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

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

一、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琳,许士娣,刘莉娜[1](2021)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作为研究组, 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头指导式健康教育, 研究组给予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 评估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家属哮喘知识认知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以及1年后哮喘控制率。结果研究组患儿依从性及哮喘总控制效果均显着优于对照组, 且患儿家属哮喘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对住院患儿及家属照顾者进行护理, 可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疾病认知, 有利于逐渐强化疾病控制行为, 规避诱因, 达到较好的疾病控制结局, 教育效果显着。

汪哲宇[2](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3](2021)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百问百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为哮喘儿童及家庭的自我管理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整理了基层医师和哮喘患儿家长在施行CCAAP过程中常见的100个问题并进行科普讲解,以期真正实现"让每位患儿都拥有自己的哮喘行动计划"。

徐广剑[4](2021)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病情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病情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干预,两组随访干预1个月。分别采取治疗依从性问卷、哮喘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表(AQLQ)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病情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97.30%vs 75.78%)(χ2=7.400,P=0.007);干预后,两组AQLQ各项评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学情绪、对刺激原反应、自我健康关心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日间症状及夜间症状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日间症状及夜间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干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94.59%vs 70.27%)(χ2=7.559,P=0.006)。结论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可有效地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控制其病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对干预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于蕊[5](2020)在《微信强化健康教育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微信应用在小儿哮喘家属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哮喘患儿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干预过程中观察组有4例,对照组有9例脱落,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完成干预分别为58例和5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微信公众号、群聊及短信等强化健康教育方法。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哮喘知识掌握程度,随访患儿半年内院外治疗依从性及再发哮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更佳(P=0.028),患儿家长小儿哮喘知识掌握程度更高(P=0.009);且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P<0.001),半年内再发哮喘比例低(P=0.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儿哮喘的控制效果,提高患儿家长对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微信程度及治疗依从性。

徐爱香,张虹,周清[6](2020)在《微课堂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课堂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微课堂的健康教育策略,干预时间3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2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25%)均增高,其中观察组分别为(6.29 ± 0.75)L、(75.61 ± 10.59)%、(91.55 ± 12.82) L/s、(83.45 ± 10.85) L/s,均高于对照组的(5.98 ± 0.66) L、(71.25 ± 7.84)%、(78.92 ± 11.8)L/s、(59.91 ± 8.39) 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071~-2.363,P<0.05或0.01)。干预后对照组的Morisky-Green评分降低(t值为7.937,P<0.05),观察组的Morisky-Green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t值为0.883,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量表中自护能力、护理技能、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分别为(21.05 ± 2.53)、(17.53 ± 2.63)、(17.65 ± 1.94)、(27.35 ± 4.10)、(27.36 ± 4.1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5.68 ± 2.20)、(13.58 ± 1.49)、(14.56 ± 1.75)、(20.45 ± 2.86)、(22.35 ± 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198~-7.790,P<0.01)。干预后观察组的生命质量量表中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态、对刺激源的反应、对健康的关心评分分别为(75.68 ± 9.08)、(58.91 ± 8.25)、(46.98 ± 7.05)、(38.51 ± 5.39)、(28.95 ± 4.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8.35 ± 8.89)、(51.23 ± 7.68)、(41.05 ± 6.16)、(31.58 ± 3.79)、(22.36 ± 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334~-4.393,P<0.01)。结论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微课堂的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持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提升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命质量。

祝介云,刘敏,董红[7](2020)在《系统性精准化护理在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系统性精准化护理在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实验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精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哮喘控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哮喘基础知识基本掌握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精准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并强化哮喘患者院内外哮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张腾方[8](2020)在《手持肺功能仪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院外管理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哮喘控制水平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手持肺功能仪在哮喘患者院外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随访的224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其中规律监测组(规律组)共144名,不规律监测组(不规律组)共80名。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哮喘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和药物使用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手持肺功能仪进行院外管理,比较两组哮喘患者PEF、FEV1、FVC等指标,同时对患者每周波动次数、晨起发作次数、日间发作次数、夜晚发作次数等哮喘控制水平情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而评估哮喘患者院外管理的监测指标及意义。结果1、通过使用手持肺功能仪对哮喘患者进行PEF、FEV1和FVC等指标监测,结果为:规律监测组和不规律监测组患者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PEF、FE V1自基线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起始PEF、FEV1外,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FVC监测结果示两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均无差异。2、规律组和不规律组哮喘患者控制情况为:①哮喘发作总次数:组内比较,其中规律组在1-4周、5-8周和9-12周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律组与1-4周比较,5-8周和9-12周的哮喘发作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5-8周、9-12周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夜间憋醒总次数:组内比较,不规律组与1-4周比较,5-8周和9-12周的哮喘发作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5-8周、9-12周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晨起发作总次数:组内比较,规律组与1-4周比较,5-8周和9-12周的晨起发作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律组与1-4周比较,9-12周的晨起发作总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9-12周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日间发作总次数: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与1-4周比较,5-8周和9-12周的日间发作总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1-4周、5-8周和9-12周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控制水平:组间比较,对病情控制水平进行比较,在5-8周和9-12周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夜间控制水平进行比较,在9-12周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手持肺功能仪对哮喘患者进行监测结果的分析,规律监测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均较不规律组改善明显;同时规律组的患者的指标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呈现进行性改善;应用相关指标进行哮喘控制水平的分析也表明规律组患者的病情平稳,不规律组的患者哮喘病情控制欠佳。因此,应用手持肺功能仪,可以进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院外病情监测及管理。

