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1:200,000 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

海南岛1:200,000 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

一、海南岛1:20万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鹏,罗微,王文斌,罗雪华,张永发,林钊沐,吴小平[1](2014)在《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展望》文中指出对文献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总结,简要综述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在热带土壤发生与分类、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管理、热带作物营养诊断及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安玲玲[2](2014)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土壤是地球各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各个圈层中起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且维持着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土壤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为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土壤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土系数据库作为土壤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土壤工作者的关注。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系是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在实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类单元,实用性比较强,其划分指标也明确,并可输入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科学管理、使用和共享等。由于相同土系的生产适宜性大体一致,与生产应用的结合性较强。因此,进行土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土系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也成为当今国内土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项目的子课题:“浙江省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浙江卷》”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1:25万浙江省土系数据库,把土系属性(把土系属性分为图斑信息、景观环境数据、典型单个土体数据和发生层数据4部分)数据库和土系空间数据库融为一体,实现了浙江省土系调查数据的高效有序和信息化管理。并专门开发了浙江省土系数据库输入系统,实现土系属性的方便输入与更新。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基础上,初步进行了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的估算方面的拓展研究,在浙江省土系数据库中选取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容重、土层厚度、土壤砾石(粒径>2mm)的体积分数等进行了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的估算。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得到浙江省陆地土壤碳库为0.81Pg,平均碳密度为8.37kg﹒m-2;GIS估算法得到浙江省陆地土壤碳库为0.83Pg,平均碳密度为8.08kg﹒m-2。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以金衢盆地向台温沿海倾斜的东南向条带状为低值中心,向北、西、南逐渐增加。此外,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近30年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浙江省从1979年到2009年的30年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不大,但从土壤亚类看,有机碳密度变化明显,可以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不变型三类。从区域看,浙江省南部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出现大幅度降低;中东部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也有略微下降;西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上升幅度最大。

辛文文,刘建立[3](2013)在《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数字土壤是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文章阐述了数字土壤的概念和发展过程;总结数字土壤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展望了数字土壤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荆长伟[4](2013)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李锐娟[5](2011)在《区域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及SOTER数据库的建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典型区域为研究样区,采集了330个土壤样品,经过室内理化分析,得到的土壤属性数据。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中的回归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中的克里格插值构建了样区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选取最优拟合模型和相应的参数构建该区域的土壤模型库,为建立区域性的大比例尺SOTER数据库提供必要的属性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从分析结果可见,土壤各属性变幅最大的是有效铁,变幅最小的是pH值;从变异系数来看研究区土壤属性的变异系数在13%-122%之间,除速效磷属于强变异性外,其他属性指标均属中等变异性;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可知,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全氮、全钾、全铬、全铅符合正态分布,交换性钙、有效锌、有效铁、速效磷、全磷、全铜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交换性镁经过平方根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速效钾经过两次取对数后才符合正态分布。(2)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铁、碱解氮、速效钾、全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都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pH值、交换性钙、全氮、全磷、全铬、全铜、全铅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的空间相关性很弱。有机质、CEC、交换性镁、有效铁、碱解氮、全铬的拟合理论模型为高斯模型;pH值、交换性钙、有效锌、速效钾、全氮、全钾、全铜的拟合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全磷的拟合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3)土壤属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各指标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的出现在碱解氮和有机质之间,为0.785;根据各属性的相关性对研究区土壤属性进行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与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以及曲线回归拟合出的相应模型相比,有很明显的提高,说明逐步回归模型较之其它几种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强;结合研究区土壤属性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得到本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属性的克里格插值模型,并进行了检验。(4)研究区土壤属性数据库及土壤模型库的设计。土壤属性数据库用Access软件组织、设计和建立。模型库分为函数库和方法库两个子库,函数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数学模型,方法库则是用来存储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函数库设计分函数库结构表和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函数表,方法库由方法程序库和方法字典组成。(5)SOTER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利用所建立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来获取建立大比例尺SOTER数据库的必要的属性数据,建立SOTER属性数据库。通过相同的标识码ID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连接起来,建立完整的SOTER数据库。

