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茬麦田套间稻技术在江苏推广

超高茬麦田套间稻技术在江苏推广

一、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江苏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叶磊,钱露露[1](2021)在《日本自然农法的实施及其经验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自然农法的创立和实施旨在应对不断恶化的土壤退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冈田茂吉自然农法提倡恢复过去的农业传统并供其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而福冈正信自然农法则主张回归自然和传统,提出了一整套以虫治虫、以草除草、以草改土、无毒节本的绿色农业耕作栽培方法并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加以学习和借鉴。

许斯珩[2](2015)在《低碳稻作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及扩散研究 ——以江苏省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为例》文中提出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具有免耕减排、秸秆利用、省工节本等一系列特点,是典型的低碳型、轻简型稻作技术。本文在归纳整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价,分析了技术的扩散过程与扩散机制,提出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高茬麦田套稻具有明显的节水优势。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稻全生育期内,超高茬麦田套稻的总灌溉次数少于机插稻;水稻生育各期,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灌溉量均低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的两种栽培模式(共生套稻和套直播稻)全生育期耗水量较机插稻平均减少20.2%。2、超高茬麦田套稻具有明显的节本增收优势。调查结果表明:相比较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00元以上,主要节本环节为播种环节,较机插稻节省成本95.8%,水电管理费、肥料费和农药费较机插稻节省57.8%、30.4%和23.6%。相比较于机插稻,超高茬麦田套稻的每亩净收益高出487.5元。3、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早期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后期传播媒介逐渐由人际关系网取代;该技术完整扩散周期为8~10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从开始尝试到完全接受该技术所经历的时间要长于晚期采用者;越早尝试该技术的农户的试用面积越小。4、对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扩散机制的研究表明:农户年龄与技术采用行为无明显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较高或具有冒险精神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该技术;农户家庭水稻种植面积、劳动力状况和经济收入水平与技术采用行为没有直接关系,兼业程度较高、相对劳动力紧张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该技术,个人选择型创新决策方式是该技术较为常见的决策方式;该技术可获得性强、较为容易掌握、适用性强、见效期短等特征对其扩散起到促进作用,可分性差和技术难点易转变为技术风险等特征对其扩散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环保相关政策有利于该技术的扩散,农户是否采用该技术决定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专家、各级政府、农技推广人员、环保部门和媒体等社会群体对于该技术的生态效益持有肯定态度,对于其经济效应的评价态度不尽相同,“偶然因素”对于技术扩散具有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根据“三圈”理论,围绕促进技术公共价值体现、提高推广主体能力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提出了促进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3](2014)在《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省内相关资料,综述了切碎旋耕(翻埋)还田、留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沟埋还田与覆盖还田等4种主要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秸秆直接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李良玉,李毅,蔡良俊,龚财雄,李兰,刘银忠,杨新梅,彭丽[4](2014)在《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将处理后的水稻种子直接散播在麦田,与小麦形成一定的共生期,收麦时留茬2530cm,多余麦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该技术是集直播、免耕、套播、秸秆全量还田于一体,具有轻简栽培、麦秸全量还田、培肥

韩树林,王小琴,蒋植宝[5](2013)在《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及低碳效应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超高茬麦田套稻稻作方式的机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低碳优势和高产原因,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刘起丽,段长勇,张嫣紫,余晓凤[6](2012)在《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的现状和秸秆还田的两种主要方式:秸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对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超高茬麦田套稻秸秆还田、小麦秸秆高茬覆盖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和秸秆还田反应堆等高效利用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我国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焦正安[7](2011)在《可再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其他——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需要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传统的作为燃料、肥料、饲料和原料的利用方式不同程度地逐渐被放弃,现代的科学的秸秆处理方式和意识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全国年产6亿吨,扬州市年产350万吨的秸秆以还田为主的处理方式对于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国民体质具有明显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周振丰[8](2011)在《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文中研究表明前些日子,笔者随江苏新闻界同行一行,应邀来到扬州市农科院,对农科院与扬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引智创新的"超高茬麦(油)套稻"低碳耕作栽培技术进行参观考察。短短两天的参观考察,令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深感这项技术正是农业科研人员潜心孕育出的一枝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这"春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刘苏闽,王奎萍[9](2010)在《超高茬麦田套稻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是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不同药剂的防效试验筛选最佳除草剂。[方法]选用35.5%丁.恶乳油等除草剂在水稻套播后和小麦收割后,用毒土法先后2次处理麦田套播水稻田,调查防效。[结果]除草效果以35.5%丁.恶乳油2 250 ml/hm2最佳,其后依次为30%丁.苄1 500 ml/hm2、50%杀草丹3 00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50%苯噻草胺75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而36%二氯.苄750 ml/hm2效果最差;用药时间越早,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越好,供试药剂持效期均为45 d左右;中、后期可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辅以茎叶处理,效果更佳。[结论]以稗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5种药剂均可使用;以千金子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除36%二氯.苄750 ml/hm2外,其他4种药剂均可使用;以莎草科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可用含有苄磺隆的复配除草剂,或单用10%苄磺隆225~300 ml/hm2进行防除。供试药剂均对水稻安全。

