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一、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全[1](2020)在《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在临床当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且是AMI死亡的主要病因。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合并CS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具有风险性,仍有很高的死亡风险。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 Aortic Ballon Pumping,IABP),具有增强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氧耗及心脏后负荷功能,有研究认为将其与PCI联合应用能够提升AMI合并CS的治疗效果,优化预后,但循证支持不足,尚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的疗效,为临床中AMI合并CS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对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治疗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尿量、乳酸、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临床疗效、预后随访情况(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率),综合评价IABP联合PCI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1.急救前,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BP后1h,治疗组患者MAP显着升高、HR显着降低;治疗后1d,治疗组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救前,两组患者LVEF、NT-pro BNP、尿量、乳酸、c Tn I、c Tn T、CK-M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治疗组LVEF、NT-pro BNP、乳酸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 Tn I、c Tn T、CK-MB显着低于对照组,催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d,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68.63%),差异显着(P<0.05)。4.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率、MACE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联合PCI在AMI合并CS治疗当中具有应用优势,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增加尿量、提升近期疗效、改善预后。

李力[2](2020)在《IAB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辅助治疗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并且进行急诊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为罪犯血管及合并右冠或左回旋支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发病至罪犯血管开通时间为3-12小时,在行PCI前均无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3例,根据患者术前Killip分级是否使用IABP辅助治疗,KillipII级或KillipIII级26例患者在PCI术前植入IABP辅助治疗(IABP组);KillipI级27患者PCI术前不植入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临床资料,通过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TnI、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0天的生存率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冠脉情况及PCI情况相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术前及术后cTnI值的比较:在术前IABP组cTnI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天两组患者cTnI值均有所下降,IABP组cTnI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ABP组术后7天cTnI下降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术后cTnI值较术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及术后NT-proBNP值的比较:在术前IABP组的NT-proBNP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以(P<0.05);在术后7天IABP组NT-proBNP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NT-proBNP值较术前有所升高,IABP组NT-proBNP值较术前下降,IABP组下降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术后的NT-proBNP值较术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及术后LVEF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的LVEF值无显着差异(P>0.05);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存率的比较:IAB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IAB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PCI术及相关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IABP辅助治疗可能有提高临床疗效的意义。

曹娜[3](2020)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估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肽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CCU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计11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张冠脉、抗凝、利尿等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是否加用重组人脑利肽,分为实验组(55例)与对照组(60例)。2.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尿量、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心衰症状及心功能(LVEF、SV、LVEDV、LVESV)改善程度;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及CCU住院天数。3.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9%、73.33%,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量均增加,但实验组增加幅度更显着(P<0.05),且实验组血肌酐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电解质(血清K+、Na+)水平在治疗后无明显波动(P>0.05)。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心率均下降,但下降水平及血压变化均无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实验组LVEF、SV增加幅度大,LVEDV及LVESV下降幅度明显,且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更显着(P<0.05)。5.经治疗后实验组CCU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低血压及头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少,疗效相对安全。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重组人脑利肽可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延缓心室重构,无致电解质紊乱风险。

金鹏[4](2020)在《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中的应用及其与多巴胺的对比研究。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11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Norepinephrine,NE)组,多巴胺(Dopamine,DA)组(因单独用药不能维持血压,而联合用药的患者应排除组外,应用药物治疗不能及时纠正的低血压患者应立即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等方法),其中NE组63例,DA组56例(两组患者在姓别、年龄、基础疾病、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入科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和盐酸多巴胺5~20μg/(kg.min),将血压维持在90/60mm Hg以上,或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mm Hg以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两组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a O2)、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尿量(UV)等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28d病死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时间、达到目标血压所需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IABP使用比率、胃肠道不良反应率、冠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CCU住院期间病死率、出院后随访28d及6个月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0.104、0.156,P均>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NE组平均动脉压值均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组心率在治疗后4H较前明显升高,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较前有所下降,NE组在各时间段心率都呈下降趋势,同时NE组各时间段心率均较D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NE组尿量均较D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血清Scr、SPaO2、LVEF、血清CK-MB、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E组病人的SPaO2、LVEF明显高于DA组,血清CK-MB、cTnI水平则明显低于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心律失常事件总数上NE组低于DA组,其中房颤发生率最高,NE组发生率低于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两组患者相比,NE组CCU住院时间、IABP使用例数、血压达到理想值所用时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冠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2级例数均较D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巴胺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在用药早期即可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5](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廖卓琳,陈静梅,陈东梅,林艳霞[6](2019)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与观察组(n=19),两组患者均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压对比情况、焦虑评分、疾病掌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中添加护理干预具有显着效果,值得推广。

SubspecialtyGroupofAcuteandIntensiveCardiacCareof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7](2019)在《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文中指出为促进我国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心原性休克救治成功率,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制定了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该共识全面阐述了心原性休克定义、诊断标准、发病率、预后、病因、临床表现、药物和机械辅助治疗等。共识复习和解读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对血管活性药物和循环辅助技术的临床应用、心原性休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重建策略等临床上存在的争议作了澄清。

