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几点看法

关于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几点看法

一、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郭沛宇[1](2021)在《广播电视行业商用密码应用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向着网络化、数字化转变,由此对节目录制、传输、播放等环节提出了新的安全要求。密码技术作为安全防护的核心关键,是网络空间安全保障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为节目安全播出和网络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李昕冉[2](2021)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突破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如火如荼,复杂多样的发展环境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不仅拥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新,从新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但是在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业出现了一系列消极倾向,推动着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更新和调整,因此也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现如今,广播电视业对于我国传媒业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其权威性和特殊性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但我国近年对广播电视业的规制政策缺乏全面详尽的梳理和研究分析。对此,本论文运用与政府规制相关的媒介管理学、媒介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部分政策以及规制效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2002年后政府规制的政策案例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效果;运用比较分析法梳理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分析出我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征与必要性,明确政府在广播电视业的定位,从而进一步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实践提供一些宏观的理论支持和微观的实践意见。

周璇[3](2021)在《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商品消费与文学审美接受是文学消费活动的两个纠缠不已的历史属性。不同的文学生产、媒介技术与文化语境条件下,这两个历史属性呈现为不同状态,并构成不同的属性关系。在这种属性状况与属性关系的历史作用下,文学消费以其对广义的文学生产活动的参与不断影响着文学活动的历史状况。而从文学媒介演化、文化语境变迁的历史条件角度探索这两个属性状况及属性关系状况,是文学理论有待展开的论题。文学消费奠基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基于文学生产活动的生产一般性与艺术特殊性辩证统一而获得了文学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辩证统一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二重性也体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创造”观念批判和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的理论视域中。文学消费二重性也受到文学媒介的建构,并随着文学媒介演进而呈现出历史转化的文化实践面貌。因此,文学消费问题需要从历史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视角展开探讨。现代文学消费现象是在15世纪印刷媒介普及、文化进入现代阶段的历史前提下展开的。19世纪,随着文学生产的繁荣、印刷媒介的加速发展,在相对自主化的文学场域的建构中呈现出了文学商品消费与文学审美接受辩证统一的二重性面貌。20世纪,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的具有媒介化特征的面向大众文化需求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大众文化。由于大众文化在其媒介化特征中显示出了朝着符合人性化媒介趋势的媒介融合方向发展的特征,因此,大众文化又可以表述为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在大众文化全面展开的阶段,它所依赖的电子媒介挤压了印刷媒介的生存空间,并强化了文学消费中的商品消费要素及其经济秩序,导致文学消费呈现出了二重性的对立态势。商品消费要素受到强化的文学消费于是作为一个问题被凸显了出来,并由此进入了理论研究视野。新世纪,数字媒介的普及与由其驱动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开启,将大众文化推进到了媒介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出现的数字化亚文学消费与传统的印刷媒介文学消费构成了文学消费的新旧两种形态。新的数字化亚文学消费因其文学产品形态中物质载体的消失而呈现出了二重性融合的态势。传统印刷文学消费则继承并延续了之前大众文化电子媒介阶段的二重性对立态势。新世纪的文学消费活动由此呈现出了二重性融合态势及其对立态势并存的二重分化状况,并以此向文学消费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学消费的二重分化状况影响着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的文学发展:两种文学消费形态的分化使文学场域转化为由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与印刷文学场域构成的复合性结构;媒介融合进程中文学消费的泛媒介化趋势推动了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导致了前印刷媒介阶段的文学交往功能的数字化复兴。同时,印刷文学场域与数字化场域中的两种文学消费活动形态也在发展中显示出了大众文化趣味的感性趣味强化与日常趣味趋同化的问题。由于前者是90年代大众文化电子媒介阶段文化消费二重性对立态势延续的结果,后者是新世纪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的产物,因此,这些媒介融合阶段的大众文化趣味问题所带来的非理性、“媚俗”等文学消费道德问题,就在贯穿始终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与新世纪叠加的消费意识形态的强化下,显示为90年代以来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中的文学消费中的道德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立足于历史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在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历史转化与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去建构文学消费的新理性与新感性。

