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一、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陶黎丽,邓乾春,盛锋,汤行春[1](2021)在《稻米油的营养成分、制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稻米油不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还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等多种脂质伴随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稻米油的提质制取及高值化利用已成为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及科研者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稻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谷维素、植物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功能,并对米糠稳定化处理、稻米油制取工艺及稻米油在煎炸食品、乳液递送、生物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稻米油的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

高琨,姜平,谭斌,吴娜娜,翟小童,乔聪聪[2](2021)在《稻米及其加工副产物米糠中γ-谷维素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我国稻米资源丰富,稻米加工过程中会伴随多种营养物损失并产生大量米糠副产物。γ-谷维素是存在于稻米糠层不皂化部分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混合物,因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故近年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概述稻米原料、稻米加工精度、稻米加工方式等对γ-谷维素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米糠加工副产物中γ-谷维素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提议加强我国稻米γ-谷维素含量的数据采集工作,提倡稻米适度加工,应用挤压膨化、发芽及发酵技术开发糙米制品,加强我国稻米加工副产物活性组分的分离研究,符合我国节粮减损、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

曹亚文[3](2021)在《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糙米营养丰富,但食用口感较差,改进糙米的加工方法可提高糙米食品品质。本文将糙米的米糠和白米分开处理,对米糠采用挤压膨化和球磨法微细化,另将白米适当粉碎,再把两者混合制得重组糙米粉,加工成糙米发糕。主要研究了经挤压膨化和球磨后的米糠微粉的物理性质、营养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重组糙米粉与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在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以及制得的米发糕品质的差异。首先,通过单一球磨、挤压膨化-球磨得到不同的米糠微粉。结果表明,球磨能有效减小米糠粒度,得到粒度为D50=18.90μm的米糠微粉。挤压膨化处理可缩短米糠的球磨粉碎时间,当米糠粉碎粒度接近D50=18.90μm时,球磨时间缩短75%。分析了不同粒度的米糠微粉的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先增大后减小,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先减小后增大,水溶性指数增大,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膨胀力提高了37.36%。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堆积密度减小,振实密度增大,休止角、滑动角无明显变化,水溶性指数减小,且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提高了26.98%和94.93%。先进行温和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90℃,物料水分含量40%)再进行球磨,更能使米糠微粉的持水力、膨胀力、水溶性指数提高。其次,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制得米糠微粉的抗氧化性、总酚、总黄酮、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减小,且与粒径为D50=203.33μm米糠样品相比,粒径为18.90μm米糠样品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降低了13.31%和11.96%,球磨有利于米糠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使测得的总酚含量提高了11.01%,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分别增加了23.68%和6.06%,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了35.82%。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更小,分别降低了30.77%和24.74%,挤压膨化有利于米糠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等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使测得的总酚、总黄酮、γ-谷维素含量增加,且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减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大,总膳食纤维含量无明显变化。球磨之前适当的挤压预处理(出口温度120℃,物料水分含量25%)可以使米糠微粉抗氧化性提高,总酚、γ-谷维素更易释放,而剧烈的挤压处理(出口温度160℃,物料水分含量18%)更有利于米糠微粉中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接着,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获得的米糠微粉颗粒的孔径分布、SEM、FTIR、XRD等微观性质。结果表明:单一球磨时,随着粒度的减小,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无明显变化,孔隙率、平均孔径减小,总孔面积增大,米糠结构逐渐由大块状变成小颗粒状,亲水基团O-H暴露得更多,纤维素、淀粉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这可能是造成米糠微粉粉体特性、水合特性、营养性质变化的原因。与对照组干燥-球磨米糠微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的总孔体积和总孔面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米糠微粒结构更松散,氢键作用增强,并有淀粉-脂质复合物生成。最后,探究了不同重组糙米粉、整粒粉碎糙米粉、大米粉的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差异,以及所制得的米发糕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与整粒粉碎糙米粉相比,挤压膨化-球磨米糠微粉所制得的重组糙米粉最终黏度、谷值黏度提高,崩解值下降,其做成的糙米发糕比容增大了21.71%,弹性、回复性增强,硬度下降,感官评定总分更高。综上所述,挤压膨化和球磨处理可有效减小米糠粒度,改善米糠粉体特性、水合特性等物理性质,以及促进总酚、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等营养成分的溶出。所得米糠微粉与白米粉混合成的重组糙米粉的耐热耐剪切作用增强,所制糙米发糕的比容、质构特性、感官品质更好。

李怡菲[4](2021)在《含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复合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ctenyl succiniate anhydrate starch,OSAS)是天然淀粉经酯化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改性淀粉,具有价格低、来源广、绿色无污染且乳化性好等特点,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使用广泛,尤其在食品乳液体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单一OSAS用于制备乳液所需用量高,在均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泡沫,制得的乳液在贮藏期间易出现不稳定现象,这不利于它在食品乳液中的应用。因此可选用不同乳化剂与其互配,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OSAS为基质,选用两种类型的乳化剂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以及纤维素纳米晶(Cellulose nanocrystal,CNC)与其互配,制备了两种性能改善的复合乳化剂,分析测定了体系内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复合乳化剂的界面、结构以及流变性质等,并进一步考察了复合乳化剂对水包油(O/W)乳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接着,将具有较好稳定性的O/W乳液用于运载γ-谷维素,探究乳液的运载效果以及γ-谷维素对乳液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简单的物理混合方式制备了OSAS-磷脂复合物,测定了不同质量比OSAS-磷脂复合物的结构、界面、流变性质,分析了该复合物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红外光谱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共同表明,OSAS与磷脂通过分子间氢键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物。