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妇幼保健院2000-2001年医院感染数据分析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2000-2001年医院感染数据分析

一、2000年~2001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冰[1](2018)在《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文中研究表明医院建筑作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公共建筑。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其卫生医疗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自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在广州建立起,广东省的医院建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着全国医院建筑的发展。广东省的医院建筑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值得深入研究。以史为鉴是了解并学习事物的好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历史上医院建筑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医院建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而为未来的设计理念和策略提供基础。目前对于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历史发展研究十分有限,且不成体系。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广东省医院建筑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填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中该时期的研究空白。本文搭建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框架,充实和完善了近现代岭南建筑研究,可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石。同时,深入剖析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探寻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背景部分,包括绪论及医院建筑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意义,对西方和中国的医院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为后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其次是广东省医院建筑各时期的发展历程。本文将近代至今广东医院建筑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通过社会、经济、医疗、政策等的研究,逐一分析每个时期的医院建筑发展情况;通过医院建筑实例的研究,从布局、风格、气候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医院建筑的特征。最后是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发展分析及未来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该部分主要叙述了广东医院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医院建筑的发展演变分析,以及今后广东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代具体情况,辅以世界发达国家医院经验,给出了广东省医院的未来发展策略,达到“总结历史,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通过对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可持续性、人性化、地域性的分析,从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后期运营等方面,探索了当今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张苗[2](2018)在《淄博市食源性疾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溯源研究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利,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即成为条件致病菌。能够引起肠道内感染,包括胃肠炎、腹泻等症状的大肠埃希菌称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coli,DEC)。国外研究报道,腹泻患者中DEC的检出率为17.4%28.0%,而国内研究中该菌检出率稍低为12.7%18.9%,是当今引起全球感染性腹泻爆发和地方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原体。根据其致病性不同将DEC分为不同型别: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rative E.coli,EAEC)。传统检测DEC的方法大多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等方法。然而,这些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形态与普通大肠埃希氏菌相似,用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血清凝集方法检测阳性率偏低,同一血清型所具有的毒力基因、强度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给临床诊断及暴发流行时传染源溯源带来困难。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众多,易出现交叉凝集现象,同时操作费时,检出率偏低,漏检误检现象存在。分子分型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型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毒力基因,明确反映不同个体中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病原体溯源、菌株遗传进化关系的研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之一,是威胁人体健康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普遍、持续和不合理使用,致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多。细菌耐药机制的改变,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增加,致使临床工作中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所致疾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DEC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大多数细菌的耐药率比欧美国家高得多,对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产生严重影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伴随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发病地区、不同发病时间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会不相同,了解掌握本地区临床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用药依据。目的:通过对本地区DEC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将基因分型和药敏试验相结合,了解DEC的致病性和耐药情况。建立一个可靠的食源性疾病溯源体系,为DEC的多样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有效预防和治疗DEC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2017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和淄博市中心医院两家哨点医院门诊食源性疾病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可疑DEC菌株进行复苏培养和复核鉴定,采用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并对2016-2017年携带毒力基因的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细菌药敏试验,探讨菌株的同源性和致病性。结果:(1)609株可疑DEC经复核鉴定携带毒力基因的有124株。124株分离菌株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83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5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4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1株。病原构成以EAEC为主,占所有阳性菌的66.94%,占送检可疑DEC的13.63%。EAEC中只携带ast A毒力基因的有57株,占EAEC的68.67%。(2)PFGE分型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分离株间亲缘关系较远,没有明显优势带型。DNA条带相似度最高为100%;其次较高者相似度为93.55%、90.48%和85.37%,其余均在85%以下,最低的相似度只有9.36%。(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16-2017年的9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最高,共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阳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4株,占比26.09%。ESBLs阳性菌株耐药性增强,其中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耐药率明显增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由63.04%、38.04%、30.43%分别上升到95.83%、100%、10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几乎全部敏感。结论:(1)淄博市食源性疾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AEC居多,EAEC中以只携带ast A毒力基因为主。(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PFGE带型分散,图谱类别相关性不明显,其亲缘关系较远。(3)淄博市食源性疾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其中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最高,ESBLs阳性菌株占有较高比例,其耐药性在不同菌株之间的传播应予以重视。

王曼丽[3](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梁达伟[4](2017)在《妇幼保健院建筑功能布局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是1992年报批的,新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仍在报批阶段。目前对于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和建筑设计模式有了新的思路和设计方向,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妇幼保健院按人群划分为了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计划生育服务部、孕产保健部的四大保健部。目的是要突出妇幼保健院的“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功能设计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妇幼保健院的建筑功能布局模式有了很多新的尝试和项目案例。笔者通过对妇幼保健院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从功能定位到总体功能布局以及个保健部的具体功能设计等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设计观点。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的选题的目的和背景,所研究问题的意义,国内外对妇幼保健院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伦理框架;第二章主要综述了妇幼保健院的这种建筑类型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的发展延革和变化,妇幼保健院新的功能定位和医疗需求是如何产生并影响建筑功能布局的,妇幼保健院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和差异又是如何影响着建筑设计的;第三章是从妇幼保健院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上去分析比较,怎样判断和分析妇幼保健院的需求,怎样确定规模和面积,怎样的建设场地和选址对妇幼保健院更有利,妇幼保健院建筑规划当中的各种功能要素和限制条件怎样和不同的建设场地结合,妇幼保健院的建筑尺度和门诊、医技、住院的组合形式;第四章是妇幼保健院的保健部设计,保健部的建筑布局设计关键在于处理好不同功能部门的相互关系和面积比例,功能关系的处理在于对各种功能内涵的理解,从不同的功能内涵形成不同的流线和分区,最好通过实践案例来分析应证不同的保健区域所采用的设计方法;第五章是介绍笔者设计的四个妇幼保健院项目实践,通过设计实践形成而一种区别于综合医院的建筑功能布局模式。

