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组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组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群开发现状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郭盛,刘睿,刘圣金,赵明,吴启南[1](2021)在《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涵中药资源学相关专业建设、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团队建设,以及中药资源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服务社会等方面。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涉及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有效利用、中药资源保护、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在以往连续报道的基础上,对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等进行归纳整理,基本反映了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及管理者的代表性贡献,以期为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中药产业发展起到相互借鉴的作用,共同致力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药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一同[2](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张晋旸[3](2019)在《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民族药二次开发有利于促进云南省民族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探讨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的可能性,通过对云南省127种“地标”升“国标”民族药现状的调查,归纳总结药品二次开发中存在的共性困难和问题,研究现阶段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的制约因素,以期探讨企业政策需求,探索性提出针对促进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打造“云药”知名品牌和大品种,构造“云药”创新体系,帮助企业打开思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进云南省民族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方 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云药产业名方名药二次开发品种指导目录》汇总的信息,设计企业在二次开发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实地调研法: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到生产企业,实地了解企业二次开发的现状、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政策方面的期许。3.专家咨询法:对前两种方法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后,走访云南省药品政策专家,探寻适合云南民族药二次开发的路径及相关政策。[结 果]根据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127种民族药制剂2008年的信息,对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药品查询”一栏中得到的信息,截至2017年7月为止:有86个品种信息未发生改变;其余品种信息发生改变,有四种情况:药品生产企业信息发生变更(33种)、药品名称改变(2种)、云南省内已经没有该药品信息(5种)和未核发批准文号(1种)。127种民族药制剂,涉及到的42家生产企业,针对每一个药品品种,发放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围绕着药品是否是企业自主研发、《云药产业名方名药二次开发品种指导目录》指导情况、目前药品二次开发的进展程度、二次开发方向等进行询问。共发放问卷121份,现收回96份,即有96个品种反馈了调查问卷。对31家企业进行了走访,有16家企业表示目前不在进行相关研发工作或是因客观原因撤销了研发部门。[结论]云南省民族药的二次开发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对于政策的需求集中在注册审批、政策解读、研发机构合作等方面。

魏娜[4](2017)在《基于靶点5-脂氧合酶的中药一点红中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炎症是一种非常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动脉粥硬化、高血压、癌症等疾病与炎症息息相关。因此研发出具有高效且副作用小的抗炎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花生四烯酸是多种炎症物质的前体。正常生理情况下,花生四烯酸主要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无生物活性;极少量的花生四烯酸以游离形式存在。当细胞膜受到各种刺激时,游离的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磷脂池中释放出来,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环氧化酶途径和脂氧合酶途径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中两条重要的途径。环氧化酶在生物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分别是结构型环氧化酶-1和诱导型环氧化酶-2,前者参与维持机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无法检出,但在炎性细胞和癌细胞中大量表达。5-脂氧合酶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正常生理情况下不表达,在炎症及癌症相关的细胞中高表达。环氧化酶-2/5-脂氧合酶双重抑制剂能够阻断两条代谢通路,抑制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成,达到良好抗炎作用的同时避免环氧化酶抑制剂引发的副作用。本研究拟利用Autodock4.2计算出5-脂氧合酶和抗5-脂氧合酶阳性抑制剂间的结合自由能,建立抑制剂结合自由能(△G)与生物活性p IC50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和分子对接结果从中药一点红中筛选出具有抗5-脂氧合酶活性的优选化合,并结合本课题组一点红中化合物与环氧化酶-2对接结果,从中筛选出对5-脂氧合酶和环氧化酶-2具有双重抑制作用的优选化合物。再通过5-脂氧合酶抑制剂验证模型-比色法对具有双重抑制作用的优选化合物进行验证,并对一点红提取部位进行筛选。