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屏幕定义及其检测

浅谈屏幕定义及其检测

一、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贺广军[1](2019)在《基于ARM的智能快捷导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大型超市的规模化,多层化和多样化,购物者在找商品和结账这两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本系统结合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公司打造的线下无人超市这一创新,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ARM的安全的,快捷的,智能的导购系统。本系统是一个由云服务器,导购车,微信小程序和手机网页构成的智能导购系统,云服务器主要管理超市的数据库;导购车提供了天气实时信息,广告视频播放和快捷支付等功能;微信小程序提供了天气实时信息,商品购买,商品广告展示,经纬度定位,日历查询和计算器等功能;手机网页提供了天气实时信息,商品广告显示,新闻查看,视频播放和音乐播放等功能。并且本系统大胆构想了使用小程序或手机网页进行远程控制超市,实现真正的轻松管理大型超市。本系统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快捷的,轻松的购物环境,使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同时减少了超市的管理成本和简化了超市的管理流程,因此从消费者和商家这两个方面来说,都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和实用价值。本系统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模式,相对于目前国内智能超市只注重线下服务的模式来说,本系统更注重线上线下同时为消费者服务。线上服务有微信小程序和手机网页端,它们给客户提供最新的广告信息,商品信息,超市管理以及娱乐服务;线下的主要载体则是导购车,导购车的主要功能就是方便购物和数据采集,导购车上的传感器用来采集和处理数据,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这样,微信小程序和手机网页就可以访问云服务器的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和共用。本系统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实现,分别为云服务端,导购车和手机端。1.云服务端采用的是腾讯云的云服务器,购买云服务器之后,网络访问采用的是Apache服务,文件传输采用的是ftp服务,后台数据库使用的是MySQL数据库,腾讯云平台提供了高速稳定的云服务,并应用了腾讯云提供的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避免请求受地域、带宽、服务器能力等因素影响导致的高延迟、低可用性等问题;2.导购车搭载的是Linux+QT操作系统,并支持WiFi模块,从而使导购车通过连接WiFi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端;导购车的核心控制器采用三星S5P6818,该芯片属于ARM Cortex-A53架构。3.手机端的由两部分构成,微信小程序和手机网页,小程序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手机网页内容丰富,代码没有限制。因此,本系统充分发挥这两个平台的优势,让系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便民和更加智能。人们可以通过连接WiFi或手机数据访问服务器的网页,也可以访问微信小程序和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获取商品信息。

谭明[2](2018)在《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框架内,以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构成为研究案例,以色彩学、色度学的颜色计量模型为标准,通过色彩数字化技术,提取环境色彩数据作为设计依据,从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三个层面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尊重场地环境生态、空间、功能、文化的前提下,使景园色彩规划设计聚焦于造景要素色彩合理配置,基于色彩量化数据的分析和比选,科学调控景园要素的色彩构成,建构最佳的景园色彩效果。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初步搭建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技术路径,对研究目标与量化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以南京地区景园色彩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为支撑,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基于色彩数字化技术,量化研究景园色彩构成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量化分析”作为景园色彩构成评价和设计的有效手段,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过程中的科学优势与实践意义。全文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环境色彩特征分析入手,以造景要素光、色呈现不同步、色彩设计不计量的问题为导向,剖析了依靠人眼视觉机能分辨颜色、设定颜色、构成颜色的主观性、差异性、以及局限性。论文基于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调研过程,运用色彩数字化检测仪器,包括:分光测色仪、色彩亮度计、色彩照度计、拍摄与校色设备,提取D65标准光照条件下的色彩计量数据,统一色彩评价、设计、建构的应用标准;按照景园环境色彩静态观赏、动态观赏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色彩构成的量化分析方法;同时,针对景园的色彩文化属性和情感表达等主观感受和体验,总结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定性定量方法,阐述了基于调研数据的归类,以及眼动仪、皮电仪的辅助研究,对其进行客观量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空间建构的客观色彩要素切入,研究了地域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库建立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按照风景园林空间环境游憩观赏的规律,设定空间色彩单元、空间色彩界面和空间色彩序列为景园色彩构成的结构层次。借助南京地区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案例,阐述了三个层次中,景园要素组织搭配对色彩构成效果的影响程度;景园要素色彩在空间环境建构中的构成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景园要素的色彩量化数据和风景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规律,构成最科学、最适宜的景园色彩效果。其中包括了:在空间色彩单元层面,主题规划、要素布置、单元形态对色彩构成的限定原则;在空间色彩界面层面,色彩数量、色彩层次、色彩比例对色彩构成的决定作用;在空间色彩序列层面,路径秩序、变化频率、节奏韵律对色彩构成的审美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以特定场地的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和空间建构尺度类型为依据,通过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景园空间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探讨了景园色彩规划设计中,依靠色彩数据和配色阈值的量化控制和比选,对景园色彩效果客观、科学、有效的构成。将色彩学定性定量的原理与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的原理进行了较好的融合。第三部分为“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研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通过对景园色彩构成中设计规律和目标需求的归类总结,基于自然景观优美色彩效果的量化数据研究,找出景园要素色彩构成在标准观赏空间中呈现空间感、画面感、秩序感的规划设计规律,研究景园色彩构成效果应体现人文精神表达、情感引导功能、艺术美学审美的规划设计需求。在这些共性规律的指导下,建构了景园环境配色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生成评价模型和指标,通过影响因子的评分计算,对景园色彩环境或者色彩方案进行量化评价和比选。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南京地区的景园色彩规划设计案例,对配色评价体系的使用流程和方法、以及配色评价对规划设计的反馈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研究了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的实施阶段,基于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建立工程项目色谱和色彩施工图的方法,阐述了使用色彩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景园色彩施工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期望通过量化研究和标准化制定来实现景园色彩构成从设计师感性设计向工程数字化设计的转型。本论文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相关环节应用量化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对各分项逻辑关系和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结合南京地区景园实践案例对色彩数字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做出了实证研究。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成果创新:针对风景园林环境特征建构了适合景园配色评价与设计的模型。2.视角创新: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景园色彩构成的科学分析。3.理论创新:在风景园林学理论体系下拓展了色彩构成的理论。4.方法创新:结合色彩学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了景园色彩构成的量化方法。

