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对策分析

攀西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对策分析

一、攀西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靖[1](2021)在《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不断恶化,快节奏的生活、工作造成人们压力的增加,丰厚的物质条件、便利的交通、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使得人们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压力,亚健康等状态困扰着不同年龄段、各个职业的百姓,身心健康成为大家日益追求的良好状态。国家站在全社会战略的高度上,从宏观的、全面的、长远的统筹层面,出台“健康中国2030”大健康观,指出了今后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健康产业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模式,而康养旅游将会为我国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凯里市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及温泉资源、药植物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有着灿烂的传统苗侗医药文化底蕴和不断完善的医疗保健设施,以及享誉国际的各种竞技体育等都为凯里市发展康养旅游奠定了扎实基础。基于消费者偏好理论分析现阶段消费者对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偏好以及行为决策等环节,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完成实证研究。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凯里市中医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发展成果不尽如人意,拟进一步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凯里市发展该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游客对康养旅游的偏好,以及消费者对康养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偏好,得出现阶段中医药康养旅游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搜集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认知、参与经历,消费者对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的状况评价以及消费者认为的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发现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缓慢,支持政策落地难;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中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监管;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基础条件薄弱,企业发展良莠不齐;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价值低廉、缺乏品牌特点等4个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个方面的发展意见:加强凯里市康养旅游科学规划,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不断提升发展能力;打造康养旅游主题形象,做大做好苗侗医药康养旅游特色。

赵丹[2](2021)在《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的国宝和孑遗物种,也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期以来受到了全球各界的高度关注。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为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大熊猫和其他古老珍稀的动植物天然的避难所。大熊猫栖息地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层岩性古老破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是典型的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论文选取四川省大熊猫分布区县域范围作为研究区,开展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探究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并进一步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分布的影响作用机制,对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生物过程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意义,并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廊道工程和大熊猫野外放归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指导。论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生态地质学、构造地貌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依据系统理论、生态位理论和信息理论,在系统收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利用3S技术的空间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数字制图等技术方法,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信息量化方法,确定了最优取样尺度,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采用数学建模和数值模拟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地质环境环境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单因子耦合关系和综合效应和制约机制;最后综合以上方法进行了大熊猫分布预测和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通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天地生人”非均衡全息巨大系统,可分为气候(天)、地质背景(地)、生物(生)、人类(人)等四类。“天”指的是大气因子或气候环境,主要包括降水和温度等条件;“地”指的是以地壳表层(风化壳)为主的的地下大环境,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地下水文等条件;“生”即生物,主要包括大熊猫及其主食竹、森林植被和竞争动物等生物种间关系方面;“人”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物保护、偷猎盗猎、森林采伐、农牧产业、旅游产业、交通道路和工程建设等调控和干扰方面。根据因子耦合关系模型,采用信息量化方法,获取共39个影响因子,即气候因子包括温度和降水因子(19个气候指标),地质背景因子包括宏观地形因子(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岩性因子(岩性多样性指数)、土壤因子(土壤多样性指数)、水文因子(河流密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因子(Ca、Na、Fe、Cu、Cr、K、Mg、Mn、Zn等9种),生物因子包括大熊猫因子(大熊猫密度)、主食竹因子(主食竹多样性指数)和植被因子(植被多样性指数),人类因子为人为活动因子(道路密度)。(2)根据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多样性(丰富度)具有显着的聚集性和尺度依赖性,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方法,筛选确定了10km×10km格网为研究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空间分布的最优取样尺度,其可以较好地反映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多样性的实际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包括5大类数据11个数据集40种数据,栅格数据分辨率为10km×10km。研究显示四川省大熊猫及其主食竹和栖息地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主要沿WN-ES方向分布,东西部和垂直梯度分布差异明显。这表明除受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因素影响外,地质背景对大熊猫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3)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及综合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天、地、生、人”四大类环境因子能较好的解释大熊猫分布总体方差的55%,其中地质背景(地)和气候(天)分别为28%、42%,是制约大熊猫及主食竹分布的不可改变的主控因素;生物(生)和人类活动(人)的综合解释能力均为11%,二者远小于地质、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对大熊猫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是影响二者分布格局的可调控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大熊猫的现代分布格局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过程、第四纪时期气候变化、生物种间关系和近现代人为活动等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4)根据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和大熊猫空间分布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和AIC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获得大熊猫空间分布最优预测模型。四川省大熊猫分布区适宜面积总计345.62万hm2,其中岷山山系(148.95万hm2)>邛崃山系(103.18万hm2)>凉山山系(56.71万hm2)>大相岭山系(29.22万hm2)>小相岭山系(7.13万hm2)>秦岭(0.44万hm2)。最适宜和较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岷山山系和邛崃山山系中北部,而大小相岭、凉山和秦岭山系则仅为适宜区域。岷山和邛崃山山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最好,大小相岭、凉山和秦岭山系(四川部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较差,同时研究区内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外部也存在许多适宜区域,表明这些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较好。(5)利用相对权重法评价变量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一级指标依次为气候因子(40.2%)、地质背景因子(32.7%)、生物因子(17%)和人类因子(10.1%);二级指标依次为降水因子(26%)、宏观地形因子(16.5%)、主食竹因子(14.6%)、温度因子(14.2%)、地球化学元素因子(10.6%)、人为活动因子(10.1%)、岩性因子(5.6%)和植被因子(2.4%)。研究表明,在大熊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中,地质背景仅次于气候,包含宏观地形因子、地球化学元素因子和岩性因子。

