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量

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量

一、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汤淑娴[1](2021)在《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小儿唇腭裂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提升,接受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愈来愈小,因此唇腭裂患儿实现早期口唇功能恢复更为普遍。本研究旨在观察地氟烷与七氟烷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的安全性,同时对比两者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D组与S组,D组20例,采用地氟烷与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20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维持麻醉。D组术中采用地氟烷吸入麻醉及1.5 L/min氧流量,同时持续泵注8~10ug/kg/h盐酸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及1.5 L/min氧流量,同时持续泵注8~10ug/kg/h的盐酸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吸入麻醉药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均控制在1.0~1.6之间,BIS维持在45-65,根据BIS值和生命体征调节药物输注速度。与此同时,收集两组患儿的术前临床基线指标,在手术过程中,观察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min(T1)、诱导后10min(T2)、诱导后30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同时通过放射免疫法来检测T0-T4时点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唇腭裂类型以及手术时长无统计学差异。D组与S组在T0、T1、T2、T3、T4时刻的Sp O2与BI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S组在T0、T1与T2时刻的MAP与HR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4时刻的MAP与HR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组较D组变化更为剧烈。D组与S组在T0、T1与T2时刻的血糖、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S组T4时刻的血糖显着上升,S组T3与T4时刻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D组相比,S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延长(P<0.05)、清醒时间延长(P<0.05),S组患儿术后Riker镇静躁动评分也高于D组(P=0.02)。结论:地氟烷与七氟烷均可安全应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中。但与七氟烷相比,地氟烷可以更有效减少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并且苏醒更为完善迅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莹[2](2021)在《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工流产术是对育龄妇女意外怀孕的常用补救手段,是临床上常见的较简单的手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由于患者出于对疼痛、隐私、术后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影响的担忧,术前患者心理上可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负面情绪,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并分泌大量应激激素,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术中可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以及导致术后发生内分泌失调和情绪障碍等,对手术的安全进行及术后康复带来不良影响。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它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活性和应激反应等效应,而且其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成人具有约150cm2面积的鼻腔黏膜,其结构与小肠绒毛类似,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管,且鼻腔粘膜与脑脊液之间存在沟通,因此,经鼻腔给药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静脉给药的效果。右美托咪定鼻腔给药可辅助完成多种临床侵袭性检查,但右美托咪定滴鼻对人工流产术妇女是否可产生积极的临床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观察经鼻内滴注盐酸右美托咪定后,对无痛人流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机体应激反应以及术中麻醉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门诊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60例,年龄20-45岁,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右美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n=30),两组分别于术前1h经鼻腔滴注右美托咪定1μg/kg(浓度为100μg/ml)或生理盐水0.5ml。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min采用同一焦虑状态问卷(SAI)进行评分,抽取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并分别记录滴鼻前(T1)、滴鼻后5min(T2)、滴鼻后30min(T3)、麻醉诱导前(T4)、睫毛反射消失时(T5)、扩宫颈时(T6)以及手术结束时(T7)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数值,记录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开始泵注至睫毛反射消失),苏醒时间(停止丙泊酚泵注至steward评分≥5分),丙泊酚用量及追加例次。结果:滴鼻前(t1),两组患者焦虑状态评分、血清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麻醉诱导前(t2)右美组患者焦虑状态评分、血清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麻醉诱导前,所有患者意识清醒,精神状态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右美组丙泊酚用量减小,麻醉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滴鼻前比较(T1),右美组T3-T7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降低,T5、T6时SPO2升高,对照组T5、T6时心率、平均动脉压降低,SPO2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组T2-T7时平均动脉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时间点组间心率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复合静脉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降低应激水平和全身麻醉药剂量。右美滴鼻后,整个观察期内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右美解除交感张力、缓解紧张情绪等原因所致,但也可能表明右美与丙泊酚复合应用时,在循环系统抑制作用方面可能产生协同,这一方面提示给予右美滴鼻后采用丙泊酚麻醉时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另一方面提示有必要对患者术前进行适当补液扩容,以预防循环抑制。

