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一、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萧容容[1](2020)在《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以下简称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区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情况;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结肠组织、血清中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和结肠组织之间的关系,从“NO神经元损伤”学说入手,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肠途径的作用,阐明针刺调节脑-肠途径抑制神经元损伤,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认知情感障碍的机制。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tempora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tMCAO/R),手术后第四天,加用孤养法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每天给予两种刺激(共十种刺激,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安排两种刺激),连续21天,建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给予缺血性PSD大鼠针刺(神庭穴、双侧本神穴)和药物(盐酸帕罗西汀片,按1O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干预,每天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天,干预过程中持续给予CUMS刺激,分别在MCAO造模前、CUMS造模后、针刺干预第7天和针刺干预第14天检测。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评价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行为学(旷场实验、蔗糖偏好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2)应用ELISA检测技术,分别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血清、结肠组织中神经递质(5-HT、DA、NE)含量的影响;(3)应用ELISA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结肠组织、血清中eNOS、iNOS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肠途径的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阐明针刺调节脑-肠途径抑制神经元损伤,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认知情感障碍的机制。结果:(1)根据旷场实验(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造模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蔗糖偏好实验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率明显降低(P<0.001),提示造模后的大鼠出现明显的抑郁行为和症状,而针刺组PSD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大鼠升高(P<0.001),我们认为针刺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出现的快感(兴趣)缺失、行动能力下降的症状。帕罗西汀组的大鼠活动减少和兴趣降低的症状也得以缓解。在CUMS造模后(干预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说明缺血性PSD影响大鼠对新环境的好奇心,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缺血性PSD可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认知情感障碍,表现为兴趣减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缺血性PSD可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认知情感障碍,表现为对喜爱食物兴趣减低,对奖励机制不敏感。针刺及药物干预第7天,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1),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针刺和帕罗西汀能提高缺血性PSD大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说明自噬的抑制降低缺血性PSD大鼠对新环境的好奇程度和适应能力,而与3-MA组大鼠比较,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说明针刺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神经功能缺损引起的活动不利和情志异常,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元自噬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5,P<0.05),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增多(P<0.01,P<0.01),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变化降低(P<0.05),假针刺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针刺和帕罗西汀能改善缺血性PSD大鼠兴趣降低的抑郁症状。针刺+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较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增多(P<0.001),说明针刺改善缺血性PSD抑郁症状的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性PSD机体神经元自噬水平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假手术并不能代替MCAO缺血再灌注手术引起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如行走向左偏或向左打圈、左前肢挛急不能伸展的左侧肢体偏瘫症状,右侧眼睑明显下垂;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帕罗西汀药物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帕罗西汀对于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不太满意。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的运动功能、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变差,与3-MA组比较,针刺+3-MA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提示针刺可能对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脑-肠途径的氧化应激水平有调节作用,且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氧化损伤,提高神经递质含量,从而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障碍。针刺及药物干预第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提示针刺改善缺血性中风后认知情感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节PSD机体脑部神经元自噬通路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升高(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4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较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增多(P<0.001)。(2)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组大鼠脑皮质组织中5-HT、DA、NE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1),结肠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血清中5-HT、DA、NE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说明缺血缺氧脑损伤后大鼠脑部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缺血性PSD大鼠出现认知情感异常,抑郁行为的原因;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皮质组织中5-HT、DA、NE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01),结肠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血清中5-HT、DA、NE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01),说明针刺能有效提高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利于HPA轴稳定的恢复,大鼠认知情感能力的改善,帕罗西汀亦能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抑郁症状,且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有关。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较少,而针刺+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提示自噬流的抑制,可引起神经递质分泌异常,针刺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可能是通过促进自噬流,从而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异常。(3)第三部分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肠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血清中eNOS、iNOS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说明缺血缺氧脑损伤后,氧化反应增强,神经元受损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认知情志异常,出现中风后的抑郁症状;针刺组皮质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肠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血清中eNOS、iNOS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说明针刺能有效提高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利于HPA轴稳定的恢复,大鼠认知情感能力的改善,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抑郁症状,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反应,促进神经递质分泌,恢复HPA轴平衡有关。