袁高阳[3](2015)在《自适应逐行电影源模式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革新后,电视正向着数字高清的方向发展。在模拟电视时代,由于带宽的限制,电视采用隔行扫描的方式来播放视频,如果要在隔行扫描的电视上播放逐行类型的电影片源,需要先将电影片源做Pulldown处理,将其转化成隔行电影源。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迈入数字时代,它可以播放逐行源,为了提高画面质量,人们又采用去隔行技术将隔行电影源转化为逐行电影源,但是由于Pulldown技术会对电影片源做场的复制处理,而去隔行技术又未对复制信息进行识别和删除,所以最终得到的逐行电影源会有冗余帧的存在,这就导致视频在播放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卡顿感。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在播放前需要找出逐行电影源中复制帧的规律并将其去除,进而恢复原始电影片源,其中逐行电影源的检测是恢复原始信息的关键技术。本文深入讨论了不同种类逐行电影源的规律特性,分析出传统电影源检测算法的局限性,接着总结已知电影源模式特征,确定了四种预设滑动窗口比例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自适应逐行电影源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关键帧与复制帧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利用帧间差信息与电影源特性之间的联系,以自适应方法找到一个可以体现待测电影源特征的窗口,通过确定窗口内关键帧比例与原始电影源特性的对应关系,即可实现对不同种类逐行电影源的检测。采用自适应的方法对电影源做检测,既可以对去隔行处理的逐行电影源进行检测,也可以对播放器自处理电影源进行检测,它突破了传统算法的局限性,并且可以准确锁定电影源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逐行电影源检测算法的适用性,本文还分析了含场景切换的逐行电影源。由于场景切换有可能会破坏逐行电影源的规律性,所以场景切换检测算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逐行电影源检测的性能,在分析了现有场景切换算法的优缺点后,提出了利用帧间差信息和分块2?直方图匹配法结合的方法对场景切换进行检测。然后以场景切换前后电影源原始帧率的变化情况为依据,提出了含场景切换的逐行电影源检测算法,对于原始帧率未发生改变的场景切换,算法保持模式锁定,而发生改变的场景切换,则快速退出当前锁定,然后重新对切换后电影源做检测。算法通过检查场景切换前后窗口内关键帧比例的变化与否,对原始帧率做出预判断,保证对场景切换后电影源的快速识别。

李乐[4](2012)在《面向3DTV应用的视频2D转3D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3DTV产品的上市、3D电视频道的开播,3D视频节目源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3D产业发展的瓶颈。而2D转3D技术正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3DTV的应用需求以及电视节目的特点,研究视频2D转3D技术,在正确估计视频深度信息的同时,兼顾所生成3D视频的观看效果,确保2D转3D技术的实用性。文中分别从内容理解、视觉感知原理、视频压缩域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开展2D转3D技术的研究工作。(1)针对当前绝大多数自动的视频2D转3D算法转换生成的3D视频精度较低、视觉效果不好的问题,本文以电视节目中常见的街景场景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内容理解的2D转3D方法,通过分析理解场景内各个景物之间的构图关系,准确估计视频的深度信息。该方法首先对街景视频图像分块并提取图像块自身的特征以及邻域联合特征,使用SVM分类器对图像中的景物进行分类识别,分析理解街景场景中景物的组成结构;然后,通过分析相机成像原理给出了场景内地面区域的深度估计方法,并根据景物与地面之间以及各个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深度估计;对于街景中建筑物内部空间跨度大、深度不一致的问题,则依据不同朝向的建筑物面中水平直线段透视投影后的变化,建立相应的特征累积数学模型量化建筑物区域蕴含的直线段特征,再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划分识别各类建筑物面,并依据建筑物面的朝向确定每个建筑物面内部的深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得到的街景视频深度估计结果更加符合场景内各个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深度分布。该方法可以自动完成对电视节目中与街景相关镜头的2D转3D工作。(2)视觉感知原理中,人观看视频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前景目标,对视频中背景部分不敏感。基于该理论,文中结合访谈、讲座等电视节目中背景相对稳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视觉感知原理的2D转3D方法,通过对视频前景和背景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深度估计,有效的解决了视频2D转3D过程复杂、速度慢的问题。该方法首先使用高斯背景模型提取视频中运动的前景目标,并结合视觉注意力模型给出了感兴趣视频前景的定位方法,从而将视频分割为前景和背景分别进行处理。对于视频背景,仅使用基于内容理解的2D转3D方法精确估计关键帧的深度,至于其它帧中的视频背景的深度则通过插值得到。而对于被关注的视频前景,则给出了考察视频空域中前景和背景之间的构图关系以及时域中前景目标的特征变化相结合前景深度估计方法,确保视频中前景目标深度的准确和平滑。该方法在准确估计视频前景深度确保生成3D视频具有较好的观看效果的同时,简化背景区域深度估计的过程,有效的降低了算法复杂度,提高了2D转3D的效率。(3)由于视频大多是以压缩编码的格式进行存储、传输的,面向3DTV终端的2D转3D应用需求,文中提出了面向H.264压缩域的2D转3D方法,直接利用视频压缩域信息将2D视频转换为3D视频。该方法首先对视频压缩域中各宏块的MV进行累积滤波,并利用雅克比矩阵描述全局运动参数和宏块MV之间的关系,使得压缩域中全局运动参数求解过程更加方便,再通过比较局部运动和全局运动之间的差异初步检测运动对象;同时,提出了结合运动特征对宏块DCT系数能量进行投影累积的方法,有效强化了DCT系数特征,并将熵能选取自适应阈值原理应用到压缩域中,检测运动对象的边缘及纹理显着区域;然后给出了一定的逻辑准则将MV和DCT系数的检测结果结合起来,得到视频中运动的前景目标。接着,建立了相应的temporal Snake模型对景物轮廓进行优化,在精确提取景物轮廓的同时,维持景物轮廓的时域稳定性。最后,依据视频中的运动特征并结合景物构图关系估计视频的深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依据视频压缩域特征进行深度估计,2D转3D速度快、效果较好,可满足诸如3D电视机内部2D转3D嵌入式模块等实时性较高的应用需求。