秦丽[6](2010)在《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 ——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为例》文中认为SOTER数据库是有效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工具,SOTER的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土壤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典型丘陵山地区为实验样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参考小比例尺SOTER单元的划分标准和规范,建立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标准。1.在数字高程模型(DEM)基础上生成高程图、坡度图、地势强度图及地表切割程度图,参考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实验样区实际地形特征,将地形指标分级:将高程分为三级;将坡度分为四级;地势强度分为四级;地表切割程度分为四级。最后由地形体单元图和土壤图叠加生成SOTER单元图。2.为了检验地形指标分级的结果,本文对地形指标与土壤属性的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各属性在地形指标的不同级别中所表现的趋势与pearson相关关系相符合,而且级别间差异性显着。这说明本文对各个地形指标等级的划分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目前,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的确定尚在探索阶段,随着区域大比例尺SOTER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这一工作将逐渐深入开展起来,相信本文会给更多从事本项研究的学者提供思路。

吴运金,赵玉国,张甘霖[7](2010)在《基于SRTM数据的中国1:100万SOTER地形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集土壤与地形数据于一体的SOTER数据库,较单一的土壤或地形数据库包含有更多的信息,这能够为日益锐化的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而全国尺度SOTER数据库的建立将能够从国家尺度为该矛盾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支撑。本文利用新的数据源(SRTM)和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定量化地构建了中国1:100万SOTER地形体。通过本研究发现,采用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来构建1:100万的SOTER地形体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可以实现无缝接边,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更准确、更快速、更一致。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定量化构建小比例尺地形体单元的方法,为小比例尺SOTER数据库的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和环境资源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雷,吴克宁,吕巧灵,李刚[8](2008)在《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农业地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建立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技术流程的描述,把土壤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个部分,然后从土壤数据库与农业地质的相互关系入手,对其在农业地质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吴克宁,张雷,吕巧灵,李玲,杨阳[9](2008)在《基于MAPGIS建立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MAPGIS软件为平台,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的制作流程,介绍了相关应用成果,对以土壤数据库为基础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该成果为推动河南省"数字土壤"建设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赵莉敏[10](2008)在《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水稻土有机碳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该地区水稻土肥力指标空间分异特征和不同尺度下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改善田间管理措施和提高农田水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大气碳收支的准确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太湖地区1:50,000土壤数据库,从行政区划(整个区域、市级和县级)尺度、土壤类型等方面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养分空间分异,水稻土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变异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土壤空间数据和土壤属性数据,建立了太湖地区1:50,000土壤数据库。土壤空间数据主要由太湖地区37个县(市)土壤图进行矢量化、图幅接边而成,属性数据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7个县的土种志,通过PKB法(Pedological Knowledge Basedmethod,PKB)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得到太湖地区1:50,000数据库。其基本单元为土种,土壤类型包括48个亚类,12个土类,1670个典型剖面,而内容则包括土壤机械组成(砂粒、粉粒、粘粒)、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等。空间数据库共有71763个图斑,其中主要是水稻土图斑,共计52034个,约占图斑总数的73%;其次是潮土和红壤,分别占图斑总数的14%和4%。基于太湖地区1:50,000土壤数据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变异系数分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表明,速效磷变幅近100 mg kg-1,变异系数大于100%,属强变异性;而其他指标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均属中等变异性。太湖地区水稻土pH值大多在5.5-7.5之间。平原地区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均属于养分含量丰富地区;而低山丘陵地区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在低值范围,属于缺磷、缺钾水平。2、太湖地区剖面(0-100 cm)有机碳总储量为251.66Tg,密度为127.1 t C ha-1;表层(0-20 cm)为80.96 Tg,密度为38.5 t C ha-1,表层储量占剖面总储量近1/3。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密度差异很大,剖面(0-100 cm)有机碳密度最大的是潜育型水稻土,为200.0 t C ha-1,其次为脱潜型水稻土,186.4 t C ha-1,有机碳密度最小的是漂洗型水稻土,为73.9 t C ha-1,其余四种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密度介于75-105 t C ha-1之间;脱潜型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密度最大,漂洗型水稻土最小,分别为48.3 t C ha-1和25.8 t C ha-1,其他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密度介于27-40 t C ha-1之间。就土壤性质和环境因素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而言,土壤粘粒可以解释剖面(0-100 cm)和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变异的12.7%和10.2%。土壤pH值与有机碳变异的相关性很差,而有机碳与全氮的相关性很稳定,呈极显着正相关,全磷、全钾与有机碳的相关性则不显着。气候作用分别可以解释整个剖面水稻土和表层水稻土有机碳变异的4.2%和2.4%,但随着区域尺度的逐渐减小,气候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母质和地形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土壤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别。3、在砂粒、粉粒、粘粒、pH值、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年降水量、年均温、地形和母质的综合作用下可分别解释水稻土整个剖面和表层水稻土有机碳变异的28.8%和72.4%。各因素对整个剖面(0-100 cm)水稻土有机碳影响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全氮>粘粒>地形>母质>全钾>pH值,而表层(0-20 cm)则为全氮>母质>地形>全钾>粘粒。通过幅度效应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的细化,进入水稻土有机碳回归方程的因素减少,说明小尺度影响有机碳变异的因素较为单一,原因是环境因素变异性相对减弱,例如地形、母质、气候条件趋于相同;而区域变大时,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异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增强,而单因素的影响相对减弱。

