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冷凝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一、凝汽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分析及其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严波[1](2021)在《600MW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文中认为火电机组仍然是我国的主力发电机组,其中冷端系统的运行状况对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火电企业的效益。因此对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进行运行优化的研究,保证冷端系统在最优的状态下运行,对提高火电机组的经济性能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某600MW火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围绕冷端系统模型的建立和运行优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建模方面分别建立汽轮机微增功率模型、凝汽器变工况特性模型、循环冷却塔模型、循环水泵系统模型、汽轮机-凝汽器耦合模型、凝汽器-冷却塔耦合模型,最后建立冷端系统优化模型。在凝汽器变工况特性建模中,针对传统的凝汽器变工况特性建模方法因运行一段时间后凝汽器设备老化、污染结垢等导致凝汽器压力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问题,提出基于凝汽器历史运行数据的RBF神经网络凝汽器变工况压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最大相对误差为2.06%,平均相对误差为0.65%,可以很好的预测凝汽器压力;在循环冷却塔出口水温计算模型中,针对计算过程中的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以迭代法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冷却塔出口水温的有解条件,唯一解条件,分析迭代法存在的缺点,提出了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求解循环冷却塔模型,该算法可以避免传统迭代算法求解过程中出现的迭代时间长、对迭代步长和阈值有较高要求等问题,计算结果与传统算法对比,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的计算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在循环水泵系统建模中,针对两台不同型号的循环水泵并联中存在的最优组合问题,使用多种群遗传算法求解循环水泵在高效工作区下运行的最优组合对应的运行参数,并对比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循环水泵耗功,得到在不同的流量下循环水泵耗功最小的泵运行组合方式。在冷端系统运行优化方面,将运行分为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行。在安全运行方面,研究了在不同的变工况时汽轮机排汽压力变化范围和循环冷却水流量的调节范围,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偏高时,需要注意控制循环冷却水的最小流量,在环境温度偏低时需要注意控制循环冷却水的最大流量;在经济运行优化方面,建立了经济运行下的优化目标函数-经济效益,并将优化结果与净微增功率法比较分析,获得在不同负荷率、不同环境温度下对应的最优运行参数,并根据该机组的年负荷曲线及气象资料,对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后,年度经济效益可达百万元。

李纪昌[2](2021)在《蒸发式凝汽器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在电力、冶金和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经济,因此找到一种高效节能的换热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蒸发式凝汽器采用的是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具有节能、结构紧凑和维修方便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对其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搭建了蒸发式凝汽器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性能测试实验台,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对1.6D管间距下逆流式蒸发式凝汽器的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规律,然后对比了顺流和逆流,1.3D和1.6D管间距条件下蒸发式凝汽器的空气流动阻力和传热传质性能。得到的实验结论如下:(1)蒸发式凝汽器的管束阻力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速呈上升趋势,随喷淋密度的增大而缓慢增大;与喷淋密度相比,迎面风速对管束阻力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实验条件下,逆流时的管束阻力比顺流时大4.8%,1.3D管间距时的管束阻力比1.6D管间距时大18.6%。(2)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会显着影响蒸发式凝汽器的传热传质性能,随着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的增大,换热量、显热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均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趋势;本文实验条件下,得到最佳喷淋密度和迎面风速分别为0.093kg/(m·s)和3.51m/s。