张然然[5](2010)在《面向影像资料的视频修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影像作为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生动具体的影像资料由于其特殊的记录形式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来源。然而受到当时拍摄条件的限制或由于保存不当及不恰当的拷贝等等因素的影响,现存的大量影视作品特别是胶片电影中存在着大量程度各异的多种失真现象,因此对这些资料进行保护及修复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数字化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处理方法以其便于保存、无需反复修复等优势被引入到视频修复问题中;同时由于视频信息构成的特殊性,数字影像的修复成为数字化处理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之一。视频序列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失真现象,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斑点、亮度闪烁、垂直划痕、抖动等。由于造成这些失真现象的原因各异,修复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致力于面向影像资料的视频修复技术的研究,并选择了斑点的检测、大尺度斑点破损的修复、亮度闪烁的修正及垂直划痕的检测作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在对影像资料中存在的斑点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以及对现有视频序列斑点检测算法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纹理匹配及双步长自适应多阈值的斑点检测算法。该方法通过引入纹理匹配方法降低错误检测率,同时自适应阈值方法的使用提高了斑点检测的正确度,从而达到了提高正确检测率与错误检测率比值的目的。2.通过对存在大面积破损图像的补全算法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合成的快速图像修复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视频修复中存在大尺度破损的斑点修复中。在这一方法中分别采用了顺序排除法、多分辨率的纹理搜索以及图像的下采样方法,大幅提高了区域填充过程中纹理匹配的效率,为大尺度破损的视频斑点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修复算法。3.分析研究现有亮度闪烁修正算法中采用的线性模型及非线性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针对图像序列中存在的亮度闪烁,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补偿及阈值法的闪烁修正方法。其中采用了三步搜索算法对图像序列进行运动估计,从而准确地检测出运动区域,此外阈值法的引入达到了避免误检测、提高检测效率的目的,同时这一方法能够有效保留视频中诸如淡入淡出的亮度特征。4.通过结合垂直划痕的特征,提出了基于Canny理论和时空域特征的垂直划痕检测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利用图像边缘信息主要表现为图像局部特征的不连续性,是图像中灰度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号发生奇异变化的地方这一显着特征来检测和定位相邻图像的划痕信息。而Canny理论的引入通过准确地获取垂直划痕的长度、起始点位置与终点位置信息提高了有限长度划痕的正确检测率。