相较于单一磷脂、OSAS,OSAS-磷脂复合物(OSAS/磷脂质量比=3:7)具有更强的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界面张力平衡值=6.5 m N/m),可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更厚的界面膜(105.0 nm),并且具有较高的表观粘度。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OSAS-磷脂复合物(质量比为3:7)可明显抑制单一OSAS制备乳液时产生的起泡现象,且制得的乳液贮藏14 d(25℃)后,仍具有较小粒径(201.3 nm)以及良好的分散性;除此之外,相较于磷脂乳液,该乳液在冻融过程中,展现出更慢的粒径增长,且未发生明显絮凝及相分离。这些结果证明,OSAS-磷脂复合物作为乳化剂能够抑制乳液的起泡现象,改善乳液的贮藏稳定性以及冻融稳定性,表明OSAS-磷脂复合物在O/W乳液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2)制备了CNC-OSAS复合物,测定了CNC与OSAS之间的相互作用、CNC-OSAS复合物的界面及结构性质,并进一步探究了CNC-OSAS复合乳化剂对乳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NC与OSAS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及范德华作用结合形成复合物。当CNC/OSAS质量比为2:8时,CNCOSAS复合物带有表面负电荷,可以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界面张力平衡值=13.3 m N/m),促进乳液的形成,且具有一定的界面润湿性(三相接触角=58.6°),有利于乳液的长时间稳定。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CNC由于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三相接触角=38.2°),无法制得稳定的乳液;利用OSAS制备的乳液在25℃下贮藏30 d后出现了明显的乳析现象,而利用CNC-OSAS复合物(CNC/OSAS质量比=2:8)制得的乳液未出现明显外观变化,且粒径增长缓慢,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0.3%(w/w)的CNC与1.2%(w/w)OSAS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备乳化剂配料的能力,可用于设计和制造长期稳定的“绿色”乳液食品。(3)基于概念密度泛函理论探究了γ-谷维素的分子结构性质,并进一步利用稳定的OSAS-磷脂复合纳米乳液包埋γ-谷维素,评估γ-谷维素对乳液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理论红外光谱数据与实验测得数据较为相似,表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可较好的研究γ-谷维素结构与性质,这可为γ-谷维素的有效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γ-谷维素酚羟基氢原子(H99)与酚羟基氧原子(O4)分别带有较高正电荷(0.352 a.u.)与负电荷(-0.378 a.u.),且两个原子附近分别存在着分子表面静电势极大点(53.580 kcal/mol)与极小点(-36.400kcal/mol),这表明H99易发生亲核反应,而O4易发生亲电反应。γ-谷维素具有芳香性,分子内部存在范德华力与位阻作用。将γ-谷维素添加到OSAS-磷脂纳米乳液中,当添加量为0.25%(w/w)时,γ-谷维素包埋率可达84.4%;该条件下制得的乳液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42.4%);可在4、25℃下稳定贮藏28 d;与未添加γ-谷维素的乳液相比,具有更低的过氧化值(POV)。这些结果表明利用OSAS-磷脂乳液可有效包埋γ-谷维素,且适量的γ-谷维素可抑制OSAS-磷脂乳液中亚麻籽油的氧化。

刘晨,沈心一,高海燕,沈路一[5](2021)在《发芽糙米及其在糖尿病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发芽糙米富含γ-氨基丁酸、谷维素、膳食纤维等活性成分,具有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减轻肥胖症状、预防高血脂等功效。近年来其作为一种糖尿病功能性食品得到了广泛关注。发芽过程可以改善糙米质地,在增加糙米活性成分的同时更易被市场消费者所接受。本文重点介绍发芽糙米的制作工艺、发芽糙米的基本营养物质、发芽糙米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以及变化趋势、发芽糙米在糖尿病临床实验中的应用四个方面,为研究发芽糙米在糖尿病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姜泽放[6](2019)在《利用Sn-2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脂制备低热量型有机凝胶及其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一些食品原料加工方法会引入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如塑性脂肪是采用传统的氢化工艺加工而成,含有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以液体植物油为基质使用食用性凝胶剂将其凝胶化以制备油脂凝胶,其用来替代塑性脂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以椰子油和鱼油为基料油脂,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混合物作为凝胶剂制备新型结构脂基油脂凝胶,并提出了用油脂凝胶负载槲皮素的方法,以此制备安全、高营养的功能性油脂,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开发新的油脂凝胶产品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鱼油(FO)和椰子油(CO)为原料,通过酶法酯交换反应,在脂肪酶RM-IM催化下合成了 Sn-2位富含EPA和DHA的结构脂,确定了底物质量比(CO:FO)=1:1.1,酶加入量为10%,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8h的最佳条件。酯交换产物中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为50.15%,且中链脂肪酸(MCFA)主要分布在甘油三酯的Sn-1、3位,其结构有利于人体健康。(2)研究了凝胶剂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不同配比对形成的结构脂基油脂凝胶的物理特性、热力学性质、流变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讨论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凝胶剂配比对油脂凝胶的宏观性质、流变行为和结晶形态有显着影响,当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凝胶的组成比为6:4时,油脂凝胶具有硬度高、持油性好、较高的熔点和焓变,以及稳定的晶体结构。结构脂基油脂凝胶是假塑性流体,在频率扫描范围内,油脂凝胶体系G’明显大于G",样品形成相对致密的凝胶结构,具有固态特征,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和可塑性。观察到凝胶网络的微观结构,晶体由棒状逐渐形成玫瑰状,即形成完整致密的三维网络结构。(3)在得到最佳配比的条件下,研究了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复合凝胶剂的含量对结构脂基油脂凝胶物理特性、热力学行为、流变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凝胶剂含量的增加,汕脂凝胶的硬度显着增加,持油性和固态脂肪含量有所增加,熔点和焓的变化也相应增加。流变学分析表明,油脂凝胶表现出剪切稀化现象,在不同剪切速率下表现出触变性,体系的G’始终明显大于G”,随着凝胶剂含量的增加,凝胶结构的强度也随之增加。通过分析凝胶网络的微观形态,随着凝胶剂含量的增加,结构脂基油脂凝胶的晶体形态分布密度增大,凝胶体系变得更加均匀和稳定。(4)油脂凝胶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为负载营养物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槲皮素的溶解度和油脂凝胶的网络结构出发分析了影响槲皮素载药量的影响因素和保留率的关键因素,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槲皮素含量为0.85%,加热溶解温度为40℃,加热时间为20 min,凝胶剂含量为16%,槲皮素保留率为64.09%,载药量为6.3mg/g。