周虎[3](2020)在《《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文中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虽然《民法典》专章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规定,但内容仍然较为原则性。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本文通过讨论民法典下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从而探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屋的制度发展。

陶琼[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新时代,一次性、表面性和程式化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更青睐于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希望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中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逐渐从身体的旅行转向身心的放松[1],正是基于此,涵盖了养生、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互联网、教育等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产业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了人们健康、愉快、长寿的普遍价值追求,满足了人们多元深层次的旅游需求,从健康和旅游两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物产等旅游资源。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为对象,以米易县为研究区域,对米易县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通过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PEST分析,结合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全域规划、全景建设、全时康养、全业联动、全面营销、全民共享”的“全域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况勇[5](2019)在《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国家支持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下,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雅安市作为中国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药材的产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以药材生产、中药制药、研发为主的中药产业化体系也逐渐健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为雅安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信息不通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中药材的产业链较短,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雅安市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收集2010-2017年中药材行业发展的数据,对对雅安市中药材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雅安市在自然环境、品牌、技术研发实力、产业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中药材栽培技术、种植结构、销售渠道、生产产业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低等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促进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1)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扩大中药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现有药材品种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2)改善种植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完善现有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标准,提高现有产业化的水平;(3)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4)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产业保障机制、交易市场体系,加大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度。

韩秋[6](2019)在《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潜力,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主导业态基本形成。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说,康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连接民生福祉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可以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康养产业涉及领域广、产业链长,涵盖医疗、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五章内容对康养产业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康养产业的发展及康养城市的建设实践相关成果的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对于森林康养、康养旅游等康养产业的相关概念的研究,对康养产业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与此同时,通过对健康的决定因素模型、产业链理论、产业融合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从中整理出康养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构建出符合康养产业体系发展的思路与理念。其次是实证研究。总结国外康养产业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对四川省广元市进行实地调研之后,从广元市构建康养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产业资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广元市发展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便对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提出更好的建议和发展对策。最后是建议对策。通过前面两部分对康养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区位优势,塑造特色品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生态、度假等旅游要素以促进康养产业的渗透融合。

龚贤[7](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张莞[8](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陈城[9](2019)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旅游产业的开放性,每年都会吸引许多的国外游客去往当地。而在政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立足产业优势而亏大规模,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应利用这一重大机遇,针对于旅游产业的对外发展给予支持,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规划,与周边的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外友人进入国内旅游市场,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打造精品旅游带,提高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省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地,蕴藏着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而且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具备了发展康养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依托四川省资源禀赋优势,对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构建中外联通的旅游联动机制,实现四川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国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及我国西部地区乡村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吴丽[10](2019)在《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结构的不断完善,城镇化带来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自1978年以来,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从起点低、基础差到增速快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至2018年来的40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最初的1.7亿人增长至8.3亿人,城镇化率从最初的17.92%提升41.66个百分点至59.58%,达到年均1.042个百分点的增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带动力量的三大经济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以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发展高地。