尹璐[6](2010)在《基于MPEG足球视频场景切换检索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存储和传输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丰富的视频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视频数据。为了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视频片段,需要高效地管理视频数据库。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近些年来基于内容的视频分析和检索技术获得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前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足球比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足球视频的分析与检索是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备受瞩目。为了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要求,有必要对足球视频进行基于内容的视频分析与检索。本文结合运动视频领域相关知识,对足球视频场景切换进行研究。场景切换检索是基于内容的视频分析与检索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检测精度好坏直接影响视频检索的质量。本文在现有的场景切换检索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足球视频的特点,提出实时、高效地检索MPEG足球视频场景切换的算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如下成果:●直接利用MPEG视频的压缩数据(宏块)检测场景切换突变、场景切换渐变、镜头回放和字幕,不仅计算量小,而且能做到实时检测。●灵活地应用宏块信息(时域统计和空间分布),将场景切换突变领域有很好检测效果的方法扩展到场景切换渐变检测领域,并通过改进方法,使之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结合足球视频中镜头回放和字幕出现的特点,灵活利用宏块信息检测这两类场景切换,并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在MPlayer播放器上实现本系统的安装、完成本系统模块的代码实现,并进行实验。实验证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的方法在漏检率和虚检率上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很好的满足足球视频中精彩片段检测的要求。本文是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研发的总结,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阐述课题研究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的一些工作内容和成果。第二章详细地介绍MPEG标准,重点说明高清视频的压缩标准——MPEG-2的相关原理,并介绍了足球视频的结构。第三章详细地介绍了现有的场景切换检测算法。第四章提出了基于MPEG足球视频场景切换检索的算法。此算法不仅能检测到足球视频中场景突变和场景渐变,还能检测到足球视频中的镜头回放和字幕。第五章介绍本研究的实验平台MPlayer播放器,并在MPlayer播放器上建立了本研究的模块。详细地阐述了本系统和本研究模块的流程。并具体说明本系统的安装以及操作使用。第六章对实验设置做了详细地描述,通过实验证明本研究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最后,作者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和应用工作,对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张光伟[7](2008)在《立体内视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立体视觉的内视测量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初步研究和应用,在国内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随着CCD摄像机的小型化和计算机硬件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内视测量技术以其柔性、快速、非接触、精确、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为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设计研发的立体内窥测量系统,可用来检测枪械、火炮的膛线及内部表面的损伤,对膛线损伤区域的深度、长度、面积等可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立体视觉的几何模型,以适合人眼观察的Panum区原理为基础,得出了符合人眼观察习惯的舒适视差范围,并根据在CRT显示器上舒适观察距离,计算出最大像素差,并以此推导出立体内窥镜的放大率、焦距、视场角等重要参数。对立体内窥镜光学系统包括物镜光学系统、转像光学系统和目镜光学系统等的结构与相关镜头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优化。该立体内窥测量系统采用FPGA技术,对立体内窥镜所获图像实现了100Hz双路视频信号的交替逐行输出,使时分制显示图像频率达到50Hz,克服了传统时分制立体电视图像的闪烁现象和采用计算机图像时分制显示资源的不可分配性。系统利用Verilog HDL语言实现了双路视频处理及视频传输控制电路的设计,采用了外设SDRAM存储器作为帧存储器,以实现视频数据的存储。在FPGA中开辟FIFO用来缓存SDRAM输入和输出的像素数据,加快存储速度,使输出扫描帧频可达到100Hz逐行扫描,让观看者更舒适。针对枪膛、炮膛测量的特点与需求和现场实际环境的分析,采用了一种灵活、简洁、精度高的标定方法—张氏平面标定法,对立体摄像机进行了标定,确定了空间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运用基于可调节阈值的Canny算法的最佳边缘检测算子,提高了图像边缘的清晰度与信噪比;采用基于动态规划的区域灰度匹配和特征点匹配的快速算法,根据特征点来限定非特征点的有效视差集,缩小了生成视差空间的计算复杂度和搜索范围,使遮掩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识别。实验表明,此算法简单实用,运算速度快,对边缘清晰的立体图像对达到了较高的匹配率。该立体内窥测量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枪械、火炮膛线的立体图像采集困难、边缘不清晰,测量问题中的失配、误匹配和低速等问题,提高了枪械、火炮内膛线测量的准确性。

李秀敏[8](2006)在《数字电视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也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子、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图像和声音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与传输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数字视频系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数字音视频产品大量进入了家庭。随着SDTV(标准清晰度电视)、HDTV(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试播或开播,模拟电视系统正在向数字电视(DTV)系统过渡,不久,数字电视必将取代模拟电视。数字电视节目的开播,使得选用什么样的终端显示器成为目前倍受关注的话题。目前市场上除了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LCD(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体显示器)、DLP(数字光学处理器)和LCoS(硅基液晶显示器)等固有分辨率显示器件的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特别是LCD和PDP已逐渐成为显示器主流产品。作为终端,显示器(屏)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最终观看效果,其成本也占接收和显示设备的绝大份额。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制定的MPEG-2标准是SDTV、HDTV系统遵循的通用国际规范。SDTV、HDTV信号以码流形式传送,数字电视系统投入使用前和运行中,均需监测其不同层次码流是否符合MPEG-2和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标准。数字电视产品的研制、生产、验收、销售和维修等,也都需要内容不同、参数不一、符合标准的测试码流,对新型显示器,还需研究和提供相应信号,这些需求是开展和推动本项研究的原动力。本课题主要是对数字电视系统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数字电视信号特别是传输流的标准符合性评价和检测方法研究,另一部分是对数字电视显示终端质量的评价技术研究。在数字电视码流质量评价部分,通过对数字电视信源编解码原理、传输流复用和相关标准等较为深入的学习,对传输流系统层结构、语法、语义做了较为深入的解析。通过对单节目、多节目TS的音视频信息进行分析,根据ISO/IEC 13818-4和DVB TR101 290规范和所设定的项目,研究了按不同优先级,提供码流评估报告应涉及的项目和主要质量参数。论文除按这些规范和课题组对DTV信号的研究基础,完成或拓宽了TS流分析、评测算法研究外,还结合TS复用算法,基本实现了对MPEG-2传送流系统目标解码器(T-STD)工作状态的分析,重点对其溢出问题给出了分析,并编制了检测T-STD工作状态的核心软件。但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的问题较广,其算法研究还待深入,适用范围还待扩展,并编制便于应用的界面。根据传输DTV码流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按MPEG-2标准的语法和语义,针

