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一、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向阳[1](2021)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钙镁离子溶液电磁阻垢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及生活用水中,大量成垢粒子聚集在容器内部反应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水垢。水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生产效率、造成经济损失,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设备爆炸造成危险事故,如何合理有效绿色地阻垢成为了世界性的研究问题。电磁阻垢技术具备操作性强、成本低、阻垢彻底等优点从各类阻垢方法中脱颖而出。本文依托电磁阻垢技术,对单一CaCl2过饱和溶液体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电磁场处理可以有效地增加成垢离子的碰撞效率和碰撞范围,减弱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网络稳定性,提高了碳酸钙晶体的生成与聚集速率。同时对含钙镁离子的复杂溶液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模拟得出杂质镁离子降低了钙离子和水分子的自扩散系数,提高了模拟溶液的粘度,降低了形成氢键的水分子的比例和平均氢键数目,与单一氯化钙溶液相比含镁离子的复杂离子溶液中碳酸钙晶体的生成与聚集速率降低。本文搭建静态与动态实验平台,从宏观层面对电磁阻垢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部分验证。从静态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电磁场可以有效增大碳酸钙晶体的生长速率和析出直径,有效增加碳酸钙的溶解速率与溶解量。动态实验通过测量取样溶液的电导率、pH值及平均粒径与分布情况来探究了不同输出频率对电磁阻垢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选范围内最佳的电源的输出频率为7kHz,此时电导率下降了369μS/cm,pH下降了0.42,阻垢率达到最大为69.1%。实验研究了含钙镁离子的复杂溶液体系的电磁阻垢特性及杂质镁离子对碳酸钙结晶形成过程造成的影响。发现杂质镁离子减缓了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碰撞反应速率,抑制了碳酸钙晶体的析出与长大,同时改变了晶体表面的水合状态阻碍了溶液体系中的小晶体粒子聚集成大晶体粒子,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磁阻垢效果造成了反向影响。

李东博[2](2021)在《基于介电特征的苹果品质分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便捷有效地获取苹果内部品质信息,实现苹果霉心病检测及品质分级,提供对苹果无损检测的理论支持,研究苹果霉心病果无损检测与苹果内部品质分级方法对于提升苹果品质检测及分级水平,保证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凸显高品质苹果优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苹果介电指标和理化指标为研究对象,使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并使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构建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模型和苹果品质分级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构建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模型和苹果内部品质分级模型的数据需求,采集苹果9个频率下的12项介电指标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等6项理化指标。鉴于介电指标由于频率及量纲不同而存在的数据分布不均匀问题,使用Z-score方法进行预处理,从而消除量纲和数据分布不均匀现象。与此同时,为消除原始数据中存在的噪声及冗余信息,提出了基于重加权方式的改进的主成分分析算法,使其可以具有更加稀疏的解,从而提高实验效果。(2)针对苹果霉心病无法有效通过外表识别的问题,为实现快捷有效地检测苹果霉心病,本文使用220个苹果的108项介电参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Z-score方法、主成分分析算法和改进的主成分分析算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分别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霉心病果检测模型,并分析了两种降维算法和三种建模方法的模型准确性。苹果霉心病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降维算法和随机森林构建的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准确率分别达到98.00%和97.14%。(3)针对苹果内部品质难以方便快捷检测的问题,本文为实现便捷经济的苹果内部品质检测分级,提出了基于介电特征的苹果品质分级方法。针对苹果分级标准难以界定的问题,根据已有资料将苹果分为三个级别。本文使用110个苹果的108项介电参数及6项理化参数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介电指标-理化指标回归模型,构建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与介电指标的回归模型,其R2分别达到0.951、0.94和0.922。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构建苹果品质分级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3.5%和90.1%。

王名萱[3](2020)在《基于西门子1200的滴定仪机械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步入工业发展以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的滴定方式由人工进行滴定,检验人员通过眼睛来判断颜色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本文将机械手与图像识别系统相结合,由机械手代替人的手臂,由图像识别系统代替人的眼睛,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和工作效率。本文为某钢铁厂化学实验室研究并设计了一套智能化学溶液滴定装置,针对化学溶液滴定检测工作设计三自由度机械手进行搬运溶液试验瓶工作,PLC控制机械手与NI my RIO控制图像识别系统进行通讯连接。运用TIA博图软件编写控制程序;通过伺服驱动器驱动伺服电机实现机械手动作;机械手设置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方式;通过操作触摸屏来实现机械手示教模式控制、回原点操作及报警灯显示。本文通过对机械手的结构分析总结运动结构方程,并通过分析机械手空间坐标点与机械臂夹角的关系来界定机械手的动作范围。对于点到点的直线路径,采用直线插补算法;针对机械手连续动作的轨迹问题,为了将点到点之间的分步动作的直线运动转化为连续动作的曲线运动,使运动轨迹更加平滑,机械手的动作更具有连贯性,以Bezier曲线算法和B-spline曲线算法为基础,对其进行优化,提出反算控制点B-spline曲线拟合算法,与原有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算法有效性。结合实际工作环境,针对特殊情况下的工作要求,拟定一条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预期路径轨迹,采用改进后的算法,对其路径进行优化并与分步式点到点的直线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突出曲线算法优点,并且各关节变量符合任务要求。本文采用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S7-1214C进行软件设计,与NI my RIO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连接,通过运用MCGSE组态环境软件对昆仑通态TPC7062Ti触摸屏设计并组态界面。