3-MA组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血清中eNOS、iNOS含量升高,针刺+3-MA组缺血性PSD大鼠eNOS、iNOS含量降低,说明针刺可能通过挽救自噬,恢复自噬流,抑制氧化反应,从而保护神经元次级损伤,促进大脑缺损神经功能修复,改善抑郁症状。结论: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元损伤,HPA轴紊乱导致的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是引起缺血性PSD大鼠出现认知情感障碍、情志异常的关键因素。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针刺可促进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升高,同时,抑制氧化反应保护神经元免受次级损伤,这个过程可能与激活神经元自噬流有关。我们还发现,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中神经递质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推测脑-肠途径可能存在于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志异常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参与针刺抑制氧化反应,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改善缺血性PSD抑郁症状的机制,但脑-肠途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李苗苗[2](2020)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窗(24h、3d、7d)神经功能评分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拟从蛋白水平探讨头穴丛刺法对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各18只。每个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窗分为24h组、3d组、7d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A组进行假手术模型制备。C组大鼠在MCAO术后用头穴丛刺法按照24h、3d、7d不同时间窗进行干预。D组大鼠在MCAO术前用头穴丛刺法连续干预7天。A组、B组不进行治疗干预。在大鼠醒后4h及24h、3d、7d各个不同时间窗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术后评分。在大鼠海马组织取材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大鼠造模后4h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显示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在24h、3d、7d各时间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组间比较:在MCAO术后24h,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3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7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MBP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及针刺预处理组(D组)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在大鼠造模前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对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作用逐渐减弱,在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2.大鼠在MCAO造模术后MBP表达明显增多,经过头穴丛刺法干预能够下调MBP的表达,提示头穴丛刺法可能通过下调MBP的表达稳定髓鞘的结构,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起到治疗作用,在造模后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针刺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治疗作用。

李晨[3](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中医上属于“郁证”范畴。其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心情低落、兴趣缺失、活动性降低、睡眠障碍等,严重者更有明显的认知障碍和自杀倾向。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是一种便捷、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且对抑郁症有显着疗效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神经炎症在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中得到了较高的关注。慢性应激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炎症反应,激活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成熟和分泌,介导细胞焦亡。其中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慢性应激引起大脑产生细胞焦亡、炎症反应和抑郁表现的重要因素。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炎性死亡方式,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内容物和炎性细胞因子调动机体免疫应答消火炎性物质,但是过度的细胞焦亡则会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可能在抑郁症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慢性成激抑郁大鼠外周及中枢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究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来阐释针刺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大脑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将32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为以下四个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造模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连续6周按每天1种刺激的强度,随机给予以下刺激:禁食24 h、禁水24 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 min、冷水游泳(水温4℃)5 min。3.干预方法:从造模第一天开始,针刺组选取“百会”、“印堂”穴,每日于造模应激前1h进行针刺治疗,每次10 min,每针刺6天休息1天,共治疗36次;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1h氟西汀灌胃给药(10mg/kg),持续6周。4.行为学检测方法:(1)体重:反映大鼠一般情况,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2)糖水偏好实验: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在造模前和造模结束时检测。5.指标检测:(1)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的蛋白表达。(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1在大鼠前额叶皮层的表达。(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的含量。(4)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焦亡细胞的表达。6.统计方法: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均以均值±标准差(X±SD)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体重: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体重较空白组有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体重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氟西汀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前各组大鼠之间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显着增加(均P<0.01);针刺组与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Caspase-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显着降低(均P<0.01);针刺组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均P<0.05)。针刺组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与氟西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百分率明显降低。针刺和氟西汀可以提高糖水偏好百分率,改善快感缺失行为,显示了抗抑郁效应。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表达明显升高,前额叶皮层出现细胞焦亡。针刺和氟西汀可抑制NLRP3炎性小体过度活化,降低Caspase-1和IL-18表达,减缓细胞焦亡。3.针刺可能通过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及IL-18的表达,减轻脑内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从而缓解炎症对大脑的损伤,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这将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赵雅[4](2020)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患,多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抑郁症不仅损害患者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负担。预计到2022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疾病负担。抑郁症的防治已受到社会及医学界广泛关注。