魏兵[4](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黄艾[5](2021)在《中国基层媒体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反思》文中提出通过对中国基层媒体制度改革的纵向历史考察,勾勒了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同轨演进的广电产业化进程,在经纬交织的脉络中,通过政策分析,追寻广电产业化的制度来源和历史轨迹,探讨了广电业从"公益属性"到"产业属性"的变迁,分析广电与市场双向联姻的传播商品化过程,以及广电业通过广告经营、节目市场交换等多元化经营实现从产业化发展到商品经济的华丽转身,以反思当下方兴未艾的县级融媒体建设。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初心"和"使命"是打造新时代基层宣传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平台,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与实施,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徐菁[6](2020)在《智媒时代广播电视制播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媒体的生态和业态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的科技在媒体行业广泛使用,我国逐步迈入智媒时代。智媒时代中,以广播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环境发生显着变化。适应全新的媒介环境,调整改革行业内不适应新形势的机制体制是必然之举。本研究以广播电视制播体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制播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及改革方向。文章阐述了智媒体的定义和特征,并分析了智媒时代广电业制播体制创新的环境,重点从智媒体发展对传媒业的宏观影响、广电媒体在智媒时代的深刻变革等等方面进行剖析,为广播电视制播改革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对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过程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积极作用,剖析当前我国制播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在智媒时代我国广电制播经营创新探索。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未来制播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实践佐证,总结这些实践并对之进行理论思考,将有助于科学建构制播体制。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在新的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制播体制应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契机,坚持舆论导向掌握播出权的思考。

傅芳[7](2020)在《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困境及变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体融合推动媒体领域供给侧改革,为新时代媒体内容建设注入活力。掌握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实现媒介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政策的同步改革与创新。现代社会治理与新闻传播子系统密不可分,媒体融合拓展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延伸全媒体传播体系,对治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我国媒体融合理念的具体目标与内涵,体现了新时期媒体治理发展观。中国主流媒体在实践和创新自身管理经验总结,从“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新媒介的背景下实现了传播理念的飞跃发展,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国家战略在各级政府的具体实施,不仅从顶层设计强化理念方法创新,而且需要多方面衔接融通,多元共治及互动共享。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从深层次来看,传统媒体的行业思维和传播理念的局限;事业与产业的纠结,新兴媒体市场的阻隔;结构重组、体系再造,融合能力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平台再造、流程优化和集成开发仍存在差距;管理粗放、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事与薪酬创新滞后等体制机制障碍。本文认为,在我国社会转型进入矛盾凸显、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的现实环境下,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转型发展的本质特征,不仅要把握媒体发展的规律,准确研究媒体发展的走向和变化,而且在攻坚克难的转折点上,媒体机构身份的重新界定,风险感知与协同治理的媒体角色定位,合理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重利益关系,最终实现与现代社会治理规制和治理理念的有机融合。本文从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融入相关思考,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束缚其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长效规制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结构性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及路径方法,提取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推广价值,创造出适应于自身的结构性和体制性模式。

卞红全[8](2019)在《“三网融合”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三网的技术、功能以及业务等出现融合的趋势,不仅是技术发展对广播电视系统提出的转型要求,更是国家层面着力推动的一项信息整合发展政策。“三网融合”在广电系统的落地离不开科学、有序的体制机制,构建“三网融合”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三网融合”有序推进的重要因素。当前,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这种媒介大环境下,本文通过剖析“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运行机制,以期探究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转型突围策略。本文运用定位理论、管理机制理论、组织理论等管理学和营销学理论等,对广电媒体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PEST分析模型角度对“三网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了剖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广电媒体存在机构行政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滞后、内容建设乏力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在当前全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只有打破体制机制桎梏,以市场为导向,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从构建科学营运机制、架构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品牌平台、建立产业链接等方面着手,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三网融合”趋势,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