汤玉娟[4](2019)在《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长期处于海洋等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不仅受到水的溶蚀,还遭受水中氯盐的侵蚀。氯离子渗到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引起钢筋锈蚀;溶蚀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加、微结构劣化及力学性能降低,加速氯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进程,从而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钢筋过早锈蚀,造成混凝土结构提前失效。因此,溶蚀和氯盐侵蚀是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结构耐久性降低和服役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溶蚀与氯盐侵蚀所导致的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与结构的耐久性退化机理研究还相对较少,缺少相关的耐久性评价方法。为此,针对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问题,本文开展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性能退化机理的实验研究,建立水泥基材料内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其性能评价方法,为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及其边界移动规律研究开展了不同流速NH4Cl溶液下水泥砂浆圆柱试件的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微结构及水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流速对水泥砂浆溶蚀特性的影响机理,给出了溶蚀导致的试件表层材料强度降低及水流作用引起的失效破坏特点,建立了水流作用下水泥砂浆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研究表明,流速是影响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重要因素,流速越大,水泥基材料溶蚀及试件表层边界移动越快。(2)开展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性能改善机理研究开展了不同掺量的矿渣、粉煤灰单掺及复掺水泥复合浆体薄片及圆柱试件的常规及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各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孔溶液p H值、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抗溶蚀性能的改善机理。研究表明,合理地掺加矿物掺合料可改善水泥基材料微结构,减缓其微结构劣化和溶蚀进程,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溶蚀性能。(3)研究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点及其加速溶蚀机理开展了1、3和6M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浓度的实验测试,分析了溶液浓度对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影响,揭示了水泥基材料的氯化铵加速溶蚀机理,建立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方程。研究表明,氯化铵溶液加速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及溶蚀机理与常规溶蚀基本相似,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相似。(4)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开展了溶蚀过程中水泥浆体颗粒的氯离子等温吸附与解吸附实验,分析了水泥基材料对自由氯离子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能力随钙溶蚀程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溶蚀过程中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表明,钙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吸附自由氯离子的能力,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的吸附自由氯离子能力越弱。(5)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进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硝酸铵混合溶液中水泥净浆试件的浸泡实验,分析了浸泡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结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自由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泥基材料内钙溶蚀与氯离子共同传输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的能力,加快了水泥基材料中自由氯离子的扩散进程,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结合氯离子能力越弱,自由氯离子扩散速率越大。(6)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基于上述边界移动条件、固-液平衡方程及氯离子结合能力方程,运用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与氯离子的传输方程及数值求解方法,并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开展了水泥砂浆试件钙离子与氯离子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水灰比、矿渣掺量及腐蚀溶液对试件内钙离子浓度、孔隙率及氯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影响。最后,开展了输水条件下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的服役性能评估。

龙威[5](2019)在《新颖噻唑橙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关键调控区的基因组中,如端粒,原癌基因启动子区域,非转录的mRNA区域和核糖体DNA区域中存在许多的富G序列,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形成和拆散可能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但G-四链体D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结构没有完全了解。荧光小分子配体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和光学性能,能够定位到G-四链体所在的位置。通过开发荧光小分子G-四链体探针能够直接观察和检测G-四链体在体内的分布,探究其结构和功能,因此,研究G-四链体的结构变化对DNA等遗传物质对生命的调控有着重大的意义。噻唑橙(TO)是一类优良性能的核酸荧光染料,该类染料具有高灵敏度和高亲和性的特征,但该类染料不能选择性识别G-四链体DNA,本课题组在TO骨架上引入脂肪氨基和苯乙烯基来增强其溶解性、灵敏度和选择性。通过引入脂肪氨基我们设计了化合物1-10;通过同时引入脂肪氨基和苯乙烯基我们设计合成了化合物A1-5、B1-5和C1-5。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环境中的核酸荧光成像,以及结合力、选择性、灵敏度和光稳定性等性能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噻唑橙骨架的基础上合成出来了一系列衍生物,并运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噻唑橙衍生物的荧光性能,其中噻唑橙衍生物1-10是一类高光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的通用型核酸荧光染料;噻唑橙衍生物A3、C3和C5具有特殊的G-四链体DNA选择性,是一类高选择性、高光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的G-四链体DNA探针。(2)通过聚丙烯酰胺电泳、细胞成像等实验研究了噻唑橙衍生物1-10、A3、C3和C5对核酸的荧光成像功能。(3)通过紫外光谱、计算机分子与核酸模拟对接等技术研究了A3、C3和C5与G-四链体DNA和双链DNA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合成的噻唑橙脂肪氨基衍生物1-10为通用型核酸荧光染料,其与噻唑橙对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溶解度和光稳定性。设计合成的噻唑橙脂肪氨基和苯乙烯基共同取代的衍生物中,带二甲氨基苯乙烯基和脂肪胺基侧链的A3,C3和带二苯氨基苯乙烯基和吡咯烷脂肪胺基侧链的C5表现出G-四链体DNA选择性,通过紫外、荧光、细胞成像、聚丙烯酰胺电泳、小分子对接模拟等实验等发现A3,C3可作为端粒G-四链体荧光探针,C5可作为为原癌基因pu27 G-四链体荧光探针。