姜瑞芒,曾凡成[10](2009)在《麦套稻栽培在丹江口市示范表现与技术改进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套稻栽培在丹江口示范,产量同比手插秧持平,节本增效显着,病虫危害轻,抗倒能力强,但成熟期推迟,前期已僵苗死苗,秧田难保水,杂草多苗稀。其技术改进意见是:地点严格选择,播期适当推迟,有效管水保水,科学追肥施肥,适期施药化除。

二、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江苏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江苏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自然农法的实施及其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自然农法的创立和发展
    1.1 冈田茂吉自然农法
    1.2 福冈正信自然农法
2 日本自然农法的经验与启示
    2.1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2.2 构建科学实用技术体系
    2.3 完善自然农业经营模式
3 我国对自然农法的借鉴与实践

(2)低碳稻作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及扩散研究 ——以江苏省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案与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硏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低碳稻作技术的相关研究
        2.1.1 低碳稻作技术的界定
        2.1.2 低碳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
        2.1.3 低碳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与路径保障
    2.2 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
        2.2.1 农业技术的来源及扩散方式
        2.2.2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
        2.2.3 农业技术的扩散机制
    2.3 超高茫麦田套稻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 技术缘起与创新实践过程
        2.3.2 技术比较优势
        2.3.3 技术推广过程与启示
第三章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3.1 评价原则
    3.2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生态效益评价
        3.2.1 低碳节水效益分析
        3.2.2 技术对减少大气污染物纯放量的贡献分析
    3.3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3.3.1 成本核算原则
        3.3.2 收益核算公式
        3.3.3 技术节本优势分析
        3.3.4 不同稻作技术成本收益比较
        3.3.5 技术对节约社会成本的贡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扩散过程
    4.1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发展概况
        4.1.1 研究性试验阶段
        4.1.2 初期成果转化阶段
        4.1.3 偶发因素阻碍发展进程
        4.1.4 政府扶持下的恢复发展阶段
        4.1.5 创新者推动下的持续发展阶段
    4.2 技术的来源
        4.2.1 技术信息来源
        4.2.2 技术学习渠道
    4.3 技术的扩散系统与扩散方式
        4.3.1 技术扩散系统
        4.3.2 技术扩散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扩散机制
    5.1 调查基本情况
    5.2 个人及家庭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5.2.1 个人素质
        5.2.2 家庭因素
    5.3 技术自身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5.3.1 技术可获得性
        5.3.2 技术复杂程度
        5.3.3 技术适用性
        5.3.4 技术效用
        5.3.5 技术风险性
    5.4 外界环境因素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5.4.1 政策条件
        5.4.2 项目相关方对技术的不同认知
        5.4.3 偶然因素的刺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三圈理论”的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6.1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决策分析
        6.1.1 “三圈理论”的内涵
        6.1.2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公共价值分析
        6.1.3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主体能力分析
        6.1.4 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推广支持条件分析
    6.2 超高荐麦田套稻技术推广对策建议
        6.2.1 持续深化研究,培养低碳意识
        6.2.2 增强技术培训,树立示范典型
        6.2.3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1: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村组干部与农技员调査问卷
致谢

(3)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进展
    1.1 切碎匀铺旋耕 (翻埋) 还田
    1.2 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
    1.3 开沟埋草还田
    1.4 秸秆覆盖还田
2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

(4)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术实施效益
    1. 省工、节本
    2. 解决了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难题
    3. 产量表现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达同等经济效益
    4. 提高地力, 改善稻米品种
    5. 产量性状结构协调, 增产优势明显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田块与品种选择
    2. 搞好种子处理, 适时适量播种
    3. 适时抢收小麦, 及时复水
    4. 匀苗补苗、及时除草
    5. 科学管水, 合理施肥
    6. 综防病虫、适时收割

