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双保工作总结

2000年全国双保工作总结

一、2000年全国双拥工作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鹏[1](2020)在《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显示,1979—2018年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国家统计局,2019)。解析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其中,锦标赛理论(或官员晋升锦标赛,以下简称锦标赛)是一个有广泛说服力的解释,它回答了为什么地方官员会被动员起来去发展当地的经济以及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锦标赛理论认为,上级在经济上下级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下级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这种由此产生的锦标赛体制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增长。锦标赛体制与中国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紧密相连,充分反映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和特点,并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实际上,锦标赛体制不仅在GDP、财政收入等经济领域发挥着作用,在非经济领域的管理上也同样重要,并从多个方面深刻的影响着城市发展。除经济领域的锦标赛外,在中国的文明、卫生、生态、食品安全等非经济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锦标赛运行机制,他们表现为各类城市创建以及评比达标表彰等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央或者国家部委名义设立的城市创建活动就超过18多项,其中保留在《全国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保留项目目录(2015版)》的国家级项目就有10项,尤其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最具有典型意义。与此对应,各类城市特别是地级城市,非常积极的参与了上述多个城市间的竞争和评比活动,“四城联创”“九城同创”等创建形式持续不断的在不同城市间出现,并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类锦标赛机制有着自己的显着特点和模式,不同学者对此也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其统称为“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并明确了其定义和特征。鉴于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中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等问题,具体包含了经济增长、创新和污染等发展问题。这对于全面把握和优化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体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研究中,一方面较为详细的讨论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定义、特征、发展现状,以及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例阐述了其运作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例,定量分析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创新、减少空位污染等的影响。此外,还对与其相关的官员晋升、创建成本等问题也做了具体的分析。本文共有十章组成,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各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在简要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成就、锦标赛理论和锦标赛体制、城市治理现代化等背景基础上,考察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本文要具体研究的问题。同时,阐述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随后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是对锦标赛理论的研究、非经济理论锦标赛的研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等内容,分别进行了概括和梳理。第三章介绍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典型代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具体情况。从演变历程和发展现状的维度,详细解剖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运作机制,以此作为全面认知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一个切入口。同时说明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能够作为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典型代表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本章是后续第五章至第九章定量研究内容的基础。本章主要内容为,第一节分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短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第二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合理确定了时间节点、全国文明城市的效应期限和识别策略等,并讨论了样本处置转换(Treatment Switch)问题,说明了不建议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倾向得分匹配差分法(PSM—DID)等计量方法的原因。第三节,以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从整体上讨论了自1996年—2015年期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与未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经济增长区别。第四节,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区分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在不同时间、不同级别城市、不同区域的异质性结果。最后,总结了本章内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五章研究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为了测度这个长期增长效应,并与第四章的短期增长效应进行区分,本章通过分析获得“五连冠”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包头、烟台两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以此作为长期效应的一个替代。其中,第一节介绍了“五连冠”全国文明城市的产生背景,并讨论了长期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可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第二节进行了研究设计,重点介绍了合成控制法(SCM)在本章的应用和识别策略。第三节,分别对包头和烟台,与其他138个研究期内未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进行比较,确定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长期增长效应。随后进行了实验组替换检验、排序检验和比值检验,并对结论的稳健性进行讨论,最后进行了总结。第六章讨论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是分析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会不会通过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这个途径,进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也就是研究创新能力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还是调节效应的问题。本章具体为,首先说明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能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其次介绍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以及识别策略,随后对地级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果,最后为本章总结。第七章聚焦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降低空气污染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空气污染程度大幅降低,非经济领域锦标赛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途径,若不是通过加剧空气污染来实现,则这种经济增长效应是积极的、有正向作用的。