余洁[3](2021)在《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联合辅酶Q10(coenzyme Q10,Co 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同时在患者接受胸部放疗早期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评估其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保护、预防作用及药物安全性。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招募方式,收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甘肃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需行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17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依据临床病情分别进行肿瘤放射性治疗,在放射性治疗开始第1天以常规治疗方式为基础,试验组受试者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20mg,3次/天)治疗及辅酶Q10胶囊(每次10mg,3次/天)进行治疗,连续服用30天。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以上两种药物,使用常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药物剂量。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并记录检验检查数据,获取患者放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分别在患者放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试验组及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比较,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超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 DH)、肌酸激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标准12导联心电图指标[异常心电图发生情况、心率(heart rate,HR)、P-R间期时限、QTc间期时限]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长轴缩短率(longitudinal fraction shortening,LFS)、二尖瓣口舒张早与晚期血流比(early to late diastolic transmitral flow velocity,E/A)、左室射血分数(left v 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情况以及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严重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试验期间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试验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早期使用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是否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保护及预防作用,评价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放射性心肌损伤的药物安全性。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累积照射剂量、各组有吸烟、饮酒等个人史的人数、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病史的人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等基线资料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hs-cTnT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下降;试验组CK-MB变化趋势不明显,对照组为先升高后下降且升高幅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LDH变化趋势不明显,对照组LDH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试验组NT-proBNP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升高,对照组NT-proBNP变化趋势为持续升高,对照组整体升高幅度高于试验组。两组进行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时,只有hs-cTnT水平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仅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水平仅不同时间点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以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心电图指标对比试验组发生心电图异常共5例(10.4%),其中ST-T改变3例(6.2%),窦性心动过速1例(2.0%),窦性心动过缓1例(2.0%),对照组发生心电图异常共54例(48.2%),其中ST-T改变22例(19.6%),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3.6%),窦性心动过速10例(8.9%),窦性心动过缓3例(2.7%),房性早搏8例(7.1%)。经比较两组患者ST-T改变发生率(χ2=2.063,P=0.033<0.05)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χ2=1.741,P=0.000<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R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稍下降,对照组P-R间期时限趋势为持续升高。在放疗结束后1月及3月,对照组P-R间期时限明显高于试验组;试验组QTc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稍下降,对照组QTc间期时限变化趋势为持续升高;试验组及对照组心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两组间心电图指标进行对比时,仅QTc间期时限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间期时限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LFS、LVEF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除两组LVEF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本次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出现E/A<1患者共2例(4.2%)。对照组出现E/A<1患者共5例(4.6%)。两组患者E/A<1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032,P=0.154>0.05)。5.曲美他嗪及辅酶Q10药物安全性评估治疗过程中及后期随访时间内试验组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记录到两种药物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未记录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结论1.辅酶Q10和曲美他嗪的联合使用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2.在胸部放射治疗早期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对放射性心肌损伤有预防作用,且二者联合使用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

雍娴婷[4](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李达[6](2020)在《α-淀粉酶活性检测及其在应激反应评测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钱晨[7](2020)在《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我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微创方面的优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胃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以往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5%。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术后致死性并发症,约8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及原因,对正确选择合理的胃癌手术方式和减少胃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拟从比较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入手,进一步探索两种手术方式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关系、并评估在两种术式后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围手术期影响患者D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胃癌根治术的选择和如何更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资料完整且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134例胃癌患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72例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组(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62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v)、左下肢股静脉直径(r)和股静脉血流量(Q);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的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记录术后7天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例数及发生率;比较两组DVT发生的比率差异;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的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L-6、CRP]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水平;进一步运用胃肠道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Life Index,GQLI)来评估两组胃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主观的症状、社会的活动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并运用GQLI量表评分对患者的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对影响术后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1、两组胃癌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结果显示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在术中记录资料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所用的时间长于传统开腹根治组(P<0.05)。1.3、根据术中出血量记录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P<0.05)。1.4、在患者恢复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缩短(P<0.05)。1.5、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与气腹建立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气腹后平卧位的股静脉直径增粗,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股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腹后平卧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股静脉血流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麻醉恢复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更粗,平均血流速度更慢,股静脉血流量更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术后3天,两组PT均有明显缩短,较术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APTT术后及手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的术后3天、7天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术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结束时FIB升高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FIB均有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术后3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较手术结束时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术后3天时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D-D在术后较术前均逐步升高,且两组在术后7天时较术后3天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在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时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1、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两组术后第1、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前(P<0.05),SOD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术后第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SOD水平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SOD、IL-6和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两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7天的CD4+、CD8+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中各区域:术前对患者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和GQLI总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胃癌患者的手术后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以及GQLI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较术前,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腹腔镜术后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11.1%,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9.7%。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相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手术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不是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患者高血糖及肥胖容易导致术后出现DVT、患者术后应该常规穿弹力袜可以有效的预防DVT、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应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年龄<60岁的肥胖患者要高度重视术后DVT发生的风险,及早进行干预。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引发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波动加大;两种手术操作均可以对胃癌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造成影响,但二者组间无明显差异;既往研究表明,急慢性应激反应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均与DVT形成呈正相关。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DVT形成的风险;两种手术均会显着影响胃癌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与传统开腹胃癌手术相比,接受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情绪状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至接近手术前的水平(P<0.05),最终使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有显着的提升。综合以上因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于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明显,可增加DVT形成的风险。但其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减少DVT的形成。所以二者术后DVT形成差异并不显着(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围手术期,术前患者高BMI,患有糖尿病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而术后穿弹力袜以及术后行抗凝治疗能够预防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

