查,核型正常26例(32.91%),其中IALL18例,IAML8例。核型异常53例(67.09%)(43例假二倍体,10例超二倍体),其中IALL30例,IAML23例。按淋系及髓系分组,两组骨髓染色体核型正常与否无差异(P=0.280)。(2)基因检测。84例患儿行融合基因检查,发现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mixed lneage leukemia-rearranged,MLL-R)阳性者 41 例(占 48.81%),E2A/PBX1 3 例(3.57%),CBFβ/MYH11 3 例(3.57%),EVI1 1 例(1.19%),HOX11 1 例(1.19%)。对 IALL 及 IAML患儿MLL伙伴基因对比,发现MLL-AF4在IALL中阳性率较高(66.67%),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0)。(3)MLL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84例患儿行融合基因检查,MLL-R 阳性41例,MLL-R阴性43例,按照MLL-R基因阳性与阴性分组,对两组患儿白血病类型,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初诊时外周血常规及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发现MLL-R基因在IALL中阳性率高于IAML(P=0.012)。与其他年龄段相比,MLL-R基因在6-9月龄患儿中阳性率更高(P=0.025)。相比于MLL-R阴性,MLL-R阳性患儿肝脾肿大多见(P=0.03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MLL-R基因阳性患儿中更高(P=0.017)。骨髓染色体核型在MLL-R基因阳性患儿中多有异常(P=0.004)。4.疗效及预后。87例IL中,33例放弃治疗,54例患儿接受化疗,其中IALL组34例(62.96%),IAML组20例(37.04%)。两组患儿分别按照MLL-R基因阳性与阴性再次分组,对IALL组及IAML组MLL-R阳性与阴性患儿缓解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比较,发现在IALL组及IAML组中三者均无统计学意义(IALL组P值分别为1.000,0.201,1.000;IAML组P值分别为0.549,0.354,0.613)。对IAL、IALL、IAML患儿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及总生存率(overal survival,OS)分析,3 年 EFS 结果分别为(37.4±9.7)%、(39.4±11.8)%、(34.3±16.6)%,3 年 OS 结果分别为(53.0±9.3)%、(51.6±11.6)%、(56.1±15.6)%。结论:1.IAL患儿初诊时常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血红蛋白低、血小板计数低,且在IALL和IAML中有明显差异,在IALL患儿中表现更明显。2.按照FAB分型,IAML中M4、M5较多。3.MLL-R在IALL中阳性率明显高于IAML。其中MLL-AF4亚型在IALL中最多见。4.与MLL-R阴性相比,MLL-R阳性多发生于6-9月龄患儿,肝脾肿大多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骨髓染色体核型多有异常。5.本文IALL及IAML的3年EFS及OS均低于国外,提示我们IL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管贤敏[10](2018)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分析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复发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CLG-ALL-2008方案规范治疗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转归及预后,通过统计比较探索影响患儿生存期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438例新诊ALL患儿中,B前体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共376例(85.8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共62例(14.16%)。BCP-ALL中男女性别比为2.55:1,T-ALL中男女性别比为4.17:1,有显着性差异(P=0.001)。BCP-ALL患儿中位年龄为49个月,其中1岁以内1例、110岁328例、≥10岁47例;T-ALL患儿中位年龄为101个月,其中110岁43例(69.35%)、≥10岁19例(30.65%),二者年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23例BCP-ALL患儿(6.12%)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27例T-ALL患儿(43.55%)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有显着性差异(P=0.000)。337例BCP-AL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155例(45.99%)染色体核型异常;61例T-AL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检查,15例(24.59%)异常,有显着性差异(P=0.002)。345例BCP-ALL及61例T-ALL患儿接受了4种基因(ETV6/RUNX1,E2A/PBX1,BCR/ABL及MLL重排)检测,93例BCP-ALL患儿具有上述4种基因异常中的1种,T-ALL所有病例均为阴性,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2)。98例BCP-ALL患儿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未见纵隔肿块;62例T-ALL患儿中,60例患儿接受了影像学检查,其中40例(66.67%)合并纵隔肿块,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49例(92.82%)BCP-ALL患儿泼尼松反应敏感,39例(62.90%)T-ALL泼尼松反应敏感,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286例BCP-ALL患儿接受了第33天MRD检查,其中8例(2.80%)MRD为阳性;50例T-ALL患儿接受了第33天MRD检查,其中10例(20.00%)MRD为阳性,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44)。随访至2017年8月,29例(8.01%)BCP-ALL患儿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平均EFS及OS分别为75.94±2.61月和94.25±1.93月;21例(36.21%)T-ALL患儿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平均EFS及OS分别为53.50±6.62月和54.93±6.58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28例110岁患儿及48例<1岁或≥10岁以上患儿平均EFS分别为77.63±2.74月及57.55±6.76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1);平均OS分别为95.52±1.97月及73.77±6.1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35)。BCP-ALL中初诊白细胞计数小于100×109/L的患儿及初诊白细胞计数大于100×109/L的患儿平均EFS分别为76.90±2.66月和43.02±7.6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5);平均OS分别为95.10±1.93月和54.53±7.40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1)。