康媛解[7](2019)在《超声波辅助米糠油精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合理丰富且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营养健康的植物油脂。但米糠毛油中油溶性杂质多,色泽深,精炼难度大,采用传统精炼方法得到的米糠油品质较差,需要经反复精炼才能达到食用油标准。因此,完善米糠油精炼工艺,对改善米糠油品质,丰富国内食用油市场,缓解食用油的进口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波是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目前在油脂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展开,已被广泛用于油脂的提取当中,而其在油脂精炼过程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课题将超声波与现有的油脂精炼技术相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超声波与酸法脱胶技术相结合,研究了脱胶条件(酸的种类、酸的添加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加水量以及脱胶温度)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并以脱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脱胶的工艺条件,对不同处理的米糠油(毛油、传统脱胶油和超声辅助脱胶油)的理化指标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胶率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对谷维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脱胶后米糠油中谷维素的保留率均在90%以上。超声波辅助米糠油酸法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为300 W,超声时间为2 min,脱胶温度为60℃,加水量为3%,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20%,在此条件下米糠油的脱胶率为93.91%。与传统脱胶法相比,超声波辅助脱胶的效果较好、速度较快,且超声辅助脱胶后的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营养物质的损失较小,表明超声波辅助酸法脱胶是一种有效脱除磷脂的方法。(2)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乙醇萃取脱酸过程中,研究了脱酸条件(乙醇浓度、脱酸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油溶比及萃取次数)对米糠油脱酸率、维生素E和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表明,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脱酸温度、油溶比及萃取次数等因素对米糠油的脱酸率、谷维素和维生素E的保留率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以脱酸率、谷维素保留率和维生素E保留率作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米糠油脱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方案为:乙醇浓度95%,超声时间为3min,超声功率为300 W,油溶比为1:3,萃取2次,脱酸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米糠油的脱酸率为94.60%,谷维素保留率为75.79%,维生素E的保留率为53.10%。与传统碱炼脱酸相比,超声波辅助乙醇萃取脱酸后米糠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以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的变化较小,生物活性物质的保留率较高,且该方法具有脱酸时间短、温度低,操作安全,无污染等优点。(3)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米糠油的吸附脱色过程中,研究了脱色条件(吸附剂的种类、活性白土添加量、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脱色温度)对超声波辅助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超声波辅助活性白土对米糠油中类胡萝卜素及叶绿素的吸附机制(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研究发现各因素对米糠油的脱色率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而对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超声波辅助活性白土对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附过程中伪一阶、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说明虽然超声波辅助吸附脱色的过程复杂但利于脱色;在热力学分析中发现该脱色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的,且主要受化学吸附作用的影响。(4)研究了超声波辅助吸附脱色和传统吸附脱色处理对米糠油色泽的影响。采用柱层析技术,以硅胶为固定相,不同极性的溶剂为洗脱液,对超声辅助脱色前后米糠油中的色素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以及热分析等方法对色素物质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发现,两种脱色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米糠油的颜色变浅,传统脱色处理后米糠油的颜色偏红,而超声辅助脱色后米糠油的颜色偏黄。超声辅助脱色前后的米糠油经柱层析分离后均可收集到3条色素带。同一油样中的3条色素带都含有羰基;但色素带2、3与色素带1在结构上的不同可能导致其极性的差异,如色素带2、3中均含色素带1中不存在的-OH。与脱色前相比,超声波辅助脱色后米糠油中色素物质的部分官能团有一定的变化,色素最快分解速率的温度增加。

陈小威[8](2017)在《基于界面工程构建皂皮皂素乳液基食品胶体微结构及其风味控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是具有多组分、多尺度等级结构的复杂体系,如何准确建立食品多尺度等级结构与其功能性输送的关联是操控食品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关键。本文以典型食品乳液体系为研究模型,以天然小分子皂皮皂素(QS)为稳定剂试图通过研究复杂乳液结构对风味控释的功能性影响机制,阐明复杂食品乳液体系中多尺度等级结构以及空间腔室化包封对风味物质释放与调控的关联,最终实现通过结构控制调控复杂食品品质与营养的目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油-水界面诱导QS界面自发组装行为。通过不同纳微尺度形态学结合光谱学对界面膜进行了系统表征,证实皂皮皂素分子经皂苷元π-π堆积结合糖侧链间氢键相互作用诱导发生螺旋纤维化组装,相互交叉缠绕最终形成可视化网络界面膜。在乳液的分散液滴表面上也观察到多层纤维膜结构,其不仅强化乳液稳定性还为界面扩散提供了物理屏障。此外,基于氢键诱导组装机理,通过调节界面膜的形成可控制风味化合物从分散相的释放。(2)开发出一条油脂结构化的便捷途径,利用QS界面组装稳定制备水包油(O/W)乳液模板,通过脱水获得不同状态及流变特性的风味油粉和油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乳化剂,皂皮皂素油水界面组装形成纤维化界面膜促进乳液的形成及稳定,可抵抗不同脱水环境对界面的破坏。喷雾干燥脱水成功制得含橙油近93%的风味油粉,并呈现―colloidosomes‖结构以及优异的稳定性、流动性和速溶、重构能力;冷冻干燥中,40%-70%油含量的乳液模板形成多孔结构固体油,简单剪切后形成油胶;鼓风干燥高内相乳液模板后获得油含量高达98%的半透明油胶;通过操控乳液模板油含量和脱水方式实现对油胶产品质构、流变性能的调控,且所得油胶均显示高凝胶强度、触变性恢复以及可逆的乳液重构性。(3)基于QS的界面组装行为以及油-水界面工程设计了具有尺度和空间效应的等级乳液,以调控风味物质的荷载和释放。皂皮皂素在油-水界的组装行为促使其纳米乳滴在液-液界面吸附和组装,作为胶体稳定剂以自下而上(bottom-up)的策略构建等级乳液。在QS临界浓度(15 mg/g)制备得到良好单分散性和稳定性的纳米乳滴(154 nm),能吸附到油水界面并发生网络化组装,形成高稳定(150 d)且具有核壳腔室结构的等级乳液。调控表面纳米乳滴覆盖量实现对界面渗透性的调控,成功调节芳香分子的释放。此外,基于内外核壳腔室的尺度差异(相差100倍)以及空间位置,将风味物质包封在内外层疏水腔体中成功实现对不同风味物质释放快慢和强度的调控,并表明微米核腔体主导风味从乳液中的释放。进一步对此乳液脱水,成功地转化为具有超高油含量(99.7%)的透明油凝胶,其中纳米乳滴组装的三维网络提供固封液态油的支撑体。同时,通过此等级层次结构调节不同类型生物活性着色剂的空间效应,成功地调控了乳液以及其油胶色彩呈现性能。(4)高稳定内外多腔室等级多重乳液被成功的设计,用于风味等活性物质的输送与控释。基于QS纳米乳滴的油水界面吸附与组装特性,构建的三重乳液((O1/W1)/O2/W2))具有相对均匀的粒度分布、高产率以及优异的储存稳定性(180 d)。纳米乳滴的界面组装有效保护多重液滴絮凝和聚结,并防止渗透压驱动(osmotic-driven)内相水向外部的扩散带来的不稳定。系统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亲脂性乳化剂含量(0-5wt%)、油质量分数(10-70 wt%)和纳米乳滴浓度(0-2.5 wt%))对乳液微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不同配方组合构建微结构差异性载体可对风味挥发物的调控释放。此外,研究还表明利用乳液的等级多腔室特性可同时对多种亲脂性和亲水性货物(风味、天然活性着色剂)的包封和控制释放。(5)基于气-水界面工程,QS纳米乳滴稳定形成多尺度水基泡沫,并实现延缓风味释放及高效荷载疏水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游离皂皮皂素,其纳米乳滴呈现优异的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多功能特征,其中纳米乳滴稳定泡沫的半衰期(t1/2)约为皂素的4倍;CLSM和SEM纳微结构表征显示纳米乳滴在界面强吸附并呈现多尺度协同效应以稳定气-液界面区域;表面动态吸附和大变形流变学表明,QS纳米乳滴在气-液体界面几乎不可逆地吸附,并表现出小的界面解吸行为和大的大变形黏弹特性;纳米乳滴疏水腔室提供了大荷载量的不同类型疏水性风味剂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增强泡沫功能特性即持久风味释放与感知以及营养物的活性功能。