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摧毁NMD 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主要军事热点

我们可以摧毁NMD 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主要军事热点

一、我们能够摧毁NMD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重大军事热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芳[1](2020)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至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这对国际格局和世界政治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欧美相关政策差异的特征分别是“软制衡”和“新遏制”,进而着力分析这种差异生成的主要变量,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本质、乃至当下国际格局的嬗变。本文认为,从结构性层面来说,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同异源于两种结构性矛盾:一是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前者是欧美选择共同打压俄罗斯的原因,而后者则成为了欧美对俄政策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欧美不仅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而且在俄罗斯问题上的政策的一致性应该大于差异性,因而总体上双方保持着合作。总体而言,欧美对俄政策是以同为主,同中有异。欧美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它们都希望将俄罗斯纳入西方体系转变为2000年以来共同防范、压制俄罗斯,对俄政策从缓和到趋于强硬。究其根源,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是欧美选择共同压制、对抗俄罗斯的原因。欧美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出发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同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美的对俄政策制定是基于对“目标+所能承受的后果”的综合考量。从目标上来说,欧盟和美国都希望能够消除俄罗斯的威胁、约束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就二者所能承受的后果而言,欧盟不能承受刺激俄罗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而美国能够承受严厉打击俄罗斯的后果。本文提出,2000年以来,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是“新遏制”政策,表现为公开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对俄罗斯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压制。相比之下,欧洲对俄罗斯的政策显然没有美国的强硬,是某种“软制衡”政策,即并非要将俄罗斯逼入墙角,而是留有较大余地,以避免与俄罗斯的强烈对抗,一个安分、稳定的俄罗斯更符合欧盟的利益。本文认为,安全威胁的感受度不同、经济依赖度不同、战略文化差异以及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四个变量决定了欧美对俄采取有差别的政策。第一,就安全威胁的感受度来说,欧盟军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加之地理上与俄罗斯邻近,造成了欧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是邻居,激怒俄罗斯受到打击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西洋同盟有效性的怀疑,既担心被美国抛弃又害怕被美国牵连,担心如果真的遭到俄罗斯的攻击,美国是否会帮助欧洲。相比之下,美国军事实力强,距离俄罗斯又远,能够承受与俄罗斯“硬碰”的后果。美国的不安全感不是源于担心俄罗斯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是来自于俄罗斯能够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和盟友安全,同时挑战美国霸权。第二,欧美与俄罗斯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欧盟更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相对独立,相互依赖程度低。第三,欧美战略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创伤使欧盟逐渐形成了审慎的战略文化,倾向于使用多边的和国际法的方式处理俄罗斯问题,而美国喜欢使用单边的、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欧盟是国家集团,决策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俄罗斯,欧盟内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政策协调十分困难,而美国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美国总统手中。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将俄罗斯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并加强了对俄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收关税、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态度以及强硬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的同盟义务等凸显了欧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即美国护持美主欧从的霸权等级结构与欧洲追求更为均衡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的矛盾。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不得不将“战略自主”提上日程,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不顾美国反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合作,欧美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有所发展。然而,欧洲的实力不足和凝聚力的缺乏,而美国的全球战略仍然需要欧洲盟友的支持,决定了欧美外交关系的斗而不破。

杨伟宾[2](2019)在《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但同时受到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的影响;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同时面临着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的情况;全球治理越来越需要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同时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挑战。面对这些情况,人类应该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需要有与之对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进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需要不断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以适应新时代新征程,这亟待新的价值观念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国家主席习近平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在理论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有三方面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本理论来源,决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想,这是涵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土壤,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中国立场;三是西方文化中的世界主义学说,这是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因素,表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在实现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有三方面基础,一是二战后联合国的有效运行,联合国现已有效运行了70多年,虽然一直存在各种问题,但已形成一系列得到国际社会基本认可的原则和机制,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也将没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传播与认同;三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提出、发展、认同的现实条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定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的条件,不能离开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从一般意义上谈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价值主体、划定了时代边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价值导向;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义性确证,为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供助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特征和功能上。