城镇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化及城镇要素的流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使得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合理配置,企业和相关投资主体将选择最佳区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生产要素、政策环境、市场条件、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上下游产业在城镇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和形态的城镇空间;其次,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只有聚焦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其短板,加强弱项才能带动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成为国家关注城镇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优化调整更是为统筹城乡关系、协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为研究主体,一是因为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二是四川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透彻分析、深入研究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缺陷、科学布局和优化调整,对于全面促进四川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带五区”的四川省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为指引,通过剖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试图探索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以城镇空间密度、规模、形态为三条主要线索,科学判定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通过城镇空间结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分析及空间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及主要缺陷;探索确立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以培育新兴增长点为动力、以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为支撑、以网络布局合理化为目标,构建开放合作协调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首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整理得出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从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态势,并通过空间结构点、线、面、产业结构等四方面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缺陷;最后,搭建以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意义、战略思路为主要核心内容的城镇空间结构战略框架,探索得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城镇空间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试图在城镇空间密度、城镇空间规模、城镇空间形态上进行探索,研究视角扩展为四川省范围内21市州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分析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有缺陷,找出当下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构建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框架,提出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保障的战略思路,探索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培育新兴增长点、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网络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二、攀西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消费者偏好理论
        2.1.2 市场需求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消费者偏好
        2.2.2 康养旅游
        2.2.3 小结
3 研究区现状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现状
        3.1.1 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资源概况
        3.1.2 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和不足
        3.1.3 小结
    3.2 研究设计
4 实地调研
    4.1 调查问卷分析
        4.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1.2 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的认识
        4.1.3 消费者对中医药康养旅游目的地及产品的偏好
        4.1.4 问卷小结
    4.2 访谈分析
        4.2.1 研究材料
        4.2.2 分析方法和访谈结论
    4.3 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 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对策
    5.1 加强凯里市康养旅游科学规划,提升资源利用率
    5.2 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5.3 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不断提升发展能力
    5.4 打造康养旅游主题形象,做大做好苗侗医药康养旅游特色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调研报告《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3:调研报告《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融资难题及对策建议》
致谢

(2)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生态地质学与地质背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2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的影响研究
        1.2.3 基于3S技术的大熊猫栖息地评价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科学命题的提出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2.2.1 地貌特征
        2.2.2 河流水系
        2.2.3 气候特征
        2.2.4 土壤类型
        2.2.5 植被类型
    2.3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3.1 地质构造
        2.3.2 地层岩性
第3章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和因子耦合关系模型
    3.1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
    3.2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耦合关系模型
    3.3 生态地质环境因子信息量化方法
        3.3.1 地质背景因子信息采集
        3.3.2 气候因子指标信息采集
        3.3.3 生物因子信息采集
        3.3.4 人类因子信息采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优取样尺度条件下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地质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格局
    4.1 最优取样尺度筛选
        4.1.1 最优取样尺度筛选方法
        4.1.2 最优取样尺度结果与分析
    4.2 最优尺度下生态地质环境信息地理空间数据库构建
    4.3 最优尺度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因子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制约机制
    5.1 大熊猫及其主食竹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单因子耦合关系
        5.1.1 单因子分析方法
        5.1.2 地质背景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3 气候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4 生物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1.5 人为活动因子与大熊猫及其主食竹的关系
    5.2 生态地质环境对大熊猫分布综合影响及制约机制
        5.2.1 综合影响效应分析方法
        5.2.2 综合影响效应及制约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理论的大熊猫分布预测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1 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6.2 多元回归预测与评价模型
        6.2.1 预测与评价因子选择
        6.2.2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6.2.3 多元回归最优模型筛选
        6.2.4 预测变量相对重要性评价
    6.3 大熊猫空间分布预测
    6.4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法典》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
2 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2.1 合同有效说
    2.2 合同无效说
    2.3 折中说
3 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屋制度探索
    3.1 宅基地法定租赁权的设立
    3.2 建立宅基地房屋确权登记制度
4结语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康养旅游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康养旅游概念
        2.1.1 康养
        2.1.2 康养旅游及其产业
    2.2 旅游发展模式
        2.2.1 模式
        2.2.2 旅游发展模式
        2.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需求理论
第三章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3.1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3.1.1 发展现状
