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

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韶君[1](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提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陈春梅[3](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张飞雁[4](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珊[5](2013)在《共容与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关系到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国企改革的成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而且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等,严重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本文以曼瑟·奥尔森教授的“共容利益”和“强化市场型政府”为切入点,以集团理论、“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公民社会理论、产权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分析,指出现有体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一元主导,行政权干预过多甚至取代了资产管理权,同时,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缺乏利益共容。基于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共容性国有资产管理理体制。接着,笔者通过对行政体制改革深入、市场经济发展、公民社会成长、文化及外部环境改变等方面的分析,找到了在中国构建共容性国有资产竹理体制的现实可能性。最后,通过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分析框架,依托“共容容利益”和“强化市场型政府”,提出构建共容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晋入勤[6](2010)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文中指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国有企业治理、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法律制度对于规范和促进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持续进行法律制度创新以保障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科学发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涉及到产权、国有产权、企业国有产权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这样几个有争议的核心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在狭义上理解的,并将其界定为企业国有产权主体通过有形的产权市场(所、中心)将其合法拥有的可转让交易的产权依法进行的有偿转移的法律行为,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委托、转让申请、受理与审核、信息披露、登记受让方、洽谈并确定交易方式、成交签约、结算交割和出具交易凭证。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就体现在这一操作流程中,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是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而且产权中所含有的国有因素又要求必须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加以有效监管。因此,本文就从立法、主体、客体、定价机制及监管五个方面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进行系统探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于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相比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委托代理链条更长;终极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转让性;代理人的非人格化;行政性委托和资本性委托并存;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属性。创新的实践价值包括宏观价值、中观价值和微观价值。在立法创新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立法存在《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立法出发点过于偏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并有空白之处;专门性立法层次较低,性质存在悬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定位可能影响立法的公正性;地方性立法和部门规范过于膨胀,立法中出现诸多矛盾之处;立法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立法的理性架构缺失,未形成互补性、配套化的法律体系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者的行政机构定位;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加以完善。本文所建议制定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的法域归属属于经济法部门,在经济法部门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应当是“经济法——国有经济法——国有资本经营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其法律特征包括:组织法与行为法相统一;综合性;政策性较强;国际性极弱;基本原则包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竞争性原则;干预原则;安全和效率兼顾原则。在交易主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确定可实施MBO的国有企业范围,修改限制壳公司的法律规定,完善相关规定,疏通融资渠道,理顺MBO法律制度;通过明确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给予职工受让较高力度的税收优惠,健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以及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来拓展受让方。在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创新方面,本文认为产权市场是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中的重大法律创新和我国对世界的创造性贡献,而有形的产权市场的实质是企业国有产权是否必须“进场”的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其有形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产权市场目前还存在法律定位有较大的理论分歧;数量过多、布局缺乏科学性;法律性质比较混乱;运行模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秉承产权市场为资本市场的立法规范思路;建立产权市场的准入制度;明确产权市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律性质;以会员制为产权市场基本运作模式对产权市场加以法律重塑。在交易客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提出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措施。产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必要性在于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产权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权正义;有利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符合产权交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行性在于产权证券化在我国已获得了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和教训;企业改制已经趋于完成,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也为产权证券化提供了相应的政策空间;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业务和股权转让业务已经在产权市场普遍开展;天津股权交易所已正式成立;资本市场的风险性不在于是否进行了证券化交易,而在于监管、自律、进场交易的产权质量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当取消不得拆细、不得标准化、不得连续交易的“三不”限制,消解产权证券化交易的制度障碍。产权证券化之后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实际上就转变为证券场外交易,相应的,产权市场也就演变为场外交易市场。借鉴国际范围内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经验,本文认为我国产权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应当包括市场准入制度、混合做市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转板制度。在定价机制的法律创新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定价机制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交易方式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三个方面,创新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在全国实现完全统一;信息的广泛覆盖及真实性难以充分保障;信息披露的最低期限过短;受让方资格条件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和具体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中全面规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强制性要求扩大信息披露的覆盖面;延长信息披露的最低时限;明确何谓合理的受让方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的情形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加以创新。在交易方式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直接协议转让方式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保证企业国有产权的进场交易;对经公开征集后的协议转让没有强制性规定,使得公开竞价交易率提高缓慢;没有规定何谓网络竞价,网络竞价究竟有哪几种方式,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况;拍卖的具体方式没有明确,“一人竞拍”的效力存在争议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范围;强制性规定各地产权市场将协议转让控制在一定的比例;明确网络竞价的概念,网络竞价所包括的几种具体形式及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拍卖法》,明确拍卖的几种具体类型及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招标投标法》加以创新。在资产评估制度方面,由于目前的资产评估制度还存在立法层次较低,法制建设滞后,未形成统一、严谨、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五龙治水”的多头政府管理格局;评估方法的规定过于原则;资产评估师个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仍是一片空白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时制订和出台《资产评估管理法》和《资产评估师法》;理顺资产评估的行政管理体制;细化规定每种资产评估方法的具体适用情形;以市场化为基础,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构建资产评估师的民事赔偿制度加以创新。除了从以上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之外,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市场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市场缺陷,而国有产权的特殊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该市场缺陷,导致市场机制在目前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还很难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还要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针对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定位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架构科学的产权市场监管模式;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这三个宏观方面加以创新。