从内容上讲,“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其主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三个层次互为条件,相互融合。需要指出的是,六个内容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深具全新的理论内涵,即便是字面一致,也非西方概念的翻版、再版。全人类共同价值富有兼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共建性等特质;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当前全球治理具有价值凝聚功能,对于各国的行为具有价值引导功能,为维护全球治理体系、化解全球治理难题、走出全球治理困境,推动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南。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重理论意蕴。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等;蕴含了深厚的政治学理论意蕴,可以从国家的起源和形式、国家利益等角度进行解读;蕴含了深厚的国际关系学理论,体现了国家安全、世界格局、全球治理等多重意蕴;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蕴,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教育内容、思想与行为等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中国特色与探寻世界意义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特色,全人类共同价值探寻其世界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论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二者人性论基础不同,理论特质不同,实践结果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提升其国际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即主体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提升路径分析。在主体方面,我国要平等对待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各个主体,合理划分主体类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在影响因素方面,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观念都影响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国应该在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性认同、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性认同、在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性认同。

王志伟[3](2019)在《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威慑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以“萨德”入韩为例》文中认为美国曾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核武装力量优势在冷战时期成功的将核威慑的安全承诺范围扩展延伸到了盟友,不仅保障了盟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盟国与美国的依赖关系,拉近了美国与盟国的利益联系,巩固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存在,一举多得。冷战的结束虽然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开始变得淡化,但国际秩序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仍然存在,且时时刻刻影响着国际秩序的稳健与平衡。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以及市场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的盟国在自身国防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更希望借助美国的军事实力将自身国防的重担外包给美国。于是,美国的延伸威慑保护也成为美国部分盟友自身国防安全的重要托付体。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自提出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1954年12月,美国参议院以多数票批准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韩同盟由此正式确立。美韩军事同盟关系的确立,除了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通过与韩国确立的利益从属关系名正言顺的将韩国纳入了美国东亚安全体系之中,成为美国东北亚延伸威慑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条约的签署,也标志着美韩同盟将成为组成美国东北亚军事同盟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萨德”入韩为例,对冷战后美国在东北亚实施的延伸威慑战略进行充分解读。韩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缘位置,美国的延伸战略推进势必会对中韩关系造成影响,这是因为在韩国部署“萨德”本质上是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声称以应对朝核问题在韩国部署“萨德”,“萨德”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半岛安全领域范围,上升为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中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韩国国家认同感正在前所未有的上升。无论在军事合作、地区防务还是历史问题上,韩国渴求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美韩同盟开始发生调整与转化。韩国已经认识到紧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重要性所在。因此,在“萨德”入韩大背景之下,中韩交往陷入低谷,结合国际发展大势,如何有效再构建与韩国政府的官方交往方向、重新定位中韩关系的未来,成为我们当下应关注的焦点。

左天泽[4](2018)在《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延伸核威慑由延伸威慑和核威慑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由于威慑关系中的行为体由两方增加为三方,同时又有核武器因素的影响,所以延伸核威慑展现了许多不同于一般威慑的特点。通过逻辑推论和历史经验考察发现,所有延伸核威慑中的威慑方和被保护方都是盟友关系。两者构成的同盟可以视为是一种“绝对同盟”。像所有威慑关系一样,延伸核威慑成功的关键在于可信性的达成。但延伸核威慑的成功必须同时实现“对手可信性”和“盟友可信性”。其中,盟友可信性是威慑方关注的焦点,也更加重要。由于同盟困境的影响和核武器的禁忌,盟友可信性的实现往往更为困难。在延伸核威慑背景下,威慑方传达可信性的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像中央威慑关系中直接向对手展示力量和决心外,威慑方还可以利用同盟框架和盟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交流对可信性加以提升。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在东北亚地区实行了延伸核威慑政策。由于与日韩同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美国在东北亚的核武器前沿部署,使得美国在冷战初期就形成了对日韩事实上的核保护关系。但这一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走向明确和公开。在这一过程中日韩对可信性的担忧和呼吁起了很大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延伸核威慑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从日本方面来看,主要是日本民众的反核情绪对美国构成了诸多掣肘;从韩国方面看,则受朝鲜的行为变化和美国战略调整影响更大。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的延伸核威慑政策得以延续,但安全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由于冷战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和朝鲜核导能力提升,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延伸核威慑的需求不断上升,可信性也开始再度面临挑战。对于中国因素,日韩两国主要是出于对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和未来战略竞争可能加剧的担心。而朝鲜威胁对于日韩来说则更为迫切和现实。日韩两国在威胁认知上展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日本将中国因素视为主要威胁,而韩国则更多的关注朝鲜,对中国因素并不敏感。综合来看,中国和朝鲜因素对美国在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日韩由于安全忧虑增加而对美国延伸核威慑产生了更大的可信性需求,另一方面,日韩则担心,由于中国和朝鲜军事能力的增强,美国出于自保的目的可能会在冲突发生时抛弃自己。此外,美国核能力和核态势上的弱化趋势也引发了日韩对美国使用核武器能力和意愿的担心。为加强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美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单方面的加强安全保证承诺,建立与盟友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增加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其次是联合盟友提升威慑态势,包括制定共同的作战方案、增强联合演习针对性和频率以及加深军事合作等。再次,是提出了一整套的核力量大规模更新计划,提升威慑能力。最后,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发挥拒止性威慑的作用,减轻盟友的“被抛弃”忧虑。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是为了确保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具体来说,通过延伸核威慑,美国试图在东北亚实现三点战略目标:一是要借助延伸核威慑的政治象征意义提升同盟整体关系的信度;二是以延伸核威慑换取盟友放弃发展自己独立的核武器;三是利用延伸核威慑配合对华对朝中央威慑的实施。但美国延伸核威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矛盾和困境,包括如何避免被盟友“牵连”、如何处理盟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如何面对导弹防御系统的诸多缺陷等。从未来看,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很可能会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条件会得到加强。因为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仍在经历着权力格局的快速转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朝鲜半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会消除的变量,日本韩国仍然有对核威慑的迫切需求,而美国也有继续提供延伸核威慑的强烈动机。但美国在延伸核威慑中真正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延伸核威慑仍将主要作为一种同盟关系的政治象征和维持手段而发挥作用。