        3.1.2 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3.2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
        3.2.1 区位
        3.2.2 自然环境
        3.2.3 社会经济发展
        3.2.4 康养旅游资源
        3.2.5 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3.2.6 康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3.2.7 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3.2.8 康养旅游开发前景分析
    3.3 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3.5 PEST分析小结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遇
        3.4.4 威胁
        3.4.5 SWOT矩阵及小结
第四章 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4.1 “林旅融合”的森林康养模式
    4.2 “农旅融合”的农业康养模式
    4.3 “体旅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
    4.4 “医旅融合”的医疗康养模式
    4.5 “文旅融合”的文化康养模式
    4.6 代表案例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
        5.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契机
        5.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作用
        5.1.3 基于STP分析的市场定位
    5.2 米易县“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5.2.1 “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概念
        5.2.2 县域康养的全领域规划
        5.2.3 要素经济的全景区建设
        5.2.4 旅游季节的全时域打造
        5.2.5 产业体系的全行业联动
        5.2.6 产品组合的全方位营销
        5.2.7 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5.3 模式构建的难点和重点
        5.3.1 模式构建的难点
        5.3.2 旅游城镇分类及发展重点
        5.3.3 旅游村庄分类及发展重点
第六章 米易县构建“全域康养旅游”模式的保障措施
    6.1 公共服务方面
        6.1.1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
        6.1.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6.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6.1.4 完善便民服务
        6.1.5 强化行政服务功能
    6.2 线路设计方面
        6.2.1 康养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6.2.2 米易县重点康养线路
    6.3 政策支撑保障
        6.3.1 健全组织管理
        6.3.2 拓宽投融资渠道
        6.3.3 做好旅游市场培育
        6.3.4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2.1.1 中药材产业化概述
        2.1.2 国内中药材分类分布情况
        2.1.3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历程
    2.2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2.1 雅安市区位条件
        2.2.2 雅安市中药材种植现状
        2.2.3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状况
第三章 中药材的行业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社会环境分析
    3.4 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 雅安市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分析
    4.1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优势分析
    4.2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劣势分析
    4.3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存在的机遇
    4.4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面临的挑战
    4.5 SWOT总结
第五章 雅安中药材产业化对策研究
    5.1 SO策略
    5.2 WO策略
    5.3 ST策略
    5.4 WT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引致健康需求转变
        1.1.2 相关政策因素全力推动
        1.1.3 产业形态多元化的扩张
        1.1.4 人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系统分析法
        1.3.3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3.4 归纳法与比较法相结合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康与健康产业
        2.1.2 养老与养生产业
        2.1.3 康养旅游与康养旅游城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健康的决定因素模型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2.3.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2.3.3 国外康养产业建设实践
        2.3.4 国内康养产业建设实践
    2.4 康养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2.4.1 国外经验总结
        2.4.2 国内康养产业发展方向
3 康养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
    3.1 康养产业的内涵
        3.1.1 康养产业的定义
        3.1.2 康养产业的类型
        3.1.3 康养产业的构成
    3.2 康养产业的特征
        3.2.1 产业关联度高
        3.2.2 产业链条较长,但构造复杂
        3.2.3 消费者参与、体验程度高
    3.3 康养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3.3.1 城镇主导型——健康城市、康养小镇建设
        3.3.2 政府主导型——健康产业园区建设
        3.3.3 多产融合型——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4 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状况
    4.2 广元市构建康养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
        4.2.1 区位优势明显
        4.2.2 康养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4.2.3 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4.2.4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3 广元市发展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4.3.1 核心层同质化现象凸显,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4.3.2 紧密层规模化发展不足,产业亟需融合转型
        4.3.3 支撑层产业体系更新驱动力不足
5 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5.1 凸显广元康养产业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业体系
        5.1.1 以全域生态康养旅游业为主的核心领域
        5.1.2 以健康服务业、绿色农业、生态工业为主的延伸领域
        5.1.3 以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及支持产业为主的支撑领域
    5.2 完善康养产业支撑要素,实现康养产业的集聚融合发展
        5.2.1 “一核三极五带”的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5.2.2 打造县域-城镇-村落的多层级特色康养中心
        5.2.3 促进农业、制造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打造广元特色产业集群
    5.3 构建康养配套服务体系,优化康养产业差异化需求
        5.3.1 构建新型旅游吸引物体系,满足旅游者新需求
        5.3.2 完善配套产业及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2.3 简要述评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3.3.1 概念
        3.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5.4.3 评价结果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7.1.1 指导思想
        7.1.2 实施原则
        7.1.3 目标要求
        7.1.4 总体布局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7.3.1 指导思想
        7.3.2 发展原则
        7.3.3 重点任务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9)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创新理论
        2.1.2 旅游产业
        2.1.3 康养产业
        2.1.4 产业融合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6 资源禀赋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康养旅游的研究现状
        2.2.2 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
        2.2.3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现状
        2.2.4 文献评述
3 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1 国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2 国内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3 国外案例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
        3.3.1 案例分析
        3.3.2 国际经验借鉴
    3.4 四川省康养旅游发展概况
        3.4.1 四川省简介及发展历史
        3.4.2 四川省区位条件