本章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这一政策干预手段,分析了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在降低API、PM10上的差异性,并检验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区域异质性等,还对城市参与其他类型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治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本章的政策建议。第八章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是否影响官员晋升这一个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搜集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时任城市市委书记的简历信息,据此对这101位市委书记截止到2019年10月份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对时任市委书记行政职务级别、职业发展的最高行政级别、3年后岗位调整情况、晋升上一级的平均时间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此确定非经济领域锦标赛是否真实有效,能够发挥激励作用,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便于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并对下级官员晋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九章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创建成本进行了估算。通过收集2016年—2019年部分城市宣传部、文明办等财政支出预算信息,整理了文明办的年度财政支出预算数据、项目支出数据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专项数据等。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出成本的时间趋势、全国范围内创建成本的总支出,以及城市预算支出与创建测评成绩关系、创建阶段的差异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通过估算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成本及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最终可以为客观看待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净收益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第十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在概括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基础上,本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1)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统锦标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一样,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同样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这意味着通过广泛的地方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非经济领域,竞争效果没有多大差异。特别是,基于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研究发现,那些赢得称号的城市,短期内都会比那些未能赢得称号的城市,平均经济增长较快,“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金子招牌的判断有一定依据。但是这个短期经济增长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在更长期赢得称号的城市、地级城市、第三批创建期间效果更为明显。同时,通过对包头和烟台两个“五连冠”全国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事实分析发现,长期的经济增长效应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不一样,对于烟台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其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而对于以包头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其经济增长效应非常明显,这背后可能与城市属性、称号的相对稀缺程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没有证据显示,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经济增长效应,是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这一途径来发挥作用的,这个经济增长效应的质量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在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例的研究中,城市创新能力虽然没有发挥中介效应,但有负向的调节效应,即城市创新能力显着降低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城市创新能力时,这一判断通过了 5%以上的显着性检验。创建工作与日常具体工作存在期限错配、创新能力高的城市对创新能力低的城市的竞争模仿是可能产生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3)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作为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的一个工具,通常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需要因地制宜。基于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研究发现,非经济领域锦标赛降低空气污染的效应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两者是一种倒U型关系,大约赢得2次后的城市,非经济领域锦标赛才能显着降低空气污染。同时,降低空气污染的效果在“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中部地区城市更弱一些,但是在“胡焕庸线”左右两边的城市效应差异不明显。另外发现,参与多种类型的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如综合型的“全国文明城市”和专业型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都赢得称号的城市,并没有显着增强降低空气污染的效果,两者可能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效应。(4)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官员晋升的影响。官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竞争结果的影响,有证据显示时任市委书记在主政的城市赢得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后,晋升概率相对提高、晋升速度相对加快,这意味着官员会有较为强烈的动机参与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竞争。具体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例,在城市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时任地级城市的市委书记,3年内有59.6%的会提拔、行政级别晋升一级的平均时间为2.27年、有56.8%的会发展为副省级或正部级干部。此外,这种晋升作用也受到城市级别、官员时任行政级别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的市委书记而言,受到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结果的影响较小。(5)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成本。以2016年—2019年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例,保守估计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支出成本,每个城市的年度平均财政预算支出超过460万元、项目支出超过300万元、专项经费支出超过540万。同时,每个竞赛周期的最后一年各类预算支出会提高1倍左右。另外,2018年的文明测评成绩与预算支出正相关,维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支出要大于未曾获得称号的城市。全面测算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而了解其净收益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大挑战。本研究的潜在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方面和研究方法方面,共有三个创新点,具体为:创新点之一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之间的非经济领域锦标赛是否、如何、多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这是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锦标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补充和创新,是一个新的方面或维度。