二、海南岛1:20万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岛1:20万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1.1 热带土壤的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研究
    1.2 热带土壤肥力区划与土壤管理
    1.3 热带作物营养诊断与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1.4 热带土壤信息化管理
2 展望
    2.1 研究热区土壤质量退化机理, 建立热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2 加强热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转化、吸收利用和损失去向的研究势在必行
    2.3 重新建立以热区土壤肥力区划为核心的不同作物区域推荐施肥技术体系
    2.4 热带作物专用新型肥料的研发工作亟待突破

(2)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分类与土系
        1.1.1 土壤分类研究动态
        1.1.1.1 国外土壤分类研究
        1.1.1.2 我国土壤分类研究
        1.1.2 土系
        1.1.2.1 土系的概念
        1.1.2.2 土系的应用和意义
    1.2 国内外土壤数据库研究动态
        1.2.1 土壤数据库的起源
        1.2.2 土壤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1.2.2.1 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阶段
        1.2.2.2 不同比例尺土壤数据库阶段
        1.2.2.3 我国土壤数据库研究
    1.3 土系数据库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貌类型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内容
        2.3.1 土系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2 土系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3.3 土系数据库的应用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浙江省土系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库结构
        3.1.1 数据组成分析
        3.1.2 数据字典
    3.2 空间数据库建立
        3.2.1 典型土系数据库
        3.2.2 参比土种数据
        3.2.2.1 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
        3.2.2.2 典型土种空间数据库
        3.2.3 基础背景数据
    3.3 属性数据库建立
    3.4 图形与属性关联的一体化管理
        3.4.1 土系剖面点图与属性表关联
        3.4.2 土系剖面点图与土壤类型图空间对应
        3.4.3 土系剖面点与典型土种剖面点关联
    3.5 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3.6 小结
4 土系数据库的应用
    4.1 浙江省土壤碳密度与储量估算
        4.1.1 土壤有机碳估算方法
        4.1.1.1 土壤类型法
        4.1.1.2 GIS 估算法
        4.1.2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2.1 土壤类型法
        4.1.2.2 GIS 估算法
        4.1.2.3 土壤类型法与 GIS 估算法的比较
    4.2 近 30 年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4.2.1 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估算方法
        4.2.2 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及变化
        4.2.3 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
        4.2.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
        4.2.5 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变化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致谢

(3)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土壤的定义
2 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数字土壤的应用研究进展
    3.1 土壤制图
    3.2 全球变化
    3.3 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
    3.4 土壤退化和环境保护
    3.5 精准农业
4 我国数字土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方面
        4.1.1 数据时空分辨率低
        4.1.2数据规范和标准问题
    4.2 土壤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4.2.1 数据库内容及更新
        4.2.2 系统的开发方面
    4.3 数字土壤的应用方面
        4.3.1 应用尺度问题
        4.3.2 模型集成问题
    4.4 数字土壤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方面
        4.4.1 共享度低
        4.4.2 推广进度慢
5 建议与展望
    5.1 加强数据源建设
    5.2 完善中国土壤信息系统体系
    5.3 与专业模型集成,扩展应用面
    5.4 加强数据共享和推广
    5.5 构建数字土壤博物馆
    5.6 关注城市土壤信息系统