刘建国[7](2010)在《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国有资产是与国家这一特定主体密切相关的经济资源。在我国,国有资产的发展和壮大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61年以来,我国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国有资产,为社会主义建设积聚了宝贵的财富,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也使得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投资大部分将转化为国有资产。加之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的边疆省份,如何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事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稳固。有鉴于此,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将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本论文结合国内外当前的经济形势,联系新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疆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具体而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最后对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比较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论文对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概念以及对文本有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为后面的政策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对国内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对国外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总结出完善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启示和有益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况,主要由第四章构成。论文首先介绍了新疆国有资产总体状况,然后从经营性、行政事业单位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分析。其次,对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新疆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后,结合新疆国有资产的现状,论文对新疆国有资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营收益、管理监督机制和立法规制四个方面探讨了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之路,主要包括五、六、七、八、四章。第五章主要阐述了新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提出创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第六章主要从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的角度,分析了运营收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同时,提出了采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模型加强经营者的绩效考核。第七章针对新疆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监督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企业监督三位一体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第八章主要从立法规制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由第九章组成。本部分在总结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艳纯[8](2010)在《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因此,以国有资本为研究起点,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为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及产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本文以“两级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研究的制度背景,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国家财务理论、财权理论、财务分层理论等,针对国有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理论问题与财务运作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指导实践中的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产权运作。全文共六章,逻辑框架和研究体系为:第1章导论,主要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和国有经济的运行状况,揭示选题背景和国有经济财务的产生逻辑;第2章阐述国有经济财务的理论基础;第3章确立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第4章构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第5、第6章则是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和预算控制机制的分析脉络,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分别研究国资委和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财务运作问题,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本文从财务角度系统研究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以确认和规范政府与国资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进而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诠释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产权的优化配置,把国有资本的市场进退诠释为国有经济财务运作,从而突破了已有国有经济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的狭隘性。(2)本文遵循财权理论,以国有资本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财务本质、财务主体、财务目标、财务职能为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构建了全新的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既秉承了“财权理论”价值与权力融合研究的特色,又弥补了“国家财务论”在财务主体研究上的模糊性。(3)本文基于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重新解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揭示了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财权预算本质;并基于财权预算角度,从预算范围、预算主体、预算层级、预算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制度改进,既克服了以往按照公共预算思路将其视为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研究的缺陷,也清晰地区分了国有经济财务与国家财政两个不同的范畴,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4)本文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主导下的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资企业的“两级三层”预算控制机制,不仅从理论上与国有经济财务理论高度耦合,而且在实践中与国资委的财务功能定位相一致,符合新型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要求。(5)本文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地位、财务功能与财务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财权配置作了全新诠释。国资委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产权与财权长期分割后的一次整合和强化,而财务主体财权的独立与完整是国有经济财务运作的根本条件,这为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6)本文运用间接寻找替代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是否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积极财务运作的替代变量,在剔除了绩效指标的异常值之后,参数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回归分析都证明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显着高于未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这说明根据财务目标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其绩效显着高于未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蓝定香[9](2009)在《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文中提出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大型国企)既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实行的“中坚”力量,也是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最深的典型代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包括大型国企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型国企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攻坚的最后“堡垒”。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虽然仅1272户,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0.38%,但是,其资产总额、利税总额的比重占到了30%左右;其户数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4%,但其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都在60%左右,特别是利税总额高达74%。这就充分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这就要求大型国企的改革既要大胆,使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牵引力”,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又必须稳妥,使之健康稳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阀”、“减震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因此,研究大型国企的制度创新、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寻找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在比较、评析中外企业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探析国有产权原始主体“虚置”以及国有产权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国有股权控制力严重耗散的过程。