徐思鸿[6](2019)在《智能化学滴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冶金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对物质含量进行检测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检测采用的是人工滴定法,化检员通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对滴定终点进行判定,进而求得待测物质含量,但是采用人工滴定法时,化验员的主观因素和“手”、“眼”配合的熟练度都会影响到化学滴定终点检测的精度,且人工滴定法具有检测效率低和劳动强度大等不足。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智能化学滴定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溶液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图像颜色提取算法获得图像的RGB、HSL颜色分量。对生产现场所需检测的样品进行了大量测试,结合化学反应过程基本原理对样品各颜色分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颜色分量的斜率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提取测试中相关的特征参数,建立了检测化学滴定终点的专家规则。(2)通过对颜色值曲线的特性分析,发现每滴检测液的实际化学反应完成时间是随着当前化学反应完成程度动态变化的。为了抓住这种动态特性,合理分配滴定时间,提高检测速度,设计了一套模糊规则控制器控制滴定速度。(3)针对检测的实际需求,对图像采集环境进行搭建。通过分析化学反应变化趋势,对采集范围内感兴趣区域的位置和数量进行设计,得到一种最佳的图像采集方式。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智能化学滴定系统的软件规划中,设计了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实时图像采集与监控、作业计划制定功能、建库和在线检测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以检测硫酸铜中铜含量、铁矿石中亚铁含量为例,采用本系统进行了重复性现场检测,测试表明智能化学滴定系统实现了准确判断化学反应滴定终点的功能。相比人工滴定,本系统提高了检测的速度和滴定的精度,整体上提升了检测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增强了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孙伟[7](2016)在《关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硬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结垢和腐蚀是影响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由硬度引起的析晶垢是工业冷却水系统污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硬度是循环冷却水重要的水质指标。为此,本文介绍了天然水中形成水垢主要离子的来源、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结构、工业循环水中硬度引起水垢的危害、硬度检测的重要性,通过对水中硬度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了一种简便、灵敏、准确的硬度测定方法,可用于我公司循环冷却水和过滤水硬度的检测。本课题以铬黑T为指示剂,在氯化铵缓冲溶液中(pH=10),EDTA标准液滴定水中钙、镁离子总量。当到达终点时,溶液即由酒红色转变为的蓝色。在620 nm处测定溶液吸光度A,利用其吸光度值的突跃,以二次微商法计算终点。由到达滴定终点所需EDTA体积与硬度值呈线性关系,进而确定水的总硬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RSD<1%,加标回收率为96.4~103.6%。初步设计了一种以单片机AT89C52为核心的硬度自动测定系统。将络合滴定-分光光度法与单片机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同时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和I/O 口的开关功能控制分析流路的开启、在线分析、数据传送、定期清洗等操作,实现硬度的自动测定。

党佳[8](2016)在《基于颜色传感器的锅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锅炉的水质有严格的硬度要求,硬度超标的水进入锅炉会引起锅炉结垢,水垢的形成会致使锅炉换热效率差,也增加了锅炉的安全隐患。目前水质处理的方式很多,其中使用软水器进行锅炉用水处理是主要方式之一。实际应用中软水器的使用依赖于锅炉用水水质条件,要确定水质条件就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不能及时、准确、快速检测水质。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水质在线检测发展迅速,市场上涌现出很多水质硬度检测的仪器。本文是在课题组原有水质在线检测仪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基于颜色传感器的锅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原有水质在线检测仪进行重新设计:一、水质在线检测滴定盒重新设计,采用化学反应混合池和光源、颜色传感器、液位计及搅拌器分离的滴定盒结构,内外两部分材质不同,避免了测试盒结垢影响颜色检测准确度;二、搭建水质在线检测实验平台,优化滴定过程中蠕动泵、进出水阀、出水阀等执行期间的结构,实现滴定过程的可重复性好和机械器件易更换:三、优化了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设计了在线检测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增加机械器件运行状态的现场识别功能,增加单片机通讯电路和微控制器通讯控制功能;四、基于颜色传感器芯片经过白平衡校正,通过配置不同浓度实验定性分析系统检测水质硬度的曲线趋势,对具体曲线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不同颜色模型的多项式拟合曲线和一阶导数曲线的比较,确定以RGB颜色模型作为终点判定颜色模型:五、基于MAX485通讯芯片实现水质检测系统通讯功能,通讯协议采用Modbus通讯协议,上位机用户应用界面是基于VB设计,实现了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数据读取。通过对在线水质检测仪的重新设计,提高了颜色传感器对滴定反应过程颜色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终点判定准确性高,软件实现简单,串口通讯实现了滴定过程的在线监控,在本文最后部分对水质在线检测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线水质检测系统的滴定过程可靠,水质硬度检测快速准确,能够满足水质在线检测的要求。