付思思[8](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择期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的潜在优势,评判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按照相关标准选取冠心病病人40例,按编号随机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人,最后实际纳入37例,脱落3例。实验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行假刺激,即接通电针仪的电源但无电流输出,治疗3d后行PCI术。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术后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四项的影响。结果:(1)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在一般情况、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心肌酶四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实验组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在胸闷程度、胸痛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心悸、气促、疲倦乏力、口干等症状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治疗后,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经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肌酶四项:治疗后,实验组的心肌酶指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2)PCI术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等症状,减少胸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3)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高。

方燕芬[9](2020)在《ERAS理念下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术前2小时口服碳水化合物对其术后胰岛素抵抗、应激反应、主观舒适度和并发症的影响,以及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对其营养状况、应激反应、主观舒适度、胃肠道不良症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的影响,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ERAS理念下营养管理的方案,以期改善其营养状况,减轻胰岛素抵抗与应激反应,为加速其康复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脊柱组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前2小时饮白开水,试验组术前2小时饮碳水化合物,其余均按照医院的常规处理(不用葡萄糖和胰岛素)。分别于术前3小时、术后第1天和第3天清晨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血糖、胰岛素,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检测比较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小时主观舒适度相关指标(口渴感、饥饿感和焦虑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第二部分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脊柱组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住院患者100例,以病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传统的术后进食方案,试验组患者实行ERAS理念下的术后营养管理方案。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营养指标(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患者术后3小时进食前主观舒适度相关指标和术后24小时内胃肠道不良症状的发生率及术后首次耐受固体食物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第一部分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1.血糖、胰岛素与HOMA-IR:两组患者术前3小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两组的各指标较术前3小时都有提高,但试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都有下降,血糖下降后两组无差异(P>0.05),胰岛素与HOMA-IR在对照组中仍高于试验组(P<0.05)。2.应激指标: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各指标存在差异(P<0.05)。t检验显示术前3小时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试验组的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主观感受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前术后1小时饥饿与术后1小时焦虑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小时口渴与术前1小时焦虑两组间无差别(P>0.05)。4.并发症:两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中均未见误吸发生。第二部分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1.应激指标:两组病人术前1天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天两组的各指标较术前1天都有提高,但试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都有下降且各指标对照组中仍高于试验组(P<0.05)。2.营养指标:两组患者术前1天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两组的各指标较术前1天都有降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它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3小时进食前饥饿、口渴及焦虑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小时内腹胀的并发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首次耐受固体食物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2小时口服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维持患者围术期代谢平衡,减轻术后胰岛素抵抗和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围术期不适,且不增加术中误吸,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是加速康复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临床推广。2.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因此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是有益的,值得临床推广。