李文华[5](2016)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推进,了解以作为突破口的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相关研究发展情况。方法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研究的发展情况。结果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分别对文献总体,主要研究机构及主题,来源期刊和高产作者进行了全面分析。结论我国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入相对成熟期;我国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预防领域,在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我国政府非常关注母婴阻断干预工作,为HIV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多方支持。

邵艳[6](2016)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盐城地区儿童CA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CAP早期预警、预防和临床诊断、治疗,特别是初始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01日-2015年09月30日连续1年间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内科住院,并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2013修订)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41例CAP患儿。入院后进行多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痰7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抗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IVA)、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1、2、3(PIV1、2、3);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血EB病毒抗体;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血MP-IgM抗体;痰及血培养检测细菌。同时以出院后翻阅病历的方式收集各病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病例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史及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结果:1.541例CAP患儿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62.8%。其中单纯细菌占13.9%,单纯病毒感染占18.1%,单纯支原体感染占26.8%,混合感染占4.1%。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最高,其次为病毒感染。2.>1岁-5岁龄组及>5岁-14岁龄组的CAP患儿,MP检出阳性率均较高,CAP患儿随年龄段增长,MP的感染率逐渐上升。3.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小年龄组,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RSV感染是盐城地区儿童CAP中第一位病毒病原。4.细菌感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升高,CAP细菌性感染多见于>1岁-5岁龄组段,肺炎链球菌是第一位细菌病原。5.年龄与发热的发生比及高低程度呈正相关,年龄组越大表现的发热发生比率及热峰越高,1岁以内年龄组发热以低热及中等度发热为主,1岁以上年龄组发热以高热为主。6.CAP患儿5岁以下年龄组咳嗽发生率明显高于5岁以上儿童;年龄越小喘息发生率越高,发生喘息的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年龄越小越易发生呼吸频率增快及肺部啰音。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各年龄组间随年龄增大增高比率下降,ANC和CRP增高比率在各年龄组间无差异。8.儿童CAP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1月-1岁龄组主要表现为小斑片影,多为单侧肺受累;>5岁-14岁龄组患儿则多为大叶受累阴影,多为单侧肺受累。MP感染更易发生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结论:1.发热、咳嗽、喘息、呼吸频率增快、肺部湿性啰音是儿童CAP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本地区儿童CAP患儿病原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支原体、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以病毒与细菌混合形式最为常见。支原体、病毒、细菌感染的阳性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CAP患儿各病原体检出率不同。3.大部分非重症CAP患儿,外周血WBC、ANC、CRP无明显增高特征性表现。4.不同年龄和不同病原学感染的儿童CAP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婴儿以小斑片状影多见,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多表现为大片状影。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MP感染以大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

