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历史文化积淀

成语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论文文献综述)

郭英丽[1](2021)在《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习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一块流光溢彩的瑰宝,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成语教学则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成语的语义、语法、适用的语境等较难掌握,这就给韩国留学生的成语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本文以高级阶段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汉韩成语的对比分析、数据库分析等方式对留学生成语习得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了探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汉语成语数量浩如烟海,不能将每个成语都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新HSK词汇大纲》中五级和六级的成语作为研究范围,并将汉韩成语从成语的界定、来源、构词方式和文化内涵这四方面作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作文中的成语作为语料的来源,通过分析得出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习得的偏误类型有书写偏误、语义偏误、句法偏误和语用偏误这四类。其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书写偏误和句法偏误,其次是语义偏误,语用偏误占比最小。对留学生出现的成语偏误进一步分析,发现偏误产生的原因有成语本身复杂难懂;留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消极,在交际或写作中采取回避的策略,对成语知识结构掌握不准确,教师在讲授时不够重视成语教学;教材中成语的练习题型单一;相关的成语词典编纂不完善等。最后从成语本身、学生自身、教学、教材和词典这四个方面给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本论文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从而引导韩国留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成语。

杨人桦[2](2021)在《涉马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类的成语是汉语成语中极富特色的一类,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二十年里对动物类成语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涉马成语是动物类成语中数量占比最多的一类,早在经典古籍《尔雅》和《说文解字》中,古人对马在年龄、毛色、体态及动作等方面就有过十分细致的描述,可见马这种动物与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对涉马成语搜集,除了参考《新华成语大词典》和《马语典·涉马熟语辨释》之外,主要利用汉语多功能字库中的“成语汇辑”搜集。对搜集的涉马成语条目出处和用例的查找,主要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来搜集。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主要是词汇的历时与共时相结合法,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涉马成语进行考察,这对增进我们对涉马成语的认识,丰富汉语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论文内容主要有五方面:第一,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动物类成语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确定涉马成语的数量,分析涉马成语的历时分布。本文共搜集了618条涉马成语,并根据汉语史研究中的分期,从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对不同时期的涉马成语数量及特点进行考察,发现涉马成语的数量从上古到近代有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且其有逐渐趋向通俗口语化的历史发展特点。第三,区分涉马成语的语法结构。可分为联合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中补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和其它结构八大类。通过考察各类型涉马成语的数量和特点,发现其中以联合结构的涉马成语数量最多,占到总数比的48.71%。第四,归纳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属于语形的演变。涉马成语有着丰富的结构变化,从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两方面考察,可以看到其结构变化的大概面貌。第五,分析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对于语义演变的涉马成语,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对语义发生变化的涉马成语进行指称性义素和区别性义素的考察,最后还就其中5例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轨迹进行了尝试性地分析。最后,总结涉马成语的研究。总的来说,涉马成语在动物类成语中数量很多,值得注意。涉马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及分布,能让我们进一步看到它的历史发展特点。涉马成语的结构类型,体现了以联合结构为主的汉语成语的结构特征。涉马成语语形和语义的变化发展,对深入认识涉马成语的历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贝贝(KHISHIGBAATAR KHISHIG-ERDENE)[3](2020)在《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名蒙古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越来越发现作为熟语之一的成语,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将汉蒙成语对比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之所以选取汉语和蒙语中的动物、人体、数字三类成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三类成语在汉蒙成语中运用范围广,蕴意丰富,且在留学生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从动物、人体、数字三个方面分别从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蒙成语在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喻体和喻义的关系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同时,通过成语也折射出中蒙两国在生态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分别给予了汉蒙成语不同的养分。