方鑫[9](2016)在《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电化学气化是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实现煤在低温下的气化过程,与传统煤气化相比,煤电化学气化具有低能耗、绿色环保等优点。该项研究对于实现煤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以及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计时电流、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以及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物理表征技术对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气相色谱分析,阴极产生的气体为纯净的H2;酸洗煤电化学气化过程中阳极气体未检测出CO2和CO;除灰煤电化学气化过程中检测出少量的CO2,未检测到CO。实验过程中,阳极还检测到痕量的H2产生。(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电解后煤表面的羟基以及酚、醇、醚的C-O基团含量大大增加,说明了煤发生电化学气化反应有含氧官能团生成。(3)在GC-MS检测中发现,电解后萃取物中产生了新的含氧衍生物,其多为酯类、硅氧烷、羧酸类等,可以推断,在煤浆的电解过程中,原煤中的有机物质发生了氧化,生成了新的含氧的有机中间产物。(4)明确煤电化学气化过程的机理为:在低于析氧电势下,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是煤颗粒表面的官能团在电极表面被氧化生成含氧官能团和少量的CO2;在高于析氧电势时,O2氧化煤颗粒为主反应,煤颗粒在电极表面的氧化为副反应。(5)通过对极化曲线的研究得到了塔菲尔曲线相关参数,参数表明Fe2+的添加降低了煤电化学极化的过电势,促进了煤电化学气化反应;而Fe3+的添加增大了煤电化学极化的过电势,阻碍了煤与电极表面发生反应。

王超[10](2015)在《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国内外已提出诸多分析测试方法,但至今尚未提出一种操作简便、快速、价格合理、自动化程度高且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设备。为此,本论文将库仑滴定法应用于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首先采用“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通过在电极上电解产生OH-离子作为库仑滴定剂,与壳聚糖试液中未反应的剩余HCl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进而得到壳聚糖脱乙酰度。分别测定了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样品,测定结果与1H核磁共振波谱法(美国标准测定方法)较为接近,且标准偏差皆在0.50%以下,具有简便、快速、准确、自动检测终点等优点。随后,根据壳聚糖样品为强酸和弱酸混合体系这一特点,采用“双突跃库仑滴定法”直接滴定壳聚糖质子化氨基,以锑电极作为指示电极,快速灵敏地响应浑浊、粘稠的壳聚糖溶液中H+活度的变化,依据恒电流电解过程中两个电位突跃之间的电解时间差值计算得到壳聚糖脱乙酰度,成功克服了壳聚糖吸附的残余酸或碱导致测定结果偏离真实值的难题,具有更加广泛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还可为库仑滴定法测定混合酸碱体系中各组分含量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基本原理,推导相关计算公式,并组装“自动酸碱库仑滴定仪”。以HCl标准溶液作为库仑滴定的研究对象,探讨指示电极对、支持电解质溶液种类和浓度、恒电流强度等电解条件的选择。(2)根据拟定的最佳电解实验条件,采用“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样品,并与其它分析方法如碱量法、电位滴定法、紫外吸收光谱法、1H核磁共振波谱法和元素分析法等结果比较,评价新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健性。(3)为了更加客观反映壳聚糖脱乙酰度的真实值,在“常规库仑滴定法”基础上,构建“双突跃库仑滴定法”基本原理,推导相关计算公式并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详细探讨“双突跃库仑滴定法”具体实验方案,同时与其它分析方法结果比较,评价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可靠性并归纳总结方法的优缺点。

二、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钙镁离子溶液电磁阻垢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污垢的分类及阻垢技术分析
        1.2.1 杂质污垢的分类
        1.2.2 常用阻垢方法
    1.3 电磁阻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磁场对晶体析出与生长速率的影响
        1.3.2 电磁场对碳酸钙晶体结构的影响
        1.3.3 电磁场对水溶剂的性能的影响
        1.3.4 电磁场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1.3.5 杂质离子对电磁阻垢的影响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频电磁场阻垢机理分析
    2.1 CaCO_3水垢的形成过程
        2.1.1 CaCO_3晶体成核
        2.1.2 CaCO_3晶体长大
        2.1.3 CaCO_3晶体熟化
    2.2 电磁场阻垢理论及分析
        2.2.1 电磁场阻垢理论
        2.2.1.1 氢键断裂理论
        2.2.1.2 洛伦兹力理论
        2.2.1.3 晶型畸变理论
        2.2.1.4 吉布斯自由能理论
        2.2.2 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3.1 分子动力学基本思想及优势
        3.1.1 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介绍
        3.1.2 分子动力学基本思想
        3.1.3 分子动力学的优势
    3.2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方法
        3.2.1 模拟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2.2 分子力学及势能模型介绍
        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与控制方法
        3.2.4 求解牛顿运动方程
        3.2.5 分子动力学中周期性边界条件确定
    3.3 分子动力学模拟工具GROMACS介绍
    3.4 本章小结
4 电磁场作用下钙镁离子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 电磁场作用下单一CaCl_2水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1 单一CaCl_2水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4.1.2 单一CaCl_2水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及讨论
        4.1.2.1 自扩散系数分析
        4.1.2.2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4.1.2.3 粘度分析
        4.1.2.4 氢键网络分析
    4.2 电磁场作用下含钙镁的复杂离子溶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2.1 含钙镁的复杂离子溶液分子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4.2.2 含钙镁的复杂离子溶液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及讨论
        4.2.2.1 自扩散系数分析
        4.2.2.2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4.2.2.3 粘度分析
        4.2.2.4 氢键网络分析
    4.3 本章小节
5 电磁场作用下钙镁离子溶液的阻垢实验研究
    5.1 单一CaCl_2水溶液的电磁阻垢特性实验研究
        5.1.1 电磁场作用下单一CaCl_2水溶液的静态实验研究
        5.1.1.1 静态实验平台搭建
        5.1.1.2 静态实验方案
        5.1.1.3 静态实验设备介绍及测量原理
        5.1.2 静态实验结果分析
        5.1.2.1 电磁场处理下CaCO_3成垢实验结果分析
        5.1.2.2 电磁场处理下CaCO_3溶垢实验结果分析
        5.1.3 电磁场作用下的动态实验研究
        5.1.3.1 动态实验平台搭建
        5.1.3.2 动态实验方案
        5.1.3.3 动态实验设备介绍及测量原理
        5.1.4 动态实验不同频率对碳酸钙结晶的影响