葛亚明[9](2004)在《基于DSP的视觉跟踪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视觉跟踪系统是基于“摄像机—图像采集卡—通用PC机”三者为一体的系统,在通用PC机上主要是软件实现图像处理,能够提供中等的图像处理能力,但是要占用CPU几乎全部的处理能力,因此需要研制专用的图像采集系统,既能够实时采集视觉图像,又能实时处理采集的图像数据。目前,基于DSP的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有很多,多数使用的DSP器件是TI公司的5000系列和6000系列,应用于成像和识别系统。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嵌入式图像采集系统,作为视觉跟踪系统的前端数据采集接口,选用新型的DSP芯片TMS320LF2407A,该芯片是TI公司的2000系列DSP芯片,它既可以用于数据采集,又可以用于控制电机,片内有高达32K字的FLASH程序存储器,这个容量对于一般图像处理和控制系统的程序装载已足够,无需再外扩程序存储器,对嵌入式的应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本文详细介绍了标准PAL制式黑白电视信号(视频信号采集源),基于DSP的高速视频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芯片的选择,对用到的芯片的介绍及其性能分析,其中包括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TMS320LF2407A,可编程视频信号输入处理器SAA7111A等,给出了对视觉跟踪系统视频数据采集部分硬件电路的部分软件调试,并且对该系统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 本系统以SAA7111A、CPLD和DSP实现视频图像的高速采集,作为与视觉跟踪系统接口的前端处理模块,达到了对视觉跟踪系统的实时跟踪和处理的需要。以DSP和CPLD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双缓存结构,有效地实现了视频信号的采集与读取的高速并行,两个帧存储体的超大容量设计,当不需要存储采集的图像数据时,可以用作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存储。该系统具有整体电路简单、可靠性高、集成度高、实时行号、接口方便等优点。

茆祥金[10](2003)在《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文中指出

二、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的智能快捷导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用户需求分析与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分析
        2.1.1 需求分析
        2.1.2 功能设计
        2.1.3 可行性分析
    2.2 技术难点
    2.3 系统创新点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框图
    2.5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选择
        2.5.1 硬件方案选取
        2.5.2 软件方案选择
第三章 导购车的软硬件设计
    3.1 导购车的硬件设计
        3.1.1 硬件设计总体框图
        3.1.2 控制子系统
        3.1.3 显示子系统
        3.1.4 测距子系统
        3.1.5 图像采集子系统
        3.1.6 称重子系统
        3.1.7 通信子系统
    3.2 导购车的软件设计
        3.2.1 软件设计总体框图
        3.2.2 软件设计的平台搭建
        3.2.3 界面显示
        3.2.4 天气信息的获取与显示
        3.2.5 广告视频播放
        3.2.6 自动识别购物行为
        3.2.7 距离检测
        3.2.8 图像采集
        3.2.9 商品信息查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服务器的搭建
    4.1 云服务器的介绍
    4.2 云服务器的购买
    4.3 云服务器的搭建
        4.3.1 Apache服务的搭建
        4.3.2 Mysql云数据库的搭建
        4.3.3 FTP服务的搭建
        4.3.4 域名的购买与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机端的软件设计
    5.1 微信小程序的软件设计
        5.1.1 微信小程序的平台搭建
        5.1.2 微信小程序的程序设计
    5.2 手机网页的软件设计
        5.2.1 网页开发的平台搭建
        5.2.2 手机网页的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功能实现
    6.1 导购车的测试与分析
    6.2 微信小程序的效果展示
    6.3 手机网页的效果展示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色彩理论与实践应用
    2.1 色彩基础理论研究
        2.1.1 色彩学理论
        2.1.2 色度学理论
        2.1.3 视知觉理论
    2.2 色彩实践应用研究
        2.2.1 工业产品领域色彩研究
        2.2.2 生理、心里学色彩研究
        2.2.3 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研究
    2.3 景观相关学科色彩研究综述
        2.3.1 景观地理学色彩研究
        2.3.2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色彩研究
        2.3.3 农、林、园艺学色彩研究
    2.4 景观学科色彩研究发展
        2.4.1 景观色彩与社会研究
        2.4.2 景观色彩与规划设计
        2.4.3 景观色彩与行业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
    3.1 景园环境色彩特性
        3.1.1 变化规律性
        3.1.2 相对稳定性
        3.1.3 文化观赏性
    3.2 景园色彩量化方法
        3.2.1 色彩计量模型
        3.2.2 色彩物理量化
        3.2.3 色彩视觉量化
    3.3 静态观赏量化分析
        3.3.1 色彩静态观赏特征
        3.3.2 色彩数据检测提取
        3.3.3 色彩属性统计分析
    3.4 动态观赏量化分析
        3.4.1 色彩动态观赏特征
        3.4.2 色彩数据分段量化
        3.4.3 色彩问题量化研究
    3.5 景园色彩人文属性
        3.5.1 色彩人文属性调研
        3.5.2 色彩情绪效价分析
        3.5.3 生理数据辅助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
    4.1 景园空间色彩建构
        4.1.1 景园空间色彩
        4.1.2 景园色彩环境
        4.1.3 景园色彩量化
    4.2 空间色彩单元规划
        4.2.1 色彩主题规划:表达与传递
        4.2.2 色彩要素布置:方位与图底
        4.2.3 色彩单元形态:线性与围合
    4.3 空间色彩界面设计
        4.3.1 色彩界面搭配:数量与块面
        4.3.2 色彩观赏层次:视距与尺度
        4.3.3 色彩构成比例:调和与比选
    4.4 空间色彩序列组织
        4.4.1 色彩秩序构成:路径与视点
        4.4.2 色彩序列变化:速度与频率
        4.4.3 色彩连续规律:节奏与韵律
    4.5 小结
第五章 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
    5.1 景园配色设计规律
        5.1.1 景园空间的配色
        5.1.2 景园画面的配色
        5.1.3 景园秩序的配色
    5.2 景园配色目标需求
        5.2.1 人文精神表达
        5.2.2 情感引导功能
        5.2.3 艺术审美认同
    5.3 景园配色量化评价
        5.3.1 评价体系设计
        5.3.2 评价模型建构
        5.3.3 评价分值计算
    5.4 量化配色实践应用
        5.4.1 配色效果量化评价
        5.4.2 配色评价反馈设计
        5.4.3 量化色谱实践操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关于色彩量化研究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说明
附录
    附录一:南京地区景园要素色彩数据库
    附录二:白马公园配色评价设计问卷
    附录三:南京中山陵园中轴线色彩量化数据
作者简介
致谢