杨傲[5](2017)在《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45年,核武器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并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冷战期间,伴随着苏联和美国不断地进行核军备竞赛,世界陷入了对核武器的恐惧之中,对于核裁军的呼声也没有停止。苏联解体前,美苏就进行过诸多核军控谈判,并签署了一系列的核军控条约,其中的一部分条约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冷战后,美俄两国关于核军控的讨论并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日益活跃。随着两国对核武器实质性的削减,国际社会对于核军控也有了新的认识。纵观冷战后美俄两国的核军控发展,不难看出,谈判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核军控谈判是一种特殊的外交谈判,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军控谈判的实施过程、核军控谈判与核威慑理论的关系、首脑参与核军控谈判的重要性以及核军控谈判的特点。本文首先对核军控谈判的内涵进行探讨,阐述了核军控谈判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对冷战后美俄签署的一系列核裁军条约进行梳理,介绍核军控谈判的实施过程,并从不同角度对几个条约进行了评析。而后通过对这些谈判过程加以归纳,结合着外交谈判的一般规律,探讨了核军控谈判的相关特点。最后对于中国未来应如何面对及实施核军控进行了探讨,以期找到参与的新思路。

游翰霖[6](2017)在《国防科技体系建模、结构分析与研发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主要大国在军事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防科技的发展不仅决定着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生成模式,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形势。随着大量高新技术的涌现,包含不同关联关系的国防科技体系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刻画体系结构,容易导致不同领域技术在应用中关联性较弱、管理数据重用性不强等问题。同时,现有的国防科技体系评估方法在需求分析与演化动力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外部需求偏重技术引入对武器装备性能指标的提升,忽略了对作战体系能力和国家安全态势的影响;另一方面,缺少对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的研究,难以将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研发基础相结合以预测潜在的颠覆性创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利于开展军民融合科研发展规划。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个维度梳理国防科技体系发展动力,研究了体系建模、结构分析与研发评估方法。在建模方法研究中,主要解决“什么是国防科技(体系)”、“国防科技研发项目管理需要获取哪些数据”、“国防科技体系管理的数据分析需求有哪些”以及“如何在体系模型中描述国防科技外部需求和内生演化动力”。在结构分析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动态知识流网络结构演化。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探索了面向技术应用领域和网络拓扑结构的技术领域发展机会评估。在研发评估研究中,主要解决技术的知识传播重要度和需求满足贡献度评估问题,并研究了基于冲突消解图模型框架的动态博弈建模分析方法,从军力构建和军力使用方面拓展了在大国博弈中国防科技体系发展需求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从研发项目管理、数据分析需求和体系发展规划三个层级提出了国防科技体系建模新方法。在项目管理层级,设计了“武器装备—技术服务—国防科技”映射结构,从效益、成本和风险三个维度生成技术描述属性,提出技术关系分析方法,构建服务视图和技术视图包含的7类体系描述模型。在数据分析层级,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集成结构,梳理了体系建模数据获取与管理决策数据分析之间的共演化关系,抽取了在技术研发管理中重点关注的技术发展预测、体系能力评估和研发投资组合规划问题,设计了包含3类视图、12个模型及其数据接口的体系建模框架。在体系规划层级,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路线图模型框架,在外部需求牵引维度,通过战略博弈模型、作战网络模型以及技术影响矩阵梳理不同层级之间元素的映射关系;在内部技术推动维度,基于包含专利文本和学术论文开源数据,构建描述创新知识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间传播的多层网络模型。其次,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视角,研究了动态知识流网络结构分析方法。着眼技术应用属性,根据由专家经验得到的技术类层级结构,生成技术-技术类双层网络模型,结合网络分析指标和时间序列模型,评估在预测时域内不同技术类的发展机会,并对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经典社团探测算法,在网络拓扑结构视角下设计了“评估—筛选—优化”技术聚类新框架。结合技术簇内部网络结构分析和技术簇特征统计分析,提出技术体系结构演化路径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新方法。再次,基于国防科技体系模型,提出了对外部需求满足的贡献度与在创新知识传播中的重要度评估方法。根据“战略目标—作战能力—武器装备—国防科技”数据映射结构,应用多属性决策方法得出评估结果。基于技术知识流网络,评估技术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度及其对网络整体创新路径的影响,并将重要度评估方法拓展到多层网络模型。最后,研究了基于冲突消解图模型的国防科技体系发展需求分析方法。以核安全战略为着眼点,梳理了我国和主要对手核威慑力量体系建设与核战略发展演化。在先进武器装备/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军力使用方面,根据核战略定性分析结果,基于冲突消解图模型框架构建核安全动态博弈模型。在双决策者博弈模型中引入决策者态度(attitude)相关的参数变量,在多决策者博弈模型中引入与决策者政策(policy)相关的参数变量,分析各方可能达成妥协的不同类型均衡状态,并讨论从初始状态到最终均衡状态可能的演化路径以及潜在利益联盟对均衡状态的影响。在以国防科技为代表的军力建设方面,为应对决策者偏好数据中的认知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信度偏好的冲突消解图模型分析新方法。为讨论决策者能力在大国博弈中的作用,研究了应用基于能力的军备竞赛动态博弈分析新方法,为在大国博弈视角下开展由国防科技发展到安全态势量化分析提供了新路径。

孙恺嘉[7](2017)在《国际规范理论视域下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外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空权力博弈失衡以及冷战后军控进程的停滞不前,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影响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威胁,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随着权力政治的演变,外空博弈日益加剧,也愈发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尽管国际社会始终坚持在建构外空安全机制方面不懈努力,但囿于外空权力的失衡,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并不能解决外空武器化问题的情况下,国际规范理论有望为这一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解决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道德共识,而规范理论中两种主要的政治哲学——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分别以个人和国家共同体为价值基础表达了各自的道德诉求。建立在这种道德共识基础上的“全球伦理”有望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矛盾问题化解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进而规定和指导国家和行为体的对外行为。本研究首先从国际规范理论的梳理出发,从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与本研究的契合度三个方面阐述该理论。在视角的选择上,本文从国际规范理论的视角,找到贴近当前外空领域跟外空伦理问题核心的部分。继而介绍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历史进程,按照时间顺序,以冷战时期、冷战后十年和进入21世纪后三个时间段,分别介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为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从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战略博弈出发,分析外空各主要力量的战略意图。