    5.2 含钙镁的复杂离子溶液的电磁阻垢特性实验研究
        5.2.1 实验平台搭建
        5.2.2 实验方案
        5.2.3 实验设备介绍及测量原理
        5.2.4 含钙镁的复杂离子溶液的电磁阻垢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介电特征的苹果品质分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苹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2.1 苹果介电及理化数据采集
        2.1.1 苹果介电参数采集
        2.1.2 苹果理化数据采集
    2.2 介电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扁平化
        2.2.2 数据标准化
    2.3 基于重加权稀疏主成分分析算法的特征优选方法
        2.3.1 主成分分析算法基本原理
        2.3.2 重加权稀疏主成分分析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霉心病果分类模型构建
    3.1 数据降维方法
        3.1.1 主成分分析算法降维
        3.1.2 重加权稀疏主成分分析算法降维
    3.2 建模方法
    3.3 实验设置与分析
        3.3.1 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3.3.2 SVM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3.3.3 RF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3.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苹果品质分级模型构建
    4.1 苹果预分级
    4.2 介电参数与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2.1 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
        4.2.2 可溶性固形物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2.3 可滴定酸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2.4 硬度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2.5 颜色指标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2.6 重量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2.7 体积与介电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介电指标与理化指标回归模型构建
        4.3.1 回归模型评价指标
        4.3.2 可溶性固形物与理化数据回归模型构建
        4.3.3 可滴定酸与介电指标回归模型构建
        4.3.4 硬度与理化数据回归模型构建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西门子1200的滴定仪机械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系统结构
    2.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2.2.1 PLC原理结构及特点
        2.2.2 PLC选型
        2.2.3 I/O分配
    2.3 驱动器选型
        2.3.1 步进驱动器
        2.3.2 伺服驱动器
    2.4 电机选型
        2.4.1 伺服电机
        2.4.2 电机抱闸
        2.4.3 伺服电机选型计算
    2.5 其它零部件选型
        2.5.1 电磁阀和继电器
        2.5.2 气缸
        2.5.3 限位开关
    2.6 滴定检测系统设计
    2.7 本章小节
3.搬运机械手运动轨迹分析
    3.1 机械手组成及工作流程
        3.1.1 机械手概况
        3.1.2 机械手组成
        3.1.3 机械手工作流程
    3.2 机械手运动结构分析
        3.2.1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3.2.2 机械手臂夹角计算
        3.2.3 机械手运动结构方程
    3.3 空间直线插补算法
    3.4 基于Bezier曲线拟合算法研究
    3.5 基于B-spline曲线算法研究
    3.6 反算控制点B-spline曲线拟合算法
    3.7 机械手运动轨迹路径规划
        3.7.1 机械手特殊情况下工作任务描述
        3.7.2 预期运动轨迹规划
        3.7.3 运动轨迹的优化
    3.8 本章小节
4.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编程软件TIA Portal V13
        4.1.1 安装配置要求
        4.1.2 安装步骤
    4.2 机械手搬运编程思路
        4.2.1 功能应用介绍
        4.2.2 程序控制流程图
    4.3 西门子PLC与Labview通信
        4.3.1 通信协议
        4.3.2 组态本地通信
    4.4 程序设计
        4.4.1 组态本地PLC设备参数
        4.4.2 基本操作指令的编程
        4.4.3 机械手运动指令编程
        4.4.4 机械手回原点操作编程
        4.4.5 机械手示教模式操作编程
    4.5 机械手触摸屏控制设计
        4.5.1 触摸屏介绍
        4.5.2 触摸屏通讯设置
        4.5.3 触摸屏画面设计
    4.6 本章小节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水泥基材料的钙溶蚀研究现状
        1.2.1 溶蚀现象与机理
        1.2.2 流水环境下混凝土性能退化机理
        1.2.3 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
        1.2.4 水泥基材料钙溶蚀模型
    1.3 氯盐侵蚀研究现状
        1.3.1 氯离子侵入机理
        1.3.2 混凝土结合自由氯离子现象与机理
        1.3.3 氯离子传输模型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及其性能
        2.1.1 水泥
        2.1.2 矿渣
        2.1.3 粉煤灰
        2.1.4 砂
        2.1.5 氯化铵
        2.1.6 硝酸铵
        2.1.7 氯化钠
        2.1.8 无水氯化钙
        2.1.9 氢氧化钙
        2.1.10 拌合水
        2.1.11 超纯水
        2.1.12 环氧树脂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饱水干燥称重法
        2.2.2 酚酞滴定法
        2.2.3 固液萃取法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法
        2.2.5 X射线衍射分析法(XRD)
        2.2.6 压汞法(MIP)
        2.2.7 热重分析(TG)
        2.2.8 EDTA滴定钙离子浓度
        2.2.9 水泥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流水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其流速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件及样品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溶蚀深度
        3.3.2 孔隙率
        3.3.3 物相组成
        3.3.4 微观形貌
        3.3.5 试件表层水化产物含量
        3.3.6 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纯净水中矿渣-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矿渣掺量的影响分析
    4.1 前言
    4.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配合比