进一步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一点红及一点红抗炎活性部位进行指纹图谱研究,为一点红药材及其抗炎活性部位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种抗5-脂氧合酶抑制剂(木犀草素、白皮杉醇、表儿茶素、齐留通、利克飞龙、CHEMBL367188、2-{2-Oxo-2-[1-(toluene-4-sulfonyl)-1H-indol-3-yl]-acetylamino)-acetic acid)结合自由能(Y)与5-脂氧合酶抑制活性p IC50(X)的关系模型为:Y=-3.2983-0.72431X,R2=0.93845,p=0.014,σs=0.29551,P值和标准误差都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该模型及一点红中123种化学成分与5-脂氧合酶对接结果,从中筛选出33种抗5-脂氧合酶化合物。并结合本课题组一点红中化合物与环氧化酶-2对接结果,从中筛选出8种优选化合物对5-脂氧合酶和环氧化酶-2具有双重抑制作用,8种化合物分别是咖啡酸、3,4-二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乙酸、鼠李素、槲皮素、木犀草素、Tau.muurolol、α-雪松烯。分析一点红中优选化合物与5-脂氧合酶结合模式,发现:羧酸类化合物对5-脂氧合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该类化合物可与5-脂氧合酶良好的结合,但脂肪族和芳香族羧酸与5-脂氧合酶结合作用机制不同。脂肪族羧酸与5-脂氧合酶结合力主要由静电力提供,芳香族羧酸与5-脂氧合酶结合的主要驱动力是范德华力。以利克飞龙(ML-3000)为阳性对照,利用5-脂氧合酶抑制剂验证模型-比色法对6种可获得的优选化合物(咖啡酸、3,4-二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乙酸、鼠李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进行5-脂氧合酶抑制活性验证。得到这六种优选化合物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8871μg/m L、3.613μg/m L、6.01μg/m L、9.132μg/m L、2.201μg/m L、2.105μg/m L,阳性抑制剂ML-3000的半抑制浓度为10.851μg/m L。用75%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作为溶剂提取得到一点红的不同提取部位,将一点红各提取部位配制成1mg/m L溶液,通过比色法测定一点红不同部位对5-脂氧合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除石油醚部位外,其余各部位对5-脂氧合酶均有抑制作用。各部位对5-脂氧合酶抑制率分别为27.3±1%、58.2±1.8%、54.7±0.6%。分别通过超声波细胞粉碎0min、30min、60min、120min,考察了对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率及对5-脂氧合酶抑制率的影响,表明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率逐渐增大但抗5-脂氧合酶活性逐渐下降,正丁醇部位几乎无影响。进一步建立10个批次一点红药材以及一点红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谱图,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一点红药材及其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在0.89和0.91以上。通过比较对照品的液相保留时间,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7个峰被确认:4-羟基苯乙酸、咖啡酸、4-羟基苯甲酸、槲皮苷、木犀草素、槲皮素、鼠李素。

吴梦莹[5](2014)在《九味通窍汤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九味通窍汤在临床上对中风、偏头痛、脑外伤性耳鸣耳聋及眩晕等疾病的防治及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疗效确切。多项实验研究表明全方中的多味药材及单体成分具有抗脑胶质瘤的作用,因此全方可能通过多效应、多靶点、多环节的抗肿瘤作用,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同时有毒副作用低、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九味通窍汤全方没有明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指标,因此本文对九味通窍汤及其单味药材指纹图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定量分析了九味通窍汤中代表性单体活性成分的含量,并对九味通窍汤及单体成分槲皮素抗脑胶质瘤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采用HPLC-MS法对九味通窍汤及其君药黄芪和白花蛇舌草中的代表性单体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2)采用HPLC法测定了九味通窍汤及其君药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的含量。(3)采用HPLC法测定了九味通窍汤全方、全方各有机溶剂萃取部位及其单味药材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4种成分的含量。(4)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U25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U251细胞的凋亡率,研究九味通窍汤全方醇提取物及所含单体活性成分槲皮素对体外培养的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1)九味通窍汤全方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共有28个色谱峰,其中15号峰为槲皮素,tR为31.55min,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03、255、369nm,分子离子峰[M+H]+303,[M-H]-301,[2M-H]-603,可确定来自白花蛇舌草的醇提取物;14号峰为毛蕊异黄酮,tR为31.33min,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19、249、290nm,分子离子峰[M+H]+285,[2M+H]+569,[M-H]-283,[2M-H]-567;5 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tR为20.50min,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20、258nm,分子离子峰[M+H]+447;18号峰为芒柄花素,tR为40.90min,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49nm,分子离子峰[M+H]+269;12号峰为芒柄花苷,tR为28.02min,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50nm,分子离子峰[M+H]+431,可确定来自黄芪的醇提取物。