黄燕惠[7](2014)在《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食源性疾病是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引起的一类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每年全球仅食源性腹泻就造成几百万儿童死亡,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患食源性疾病,沙门菌(Salmonella)是主要的病原体之一。随着生产生活模式的改变,地域之间人员、食品往来、物资流通更加广泛,食品加工、供给及饮食方式的多样化,每年世界范围包括我国在内都会有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道,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卫生经济负担逐渐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沙门菌有2500多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yphimurium)是引起人类胃肠炎或食物中毒最常见,最重要的血清型之一,寄生于人体和爬行类动物的肠道,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型、败血症等沙门菌病,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在国内外经常发生,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广东省每年都会有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道,腹泻暴发事件由以前的点源性集中暴发,越来越多地转变为跨地区的“散在暴发”,使污染源及传播途经的发现越来越依赖于分子分型手段的辅助及确认。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国际通用标准化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方案、第二代分子分型技术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s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以及英国华威大学公布的7个管家基因位点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型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多起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溯源调查。为了建立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系统,完善分子分型网络库,广东省自2009年正式启动沙门菌加强监测(Enhance Salmonella Surveillance, ESS),对散发的腹泻患者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发现鼠伤寒沙门菌为本省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性腹泻病例的优势菌型。本研究旨在广东地区开展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监测研究,对2009-2011年ESS的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进行PFGE和MLVA分子分型,以获取菌株的核酸指纹基础数据,并分析本省监测点医院腹泻病例临床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学关联性,了解其分子遗传特征,为发现鼠伤寒沙门菌可能引起的暴发提供本底发病水平,为实验室监测、鉴定溯源及防控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科学防控鼠伤寒沙门菌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食源性疾病的检测和防控能力。研究目的1、了解广东省2009-2011年沙门菌加强监测系统的现状,主要分析优势血清型鼠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抗生素敏感性和多重耐药的特点。2、对三年加强监测收集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PFGE分型,对菌株带型的聚集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以发现带型的流行病学规律,为监测和暴发研究提供基础的分子分型数据库。3、参考PulseNet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标准方案,进行相关地优化,并将其应用于加强监测系统的分型分析,对MLVA型别的亲缘进化关系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与PFGE分型进行比较,综合评价MLVA的分型能力,以阐明该方法实际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简便、快速的分型技术提高实验室主动监测能力的目标。研究方法1、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扩散法对广东省2009-2011年ESS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根据美国2012版CLSI选择12种抗生素纸片和判读敏感性结果,最后使用WHONET5.4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数据分析。菌株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检测情况录入Excel2003,并将数值导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2009-2011年加强监测系统沙门菌的阳性检出率状况,优势血清型鼠伤寒的地区、时间及人群分布特点,以及抗生素敏感性和多重耐药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参照国际PulseNet的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标准操作方案,对上述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鼠伤寒进行分子分型。菌株先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脉冲场凝胶电泳后,使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生成图像条带,BioNumerics软件对图像条带进行识别、处理,H9812菌株作为标准分子量进行校准。选择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进行条带的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用统一命名规则对条带进行编号,建立沙门菌加强监测的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结合菌株的流行病学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归纳带型的聚集和分布规律,主要是三间分布规律;并对优势带型的三间分布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同时结合耐药谱型进行关联性分析。3、参考PulseNet推荐的7个位点MLVA标准操作方案,对反应体系和检测步骤进行相关的优化,并将其应用于加强监测系统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型分析。使用ABI3730XL测序仪进行PCR产物片段大小的检测,GeneMapper软件对片段大小对应的毛细管荧光信号进行识别,参照普通琼脂糖电泳的结果,对片段大小进行确认,计算相应位点的重复数,BioNumerics软件对重复数进行最小生成树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用既定命名规则对MLVA型别进行编号,建立沙门菌加强监测的MLVA分子分型数据库。结合菌株的流行病学资料,对MLVA型别的亲缘进化关系、分布规律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与PFGE分型进行比较,综合评价MLVA的分型能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1、三年监测收集总的样本数为19895份,沙门菌的年均检出率为4.03%(802/19895),鼠伤寒沙门菌的年均检出率、构成比分别为1.38%(275/19895)、34.29%(275/802),鼠伤寒为广东省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275株鼠伤寒沙门菌,以2010年的构成比最大(136/275,44.88%),每年的5月、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比例为1.57:1,不同年份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157/275,57.09%),各年份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来源于广州(95/275,34.55%)、中山(59/275,21.45%)等珠三角城市群。2、275株鼠伤寒沙门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高,均为80%以上,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6.2%),对其余8种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在68.4%-90.5%之间;除了环丙沙星、链霉素,各年份的抗生素耐药率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年份的菌株对氨苄西林、萘啶酸、磺胺甲嗯唑和四环素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株鼠伤寒沙门菌(编号ESS221.463.797)对所检测的12种抗生素全部耐受,255株鼠伤寒为多重耐药株(92.7%),AMP+CHL+NAL+SMX+STR+TCY+TMP+GEN为广东省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谱型(104/275,37.8%)。3、275株鼠伤寒沙门菌经Xba I酶切电泳后,相似值为56.09%-100%,分为124种带型、7大聚类簇,分型D值为0.9286,每种带型包含1-71株菌株,平均每种带型有2.22株菌。30种带型在不同地区交叉出现,17种带型在不同年份交叉出现。优势带型为JPXX01.GD0004共71株,主要包括广州21株(29.6%)、中山17株(23.9%)、东莞14株(19.7%),主要集中于2010年(51/71,71.8%),5月(14/71,19.72%)、9月(11/71,15.49%)为高峰期,以0-1岁男婴为主,优势条带的分布符合菌株的流行特征,不同地区、年代、性别以及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带型主要对5-9种抗生素耐药,带型JPXX01.GD0035和JPXX01.GD0047的耐药谱为AMP+CHL+NAL+SMX+STR+TCY+TMP+GEN.4、275株鼠伤寒沙门菌的MLVA分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分为143种型别、5个亲缘进化群,D值为0.9665,每种型别有1-42株菌株,平均每种带型包含1.92株菌;29种型别在不同地区交叉出现,14种型别在不同年份交叉出现,优势型别为001(5-10-4-8-24-11-33)42株,流行病学特点与PFGE的优势带型相似;与始祖GDMT001亲缘关系越近,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越相似,其中001-007(除了004)型对环丙沙星之外的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MLVA型别与耐药谱型AMP+CHL+NAL+SMX+STR+TCY+TMP+GEN完全一致的菌株比较多,尤其是在含单株的型别中比较常见。5、MLVA与PFGE型能力比较显示,MLVA分型的D值(0.9665)大于PFGE-Xba Ⅰ单酶切分型的D值(0.9286),而与PFGE-Xba Ⅰ-Bln Ⅰ双酶切分辨能力(D值为0.9891)相当;6株001型、4株002型、2株003型、3株005型及2株007型均对应于PFGE-Bln Ⅰ的部分JPXA26.GD0001型及分别对应于部分JPXA26. GD0006、0005、0036、0050、0017型,即MLVA能将Bln I酶切后的条带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型别。研究结论1、鼠伤寒为广东省沙门菌的的优势血清型,2010年的构成比最大,集中分布于广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群,每年的5月、9月为发病高峰,以0-1岁的男婴患者为主;所有鼠伤寒沙门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高,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对其余8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多重耐药形式严峻,AMP+CHL+NAL+SMX+STR+TCY+TMP+GEN为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谱型。2、初步建立了广东省ESS的分子分型数据库,PFGE和MLVA分子分型方法均显示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型别的聚集和分散符合菌株的总体流行病学特征。3、两种分型方法的DNA指纹图谱和耐药谱无明显一致性。4、MLVA的分辨能力高,不仅从宏观上对菌株的相似性进行分析,而且从微观上揭示细菌的亲缘进化关系,在确认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事件时,采用MLVA分型方法可满足菌株聚集性分析。