张世定[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窦金启[10](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二、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广播电视行业商用密码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密码在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密码工作,大力推动商用密码在全行业应用
三、密码与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一)自主创新突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商用密码应用核心关键技术
    (二)自主创新产业化推进机制,实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商用密码应用技术与标准国内外产业化同步推进
    (三)积极推进我国自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商用密码应用技术标准国际化,占领国际标准高地
    (四)研究突破基于人工智能的密码应用侧信道分析技术,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商用密码应用攻防能力,筑牢安全防线
四、推进密评工作,筑牢行业安全防线
五、结束语

(2)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文献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一、规制与政府规制
    (一)规制概述
        1.规制的含义
        2.规制的分类
        3.规制与监管的区别
    (二)政府规制概述
        1.政府规制含义
        2.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发展特征及必要性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历史变迁
        1.完全行政控制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1978年)
        2.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991年)
        3.改革突破阶段: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91年-2000年)
        4.整体布局推进阶段: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行(2002年-)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发展特征
        1.毫不动摇的意识形态特征
        2.与时俱进的产业特征
        3.自我调整与改革的发展特征
    (三)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1.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特殊性
        2.顺应媒介市场化的需求
        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规制需要
        4.技术变革对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冲击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的基本格局及规制主体
    (二)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背景
    (三)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消极倾向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政府规制总体表现
四、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规制的实例研究
    (一)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限广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广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广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政府的经济性规制——以“明星限薪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明星限薪令”政策梳理
        2.基于“明星限薪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社会性规制——以“限娱令”为例
        1.2002年后中国广播电视业“限娱令”政策梳理
        2.基于“限娱令”的政府规制效果
五、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一)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的问题
        1.政府规制能力不足与规制低效
        2.内容规制松紧失度
        3.规制手段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业政府规制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路径
        1.提高规制政策的效力等级,健全广播电视法制体系
        2.创新内容规制手段,建立内容规制框架
        3.强化互联网融合规制思维,适应技术变革新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学消费问题的提出
        1.1.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问题
        1.1.3 “文学消费”的界定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学消费问题的研究历程
        1.2.2 国内文学消费问题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奠基于文学生产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1 奠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1.1 文学生产的二重性:一般生产与特殊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2.1.2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互构
        2.1.3 文学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的辩证统一
    2.2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创造”批判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2.1 “艺术创造”观念对文学消费问题的遮蔽
        2.2.2 “艺术创造”观念的批判与“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
        2.2.3 “艺术创造”批判中间接呈现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3 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视域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2.3.1 “有限生产次场”中作为审美接受的文学消费
        2.3.2 “大生产”场中作为商品消费的文学消费
        2.3.3 统一于文学场域二重结构中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第3章 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媒介建构及其历史转化
    3.1 建构于文学媒介的文学消费二重性
        3.1.1 受到文学媒介形塑的文学审美接受