着重介绍美国外空控制战略中推进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企图和影响、中俄外空安全合作的战略考量以及欧盟、日本、印度的外空安全战略意图分析。最后,再结合国际规范理论,提出在现实情况下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对策与思考,围绕塑造新的外空安全共识、推动PPWT草案向前迈进和进一步支持多边多轨交流机制构建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曾艳梅[8](2014)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视域下的布什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什主义”是美国21世纪第一位总统乔治·w·布什在其第一个任期内对美国大战略的探索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本文尝试以美国大战略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了布什主义的形成因素、核心内涵、全面实践以及历史影响等内容。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状况;文章的框架、写作方法、重难点和力图创新之处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美国大战略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美国大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剖析了其与布什主义之间的关系。布什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组成部分,是在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进行探索基础上的一种实践。第二章阐述了布什主义的形成因素。布什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美国雄厚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强大无比的军事实力;思想基础是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和新保守主义思潮;它还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布什总统个人因素的烙印;“9·11”事件是“催化剂”,最终促使布什主义成型并出台。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布什主义的核心内涵。作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布什主义包含反恐(近期)和称霸(中长期)两大战略,由反恐、先发制人及单边主义三个核心要素组成。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如下:“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的重点是反恐、遏制“无赖国家”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就必须采用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的军事手段;这个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连接途径就是单边主义对外政策行为。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布什主义的实践情况。本章分两个阶段探讨了布什在其两届执政期内对美国大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第一阶段从“9·11事件”发生到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结束,关键词是“反恐”、“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代表性事件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中伊拉克战争是对布什主义的全面实践。第二阶段主要介绍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内,针对前一阶段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整、修补和“善后”,被学界称为“新布什主义”。第五章主要从美国大战略视角出发审视、剖评析布什主义,并对其历史遗产和历史影响作出评价。布什主义是一种野心勃勃、充满冒险因素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纲领,它的实质是后冷战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帝国战略,对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它自身存在的若干缺陷及其面临的种种限制决定了它有限的生命力。结语部分,对正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杨凯达[9](2013)在《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尤其是在战略安全领域。冷战时代,美苏两大超级强国的“核恐怖制衡”维系着当时的全球战略平衡。冷战后,俄国家实力迅速滑落。美自恃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以导弹防御系统等各种“新战略”为突破口,力图建立其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新世纪以来,美先是悍然退出《反导条约》,继而为削弱俄战略核威慑,实现其独霸世界梦想,极力提升、拓展反导系统,将俄传统利益范围和战略空间压缩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美反导体系直接威胁俄核心利益,破坏了国际关系原有规则,使全球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对此俄“以两手对两手”,而是依据自身实力特点施以灵活务实的战略政策,与美展开一轮又一轮较量。研究冷战后俄应对美导弹防御的策略,有助于深入认识国际关系新格局下我国面临的特殊战略、安全、外交环境,对准确把握国际格局秩序走向,辩证借鉴俄反导策略经验,巧妙利用俄美矛盾谋势谋利,科学运筹我战略规划和反导外交,维护和延长我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除绪言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分五大部分。第一章通过回顾《反导条约》兴废与导弹防御实践的发展,分析美发展反导系统对俄国家安全及国际关系的影响,来概述冷战后俄罗斯面对的反导安全形势。第二章综述俄反导策略总的原则,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战略与实践。第三章重点分析俄反导策略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主要评述俄反导策略对俄国家安全与复兴、对世界战略安全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五章在对俄反导策略走向进行展望后,具体论述其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启示与借鉴。结论是俄以“非对称性”军事战略和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竭力保持同美战略平衡,总体削弱了美反导计划作用。中国宜借鉴俄反导策略有益启示,按照十八大部署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增强国力,以有效打破潜在对手对我的战略围堵与遏制。

李雯婷[10](2012)在《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外层空间在拥有宝贵资源和独特环境的同时,还对现代战争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被军事大国视为战略―制高点‖。在抢占外空优势地位、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各国加紧在外空部署武器,外空武器化进程已势不可挡。近年来,外空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外空安全主要是要确保国家能够平等、安全地进出和利用外空,并消除空间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其本质是要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空间产业与先进的空间技术,冷战时期为了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一直奉行与美国争夺航天领先地位的发展战略。冷战后,由于外空安全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俄罗斯仍将发展空间力量作为重要任务。但其发展空间力量的出发点已从两极争霸转变为维护大国地位、遏止侵略以及保障盟国的军事安全。特别是在国际军控的背景下,为应对美国在外空的咄咄逼人,俄罗斯重新调整外空安全战略,通过不断提升空间实力,特别是外空防御能力来抗击敌对势力外空的袭击。俄罗斯外空力量的发展既能增加本国安全利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美国的低水平战略平衡,以及遏止北约东扩,成为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的有效因素。但由于美国谋求外空绝对霸权与绝对自由,尤其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强硬态度迫使俄罗斯采取非对称手段予以回应,以保持俄、美两国的战略稳定性;同时,俄罗斯发展防御性武器也会或多或少引起美国的警觉,从而容易导致外空军备竞赛,危害外空安全与国际稳定。外层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理应共同维护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在此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认同。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合作,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裁谈会重设外空特委会来促进外空军控的谈判,通过散发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相关文件来推动防止外空武器化的谈判,通过提交各种草案来力促外空军控国际条约的形成。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美国在外空的强势地位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给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总体来说,两国联手推动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不仅有助于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外空国际安全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外层空间的军备控制。