徐金燕[8](2013)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典型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老龄化速度却在不断加快。为了更好的改善妇女、儿童的就诊环境,可以更全面的开展妇女、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免疫等的研究,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始着手建设以妇女、儿童医疗为特色的医疗中心。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改善上述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妇儿疾病的医护人才、信息资源、专用大型医疗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其最佳的利用效率。孩子是幼小可爱的,妇女是温柔孱弱的,妇女和儿童在其心理和生理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妇女儿童医院的设计应该结合这些特殊性进行设计,围绕妇女儿童的心理、生理健康,不只是从医疗出发,设计还应包括环境、人文与情感等内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是西部新建的大型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其优势学科产科、新生儿科等医疗面积覆盖了西北整个区域,新院的设计在总结了国外和国内妇女儿童医院的利弊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本文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整体设计入手,深入研究其特色空间(公共空间、专属诊疗空间)模式,运用同传统妇女儿童医院的空间对比、同国外同类空间对比等研究手段,试图对其设计中的特色空间做出分析,希望对以后此类医院的设计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论文分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理论综述、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从总体讲述了中国妇女儿童医院的相关概念、发展过程,并针对其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理念。第三章进入到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部分,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总体设计入手,分析旧的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建设的背景、建设条件、方案设计等内容。第四章到第七章进入论文的核心内容。第四章、第五章为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其内容包含候诊空间的研究和医疗街空间研究。第六、第七章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专属诊疗空间入手,分别对妇幼围产空间、儿童诊疗空间进行研究。第八章总结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优势性及其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妇女儿童医院的发展提出预测性建议。

张骥[9](2013)在《2010年贵州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及贵州省卫生厅要求,针对全省各级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掌握2010年贵州地区医院感发生的强度、分布规律,以及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评价辖区医院感染控制的质量,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决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贵州省2010年8月30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统一调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的要求,纳入调查医院含盖贵州省所有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特邀参加本次调查的专科医院;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的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调查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病例数量,感染科室分布,感染部位分布,感染病原学分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根据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参加调查并且资料上报可用医院108所,其中三级医院15所,二级医院93所,每家参加横断面调查医院实查率均大于96%,应调查住院患者29834例,实际调查29358例,实查率为98.40%。共查出医院感染1025例,1063例次,感染率为3.49%,例次感染率为3.62%。2.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综合ICU(41.03%);外科现患率最高为烧伤科(11.6%);内科现患率最高为血液病组6.85%;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86%,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41%,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医院感染部位最高的为下呼吸道(35.09%)。3.医院感染分离的病原菌特点: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410株,分离阳性率为38.57%,其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为主,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来源主要为下呼吸道,其次是是泌尿道和表浅切口。4.住院患者社区感染情况:社区感染7885例,8188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26.86%,社区感染例次现患率为27.89%。社区感染现患率呼吸组最高(74.46%),其次为儿科非新生儿组(71.33%)和传染病组(64.84%);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社区感染率相当,分别为26.91%和26.79%;社区感染部位也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9.00%);社区感染分离出病原菌763株,分离阳性率为9.32%,其病原菌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分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病原菌来源主要为下呼吸道。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5.52%;儿科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86.15%);抗菌药物以治疗使用为主(51.58%);抗菌药物使用以一联使用为主(60.87%);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为13.84%,其中综合ICU病原菌培养送检率最高(67.92%);抗菌药物使用率二级医院明显高于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二级医院明显低于三级医院。结论:1.贵州省医院感染现患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数据基本相近。感染发生的强度在不同等级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机体感染部位存在差异,提示在开展医院感染控制中要把控关键环节,对高发频率的三级医院、综合ICU、烧伤科、血液病组等科室加强管理和监测。同时特别注重对下呼吸道的感染监测和控制。2.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为主。提示各级医院近期可适当构建并储备相关的实验室平台、分析仪器和技术。3.辖区医院感染控制仍然面临众多问题。在各级医院仍然存在着较高频率的抗菌药使用、病原菌不送检培养、以及社区感染。因此深层次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以便发现问题,有效干预。