虽然抗抑郁药物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但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针刺对机体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必要深入阐明。慢性应激是抑郁症的主要促发因素。慢性应激可引起机体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和一系列炎症反应。脑内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大量增高,是诱发机体出现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炎症反应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小胶质细胞(MG)是介导神经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其过度活化后会产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加重炎症反应。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降低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活性及小胶质细胞相关TREM2基因的影响,来阐明针刺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大脑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及小胶质细胞相关髓系细胞2表达触发受体(TREM2)基因的影响,阐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将32只体重(200±20)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制备方法:采用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每天随机给予动物以下一种刺激:禁食24h、禁水24h、通宵照明12h、频闪2h、束缚2h、夹尾2min、冷水游泳(4℃)5 min,造模持续6周。3.治疗方法:针刺方法:造模6周期间,从第1天开始,每日造模前针刺大鼠百会穴(GV20)、印堂穴(GV29),留针10 min。每日针刺一次,每治疗6天休息1天。给药方法:造模6周期间,氟西汀组在每日造模应激前灌胃给药(10 mg/kg)。4.行为学观察:(1)一般情况:主要观察大鼠的反应快慢、精神状态、毛发柔软光泽度和大便情况等。(2)旷场实验:用于评估大鼠的探索行为和自主活动性,在实验结束后检测。(3)新奇抑制摄食实验:用于观察大鼠在新奇陌生环境下的摄食情况,反映大鼠的焦虑、抑郁行为,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检测。5.指标检测:(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IL-6、IL-4和IL-10的含量。(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大鼠TREM2基因在前额叶皮层的表达。(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6.统计方法: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 ± 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标准。[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动作灵活自如,毛色光泽。模型组大鼠出现情绪低落、少动、大便色暗稀溏、毛发易脱等表现。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较为活跃、精神良好、毛发较为蓬松有光泽。(2)旷场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跨格次数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水平跨格次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水平跨格次数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大鼠垂直站立次数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摄食潜伏期时间显着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摄食潜伏期显着减少(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明显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的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6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氟西汀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L-4的含量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IL-10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IL-10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显着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的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针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大鼠前额叶皮层中的Iba-1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较为广泛。正常组大鼠小胶质细胞呈现出向四周伸出多条细枝样的棘突状态,出现的胞体形状较为瘦长,表现为“分枝样”的静息状态;模型组大鼠的小胶质细胞突起减少、变的短粗甚至消失,其胞体形状逐渐变大,活化细胞形态改变为近似圆形,表现为典型的“阿米巴”样;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的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变小,形态趋向静息态。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Iba-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旷场实验中的水平爬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减少,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显着延长。针刺治疗可增加旷场实验中的水平跨格数和垂直站立次数,明显缩短摄食潜伏期,改善大鼠抑郁状态,发挥抗抑郁作用。2.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显着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显着降低;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表达下调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表达增加,提示前额叶皮层的小胶质细胞呈现过度活化状态,引起脑内炎症反应。针刺可以显着降低前额叶皮层IL-1β、IL-6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从而缓解脑内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3.本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为下调前额叶皮层促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并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抑制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缓解脑内炎症反应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本实验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屈红林[5](2019)在《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方式干预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抑郁(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小鼠模型,通过跑台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手段,二代基因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筛与miRNAs,RT-PCR验证基因表达的改变。目的在于探究(1)有氧运动拮抗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探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抑郁小鼠的抗炎作用与H2S气体信号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关系;(3)外源性H2S可通过抑制TLR4通路对抗心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已经得到验证,由此,本项目研究针对抑制TLR4后,内源性H2S气体信号参与介导有氧运动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的作用机制;(4)有氧运动介导H2S气体信号通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神经炎性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2.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其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效果研究及实验小鼠分组5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建模组,建模组小鼠采取CUMS抑郁造模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的小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予以剔除差异较大的小鼠后,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MG)和模型运动组(ME),15只/组。实验针对ME组小鼠,实施8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作为干预手段,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观察各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改变,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筛查炎症与硫代谢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血液与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相关因子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2.2 CBS/H2S气体信号体系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分组60只SPF级别雄性健康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组(MG)、模型运动组(ME组)、TLR4抑制剂组(TG)和TLR4抑制剂+运动组(TE),12只/组,运动组小鼠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8周,TLR4抑制剂组腹腔注射3mg/kg/day剂量的TAK-242,干预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自心脏取血,断头冰上取海马组织,-80℃冻存,用于基因测序、H2S含量及RT-PCR等的检测。