(6)基于气溶胶辅助技术以及QS纳米乳滴的气-水界面特性,通过简单的喷雾干燥法制备中空盐微球(10μm),并用作固体载体以强化风味感知和降低盐摄入量。首先利用QS乳化性制备纳米乳滴作为风味(柠檬油和大蒜油)储存器,随后与食用盐一起喷雾干燥获得中空盐微球颗粒。基于QS纳米乳滴的界面活性,在喷雾干燥中快速迁移到雾化液滴表面,而盐随着水分的挥发重结晶并以纳米乳滴为外支撑架组装形成中空超级结构,同时纳米乳滴的存在抑制了盐的生长。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DHS-GC-MS)和感官评价分析得出结论:与简单混合相比,中空盐微球载体显着增强了风味强度,包括甜味柠檬香和咸味大蒜香;与此同时在休闲食品感官评价中证实,中空结构能增强咸度感知,并且风味也会强化对咸味的感知。基于层次结构中空盐颗粒新载体的开发,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传统调味剂性能,降低盐摄入量,同时还可用于其它生物疏水活性物质的输送与应用。(7)发明了一锅法(One-Pot)制备富含植物甾醇的QS基纳米乳液技术,并制备了具有高度氧化稳定性的ω-3海藻油纳米乳液与油粉。结果表明:一锅超声乳化法可代替传统热均质技术用于热敏成分纳米乳化的包封;基于One-Pot技术制备植物甾醇的QS基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且喷雾干燥后的结构化藻油粉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流动性、速溶性和稳定性,即使在30 d储存后也显示出优异的重构行为。通过β-谷甾醇和γ-谷维素结构化显着(P<0.05)减少了海藻油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获得良好的氧化稳定性。通过动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DHS-GC-MS)测定顶空挥发物,结构化的藻类油的纳米乳液和油粉具有较低水平的鱼腥味(例如(Z)-庚醛、癸醛、乙酮和十六碳烯酸)。

王荣[9](2017)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米糠油具有高营养价值,经常食用可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人体血脂代谢、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癌等,有着广阔的消费前景,这是由于米糠油中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富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本论文研究了米糠油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并初步分析了其抗癌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MTT法测定了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生长曲线;采用HE染色及Hoechst染色法利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 HepG2及HL-7702细胞处理前后增殖形态的变化;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HepG2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当米糠油浓度达到0.25 mmol/L、油酸0.2 mmol/L、亚油酸0.1 mmol/L以上时,抑制作用明显,而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测结果显示:经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的肝癌细胞明显收缩变圆,胞体变小,细胞间隙增大,胞核模糊不清,部分细胞出现脱落现象,核仁外溢现象,而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形态;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不同程度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其迁移抑制率可达到15%左右;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不同程度抑制HepG2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其侵袭抑制率可达50%左右。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而对肝癌细胞则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以正常肝细胞作对比,严格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实效性,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探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的原因,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前后肝癌细胞HepG2凋亡情况及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处理前后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标志因子Caspase-3的表达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处理前后经罗丹明123染色后肝癌细胞HepG2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流式凋亡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后的凋亡率分别达到:米糠油组31.5%、油酸组48.9%、亚油酸组37.5%,凋亡率显着上升;细胞周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肝癌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而非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达到生长抑制的效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肝癌细胞全蛋白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缺失明显。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肝癌细胞发生凋亡诱导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增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凋亡诱导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 GRP78、CHOP及凋亡Caspase级联蛋白Caspase-12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前后随时间变化的表达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蛋白Bax及Bcl-2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前后的表达量变化。从内质网应激通路初步表明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是通过引起内质网应激起始蛋白GRP78在处理后6h表达上调,持续应激进而诱导内质网应激凋亡起始蛋白CHOP在12 h后表达上调,最终诱导Caspase凋亡级联蛋白Caspase-12在24 h后表达上调,引起细胞凋亡。以此研究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促使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以及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综上所述,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有显着的凋亡诱导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HL-7702无影响,并能有效降低肝癌细胞HepG2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机制分析结果帮助我们推测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从而诱导HepG2发生凋亡。这将为米糠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并为寻找和开发一种新型的天然抗癌活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及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殷俊俊[10](2015)在《谷维素与甾醇结合交联固化植物油的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凝胶通过凝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空间三维网络结构,固定住液体油相,使其失去流动性而形成的—种具有类固脂特性的粘弹性物质。植物油凝胶作为—种新型健康脂质,而日益备受关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本研究以常见植物油为基料油,以γ-谷维素与p-谷甾醇的混合物作为凝胶剂,在—定条件下经加热搅拌、静置冷却形成油凝胶,并对其—系列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究。