大型国企由于其国有股权(经济)控制力低下,需要搭非国有股东的“便车”,因此,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进程及现状评价分析我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评判我国大型国企产权结构现状,剖析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三)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大型国企——极少数处于“公共性”领域的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和极少数必须关闭破产的企业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主要方式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总体方式有:增资扩股的增量型方式、转让国有产权的存量型方式和比较特殊的股权置换型三种方式。其具体方式较多。在实践中,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往往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的。(五)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本文归纳如下表所示:表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重点(六)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措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分离国资管理部门的双重职能,明确其角色定位,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家有关政策,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此外,要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既促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又防止国资流失;消除大型国企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筹措改制成本,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加快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创造条件。三、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一)研究可能的创新1.本文提出:应当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研究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问题。由于国有股权的原始委托人虚置,加之大型国企的国有股权经过多层次多环节的(行政性)委托—代理后,国有股权的控制力严重耗散,原始委托人的控制力极弱,没有真正的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因此,需要借助其它非国有股权的控制力(“搭便车”)及其治理中的制衡作用来保障大型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引进非国有股东,即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2.本文提出:不同性质的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由于产权界定和明晰程度的差异,在同一股份制企业中,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同等数量比例的不同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其强弱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个人股权的控制力>法人股权的控制力>国有股权的控制力。类似地,企业经营层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内部职工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外部个人股权的控制力。3.本文提出:在大型国企国有股权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不同节点(代理人)对国有股权控制力的耗散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高耗散,有的是低耗散,有的还是不确定耗散。这对于不同大型国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股比例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4.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公共性国企和必须关闭破产的国企)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5.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由于改革的内外部条件是变化的,有关的政策也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因此,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也是逐步深入的,其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在最初阶段或者说近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是非公共领域和半公共领域企业、较小的大型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孙公司及子公司;而在中长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则是公共领域的企业主要是其非关键和非核心环节的企业、特大型或航母型企业、优势企业、央企、国家绝对和相对控股公司、集团(母)公司。6.本文提出: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国资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股的股东代表),对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分离目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者与“出资人”的双重职能,消除其角色冲突,明确其角色定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宏观的行政管理者,而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二)研究的不足1.对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控制力的定量比较研究不够。2.对大型国企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等多元产权主体相互制衡(制衡度)的定量研究不够。3.对公共性领域中的非基础、非关键环节国有大型企业引入非国有产权的数量比例及引入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入。

袁昌菊[10](2005)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深化,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始于1979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就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由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短,因此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银行业。而在银行业中,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建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之上。要想保持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体系的稳定,深化和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商业银行……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

二、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3 文献评述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3 本文研究方向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5.4 本章小结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6.3.3 实证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7.2.1 政策建议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7.3 研究展望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靠性
        五、研究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依据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一、概况简介
        二、案例分析
        三、特征归纳
        四、启示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三、启示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三、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一、概念解读
        二、主要特征
        三、二元选择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支持
        二、校长的魅力
        三、产权的设计
        四、文化的交流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四、运行制度保障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4)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共容与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二) 基本概念界定
        1、共容利益与共容性体制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共容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 既有研究成果评析
        1、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2、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3、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置原则研究
        4、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研究
    (四) 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
        3、基本框架
    (五)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本文的创新之处
        2、本文的不足之处
一、共容性体制和强化市场型政府:国有资产管理的再认识
    (一) 国有资产管理:利益共容
        1、共容利益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价值取向
        2、多元社会的共容性体制
        3、强化市场型政府:一种基于共容性体制的主导范式
    (二) 构建有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条件
        1、以共容性体制为支撑
        2、以强化市场型政府为保障
二、统驭与排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的历史脉络
    (一)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脉络
        1、政企分开阶段(1978-1988)
        2、政资分开阶段(1988-2002)
        3、资企分开阶段(2002-至今)
    (二)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1、政府统领,排斥市场作用
        2、产权不清,结构封闭
        3、社会参与程度低
    (三)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权责不明
        2、政企不分
        3、“内部人控制”频发
三、分化与整合:共容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实基础
    (一) 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政府机构改革
        3、强化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
        1、进行国有资产的调整和重组
        2、产权改革不断深化
        3、市场体系的竞争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三) 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
        1、公民意识的萌发
        2、公民自治能力的提高
    (四) 文化及外部环境改变
四、共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容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