        4.2.3 试件制备
        4.2.4 实验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钙离子溶出量
        4.3.2 孔隙率
        4.3.3 孔溶液p H值
        4.3.4 微观形貌
        4.3.5 钙硅比
        4.3.6 物相组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矿物掺合料改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实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前言
    5.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
        5.2.3 试件制备及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溶蚀现象
        5.3.2 溶蚀深度
        5.3.3 孔隙率
        5.3.4 微观形貌
        5.3.5 钙硅比
        5.3.6 物相组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的固液平衡状态及其方程
    6.1 前言
    6.2 实验原理及方法
        6.2.1 实验原理
        6.2.2 实验方法
    6.3 试件水化程度及溶解平衡周期
        6.3.1 水泥粉末试件水化程度测试结果
        6.3.2 溶解平衡确定
    6.4 结果分析
        6.4.1 水化组分的变化
        6.4.2 固液平衡曲线
        6.4.3 氢氧化钙和C-S-H凝胶溶出过程
        6.4.4 平衡曲线的模拟与普适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氯离子吸附特性实验及其结合能力方程
    7.1 前言
    7.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7.2.1 原材料
        7.2.2 试件制备
        7.2.3 实验测试内容
        7.2.4 等温吸附与解吸附氯离子浓度计算
    7.3 颗粒试件溶蚀程度测试结果
    7.4 氯离子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氯离子等温吸附规律
        7.4.2 化学结合与物理吸附的比例关系
        7.4.3 氯离子结合能力
        7.4.4 溶蚀水泥基材料的氯离子结合能力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钙溶蚀对硬化水泥浆体中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
    8.1 前言
    8.2 原材料、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8.2.1 试件制备
        8.2.2 实验方法
    8.3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溶蚀深度的影响
        8.3.1 溶蚀现象
        8.3.2 溶蚀深度
    8.4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8.4.1 平均孔隙率
        8.4.2 孔结构
    8.5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微观形貌及C-S-H凝胶表面元素含量的影响
    8.6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8.7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中自由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机理及模型
    9.1 前言
    9.2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
        9.2.1 耦合传输方程
        9.2.2 钙的固液平衡关系
        9.2.3 结合氯离子的释放
        9.2.4 扩散系数
    9.3 数值求解
    9.4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9.4.1 初始材料参数
        9.4.2 时间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4.3 位置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5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实验验证
        9.5.1 常规腐蚀实验验证
        9.5.2 加速腐蚀实验验证
    9.6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参数分析
        9.6.1 水灰比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2 矿渣掺量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3 水质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 输水用球墨铸铁管水泥砂浆内衬的服役性能评估
    10.1 引言
    10.2 工程概况及初始参数
    10.3 模型计算结果
        10.3.1 输送硬度0 mg/L淡化海水
        10.3.2 输送硬度170 mg/L饮用水
        10.3.3 DN1200 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服役性能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1 结论与展望
    1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5)新颖噻唑橙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四链体DNA的结构以及种类
    1.3 G四链体的生理学功能
        1.3.1 端粒G-四链体DNA
        1.3.2 原癌基因G-四链体DNA
        1.3.3 RNA G-四链体
    1.4 G-四链体结构的研究方法
    1.5 核酸小分子配体研究进展
        1.5.1 噻唑橙类核酸荧光探针
        1.5.2 端粒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的进展
        1.5.3 原癌基因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的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脂肪胺基与苯乙烯基噻唑橙衍生物设计合成
    2.1 引言
    2.2 脂肪胺侧链与苯乙烯基取代噻唑橙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中间体b的合成
        2.3.2 化合物1-10 的合成
        2.3.3 化合物A1-5、B1-5和C1-5 合成
        2.3.4 衍生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2 实验步骤
        2.4.3 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光谱实验方法
        2.4.4 化合物溶解度实验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脂肪氨基噻唑橙衍生物作为核酸染料的应用
    3.1 引言
    3.2 衍生物检测不同体系中的核酸
        3.2.1 溶液体系
        3.2.2 凝胶体系
        3.2.3 细胞体系
    3.3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第四章 苯乙烯基噻唑橙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荧光探针的应用
    4.1 引言
    4.2 衍生物与核酸选择性结合研究
    4.3 紫外光谱法对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结合模式的研究
        4.3.1 引言
        4.3.2 结果与讨论
    4.4 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结合能力的综合研究