具体为,文章首先从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中国的发展事实入手,以自2003年启动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例,作为最具典型意义的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剖析了其特征、运作过程、阶段划分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等,定性判断认为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发挥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采用实证方法,定量分析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回答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第三,针对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因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还研究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对创新和环保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具体问题,这是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回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上述定量研究中,区别于短期数据分析,文章特别注重利用历史形成的长期数据开展研究,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个体和整体以及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数量等因素开展了异质性分析,这些研究结论为全面、客观看待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创新点之二文章还着重考察研究了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中官员晋升的动力、城市的支出成本等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针对现有文献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影响官员晋升的研究较少问题,本文整理了城市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时任市委书记的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了这些市委书记职业发展的长短期情况。另一方面,现有文献还忽略了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成本支出问题研究,本文手动整理了2016年—2019年的城市各类年度预算支出数据,作为一个保守的成本估算,并讨论了支出成本与城市文明测评成绩、不同创建阶段等的关系,以便权衡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净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都将进一步增强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理解。创新点之三在选择定量研究方法上,本文首次应用合成控制法(SCM)分析了个案包头和烟台的经济增长事实,并与其他方法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相互印证。这种处理方法,一方面尽可能避免了因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对研究结论产生的偏误;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混淆了平均影响与个体影响的差异性,以便更为严谨的对非经济领域锦标赛进行研究,得到科学有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本文还分析认为标准的DID和多期DID、PSM-DID等计量方法,不适应于研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研究,因为这些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机制所带有的“任期制”特点,特别是某些城市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和失去称号两种状态之间转换,即存在一个所谓的样本处置转换问题。文章以具体城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不同状态,进行了样本处置转换问题的解释,并在实证中确定了更为有效的识别策略。

朱江[2](2020)在《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在各领域相继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群众物质生活日益向好。体育这一代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不论是在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政治需要还是人民健康生活的权益实现中,都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因世界各国政府垄断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被一再证明的低效,我国在上世纪末逐步开始尝试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手段来服务于人民的公共体育需求。开远站在云南省体育发展前列,当地政府历来重视市民群众的体育生活,于21世纪的头几年便有计划地开展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购买。在十余年的实践当中,既收获了诸多成就、学到了不少经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短板。本文就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这一中心命题,拟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及成效进行介绍,其次对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试图提出完善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对策。

徐静[3](2020)在《退役士兵安置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 ——以盐城市“千人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战争年代,无数军人勇敢作战,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和平岁月,一代代军人保家卫国、冲在一线,用奉献和牺牲诠释忠诚。军人都有脱下军装的那一天,完善退役军人保障工作,解决官兵后顾之忧,对于褒奖军人无私奉献、鼓励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培育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军尚武精神,有重大意义。我国每年都有约23.75万名退役士兵,呈现出每年逐步增加的态势。习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了30万大裁军,彰显了我国扞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时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拉开序幕。随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全面启动,退役军人安置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大量退役军人将会面临着退役后的安置问题。近年来爆发了“涉军群体上访”“征兵难”等问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完善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迫在眉睫。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随着士兵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安置工作的模式和方式都不尽相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置工作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有效解决好退役军人的安置矛盾,不仅能够保护军人合法利益,使军心民心得以进一步稳定,还能进一步建设国防,从而促进军队现代化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已获得双拥城市“五连冠”,盐城作为革命老区,历来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盐城作为全省的兵员大市,该市退役士兵人数众多,每年有3000多名退役士兵,部分退役士兵回地方后需要政府安置。盐城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存在地域特点,2017年研究出台《关于在全市退役士兵中组织开展“村(社区)干部培养选聘千人计划”的实施办法(试行)》,通过选聘“村官“解决退役士兵就业难的问题,充分展现了盐城市政府在退役士兵安置中发挥的政府职能,这一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创之举,受到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盐城市退役士兵安置情况、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文件以及分析退役士兵“千人计划”案例,梳理出近年来盐城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落实的现状,同时与国内部分地区类似安置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对当前盐城退役士兵安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原因剖析。最终,在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提出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政府职责相关对策建议。同时,通过盐城市退役士兵“千人计划”实际案例分析,对地方出台的推动退役士兵安置的政策进行研究,补充了对退役士兵人群的研究,供其他学者进行借鉴探讨。