(3)自适应逐行电影源模式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影源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2.3 Pulldown技术
    2.4 逐行电影源
        2.4.1 Depulldown逐行电影源
        2.4.2 Deinterlace逐行源
        2.4.3 播放器自处理逐行电影源
    2.5 电影源模式检测算法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逐行电影源检测
    3.1 引言
    3.2 预设滑动窗口比例参数的确定
    3.3 帧间差信息的获取
        3.3.1 逐行电影源特性分析
        3.3.2 帧间差的获取
    3.4 相邻窗口周期性判定
    3.5 滑动窗口内关键帧比例检测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场景切换的逐行电影源检测
    4.1 引言
    4.2 场景切换在逐行电影源中的影响
    4.3 场景切换的检测
        4.3.1 场景切换检测算法概述
        4.3.2 场景切换的多级检测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含场景切换的逐行电影源检测算法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面向3DTV应用的视频2D转3D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场景运动特征的 2D 转 3D 方法
        1.2.2 基于图像散焦分析的 2D 转 3D 方法
        1.2.3 基于场景结构分析的 2D 转 3D 方法
        1.2.4 基于视觉感知原理的 2D 转 3D 方法
        1.2.5 2D 转 3D 中景物的时域稳定性
        1.2.6 2D 转 3D 技术产业化应用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内容理解的 2D 转 3D 方法
    2.1 单帧视频图像区域聚类分割
    2.2 视频图像区域特征提取
        2.2.1 图像区域自身特征
        2.2.2 邻域联合特征
    2.3 视频内容理解
        2.3.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景物分类识别
        2.3.2 基于特征线段分析的建筑物面识别
    2.4 视频深度估计
        2.4.1 基于相机小孔模型的深度估计
        2.4.2 基于景物结构关系的深度估计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街景视频内容理解
        2.5.2 建筑物面型划分识别
        2.5.3 街景视频的深度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觉感知原理的 2D 转 3D 方法
    3.1 视频场景分割
    3.2 视频运动前景提取
        3.2.1 视频背景场景合成
        3.2.2 高斯背景模型检测运动前景
        3.2.3 景物轮廓优化
    3.3 视频前景显着性度量
        3.3.1 视觉注意力模型
        3.3.2 前景景物显着性度量
    3.4 视频背景深度估计
    3.5 视频前景深度估计
        3.5.1 基于视频空域的前景目标深度估计
        3.5.2 基于视频时域信息的前景目标深度估计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 H.264 压缩视频的 2D 转 3D 方法
    4.1 基于运动特征分析的 H.264 视频前景检测
        4.1.1 运动矢量场累积滤波
        4.1.2 视频压缩域全局运动估计
        4.1.3 基于运动相似性的前景检测
    4.2 基于 DCT 系数分析的 H.264 视频前景检测
        4.2.1 联合运动特征的 DCT 系数累积
        4.2.2 基于熵能自适应阈值的前景目标检测
    4.3 联合特征 H.264 视频前景检测
    4.4 具有时域稳定性的景物轮廓提取
        4.4.1 单帧视频空域内 snake 能量模型
        4.4.2 具有时域稳定性的 snake 能量模型
    4.5 基于景物运动特征的视频场景深度估计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视频压缩域中运动前景检测分割
        4.6.2 压缩视频前景检测结果时域稳定性度量
        4.6.3 H.264 压缩视频深度估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面向影像资料的视频修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视频数字修复步骤概述
        1.4.2 影像修复系统框架
        1.4.3 面向影像资料的视频修复系统框架
        1.4.4 本文工作内容
        1.4.5 本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斑点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斑点的数学模型
    2.3 斑点检测算法概述
        2.3.1 SDI 检测算法
        2.3.2 MRF 检测算法
        2.3.3 AR 检测算法
        2.3.4 ROD 检测算法
        2.3.5 S-ROD 检测算法
        2.3.6 其它检测算法
    2.4 运动矢量估计技术
        2.4.1 基于光流方程的运动估计方法
        2.4.2 基于块匹配的运动估计方法
    2.5 基于纹理匹配及双步长自适应多阈值的斑点检测算法
        2.5.1 斑点初始定位及纹理匹配
        2.5.2 双步长多阈值自适应迭代及判断条件
        2.5.3 判断条件及收敛条件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斑点修复算法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斑点修复算法概述
        3.2.1 MMF 插值法
        3.2.2 MRF 插值法
        3.2.3 AR 插值法
        3.2.4 基于图像修复技术的插值法
    3.3 图像修复技术概述
        3.3.1 图像修补技术
        3.3.2 图像补全技术
    3.4 基于大尺度破损的快速斑点修复算法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亮度闪烁修正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亮度闪烁修正算法概述
        4.2.1 线性模型
        4.2.2 非线性模型
    4.3 块运动估计方法概述
        4.3.1 三步搜索法
        4.3.2 新三步搜索法
        4.3.3 四步搜索法
    4.4 基于运动矢量估计的亮度闪烁修正
        4.4.1 亮度闪烁的模型
        4.4.2 亮度闪烁参数的确定
        4.4.3 运动矢量估计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序列中垂直划痕的检测与修复
    5.1 引言
    5.2 垂直划痕修复算法概述
        5.2.1 基于划痕模型的划痕检测方法
        5.2.2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划痕检测