        4.4.1 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结合的灵敏度研究
        4.4.2 衍生物与核酸结合后的荧光量子产率研究
        4.4.3 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结合能力研究
    4.5 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在溶液体系中的可视化
    4.6 衍生物与G-四链体DNA在凝胶体系中的可视化成像
    4.7 衍生物在细胞体系中的可视化成像
    4.8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
    4.9 实验部分
        4.9.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9.2 实验方法与步骤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6)智能化学滴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化学滴定终点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化学滴定终点检测的国内外研究方法与现状
        1.2.2 图像颜色信息提取技术现状介绍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智能化学滴定系统基本理论
    2.1 化学滴定终点检测常用方法及原理
    2.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理论
        2.2.1 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
        2.2.2 模糊控制器基本结构
    2.3 色度学原理
    2.4 专家系统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3.图像信息提取分析与算法实现
    3.1 图像信息提取与分析
    3.2 滴定曲线分析与滴定规则建立
        3.2.1 颜色通道的优选
        3.2.2 滴定终点的判断
        3.2.3 滴定规则的建立
    3.3 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滴定速度控制系统设计
        3.3.1 颜色值曲线特性分析
        3.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4.智能化学滴定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智能化学滴定系统需求分析
    4.2 智能化学滴定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4.3 图像采集环境搭建
        4.3.1 图像采集设备选取分析
        4.3.2 图像采集装置的布设
    4.4 智能化学滴定系统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
        4.4.1 智能化学滴定系统软件平台
        4.4.2 系统软件开发整体设计
        4.4.3 系统ROI区域与图像采集模式选取
        4.4.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5.系统运行与在线测试
    5.1 Cu元素含量检测
    5.2 亚铁元素含量检测
    5.3 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关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硬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天然水的组成
        1.1.2 形成水垢的主要离子及其来源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我公司循环冷却水系统
        1.2.2 水的硬度及其危害
    1.3 硬度的测定方法
        1.3.1 络合滴定法
        1.3.2 分光光度法
        1.3.3 离子色谱法
        1.3.4 原子吸收法
        1.3.5 自动电位滴定法
        1.3.6 示波极谱法
        1.3.7 流动注射分析法
        1.3.8 离子选择电极法
        1.3.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络合滴定-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的硬度
    2.1 测定原理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药品及其配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吸收光谱
        2.4.2 二次微商法确定终点
        2.4.3 钙硬度的测定
        2.4.4 镁硬度的测定
        2.4.5 钙、镁硬度的测定
        2.4.6 回收率及精密度实验
        2.4.7 水样的测定
    2.5 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定系统的初步设计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1.1 测定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系统硬件设计
        3.2.1 化学分析流路
        3.2.2 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3.3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基于颜色传感器的锅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硬度检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水质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4.1 水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2 水质检测仪器发展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质在线检测颜色识别方法研究
    2.1 颜色的量化和检测方法
        2.1.1 颜色的量化
        2.1.2 颜色检测方法
    2.2 水质滴定过程的表色原理
    2.3 颜色检测方法影响因素
    2.4 颜色反应与硬度确定
    2.5 滴定曲线的获得
        2.5.1 滴定实验过程
        2.5.2 滴定曲线的获得方法
    2.6 滴定曲线分析
        2.6.1 滴定曲线拟合
        2.6.2 基于RGB颜色模型的滴定曲线
        2.6.3 基于HSV颜色模型的滴定曲线
        2.6.4 基于HSI颜色模型的滴定曲线
    2.7 滴定终点判定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水质在线检测实验平台
    3.1 实验平台的建立
    3.2 滴定化学反应模块的实现
    3.3 颜色采集光学结构
    3.4 颜色传感器
        3.4.1 TCS3200芯片及控制方式
        3.4.2 颜色传感器的稳定性验证
        3.4.3 颜色传感器校正
    3.5 计算控制模块的实现
        3.5.1 微控制器
        3.5.2 滴定过程的控制
        3.5.3 串口通讯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的软件实现
    4.1 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
    4.2 系统运行与控制程序
        4.2.1 系统工作流程
        4.2.2 颜色采集过程
        4.2.3 滴定数据处理
        4.2.4 运行状态和数据显示
    4.3 串口通讯
        4.3.1 Modbus通讯协议介绍
        4.3.2 数据传输模式选择
        4.3.3 RTU数据传输模式
        4.3.4 Modbus通讯的实现
    4.4 基于VB的上位机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验证与分析
    5.1 蠕动泵滴加EDTA的可靠性验证