93例进行基因检测的BCP-ALL患儿中,ETV6/RUNX1融合基因38例,BCR/ABL融合基因27例,E2A/PBX1融合基因18例,MLL基因重排(MLLr)10例,252例患儿四种基因无异常,其平均EFS依次为90.50±7.87月,47.62±9.56月,42.41±7.94月,18.78±6.34月和74.29±2.88月,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8例ETV6/RUNX1阳性患儿全部存活,其余各组平均OS依次为61.11±10.33月,58.23±6.10月,26.65±6.33月和92.76±2.04月,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376例BCP-ALL患儿中,362例诱导缓解第33天骨髓细胞学达完全缓解,14例未完全缓解,其平均EFS分别为76.82±2.61月和9.75±2.82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95.19±1.89月和10.25±2.5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286例BCP-ALL患儿进行诱导缓解第33天MRD检测,278例MRD<10-2的患儿与8例MRD≥10-2患儿的平均EFS分别为65.98±1.93月和22.00±6.81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76.56±1.40月和33.06±8.7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T-ALL中,40例合并纵隔肿块的患儿及20例初诊无纵隔肿块的T-ALL患儿平均EFS分别为41.12±7.48月及71.07±11.38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39);平均OS分别为42.52±7.48月及73.61±11.13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47)。39例泼尼松反应敏感的患儿及23例反应不敏感的T-ALL患儿平均EFS分别为69.20±8.25月及22.47±6.05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平均OS分别为71.96±8.12月及22.68±5.69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0)。62例T-ALL患儿中,50例患儿行诱导缓解第33天MRD检测,40例MRD<10-2与10例MRD<10-2的患儿平均EFS分别为44.48±5.99月及17.20±8.1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7);平均OS分别为46.59±5.93月及20.11±8.74月,二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3)。对BCP-ALL及T-ALL患儿EFS和OS的影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危险度分组是影响BCP-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否合并纵隔肿块以及第33天MRD水平是影响T-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相比同期收治的BCP-ALL患儿,T-ALL患儿中男性、年长儿、高白细胞计数、合并纵膈肿块比例均显着增加而BCP-ALL常见的重现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及融合基因均未见;泼尼松反应敏感性、诱导缓解第33天MRD、EFS以及OS均显着劣于BCP-ALL患儿。年龄、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特定基因异常、诱导缓解第33天骨髓细胞学及MRD结果对BCP-ALL患儿EFS及OS均有显着性影响;危险度分组是影响BCP-ALL患儿E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纵隔肿块、泼尼松反应、第33天MRD监测结果均影响T-ALL患儿EFS和OS;是否合并纵隔肿块以及第33天MRD水平是影响T-ALL患儿EFS及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无痛胃镜,研究儿童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上消化道粘膜损伤情况及病理特征;研究ALL患儿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预防及治疗用药在ALL患儿化疗中上消化道粘膜损伤保护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129例初诊ALL患儿临床、实验室资料,在化疗前行无痛胃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随机选择预防或治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用药方案;在VDLDex诱导缓解化疗后再次复查无痛胃镜,评估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变化及疗效。结果:通过无痛胃镜发现129例确诊ALL患儿中,107例(82.94%)在化疗前即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其中101例有胃部粘膜损伤,11例有食道粘膜损伤,51例有十二指肠球粘膜损伤。22例化疗前无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患儿中,6例接受预防用药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过程中接受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进行胃肠道粘膜损伤的预防,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复查无痛胃镜,结果发现3例患儿发生新的上消化道粘膜损伤,3例患儿保持无病变状态;16例患儿拒绝预防用药,在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接受无痛胃镜复诊,15例发生新发上消化道粘膜损伤,仅1例患儿保持无病变状态。两组患儿上消化道损伤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46)。对于化疗前已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ALL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后复查无痛胃镜,接受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协同/不协同康复新液治疗的ALL患儿较不接受治疗的患儿上消化道粘膜损伤总体转归显着提高(P=0.002),好转率上升(P=0.003)而进展率下降(P=0.001)。使用康复新液对不同药物总体疗效以及患者病变改善率并无显着影响(P均>0.05),但康复新液可显着降低病变进展率(P=0.049),降低病变进展风险(OR=0.737,95%CI:0.552-0.983)。对于使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的患儿,康复新液对总体疗效、好转率、进展率均无显着改变(P均>0.05),而对于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的患儿,康复新液可以有效提高总体疗效(P=0.013)、好转率(P=0.011,OR=2.398,95%CI:1.229-4.695)并显着降低病变进展率(P=0.044,OR=0.500,95%CI:0.284-0.880)。结论:多数ALL患儿在化疗前即存在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化疗可导致损伤加重,建议常规给予西咪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治疗,有条件者建议化疗前予以无痛胃镜检查。对化疗前已出现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初诊ALL患儿,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能有效治疗上消化道粘膜损伤,减少化疗导致的病变进展;康复新液可以显着降低粘膜损伤的进展率,对于奥美拉唑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二、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患儿12例临床和实验室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患儿12例临床和实验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操作步骤