脑在体4%的多聚甲醛滴注固定处理后冰上取小鼠脑组织,后甲醛固定48h以上,用于包埋检测尼氏染色、HE染色及荧光免疫等。尼氏染色与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尼氏体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蛋白含量、去蛋白法测定血浆与海马组织内H2S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蛋白表达、RT-PCR检测气体信号分子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与miRNAs表达、荧光免疫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的改变。3研究结果3.1 CUMS抑郁小鼠造模各指标结果为期4周的慢性应激性刺激小鼠体重呈显着性下降,穿越旷场的格子数、运动时间、修饰次数明显下降,糖水偏好指数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延长,分别呈显着性(p<0.05)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iss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稀疏,间隙增宽,神经元丢失,Nissl体核固缩严重,血清与海马组织内的5-HT与BDNF的活性下降明显,BDNF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提示CUMS抑郁小鼠造模成功。3.2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炎症结果3.2.1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8周的有氧跑台运动能够增加小鼠体重,增加抑郁小鼠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穿越格子数等的探索行为,降低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的不动时间,增加糖水偏好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呈现显着性差异。3.2.2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评定结果Nissl染色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病变减轻,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尼氏体染色较清晰。3.2.3高通量测序筛选各组小鼠炎症相关因子的测定结果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血液组织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也主要涉及长期抑郁病理改变、氧化磷酸化过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RP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TGF-β信号通路等最为集中,海马组织主要富集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氧化磷酸化、阿尔茨海默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кB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硫代谢、胆碱能突触,以及cAMP、雌激素等炎性信号通路等,且各通路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显着。而血液与海马组织GO分析与KEGG显着富集的结果对比显示,主要集中于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炎症等相关。3.2.4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各指标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促炎因子IL-1β、TNF-α比模型组显着减低,抑炎因子IL-10显着升高。3.2.5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ME组小鼠海马组织IL-1β(p<0.01)、NF-kB(p<0.01)和TNF-a(p<0.05)等促炎因子的阳性表达区域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蛋白阳性表达区域显着增多(p<0.01)。3.2.6 RT-PCR检测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基因表达结果RT-PCR检测的结果TLR4、IL-1β、NF-кB、TNF-α等mRNA炎症相关的因子表达下调,5-HT mRNA表达上调。3.2.7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也显示运动组小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下降。3.3 CBS/H2S介导的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3.3.1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与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TLR4被部分抑制后,抑郁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形态学检测显示也呈现一定程度的修复,且效果与有氧运动干预的效果相接近。有氧运动与TLR4被抑制后,小鼠海马内5-HT的阳性率比模型组提高,炎性因子CD45+与PARP等的阳性率得以改善,且有氧运动联合TLR4抑制剂的干预效果最佳。3.3.2小鼠血清与海马组织H2S含量检测结果抑郁模型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比正常组显着降低,TLR4抑制剂组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内的H2S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有氧运动能提高H2S含量,且联合干预组含量最高。3.3.3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3.3.3.1气体信号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中H2S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液CSE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1),海马组织CBS mRNA的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但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液CSE、海马CBS等的活性,同样的研究也发现,部分抑制TLR4联合有氧运动干预后,血液CSE、海马CBS mRNA的表达也上调。3.3.3.2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结果各组小鼠炎性因子差异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干预组与TLR4被抑制组小鼠的促炎因子IL-1β、IL-6、TLR4、NF-кB与TNF-α等mRNA的表达下调,抑炎因子IL-10 mRNA表达上调,均呈显着性差异。3.3.4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相关因子的miRNAs调控表达结果TLR4被抑制后与气体信号分子相关的miRNAs以及与炎症相关的miRNAs的差异表达呈现显着性上调或下调,如miR-21、miR-195显着上调,而miR-30、miR-455与miR-665显着下调,分析其功能,如miR-21可作为H2S气体信号分子的靶标作用,一方面受TAK-242的影响,另一方面其还参与了多重信号通道的调控,比如IL-6信号转导与转路基激活的表达等的炎性通道的调控、miR-665参与了海岸神经元的保护与抑制凋亡的调控,miR-30可参与靶标基因的炎症反应过程,miR-195可通过抑制NF-кB的核转运过程,参与其炎症反应,而miR-455不但可以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的细胞凋亡,还受H2S等气体信号分子的干预。4研究结论4.1为期4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可有效复制小鼠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与海马组织5-HT与BDNF含量,验证了抑郁造模的有效性。4.2有氧运动能够显着改善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元的修复,降低促炎因子的含量及蛋白、mRNA等的表达量,证实了有氧运动起到良好的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3有氧运动介导的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高通量测序及其关联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炎症相关的TLR4、IL-1β、TNF-ɑ以及H2S气体信号通路相关的CSE、CBS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显着相关,靶向调控炎症与H2S气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的miR-21、miR-30、miR-455等miRNAs亦显着富集。4.4有氧运动和TLR4抑制剂的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虽然TLR4抑制剂不能显着增加H2S含量及其合成酶的差异表达,但对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影响,提示H2S可参与介导有氧运动干预抑郁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кB的调控作用,但TLR4对H2S的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酶的影响作用不大。4.5持续系统的规律运动通过miR-455调控CBS、CSE等H2S气体信号体系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以及miR-21、miR-30、miR-665等的差异表达调控TLR4/MyD88-NF-кB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拮抗抑郁炎症的作用。4.6 TLR4与H2S气体信号等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共同参与运动干预抑郁小鼠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即有氧运动诱导的内源性H2S能够有效降低CUMS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症反应,揭示其作用机制在于H2S气体信号分子参与有氧运动干预TLR4/MyD88-NF-кB的炎症信号通路。