刘于庭[10](2020)在《心理应激对“双心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皮质醇及淀粉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身疾病是一类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患者同时存在心脏病和心理障碍。神经内分泌是连接心理和心脏之间的桥梁。深入探讨“双心疾病”患者面对心理应激时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对探明“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与健康对照组和冠心病不合并焦虑和抑郁组(简称冠心病组)相比,探讨“双心疾病”组应对心理应激时心率变异性、唾液皮质醇、唾液淀粉酶的变化。方法:采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对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N=81)以及健康对照(N=10)进行焦虑、抑郁障碍的评定。根据焦虑抑郁评分,将受试者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组(冠心病不合并焦虑和抑郁)以及“双心疾病”组(冠心病合并轻度及以上焦虑和/或抑郁),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心理应激测试。观察测试过程中受试者血流动力学、心率变异性、唾液皮质醇以及唾液淀粉酶的变化,并在测试后进行主观心理评价。进行不同时间点、组间的统计学比较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双心患者较大程度存在睡眠及压力问题,同时其压力水平与抑郁、焦虑成正相关关系(r=0.365,p=0.009;r=0.283,p=0.046)。与健康者不同,双心患者率压积的变化主要以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变化为主,而不是心率。双心患者应对压力的自主神经反应以低反应性及慢恢复性为特点,表现为r MSSD和HF在心理应激中未见显着改变;LFnu升高的幅度不及健康者及单纯冠心病组(31.5%vs.68.5%vs.33.9%),并且在心理应激结束后30分钟仍未恢复到基线状态;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心理应激下的变化趋势与健康者及单纯冠心病患者类似,表现为在心理应激后10分钟达到峰值并在30分钟后恢复到基线水平。调整了其他因素后,双心患者GAD-7高水平与交感神经活动变化幅度低的相关性仍显着(F=6.528,p=0.014),表现为对应激事件递进式的低反应性;而主观压力程度评分与心理应激反应中的大部分指标变化均显着正相关。结论:双心患者精神压力下生理灵活性减弱,其中以自主神经反应变化幅度的差别最为显着,并且与焦虑程度和主观压力感受程度密切相关。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小儿唇腭裂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实验的主要药品、试剂和设备
        2.1.1 主要药品
        2.1.2 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选择
        2.2.2 入选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分组
        2.3.2 术前准备
        2.3.3 麻醉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ELISA检测
        2.5.1 ELISA检测血清肾上腺素(E)
        2.5.2 ELISA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BIS值的比较
    3.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肾上腺素(E)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对比
    3.4 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清醒时间以及Riker镇静躁动评分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七氟烷在小儿麻醉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焦虑状态问卷((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调查
    1.4 血清应激激素水平测定
    1.5 观察指标
    1.6 伦理学审批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麻醉及手术经过
    2.3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
    2.4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应激水平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件
文献综述 右美托咪定的药代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立题依据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目前研究现状
    四、本课题的特色与优势
临床研究
    一、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对象
        1.研究分组
        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3.伦理原则及知情同意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处理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对放射性心肌损伤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1 甘肃省人民医院预防放射性心肌损伤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2
附件3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观察指标
    五、实验标本的采集检测及质量控制原则
    六、统计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手术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终止标准
    2.试验方法
        2.1 器材准备
        2.2 穴位选取
        2.3 操作方法
    3.疗效观察及评价
        3.1 疗效观察内容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估指标
    4.统计学处理
    5.结果与统计分析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5.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5.4 总体疗效比较
        5.5 心肌酶四项比较
    6.安全性监测
        6.1 生命体征比较
        6.2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6.3 不良反应监测
第二部分 讨论
    1.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1.2 西医对冠心病的治疗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概况
    2.中医对胸痹的认识及治疗
        2.1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2.2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3.经皮穴位电刺激
        3.1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
        3.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应用优势
    4.选穴依据
        4.1 内关穴
        4.2 大陵穴
        4.3 心俞穴
        4.4 厥阴俞穴
    5.关于本试验的结果讨论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表
附录B 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C 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D 临床观察表
综述 近5年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9)ERAS理念下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血糖、胰岛素与HOMA-IR
        2.3 应激指标
        2.4 主观感受VAS评分
        2.5 并发症
    3 讨论
第二部分 ERAS理念下术后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应激指标
        2.3 营养指标
        2.4 其他观察指标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心理应激对“双心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皮质醇及淀粉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双心疾病的流行病学:冠心病与抑郁、焦虑
        1.1.1 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1.1.2 抑郁、焦虑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及心血管不良预后风险增加
        1.1.3 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预后较差
    1.2 影响双心疾病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
        1.2.1 行为因素
        1.2.2 生物学机制
    1.3 急性精神压力-精神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
        1.3.1 精神压力与精神心理疾病
        1.3.2 精神压力与心血管疾病
        1.3.3 既往研究不足之处
    1.4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流程
        2.3.2 一般资料
        2.3.3 精神心理状况评估
        2.3.4 心理应激测试
        2.3.5 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方法
        2.3.6 自主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指标的收集与检测
        2.3.7 心理应激测试的自我主观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三组基线水平一般情况描述及比较
        3.1.1 受试者的基本资料
        3.1.2 受试者的基础精神心理状态
    3.2 心理应激下的血流动力学表现
    3.3 心理应激下的自主神经系统表现
        3.3.1 rMSSD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3.2 HF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3.3 LFnu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3.4 LF/HF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4 心理应激下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反应
        3.4.1 唾液皮质醇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4.2 唾液淀粉酶心理应激下的变化情况
    3.5 双心疾病患者心理因素与心理应激反应的关系
        3.5.1 心理应激测试的自我主观评价
        3.5.2 双心患者基础心理状态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3.5.3 双心患者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双心患者的压力及睡眠状况
    4.2 双心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模式
        4.2.1 心理应激反应模式中的生理作用
        4.2.2 心理应激反应模式中的心理作用
    4.3 研究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人健康问卷(PHQ-9)
    附录2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3 压力感知量表-14条目(PSS-1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小儿唇腭裂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 汤淑娴. 南昌大学, 2021(01)
  • [2]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的临床观察[D]. 朱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D]. 余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α-淀粉酶活性检测及其在应激反应评测中应用研究[D]. 李达. 东南大学, 2020
  • [7]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D]. 钱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在冠心病PCI的应用研究[D]. 付思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ERAS理念下营养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的影响[D]. 方燕芬.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10]心理应激对“双心疾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皮质醇及淀粉酶影响的研究[D]. 刘于庭.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电图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