通过对有关蒙古学生习得汉语成语相关文献以及HSK动态语料库的分析,同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由于成语具有语义凝固性和文化蕴含性的特点,蒙古学生在汉语成语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意义理解误差、句子结构不当、回避使用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因文化差异造成汉语成语意义理解误差,主要体现在望文生义和感情色彩义使用不当;因语言能力导致汉语成语句法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弄不清楚成语在句中应充当的句子成分;因不够自信导致采取汉语成语使用回避策略,选择自认为最有把握的词语来进行表达,使得蒙古学生在日常交际中成语的使用率较低。我们认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材因素和文化差异是造成蒙古学生成语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为此,一要以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涵义,通过文化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二要以强化训练实现成语熟练运用,通过语境和句法结构来强化成语的使用;三要以优化内容提高成语学习效率,对成语的数量、难易程度以及出现顺序做出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适当增加成语数量,给学生创造更多使用成语的机会,从而增强使用的信心。

逯珠娜[4](2020)在《“光明”和“黑暗”观念俄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中心范式的兴起,语言学家不再只是注重语言本身,即语言中的语音、词语形态和句法结构特点的研究,而是转移到对语言中所积淀的人类思想和情感的研究上来,进而促使语言文化学的兴起。作为语言文化学核心范畴之一——观念范畴受到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语言中体现着民族文化价值且通过观念形式被描述,观念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凝结着该民族的价值特点。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升温,两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进一步加强。研究观念,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两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特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进而促进合作、尊重彼此文化传统。“光明”与“黑暗”是俄汉民族中主要的观念之一,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研究和解读俄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俄汉语中的“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念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利用观念分析法,对比分析俄汉语中“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的词源释义和词典释义,并对俄汉成语和民间创作中蕴含的“光明”和“黑暗”观念进行分类,总结两种语言中所体现的“光明”和“黑暗”观念的异同,试图揭示俄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观念范畴,该章节主要阐述了观念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整篇文章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俄汉语中“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的词源分析和词典释义。本章对俄汉语中“光明”和“黑暗”的词源和词典释义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词源,探究俄汉语中两种观念的原型,了解人们对“光明”和“黑暗”观念最初的认识;借助百科详解词典等词典中的相关释义,分析词义的演变,进而分析俄汉语中“光明”和“黑暗”观念的变化。第三章是俄汉成语中体现的“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观念。本章对俄汉成语蕴含的“光明”与“黑暗”观念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俄汉语中两个观念的异同及其造成异同的原因。第四章是俄汉语民间创作中体现的“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观念。本章从语篇上来分析观念,主要以民间创作中的传说、神话和童话题材为语料探究“光明”和“黑暗”观念的异同及其所体现的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俄罗斯民族和汉族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和价值观,同时对俄语教学、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阮胡兴盛(NGUYEN HO HUNG THINH)[5](2020)在《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对比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研究是一门古老与时尚并存的学科,之所以称其为古老是因为隐喻研究从2000多年前已被提出,只不过被限制于文学修辞领域的角落;而之所以说它时尚就是因为人类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看待隐喻的本质的思维方式仅在最近40年来才不断出现并流行兴起。在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赖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隐喻的痕迹,不仅存在于语言或文学中而且根源于人类思想和行动中的隐喻是我们在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从而从认知的角度下提出新的、世人犹未知的关于隐喻的观点。这种观点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一片天地。自古迄今中越两国地理上是山水相连、关系上如唇齿相邻。族群的自然迁徒和文化的交融碰撞,使两国之间的文化产生了许多的共同之处,也体现出互动共生的发展特征。中越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自然而然成为越南语成语的墙脚,对其诞生、发展以及结构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汉语和越南语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越南语通过语言方式筛选并提取了中华人民对世界的认知。除此之外,越南人民创造成语的过程中,在认知意识上产生了与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摩擦,以概念隐喻“内脏是情绪的出处”为例,汉民族常用“心”来表示情绪,而越南人则用“b?ng”[(?)]、“(?)”