郑明岳[6](2019)在《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电针肾俞穴对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8、p65的表达的影响。(2)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脊髓中WNT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是否有所改变,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痛症状、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否与脊髓nNOS含量有关;方法:实验1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电针肾俞穴进行治疗。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术前1天、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p65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变化。实验2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于术后第3天起进行电针肾俞穴治疗,共13天。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在术前1天、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在术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β-连环蛋白、cMyc蛋白、m RNA含量变化。结果:(1)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机械缩足痛阈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机械缩足痛阈有所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大鼠p65、TNF-α、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p65、TNF-α、IL-1β、IL-18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nNOS蛋白、β-连环蛋白、wnt3a、c-Myc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肾俞穴治疗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可提高其机械缩足痛阈值,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中p65、TNF-α、IL-1β、IL-18表达增多。(2)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明显升高,模型中WNT信号通路被激活。治疗组大鼠经针灸治疗后可降低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3)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脊髓中nNOS蛋白、m RNA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组在降低nNOS含量后,大鼠机械缩足痛阈也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nNOS含量明显降低,抑制剂+针灸组大鼠较抑制剂组、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足痛阈值改善更明显。(4)经针灸治疗、注射nNOS抑制剂、结合针灸治疗+抑制剂后,WNT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降低,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nNOS的含量下调WNT信号通路活性。

贾文睿[7](2017)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提出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三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三: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三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邵润慧[8](2016)在《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NF-κB、iNOS、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NF-κB/iNOS/NO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NF-κB、iNOS、NO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针刺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1.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应激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应激方法包括断食、断水、潮湿垫料、冷水游泳、振荡、夹尾、束缚,每日随机给予一种应激刺激,每种应激方法一周只使用1次,共持续28天。3.在造模期间,针刺组选用“百会”、“内关”穴,隔日于应激造模前进行针刺,每次10min;氟西汀组每日于应激造模前进行灌胃给药(10mg/kg)。4.行为学:检测体重反映大鼠一般情况;糖水摄入量反映大鼠快感缺失行为;旷场实验反映大鼠自主活动能力。5.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及额叶皮层中NF-κB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额叶皮层及血清中iNOS的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海马、额叶皮层及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1.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体重:在造模开始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造模第7、14、21、28天,模型组的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体重在造模第7天明显升高(P<0.01),一直持续到造模第28天。氟西汀组体重直至造模第28天才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2)糖水摄入量:造模前,各组大鼠的糖水摄入量并无显着差异(P>0.05)。造模28天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摄入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糖水摄入量显着升高(P<0.01,0.01)。(3)旷场实验:造模28天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站立次数及爬格数显着降低(P<0.01,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不仅站立数明显增加(P<0.05,0.01),且爬格数也显着增加(P<0.01,0.01)。2.针刺对大鼠NF-κB、iNOS、NO的影响:(1)海马、额叶皮层NF-κB表达:造模28天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及额叶皮层NF-κB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海马及额叶皮层NF-κB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氟西汀组海马及额叶皮层NF-κB的含量也显着降低(P<0.01,0.01)。(2)海马、额叶皮层、血清iNOS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及额叶皮层iNOS表达显着升高(P<0.01,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海马及额叶皮层中iNOS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及额叶皮层中iNOS的表达较模型组也显着降低(P<0.01,0.01)。然而,大鼠血清iNOS表达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海马、额叶皮层、血清N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额叶皮层及血清中NO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0.01,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额叶皮层及血清中NO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0.01,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额叶皮层及血清中NO的含量也显着降低(P<0.01,0.01,0.01)。结论:(1)慢性应激大鼠体重、糖水摄入量、旷场实验活动度明显下降,提示抑郁模型造模成功。针刺和氟西汀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其中针刺在增加大鼠体重方面较氟西汀起效早。(2)针刺和氟西汀均可下调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额叶皮层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NF-κB、iNOS、NO的表达。(3)针刺可能通过抑制海马及额叶皮层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关键分子NF-κB、iNOS、NO的表达,进而缓解其对大脑的损伤,达到抗抑郁样作用。本实验通过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内NF-κB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免疫炎症反应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发现针刺缓解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对大脑的损伤作用,达到防治抑郁症的作用,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郭郁[9](2016)在《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致残、高医疗成本的特点。抑郁症与应激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的慢性心理应激会造成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不仅会引起显着的躯体症状,而且还会引起认知损伤,引发抑郁症。心理应激引发抑郁状态的核心在于使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中间关键机制可能涉及使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过多诱发氧化应激,从而通过对蛋白质、DNA和生物膜等直接损伤和激活与其密切相关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促使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发生。