    5.2 锅炉进出水低硬度水质在线滴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能源现状与能源结构
    1.2 煤气化技术
        1.2.1 传统煤气化技术
        1.2.2 煤电化学气化技术
    1.3 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
        1.3.1 煤电化学气化机理研究
        1.3.2 煤电化学气化动力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原料和试剂
    2.3 实验装置与条件
        2.3.1 碳酸盐含量测定
        2.3.2 煤电化学气化
        2.3.3 GC-MS萃取实验
    2.4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煤中碳酸盐含量及吸附气体量的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条件与过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3.3.2 渐进升温气体量
        3.3.3 渐进升温两种填料方式试验结果对比
        3.3.4 恒温 60℃的两种填料方式实验结果比较
        3.3.5 改变起始温度的实验结果
        3.3.6 改变终止温度的实验结果
        3.3.7 气体的气相色谱检测结果
        3.3.8 原煤的BET测试
        3.3.9 实验用煤样的制取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文献机理验证实验
        4.3.2 以Fe~(2+)作为催化剂对酸洗煤煤浆进行电解
        4.3.3 相同电解电压下电解不同条件下煤浆
        4.3.4 恒电位电解过程中阴、阳极气体成分分析
        4.3.5 恒电位电解后Fe~(2+)、Fe~(3+)含量
        4.3.6 电解过程中阴极气体产量
        4.3.7 电解前后煤样的红外光谱研究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煤电化学气化的动力学研究
    5.1 煤电化学气化的动力学研究概述
    5.2 阳极电解液的成分检测(GC-MS)
    5.3 煤浆电解的极化曲线
        5.3.1 极化曲线的测定条件
        5.3.2 三价铁作催化剂时极化曲线
        5.3.3 二价铁作催化剂时极化曲线
    5.4 煤电化学气化过程中塔菲尔方程
        5.4.1 塔菲尔方程
        5.4.2 无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5.4.3 Fe~(2+)作为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5.4.4 Fe~(3+)作为催化剂时,除灰煤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方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壳聚糖概述
        1.1.1 壳聚糖简介
        1.1.2 壳聚糖应用
        1.1.2.1 在医药工业应用
        1.1.2.2 在纺织印染工业应用
        1.1.2.3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1.2.4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2.5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1.2.6 在农业中的应用
        1.1.3 壳聚糖脱乙酰度及其测定方法
    1.2 库仑滴定法概述
        1.2.1 库仑滴定法基本原理
        1.2.2 库仑滴定法分类
        1.2.3 库仑滴定法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实验预处理
    2.3 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
        2.3.1 测定原理
        2.3.2 实验装置
        2.3.3 电解实验条件选择
        2.3.3.1 指示电极对的选择
        2.3.3.2 支持电解质种类及浓度选择
        2.3.3.3 电解电流强度的选择
        2.3.3.4 库仑滴定终点的选择
        2.3.3.5 库仑滴定法的预滴定
        2.3.3.6 溶解氧的消除
        2.3.4 常规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实验方案
    2.4 其它类分析方法
        2.4.1 碱量法
        2.4.2 双指示剂法
        2.4.3 电位滴定法
        2.4.4 线性滴定法
        2.4.5 ~1H核磁共振波谱法
        2.4.6 一阶紫外吸收光谱法
        2.4.7 元素分析法
    2.5 壳聚糖水解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6 测定结果比较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突跃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 双突跃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
        3.2.1 测定原理
        3.2.2 样品纯化
        3.2.3 实验装置
        3.2.4 电解实验条件的选择
        3.2.4.1 指示电极对的选择
        3.2.4.2 支持电解质浓度选择
        3.2.4.3 恒电流强度的选择
        3.2.5 双突跃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实验方案
    3.3 残余酸或碱的影响
    3.4 测定结果比较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四、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钙镁离子溶液电磁阻垢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D]. 韩向阳.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介电特征的苹果品质分级方法研究[D]. 李东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西门子1200的滴定仪机械手控制研究[D]. 王名萱.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4]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D]. 汤玉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5]新颖噻唑橙衍生物作为G-四链体DNA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 龙威.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智能化学滴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思鸿.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7]关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硬度检测方法的研究[D]. 孙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4)
  • [8]基于颜色传感器的锅炉水质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 党佳. 西北大学, 2016(04)
  • [9]煤电化学气化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 方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7)
  • [10]库仑滴定法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研究[D]. 王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EDTA-M~(n+)滴定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