(3)与顺流流型蒸发式凝汽器相比,逆流流型蒸发式凝汽器的换热量、显热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分别平均增大5.1%、17.7%和10.2%,综合传热传质性能更优;与1.3D管间距的蒸发式凝汽器相比,1.6D管间距的蒸发式凝汽器换热量平均增大10.3%,显热传热系数平均减小13.3%,传质系数平均增大26.1%,综合传热传质性能更优。本文为蒸发式凝汽器系统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研究结果对蒸发式凝汽器的设计和优化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国洋[3](2021)在《汽轮机混合式凝汽器冷却水雾化喷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人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汽轮机排汽冷凝过程中排汽潜热被循环冷却水带走,这部分热量没有被利用造成了汽轮机冷端损失,这是造成火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具备条件的热电厂中可以应用混合式凝汽器对汽轮机排汽进行热回收,混合式凝汽器中除盐冷却水经过喷头雾化后喷入冷却汽轮机排汽,除盐冷却水充分雾化对提升汽水混合换热效果很重要。本文研究一种能将大量系统补充除盐水雾化的喷头,该喷头用于混合式凝汽器中。通常喷头流量越小、进口压力越高并在压缩气体辅助下可以容易实现对水的充分雾化。而对于大流量、低进口压力、单流体运行条件的喷头要想实现对水的充分雾化则很困难。本文通过对各种混合式换热器及水雾化技术的研究后,最终将喷头结构形式定为7孔旋流结构并对其展开研究。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混合凝汽器运行工况需求采用多个喷头组合以满足不同喷水量需求,应用经验系数法初步计算出喷头上喷嘴的关键尺寸;借助Solidworks软件建立喷嘴流道三维模型;在Fluent中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选用多相流VOF方法进行边界条件设定及迭代计算;在CFD-Post中对数值计算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在实验平台上测试喷头的流量、雾化角、喷雾直径、喷雾速度、雾化颗粒度数据;根据测试数据进行混合式凝汽器理论换热计算并对比分析凝汽器实际运行数据。此喷头解决了低压力大流量冷却水不易充分雾化的难题,该喷头无需压缩气体辅助雾化即可在1bar~5bar低进水压力下正常工作、最大流量达38t/h、具有130°~140°的雾化角、喷雾覆盖范围广、颗粒分布均匀,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能达到比普通喷头更好的雾化性能,在实际应用时实现了良好的汽水换热效果。文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结构、不同介质、不同使用环境的喷头拓展研究提供借鉴。

鲍旭东,陈锋,刘恒,刘强[4](2021)在《核电站凝汽器设备运行性能监督及诊断分析》文中提出发电厂热力循环中的凝汽器及循环冷却水系统,是保证汽轮发电机组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设备。在汽轮发电机组的实际运行中,由于凝汽器压力变化受到蒸汽热负荷、冷却水进水温度、流量,以及真空系统严密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运行人员无法通过凝汽器运行压力、温度等直接监测数据来分析判断设备运行性能的好坏。本文依据制造厂家提供的凝汽器特性曲线,通过对某一核电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考虑实际运行中海水温度变化引起的凝汽器的变工况运行,提出了凝汽器冷却水温升、传热端差和运行压力等设备运行性能指标参数的基准曲线的确定方法。利用基准曲线可方便获取凝汽器设备运行性能指标参数的应达值,为凝汽器性能变化趋势分析及设备故障原因和诊断提供依据。在核电机组实际运行中,快速识别设备实际运行状态是否偏离设计工况,及时查找凝汽器设备性能劣化原因和处理设备故障,对于保障机组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崔达[5](2021)在《适用于变工况的凝汽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型能源高速发展,但火力发电虽继续占居主导地位,随着部分区域存在严重的窝电现象,不得不配合新型能源来进行调峰。因此,对于火电机组在不同工况的运行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凝汽器作为最重要的辅机之一,其冷凝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机组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凝汽器应能更好的适应机组的变工况,维持理想的真空度,保证机组安全可靠的运行。本文基于此情况,详细的研究了在变工况下凝汽器的运行状态,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造设计。本文首先通过对600MW汽轮机组的变工况凝汽器性能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该机组凝汽器目前存在当机组运行负荷大于90%的工况时,凝汽器的真空度达不到设计值要求,影响机组的整体运行效率,需要进行优化改造。并由运行时长得知,该机组在90%的工况运行时间最长。因此,对该凝汽器的改造将以90%负荷540MW工况为主要设计方向,最终确定拟改造方案,将管材由原来的铜管换成经济性好、耐腐蚀性高的钢管,管径由原来的31.75mm改为29mm,管数由原来的21368根增加至25274,换热面积也从原来的35000m2加大到了37997m2。虽然机组运行在满负荷情况下的时间短,但设计仍应能够满足机组满负荷运行的安全经济性,通过计算,人为的增大循环水流量至70000m3/h可以增大传热系数,使凝汽器的冷凝效果能够满足机组满负荷的运行状况。利用数值模拟仿真软件ANSYS中的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对拟采用的设计改造方案进行模拟仿真,验证改造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结果显示,当机组运行在540MW工况下,凝汽器的真空度、凝汽器内部的蒸汽流场以及温度变化状况均符合机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条件。