刘艳[4](2020)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拥是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调节军政军民关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回顾研究双拥运动的历史,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双拥传统的教育,把双拥工作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十九大的战略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双拥运动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既要抵抗日本侵略,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再加上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军队与人民自顾无暇,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解决军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军民鱼水情,守卫好革命抗日根据地,在边区政府和军队深思熟虑下,决定开展一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运动,于是在1943年春节前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双拥运动展开了。1943年1月开始,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有关拥护军队的一系列政策法令,随后,八路军留守兵团也积极响应,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指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边区政府和部队分别带领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开展一系列的双拥行动。通过采取军民大生产、对部队和人民进行思想教育、优待抗日家属、开展慰问活动等方式,使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对于军民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边区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改善和融洽。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双拥运动,开创了双拥工作先河,树立了双拥典范;转变了军队和人民的思想,改进了军队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边区生产,繁荣了边区经济。同时,它启示新时代今天,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把维护军民团结作为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设;创造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双拥活动形式。

岳晶晶[5](2020)在《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社区广场声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社区广场是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声环境影响身心健康,是城市管理难题。本文探究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创造适宜的广场空间,满足活动要求的同时,可降低噪声干扰,并提高声舒适度。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对大连市108个广场进行普查,筛选出相邻道路等级、与住区位置关系和广场面积三类关键城市形态要素。对其中9个典型广场进行声环境主客观调研,共获488份有效问卷。研究表明,城市形态要素组内的广场声压级普遍有显着性差异,仅在住区边缘和住区外部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与民族舞活动相比,健身操舞活动期间的广场声压级较大。一般而言,声压级与声舒适度都是负相关,但当临次干道,或位于住区内部的广场为民族舞活动时,呈现正相关。此外,临次干道或支路,或位于住区内部,且活动人数较少的广场,以及临快速路,或位于住区边缘,且活动人数较多的广场声舒适度较高。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9个典型广场为例,基于CadnaA软件对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噪声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平方向,噪声较大、建筑围合程度较低的广场,对周围50m内的区域干扰较大;而噪声较小、建筑围合程度较高的广场,对周围30m内的区域干扰较大。广场周边的首排建筑外部声压级为55-75 dB,声环境较差,并影响居住舒适度。不考虑绿植、招牌等设施隔声的影响,广场噪声主要对首排建筑6-10层以下的房间干扰大。当交通噪声较大,或建筑与广场间距较小时,会增大对建筑立面噪声的干扰。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某典型广场为例,在进行三种活动时(自由、快走及广场舞),分别对广场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调研,共获254份问卷。研究表明,声音相关活动的数量和范围对广场声压级有正向的影响趋势。自由活动和广场舞活动期间的声舒适度较高,快走活动期间的声舒适度较低。一般而言,声压级与声舒适度都是负相关,在快走活动期间,以及活动参与度较高的广场区域斜率相似。但在广场舞活动期间,活动参与度较低的连廊和台阶区域声舒适度与声压级呈正相关。此外,广场舞活动期间,对各音箱声音的感知清晰程度有显着的聚集性,在某音箱的主导区域呈显着的高-低聚集,在其他音箱的主导区域呈显着的低-高聚集。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社区广场声环境优化策略,即规划建设合理选址、广场隔声降噪策略和广场活动管理措施。研究对降低噪声干扰,减少社会矛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好意义。

刘明亮[6](2020)在《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军队更是社会的压舱石,军队稳定对国家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大量军人退伍后,地方对退伍军人服务保障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标准做好退伍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退役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梦,立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激发现役军人昂扬向上的军心士气,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更有利于满足退役军人和军属的服务需求。本研究以退役军人服务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R市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相关职能事业单位完成转隶划转工作,服务机构体系基本形成;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就业创业、党员教育管理、权益维护等一系列新的工作稳步开展;工作队伍日渐加强,工作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都得到加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拥军爱军良好氛围。但与当前退役军人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的需求相比,与退役军人群体对自身服务保障的需求相比,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客观实际相比,现有的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政策待遇滞后,不能满足退役军人需求,失效政策没有及时清理,“土政策”问题未能妥善解决;部分基层服务保障机构建设与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乡村间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存在显着差距;人才队伍年龄偏大,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缺少高素质人才;服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考核指标不具体,监督激励作用不明显,考核评价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具体情况和问题,研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健全退役军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机构建设落后地区支持力度;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拓宽选人用人思路;完善退役军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机制长效运行。