由于海马是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脑区,因此,如何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成为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本团队在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从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等途径改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但关于心理应激一氧化应激一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与抑郁症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甚少,针刺改善心理应激引发凋亡的机制是否涉及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抑制凋亡途径的相关报道也极为少见。因此,本研究延续前期的针刺抗凋亡的研究,选择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模拟人类抑郁发病的心理应激过程;选取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和氧化应激主要激活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作为研究重点。采用针刺“百会”“印堂”“三阴交”穴作为干预措施,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通过旷场实验、体质量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心理应激模型的成立,运用荧光探针技术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含量(ROS)和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上的主要效应因子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3, 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Apotposis Inducing Factor, 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针刺对心理应激引起的活性氧(ROS)含量的调节作用和针刺的抗凋亡机制是否涉及抑制活性氧(ROS)引起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旨在结合前期的研究,初步构建针刺的抗凋亡网络,完善针刺的抗抑郁机制,为临床针刺防治心理应激引起的早期抑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共4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在实验前适应性喂养一周。2.造模方法:本课题应用慢性束缚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具体方法:应用铁丝网,两端用夹子固定,保持大鼠呼吸通畅,且不压迫大鼠,躯体应激小,大鼠承受到的仅是心理应激,基本控制了生理应激对其的影响,结果主要反映心理和情绪因素的作用,于每日9:00-15:00束缚应激六小时,束缚期间,禁食禁水。束缚结束后,将大鼠放回笼中,自由摄食摄水。连续束缚28天。3.处理方法(1)空白组:常规饲养,每日仅在9:00-15:00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持续28天。(2)模型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持续28天。(3)针刺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同时在每日束缚应激处理前1h选取相当于人体解剖部位的“百会”、“印堂”、“三阴交”穴,进行针刺干预,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28天。(4)氟西汀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同时在每日应激刺激前30min,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用蒸馏水配成1.8mg/kg的混悬液,以l0ml/kg灌胃给药。4.检测指标及方法采用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体质量(Body Weight)和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运用DCFH-DA荧光探针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的含量,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 caspase-3和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变化实验前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体质量和糖水消耗量及糖水偏好指数均低于空白组(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旷场实验方面,针刺组与氟西汀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均显着高于模型组(均P<0.01),并且针刺的改善作用显着优于氟西汀的作用(P<0.01,P<0.05);在体质量方面,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在糖水偏好实验方面,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指数显着增加(均P<0.01)。2.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水平显着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3.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但在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方面,针刺改善作用显着优于氟西汀(P<0.01)。4.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大鼠的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1)。结论1.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心理应激刺激可使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针刺与氟西汀干预均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在改善探究行为和躯体活动状态方面针刺明显优于氟西汀。2.针刺干预均能有效降低心理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高含量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效应。3.针刺干预能显着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关键因子细胞色素C和caspase-3、AIF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效抑制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可能与下调活性氧(ROS)含量有关。4.针刺可能通过调控慢性心理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这一特殊的通路对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产生改善效应,从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李珂,张林,胡茂清[10](2014)在《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枢响应机制研究概况》文中认为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发病因素,2005年WHO工作报告中估计全球大约有4亿成人(15岁以上)肥胖,预计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7亿达到肥胖水平。针刺减肥因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与探索,现将其综述如下。1针刺对下丘脑的作用下丘脑作为神经内分泌的核心,在能量平衡和代谢平

二、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认识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西医认识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第二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
    一、神经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中风后抑郁
    二、神经元自噬对神经氧化反应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现状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现状
第四节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二、本课题设计及思路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讨论
第二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讨论
第三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穴丛刺法的历史溯源及研究进展
        1. 头针的经络腧穴理论依据
        2.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提出及简介
        3.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4.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作用机制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2. 缺血性脑卒中与髓鞘碱性蛋白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MBP表达的影响
    3.讨论
        3.1 干预手段——头穴丛刺法
        3.2 针刺时机——预处理
        3.3 行为学评价——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3.4 目标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
        3.5 MCAO模型制备的选择
        3.6 MCAO模型制备注意事项
        3.7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 抑郁症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3 针刺干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研究进展
        1 细胞焦亡的形态学和相关蛋白
        2 细胞焦亡的发生途径
        3 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参与抑郁症