并对机组满负荷状态下,人为的提高凝汽器循环水流量,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从结果看出,虽然蒸汽在凝汽器内有蒸汽堆积的情况发生,但整体冷凝效果满足机组运行。因此,凝汽器在以90%工况为主要运行参数的改造条件下,通过人为的增加循环水流量,同样可以满足机组在满负荷工况下的运行,从而验证了凝汽器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谢岱良[6](2020)在《核电站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分析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凝器是核电站常规岛的重要设备之一,为确保核电站发电能力维持在设计标准,保证系统运营安全可靠,通过试验检测冷凝器运行过程中关键参数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为机组运行方式调整及检修提供技术决策依据。本文按照ASME PTC12.2要求,结合国内西南某沿海核电站冷凝器设备特点,选择冷凝器背压、循环冷却水温升、冷凝器端差、凝结水过冷度、总体传热系数、传热管清洁度、循环冷却水流量等参数作为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监测目标参数。在现有核电站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循环冷却水流量在线超声波测量装置精度无法满足热力性能精确评价的问题,对试验数据采集分析、循环水密度及比热容计算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冷凝器进出热力平衡原理,计算出排入冷凝器热负荷,通过测量循环水进出口温度,进而可计算出循环水流量,减少在线超声波流量测量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2.试验计算软件考虑引入TEOS-10海水热力学方程计算循环水密度和定压比热容,与原试验系统软件采用内插法计算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新方程可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分段拟合方式,对循环水流量及温度进行修正,拟合后的误差可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3.由于原试验系统需在试验数据采集结束后才能导出数据进行处理计算,通过采用IMP采集板件分散布置,使用DDE动态数据交换将试验数据录入到计算分析软件中,实现数据实时处理,避免由于测点数据异常导致试验失败。根据现场实验的结果分析冷凝器运行期间总体传热系数偏低的原因,提出改进方式。修改升版试验程序,更好的指导电站周期热力性能试验的开展。通过对试验结果偏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发现:循环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测量误差相差0.1℃,即能导致冷凝器循环水流量偏差约为1%。采用海水热力学方程TEOS-10对海水密度和定压比热容的计算结果表明:冷凝器压力测量误差为1mbar,可导致冷凝器实际传热系数K计算误差约1.7%,海水密度修正值小于0.005 kg·m-3。随机选取华南某核电基地6台机组数据各一次大修的历史数据,采用此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清洁度计算偏差最大仅为0.004。通过西南某沿海核电站1号机组第一次大修前后两次实验验证结果得知运行期间冷凝器总体传热系数较设计值偏低。依据实验数据分析主要原因为冷凝器背压偏高及冷却钛管清洁系数偏低。背压偏高可能与钛管束的布管方式不合理有关,而清洁系数受当地海水水质影响较大,且大修期间采用的高压水冲洗钛管方式对冷凝器清洁系数恢复效果不佳,改进方向应引入更先进的钛管清洁方式。本文研究结果在滨海核电站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实施及结果评价方面具有较好借鉴意义,可满足电站冷凝器运行调整及检修策略安排的需要。

王加勇,徐世明,代军科,张华芳[7](2020)在《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工程应用及其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国内某1 000 MW机组大修期间加装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在相同凝汽器热负荷和海水条件下,加装在线机器人清洗装置进行清洗后,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由改造前的3.13 kW/(m2·K)提高到5.19 kW/(m2·K);改造后凝汽器较改造前下降0.56 kPa,发电煤耗降低约1.24 g/kWh。机组正常运行后通过投切凝汽器在线冲洗装置再次验证了清洗装置的实用性。

旷仲和[8](2020)在《凝汽器端差替代清洁因数的解析算法及其修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以汽轮机凝汽器端差替代清洁因数的解析算法,推导了相关参数对凝汽器端差的影响并建立了修正计算方法。这为掌握凝汽器冷却水管内部脏污程度提供了不需额外投资的监测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机组经济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王加勇,邓德兵,赵清森,张鼎,杨杰[9](2020)在《基于热平衡法凝汽器性能在线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水流量的精确测量是凝汽器性能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前提,结合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某1000 MW火力发电厂为例,基于热平衡方法,采用在线数据,结合机组整体热力性能试验和制造厂提供的修正曲线,计算机组实际运行热耗率,反算凝汽器热负荷,进而计算凝汽器循环水流量,得到凝汽器性能指标。最后通过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热平衡方法与常规计算方法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算法的正确性。该算法计算过程简单,能满足在线凝汽器性能计算要求,可为凝汽器的热力性能在线计算提供便利。