    5.3 基于Canny 理论和时空域特征的垂直划痕检测
        5.3.1 背景知识
        5.3.2 基于Canny 理论和时空域特征的垂直划痕检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6)基于MPEG足球视频场景切换检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与章节安排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MPEG编解码原理
    2.1 引言
    2.2 MPEG-2标准
    2.3 MPEG视频结构
    2.4 MPEG基本概念
        2.4.1 GOP(Group of Picture,图像组)
        2.4.2 宏块(Macro Block,MB)
        2.4.3 运动矢量(Motion Vector)
    2.5 编码类型
    2.6 关键技术
    2.7 MPEG视频编码过程
    2.8 MPEG视频解码过程
    2.9 运动视频定义
    2.10 小结
第三章 现有场景切换检测技术
    3.1 引言
    3.2 场景切换的检测算法
        3.2.1 非压缩域(像素域)中场景切换的检索算法
        3.2.2 压缩域中场景切换的检索算法
    3.3 不同场景切换检测算法的计算量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宏块类型的场景切换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足球视频中场景切换类型
    4.3 场景切换突变的切换方法
        4.3.1 各种场景切换突变与宏块信息间的关系
        4.3.2 解决方法
    4.4 场景切换渐变的检测方法
        4.4.1 场景渐变与宏块信息间的关系
        4.4.2 解决方法
    4.5 镜头回放的检测方法
        4.5.1 镜头回放与宏块信息间的关系
        4.5.2 解决方法
    4.6 字幕的检测方法
        4.6.1 字幕与宏块信息间的关系
        4.6.2 解决方法
    4.7 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MPlayer
    5.3 本系统介绍
    5.4 本研究模块的实现
    5.5 系统安装
        5.5.1 MPlayer的安装
        5.5.2 系统的使用操作
    5.6 小结
第六章 实验
    6.1 引言
    6.2 实验设置
        6.2.1 使用的视频
        6.2.2 实验环境
        6.2.3 检测结果参数
    6.3 实验结果及评价
        6.3.1 统计宏块数量
        6.3.2 统计帧图像类型
        6.3.3 各类场景切换结果
        6.3.4 处理时间
        6.3.5 实验结果
        6.3.6 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立体内视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立体内视测量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2 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1.3.3 新型立体内窥镜设备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系统方案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立体内视测量原理与方法
    2.1 立体视觉理论基础
        2.1.1 单眼立体视觉形成
        2.1.2 双眼立体视差形成
    2.2 立体视觉测量方法
        2.2.1 立体视觉测量原理
        2.2.2 立体视觉测量系统的数学建模
        2.2.3 计算机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的对应关系
        2.2.4 视觉测量系统非线性模型
    2.3 立体视觉系统模型
第三章 立体内窥镜总体设计
    3.1 立体内视测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1 图像获取
        3.1.2 摄像机定标
        3.1.3 特征提取
        3.1.4 立体匹配
        3.1.5 深度计算
        3.1.6 图像的后期处理
        3.1.7 时分制立体显示
        3.1.8 硬件系统
        3.1.9 软件系统
    3.2 立体内窥镜的光学系统设计
        3.2.1 立体内视检测系统参数确定原则
        3.2.2 光学系统参数确定
        3.2.3 立体内窥镜光学系统结构设计
        3.2.4 立体内窥镜光学系统参数计算
    3.3 立体测量摄像显示系统设计
        3.3.1 立体摄像机的选择
        3.3.2 立体内视显示硬件电路
        3.3.3 颜色空间变换设计
        3.3.4 视频存储器控制模块设计
        3.3.5 立体图像采集卡的选用
第四章 立体摄像机定标方法
    4.1 利用传统摄像机定标技术
    4.2 运用非线性优化技术进行摄像机定标
    4.3 摄像机自定标方法
        4.3.1 利用绝对二次曲线和外极线变换性质的摄像机标定方法
        4.3.2 利用主动视觉控制摄像机运动的自定标方法
    4.4 张氏定标法的试验装置与结果分析
        4.4.1 摄像机成像几何模型
        4.4.2 摄像机定标
        4.4.3 立体摄像机定标步骤与结果分析
第五章 边缘检测及立体匹配
    5.1 边缘检测的重要性
    5.2 图像的平滑与噪声滤除
    5.3 边缘检测原理及算法分析
        5.3.1 边缘检测原理
        5.3.2 Roberts算子
        5.3.3 Sobel算子
        5.3.4 Laplace算子
    5.4 CANNY准则及CANNY算法
        5.4.1 Canny边缘检测准则
        5.4.2 Canny准则下最优边缘检测滤波器的求解
        5.4.3 Canny算法的实现
    5.5 立体匹配
        5.5.1 概述
        5.5.2 立体匹配的内容和步骤
    5.6 立体匹配算法
        5.6.1 基于区域灰度的匹配算法
        5.6.2 基于特征的匹配算法
第六章 实验数据及误差分析
    6.1 火炮膛线几何参数测量实例
        6.1.1 火炮膛线深度测量
        6.1.2 火炮膛线疵病的测量
        6.1.3 测量系统标定数据
    6.2 摄像机镜头畸变
        6.2.1 径向畸变
        6.2.2 离心畸变
        6.2.3 薄透镜畸变
    6.3 内窥镜设计装配误差
    6.4 立体摄像机定标误差
    6.5 立体匹配误差
        6.5.1 全局顺序匹配约束
        6.5.2 视差图检测与校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数字电视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数字电视
        1.1.1 数字电视标准的发展
        1.1.2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1.2 数字电视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MPEG-2 码流分析及其实现
    2.1 MPEG-2 系统层概述
    2.2 TS语法结构