以12种常见植物油为基料油添加γ-谷维素与p-谷甾醇(3:2 w/w)的混合物,经加热搅拌、静置冷却形成有机凝胶。分析不同植物油对凝胶形成的影响及结构剂添加量与凝胶热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油的凝胶形成时间有很大差异(葵花油凝胶14 min,蓖麻油放置24 h未见凝胶形成)随着结构剂添加量的增加(8%、12%、16%)凝胶熔化温度也会成比例增加(50、60、70℃),分析比较发现,植物油粘度和不饱和度会对凝胶形成造成影响,即粘度越小不饱和度越大,越易于凝胶形成,反之较难。把不同植物油凝胶的等温结晶曲线与Avrami模型拟合,分析出植物油凝胶的晶体成核表现为均相瞬时成核(n=1)和非均相不定时成核(n=2)两种方式,都表现为一维线性生长。以一级压榨葵花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浓度的γ-谷维素+p-谷甾醇混合物制备出葵花油凝胶,探究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葵花油凝胶硬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6%γ-谷维素+β-谷甾醇混合物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条件。试验表明,影响葵花油凝胶硬度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冷却温度>γ-谷维素:p-谷甾醇添加比例>加热时间>加热温度;6%y-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加热温度140℃,加热时间50min,冷却温度5℃,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比例60:40重量比。在最优工艺条件下,6%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硬度为479.61±9.18g。以8%葵花油凝胶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的葵花油凝胶的硬度、粘弹性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发现γ-谷维素与p-谷甾醇的添加比例、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温度都会对葵花油凝胶的这些性质造成影响。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的重量比为60:40的葵花油凝胶相比于其他比例的凝胶具有较大的硬度、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具有更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葵花油凝胶硬度、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都是先增大而后基本保持不变,凝胶网络亦是逐渐形成并保持稳定;当冷却温度过低时(-5℃),凝胶硬度和粘弹性模量较低,随着冷却温度的升高,10℃时凝胶硬度、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达到最大,温度继续升高其值均降低,三维网络结构消失。对葵花油凝胶的流体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葵花油凝胶表观黏度逐渐减小表现出假塑性流体性质。对葵花油凝胶进行自组建热力学模型分析,得出凝胶三维网络结构形成过程是一个焓驱使过程,且作用力类型为氢键作用力。在两种储藏条件下(4℃和25℃),葵花油凝胶的持油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均降低,9周内,凝胶网络对液体油的固定能力较强,均在90%以上,且4℃条件下的持油率较高,在96%以上;相比于室温储藏(25℃),低温储藏(4℃)条件下葵花油凝胶具有较大的硬度和粘度,且氧化稳定性较好。以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的葵花油凝胶作为速冻专用油添加到汤圆馅料中考察不同条件下汤圆馅料的质构特性以及汤圆的抗冻性,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发现,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汤圆馅料表现出与葵花油凝胶相同的质构特性,但汤圆的抗冻性较差,且感官评价结果不佳。

二、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稻米油的营养成分、制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油主要营养成分
    1.1 不饱和脂肪酸
    1.2 谷维素
    1.3 植物甾醇
    1.4 角鲨烯
    1.5 维生素E
2 稻米油的制取工艺
    2.1 米糠稳定化处理
        2.1.1 微波处理
        2.1.2 挤压膨化处理
        2.1.3 红外加热处理
        2.1.4 高压灭菌处理
    2.2 稻米油制取工艺
        2.2.1 溶剂浸出法
        2.2.2 亚临界萃取法
        2.2.3 超临界萃取法
3 稻米油的应用
    3.1 稻米油在煎炸食品中的应用
    3.2 稻米油在乳液体系中的应用
    3.3 稻米油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应用
4 结 语

(2)稻米及其加工副产物米糠中γ-谷维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γ-谷维素化学成分及分析方法
2 目前国内外对稻米γ-谷维素研究关注领域
    2.1 品种、产地及环境因素对稻米γ-谷维素的影响
    2.2 加工精度对稻米γ-谷维素的影响
    2.3 加工方式对稻米γ-谷维素的影响
3 目前国内外对米糠γ-谷维素研究关注领域
    3.1 不同处理方式对米糠γ-谷维素含量的影响
    3.2 米糠γ-谷维素提取技术的研究
4 展望

(3)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糙米食品有益健康
        1.1.1 糙米的结构
        1.1.2 糙米的营养
        1.1.3 糙米的食用方式
    1.2 糙米的粉碎方式
        1.2.1 糙米整粒粉碎难以适应食品要求
        1.2.2 糙米的分部粉碎适应物料特性
        1.2.3 米糠的粉碎特性
    1.3 米糠微粉碎方法
        1.3.1 超微粉碎的分类
        1.3.2 气流式粉碎机
        1.3.3 振动磨
        1.3.4 球磨
    1.4 挤压膨化对米糠性质的改变
        1.4.1 挤压膨化原理
        1.4.2 挤压膨化促进含纤维物料的粉碎效果
        1.4.3 挤压膨化改善米糠膳食纤维
        1.4.4 挤压膨化提高米糠稳定性
    1.5 米糠微粉的特性
        1.5.1 米糠微粉在食品加工中的特性
        1.5.2 米糠微粉营养特性
        1.5.3 超微粉改善纤维食品食用品质
    1.6 米糠微粉的应用前景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米糠微细化的试验流程
        2.2.3 米糠微粉的制备
        2.2.4 米糠微粉物理性质的测定
        2.2.5 米糠微粉营养性质的测定
        2.2.6 米糠微粉微观结构的测定
        2.2.7 重组糙米粉的制备
        2.2.8 重组糙米粉性质的测定
        2.2.9 糙米发糕的制作工艺
        2.2.10 发糕品质的测定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2 样品命名说明表
3 结果与讨论
    3.1 米糠原料基本成分
    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物理性质的影响
        3.2.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粒径分布的影响
        3.2.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粉体特性的影响
        3.2.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水合特性的影响
    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营养性质的影响
        3.3.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抗氧化性的影响
        3.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γ-氨基丁酸、γ-谷维素含量的影响
        3.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3.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孔径分布的影响
        3.4.2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SEM的影响
        3.4.3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FTIR的影响
        3.4.4 挤压膨化预处理和球磨对米糠XRD的影响
    3.5 不同方法加工糙米粉的性质比较
        3.5.1 糊化性质
        3.5.2 热力学性质
    3.6 不同糙米粉所制发糕品质比较
        3.6.1 比容
        3.6.2 质构特性
        3.6.3 感官评价
    3.7 相关性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含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复合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状液