        3.4.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4.4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4 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分类研究
    4.1 康旅模式研究
        4.1.1 乡村康旅模式
        4.1.2 森林康旅模式
        4.1.3 阳光康旅模式
    4.2 康体模式研究
        4.2.1 体育康体模式
        4.2.2 矿养康体模式
        4.2.3 温泉康体模式
    4.3 康疗模式研究
        4.3.1 医药康疗模式
        4.3.2 医养康疗模式
5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5.1 四川省五大康养旅游片区资源分析
        5.1.1 成都平原康养旅游资源
        5.1.2 川西北康养旅游资源
        5.1.3 攀西康养旅游资源
        5.1.4 川南康养旅游资源
        5.1.5 巴山康养旅游资源
    5.2 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5.2.1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分类表
        5.2.2 四川省康养资源单体等级划分
    5.3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
        5.3.1 指标数据选取
        5.3.2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3.3 康旅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4 康体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5 康疗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5.3.6 各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综合评价
    5.4 小结
6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及空间布局研究
    6.1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研究
        6.1.1 成都平原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2 川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3 川西北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4 攀西康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1.5 巴山片区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选择
    6.2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空间布局
    6.3 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及建议
        6.3.1 加强市场监督,发挥行业自律
        6.3.2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产业融合力度
        6.3.3 加强四川省康养旅游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6.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建议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
        1.3.1 研究创新
        1.3.2 主要局限
    1.4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4.1 主要结论
        1.4.2 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2.1.1 城市与城镇概念
        2.1.2 城镇化概念界定
        2.1.3 城镇形态与城镇空间结构
        2.1.4 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
    2.2 城镇化理论
        2.2.1 城乡融合观
        2.2.2 城乡二元结构
        2.2.3 人口迁移理论
        2.2.4 城市群理论
    2.3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2.3.1 区位论
        2.3.2 中心—外围模型
        2.3.3 点轴开发理论
        2.3.4 网络开发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研究述评
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发展态势
    3.1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历程
        3.1.1 初级阶段(1949 年—1964 年)
        3.1.2 起步阶段(1965 年—1978 年)
        3.1.3 调整阶段(1979 年—2000 年)
        3.1.4 加速阶段(2000 年—至今)
    3.2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状
        3.2.1 空间结构纵向分析
        3.2.2 空间结构横向分析
        3.2.3 空间结构总体现状
    3.3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特点
        3.3.1 空间规模差异明显
        3.3.2 空间影响相对薄弱
        3.3.3 空间分布东重西轻
4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分析
    4.1 空间结构点分析
        4.1.1 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测定
        4.1.4 结果分析
    4.2 空间结构线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测定
        4.2.4 结果分析
    4.3 空间结构面分析
        4.3.1 城镇布局失衡
        4.3.2 城镇群空间影响力薄弱
        4.3.3 城镇化差异明显
        4.3.4 人口分布不均
    4.4 空间产业结构分析
        4.4.1 模型介绍
        4.4.2 数据来源
        4.4.3 模型测定
        4.4.4 结果分析
5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框架
    5.1 战略机遇
        5.1.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5.1.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
        5.1.3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实施
        5.1.4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
    5.2 战略目标
        5.2.1 总体发展目标
        5.2.2 城镇建设目标
        5.2.3 区域发展目标
    5.3 战略原则
        5.3.1 经济与生态统一
        5.3.2 产业合理分工
        5.3.3 区域间协调适度
        5.3.4 可持续发展
    5.4 战略意义
        5.4.1 理论意义
        5.4.2 经济意义
        5.4.3 社会意义
        5.4.4 生态意义
    5.5 战略思路
        5.5.1 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5.5.2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
        5.5.3 以城市群为基础
        5.5.4 以开放合作为保障
6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
        6.1.1 规划一体化
        6.1.2 产业一体化
        6.1.3 社会保障一体化
    6.2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6.2.1 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6.2.2 重点扶持现代制造业基地
        6.2.3 优先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6.2.4 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
    6.3 培育新兴增长点
        6.3.1 优化中心城市发展
        6.3.2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
        6.3.3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6.3.4 积极打造特色小镇
    6.4 明确城市群发展重点
        6.4.1 成都平原城市群
        6.4.2 川南城市群
        6.4.3 川东北城市群
        6.4.4 攀西城市群
        6.4.5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6.5 网络布局合理化
        6.5.1 确立总体网络布局
        6.5.2 完善交通网络
        6.5.3 搭建通讯网络
        6.5.4 构建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攀西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凯里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研究[D]. 郭靖.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熊猫空间分布与生态地质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 赵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民法典》项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所有权问题浅议[J]. 周虎. 四川农业科技, 2020(12)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陶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况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6]广元市康养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路径[D]. 韩秋. 江苏师范大学, 2019(12)
  • [7]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陈城.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10]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缺陷与优化路径研究[D]. 吴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攀西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