希望为完善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杨昌斌[7](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谢卫敏[8](2019)在《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队在任何时期都是保家卫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即使我国正处于和平时期,军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机会较少,但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国家和公民仍然需要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良好的军地关系是和平年代国家和政府必须妥善处理的社会关系,融洽的军地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将协调军地关系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管理职能,政府必须充分履行自身职能维系军地关系,并充分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到和谐军地关系的构建中。论文在这一背景下,选择宁波市军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来获取当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军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主要基于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范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参阅军地关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实际状况,提出当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改善建议。全文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分析选题背景和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阐释创新点;第二部分,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界定军地关系的概念、外延及功能,重点阐释军地关系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支持理论与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第三部分,关于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具体分析。主要分析目前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及其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宁波市军地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涉及军地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对当地社会服务的不足、政府涉军负面舆情处置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军队服务的不足、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以及军转干部社会再融入的矛盾等五个方面,并分析这五个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部分,对比分析当前国外军地关系协调的经验,从而为宁波市乃至我国军队关系的协调提供有益的借鉴;第六部分,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协调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对比分析总结的经验,提出宁波市军地关系协调的建议。全文提出结论如下:应当增强军队社会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机制,拓展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范围,为军人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实现多途径的就业和指导;完善地方政府与军队的涉军舆情处置机制,确保军地关系不会受到负面舆情的影响。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推进军地关系的和谐化发展。

黄子年[9](2018)在《持续发力:新起点上再“加速”——2015年以来玉林市双拥工作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林作为广西的兵源大户和优抚安置大市,历来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多次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两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2015年以来,玉林市乘势而上,把以前的荣誉作为继续前进、再创佳绩的新

段颖[10](2017)在《《人民日报》对“军嫂”形象的构建与呈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1992-2016年《人民日报》各种报道对“军嫂”形象的构建与呈现。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数量统计以及历史反思等方法,从传播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等多维度透视《人民日报》构建与呈现“军嫂”形象的历史背景、经历的阶段、呈现的手法、展示的类型等方面,并对此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从追溯“军嫂”的历史命运出发,以建构立体丰富的“军嫂”形象为手段,以提高我国软实力为最终旨归,提出一些改进的参考策略。军人的妻子最初作为“军属”的一部分得以展现,1992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宝安人心中的“摩天楼”》)第一次用“军嫂”这一称呼命名这一群体,突出了这一群体在人们心中的存在。其背景在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世妇会”及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影响深远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即思维的多元化、性别平等观念的加强与人文关怀思想的深入人心。2016年为止,《人民日报》“军嫂”的构建与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92-1994年为初始期,主要特点是用典型报道,从“军属”中单独划出了“军嫂”这一群体,使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1995-2003年为发展期,特点在于对“军嫂”的报道篇幅和数量显着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2003-2016年为多元期,对“军嫂”形象的报道走向多元。《人民日报》对“军嫂”形象的构建与呈现采用了一些议程设置与传播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报道数量的控制、版面的安排、稿件来源的选取、图片与文字比例的调整、叙事手法的选择、体裁与题材的协调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最后的效果来看,《人民日报》主要呈现了四种“军嫂”形象:军属、大嫂、家里的顶梁柱及女人。历史而言,从战争的视角审视女性的命运呈现四种类型:受尽凌辱、无力反抗的女性;军嫂;因战争而崛起的女性;在战争中过度解放的女性。新时期,应摒弃单一的女性身份,建立立体丰富的女性形象。基于上述研究,对“军嫂”形象的建构,笔者尝试性提出一些建议:减少泛政治化,增加对军嫂群体的人文关怀;以及一步增加军嫂报道的篇幅和数量。这样,“军嫂”的形象便可见更立体丰富,其形象也能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在国家层面上,则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及软实力的提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2000年全国双拥工作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全国双拥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 创新点和特色
    1.4 局限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锦标赛理论
        2.1.1 锦标赛理论的内容
        2.1.2 锦标赛的社会经济影响
        2.1.3 锦标赛理论的争议
    2.2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研究
        2.2.1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定义