    1.2 乳化剂
        1.2.1 天然小分子乳化剂
        1.2.2 生物大分子乳化剂
        1.2.3 固体颗粒
        1.2.4 复合乳化剂
    1.3 复合乳化剂对乳液的影响
        1.3.1 大分子与小分子乳化剂
        1.3.2 多糖与固体颗粒
        1.3.3 相互作用分析
    1.4 γ-谷维素研究进展
        1.4.1 γ-谷维素的分子结构性质
        1.4.2 γ-谷维素的应用
    1.5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1.6 研究技术路线和内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磷脂复合物的性质及其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OSAS-磷脂复合体系的制备
        2.3.2 OSAS-磷脂复合物性质的测定
        2.3.3 OSAS-磷脂乳液的制备
        2.3.4 OSAS-磷脂乳液的性质
        2.3.5 分子模拟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和分析
        2.5.1 OSAS-磷脂乳液的稳定性
        2.5.2 OSAS-磷脂复合物的性质
        2.5.3 OSAS与磷脂间相互作用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纤维素纳米晶-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复合物的性质及其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CNC-OSAS复合体系制备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
        3.3.3 动态界面张力
        3.3.4 粒径、PDI及 Zeta-电位
        3.3.5 乳液微观结构观察
        3.3.6 三相接触角
        3.3.7 CNC-OSAS乳液
        3.3.8 CNC-OSAS乳液的稳定性
        3.3.9 CNC-OSAS乳液的流变特性
        3.3.10 分子模拟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和分析
        3.5.1 CNC-OSAS复合物的性质
        3.5.2 CNC-OSAS乳液
        3.5.3 CNC-OSAS乳液的稳定性分析
        3.5.4 CNC-OSAS乳液的流变性质
        3.5.5 CNC与 OSAS间相互作用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γ-谷维素的分子结构性质分析及其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磷脂乳液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4.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γ-谷维素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4.3.2 包埋γ-谷维素纳米乳液的制备
        4.3.3 包埋γ-谷维素纳米乳液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γ-谷维素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4.5.2 包埋γ-谷维素纳米乳液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利用Sn-2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脂制备低热量型有机凝胶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凝胶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1.1 有机凝胶的分类
        1.1.2 有机凝胶的研究现状
    1.2 谷维素与甾醇的性质及研究现状
        1.2.1 谷维素的性质及研究现状
        1.2.2 甾醇的性质及研究现状
    1.3 结构脂
        1.3.1 结构脂产品
        1.3.2 结构脂的合成
    1.4 油脂凝胶作为运载体系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5.4 创新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结构脂的制备
        2.2.2 结构脂理化性质的测定
        2.2.3 油脂凝胶的制备
        2.2.4 油脂凝胶分析
        2.2.5 荷载槲皮素油脂凝胶的制备
        2.2.6 槲皮素含量和槲皮素荷载量和包埋率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构脂的制备
        3.1.1 底物质量比对结构脂Sn-2位EPA和DHA的影响
        3.1.2 不同加酶量对合成的结构脂中Sn-2位EPA和DHA含量的影响
        3.1.3 不同反应温度对合成的结构脂中Sn-2位EPA和DHA含量的影响
        3.1.4 不同反应时间对合成的结构脂中Sn-2位EPA和DHA含量的影响
        3.1.5 脂肪酸组成分析
    3.2 结构脂理化性质分析
    3.3 凝胶剂组成对结构油脂基凝胶体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1 凝胶剂组成对结构油脂基凝胶体系质地的影响
        3.3.2 凝胶剂组成对油脂凝胶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3.3.3 凝胶剂组成对结构油脂基凝胶体系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凝胶剂组成对结构油脂基凝胶体系的流变学行为的影响
        3.3.5 凝胶剂组成对结构油脂基凝胶体系晶体形态的影响
        3.3.6 凝胶剂含量对油脂凝胶质地的影响研究
        3.3.7 凝胶剂含量对油脂凝胶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3.3.8 凝胶剂含量对油脂凝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3.9 凝胶剂含量对油脂凝胶的流变性的影响研究
        3.3.10 凝胶剂含量对油脂凝胶微观形态的影响
    3.4 荷载槲皮素油脂凝胶的制备
        3.4.1 槲皮素添加量对油脂凝胶保留率和荷载量的影响
        3.4.2 槲皮素溶解温度对油脂凝胶保留率和荷载量的影响
        3.4.3 槲皮素溶解时间对油脂凝胶保留率和荷载量的影响
        3.4.4 凝胶剂比例对油脂凝胶保留率和荷载量的影响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超声波辅助米糠油精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米糠油精炼技术研究
        1.2.2 米糠油精炼新方法
        1.2.3 超声波辅助精炼技术研究
        1.2.4 油脂中色素类物质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超声波辅助米糠油酸法脱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案及测定方法
        2.3.1 试验方案
        2.3.2 测定方法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酸的种类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2 酸的添加量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3 超声时间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4 超声功率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5 加水量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6 脱胶温度对米糠油脱胶率及谷维素保留率的影响
        2.4.7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2.4.8 脱胶前后米糠油的品质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超声波辅助米糠油乙醇萃取脱酸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案及测定方法
        3.3.1 试验方案
        3.3.2 测定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乙醇浓度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2 脱酸温度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3 超声时间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4 超声功率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5 油溶比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6 萃取次数对米糠油脱酸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3.4.7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4.8 米糠油脱酸前后品质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超声波辅助米糠油吸附脱色及其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案及测定方法