冉利梅[10](2013)在《我国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回归公益性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公立医院制度设计对于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公立医院改革典型地区为例对目前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对医院绩效的影响,并以提高运行绩效为目的,构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大环境和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改革整体框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分析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及运行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着重关注三个主要研究对象的关联性、关联机制及关联结果。2、理论分析法:运用制度相容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激励理论构建了公立医院制度关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提出了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3、实证研究法:一是采用专家访谈法了解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进展;同时通过14名专家的三轮评分,确定了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二是综合考虑改革的代表性和连续性,选取了上海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作为案例,分别研究不同制度环境下公立医院的制度安排。三是通过问卷收集武汉市二三级公立医院10所、上海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7所、马鞍山市二三级公立医院4所的运行数据,通过描述性方法综合分析医院绩效,明确各项制度安排对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1、从理论上确定了公立医院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相容性以及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的相容性,认为:①制度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并对制度的合理性起到基础性作用,而制度安排可以反向影响制度环境;②互补、共融并衔接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绩效的重要保证;③制度相容的结果是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的主要途径。2、从政府、市场、法律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的制度环境并确立了三者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政府、市场和法律是形成公立医院各项制度安排的决定性基础因素。3、运用制度关联性的三个分析工具,即制度的层次性-体系性关联、历时性-共时性关联和诱致性-强制性关联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和服务体系规划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公立医院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制度安排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其中管理制度是轴心制度,补偿制度、规划制度等是辅助性制度,在改革的推进中应该呈现主次上的差别;②公立医院补偿制度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应该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进行改革,但在改革进程中应该考虑制度衔接和互补的问题;③目前的公立医院改革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公立医院缺乏改革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效果取决于政府强制力度的大小。因此,应该考虑在制度环境上为公立医院自发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强制性变迁中嵌入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因素。4、通过对马鞍山市、上海市和武汉市部分公立医院运行绩效状况的调查,发现:以规划制度改革为主的马鞍山市公立医院在绩效的四个方面均有提高,而且与改革前相比改善较为明显;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上海申康管理模式下,虽然改革后医院自身的绩效改善较为明显,但与未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医院相比,综合绩效未见明显优势;而武汉市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偿机制改革对医院绩效略有影响,但没有全面提高医院绩效。研究结论1、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制度环境不能满足公立医院的快速发展并对其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尤其是政府职能对公立医院各项制度安排的到位均未能发挥充分作用,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不相容。因此,对制度环境进行优化应该是保障公立医院制度改革的前提。2、目前公立医院制度体系中的各项制度安排是互相补充和协调的,但在制度实施上未体现层次性差异,未体现整体设计、分层推进、综合联动的改革原则,且制度安排之间衔接不良,存在设计缺陷。3、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服务体系规划三项制度安排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公立医院绩效,但其中以规划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综合性改革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补偿机制改革。4、目前我国形成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的三大要素均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形成。5、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公立医院制度改进策略:①、提高公立医院绩效的制度环境优化策略: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方向、培育公立医院竞争性市场策略、健全法律保障策略;②、提高公立医院绩效的制度安排策略:包括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区域网络化服务策略、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策略;③、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制度策略。研究创新与不足1、首次运用制度的历时性-共时性关联、层次性-体系性关联和诱致性-强制性关联三个分析工具对公立医院制度进行了全面剖析,构建了新的制度关联性的理论分析框架。2、既往对公立医院制度的研究着重于单项制度对医院绩效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体系内各项制度安排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产生的结果,既制度关联性的问题。本研究弥补了既往研究中的不足。3、研究的不足在于对样本地区的观察周期不够,部分结论的提出还源于理论上逻辑推导,尚需要实际情况的印证;且制度关联性的研究理论层面的阐述较多,定量分析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研究医院的样本量相对不足,绩效指标的收集不完整,相关统计分析未能充分体现指标设计的全部意义。