        2.2.2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特征
        2.2.3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社会经济影响
    2.3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相关研究
        2.3.1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社会经济影响
        2.3.2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其他研究
    2.4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2.4.1 政府治理能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
        2.4.2 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
    2.5 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历史观察
    3.1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演变历程
        3.1.1 全国文明城市的定义
        3.1.2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起源和阶段划分
    3.2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现状
    3.3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运作机制
    3.4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典型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实证中的样本处置转换问题
        4.2.2 实证模型、变量和数据
        4.2.3 对数值设定的说明和举例
    4.3 实证检验
    4.4 拓展性分析
        4.4.1 对三年一复审的竞争机制检验
        4.4.2 对各批次创建效果的比较检验
        4.4.3 对不同城市行政级别的分组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5.1 研究背景和理论分析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和时间节点的说明
        5.2.2 合成控制法
        5.2.3 数据来源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3 实证检验
    5.4 稳健性分析
        5.4.1 实验组替换检验
        5.4.2 排序检验
        5.4.3 平均预测标准差比值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区域创新
    6.1 研究背景和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
        6.2.2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分析
        6.3.1 中介效应检验
        6.3.2 调节效应检验
    6.4 不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空气污染
    7.1 问题提出和研究背景
    7.2 研究设计
        7.2.1 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设
        7.2.2 模型设定和识别策略
        7.2.3 变量和数据来源
    7.3 实证检验
    7.4 拓展性分析
        7.4.1 检验倒U型关系
        7.4.2 区域异质性的影响
        7.4.3 参与多种类型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治理效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官员晋升
    8.1 研究背景
    8.2 数据来源
    8.3 主要分析
        8.3.1 对官员行政级别晋升的影响
        8.3.2 对官员职务调整时间的影响
        8.3.3 对官员职务晋升时间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非经济领域锦标赛的参赛成本估算
    9.1 研究背景
    9.2 估算的依据和假设前提
    9.3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平均支出成本
    9.4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出的差异性
        9.4.1.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绩与支出水平
        9.4.2.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状态与支出水平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简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概念
        一、公共服务
        二、公共体育服务
        三、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第二节 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三章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第一节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情况
        一、开远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二、开远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购买的政策依据
        三、开远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购买的内容与方式
    第二节 案例简介
        一、开远市城市概览
        二、开远市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购买实例介绍
    第三节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
        二、经验
第四章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购买总量不足
        二、购买的内容较单一
        三、参与供给的市场与社会主体较少
        四、购买的配套法律制度缺失
        五、监督评估购买过程的体系不健全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财权事权失衡致使购买资金短缺
        二、缺少对公众体育诉求的深入调研
        三、行政垄断导致多元主体实力不均
        四、购买的规章制度建设落后
        五、购买的监督评估缺乏外部参与
第五章 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第一节 科学安排购买内容
        一、转变政府公共服务的理念
        二、完善关于购买内容的民主决策程序
        三、拓展服务购买的边界
    第二节 改革财政预算体制
        一、规范预算编制
        二、细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等级
        四、构建与完善“财政拨付+金融协同”模式
    第三节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一、多维度了解公众需求
        二、加强政府购买的政策宣传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三、善用移动客户端
    第四节 培育社会市场主体
        一、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二、规范多元供给平台
        三、实现公共体育财政“养事”不“养人”
    第五节 制定配套政策条例
        一、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规章
        二、坚持政府购买的法治化
    第六节 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一、完善监督评估过程
        二、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监督评估
        三、建立责任倒查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退役士兵安置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 ——以盐城市“千人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思路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退役士兵
        二、退役士兵安置
        三、政府职能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章 退役士兵安置中的政府职能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千人计划”基本情况
        一、背景
        二、基本情况
    第二节 “千人计划“政策执行现状及调查数据分析
        一、政策执行现状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政府职能执行现状