        4 细胞焦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Caspase-1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2.4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IL-18含量的影响
        2.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TUNEL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
    2 针刺穴位的选择
    3 检测脑区的选择
    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6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Caspase-1/IL-18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4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二 抑郁症与神经炎症研究进展
        1 抑郁症与炎症
        2 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抑郁症
        3 TREM2与抑郁症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1β、IL-6含量的影响
        2.3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IL-4、IL-10含量的影响
        2.4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基因的影响
        2.5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2 针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3 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4 针刺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5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6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TREM2表达的影响
    7 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影响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相关概念
    2 课题研究意义
        2.1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2.2 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
实验一 CUMS抑郁小鼠造模及有氧运动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
    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
        2.2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2.3 有氧运动方案
        2.4 神经行为学评定
        2.5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Nissl染色检测
        2.7 总RNA提取过程及总RNA浓度/纯度检测
        2.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BDNF、5-HT血清及海马组织含量
        2.9 qRT-PCR检测方法
        2.10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11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体重检测与日常观察结果分析
        3.2 神经行为学评定结果分析
        3.3 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及锥体细胞数目(Nissl染色)
        3.4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6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 RNA表达的影响
        3.7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抑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4.2 持续规律的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效果评价
    5 小结
实验二 有氧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炎症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同实验一 2.2)
        2.2 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 2.3)
        2.3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 2.5)
        2.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 Nissl 染色检测(同实验一 2.6)
        2.5 总 RNA 提取过程及总 RNA 浓度/纯度检测(同实验一 2.7)
        2.6 mRNA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同实验一 2.8)
        2.8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 2.9)
        2.9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同实验一 2.10)
        2.10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组织高通量测序
        3.2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与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4 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海马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4.2 运动干预 CUMS 抑郁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3 运动干预CUMS抑郁小鼠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气体信号通道CBS/H_2S介导的运动拮抗CUMS抑郁小鼠TLR4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1.1)
        1.2 主要实验试剂(同实验一 1.2)
        1.3 实验动物及处理(同实验一 1.3)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动物饲养与造模方法同实验一,2.2)
        2.2 持续重复的规律有氧运动方案(同实验一,2.3)
        2.3 小鼠日常观察及神经行为学评定方法(同实验一,2.4)
        2.4 小鼠样本处理与收集(同实验一,2.5)
        2.5 小鼠脑在体灌注及取脑方法(同实验一,2.6.1)
        2.6 小鼠脑海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
        2.7 组织中H+_2S含量测定
        2.8 免疫荧光检测海马5-HT、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和CD45~+含量
        2.9 血液与海马组织总 RNA 提取及核算定量及纯度检测(同实验一2.7.1)
        2.10 mRNA 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同实验二 2.6)
        2.11 miRNA 测序文库建立及高通量测序
        2.12 qRT-PCR 检测方法(同实验一,2.9)
        2.13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小鼠日常情况观察
        3.2 CUMS抑郁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定的影响
        3.3 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
        3.4 小鼠海马内5-HT、PARP和 CD45+的阳性率变化
        3.5 小鼠血浆与海马组织中H_2S含量变化
        3.6 小鼠血液和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相关因子的差异基因表
        3.7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
        3.8 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气体信号分子与炎性相关miRNAs差异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干预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的抑郁行为
        4.2 有氧运动与TLR4 抑制剂可改善抑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形态
        4.3 CUMS抑郁对小鼠海马和血液内H_2S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
        4.4 H_2S 介导了 TLR4 的抑郁炎症损伤
        4.5 基于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有氧运动干预抑郁小鼠血液与海马组织miRNAs调控mRNA炎症反应的作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与不足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1 抑郁症及其诊断与治疗
        1.1 抑郁症研究假说
        1.2 抑郁症的诊断
        1.3 抑郁症的治疗
    2 抑郁症的神经元损伤
        2.1 抑郁症海马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
        2.2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神经功能损伤
    3 抑郁症及其研究进展
        3.1 抑郁症炎症细胞因子学说的提出
        3.2 应激诱导抑郁症免疫系统炎症发展
        3.3 炎症细胞因子诱发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3.4 临床抑郁症患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4 运动抗抑郁研究
        4.1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4.2 运动拮抗抑郁炎症反应
    5 气体信号分子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5.1 H_2S气体信号分子的合成与代谢
        5.2 H_2S的合成及生理功能