    (一) 构建共容性体制
        1、培育和维系共容利益
        2、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
    (二)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1、继续明晰产权
        2、进行产权股份制改革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三) 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2、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 做好相关制度建设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五)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1、准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
        2、实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流动
        3、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六)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1、建立合理的监管体系
        2、积极探索多种监管方式
        3、加强社会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法律文件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术论文
    (四) 媒体资料
后记

(6)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权
        二、国有产权与企业国有产权
        三、产权交易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
    第二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基本操作程序概要
    第三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分析
        一、主体
        二、客体
        三、内容
第二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权交易的一般理论
        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特殊理论
        三、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国有产权的特殊性
        四、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趋势
    第二节 实践价值
        一、宏观价值
        二、中观价值
        三、微观价值
第三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立法创新
    第一节 立法现状梳理
        一、《宪法》和《立法法》
        二、市场经济基本法
        三、国有资产基本法
        四、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立法缺陷研评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存在的问题
        二、专门性立法存在的问题
        三、地方性立法膨胀
        四、立法滞后,理性架构缺失
    第三节 缺陷的弥补
        一、三种可选的基本思路
        二、第三种思路的具体化
    第四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的法理分析
        一、法域归属——经济法
        二、在经济法中的地位
        三、法律特征考察
        四、基本原则研判
第四章 交易主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拓展受让方的视角
    第一节 理顺 MBO 法律制度
        一、重新确定可实施 MBO 的国有企业范围
        二、修改限制壳公司的法律规定
        三、完善相关规定,疏通融资渠道
    第二节 健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
        一、明确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
        二、给予职工受让较高力度的税收优惠
    第三节 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第五章 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创新
    第一节 产权市场是重大制度创新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产权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法律定位还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
        二、数量过多、布局缺乏科学性
        三、法律性质比较混乱
        四、运行模式不统一
    第三节 产权市场的法律重塑
        一、规范思路应当秉承资本市场的法律定位
        二、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产权市场的全国统一
        三、明确产权市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律性质
        四、以会员制为基本运行模式
第六章 产权证券化:交易客体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产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权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论证
    第四节 产权证券化制度障碍之消解
    第五节 产权证券化交易的基本制度——以股权为例
        一、市场准入制度
        二、交易机制——混合做市商制度
        三、信息披露制度
        四、转板制度
第七章 定价机制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之完善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二、信息披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二节 交易方式制度之检讨
        一、交易方式的制度现状
        二、交易方式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易方式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三节 资产评估制度的重构
        一、资产评估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资产评估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八章 监管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重新定位国资监管机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二、国资监管机构双重角色定位之缺陷
        三、国资监管机构之再定位
    第二节 创新的关键——架构科学的产权市场监管模式
        一、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借鉴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
        三、上海地区的地方经验
        四、学界的主要观点及笔者的设想
    第三节 创新之司法衍生——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一、公益诉讼制度概说
        二、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三、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初步设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7)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概念
    2.2 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学说
    2.3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
    2.4 文献综述
第3章 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内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2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
    3.3 对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
第4章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概况
    4.1 新疆国有资产的现状分析
    4.2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4.3 新疆国有资产演变趋势分析
第5章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1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问题分析
    5.2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5.3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架构
第6章 新疆国有资产运营收益分析
    6.1 新疆国有资产运营收益的理论及问题分析
    6.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6.3 绩效评价的制度设计
    6.4 产权制度的改革
    6.5 其他的配套措施
第7章 新疆国有资产监督机制研究
    7.1 新疆国有资产监督机制的演变及问题分析
    7.2 新疆国有资产国家监督机制
    7.3 国有资产社会监督机制
    7.4 国有资产的企业监督机制
第8章 国有资产管理立法规制建设
    8.1 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立法规制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8.2 国有资产管理立法规制综述
    8.3 《国有资产法》的构建
    8.4 其他行政法规的制定及完善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基本约定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基本约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结构安排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有经济财务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2.1.1 产权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2 国家财务理论
        2.2.1 国家财务论的逻辑起点
        2.2.2 国家财务的内涵和外延
        2.2.3 国家财务理论框架
        2.2.4 国有资本管理体系
    2.3 财权理论与财务分层理论
        2.3.1 财权理论
        2.3.2 财务分层理论
第3章 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3.1 国有资本:国有经济财务的逻辑起点
        3.1.1 资本和国有资本
        3.1.2 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
        3.1.3 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财务本金
    3.2 财权流:国有经济财务的本质
        3.2.1 财权流本质论
        3.2.2 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解读
    3.3 从财权归位到产权完整:国有经济财务主体的确立
        3.3.1 财务主体理论
        3.3.2 产权残缺与财权割裂:国有资本运营的深层次问题
        3.3.3 基于财权分析的国有经济财务主体
    3.4 从保值增值到调控力: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定位
        3.4.1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双重性
        3.4.2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层次性
        3.4.3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推演
    3.5 国有资本配置与国有产权配置: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职能
        3.5.1 国有资本配置:国有经济财务基本职能(Ⅰ)
        3.5.2 国有产权配置:国有经济财务基本职能(Ⅱ)
    3.6 财权分层管理:国有经济财务体制的构建
        3.6.1 国有经济财务体制构建原则
        3.6.2 国有经济财务体制构建设想
第4章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研究