二、我们能够摧毁NMD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重大军事热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能够摧毁NMD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重大军事热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
        (三)关于研究时段的选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跨大西洋同盟存续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研究
    三、本文基本假设、主要概念和变量选取
        (一)基本假设
        (二)主要概念
        (三)影响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主要变量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五、本文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00年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欧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变化
        一、国际体系的重构
        二、地缘政治竞争与欧亚大陆地缘环境的重塑
        三、美欧同盟的延续与分歧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与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第四节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美与俄罗斯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欧美对俄政策趋硬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美欧的对俄政策
    第二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过程
        一、2000年至2008年
        二、2008年至2014年
        三、2014年至今
    第三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原因
        一、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
        二、“双东扩”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化
    第四节 欧美政策趋硬对俄罗斯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美对俄政策特征的差异
    第一节 “软制衡”:欧盟对俄政策选择
        一、欧盟对“软制衡”政策的选择
        二、欧盟内部关于对俄政策的博弈和协调
        三、欧盟对俄“软制衡”的政策体现
    第二节 “新遏制”:美国对俄政策选择
        一、美国对俄“新遏制”政策的选择
        二、美国对俄“新遏制”的政策体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安全威胁的感受度差异
        一、实力差距
        二、地缘环境因素
        三、安全认知差异
    第二节 经济依赖度差异
    第三节 战略文化差异
        一、战略文化中的单边与多边
        二、战略文化中武力的使用
    第四节 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格战争与乌克兰危机中的欧美对俄政策
    第一节 俄格战争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俄格战争爆发及欧美俄的纷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第三节 西方与俄罗斯会出现“新冷战”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朗普上台后的美欧俄关系
    第一节 欧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一、原有矛盾的加深——利益分配的分歧加深
        二、新矛盾的产生——特朗普的“另类”风格
    第二节 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俄政策比较
        一、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
        二、欧、美、俄在“北溪-2”问题上的角力
    第三节 欧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一、美俄竞争日趋激烈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局”还是“延续”?
        三、欧俄关系的调整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世情国情的变化需要新的价值观念的引领
        1.1.2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亟待打造新的对外价值话语体系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
    1.5 基本概念
        1.5.1 价值
        1.5.2 价值观
第2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2.1 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
        2.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想
        2.1.3 西方文化中的世界主义学说
    2.2 全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现实基础
        2.2.1 二战后联合国的有效运行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
        2.2.2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为其提供了现实支撑
        2.2.3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为其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3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定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的条件
        3.1.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主体
        3.1.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划定了时代边界
    3.2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3.2.1 以以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西方模式导致当前世界出现四大赤字
        3.2.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新的价值观基础
    3.3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助力
        3.3.1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义性确证
        3.3.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供助力
第4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4.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
        4.1.1 “和平、发展”是人类的生存价值观
        4.1.2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社会价值观
        4.1.3 “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政治价值观
        4.1.4 三个层面内容互为条件相互融合
    4.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特征
        4.2.1 兼容性
        4.2.2 开放性
        4.2.3 时代性
        4.2.4 共建性
    4.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功能
        4.3.1 价值评判功能
        4.3.2 行为引导功能
        4.3.3 体系维护功能
第5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多维解读
    5.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意蕴
        5.1.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5.1.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学理论意蕴
        5.1.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关系学意蕴
        5.1.4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意蕴
    5.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5.2.1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5.2.2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论的本质区别
第6章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