        3.1.2 受文学媒介制约的文学商品消费
        3.1.3 见于文学媒介的商品消费与审美接受的辩证统一
    3.2 媒介变迁中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历史转化
        3.2.1 印刷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辩证统一
        3.2.2 电子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对立态势
        3.2.3 数字媒介阶段文学消费二重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4章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与文学消费
    4.1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
        4.1.1 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
        4.1.2 生产社会化的大众文化
        4.1.3 在社会化生产中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
    4.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现象
        4.2.1 大众文化启幕前的80 年代:二重性被建构的文学消费
        4.2.2 大众文化全面展开的90 年代:二重性呈对立态势的文学消费
        4.2.3 大众文化进入媒介融合阶段的新世纪:二重性对立、融合的文学消费
第5章 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二重性分化的文学消费对文学的影响
    5.1 文学消费的形态分化与文学场域的结构变迁
        5.1.1 数字化文学消费推动数字化亚文学繁荣发展
        5.1.2 亚文学繁荣发展催生出数字化文学亚场域
        5.1.3 文学场域成为印刷文学场域与数字化文学亚场域组成的复合结构
    5.2 文学消费的泛媒介化趋势与数字化亚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
        5.2.1 媒介融合使数字化亚文学产品形态呈现泛媒介化趋势
        5.2.2 数字化亚文学消费泛媒介化发展推动文学生产的产业化变迁
    5.3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与文学活动的功能变迁
        5.3.1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中二重性融合态势消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时空距离
        5.3.2 时空距离的消弭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得以进行直接的、双向的交流
        5.3.3 直接的、双向的媒介交流复兴并发展了口头文学的交往功能
第6章 大众文化媒介融合阶段文学消费中的文化趣味变迁
    6.1 印刷文学场域:文学消费二重性对立态势中的大众感性趣味强化
        6.1.1 在大众生产与媒介化特征中建构的大众文化感性趣味
        6.1.2 文学商品消费性质强化趋势中大众感性趣味的强化
    6.2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文学消费二重性融合态势中大众日常趣味的趋同化
        6.2.1 在数字化媒介融合进程中凸显的大众文化日常趣味
        6.2.2 文学接受体验同质化趋势中大众文化日常趣味的趋同化
第7章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道德建构
    7.1 文学道德
        7.1.1 文学道德的定义
        7.1.2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道德取向问题
    7.2 见于二重性分化的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道德取向:非理性与“媚俗”
        7.2.1 印刷文学场域:文学消费感性化趣味的大众文化道德非理性取向
        7.2.2 数字化文学亚场域:文学消费日常趣味的大众文化道德“媚俗”取向
    7.3 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消费的道德建构:新理性与新感性
        7.3.1 在文学消费的大众文化历史转化中建构文学消费的新理性
        7.3.2 在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建构文学消费的新感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国基层媒体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共识重塑:公益属性的突破
三、 制度许诺:产业属性的确立
四、 逻辑转向:传播商品化
五、 价值反思:中国基层媒体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6)智媒时代广播电视制播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现状
        2.2.1 概述
    2.3 关于制播分离发展现状的研究
        2.3.1 制播分离改革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2.3.2 深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的研究
    2.4 智媒发展趋势下的广电制播体制研究成果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2.4.3 本文的创新性
    2.5 研究途径及方法
第3章 智媒体的概念阐述及发展现状
    3.1 智媒体的定义
    3.2 智媒体的特征
    3.3 广电媒体智能化发展简述
第4章 智能技术对广电业制播体制创新的影响分析
    4.1 智媒体发展对传媒业的宏观影响
        4.1.1 重构媒体生态
        4.1.2 重构传播流程
        4.1.3 推动内容生产变革
    4.2 广电媒体在智媒时代的深刻变革
        4.2.1 媒体融合进程加速
        4.2.2 媒体管理面临新挑战
        4.2.3 广电业产业经营模式悄然变化
        4.2.4 适配智媒的人才稀缺
第5章 智媒视阈下我国广电业制播体制变化及问题分析
    5.1 我国广电业制播改革过程简要回顾
        5.1.1 规模偏小试行阶段(1958—1999)
        5.1.2 制播禁止与探索期(2000—2008)
        5.1.3 “新制播分离”(2009—2013)
        5.1.4 媒体融合时代的制播体制改革(2014—至今)
    5.2 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积极作用
        5.2.1 调整传媒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5.2.2 推动网络视频新媒体布局内容制作
        5.2.3 促进台网深层互动
    5.3 制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现有机制束缚广播电视生产力
        5.3.2 广电媒体发展不均衡
        5.3.3 视听播出权出现迁移
第6章 智媒时代我国广电制播体制改革方向及途径分析
    6.1 我国广电制播体制改革方向新探索
        6.1.1 按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推进广电制播管理
        6.1.2 以分类改革推进制播体系建设
        6.1.3 顺应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持续推进制播变革
        6.1.4 守住传播权坚守舆论主阵地
    6.2 我国广电制播体制改革途径探索
        6.2.1 丰富传播渠道,拓展经营思路
        6.2.2 升级合作模式,拓宽营收途径
        6.2.3 立足内容制作,增强资本运营能力