    4.1 财权的合约安排: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内涵与本质
        4.1.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内涵解读
        4.1.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本质解读
    4.2 财权预算: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制度改进
        4.2.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范围的厘定
        4.2.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编制主体的界定
        4.2.3 基于财权分层的国有资本财务预算层级
        4.2.4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目标的确立
    4.3 "两级三层"预算: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
        4.3.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功能
        4.3.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第5章 国资委财务运作研究
    5.1 国资委定位:出资人
        5.1.1 国资委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5.1.2 基于国有经济财务理论的国资委定位
    5.2 国资委财务运作基本问题
        5.2.1 国资委的财权配置
        5.2.2 国资委财务运作内容
    5.3 国资委财务运作方式及控制机制
        5.3.1 国外国有产权管理经验
        5.3.2 国资委财务运作方式
        5.3.3 国资委财务控制机制
第6章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研究
    6.1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功能定位及其财务运作目标
        6.1.1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
        6.1.2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与国资委的产权关系
        6.1.3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目标
    6.2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方式
        6.2.1 扩张型财务运作
        6.2.2 收缩型财务运作
    6.3 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
        6.3.1 资本市场发展与国有经济改革
        6.3.2 资本市场对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的特殊意义
        6.3.3 全流通下的国有资本并购分析
        6.3.4 全流通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策略
    6.4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实证分析
        6.4.1 研究假设
        6.4.2 样本选择、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6.4.3 描述性统计
        6.4.4 两样本组均值T检验(参数检验)
        6.4.5 两样本组的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检验)
        6.4.6 多元回归分析
        6.4.7 结论及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2006年中央企业相关财务数据

(9)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产权理论
        2.1.1 产权基本理论
        2.1.2 产权与企业
        2.1.3 中国企业产权理论
    2.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2.1 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2.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3 股权控制力耗散理论
        2.3.1 耗散论与股权控制力概念
        2.3.2 影响股权控制力的因素
        2.3.3 不同股权的控制力分析
        2.3.4 股权控制力耗散的节点差异
        2.3.5 结论
3.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践
    3.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背景
        3.1.1 大型国企的基本情况
        3.1.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原因
    3.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进程
        3.2.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
        3.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现状
        3.2.3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4.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化改革的目标
    4.1 股权控制力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4.1.1 股权控制力与股权结构
        4.1.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4.1.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定量研究
    4.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
        4.2.1 确定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目标的原则
        4.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4.2.3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4.2.4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分类目标
5.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方式
    5.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方式
        5.1.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方式的含义
        5.1.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各种产权多元化方式评析
    5.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分类方式
        5.2.1 改制上市
        5.2.2 引进战略投资者
        5.2.3 相互持股
        5.2.4 股权激励
        5.2.5 管理层持股与MBO
6.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重点的动态分析
        6.1.1 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以前,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1.2 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以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2 今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2.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宏观重点
        6.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微观重点
    6.3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的产权多元化改革
        6.3.1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意义
        6.3.2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内容
7.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化改革的措施
    7.1 转变观念,努力消除认识误区
        7.1.1 关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7.1.2 转变观念,消除认识误区,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 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1 国资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7.2.2 中国国资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
        7.2.3 消除国资管理部门的角色冲突,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4 正确处理国资管理部门与其它有关部门的关系
    7.3 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3.1 加快发展和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意义
        7.3.2 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制约因素
        7.3.3 加快发展和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措施
    7.4 其它配套措施
        7.4.1 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
        7.4.2 消除大型国企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
        7.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筹措改制成本
        7.4.4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市场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0.2.2 关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与控制
        0.2.3 关于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0.2.4 关于组织结构的重构
        0.2.5 关于股份制改造
        0.2.6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的论述
        0.2.7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0.2.8 关于外部监管体制的建立
    0.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0.3.1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0.3.2 可能创新之处
    0.4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结构安排
        0.4.1 研究的方法
        0.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分析
    1.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
        1.1.1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含义、特征分析
        1.1.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特点
    1.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环境分析
        1.2.1 金融一体化
        1.2.2 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1.2.3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1.3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3.1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分析
        1.3.2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