二、2000年~2001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2001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1.1.2 广东省医院建筑特点突出
        1.1.3 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的缺失
        1.1.4 探寻适合广东省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
        1.3.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医院建筑的相关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分析推演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医院建筑发展概述
    2.1 古代宗教医学的医院建筑
        2.1.1 古代西方医院建筑
        2.1.2 古代中国医院建筑
    2.2 近代实验医学、机械医学的医院建筑
        2.2.1 近代西方医院建筑
        2.2.2 近代中国医院建筑
    2.3 现代生物医学、整体医学下的人性化医院建筑
        2.3.1 现代西方医院建筑
        2.3.2 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3.1 晚清医院建筑(1835-1911)
        3.1.1 背景研究
        3.1.2 西式医院的兴起
        3.1.3 传教医生与晚清西式医院建筑
        3.1.4 晚清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 民国时期医院建筑(1912-1949)
        3.2.1 背景研究
        3.2.2 西式医疗机构的发展
        3.2.3 专业建筑师主导下的西式医院建筑
        3.2.4 民国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4.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1949-1978)
        4.1.1 背景研究
        4.1.2 全民普及医疗思想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1.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人物
        4.1.4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1979-1999)
        4.2.1 背景研究
        4.2.2 从计划医疗向市场化医疗发展思想下的医院建筑
        4.2.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建筑师
        4.2.4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3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2000-今)
        4.3.1 背景研究
        4.3.2 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3.3 境内外设计团队深入合作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4.3.4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分析
    5.1 近代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演进分析
        5.1.1 总体布局演进分析
        5.1.2 平面布局演进分析
        5.1.3 气候适应性分析
        5.1.4 医院建筑建设标准分析
    5.2 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5.2.1 自然气候环境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2 社会经济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3 医学、技术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4 医疗政策变迁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5 地域文化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6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分析
    5.3 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
        5.3.1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5.3.2 广东省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5.3.3 设计理念应与时俱进
        5.3.4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和发展趋势
    6.1 当代发达国家医院建筑设计的启示
        6.1.1 便捷宜人的规划设计
        6.1.2 弹性的建筑布局
        6.1.3 注重医院建筑的未来可变性
        6.1.4 便捷的流线设计和清晰的指引系统设计
        6.1.5 人性化的空间营造
    6.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
        6.2.1 选址、规划理念
        6.2.2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6.2.3 灵活发展性设计策略
        6.2.4 高效便捷性设计策略
        6.2.5 人性化设计策略
    6.3 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拓展
        6.3.1 医院建筑的适老化设计
        6.3.2 分级医疗下的基层医院建筑设计
        6.3.3 信息化医院设计
        6.3.4 健康中心医疗建筑
        6.3.5 与城市界面友好相融的医院建筑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一、着作图书文献
    二、学术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四、技术标准
    五、网络资源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词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

(2)淄博市食源性疾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溯源研究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3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检测
        1.3.1 菌株来源
        1.3.2 菌株纯化
        1.3.3 菌株核酸提取
        1.3.4 PCR鉴定
        1.3.5 PCR循环条件的设置
        1.3.6 结果分析与判定
    1.4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PFGE分型
        1.4.1 菌株来源
        1.4.2 前期准备
        1.4.3 灌制凝胶块
        1.4.4 细胞裂解
        1.4.5 清洗胶块
        1.4.6 胶块内DNA酶切
        1.4.7 灌制电泳胶
        1.4.8 电泳
        1.4.9 获取图像
    1.5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1.5.1 菌株来源
        1.5.2 药物名称
        1.5.3 菌液制备
        1.5.4 加样
        1.5.5 培养
        1.5.6 结果判读
        1.5.7 质控
结果
    2.1 腹泻病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情况
    2.2 五种型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情况
    2.3 五种型别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2.4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PFGE分型检测结果
    2.5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药敏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质量控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2.2 目标导向理论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4.2.1 研究设计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4.5 本章小结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5.7 本章小结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7.5.3 积极宣传引导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8.1 研究结果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8.2 研究结论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的创新性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妇幼保健院建筑功能布局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释题
    1.2 概念界定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3.1 课的研究的背景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4 课题研究的创新观点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及专业论述及着作
        1.4.2 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专业论述及着作
        1.4.3 国内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方法及其研究框架
        1.5.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妇幼保健院的发展、演化及现状
    2.1 妇幼保健服务在国外的概况
        2.1.1 斯里兰卡
        2.1.2 印度
        2.1.3 美国
        2.1.4 英国
        2.1.5 澳大利亚
        2.1.6 日本
        2.1.7 国外妇幼保健服务概况小结
    2.2 我国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变化
        2.2.1 机构数量
        2.2.2 机构床位规模与用途
        2.2.3 机构服务模式
        2.2.4 机构的建筑功能布局
    2.3 新型妇幼保健院四大保健部功能模式的转变
        2.3.1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改变的需要
        2.3.2 是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3 是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和创新的需要
    2.4 妇幼保健院与综合医院的建筑功能差异
        2.4.1 服务人群的不同
        2.4.2 服务功能与模式的不同
        2.4.3 医疗功能组成要素和比例的不同
        2.4.4 门诊医技流线的不同
        2.4.5 功能布局原则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幼保健院总体布局研究
    3.1 妇幼保健院的服务功能、规模与选址
        3.1.1 各级妇幼保健院的服务功能
        3.1.2 妇幼保健院规模、面积比例
        3.1.3 妇幼保健院的选址原则
    3.2 妇幼保健院的总体布局要素、分区、出入口、流线及布局
        3.2.1 妇幼保健院的总体功能要素
        3.2.2 妇幼保健院的总体功能分区
        3.2.3 妇幼保健院的总体出入口设置
        3.2.4 妇幼保健院的总体流线与交通
        3.2.5 地形条件与建筑总体布局方式
    3.3 妇幼保健院总体布局形式
        3.3.1 门诊的布局形式
        3.3.2 医技的布局形式
        3.3.3 住院部的布局形式
        3.3.4 门诊、医技、住院布局组合
        3.3.5 竖向交通布局和柱网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功能布局研究
    4.1 门诊各保健部的功能布局关系
        4.1.1 妇幼保健的功能内涵和延续关系
        4.1.2 门诊建筑布局关系
    4.2 儿童保健部门诊
        4.2.1 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和特点
        4.2.2 功能组成
        4.2.3 功能分区及流线
        4.2.4 平面布局案例分析
    4.3 妇女保健部门诊和计划生育部
        4.3.1 妇女保健的服务对象和特点
        4.3.2 功能组成
        4.3.3 功能分区及流线
        4.3.4 平面布局案例分析
    4.4 孕产保健部
        4.4.1 孕产保健的服务对象和特点
        4.4.2 功能组成
        4.4.3 功能分区及流线
        4.4.4 平面布局案例分析
    4.5 保健部配套的医技功能
    4.6 住院部护理单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幼保健院的工程设计实践
    5.1 理论研究指导的工程实践说明
    5.2 河南许昌市妇幼保健院
        5.2.1 工程概况与设计背景
        5.2.2 场地分析及总体布局设计
        5.2.3 建筑组合与功能布局
        5.2.4 建筑体型
        5.2.5 方案点评
    5.3 云南德宏州妇幼保健院
        5.3.1 工程设计背景
        5.3.2 场地分析及总体布局设计
        5.3.3 建筑组合与功能布局
        5.3.4 建筑体型
        5.3.5 方案点评
    5.4 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妇幼保健院
        5.4.1 工程设计背景
        5.4.2 场地分析及总体布局设计
        5.4.3 建筑组合与功能布局
        5.4.4 建筑体型
        5.4.5 方案点评
    5.5 河南濮阳县妇幼保健院
        5.5.1 工程概况与设计背景
        5.5.2 场地分析及总体布局设计
        5.5.3 建筑组合与功能布局
        5.5.4 建筑体型
        5.5.5 方案点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妇幼保健院建筑实例面积统计分析表
附录二: 省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四大保健部功能用房配置一览表
附录三: 市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四大保健部功能用房配置一览表
附录四: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四大保健部功能用房配置一览表
附录五: 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优秀建设项目评估明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总体分析 2.2
    主要研究机构及主题分析 2.3来源期刊和高产作者分析 2.4
    主要基金支持 3
    讨论