    6.1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主体分析
        6.1.1 确立主体间的平等关系
        6.1.2 合理划分主体类型
    6.2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影响
        6.2.2 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抬头的影响
        6.2.3 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陈旧观念的影响
    6.3 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认同的提升路径分析
        6.3.1 在积极推动国际传播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性认同
        6.3.2 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理性认同
        6.3.3 在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中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性认同
结语培育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威慑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以“萨德”入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个案分析法
        0.3.2 历史分析法
        0.3.3 比较分析法
    0.4 难点和创新点
        0.4.1 难点
        0.4.2 创新点
1 延伸威慑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1.1 核威慑理论的发展
        1.1.1 核威慑的概念
        1.1.2 美国核威慑战略的确立与发展
        1.1.3 核威慑的理论批判
    1.2 冷战后美国延伸威慑理论的兴起
        1.2.1 延伸威慑的概念
        1.2.2 美国延伸威慑理论的发展与调整
        1.2.3 美国延伸威慑之“亚太模式”
2 美国的东北亚延伸威慑与“萨德”入韩
    2.1 美国延伸威慑战略在东北亚的部施
        2.1.1 冷战后东北亚力量格局的重组
        2.1.2 韩国对美国的地缘价值
        2.1.3 部署诱因——防范朝核威胁
    2.2 “萨德”入韩
        2.2.1 美韩军事同盟的巩固与发展
        2.2.2 “萨德”系统在东北亚的部署
        2.2.3 “萨德”对韩的实用效果与可靠程度
3 “萨德”阴影下的中韩关系
    3.1 “萨德”入韩——中韩关系高开低走
        3.1.1 朴槿惠治下中韩关系急转直下
        3.1.2 文在寅对“萨德”部署的态度转变
    3.2 “萨德”离间中韩关系
        3.2.1 民间人文交流空前遇冷
        3.2.2 严重破坏中韩战略互信
        3.2.3 加剧中国地缘安全困境
4 美国延伸威慑的困境与中韩关系的新期待
    4.1 现阶段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困境
        4.1.1 威慑的逻辑矛盾
        4.1.2 美韩联盟困境
        4.1.3 联盟的未来角色
    4.2 “萨德”入韩既定下中韩关系再构建
        4.2.1 提高自身战略威慑和加强联合反制能力
        4.2.2 敦促各方重拾多边协商机制
        4.2.3 发展眼光看待中韩关系的再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1.1 从威慑到延伸核威慑
        1.1.1 威慑的概念与特征
        1.1.2 威慑的分类与延伸核威慑概念的提出
        1.1.3 同盟与延伸核威慑
    1.2 延伸核威慑与盟友可信性
        1.2.1 盟友可信性的提出
        1.2.2 盟友可信性的实现难题
    1.3 延伸核威慑中的盟友可信性传达
        1.3.1 军事力量
        1.3.2 意志决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冷战时期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
    2.1 美国在日本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1.1 日本无核原则的形成与对美核威慑依赖
        2.1.2 美国对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2.1.3 美国在日本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实施与挑战
    2.2 美国在韩国的延伸核威慑政策
        2.2.1 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核武器使用企图
        2.2.2 美韩同盟的建立与美国在韩国的核武器部署
        2.2.3 可信性挑战与美国在韩国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公开提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的可信性挑战
    3.1 中国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1.1 中国军力的迅速发展
        3.1.2 日韩对华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2 朝鲜因素及日韩的可信性担忧
        3.2.1 朝鲜的军事力量
        3.2.2 日韩对朝威胁认知与可信性担忧
    3.3 美国核态势的改变与日韩可信性担忧
        3.3.1 核威慑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有下降趋势
        3.3.2 美国核武器使用门槛的提升
        3.3.3 美国核武器数量下降和质量老化
        3.3.4 美国核武器种类的调整和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加强东北亚延伸核威慑可信性的举措
    4.1 加强对东北亚盟友的承诺和投入
        4.1.1 对韩日进行口头和书面安全保证承诺
        4.1.2 建立专门的延伸威慑对话与磋商机制
        4.1.3 加大战略投入和前沿军事存在
    4.2 联合盟友共同加强威慑态势
        4.2.1 制定共同作战方案
        4.2.2 加强军事合作和整合
        4.2.3 提升演习针对性
    4.3 提高自身核武能力,保持威慑可信性
        4.3.1 增加经费投入
        4.3.2 更新战略核武力量
        4.3.3 发展战术核武器
    4.4 建立导弹防御系统
        4.4.1 美国单边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
        4.4.2 帮助盟友提升导弹防御能力
        4.4.3 推进地区反导合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评析
    5.1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动因
        5.1.1 维持同盟信度
        5.1.2 防止盟友核扩散
        5.1.3 配合美国中央威慑
    5.2 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困境与挑战
        5.2.1 美国对“被牵连”的担忧
        5.2.2 同盟内部矛盾的掣肘
        5.2.3 同盟合作制度化的不足
        5.2.4 导弹防御系统的缺陷
        5.2.5 安全困境的激化
    5.3 特朗普政府与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的未来发展
        5.3.1 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
        5.3.2 特朗普政府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论文预期的创新点
        1.4.2 论文研究的几大难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军控谈判概述
    2.1 军控谈判
        2.1.1 军控与裁军
        2.1.2 军控外交、军控谈判与军事外交
    2.2 核军控谈判
        2.2.1 核军控谈判的内涵
        2.2.2 核军控谈判的传统形式与功能
        2.2.3 核军控谈判的新发展
    2.3 核军控谈判理论依据
        2.3.1 军事外交理论
        2.3.2 国际关系理论
        2.3.3 外交谈判理论
第三章 核军控谈判的过程分析
    3.1 核军控谈判的背景
        3.1.1 STARTⅠ条约谈判背景——冷战末期的破冰谈判
        3.1.2 STARTⅡ条约谈判背景——美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3.1.3 《莫斯科条约》谈判背景——单极格局主导的谈判
        3.1.4 新START条约谈判背景——奥巴马坚持推进的谈判
    3.2 核军控谈判的过程
        3.2.1 过程艰难的STARTⅠ条约谈判
        3.2.2 较为顺利的STARTⅡ条约谈判
        3.2.3 俄方让步较大的《莫斯科条约》谈判
        3.2.4 新START条约谈判中的新分歧
    3.3 核军控谈判的成果及评析
        3.3.1 START I条约——美俄大幅核裁军的第一步
        3.3.2 STARTⅡ条约——条约效果并不理想
        3.3.3 《莫斯科条约》——“自助式”削减模式
        3.3.4 新START条约——更主动更灵活
第四章 核军控谈判的特点分析
    4.1 核军控理论及观念引领谈判
        4.1.1 核军控理论引导
        4.1.2 核军控观念先行
        4.1.3 首脑核观念牵引
    4.2 核军控谈判首脑参与频繁
        4.2.1 首脑双边会晤
        4.2.2 首脑宣言
    4.3 核军控谈判的核技术因素
        4.3.1 专业技术水平影响谈判
        4.3.2 技术是双方谈判的主要分歧
        4.3.3 条约签订后的核查及销毁技术
    4.4 核军控谈判的影响深远
        4.4.1 核军控谈判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4.4.2 核军控谈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美俄核军控谈判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5.1 美俄核军控对中国的影响