        4.3.1 试验方案
        4.3.2 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吸附剂种类对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2 活性白土添加量对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3 超声功率对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4 超声时间对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5 脱色温度对米糠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6 吸附动力学分析
        4.4.7 等温吸附线
        4.4.8 吸附热力学分析
    4.5 小结
5 超声波辅助吸附脱色对米糠油中色素成分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米糠油脱色
        5.3.2 米糠油的色差分析
        5.3.3 米糠油的UV-Vis全波段光谱扫描
        5.3.4 米糠油中色素的分离与浓缩
        5.3.5 米糠油中色素的UV-Vis全波段光谱扫描
        5.3.6 米糠油中色素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测定
        5.3.7 米糠油中色素的热重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处理的米糠油色泽
        5.4.2 脱色前后米糠油UV-Vis图谱
        5.4.3 米糠油柱层析淋洗条件选择
        5.4.4 米糠油色素的收集与浓缩
        5.4.5 超声辅助脱色前后米糠油中色素的UV-Vis扫描分析
        5.4.6 米糠油中色素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解析
        5.4.7 米糠油中色素的热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界面工程构建皂皮皂素乳液基食品胶体微结构及其风味控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乳液微结构对风味输送与释放的影响
        1.2.1 食品风味的控释技术
        1.2.2 传统乳液在风味输送与控释的应用
        1.2.3 乳液组分调控因子对风味释放的影响
        1.2.4 乳液物性调控因子对风味释放的影响
        1.2.5 新型结构化乳液作为风味化合物的输送载体
    1.3 天然皂皮皂素及其功能特性
        1.3.1 皂皮皂素在水相中的自组装行为
        1.3.2 皂皮皂素在气-水界面的自组装行为
        1.3.3 皂皮皂素在油-水界面的自组装行为
    1.4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油水界面诱导皂皮皂素自组装及其对风味释放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界面组装伸缩实验
        2.3.2 界面张力测定
        2.3.3 纳米尺度微结构形貌学表征
        2.3.4 光谱学分析
        2.3.5 风味释放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水界面诱导皂皮皂素自组装
        2.4.2 界面自组装膜的纳微尺度结构表征
        2.4.3 界面动态吸附组装行为及影响因子
        2.4.4 界面自组装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形成机理
        2.4.5 皂皮皂素稳定乳液及其表面微结构
        2.4.6 界面微结构对风味释放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皂皮皂素界面自组装构建乳液模板及其风味油脂结构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乳液模板的制备
        3.3.2 油粉与油胶的制备
        3.3.3 乳液模板特性
        3.3.4 动态油-水界面性质
        3.3.5 微结构表征
        3.3.6 大变形机械性能测试
        3.3.7 流变触变行为分析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风味橙油乳液模板的形成
        3.4.2 快速喷雾干燥
        3.4.3 中速冷冻干燥..
        3.4.4 缓速鼓风干燥
        3.4.5 油胶大变形机械特性
        3.4.6 油胶流变和触变特性
        3.4.7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皂皮皂素界面组装构建等级乳液结构及其风味释放调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纳米乳液液滴的制备和表征
        4.3.2 纳米乳滴油-水界面吸附动力学
        4.3.3 不对称液滴聚结实验
        4.3.4 接触角测定
        4.3.5 等级乳液的制备
        4.3.6 乳液粒径及其分布
        4.3.7 乳液微结构表征
        4.3.8 风味挥发物动态顶空释放测定
        4.3.9 生物活性物质的荷载与呈现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乳滴的形成和特性
        4.4.2 纳米乳滴油水界面行为
        4.4.3 等级乳液的构建与形成
        4.4.4 纳米乳滴浓度对等级乳液的操控
        4.4.5 纳米乳滴等级乳液的储存稳定性
        4.4.6 等级乳液用于风味挥发物质的控释
        4.4.7 等级乳液模板制备透明油胶及其结构化色彩呈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稳定内外多腔室等级多重乳液的构建及其风味控释和色泽呈现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思路与路径
        5.3.2 皂皮皂素基纳米乳滴的制备
        5.3.3 界面吸附动力学
        5.3.4 等级多重乳液的制备与稳定性
        5.3.5 等级多重乳液的微结构表征
        5.3.6 风味荷载与释放
        5.3.7 生物活性物质的荷载与呈现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界面协同吸附
        5.4.2 内外多腔室等级多重乳液的形成
        5.4.3 等级多重乳液形成的影响因子
        5.4.4 多重乳液长期稳定性
        5.4.5 多重乳液作为风味载体对风味挥发物的调控释放
        5.4.6 多重乳液作为活性物质载体对色泽呈现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多尺度水基泡沫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性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实验思路与路径
        6.3.2 纳米乳滴的制备及基本特性
        6.3.3 泡沫的形成和稳定
        6.3.4 气水界面吸附动力学
        6.3.5 气水界面动态解析和流变学
        6.3.6 泡沫微结构形态表征
        6.3.7 风味泡沫的制备及其风味释放性能
        6.3.8 疏水生物活性物质的加载和呈现
        6.3.9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纳米乳滴稳定水基泡沫的形成
        6.4.2 纳米乳滴泡沫的微结构表征
        6.4.3 纳米乳滴在气-水界面行为
        6.4.4 荷载风味/营养素的功能泡沫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空盐微球风味载体的构建及其对风味释放和感知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纳米乳液及油粉的制备
        7.3.2 中空盐微球的制备
        7.3.3 中空盐微球激光共聚焦形貌表征
        7.3.4 微结构表征及元素分析
        7.3.5 粉末特性分析
        7.3.6 DHP-GC-FID/DHP-GC-MS风味释放检测
        7.3.7 感官评定分析
        7.3.8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中空盐微球的形成
        7.4.2 影响中空盐微球形成的功能因子
        7.4.3 中空盐微球微结构表征
        7.4.4 中空盐微球载体促进风味释放与感知
        7.4.5 中空盐微球载体促进风味感知与降盐摄入的感官评价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植物甾醇结构化海藻油纳米乳液及油粉的制备及其抑制油脂氧化和风味屏蔽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8.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8.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纳米乳液及油粉的制备
        8.3.2 纳米乳液特性和稳定性
        8.3.3 脂质氧化稳定性
        8.3.4 油粉微结构表征及特性分析
        8.3.5 海藻油纳米乳液和油粉的动态顶空风味分析
        8.3.6 数据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植物甾醇结构化海藻油纳米乳液的制备