[(?))](肚子)、“gan”[(?)](肝)、“lòng”[(?)](腹部的内脏)表示此含义。由此可见,两国语言中的隐喻成语表面上看起来是异口同声,可是如果专心致志地探索和研究,就能发现蛛丝马迹。本论文共有六章:绪论简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目标、前人的研究状况及成果、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汉、越成语的界定,然后统计两国语言含人体器官成语的来源处与字格形式;第二章是笔者在概念隐喻的角度下对《中华成语大词典》、《越南语成语词典》、《越南语成语与俗语词典》、《越南语成语俗语歌谣词典》及《学生成语词典》中含人体器官成语进行分析对比,并且通过常见隐喻概念将这些成语归纳起来;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笔者以中国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与《发展汉语》教程系列中的含人体器官成语为题材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越南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现状,然后从数据统计在第四章找出学习者存在的什么样问题,进行分析导致偏误的原因;第五章的使命就在第四章所呈现的问题的前提上提出对应的教学对策。

沙吉旦木·艾则孜[6](2020)在《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文中指出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很重要的一类用语,是语言中的宝库。成语能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汉语成语底蕴深厚,数量庞大,其中就有很多成语带有人体部位。由于不同民族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因此带有人体部位的成语所蕴含的意义和用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人类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示器官和部位的名词,人体部位成语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维吾尔语中都很常见。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初用以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投射到未知的目标上,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进行构词。人体各部位和器官都能构成丰富多彩的成语,这是人们观察自然,认识自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体成语反映了人们的智慧,是语言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社会史和精神世界的最佳展现形式。本文以《汉维成语词典》(2000年版)为研究范围,对人体成语做了全面的整理统计,共整理出来的以含有头部类、躯体类、内脏类等三大类身体部位的1015条人体成语作为研究语料,以《水浒传》、《红楼梦》两大名着维译本中的人体成语为实例,以所学的现代翻译理论知识为手段,运用对比语言学方法,通过例证分析,对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和维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成语的活用及其翻译。本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对相关论文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文中涉及的人体成语范围进行了界定。界定出人体成语包含头部类、躯体类、内脏类等三大类,最后对所收集到的人体成语进行了统计。第二部分是正文,正文分为三章。根据汉语人体成语的语法关系分析了人体成语的结构类型并概述了主要运用的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对汉语人体成语的维译原则和维译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水浒传》、《红楼梦》维译本为例,指出汉语人体成语的维译原则是“忠实原文、保持风格”,并具体分析汉语人体成语维译中采用的直译、意译、借用、仿译和缩译等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此之后,再从成语的活用入手,实证分析具体对应的成语活用及其翻译。第三部分是结论,对本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忠实内容、保持风格”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体成语的意义,充分考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来翻译人体成语。

王明霞[7](2020)在《汉语“三曜”成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载体,“三曜”成语是成语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以“日”“月”“星”类成分所参构的“三曜”成语为研究对象,以《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辞海版)以及在线成语网站为语料来源,整理出315条“三曜”成语,从结构、功能、构成、语义关系、文化意蕴、认知机制及使用现状等多个角度对“三曜”成语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论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确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三曜”成语本身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其次,从成语本体研究以及含“三曜”成分的“三曜”类词汇研究这两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明确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三曜”成语的概况。在本章中明确了“三曜”成语的界定,“三曜”成语是指字面上直接表现为含有“日”“月”“星”类成分且该成分义是本义的成语。另外,该部分还梳理了“三曜”成语的来源,可以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经典这四种类型。第三章为“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三曜”成语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并列、修饰、补充、支配、陈说、特殊连接、紧缩、意合八种类型,功能类型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本章节还分别对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为“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首先,根据“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是否属于基本“三曜”成分“日”“月”“星”,分成基本成分型、非基本成分型以及基本成分与非基本成分混用型。