张利萍,黄琼意,黄意琳[8](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患者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及其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平均分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同时可以改善护患关系,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卢海宁[9](2019)在《心源性休克中医药干预方案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进一步客观评价破格救心汤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心脏超声、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观察破格救心汤对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等的影响,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和28天生存率、半年生存率评价,为心源性休克的中医药治疗和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ICU符合纳入标准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配对分成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予常规的西医治疗加用温水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破格救心汤,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MAP、LVEF、CO、CI、CVP 等、尿量、氧代谢指标如血液 PH 值、Pa02、Sa02、Ca02、D02、乳酸等、心功能指标Pro-BNP、心酶、肌钙蛋白、炎症指标如WBC、中性粒细胞占比和CRP等;并对比两组病患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天数(d)及30天、180天的死亡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及各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5天后,两组病人各疗效指标都比治疗前有较明显的改善,特别是MAP、LVEF、CO、CI、CVP和尿量 D02、LAC、Pro-BNP、CK、CKMB、LDH、AST、WBC、中性粒细胞占比和CRP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对临床过程中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一般管理有效。3.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AP、LVEF、CO、CI、CVP和尿量、LAC等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意义(P<0.05)。这表明治疗破格救心汤能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输出力量,改善心肌耗氧。但对改善氧代谢、心功能,降低炎症指标等方面的作用有限。4.对照组患者30天内死亡7例,死亡率17.5%,实验组患者30天内死亡5例,死亡率12.5%,实验组死亡率比对照组死亡率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考虑与样本量过小有关。5.两组在治疗过程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肝肾功能、血红蛋白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破格救心汤临床安全性较好。6.在本试验中,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破格救心汤联合常规治疗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能更好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组织灌注,促进氧供;可改善心功能,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但作用有限。破格救心汤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使用安全性高,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提高研究的质量,以对破格救心汤临床疗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得出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IAB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简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的来源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冠脉及PCI情况
    3.3 术前及术后7天cTnI、NT-proBNP值、LVEF值
    3.4 30天生存率比较
    3.5 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常规药物治疗
        2.2 分组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估
        2.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合并症比较
        1.2 研究对象血脂异常资料比较
        1.3 冠脉病变支数比较
        1.4 梗死部位比较
        1.5 Killip分级例数比较
        1.6 给药方案比较
    2.两组治疗前主要研究指标比较
        2.1 心率、血压及24 小时尿量比较
        2.2 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2.3 超声心动图中各观察指标比较
    3.两组治疗后主要研究指标比较
        3.1 心率、血压及尿量的比较
        3.2 实验室检验指标的比较
        3.3 超声心动图中各观察指标比较
    4.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研究指标变化幅度的比较
        4.1 血压、心率及尿量变化幅度比较
        4.2 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变化幅度比较
        4.3 血浆NT-proBNP下降幅度比较
        4.4 左心功能指标变化幅度比较
    5.CCU住院时间及疗效评估
讨论
    1.RhBNP对主要研究指标的影响
        1.1 血压及心率变化
        1.2 血浆NT-proBNP水平波动及左心功能的改善
        1.3 利尿效果的叠加与对电解质、肾功能的影响
    2.RhBNP临床疗效评估
        2.1 心功能等级改善及CCU病房住院时间缩短
        2.2 药物安全性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6)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1.2.2 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8)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尿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
3 讨论

(9)心源性休克中医药干预方案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概述
        1.1.1 疾病定义及诊断
        1.1.2 流行病学调查
        1.1.3 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1.4 血流动力学表现
        1.1.5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1.6 治疗
        1.1.6.1 一般治疗
        1.1.6.2 重症监护病房的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目标
        1.1.6.3 早期血运重建
        1.1.6.4 药物治疗
        1.1.6.5 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
        1.1.6.6 心脏移植
    1.2 中医对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1.2.1 古代医学对心源性休克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1.2.2.1 病因病机研究
        1.2.2.2 治则治法研究
        1.2.2.3 制剂方药研究
    1.3 破格救心汤的研究进展概述
        1.3.1 来源及组方分析
        1.3.2 破格救心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3.3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随机方法
        2.1.4 干预措施
        2.1.5 技术路线
        2.1.6 疗效评价指标
        2.1.7 样本含量估算
        2.1.8 统计学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2.2.3 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尿量比较
        2.2.4 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氧代谢指标比较
        2.2.5 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Pro-BNP及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2.2.6 治疗前及治疗5天后炎症指标比较
        2.2.7 两组患者30天、半年终点事件死亡率对比
        2.2.8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比较
        2.2.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评价对比
        2.2.10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周文全.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2]IAB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力. 南华大学, 2020(01)
  • [3]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曹娜.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中的应用研究[D]. 金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6]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应用研究[J]. 廖卓琳,陈静梅,陈东梅,林艳霞.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16)
  • [7]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J]. SubspecialtyGroupofAcuteandIntensiveCardiacCareof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04)
  • [8]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分析[J]. 张利萍,黄琼意,黄意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7)
  • [9]心源性休克中医药干预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 卢海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