        2.3.1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3.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3 逆转录合成c DNA
        2.3.4 定量PCR检测FUT4 基因表达水平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FUT4 基因及内参基因ABL荧光定量PCR结果鉴定
    3.2 110 例ALL患者的临床特征
    3.3 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 基因在ALL中的表达水平
    3.4 FUT4 基因高低表达的临床特征
    3.5 FUT4 基因表达水平与预后
第4章 讨论
    4.1 细胞表面糖链的作用及其在白血病中的影响
    4.2 岩藻糖基转移酶在肿瘤中的作用
    4.3 岩藻糖基转移酶IV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
    4.4 岩藻糖基转移酶IV影响肿瘤预后的机制研究
    4.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6 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2)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淋分型体系及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第19天MRD
    2.3 第46天MRD
    2.4 MRD转阴时间
    2.5 治疗效果
    2.6 不同初诊条件对MRD及预后的影响
    2.7 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对MRD及预后的影响
    2.8 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Ph+ALL与MRD及预后
    2. 初诊WBC计数与MRD及预后
    3. T-ALL与MRD及预后
    4. 初诊年龄与MRD及预后
    5. 治疗相关性死亡
    6. 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
结论
论文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分层的研究进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相关检查
        2.3.1 骨髓检查
        2.3.2 .抽血检查
        2.3.3 影像学检查
        2.3.4 脑脊液检查
        2.3.5 其他检查
    2.4 危险程度分组
        2.4.1 (一)根据临床危险度分型
        2.4.2 (二)根据微小残留病(MRD)危险度分型
    2.5 治疗
        2.5.1 化疗方案选择
        2.5.2 支持及辅助治疗
        2.5.3 资料收集
    2.6 疗效评估
        2.6.1 复发
    2.7 随访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3.1.3 早期治疗疗效评估及危险度分层
        3.1.4 复发及死亡
    3.2 生存分析
    3.3 临床资料各因素对ALL疗效的影响
    3.4 根据免疫分型分组预后比较
    3.5 依据融合基因结果分组进行预后比较
    3.6 根据染色体结果分组预后比较
    3.7 根据危险度分组预后比较
    3.8 根据早期治疗反应结果
    3.9 患儿预后分析
        3.9.1 影响ALL患儿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3.9.2 影响ALL患儿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性别与预后
    4.2 年龄与预后
    4.3 初发白细胞水平与预后
    4.4 初诊血小板水平与预后
    4.5 初诊乳酸脱氢酶数值数值与预后
    4.6 骨髓幼稚细胞比例与预后
    4.7 MICM与预后
    4.8 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
    4.9 危险度分组与预后
    4.10 复发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IKZF1基因缺失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KZF1基因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应用RNA-seq初步研究MLL重排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MLL基因重排儿童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87例婴儿白血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病例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治疗方案
    4. 疗效评估
    5. 随访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婴儿白血病类型、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
    2. 初诊时血常规
    3.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结果
    4. 疗效预后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患儿12例临床和实验室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岩藻糖基转移酶FUT4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叶瑶. 南昌大学, 2021(01)
  • [2]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D]. 褚苗.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D]. 张玉霞. 山东大学, 2020(02)
  • [4]18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预后观察[D]. 陈炯. 南昌大学, 2020(08)
  • [5]IKZF1基因缺失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征及预后影响[D]. 王龙. 郑州大学, 2020(02)
  • [6]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陈茜.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CD123和CD58在儿童B-ALL骨髓微小残留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丽. 山东大学, 2019(02)
  • [8]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与研究[D]. 孙伊娜. 苏州大学, 2019(06)
  • [9]87例婴儿白血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闫敬敬.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因素及上消化道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D]. 管贤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12例正常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临床及实验室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