其次,基于“三曜”属性成分对“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进行考察,并对“三曜”成语的个性属性和共有属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对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所构成语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探究背后的规律与原因。第五章为“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都是指天体义,但是内在的语里意义却千差万别,本章对“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和双层性,“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的不同也导致成语整体的语里意义大相径庭,“三曜”的语表成分与成语语里意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大体分为比喻、引申、形容三种关系。第六章为“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本章结合具体实例,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民族心理和宗教思想三个角度对“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第七章为“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首先,对“三曜”成语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类别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探讨,“三曜”成语以日、月、星天体的属性、特征等为源域,而目标域则指向人、事物和时间等,源域与目标域以相似的特点为基础形成映射关系,将抽象复杂的概念通过熟悉的日、月、星天体表示出来。其次,在Mendoza的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对“三曜”成语中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规律进行了探究。第八章为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本章主要在应用层面上对“三曜”成语的动态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按照频次的不同划分为常用成语、次常用成语和罕用成语三种类型,以期对词典编纂和成语教学有所帮助。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陈陈雪[8](2020)在《中韩动物成语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折射人们思想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词汇作为语言的结构材料,通常赋予人们情感,思想,观念,风俗和生活态度。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词汇。他们以简短的形式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瑰宝,而且是民族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的产物。动物成语是成语的紧要组成部分。动物成语反映了不同国籍的丰富多彩的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以及不同国籍的不同语言在表达和含义上的差异。比较中国和韩国动物成语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而且要帮助彼此了解相互的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学习动物成语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了解动物成语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中国和韩国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的热情。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语言学和词汇语义学,共分为四个章节阐述汉韩动物成语的界定、含义,并对汉韩动物成语之间进行分析与比较,进一步研究汉韩语言中成语与两国民族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之间的关系。首先,绪论部分,在对成语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韩国两国在成语认识上的差异。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中国和韩国两国成语的来源分别进行了分类。中国成语主要来自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诗歌、宗教和制度;韩国成语则分为由中国传入的成语和韩国自创的成语两部分。其次,对中国和韩国两国的动物成语进行了筛选和考察,并从物质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社会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心理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三方面对中国和韩国语言中动物成语的形成背景进行了分析。再次,从语义角度对中国和韩国动物成语进行比较,分为形义相同、形同义不同、形不同义同、形义都不同四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和韩国两国动物成语的共性和差异。最后,分析了中国和韩国的动物成语中的动物图像,并研究了马,老虎,鱼,牛,狗,大鼠,鸡和龙等动物图像的含义,并异同的原因将进一步研究。为了进行分析,有三个主要因素:文化交流,地理和文化习俗。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一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各国之间的政治制度和生活习惯都反映在成语和相关特质以及成语文化中圣贤的智慧上。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和结论对韩国的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以及中国和韩国文学素养和历史风俗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凤丹丹[9](2020)在《汉语花卉类成语多角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成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花卉类作为植物成语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本身被赋予的人文意义以及人类的认知规律。本文以《中国成语大辞典》中花卉类成语为研究材料,在吸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类成语从语音、结构、语义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主要阐述它们的构成特征、认知机制以及文化涵义。第一章对花卉类汉语成语的历史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诗词曲赋、口头俗语、历史典故、佛经典籍、神话寓言。其次对其形成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总共有原型提取、拼接选增、调整顺序、改换用字和整体概括5种形成方式,统计发现原型提取该类形成方式的花卉类成语数量最多。