皇甫泽玉[10](2020)在《移动式动力装置热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型核动力装置可以通过交通工具运输,为偏远地区或者海岛提供现实的、经济可行的能源保障;也可以作为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备用电源,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提供电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APROS平台建立移动式核动力转换装置仿真模型对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了蒸发器破裂、凝汽器真空破坏和循环冷却水阀门卡涩对系统的影响。基于APROS火电版中基本换热单元构建了核动力转换装置直流蒸发器仿真模型,通过B&W公司的直流蒸发器实验数据验证了选用六方程计算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的准确性;从传热和流动两个方面对直流蒸发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相区和两相区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曲线具有与实验曲线一致的传热特性;在蒸发器工作区间中获得的沿程、摩擦阻力系数与实验数据一致,为二回路完整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在不同负荷对构建的汽轮机、给水加热、冷端和辅助系统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与设计值误差达到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完整的核动力仿真系统进行稳态、变负荷和动态仿真试验;根据仿真结果,在不同负荷系统的主要参数与设计参数误差低于3%,在变负荷过程中各参数变化达到设计要求,在动态试验中各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理论分析一致,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建立了直流蒸发器破口模型,通过对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破口模型研究,表明了分布式破口模型更能准确反映实验参数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直流蒸发器换热管破裂位置和大小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破口漏量增加或者破口位置逐渐接近二次侧出口,使得蒸发器出口蒸汽流量和温度逐渐降低,湿度增加,易引发汽轮机水蚀,同时造成一次侧流量降低,堆芯冷却不足。建立了凝汽器漏汽故障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计算不凝性气体聚集对凝汽器真空、机组出力的影响;基于所建立的阀门卡涩故障模型,研究了阀门卡涩对系统控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阀门卡涩程度的增加,阀门响应时间延长,变工况后系统各参数波动的振幅越大,周期越长,控制品质和稳定性逐渐降低。

二、凝汽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分析及其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汽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分析及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600MW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端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冷端系统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机组冷端系统介绍及汽轮机微增功率模型
    2.1 机组冷端系统介绍
        2.1.1 研究对象
        2.1.2 冷端系统设备的设计参数
    2.2 汽轮机微增功率模型
        2.2.1 排汽焓值计算
        2.2.2 变工况热力过程计算
        2.2.3 排汽流量拟合
        2.2.4 模型验证
    2.3 汽轮机的功率背压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凝汽器变工况特性模型的建立及特性分析
    3.1 凝汽器概述
    3.2 凝汽器建模
        3.2.1 总体传热系数
        3.2.2 凝汽器进口水温
        3.2.3 循环冷却水温升
        3.2.4 凝汽器端差
        3.2.5 凝汽器模型
        3.2.6 误差分析
    3.3 模型改进
        3.3.1 RBF神经网络概述
        3.3.2 RBF神经网络模型
        3.3.3 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3.4 凝汽器变工况特性
        3.4.1 机组负荷率对凝汽器压力的影响
        3.4.2 凝汽器进口水温对凝汽器压力的影响
        3.4.3 循环冷却水量对凝汽器压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循环冷却塔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4.1 循环冷却塔概述
    4.2 循环冷却塔模型
        4.2.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4.2.2 冷却塔热力计算
        4.2.3 冷却塔空气动力计算
    4.3 循环冷却塔出口水温计算模型求解
        4.3.1 迭代法求解及解的分析
        4.3.2 迭代法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及存在问题
    4.4 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循环冷却塔出口水温计算模型