        2.2.1 节目时钟基准(PCR)
        2.2.2 显示时间标签(PTS)和解码时间标签(DTS)
    2.3 MPEG-2 的节目专用信息(PSI)及DVB中的业务信息(SI)
        2.3.1 MPEG-2 中的节目专用信息(PSI)
        2.3.2 DVB中的业务信息(SI)
    2.4 码流基本信息分析及各参数的提取
        2.4.1 节目关联表(PAT)的分析
        2.4.2 节目映射表(PMT)的分析
        2.4.3 条件访问表(CAT)的分析
        2.4.4 网络信息表(NIT)的分析
        2.4.5 节目时钟基准(PCR)的分析
        2.4.6 显示时间标签(PTS)和解码时间标签(DTS)的分析
        2.4.7 视频信息的提取
        2.4.8 音频信息的提取
第三章 MPEG-2 TS质量测定和丢包分析
    3.1 对TS错误的分级及其检测
        3.1.1 依据ISO/IEC 13818-4 对MPEG-2 TS错误的分级及其检测
        3.1.2 TR 101-290 对TS错误的分级及其检测
    3.2 丢包和丢包率及其检测
        3.2.1 丢包及丢包率
        3.2.2 丢包及丢包率检测算法
    3.3 小结
第四章 传输流系统目标解码器分析与监测
    4.1 T-STD模型
    4.2 T-STD缓冲区的监测
        4.2.1 系统信息缓冲区监测
        4.2.2 视频缓冲区监测
        4.2.3 音频数据各缓冲区监测
    4.3 小结
第五章 TS分析检错软件设计及实验
    5.1 程序设计整体构思
    5.2 界面设计
    5.3 软件涉及的其它技术
        5.3.1 多线程的实现
        5.3.2 消息映射机制
    5.4 TS分析软件实验结果
        5.4.1 软件开发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5.4.2 码流分析结果
    5.5 码流检错软件实验结果
        5.5.1 软件开发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5.5.2 检错结果举例
第六章 数字电视终端设备性能评价
    6.1 几种显示器(屏)的工作机理及特点
    6.2 显示器性能测试结果比较
        6.2.1 亮度
        6.2.2 对比度
        6.2.3 几何失真
        6.2.4 可视角
        6.2.5 响应时间
        6.2.6 色还原性(彩色重显能力)
        6.2.7 其它性能
    6.3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
        6.3.1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的理论值
        6.3.2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的实际值
        6.3.3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测试图的设计
        6.3.4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测试方法
        6.3.5 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测试图读数的内插方法
        6.3.6 按重显率折算数字电视图像清晰度的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DSP的视觉跟踪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视觉跟踪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的视频输入信号(电视信号)
    2.1 黑白复合视频图像信号
        2.1.1 黑白复合视频信号的组成
        2.1.2 黑白复合视频图像信号的波形
        2.1.3 复合视频图像信号的带宽
    2.2 隔行扫描原理
        2.2.1 垂直分解力与扫描行数的关系
        2.2.2 水平分解力与视频带宽的关系
        2.2.3 隔行扫描对视频带宽的压缩
第3章 视觉跟踪系统视频数据采集部分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整体方案
    3.2 硬件设计各部分芯片选择方案
        3.2.1 可编程视频信号输入处理器SAA7111A
        3.3.2 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A)
        3.2.3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EPM7128SLC84-15
第4章 视觉跟踪系统视频数据采集部分的软件调试
    4.1 硬件系统整体调试程序流程
    4.2 视频输入处理器(SAA7111A)的初始化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其应用分析
    5.1 实验结果
    5.2 应用领域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银幕画面不清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1.1 整个放映画面不清楚、焦点发虚、影像细部分辨不清。
        1.1.1 镜头焦点未对实。
        1.1.2 片门未扣紧。
        1.1.3 放映途中焦点发虚。
        1.1.4 放映镜头镜片松动位移或镜片装反。
        1.1.5 影片洗印质量不佳而造成画面不清晰。
    1.2 画面有云雾影像, 即幕面有晕光造成的画面影像不清晰。
    1.3
    1.4 放映画面左右一边清晰、一边模糊:
2 银幕画面清晰度的检测
    2.1 画面检验片的结构:
    2.2 画面清晰度的检测:

四、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的智能快捷导购系统设计与实现[D]. 贺广军.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2]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D]. 谭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3]自适应逐行电影源模式检测算法研究[D]. 袁高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4]面向3DTV应用的视频2D转3D技术研究[D]. 李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5]面向影像资料的视频修复技术的研究[D]. 张然然. 上海大学, 2010(01)
  • [6]基于MPEG足球视频场景切换检索的研究[D]. 尹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立体内视测量技术研究[D]. 张光伟.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1)
  • [8]数字电视评测技术研究[D]. 李秀敏. 天津大学, 2006(01)
  • [9]基于DSP的视觉跟踪系统研制[D]. 葛亚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10]浅谈银幕画面清晰度及其检测[J]. 茆祥金. 影视技术, 2003(01)

标签:;  ;  ;  ;  ;  

浅谈屏幕定义及其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