第二章对选择的201条花卉类汉语成语从语音、结构、语义三方面作具体的分析。语音主要是分析平仄方面的特点,发现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这几种类型分布比较多,达成了平仄和谐的音乐美。花卉类成语各结构关系分布不均,其中联合结构居多。最后对花卉类汉语成语的“花卉”义项进行语义分析,主要包括描写人物、描写景物以及引申后的特殊含义。花卉类汉语成语的象征义具有极端性,一部分可象征高贵品格或正直君子,一部分用来指代不被认可或低贱之人。第三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机制对花卉类汉语成语进行分析。可见花卉类汉语成语以花卉本身、行为动作、性质状态、传说典故、颜色等为源域,通过映射得到描写容貌、年龄、品性、地位等目标域。其隐喻过程具有多源域、以相似性为基础等特点,是一种网状分布结构。第四章重点阐释花卉类汉语成语的社会文化内涵。伴随着历史的迁移,花卉类汉语成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内涵也不断沉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彰显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NALENTIP HUNYEELAI[10](2020)在《汉泰哺乳动物成语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成语在泰语和汉语中都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用很简短的语言表现出比较深刻的道理,同时能够反映出中泰语言文化的特色。在众多的成语类型当中,动物成语是比较有特色的,因为动物与人类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动物可以是人类的食品、伙伴或者工具,能够给人和社会带来很大价值。由于动物的类型有很多,所以本文缩小范围以哺乳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象、虎、牛、狗、猪、马、猫和猴。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由来和意义,第二章会归纳泰汉成语的概况,第三章主要概括了泰汉哺乳动物成语的形象和寓意,第四章分析了泰汉哺乳动物成语的文化内涵,最后一章总结了哺乳动物成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中泰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和泰国的文化特色。

二、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习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汉语成语本体研究
        2.关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3.关于留学生成语习得偏误的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中介语理论
        2.对比分析理论
    (五)研究范围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数据库研究法
        3.偏误分析法
        4.对比分析法
    (七)语料来源
一、汉韩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韩成语界定对比
        1.汉语成语的界定
        2.韩语成语的界定
        3.汉韩成语界定比较
    (二)汉韩成语来源对比
        1.汉语成语的来源
        2.韩语成语的来源
        3.汉韩成语来源比较
    (三)汉韩成语构词方式对比
        1.汉语成语的构词方式
        2.韩语成语的构词方式
        3.汉韩成语构词方式比较
    (四)汉韩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1.汉语成语中的文化
        2.韩语成语中的文化
        3.汉韩成语文化内涵比较
二、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习得的偏误统计与分析
    (一)HSK动态语料库中成语的偏误统计
    (二)韩国留学生成语偏误类型
        1.书写偏误
        2.语义偏误
        3.句法偏误
        4.语用偏误
    (三)韩国留学生成语偏误原因分析
        1.成语本身复杂难懂
        2.学生自身的因素
        3.教学方面的影响
        4.教材和词典的影响
三、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学习的教学对策
    (一)针对“成语本身复杂难懂”
        1.明确成语的含义
        2.强调“双固定”
        3.明确成语的语法功能
    (二)针对“学生自身的因素”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学习成语
    (三)针对“教学方面的影响”
        1.结合历史文化进行成语教学,注重文化差异
        2.明确成语使用的具体语境
        3.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及时改正
        4.巩固自身的成语知识,提高成语在教学中的重视度
    (四)针对“教材和词典的影响”
        1.教材编写方面
        2.词典编纂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涉马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动物类成语的研究综述
        1.对单个动物的成语研究
        2.对类聚动物的成语研究
        3.不同语言文化中动物成语的对比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采集法
        2.语汇的共时描写
        3.语汇的历时比较
        4.定量统计法
一、涉马成语的认定与统计
    (一)涉马成语的认定
    (二)涉马成语的时期分布
        1.上古时期的分布
        2.中古时期的分布
        3.近代时期的分布
        4.现代时期的分布
二、涉马成语的语法结构
    (一)联合结构
        1.名词性联合结构
        2.谓词性联合结构
    (二)主谓结构
        1.主+谓
        2.主+谓+宾
        3.主+状+谓
        4.主+状+谓+宾
        5.主+(主+谓)
    (三)动宾结构
        1.动宾式
        2.状动宾式
        3.动补宾式
    (四)偏正结构
        1.定中结构
        2.状中结构
    (五)中补结构
        1.中心语为双音节动词
        2.中心语为动宾结构的词组
    (六)连谓结构
    (七)兼语结构
    (八)其它结构
三、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
    (一)涉马成语结构成分的变化
        1.同义或近义成分换用
        2.非同义成分换用
        3.同音成分换用
    (二)涉马成语结构关系的变化
        1.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2.非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3.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综合变化
四、涉马成语的语义演变