        1.3.3 国有商业银行现存制度的缺陷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和增量的控制
    2.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
        2.1.1 不良资产的含义
        2.1.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2.2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案及经验借鉴
        2.2.1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介绍
        2.2.2 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经验总结
    2.3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案分析
        2.3.1 AMC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
        2.3.2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内存的不良资产的处置
        2.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探讨
    2.4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量控制
        2.4.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
        2.4.2 为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不良贷款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3.1 《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3.1.1 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3.1.2 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认识的发展历程
        3.1.3 资本的含义和职能
    3.2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3.2.1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状况及资本规模分析
        3.2.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盈利能力分析
        3.2.3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分析
    3.3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3.3.1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供求机制分析
        3.3.2 资本的分类
        3.3.3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3.3.4 重新定位资本充足率
4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重建
    4.1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一般理论分析
        4.1.1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建立的理论分析
        4.1.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4.1.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理想模式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分析
        4.2.1 组织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4.2.2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机构分析
        4.2.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分析
    4.3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重建
        4.3.1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的重构
        4.3.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新整合
5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5.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支持
        5.1.1 关于产权的一般理论分析
        5.1.2 产权的分类及属性分析
        5.1.3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
    5.2 国有商业银行现存产权制度的分析
        5.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单一的历史原因
        5.2.2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产权制度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5.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形式
        5.3.1 股份制及其特征
        5.3.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的实现形式
6 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6.1 公司治理结构
        6.1.1 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和内容
        6.1.2 公司治理理论分析
        6.1.3 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因
        6.1.4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6.1.5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
    6.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6.2.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发展
        6.2.2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缺陷
        6.2.3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6.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6.3.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健全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
        6.3.2 《OECD公司治理原则》
        6.3.3 国外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
    6.4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6.4.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据
        6.4.2 两家试点银行近期公司治理工作的重点
        6.4.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
        6.4.4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7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7.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7.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7.1.2 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7.1.3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成果
    7.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7.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
        7.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7.2.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
        7.2.4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
    7.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评价
        7.3.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7.3.2 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7.3.3 健全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7.4 健全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分析
        7.4.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7.4.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
        7.4.3 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内部控制措施
        7.4.4 建立及时地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7.4.5 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
8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监管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8.1 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分析
        8.1.1 金融监管理论
        8.1.2 巴塞尔委员会“有关政府所有银行的特殊问题”监管的内容
        8.1.3 金融监管的定义和内容
        8.1.4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8.1.5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外部监管的原因分析
        8.1.6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和标准
    8.2 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银行业的监管
        8.2.1 巴塞尔委员会与《巴塞尔资本协议》
        8.2.2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8.2.3 国际银行监管的发展趋势
    8.3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路径分析
        8.3.1 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路径分析
        8.3.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8.3.3 加强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
        8.3.4 银行业自律组织功能的强化
        8.3.5 市场约束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4]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共容与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李珊. 南京大学, 2013(12)
  • [6]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 晋入勤.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4)
  • [7]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 刘建国.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8]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D]. 张艳纯. 湖南大学, 2010(12)
  • [9]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D]. 蓝定香.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10]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D]. 袁昌菊. 四川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