李莎莎,蓝凰齐,唐汉庆,黄小珊,林起庆,王宁莉[9](2020)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相关量表的制订》文中提出目的制订符合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简单、规范的量表。方法参考近年来有关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内容、对哮喘患者症状控制及肺功能指标评价、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应用状况的文献,制订符合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简单、规范的量表。结果经过总结,制订了以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化表、哮喘患者社区管理肺功能指标评价表、哮喘患者社区管理症状积分评价表为中心的量表。结论本研究所制订的量表既促进了患者本人对哮喘自我管理能力认识的提高,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如何评价院外哮喘患者管理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徐伟,包新露[10](2020)在《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院外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院外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院外依从性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哮喘控制率,比较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及成人哮喘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院外依从性各项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6个月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出院时显着升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P<0.01)。观察组哮喘控制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6个月观察组成人哮喘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着高于出院时(P<0.05或0.01),对照组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对自身健康关注评分及总分显着高于出院时(P<0.05或0.01),除对刺激源反应评分外,观察组其余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显着改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院外依从性及哮喘控制情况,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二、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病情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QLQ得分情况:
    2.3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对干预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5)微信强化健康教育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2. 1 院内干预
        1.2.2. 2 出院后干预
    1.3 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
        1.3.2 治疗效果评价
        1.3.3 患儿家长哮喘知识掌握程度
        1.3.4 患儿院外用药依从性及哮喘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儿家长哮喘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2.4 两组患儿院外用药依从性及哮喘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强化教育可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控制效果
    3.2 强化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哮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治疗依从性
4 小结

(7)系统性精准化护理在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哮喘控制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哮喘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4 两组院外哮喘控制效果比较
3 讨论

(8)手持肺功能仪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院外管理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哮喘患者诊断标准
        1.2 哮喘患者纳入标准
        1.3 哮喘患者排除标准
        1.4 肺功能检查
        1.5 呼吸家手持肺功能检测仪A1操作步骤
        1.6 肺功能检测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2.2 观察指标
        2.3 数据归纳与初步处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规律组和不规律组哮喘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3.3 规律组和不规律组哮喘患者发作总次数监测情况分析
    3.4 规律组和不规律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水平监测情况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意义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相关量表的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方法
    1.2 哮喘患者社区管理方法
2 结果
    2.1 对哮喘管理的评价量表
        2.1.1 肺功能指标评价
        2.1.2 症状积分控制评价
        2.1.3 哮喘复发社区管理
        2.1.4 哮喘症状控制测试
    2.2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的建立
3 讨论

四、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节点嵌入式健康教育护理对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属照顾者护理效果[J]. 孙琳琳,许士娣,刘莉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4)
  •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3]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百问百答"[J].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7)
  • [4]基于微信的延续性管理体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病情控制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徐广剑.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1)
  • [5]微信强化健康教育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 于蕊. 天津护理, 2020(06)
  • [6]微课堂对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 徐爱香,张虹,周清.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23)
  • [7]系统性精准化护理在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中的应用[J]. 祝介云,刘敏,董红. 齐鲁护理杂志, 2020(12)
  • [8]手持肺功能仪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院外管理的作用分析[D]. 张腾方.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社区管理模式相关量表的制订[J]. 李莎莎,蓝凰齐,唐汉庆,黄小珊,林起庆,王宁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01)
  • [10]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院外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徐伟,包新露.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0(01)

标签:;  ;  ;  ;  ;  

哮喘患者的院外健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