    (一)涉马成语语义的发展变化
        1.语义范围的扩大
        2.语义的转移
    (二)基于语料库的涉马成语语义演变的个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搜集的涉马成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汉语成语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汉外成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统计分析法
        (二)对比分析法
        (三)文献分析法
第二章 汉蒙动物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生态文化
        (二)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
        (三)汉蒙动物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三章 汉蒙人体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人体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
        (二)汉蒙人体类成语反映出不同的风俗文化
第四章 汉蒙数字类成语对比分析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的相同点比较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语义特征的不同点比较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汉蒙数字类成语反映出对“七”的不同情感
        (二)汉蒙数字类成语反映出对奇偶数的不同情感
第五章 蒙古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存在问题及相应教学策略
    一、蒙古学生汉语成语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因文化差异造成汉语成语意义理解误差
        (二)因语言能力导致汉语成语句法使用不当
        (三)因不够自信导致采取汉语成语使用回避策略
    二、对蒙古留学生汉语成语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涵义
        (二)以强化训练实现成语熟练运用
        (三)以优化内容提高成语学习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光明”和“黑暗”观念俄汉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语言文化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观念范畴
    1.1 观念理论
    1.2 “观念”与“概念”、“意义”的关系
        1.2.1 “观念”和“概念”
        1.2.2 “观念”和“意义”
    1.3 观念分析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语中“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的词源分析和词典释义
    2.1 俄汉语中“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的词源分析
        2.1.1 俄语中“свет”和“тьма”的词源分析
        2.1.2 汉语中“光明”和“黑暗”词源分析
    2.2 俄汉语中“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的词典释义
        2.2.1 俄语中“свет”和“тьма”的词典释义
        2.2.2 汉语中“光明”和“黑暗”的词典释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成语中体现的“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观念
    3.1 俄汉成语界定
    3.2 俄语成语中体现的“свет”和“тьма”观念
    3.3 汉语成语中体现的“光明”和“黑暗”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语民间创作中体现的“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观念
    4.1 俄汉语中民间创作的界定
    4.2 “свет”/“光明”和“тьма”/“黑暗”观念在俄汉民间创作中的表征
        4.2.1 俄语民间创作中体现的“свет”和“тьма”观念
        4.2.2 汉语民间创作中体现的“光明”和“黑暗”观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对比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隐喻本体的研究
        二、隐喻认知运用于中外语言与文化文艺的研究
        三、汉语成语中的隐喻认知研究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的界定与统计
    第一节 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界定
        一、汉语人体器官成语界定
        二、越南语人体器官成语界定
    第二节 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的统计
        一、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的来源统计
        (一)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来源
        (二)越南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来源统计
        二、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的字格统计
        (一)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字格统计
        (二)越南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字格统计
第二章 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的隐喻现象与对比
    第一节 汉、越成语中的隐喻现象
    第二节 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对比
        一、人体器官与容器
        (一)头(首、脑)是容器
        (二)眼(目)是容器
        (三)心是容器
        二、人体器官与权力和敬重
        (一)手是控制权
        (二)脸面是人的声誉
        (三)鼻子是自尊心和骄傲
        三、人体器官与人的品格
        (一)品格是内脏的材料
        (二)品格是眼睛的形状
        四、其他映射
        (一)人体器官是情绪的源泉
        (二)人体器官配颜色是人的表情
        (三)视觉是认识的源泉
第三章 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调查
        一、问卷收回情况
        二、受访者个人信息统计
    第二节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现状分析