        5.3 H_2S介导抑郁症的抗炎作用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电针肾俞穴对CCI大鼠模型行为学效应观察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1.4 动物模型制备
        1.5 分组与治疗
    2.取材
    3.机械缩足痛阈值测定
    4.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4.1 总蛋白的提取
        4.2 蛋白浓度的测定
        4.3 蛋白变性
        4.4 SDS-PAGE胶的制备
        4.5 电泳分离
        4.6 电转移
        4.7 封闭
        4.8 一抗
        4.9 显色曝光
    5.ELISA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5.1 试剂盒组成
        5.2 试剂的准备
        5.3 手工洗板
        5.4 操作步骤
        5.5 结果判断
    6.统计方法
    7.结果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p65 的表达
        7.3 ELISA结果
    8.分析与讨论
        8.1 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的选择
        8.2 对于本实验的动物行为学结果分析
        8.3 炎症因子、p65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4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电针CCI大鼠模型脊髓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与nNOS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1.4 动物模型制备
        1.5 分组与治疗
    2.取材
    3.机械缩足痛阈的测定
    4.Wstern blot实验步骤
    5.实时荧光定量PCR
        5.1 引物序列
        5.2 实验步骤
    6.统计学分析
    7.结果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的表达水平
        7.3 各组脊髓中nNOS m RNA的表达
        7.4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的表达水平
        7.5 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m RNA的表达
    8.分析和讨论
        8.1 WNT信号通路与坐骨神经痛
        8.2 wnt信号通路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8.3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4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8.5 nNOS与 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8.6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7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8.8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8.9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实验分析
创新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神经元型一氧化合酶(nNO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已发表及录用论文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参与编写着作

(7)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性高血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五: 关键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HbA1c、Igfbp-3、Fik3ca、Car4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合讨论: 针刺对不同发病阶段的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差异分析
    1.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扇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不同
    2.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功能不同
    3.针刺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差异表法基因澈活的KEGG通路不同
    4.针规调控不同发病阶段SIPH大鼠心肌的关键基因不同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NF-κB、iNOS、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
        2 HPA轴假说
        3 神经可塑性假说
        4 炎症假说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2 针灸理论对抑郁症的认识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4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大鼠NF-κB/iNOS/NO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的影响
        2.3 小结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3.2 针刺选穴依据
        3.3 检测部位的选择
        3.4 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3.5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6 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NF-κB、iNOS、NO的影响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
        2. 抑郁症的神经行为学改变
        3. 抑郁症的相关脑区研究
        4. 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二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1. 对行为学的影响
        2.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3. 对神经生化的影响
        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5. 对神经元营养/再生的影响
        6. 对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7. 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8. 小结
    综述三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的机制
        2.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行为学数据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活性氧含量水平数据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效应因子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依赖细胞凋亡途径效应因子细胞色素C和caspase-3数据分析结果
        4. 线粒体介导的AIF依赖细胞凋亡途径效应因子AIF数据分析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依据
        3. 针刺干预穴位的选择依据
        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5. 脑区的选择依据
        6.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7.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的影响
        8.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相关效应因子的影响
        9. 针刺与氟西汀调节慢性束缚心理应激下抑郁状态的作用机理差异性探讨
        10. 本研究与临床针刺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七大因子团疗效差异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2.1 选题和模型
        2.2 指标选择
        2.3 针刺抗凋亡网络的初步建立
        2.4 与临床针刺抗抑郁研究相联系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枢响应机制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下丘脑的作用
2 针刺对脑干的作用
3 针刺对大脑的作用
4 总结

四、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D]. 萧容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D]. 李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影响[D]. 李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炎性细胞因子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D]. 赵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有氧运动对CUMS抑郁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改善内源性H2S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D]. 屈红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D]. 郑明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NF-κB、iNOS、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邵润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D]. 郭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枢响应机制研究概况[J]. 李珂,张林,胡茂清. 湖南中医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针刺对肥胖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