        6.2.4 跨界合作,引流增量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困境及变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广电媒体融合释义及理论基础
    1.1 广电媒体融合释义
        1.1.1 广电媒体融合基本概念
        1.1.2 广电媒体融合的意义
    1.2 媒体融合理论基础
第2章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现状
        2.1.1 机构融合:机构重组
        2.1.2 职能融合:集团化发展
        2.1.3 平台融合:融媒体中心建设
    2.2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各级媒体自身能力差
        2.2.2 各级媒体协同机制不健全
        2.2.3 “三网融合”的体制藩篱
第3章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的政策引导不规范
        3.1.1 多头管理
        3.1.2 融合法律界限模糊
        3.1.3 政策模糊和制度障碍
    3.2 市场力量的驱动不足
        3.2.1 资源配置的非优化组合
        3.2.2 考核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3.2.3 封闭化运行机制难以满足新媒体发展需求
    3.3 社会力量的监管不力
        3.3.1 媒介服务公共性的缺失
        3.3.2 缺少行业自律制度的约束
第4章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变革路径
    4.1 建构合理的监管体制
        4.1.1 调整监管机构的权责关系
        4.1.2 建立健全融合监管法规
        4.1.3 政策的延续完善和制度设定
    4.2 建构完备的市场体制
        4.2.1 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发展模式
        4.2.2 构建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
        4.2.3 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重构
    4.3 建构协同的社会自治体制
        4.3.1 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4.3.2 行业自律体系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8)“三网融合”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三网融合”概述
    2.2 广播电视媒体
        2.2.1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2.2.2 广播电视专业化
        2.2.3 频道制
    2.3 PEST分析模型
    2.4 定位理论
    2.5 管理机制理论
    2.6 运行机制理论
    2.7 成本管理理论
第三章 “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媒体宏观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科技环境分析
第四章 “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媒体管理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机制发展历程
        4.1.1 初建时期(1949 年—1977 年)
        4.1.2 改革转型期(1978 年—1991 年)
        4.1.3 改革探索期(1992 年—2002 年)
        4.1.4 改革深化期(2002 年至今)
    4.2 未来几年IPTV用户发展前景预测
    4.3 我国广电媒体管理机制的显着特征
    4.4 当前广电媒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机构行政化
        4.4.2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经验
        4.4.3 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滞后
        4.4.4 内容建设乏力
        4.4.5 成本管理效能较低
第五章 “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媒体管理运行对策措施
    5.1 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5.1.1 进行产权改革,明确市场竞争主体
        5.1.2 开放合作,构建多元经营结构
    5.2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5.2.1 构架科学的组织层级
        5.2.2 构建科学的频道权责利体系
        5.2.3 推进科学的制播分离
    5.3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5.3.1 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5.3.2 规范人才引进机制
    5.4 提升内容管理水平
        5.4.1 着力提升广播电视媒体舆论引导力
        5.4.2 强化广播电视的定位理念
        5.4.3 加强广播电视媒体品牌建设
        5.4.4 充分挖掘运用市场需求
        5.4.5 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产业链
    5.5 加强成本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三网融合”是科学技术和媒体竞争格局日益多元化的产物
        6.1.2 “三网融合”需对广电媒体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6.1.3 “三网融合”可以缓解或解决广电媒体存在的问题
        6.1.4 “三网融合”要真正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对策措施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播电视行业商用密码应用实践[J]. 郭沛宇. 中国信息安全, 2021(08)
  • [2]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以2002年后的政府规制政策为例[D]. 李昕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走向媒介融合的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消费[D]. 周璇. 辽宁大学, 2021(02)
  • [4]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中国基层媒体制度改革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反思[J]. 黄艾.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智媒时代广播电视制播体制创新研究[D]. 徐菁. 南昌大学, 2020(03)
  • [7]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困境及变革路径研究[D]. 傅芳. 山西大学, 2020(04)
  • [8]“三网融合”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管理运行机制构建[D]. 卞红全.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1)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10]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关于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