(6)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英汉双解缩略词表
致谢

(7)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沙门菌的简介和流行概况
    2 鼠伤寒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血清型
    3 分子分型技术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重要性
    4 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鼠伤寒沙门菌的加强监测现况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鼠伤寒沙门菌PFGE分型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 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致谢

(8)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典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限制
        1.5.1 隶属单位
        1.5.2 相关资料缺乏
        1.5.3 个人隐私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妇女儿童医院概述
    2.1 妇女儿童医院相关概念
    2.2 妇女儿童医院的发展
    2.3 妇女儿童类医院特殊性研究
        2.3.1 妇幼医院与其他医院的区别
        2.3.2 妇女儿童医院同妇幼保健院的区别
    2.4 妇女儿童医院存在的问题
        2.4.1 卫生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2.4.2 功能科室尚不完善
        2.4.3 相关建设规范滞后
        2.4.4 人性化关怀不够
        2.4.5 人群针对性不强
    2.5 我国妇女儿童医院使用者分析
        2.5.1 组成分析
        2.5.2 需求分析
    2.6 妇女儿童医院的设计理念
        2.6.1 功能分区安全至上
        2.6.2 设计体现人性关怀
        2.6.3 患者需求优化空间
    2.7 本章小结
3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总体设计研究
    3.1 项目简介
        3.1.1 建设背景
        3.1.2 建设地址
        3.1.3 建设内容及规模
        3.1.4 总体规划思路
        3.1.5 建设目标
    3.2 案例借鉴
    3.3 方案设计
        3.3.1 设计思路
        3.3.2 功能体系模块化、设计针对特殊化
        3.3.3 总平面图及其分析
        3.3.4 布局模式分析
        3.3.5 门诊区域平面图
    3.4 本章小结
4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之—候诊空间
    4.1 候诊空间
        4.1.1 定义
        4.1.2 空间特征
        4.1.3 拥挤的候诊空间
    4.2 候诊空间调研过程
        4.2.1 样本选择
        4.2.2 观察与访谈
        4.2.3 问卷调查
    4.3 候诊空间设计研究
        4.3.1 候诊模式
        4.3.2 候诊面积计算方法
        4.3.3 候诊空间一般形式研究
    4.4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女儿童候诊空间特殊化研究
        4.4.1 妇女、儿童候诊空间特点
        4.4.2 妇女儿童候诊空间对比
        4.4.3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候诊区装修建议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之—医疗街空间
    5.1 常见的门诊部形式
        5.1.1 共享大厅为中心
        5.1.2 街巷式
        5.1.3 新型的医疗街模式
    5.2 医疗街的形式
        5.2.1 中置式
        5.2.2 侧街式
        5.2.3 庭廊式
        5.2.4 双街式
    5.3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特色医疗街空间特色营造
        5.3.1 双街环绕式的医疗街模式
        5.3.2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医疗街的作用分析
        5.3.3 营造共享区域
        5.3.4 休闲娱乐区域
    5.4 本章小结
6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专属诊疗空间之—围产期空间研究
    6.1 相关定义及功能空间
        6.1.1 围产期定义
        6.1.2 功能联系空间
        6.1.3 围产两大区域
    6.2 产科
        6.2.1 产科功能
        6.2.2 新型家庭化围产空间 FCMC 模式研究
        6.2.3 产科的设计要点
    6.3 新生儿科
        6.3.1 传统的新生儿系统
        6.3.2 新型的新生儿系统
    6.4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围产空间研究
        6.4.1 围产整体空间区域
        6.4.2 产科空间研究
        6.4.3 新生儿室研究
    6.5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围产空间功能模块化分析
        6.5.1 国外数据尺度分析
        6.5.2 西北妇女儿童典型平面模块化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专属诊疗空间之—儿童诊疗空间
    7.1 儿童心理学对儿童诊疗空间的影响
        7.1.1 心理学的内涵
        7.1.2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诊疗空间环境的表现
        7.1.3 儿童心理学对儿童诊疗空间设计的意义
    7.2 儿童诊疗空间的设计原则
        7.2.1 安全性原则
        7.2.2 舒适性原则
        7.2.3 多样性原则
        7.2.4 导向性原则
    7.3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诊疗空间的特色设计
        7.3.1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儿童医疗花园
        7.3.2 儿童门诊交通分流设计
        7.3.3 儿童保健科设计
    7.4 儿童诊疗空间创新思考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图