(5)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及低碳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评价
    1.1 丰产性
    1.2 适应性
    1.3 抗逆性
        1.3.1 抗 倒
        1.3.2 苗期耐瘠
        1.3.3 蓄水保肥
        1.3.4 抗 病
2 超高茬麦套稻的主要作用机理
    2.1 历史基础
    2.2 超高茬麦田套稻具有特别的苗期基础
    2.3 合理的冠层结构
    2.4 超高茬麦田套稻具备了较理想的高光合效能群体
    2.5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协调生长
    2.6 秸秆还田, 以补充土壤养分
3 超高茬麦套稻的低碳优势
    3.1 超高茬麦套稻仿原生态种植
    3.2 超高茬麦套稻麦秸秆仿自然腐解
        3.2.1 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3.2.2 保 墒
        3.2.3 增加有机质
    3.3 超高茬麦套稻多获得生物能量, 麦套稻两种模式
    3.4 超高茬麦套稻的低碳意义
        3.4.1 秸秆利用
        3.4.2 农户易于接受
        3.4.3 发展空间巨大
        3.4.4 提高劳动效率
        3.4.5 节省土地

(6)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秸秆还田概况
2 秸秆还田的方式
    2.1 秸秆直接还田
        2.1.1 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 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环境污染, 争抢农时的一项综合配套技术.
        2.1.2 超高茬麦田套稻秸秆还田超高茬麦田套稻秸秆还田是指在小麦收割前的麦田中撒播稻种, 稻种发芽出苗, 在小麦收割时留高茬秸秆还田, 灌水后麦田直接转化为稻田.
        2.1.3 小麦秸秆高茬覆盖还田小麦秸秆高茬覆盖还田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焚烧小麦秸秆现象发生, 切实把小麦秸秆还田、复播, 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落到实处的机械化技术.
    2.2 秸秆间接还田
        2.2.1 秸秆堆沤还田它是利用夏季高温季节把秸秆堆积, 采用厌氧发酵沤制, 其特点是时间长、受环境影响大, 劳动强度高, 但成本低廉.
        2.2.2 秸秆过腹还田过腹还田就是以秸秆为原料, 或附有其他原料加工制作成饲料喂养家畜家禽, 再将其粪便还田, 或将其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后还田.
        2.2.3 秸秆还田反应堆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是一种高效的秸秆还田方式, 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腐解过程中产生的CO2可供作物光合利用, 产生的热量可有效提高深冬季节室内温度.
3 我国秸秆还田中的主要问题

(7)可再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其他——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的焦点及其他
二、农作物秸秆的“四料”价值及其他
三、农民焚烧农作物秸秆的主要原因及其他
四、扬州市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的有益探索及其他
五、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深远意义及其他

(8)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论文提纲范文)

低碳农业的“春芽”
“春芽”代表着我国低碳农业的方向
让“春芽”长成低碳农业的参天大树

(9)超高茬麦田套稻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调查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田杂草种类调查
    2.2 试验田杂草发生特点
    2.3 杂草防除效果
        2.3.1 麦田套播后土壤处理。
        2.3.2 小麦收割后土壤处理。
    2.4 不同用药时间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0)麦套稻栽培在丹江口市示范表现与技术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种植表现
    1.1 产量同比手插秧持平, 高产田块多
    1.2 节本增效明显, 综合社会效益显着
    1.3 前期生长慢, 中期生长快, 后期灌浆好
    1.4 病虫危害较轻, 抗倒能力较强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育期延后, 成熟期推迟
    2.2 管理不到位易导致生长前期僵苗、死苗
    2.3 丘陵山区秧田难保水
    2.4 化除不规范, 田间杂草较多
    2.5 部分田块苗少苗稀
3 技术改进意见
    3.1 地点严格选择
    3.2 播期适当推迟
    3.3 有效管水保水
    3.4 肥水合理运筹
    3.5 移密补稀地补苗
    3.6 适期施药化除
    3.7病虫害综合防治

四、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江苏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自然农法的实施及其经验借鉴[J]. 叶磊,钱露露.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8)
  • [2]低碳稻作技术的生态经济评价及扩散研究 ——以江苏省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为例[D]. 许斯珩. 扬州大学, 2015(05)
  • [3]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常志州,陈新华,杨四军,王德建,石祖梁,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4)
  • [4]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李良玉,李毅,蔡良俊,龚财雄,李兰,刘银忠,杨新梅,彭丽. 四川农业科技, 2014(01)
  • [5]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及低碳效应分析[J]. 韩树林,王小琴,蒋植宝. 耕作与栽培, 2013(02)
  • [6]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J]. 刘起丽,段长勇,张嫣紫,余晓凤.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7]可再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其他——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例[J]. 焦正安.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1)
  • [8]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J]. 周振丰.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11(05)
  • [9]超高茬麦田套稻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研究[J]. 刘苏闽,王奎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5)
  • [10]麦套稻栽培在丹江口市示范表现与技术改进意见[J]. 姜瑞芒,曾凡成.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6)

标签:;  ;  ;  ;  ;  

超高茬麦田套间稻技术在江苏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