        8.4.2 海藻油纳米乳液氧化稳定性
        8.4.3 海藻油纳米乳液风味屏蔽
        8.4.4 海藻油结构化油粉及其特性
        8.4.5 植物甾醇结构化海藻油油粉顶空风味分析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米糠油概述
        1.1 米糠油的营养价值与生理功能
        1.2 米糠油的应用
    2 米糠油中活性成分与人体健康
        2.1 米糠油中的活性成分
        2.2 米糠油中活性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3 米糠油中的脂肪酸
        3.1 米糠油中脂肪酸的组成
        3.2 米糠油中脂肪酸的开发利用
        3.3 不饱和脂肪酸与肿瘤
    4 肿瘤细胞的内质网应激
        4.1 细胞内质网应激与凋亡
        4.2 内质网应激与肿瘤
        4.3 内质网应激与肝癌研究
        4.4 不饱和脂肪酸抗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HepG2、HL-7702细胞的培养及细胞处理母液配制
        3.2 HepG2、HL-7702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试验)
        3.3 光学显微镜检测HepG2、HL-7702细胞形态
        3.4 荧光显微镜检测HepG2、HL-7702细胞形态
        3.5 划痕试验检测HepG2细胞迁移能力
        3.6 Transwell试验检测HepG2细胞侵袭能力
        3.7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HepG2、HL-7702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4.2 处理前后HepG2、HL-7702细胞HE染色形态变化
        4.3 处理前后HepG2、HL-7702细胞Hoechst染色形态变化
        4.4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周期分布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率
        3.3 处理前后细胞全蛋白的提取及蛋白含量测定
        3.4 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
        3.5 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分析
        3.6 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3.7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凋亡状态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影响内质网应激实现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Western Blot测定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
        3.2 Western Blot测定HepG2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量比率
        3.3 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分析
        3.4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GRP78、CHOP、Caspase-12蛋白动态表达变化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组对Bcl-2/Bax蛋白表达量比率变化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5.1 不同处理时间对HepG2细胞中GRP78、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的影响
        5.2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HepG2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推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B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谷维素与甾醇结合交联固化植物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凝胶状油脂
        1.1.1 油凝胶的定义
        1.1.2 油凝胶的研究现状
        1.1.3 油凝胶的应用
    1.2 谷维素与甾醇的利用及发展现状
        1.2.1 谷维素的利用及发展现状
        1.2.2 甾醇的利用及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植物油的凝胶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1.3 主要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植物油的凝胶形成时间
        2.2.2 植物油凝胶的微观结构特性
        2.2.3 不同植物油凝胶的融化特性
        2.2.4 不同植物油凝胶的等温结晶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制备条件对葵花油凝胶质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验仪器
        3.1.3 主要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构剂添加量对葵花油凝胶硬度的影响
        3.2.2 谷维素:谷甾醇添加比例对葵花油凝胶质构的影响
        3.2.3 加热温度对葵花油凝胶质构的影响
        3.2.4 加热时间对葵花油凝胶质构的影响
        3.2.5 冷却温度对葵花油凝胶质构的影响
        3.2.6 正交试验
    3.3 产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葵花油凝胶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1.3 主要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葵花油凝胶质构特性
        4.2.2 葵花油凝胶微观结构
        4.2.3 葵花油凝胶流变学特性
        4.2.4 葵花油凝胶自组装动力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葵花油凝胶的储藏稳定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验仪器
        5.1.3 主要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贮藏条件下持油率的变化
        5.2.2 不同贮藏条件下过氧化值的变化
        5.2.3 不同贮藏条件下硬度的变化
        5.2.4 不同贮藏条件下粘度的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葵花油凝胶在速冻汤圆中的应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
        6.1.2 主要试验仪器
        6.1.3 主要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速冻汤圆馅料的硬度和粘度测定
        6.2.2 速冻汤圆的制作及冻裂率检测
        6.2.3 速冻汤圆的感官评价
    6.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稻米油的营养成分、制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J]. 陶黎丽,邓乾春,盛锋,汤行春. 中国油脂, 2021(12)
  • [2]稻米及其加工副产物米糠中γ-谷维素研究现状[J]. 高琨,姜平,谭斌,吴娜娜,翟小童,乔聪聪. 粮油食品科技, 2021
  • [3]米糠的微细化、性质及其在糙米发糕中的应用[D]. 曹亚文. 江南大学, 2021(01)
  • [4]含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复合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D]. 李怡菲. 西南大学, 2021(01)
  • [5]发芽糙米及其在糖尿病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 刘晨,沈心一,高海燕,沈路一.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0)
  • [6]利用Sn-2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脂制备低热量型有机凝胶及其特性研究[D]. 姜泽放. 海南大学, 2019(06)
  • [7]超声波辅助米糠油精炼技术研究[D]. 康媛解.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界面工程构建皂皮皂素乳液基食品胶体微结构及其风味控释研究[D]. 陈小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6)
  • [10]谷维素与甾醇结合交联固化植物油的规律研究[D]. 殷俊俊. 河南工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谷维素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