        一、汉语成语与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难度
        二、课堂上的教学方法
        三、学习者的学习成语方法
        四、学习者对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运用情况
第四章 越南学习者运用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越南学习者运用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语隐喻意义的理解问题
        二、错别字的问题
        三、回避使用的问题
    第二节 越南学习者运用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原因分析
        一、母语与文化因素负迁移
        (一)母语负迁移
        (二)文化因素负迁移
        二、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的影响
        (一)学习策略的影响
        (二)交际策略的影响
        三、外在环境的影响
        (一)汉语课堂教学的局限
        (二)汉语教材的缺陷
        (三)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
第五章 越南学习者运用汉语含人体器官成语的教学对策
    第一节 针对教师的教学对策
        一、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二、培养并提升教师的识别、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能力
    第二节 针对学习者的教学对策
        一、加强学习者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习者的识别、理解及运用概念隐喻能力
    第三节 针对教材编写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6)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的研究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汉维人体成语研究综述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转写符号
        一、语料来源
        二、转写符号
第二章 人体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人体成语语法结构特点
        一、联合结构
        二、偏正结构
        三、动宾结构
        四、主谓结构
        五、连谓结构
    第二节 人体成语修辞特点
        一、比喻
        二、夸张
        三、对比
        四、对偶
        五、借代
第三章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二、风貌保留原则
        三、接受性原则
        四、美学保留原则
        五、同质变通原则
    第二节 汉语人体成语维译方法
        一、直译法
        二、意译法
        三、借用法
        四、仿译法
        五、缩译法
第四章 文学作品中人体成语对应翻译及活用
    第一节 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
        一、表达不同意义的同一成语的不同译法
        二、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成语的翻译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人体成语的活用
        一、成语形式的改变
        二、成语意义的改变
        三、成语形式和意义同时改变
    第三节 人体成语的活用及其翻译
        一、抽换及其翻译
        二、增添增减及其翻译
        三、易序及其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汉语“三曜”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成语本体研究
        1.2.2 “日、月、星”词语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统计
第二章 “三曜”成语概况
    2.1 “三曜”成语的界定
        2.1.1 成语的界定
        2.1.2 “三曜”的含义
        2.1.3 “三曜”成语的界定
    2.2 “三曜”成语的来源
        2.2.1 神话传说
        2.2.2 历史故事
        2.2.3 文学作品
        2.2.4 宗教经典
第三章 “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
    3.1 “三曜”成语的结构
        3.1.1 结构类型
        3.1.2 结构分布分析
    3.2 “三曜”成语的功能
        3.2.1 功能类型
        3.2.2 功能分布分析
第四章 “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
    4.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1.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
        4.1.2 基于“三曜”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2 基于“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2.1 “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
        4.2.2 “三曜”属性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3 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构成类型
        4.3.1 与“日”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2 与“月”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3 与“星”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第五章 “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
    5.1 “三曜”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1 单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2 双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2 “三曜”成语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关系
        5.2.1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一致
        5.2.2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不一致
第六章 “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