(9)2010年贵州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调查时间和对象
    2.2 调查医院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标准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方法
    2.8 相关技术指标界定
第三章 主要结果
    3.1 贵州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一般情况
    3.2 贵州省医院感染情况
    3.3 贵州省住院患者社区感染情况
    3.4 贵州省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研究方法的分析
    4.2 关于贵州省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4.3 关于贵州省住院患者社区感染情况分析
    4.4 贵州省横断面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4.5 建议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情况
致谢

(10)我国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况
        (一) 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研究
        (二) 公立医院制度环境研究
        (三) 公立医院制度安排研究
        (四) 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研究
        (五) 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与关联性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 制度与制度变迁
        (二) 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三) 制度绩效与医院绩效
    二、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关联性研究
        (一) 结构的研究视角: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层次性--体系性关联分析
        (二) 动力的研究视角: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诱致性--强制性关联分析
        (三) 状态的研究视角: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历时性--共时性关联分析
    三、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制度与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一)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与制度相容性
        (二)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绩效与激励机制
    四、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公立医院与其主体制度环境关系分析
    一、 引言
    二、 公立医院与政府的关系分析
        (一) 举办并管理公立医院是政府职责
        (二) 介入公立医院筹资及分配过程
        (三) 对公立医院实施调控和监管
        (四) 政府在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中的职能弱化
    三、 公立医院与市场的关系分析
        (一) 公立医院与市场化
        (二) 公立医院与医疗服务市场的关系
        (三) 政府在公立医院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四、 公立医院与法律的关系分析
        (一)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
        (二) 法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一般性影响
        (三) 法律在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四) 法律在公立医院发展进程中的不足
    五、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制度环境约束下公立医院制度安排的关联性分析
    一、 引言
    二、 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层次性—体系性关联分析
        (一)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层次性关联分析
        (二)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体系性关联分析
        (三)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层次性-体系性关联案例研究(上海申康)
    三、 我国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规划改革的诱致性—强制性关联分析
        (一) 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规划改革的诱致性关联分析
        (二) 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规划改革的强制性关联分析
        (三) 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规划改革的诱致性-强制性关联案例研究(马鞍山)
    四、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历时性—共时性关联分析
        (一)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历时性关联分析
        (二)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共时性关联分析
        (三)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历时性-共时性关联案例研究(芜湖)
    五、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公立医院制度安排对医院运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
        (一) 公立医院制度改革与运行绩效的逻辑关联模型
        (二) 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评价的指标确定和数据收集
    三、 马鞍山市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规划改革对医院绩效的影响
        (一) 马鞍山市属公立医院整合后的资源状况
        (二) 马鞍山市属公立医院绩效状况
        (三) 马鞍山市属公立医院绩效状况分析
    四、 上海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对医院绩效的影响
        (一) 上海市不同管理模式公立医院的资源状况
        (二) 上海市不同管理模式公立医院的绩效状况
        (三) 上海市不同管理模式公立医院的绩效结果分析
    五、 武汉市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及补偿改革对医院绩效的影响
        (一) 武汉市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情况分析
        (二) 武汉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状况
        (三) 武汉市市属公立医院绩效结果分析
    六、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我国公立医院制度改进策略
    一、 制度改进及形成政策建议的基础
        (一) 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的关联性
        (二) 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的要素组成
    二、 我国公立医院制度改进策略
        (一) 提高公立医院绩效的制度环境优化策略
        (二) 提高公立医院绩效的制度安排
        (三) 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制度
第七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 主要研究结论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估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公立医院运行状况调查表
附件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2000年~2001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D]. 孙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2]淄博市食源性疾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溯源研究及耐药性分析[D]. 张苗. 青岛大学, 2018(01)
  • [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4]妇幼保健院建筑功能布局研究与实践[D]. 梁达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母婴阻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李文华. 预防医学论坛, 2016(12)
  • [6]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D]. 邵艳. 苏州大学, 2016(01)
  • [7]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黄燕惠.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8]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典型空间设计研究[D]. 徐金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9]2010年贵州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D]. 张骥.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1)
  • [10]我国公立医院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运行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 冉利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湘潭市妇幼保健院2000-2001年医院感染数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