        一、在退役士兵安置中的政府职能
        二、盐城市在退役士兵安置中的政府职能执行现状
    第四节 “千人计划”政策执行成效及存在问题研究
        一、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第三章 国内部分地区类似安置经验对比分析
    第一节 成功案例
        一、天津市和平区相关做法
        二、山东省青岛市相关做法
        三、浙江省余姚市相关做法
    第二节 失败案例
        一、河南省相关做法
    第三节 启示
第四章 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政府职能问题对策
    第一节 建立健全退役士兵安置的法制建设
        一、健全配套法规体制
        二、提供经费保障支持
        三、完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架构
    第二节 拓宽就业渠道
        一、加大编制岗位招录
        二、鼓励企业招用
        三、探索新的就业渠道
    第三节 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一、开展转型职业培训
        二、提升学历教育
        三、引导士兵自我提升
    第四节 提升政策执行力
        一、完善监督制度
        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三、明确救济措施
    第五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安置政策
        一、明确政府责任主体
        二、建立保障服务体系
        三、提升政策前瞻性和稳定性
        四、认真化解涉军上访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案
一、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历史背景
    (一)应对严峻复杂的抗战形势的客观要求
    (二)解决根据地军民矛盾的现实需要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双拥政策的正式形成
    (二)双拥运动的初步开展
    (三)双拥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双拥先河,树立双拥典范
    (二)转变军民思想,改进工作作风
    (三)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四)促进边区生产,繁荣边区经济
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一)为人民服务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军队正规化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战略基础
    (三)政策法规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维护军民团结是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五)创新方式是双拥工作的不竭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社区广场声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
        1.1.2 公共空间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1.1.3 广场噪声的社会影响严重性
    1.2 研究内容
        1.2.1 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
        1.2.2 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1.2.3 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
        1.2.4 广场声环境优化策略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公共空间声环境相关规范和标准
        1.4.2 基于客观调查的广场声环境研究
        1.4.3 基于主观评价的广场声环境研究
        1.4.4 广场声环境的相关治理对策
        1.4.5 国内外综述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工具
        1.5.3 论文框架
2 广场周边的城市形态要素探究
    2.1 调查样本
        2.1.1 城市样本
        2.1.2 社区广场普查样本
    2.2 城市形态要素调查
        2.2.1 道路类型
        2.2.2 住区位置
        2.2.3 面积类型
    2.3 基于城市形态要素的广场现状分析
        2.3.1 道路类型-围合形式
        2.3.2 住区位置-建筑与广场间距
        2.3.3 广场面积类型-相关设施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影响的研究
    3.1 调查方法
        3.1.1 调查地点
        3.1.2 声音相关活动
        3.1.3 调查方式
        3.1.4 统计分析
    3.2 客观指标的影响规律
        3.2.1 声压级空间分布
        3.2.2 声压级规律探索
        3.2.3 声压级差异探究
    3.3 主观感知的影响规律
        3.3.1 声舒适度分布规律
        3.3.2 声舒适度均值分析
    3.4 客观指标对主观感知的影响
        3.4.1 道路类型的影响
        3.4.2 住区位置的影响
        3.4.3 面积大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影响的研究
    4.1 CadnaA模型有效性验证
        4.1.1 模型选择
        4.1.2 测量方式
        4.1.3 模型验证结果
    4.2 基于数值模拟的广场周边声环境探究
        4.2.1 水平面的影响规律
        4.2.2 建筑立面的影响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影响的研究
    5.1 调查方法
        5.1.1 调查地点
        5.1.2 广场声音相关活动
        5.1.3 调查方式
        5.1.4 统计分析
    5.2 声压级的影响规律
        5.2.1 活动类型的影响
        5.2.2 活动数量的影响
        5.2.3 活动范围的影响
    5.3 声舒适度的影响规律
        5.3.1 声舒适度分布规律
        5.3.2 声压级对声舒适度的影响
        5.3.3 社会因素与声舒适度的相关性
    5.4 广场活动声音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4.1 整体空间特征
        5.4.2 局部空间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社区广场声环境的优化策略
    6.1 规划建设层面的布局对策
    6.2 既有广场层面的降噪对策
    6.3 广场活动层面的优化对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休闲广场声环境主观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B 屹馨广场声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 C 屹馨广场声环境清晰程度感知评价表
附录 D 图片目录
附录 E 表格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退役军人服务
        1.2.2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现状
    2.1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发展变革
    2.2 我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现状
        2.2.1 政府机构现状
        2.2.2 事业单位现状
        2.2.3 社会力量现状
第三章 R市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调查
    3.2 R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2.1 面向R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的调研情况
        3.2.2 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分析
        3.2.3 R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职能配置情况
    3.3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3.1 面向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的调研情况
        3.3.2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分析
        3.3.3 R市乡级退役军人服务职能配置情况
        3.3.4 R市不同乡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差异及原因
    3.4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3.4.1 面向R市村级退役军人保障体系机构的调研
        3.4.2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情况分析
        3.4.3 R市村级退役军人服务职能配置情况