    6.1 “三曜”成语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
        6.1.1 天文历法
        6.1.2 农耕生活
    6.2 “三曜”成语与民族心理
        6.2.1 惜时观
        6.2.2 敬畏观
    6.3 “三曜”成语与宗教思想
        6.3.1 道教思想
        6.3.2 佛教思想
第七章 “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
    7.1 “三曜”成语的隐喻构成
        7.1.1 “三曜”成语源域类别
        7.1.2 “三曜”成语目标域类别
    7.2 “三曜”成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机制
        7.2.1 理论基础
        7.2.2 “三曜”成语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
第八章 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
    8.1 统计标准
    8.2 统计结果分析
    8.3 应用价值
结语
附录一 “三曜”成语统计表
附录二 “三曜”成语结构分类表
附录三 “三曜”成语功能分类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8)中韩动物成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含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韩成语概述
    1.1 成语概述
    1.2 成语的特点和作用
    1.3 中国成语的来源
    1.4 韩国那些成语的源起
    1.5 小结
第二章 汉韩动物成语筛选及形成背景考察
    2.1 汉语和韩语中动物成语的筛选
    2.2 汉韩动物成语形成的文化背景
    2.3 小结
第三章 汉韩有关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
    3.1 中国和韩国动物成语语义对比
        3.1.1 同形同义四字成语
        3.1.2 同形异义四字成语
        3.1.3 异形同义四字成语
        3.1.4 异形异义
    3.2 中韩关于动物成语在文化上的异同点分析
    3.3 中韩动物成语的共性和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中韩成语中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异同及原因分析
    4.1 中韩成语中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4.2 中韩动物成语象征意义异同的原因探析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汉语花卉类成语多角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研究概况
        (一)汉语成语研究
        (二)汉语植物类成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花卉类词语研究现状
第一章 汉语花卉类成语的来源及形成方式
    一、汉语花卉类成语的历史来源
        (一)诗词曲赋
        (二)口头俗语
        (三)历史典故
        (四)佛教典籍
        (五)神话寓言
    二、汉语花卉类成语的形成方式
        (一)原型提取
        (二)拼接选增
        (三)调整顺序
        (四)改换用字
        (五)整体概括
第二章 汉语花卉类成语语言分析
    一、汉语花卉类成语的平仄分析
    二、汉语花卉类成语的结构分析
        (一)联合结构
        (二)主谓结构
        (三)偏正结构
        (四)动宾结构
        (五)中补结构
        (六)连谓结构
    三、汉语花卉类成语的语义分析
        (一)含花卉构件成语的语义内容
        (二)花卉类成语的象征义
        (三)花卉类成语的语义色彩
第三章 汉语花卉类成语的认知阐释
    一、隐喻相关理论
    二、花卉类成语的隐喻类别
        (一)花卉类成语的源域隐喻类别
        (二)花卉类成语的目标域隐喻类别
        (三)花卉类成语的隐喻特点
第四章 汉语花卉类成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花卉类成语与汉民族审美特征
        (一)常见花卉构件的文化内涵
        (二)“花柳”组合特殊意象
    二、花卉类成语与汉民族感性思维
    三、花卉类成语与汉民族自然哲学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汉泰哺乳动物成语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二、汉成语的概况
    (一)泰语成语概况
    (二)汉语成语概况
三、汉泰哺乳动物成语形象和寓意比较
    (一)汉泰成语“象”的寓意
    (二)汉泰成语“虎”的寓意
    (三)汉泰成语“牛”的寓意
    (四)汉泰成语“狗”的寓意
    (五)汉泰成语“猪”的寓意
    (六)汉泰成语“马”的寓意
    (七)汉泰成语“猫”的寓意
    (八)汉泰成语“猴”的寓意
    (九)汉泰成语“兔”的寓意
    (十)汉泰成语“鼠”的寓意
    (十一)汉泰成语“羊”的寓意
    (十二)汉泰成语寓意小结
四、汉泰成语文化内涵对比
    (一)反映出两国自然环境差异
    (二)社会和生活方式
    (三)人的性情和行为
    (四)宗教信仰
五、哺乳动物成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跨文化差异对习得汉语哺乳动物成语的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积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成语习得问题研究[D]. 郭英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涉马成语研究[D]. 杨人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汉蒙成语对比及对蒙成语教学策略研究[D]. 贝贝(KHISHIGBAATAR KHISHIG-ERDENE).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光明”和“黑暗”观念俄汉对比研究[D]. 逯珠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5]汉、越含人体器官成语对比与教学研究[D]. 阮胡兴盛(NGUYEN HO HUNG THINH).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汉语人体成语维译研究[D]. 沙吉旦木·艾则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汉语“三曜”成语研究[D]. 王明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韩动物成语对比[D]. 陈陈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汉语花卉类成语多角度考察[D]. 凤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10]汉泰哺乳动物成语对比[D]. NALENTIP HUNYEELAI.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成语的历史文化积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