    4.5 循环冷却塔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循环水泵系统建模
    5.1 循环水泵系统概述
    5.2 循环水泵系统模型
        5.2.1 单台水泵的运行工况点
        5.2.2 单台水泵的效率及功率计算
        5.2.3 并联水泵的模型
        5.2.4 不同运行方式下循环水泵系统模型求解
    5.3 循环水泵系统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建模
    6.1 引言
    6.2 冷端系统优化模型
        6.2.1 四大设备模型
        6.2.2 汽轮机-凝汽器耦合模型
        6.2.3 凝汽器-冷却塔耦合模型
        6.2.4 冷端系统整体优化模型
    6.3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
        6.3.1 安全运行
        6.3.2 经济运行
        6.3.3 不同负荷率下的最优运行参数
        6.3.4 冷端系统运行优化经济效益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蒸发式凝汽器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蒸发冷却技术简介
        1.2.1 直接蒸发冷却
        1.2.2 间接蒸发冷却
        1.2.3 直接-间接蒸发冷却
        1.2.4 复合式蒸发冷却
    1.3 蒸发式凝汽器介绍
        1.3.1 蒸发式凝汽器的工作原理
        1.3.2 蒸发式凝汽器的优点
        1.3.3 蒸发式凝汽器的分类
    1.4 蒸发式凝汽(冷却)器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系统和装置介绍
        2.2.1 换热管和加热系统
        2.2.2 循环冷却水系统
        2.2.3 通风系统
    2.3 实验数据测量
        2.3.1 压差
        2.3.2 喷淋水量
        2.3.3 迎面风速
        2.3.4 温度
        2.3.5 湿度
    2.4 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2.4.1 实验步骤
        2.4.2 注意事项
    2.5 实验数据处理
        2.5.1 换热量计算
        2.5.2 管壁水膜传热系数计算
        2.5.3 空气水膜传质系数计算
        2.5.4 显热传热系数计算
    2.6 误差分析
        2.6.1 测量值的误差分析
        2.6.2 结果值的误差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逆流型蒸发式凝汽器热力性能研究
    3.1 实验方案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喷淋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 迎面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蒸发式凝汽器热力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4.1 顺流流型和逆流流型蒸发式凝汽器热力性能对比
        4.1.1 两种流型的管束阻力对比
        4.1.2 两种流型的传热传质性能对比
    4.2 1.6D和1.3D管间距蒸发式凝汽器热力性能对比
        4.2.1 两种管间距的管束阻力对比
        4.2.2 两种管间距的传热传质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汽轮机混合式凝汽器冷却水雾化喷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及提出
        1.1.2 凝汽器雾化喷头应用的技术背景
        1.1.3 冷却水雾化喷头用于汽轮机混合式凝汽器的意义
    1.2 国内外混合式凝汽器及雾化技术研究进展
        1.2.1 热电厂混合式凝汽器工作原理
        1.2.2 国内外水雾化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路线、创新点及研究步骤
        1.3.1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3.2 课题研究具体步骤
    1.4 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5 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2 喷头基本理论及旋流喷嘴的设计计算
    2.1 各种特色喷头及其应用介绍
        2.1.1 螺旋喷头
        2.1.2 双孔舌形喷头
        2.1.3 锥口旋流喷头
        2.1.4 藕根型旋流喷头
        2.1.5 碟形喷头
    2.2 旋流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
    2.3 雾化质量评价关键指标
        2.3.1 喷嘴流量
        2.3.2 流量系数
        2.3.3 雾化角
        2.3.4 雾滴直径
    2.4 雾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2.5 旋流喷嘴结构尺寸设计方法
    2.6 旋流喷嘴主要尺寸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况
        3.1.1 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3.1.2 传统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及CFD数值模拟比较
    3.2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3.3 控制方程的离散
    3.4 湍流模型
    3.5 多相流计算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喷嘴CFD模型建立及求解