(4)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数据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2.1 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1 浙江省概况
        2.1.2 基础图件和数据
        2.1.3 技术路线
    2.2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2.1 底图扫描预处理
        2.2.2 图件几何配准
        2.2.3 数字化采集
        2.2.4 空间数据检查与入库
    2.3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1 数据搜集与整理
        2.3.2 属性数据采集
        2.3.3 属性数据入库
        2.3.4 元数据库建设
    2.4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介绍
        2.4.1 浙江省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2 浙江省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3 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
    3.1 引言
    3.2 土壤图修复
        3.2.1 数学基础修复
        3.2.2 图斑要素修复
        3.2.3 符号注记修复
    3.3 土壤图更新
        3.3.1 数学基础更新
        3.3.2 行政区划更新
        3.3.3 图斑要素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现行土壤分类
        4.2.2 土壤分类参比
        4.2.3 土壤分类转换
        4.2.4 土壤图制图综合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层分类单元参比
        4.3.2 高级分类单元参比
        4.3.3 土壤系统分类制图评价
        4.3.4 土壤系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基础
        5.2.2 计算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行政区域土壤多样性比较
        5.3.2 土壤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3.3 稀有土壤和优势土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基础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6.4.2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编制
        6.4.3 市县区域土壤可蚀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区域概况
    7.3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7.3.1 数据基础
        7.3.2 研究方法
    7.4 结果分析
        7.4.1 不同阶段城市扩张变化
        7.4.2 浙北平原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7.4.3 城区扩张侵占土壤资源时空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构建
        8.1.2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
        8.1.3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8.1.4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分析
        8.1.5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分析
        8.1.6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5)区域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及SOTER数据库的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土壤属性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2.1 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研究
        1.2.2 土壤属性预测模型研究
    1.3 国内外SOTER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的分析
    2.3 研究方法
        2.3.1 相关分析
        2.3.2 回归分析
        2.3.3 地统计分析
3 土壤属性空间变异
    3.1 研究区土壤属性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
        3.1.1 数据预处理
        3.1.3 研究区土壤属性数据统计特征分析
    3.2 研究区土壤属性正态分布检验
    3.3 半方差函数
    3.4 研究区土壤属性的克里格插值
    3.5 插值模型的验证
4 土壤模型库的建立
    4.1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4.1.1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
        4.1.2 属性数据表的结构设计
    4.2 土壤模型的建立
        4.2.1 回归分析模型
        4.2.2 克立格插值模型
    4.3 土壤属性预测模型
    4.4 土壤模型库的建立
        4.4.1 函数库
        4.4.2 方法库
5 SOTER数据库的建立
    5.1 SOTER数据库的原理和方法
        5.1.1 SOTER的基本思想
        5.1.2 SOTER数据库的结构
        5.1.3 SOTER单元的制图方法
        5.1.4 SOTER单元的区分指标
    5.2 SOTER数据库的特点及原则
        5.2.1 SOTER数据库的特点
        5.2.2 SOTER数据库的建立原则
        5.2.3 SOTER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5.3 数据准备
        5.3.1 空间数据准备
        5.3.2 属性数据的收集
        5.3.3 数据的输入
    5.4 大比例尺SOTER单元的划分
    5.5 大比例尺SOTER属性数据库
        5.5.1 SOTER属性数据库结构
        5.5.2 SOTER属性数据的获得
    5.6 SOTER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 ——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SOTER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SOTER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SOTER数据库的原理与方法
    2.1 SOTER的基本思想
    2.2 SOTER单元的制图方法
3.实验样区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
    3.1 研究样区概况
    3.2 软件的选择
        3.2.1 ERDAS IMAGINE软件概述
        3.2.2 ArcGIS软件
        3.2.3 SPSS软件
    3.3 基础图件的准备工作
        3.3.1 基础资料的准备与说明
        3.3.3 基础图件的预处理
        3.3.3.1 坐标系
        3.3.3.2 基础图件的矢量化
        3.3.3.3 DEM预处理
    3.4 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分级
        3.4.1 地形体
        3.4.1.1 高程图
        3.4.1.2 坡度图
        3.4.1.3 地势强度图
        3.4.1.4 地表切割程度图
        3.4.1.5 地形指标等级的划分
        3.4.1.6 地形单元的生成
        3.4.2 SOTER单元的生成
4.地形指标等级划分的检验
    4.1 样品采集与理化分析
    4.2 样点基本统计值特征
    4.3 土壤属性与地形指标
        4.3.1 土壤属性与高程
        4.3.2 土壤属性与坡度
        4.3.3 土壤属性与地势强度
        4.3.4 土壤属性与地表切割程度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SRTM数据的中国1:100万SOTER地形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工作基础
    1.2 数据源
    1.3 方法
        1.3.1 SOTER地体单元的构建程序SOTER单
        1.3.2 坡度
        1.3.3 地势起伏强度
        1.3.4 高程
        1.3.5 数据的融合
        1.3.6 SOTER地体单元的形成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9)基于MAPGIS建立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条件
    1.1 基础设施
    1.2 资料来源
2 土壤数据库建立过程
    2.1 空间数据库建立
        2.1.1 底图扫描矢量化输入
        2.1.2 误差校正
        2.1.3 投影变换
        2.1.4 拓扑造区
    2.2 属性数据库建立
        2.2.1 属性数据的整理
        2.2.2 属性连接
    2.3 土壤数据库建立