        3.4.4 R市不同村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差异及原因
    3.5 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
第四章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分析
    4.1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样本的选取
    4.2 R市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和需求调查方式
    4.3 R市退役军人群体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现有政策待遇滞后,难以满足退役军人需求
    5.2 部分基层服务保障机构建设落后
    5.3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5.4 年终考核流于形式
第六章 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6.1 健全退役军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6.2 加强对机构建设落后地区支持力度
    6.3 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拓宽选人用人思路
    6.4 完善退役军人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机制长效运行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协调依据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军地关系的概念
        2.1.2 军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2 军地关系的协调依据
    2.3 理论基础
        2.3.1 社会支持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3 宁波市军地关系现状与成效
    3.1 宁波市军地关系的现状
        3.1.1 宁波市军地关系回溯
        3.1.2 宁波市军地关系协调机构
    3.2 宁波市军地关系发展取得的成效
4 宁波市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宁波市军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4.1.1 社会工作介入军队部队服务存在不足
        4.1.2 宁波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不足
        4.1.3 军地协同处置负面涉军舆情的作用不大
        4.1.4 宁波市军转干部社会再融入存在困境
        4.1.5 军地协同应急救灾能力有待提高
    4.2 宁波市军地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军队社会工作缺乏规范性和支持
        4.2.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4.2.3 地方政府涉军舆情处置意识淡薄
        4.2.4 军转干部安置存在困境
        4.2.5 军地应急救灾协作断链
5 外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借鉴
    5.1 美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5.1.1 良好的军地关系协调机制
        5.1.2 全方位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机制
    5.2 德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5.2.1 德国军队综合健康计划
        5.2.2 多样化的退役军人再就业形式
    5.3 法国军地关系协调经验分析
        5.3.1 法国地方政府机构网络公关意识较强
        5.3.2 法国军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较为完善
    5.4 经验总结
        5.4.1 多元主体共筑和谐军地关系
        5.4.2 军地双方共同应对负面舆情
        5.4.3 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再就业的培训机制
        5.4.4 进一步增强军队社会工作的实效性
6 协调宁波市军地关系的建议
    6.1 促进宁波市军队社会工作的建议
        6.1.1 加大对军队社会工作组织的支持力度
        6.1.2 提升军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6.1.3 针对军人的身心健康开展社会服务
        6.1.4 加强军队与社会组织的对接
    6.2 完善宁波市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政策机制
        6.2.1 扩大服务外包范围
        6.2.2 构建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监督评价机制
        6.2.3 推进宁波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信息系统的构建
    6.3 加强宁波市政府涉军舆情应对机制建设
        6.3.1 构建宁波市政府和驻军的舆情应对小组
        6.3.2 增强宁波市各级政府的网络涉军舆情意识
        6.3.3 提高负面涉军舆情的引导能力
        6.3.4 提升地方驻军的信息公开度
    6.4 完善宁波市驻军社会再融入的保障机制
        6.4.1 健全宁波市驻军的社会保险政策
        6.4.2 军地协同健全军人职业培训机制
        6.4.3 完善自主择业的政策体系
    6.5 完善宁波市应急救灾的军地协同机制
        6.5.1 提升军地协同应急救灾能力
        6.5.2 构建军地协同训练的常态化机制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持续发力:新起点上再“加速”——2015年以来玉林市双拥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政统揽, 共绘双拥工作蓝图
二、理论引领, 打造玉林特色双拥
三、服务先行, 破解“三后”难题
四、政策保障, 提升军人职业尊崇感
五、鱼水情深, 续写拥政爱民新篇章

(10)《人民日报》对“军嫂”形象的构建与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选取的原因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军嫂”报道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嬗变
    2.1 形势的变化对国内思潮的影响
    2.2 社会转型期《人民日报》“军嫂”报道的政治含义
    2.3 初始·发展·多元:军嫂形象的嬗变
第三章 议程设置与呈现艺术:“军嫂”形象的传播手段
    3.1 数量输出稳定,保持报道力度
    3.2 版面靠前,强调重要性
    3.3 权威稿源,凸显政治身份
    3.4 图文并茂,活化军嫂形象
    3.5 客观叙述,保证真实
    3.6 体裁多样,多形式展示
    3.7 主题集中,强调核心价值
    3.8 多栏目呈现,设置报道议程
第四章 多元身份:《人民日报》呈现“军嫂”形象的类型
    4.1 军属
    4.2 大嫂
    4.3 家里的“顶梁柱”
    4.4 女人
    4.5 军嫂形象构建的递进
第五章 战争·女性·个体:战争与女性视野中的存在
    5.1 刻板印象:弱者的处境
    5.2 军嫂之苦:在于难为外人所道
    5.3 崛起的女性:地位攀升的血泪路
    5.4 源于战争、始于乱世:女性的“过度”解放
第六章“军嫂”形象报道的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人民日报》部分新闻刊载情况
附录 2 《人民日报》部分新闻刊载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2000年全国双拥工作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经济领域锦标赛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D]. 周志鹏. 山东大学, 2020(04)
  • [2]开远市政府购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研究[D]. 朱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退役士兵安置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 ——以盐城市“千人计划”为例[D]. 徐静.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双拥运动研究[D]. 刘艳. 延安大学, 2020(12)
  • [5]基于要素分析的城市社区广场声环境研究[D]. 岳晶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我国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个案研究[D]. 刘明亮. 河北大学, 2020(08)
  • [7]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宁波市军地关系实证研究[D]. 谢卫敏. 宁波大学, 2019(06)
  • [9]持续发力:新起点上再“加速”——2015年以来玉林市双拥工作综述[J]. 黄子年. 金田, 2018(Z2)
  • [10]《人民日报》对“军嫂”形象的构建与呈现研究[D]. 段颖. 南昌航空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2000年全国双保工作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