    4.1 数值计算分析过程与步骤
        4.1.1 数值计算分析
        4.1.2 数值计算求解方案
        4.1.3 数值计算求解过程
    4.2 喷嘴网格划分
        4.2.1 几何模型设定处理
        4.2.2 流体域网格划分
    4.3 喷嘴CFD求解计算
        4.3.1 边界条件及控制参数设置
        4.3.2 方程离散及求解方法
        4.3.3 FLUENT网格检查与完善
        4.3.4 仿真计算收敛性判断
    4.4 本章小结
5 喷嘴流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1 雾化喷嘴仿真概况
    5.2 计算流体域横截面流场分析
        5.2.1 各横截面速度场分析
        5.2.2 各横截面压力场分析
        5.2.3 各横截面水、气体积分数
    5.3 计算流体域纵剖面流场分析
        5.3.1 纵剖面速度场分析
        5.3.2 纵剖面压力场分析
        5.3.3 纵剖面水、气体积分数
        5.3.4 喷嘴压降与流量及流量系数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喷头雾化特性实验分析及工程应用
    6.1 喷头雾化性能测试平台简介
    6.2 喷头喷雾效果测试
    6.3 雾化喷头在混合式凝汽器中的工程应用
        6.3.1 混合式凝汽器应用场合及性能要求
        6.3.2 混合式凝汽器结构
        6.3.3 混合式凝汽器换热校核计算
        6.3.4 混合式凝汽器运行数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课题研究路线总结
        7.1.2 模拟测试结果及工程应用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的发明专利

(4)核电站凝汽器设备运行性能监督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凝汽器运行状态及性能监督
    1.1 凝汽器设计参数
    1.2 凝汽器变工况运行状态监测
        1.2.1 凝汽器冷却水温升(TR)监测
        1.2.2 凝汽器端差(TTD)监测
        1.2.3 凝汽器压力监测
2 总结

(5)适用于变工况的凝汽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变工况凝汽器性能分析
    2.1 凝汽器的原理和结构
    2.2 机组主要技术概况
    2.3 凝汽器性能试验数据分析
    2.4 凝汽器水阻试验数据和计算结果
    2.5 计算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凝汽器改造分析
    3.1 凝汽器真空度的重要性
    3.2 影响真空度最主要的因素
    3.3 凝汽器改造的方案
        3.3.1 凝汽器整体改造
        3.3.2 凝汽器改造性能计算
        3.3.3 管径、管数和换热面积的选择
        3.3.4 凝汽器管材选择
        3.3.5 端管板、中间隔板间距的确定
    3.4 凝汽器改造分析
        3.4.1 热力分析
        3.4.2 满负荷凝汽器设计
    3.5 改造前后凝汽器特性曲线
    3.6 本章小结
4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4.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4.1.2 CFD计算流程
    4.2 流动控制方程
    4.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的方法
    4.4 湍流模型
    4.5 两相流模型
    4.6 多孔介质模型
    4.7 本章小结
5 CFD软件介绍及仿真模拟分析
    5.1 ANSYSCFD软件介绍
        5.1.1 前处理器
        5.1.2 求解器
        5.1.3 后处理器
    5.2 模型的建立
    5.3 管束的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检验
    5.4 540MW工况下凝汽器性能模拟分析
    5.5 600MW工况下凝汽器性能模拟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核电站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分析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核电冷凝器性能试验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方法改进
    2.1 西南某沿海核电站冷凝器结构
    2.2 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方法改进
    2.3 试验数据来源
    2.4 试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 性能试验软件计算改进
    3.1 计算分析软件架构设计
    3.2 软件编程开发
    3.3 试验参数软件计算
    3.4 海水密度和比热容计算
    3.5 软件界面及操作功能设计
    3.6 软件使用环境
第四章 试验硬件改进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系统硬件改进
    4.2 离线数据比对验证
    4.3 实验数据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工程应用及其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对数平均温差
    1.2 凝汽器热负荷
    1.3 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
    1.4 总体传热系数的修正
    1.5 凝汽器压力的修正
2 热力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3 投切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揭缸检查