3 MAPGIS在数据库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分析及主要问题处理
    3.1 优点分析
    3.2 缺点分析
    3.3 主要问题分析及处理
        3.3.1 图幅合并处理
        3.3.2 图幅接边处理
4 土壤数据库的应用
    4.1 土壤专题数据库的应用
    4.2 不同区域的土壤数据库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10)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土壤数据库的发展进程
        1 土壤数据库建立的背景
        2 国外土壤数据库的发展
        3 国内土壤数据库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影响土壤有机碳因素的研究
        1 土壤有机碳研究概况
        2 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3 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
    第四节 土壤养分指标的研究
        1 研究土壤养分指标的意义
        2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第五节 研究内容
        1 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环境状况
        1 气候
        2 地形地貌
        3 植被
        4 水文状况
        5 土壤
        6 主要成土母质
    第三节 数据来源
        1 土壤空间数据
        2 土壤属性数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 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成方法
        2 土壤肥力指标分级标准
        3 水稻土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方法
        4 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因素的分析方法
        5 研究所用硬件设备和软件
第三章 太湖地区1:50,000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第一节 土壤空间元数据库的设计及属性数据编码标准
        1 土壤空间元数据库的设计
        2 属性数据库编码
        3 土壤分类编码的原则
        4 太湖地区1:50,000属性数据库的编码标准
    第二节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1 图形扫描
        2 土壤图纠正配准、空间矢量化及图斑赋值
        3 建立拓扑关系并检查修改错误
        4 土壤类型整合、图幅接边及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1 太湖地区各县属性资料的录入及验证
        2 太湖地区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第四节 土壤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
第四章 太湖地区水稻土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
    第一节 土壤肥力指标统计性描述
    第二节 太湖表层土壤pH值和有机质空间分异特征
        1 土壤pH值空间分异特征
        2 土壤有机质的分异
    第三节 土壤主要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
        1 全氮空间分异特征
        2 全磷空间分异趋势
        3 全钾空间分异特点
    第四节 土壤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异
        1 速效磷空间分异特征
        2 速效钾空间分异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第一节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第二节 市级尺度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第三节 县级尺度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第四节 不同类型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和储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因素
    第一节 土壤质地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1 土壤质地对有机碳的影响
        2 土壤质地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第二节 土壤pH值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1 土壤pH值与有机碳的关系
        2 土壤pH值与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养分全量与水稻土有机碳的关系
        1 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与有机碳的关系
        2 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与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的关系
    第四节 降水量和气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1 月降水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 月均温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 降水量和气温与有机碳的关系
        4 降水量和气温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第五节 地形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1 地形对有机碳的影响
        2 地形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第六节 母质对水稻土有机碳的影响
        1 成土母质对有机碳分异的影响
        2 成土母质对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分异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影响不同幅度水稻土有机碳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的主控因素
    第二节 影响市级尺度水稻土有机碳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县级尺度水稻土有机碳的因素
    第四节 影响水稻土有机碳因素的幅度效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文章创新点
    第三节 展望
        1 动态数据的进一步完善
        2 加强影响水稻土因素幅效应的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海南岛1:20万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60年来我国热带土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展望[J]. 王大鹏,罗微,王文斌,罗雪华,张永发,林钊沐,吴小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9)
  • [2]浙江省土系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D]. 安玲玲.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3]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辛文文,刘建立. 土壤, 2013(05)
  • [4]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05)
  • [5]区域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及SOTER数据库的建立研究[D]. 李锐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6]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 ——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为例[D]. 秦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7]基于SRTM数据的中国1:100万SOTER地形体的构建[J]. 吴运金,赵玉国,张甘霖. 土壤, 2010(01)
  • [8]河南省1:20万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农业地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 张雷,吴克宁,吕巧灵,李刚. 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 2008
  • [9]基于MAPGIS建立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吴克宁,张雷,吕巧灵,李玲,杨阳. 土壤通报, 2008(03)
  • [10]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赵莉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海南岛1:200,000 SOTER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