        5.1.1 美俄对中国核力量的担忧
        5.1.2 中国威胁论的不断升级
        5.1.3 中国对美俄核军控的回应
    5.2 中国核军控谈判新思路
        5.2.1 从战略及理论的高度重视核军控谈判
        5.2.2 注重核军控谈判中的核技术因素
        5.2.3 注重核军控多边谈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6)国防科技体系建模、结构分析与研发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解读第三次抵消战略
        1.1.2 应对方案与需要研究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管理与体系建模方法
        1.2.2 复杂网络结构分析方法
        1.2.3 国家安全战略与动态博弈建模分析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国防科技体系建模与评估方法
    2.1 国防科技体系相关概念与传统建模方法
        2.1.1 国防科技体系基本概念
        2.1.2 传统国防科技体系模型
    2.2 面向研发项目管理的体系建模方法
        2.2.1 装备技术体系描述框架
        2.2.2 体系描述模型
        2.2.3 示例分析
    2.3 数据分析需求牵引的体系建模方法
        2.3.1 体系建模框架
        2.3.2 模型示例
    2.4 国防科技体系路线图建模与评估方法
        2.4.1 体系路线图模型
        2.4.2 贡献度与重要度评估方法
        2.4.3 示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发展机会评估方法
    3.1 基于知识流网络结构的定性评估方法
    3.2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定量评估方法
        3.3.1 Bass模型
        3.3.2 ARIMA模型
    3.3 评估结果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知识流网络结构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4.1 新技术对创新路径的影响分析
    4.2 知识流网络整体结构特性分析
    4.3 基于网络结构的技术聚类框架
        4.3.1 备选社团探测算法
        4.3.2 技术聚类框架与分析结果
    4.4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冲突消解图模型的国防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5.1 冲突消解图模型理论框架
        5.1.1 GMCR基础模型框架
        5.1.2 GMCR在决策者关系中的扩展
        5.1.3 GMCR在偏好数据中的扩展
    5.2 基于GMCR的核危机博弈分析
        5.2.1 核战略定性分析
        5.2.2 双决策者核危机博弈模型
        5.2.3 多决策者核危机博弈模型
    5.3 基于GMCR的军力构建冲突分析
        5.3.1 基于信度偏好的GMCR与支撑技术组合选择
        5.3.2 基于决策者能力的GMCR与军备竞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国际规范理论视域下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规范理论
    2.1 国际规范理论的发展脉络
        2.1.1 国际规范理论的起源
        2.1.2 国际规范理论的衰落
        2.1.3 国际规范理论的复兴
    2.2 国际规范理论的主要观点
        2.2.1 世界主义的理论视角
        2.2.2 社群主义的基本立场
        2.2.3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的调和与超越
    2.3 本研究中国际规范理论的适用性
        2.3.1 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中的正义问题
        2.3.2 形成中的命运共同体与合作共赢的可能
        2.3.3 达成普遍共识的对话伦理
第三章 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历史进程
    3.1 冷战时期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艰难博弈
        3.1.1 《外层空间条约》
        3.1.2 《反导条约》
        3.1.3 《禁止在外层空间部署任何种类武器条约》
    3.2 冷战后十年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停滞不前
        3.2.1 权力失衡下的外空新格局
        3.2.2 国际外空军备竞赛加剧
        3.2.3 联合国的努力与局限
    3.3 21世纪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国际努力
        3.3.1 中俄提出的禁止外空武器化条约
        3.3.2 欧盟提出的外空治理倡议
        3.3.3 联合国提出的外空治理倡议
第四章 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战略博弈
    4.1 美国外空控制战略中的意图和影响
        4.1.1 美国外空控制战略的演变和意图
        4.1.2 美国外空控制战略的部署和趋势
        4.1.3 美国外空控制战略的影响和危害
    4.2 中俄外空安全合作的战略考量
        4.2.1 中俄外空安全合作的基础
        4.2.2 中俄外空安全合作的利益关系
        4.2.3 中俄外空安全合作的发展前景
    4.3 欧、日、印外空安全的战略意图
        4.3.1 欧盟外空安全的战略意图
        4.3.2 日本外空安全的战略意图
        4.3.3 印度外空安全的战略意图
第五章 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的对策思考
    5.1 塑造包容、普惠、和谐的外空安全共识
        5.1.1 国际规范理论基础上的外空合作新局面
        5.1.2 国际规范理论基础上的外空道德伦理观
        5.1.3 呼吁国际社会的道德对话
    5.2 继续推进PPWT草案的修改完善
        5.2.1 赋予PPWT带有规范理论色彩的指导思想
        5.2.2 强调PPWT与 COC等其他努力可以并行不悖
        5.2.3 更好反映主要国家诉求和利益关系
    5.3 支持形成常态化的多边多轨交流机制
        5.3.1 积极完善多边多轨交流机制的整体构想
        5.3.2 大力加强多边多轨交流机制的框架设计
        5.3.3 切实执行多边多轨交流机制的有效成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视域下的布什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重难点和力求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大战略演进视角下的布什主义
    第一节 美国大战略及其历史演变
        一、美国大战略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美国大战略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的争鸣与思考
        一、罗伯特·阿特的八种战略模式
        二、克里斯托弗·莱恩的四种战略模式
        三、巴里·波森和安德鲁·罗斯的四种战略模式
        四、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构想
    第三节 美国大战略与布什主义
        一、布什与布什主义
        二、美国大战略与布什主义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布什主义形成的四大因素
    第一节 布什主义的物质基础
        一、雄厚的国家综合实力
        二、强大无比的军事力量
    第二节 布什主义的思想基础
        一、国家安全战略理论
        二、新保守主义思潮
    第三节 布什主义的个人因素
        一、布什总统的个人特点
        二、布什总统的执政风格
    第四节 “9·11事件”与布什主义的产生
        一、“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二、“9·11事件”对布什总统的影响
        三、布什主义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什主义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布什主义的战略目标:反恐称霸
        一、布什主义的两大战略目标
        二、国际恐怖主义与“9·11”以前美国反恐政策的演变
        三、布什政府的反恐观
    第二节 布什主义的主要手段:先发制人
        一、先发制人的历史溯源与合法性考察
        二、“9·11”事件后先发制人政策的提出
    第三节 布什主义的行为方式:单边主义
        一、单边主义的历史渊源
        二、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
        三、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根源探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什主义实践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布什主义在反恐战争中全面展开
        一、初步反应阶段
        二、战略谋划阶段
        三、全面实践阶段
        四、挑战初见端倪
    第二节 布什主义的调整、修补和“善后”(“新布什主义”)
        一、胜选初期的强势调整
        二、反恐共识的消解与修补
        三、布什主义的终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什主义的历史评析
    第一节 布什主义的实质
        一、关于帝国、帝国主义和新帝国论的论述
        二、布什主义是21世纪的军事帝国主义
        三、布什主义本质上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主义
    第二节 布什主义的得失
        一、布什主义的短期成效
        二、布什主义的内在矛盾
        三、布什主义的后果与影响
    第三节 布什主义的遗产
        一、布什主义的遗产与奥巴马外交