4 结语

(8)凝汽器端差替代清洁因数的解析算法及其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
    1.1 建立清洁因数与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
    1.2 清洁因数变工况计算
    1.3 其他参数变化对凝汽器端差的影响
    1.4 参数变化对凝汽器端差的修正
2 示例
    2.1 原始数据资料
    2.2 计算内容
    2.3 计算结果
    2.4 计算结果分析
        2.4.1 解析算法的准确性分析
        2.4.2 各个特性方程分析
        2.4.3 各个参数偏离设计值对凝汽器端差修正的必要性分析
3 结论

(9)基于热平衡法凝汽器性能在线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凝汽器性能在线计算方法
    1.1 对数平均温差
    1.2 凝汽器试验热负荷
    1.3 凝汽器总体传热系数KT的计算公式
    1.4 美国传热学会(HEI)标准中的总体传热系数K的计算公式
    1.5 修正计算
    1.6 凝汽器压力的修正
2 凝汽器循环水流量在线计算方法
    2.1 凝汽器热负荷计算方法
3 实例验证
4 结语

(10)移动式动力装置热力系统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热力系统仿真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故障仿真研究现状
    1.3 电站仿真系统APROS介绍
        1.3.1 APROS仿真支撑系统特点
        1.3.2 APROS仿真支撑系统的基本构成
    1.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直流蒸发器模型构建
    2.1 直流蒸汽发生器结构
    2.2 直流蒸汽发生器计算模型
        2.2.1 蒸汽发生器传热计算
        2.2.2 蒸汽发生器流动计算
    2.3 直流蒸汽发生器模型构建
    2.4 模型验证
        2.4.1 传热特性验证
        2.4.2 流动特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式动力转换装置汽水系统模型构建
    3.1 汽轮机系统建模
        3.1.1 汽轮机调节阀门模型
        3.1.2 汽轮机计算模型
        3.1.3 汽轮机转子计算模型
        3.1.4 外部耗功模块计算模型
        3.1.5 汽轮机系统模型构建
        3.1.6 模型验证
    3.2 冷端系统建模
        3.2.1 凝汽器模型
        3.2.2 抽气器模型
        3.2.3 冷端系统模型构建
        3.2.4 模型验证
        3.2.5 凝汽器变工况分析
    3.3 给水系统建模
        3.3.1 泵数学模型
        3.3.2 给水系统仿真模型
    3.4 轴封加热系统建模
        3.4.1 轴封加热系统数学模型
        3.4.2 轴封加热系统仿真模型
        3.4.3 系统模型验证
    3.5 低负荷旁路系统建模
        3.5.1 低负荷旁路系统计算模型
        3.5.2 低负荷旁路系统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转换系统特性分析
    4.1 系统稳态结果及其分析
    4.2 动力转换装置升降负荷仿真试验
        4.2.1 降负荷仿真试验
        4.2.2 升负荷仿真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仿真研究
    5.1 蒸发器故障仿真研究
        5.1.1 破口模型验证
        5.1.2 换热管破裂仿真模型构建
        5.1.3 换热管破裂仿真研究
    5.2 凝汽器真空系统故障仿真研究
        5.2.1 凝汽器参数变化
        5.2.2 蒸发器参数变化
        5.2.3 汽轮机参数变化
    5.3 凝汽器循环水系统故障仿真研究
        5.3.1 凝汽器参数变化
        5.3.2 蒸发器参数变化
        5.3.3 汽轮机参数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特点及工作展望
        6.2.1 本文特点
        6.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凝汽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分析及其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600MW火电机组冷端系统运行优化[D]. 严波. 南昌大学, 2021
  • [2]蒸发式凝汽器管束阻力和传热传质实验研究[D]. 李纪昌.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汽轮机混合式凝汽器冷却水雾化喷头的研究[D]. 张国洋. 浙江大学, 2021(02)
  • [4]核电站凝汽器设备运行性能监督及诊断分析[J]. 鲍旭东,陈锋,刘恒,刘强. 中国核电, 2021(01)
  • [5]适用于变工况的凝汽器优化设计研究[D]. 崔达.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
  • [6]核电站冷凝器热力性能试验分析与改进研究[D]. 谢岱良. 广西大学, 2020(07)
  • [7]凝汽器在线清洗装置工程应用及其性能评估[J]. 王加勇,徐世明,代军科,张华芳. 电力与能源, 2020(05)
  • [8]凝汽器端差替代清洁因数的解析算法及其修正[J]. 旷仲和. 热力透平, 2020(03)
  • [9]基于热平衡法凝汽器性能在线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J]. 王加勇,邓德兵,赵清森,张鼎,杨杰. 电站系统工程, 2020(05)
  • [10]移动式动力装置热力系统建模与仿真[D]. 皇甫泽玉.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冷凝器冷却水流量测量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