        二、布什主义的遗产与中美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9)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冷战后俄罗斯面对的反导安全形势
    第一节 《反导条约》和导弹防御的发展
        一、 《反导条约》及其历史地位
        二、反导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 美发展反导系统对俄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 美东欧反导系统“剑指”俄罗斯
        二、 改变策略的海基反导系统
        三、 构筑全方位立体反导防御网
    第三节 美发展反导系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恶化全球安全环境
        二、 破坏地区安全稳定
        三、 诱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反导策略的演变
    第一节 策略指针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反导条约》废止前俄反导策略
        一、反对——心态矛盾
        二、 采取务实的反制措施
        三、 且战且退,被迫妥协
    第三节 借助国际法及运用灵活的外交策略
        一、 借助军控外交谈判,铺垫“非对称性”战略威慑
        二、 倡议合作反导,扰乱美方部署
    第四节 以“非对称性”策略反制美反导体系
        一、 理论依据
        二、 实际运用
    第五节 加强突破美反导系统的力量建设
        一、 巩固陆基战略核力量
        二、 加强海基战略核力量
        三、推进空基战略核力量
        四、构建自我防御体系
第三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初期坚决反美退约的考量
    第二节 中期默认妥协的战略意图
        一、 利益交换的落空
        二、 策略调整的动因
    第三节 后期“非对称性”策略的选择
        一、 策略依据:国家实力
        二、 实施途径:内涵发展
        三、 策略目标:遏制反导
第四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的影响
    第一节 对俄国家安全与复兴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二节 对世界战略安全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战略平衡与稳定
        二、 消极影响:刺激核大国间战略军备竞赛
    第三节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对国际和地区力量格局的影响
        二、 对国际关系秩序的影响
第五章 俄罗斯反导策略展望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 对俄反导策略走向的展望
        一、 斗而不破——服务总体战略
        二、 “核遏制”战略——以进攻实现防御
        三、 战略力量建设——最低限度但有效
    第二节 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 启示
        二、 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10)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性
    2.1 外层空间与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2.1.1 外层空间是信息战的战略“制高点”
        2.1.2 外层空间威慑的地位及战略作用
        2.1.3 美、俄构筑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2.2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和国际军备控制
        2.2.1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现实动因
        2.2.2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的进程
        2.2.3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
    2.3 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战略稳定性
        2.3.1 俄、美外层空间战略稳定性分析
        2.3.2 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安全后果分析
第三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
    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调整
        3.1.1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意图
        3.1.2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目标
        3.1.3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新方向
    3.2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的战略构想
        3.2.1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战略构想的提出
        3.2.2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能力的构成
        3.2.3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的作战目标
    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
        3.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动因
        3.3.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措施
        3.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
    4.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缘起
        4.1.1 俄罗斯面临的外层空间安全困境
        4.1.2 俄罗斯“空天一体防御”建设的国际背景
    4.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现状
        4.2.1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实践的重点
        4.2.2 俄罗斯外层空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4.2.3 俄罗斯实战型军事空间人才的培养
    4.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意义
        4.3.1 俄罗斯争夺外层空间攻防准备的主动权
        4.3.2 俄罗斯发展外层空间对抗的武器装备
        4.3.3 俄罗斯抑制外层空间的霸权企图
第五章 中俄外空军控战略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5.1 中俄联合推动外空军控的历史实践
        5.1.1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历程
        5.1.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意义
        5.1.3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中的困境
    5.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思考
        5.2.1 中俄合作推动多边军控的战略思考
        5.2.2 中俄在国际外空安全合作中新的平衡
    5.3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给我国的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我们能够摧毁NMD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重大军事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D]. 宋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2]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及其国际认同研究[D]. 杨伟宾.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3]冷战后美国东北亚延伸威慑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以“萨德”入韩为例[D]. 王志伟. 辽宁大学, 2019(01)
  • [4]美国东北亚延伸核威慑政策研究 ——基于盟友可信性的视角[D]. 左天泽.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核军控谈判研究 ——以冷战后美俄核裁军为例[D]. 杨傲.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国防科技体系建模、结构分析与研发评估方法[D]. 游翰霖.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国际规范理论视域下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研究[D]. 孙恺嘉.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后冷战时期美国大战略视域下的布什主义研究[D]. 曾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9]论冷战后俄罗斯的反导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D]. 杨凯达. 外交学院, 2013(02)
  • [10]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李雯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我们可以摧毁NMD 俄罗斯军事学者谈当前主要军事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