(2)3批次九味通窍汤全方醇提取物中槲皮素含量测定结果为:20131202批次为 33.1 1μg/g;20131203 批次为 38.29μg/g;20131204 批次为 24.25μg/g,其中槲皮素含量最高的九味通窍汤方剂中君药黄芪的产地为内蒙,白花蛇舌草的产地为江苏,单味药材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的含量为115.96μg/g。(3)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代表性成分的含量比例最接近黄芪醇提取液,但缺失成分芒柄花素,氯仿萃取部位中代表性成分的含量比例最接近九味通窍汤全方醇提取液,并只有氯仿萃取部位包含所测定的所有代表性成分。(4)结果表明九味通窍汤全方醇提取物及槲皮素对U251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槲皮素对U251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本文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临床应用方剂九味通窍汤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含量,初步揭示了其抗脑胶质瘤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九味通窍汤全方及其单体成分槲皮素具有抗脑胶质瘤作用,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汝文文,韦敏,吕晔,勇维[6](2013)在《宁心红杞胶囊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归属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宁心红杞胶囊活性部位的特征峰在复方全方及单味药材中的归属。方法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对相同实验条件下提取的复方、具抗颗粒细胞凋亡活性的有效部位及其组方各单味药材的HPLC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宁心红杞胶囊复方、各有效部位及各单味药材有较好的相关性,复方中含有梓醇、芦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等化合物;复方活性部位色谱峰在各单味药材中都有分布,样品16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熟地、枸杞子、山楂;样品17色谱峰主要来源于熟地、枸杞子、山楂;样品38、39、40色谱峰较多,成分复杂,主要来源于山楂和红花两味药材。结论复方各部位的指纹图谱为阐明各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以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颜苗,李焕德[7](2011)在《“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筛选方法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笔者阐述了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定义,分析了有效组分群筛选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方法,并从二维良性互动为出发点,以综合评价为目标进行阐述,"三维立体系统研究"随着生命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生物药剂学等学科多年的基础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上等已为中药研究过程中新理论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张良登,王阶,何庆勇[8](2010)在《中药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述》文中提出现代中药组分配伍规律的研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以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是整合调节与靶向效应相融合发展的趋势。冠心病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药方剂有效部位(群)经组分配伍而创制的新药制剂在防治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继取得了重要进展。组分配伍在时代科技与疾病谱的机遇下,基于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导向,朝向构建完善成熟的组分中药学学科体系发展。

王庆敏[9](2009)在《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复方(或称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包含多种单味药,其中各味药又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但方中一个或几个活性成分(指标成分)不能全面反映中医用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所以宏观的综合分析成为中药复方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药色谱指纹图谱是中药复方(包括单味药)整体性的化学表征,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的提出使得中药的研究方法和质量分析由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活性成分(指标成分)的分析,发展成为对整体化学成分的分析成为可能。中药指纹图谱旨在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以期更好的表达中药的整体特征。当归补血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造的益气补血方剂,由当归和黄芪两味中药组成,临床应用广泛,实验研究资料丰富。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我国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现状,中药指纹图谱,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以及当归补血汤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二章、用亲水作用色谱(HILIC)和反相-液相色谱(RP-LC)分别建立了当归补血汤强极性和弱极性物质的指纹图谱。当归补血汤包含有大量的强极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反相柱中几乎没有保留,在色谱图上呈现响应值特别大的严重重叠的色谱峰簇,本章用亲水作用色谱(HILIC)建立了这些强极性物质的指纹图谱。第三章、对当归补血汤及其单味药化学组分进行了归属分析。实验表明当归和黄芪配伍后,复方中的组分绝大部分来源于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但含量有消长变化,这些变化的化学组分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第四章、建立了当归补血汤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指纹图谱,并找到了这些部位的特征峰在复方全方及在单味药中的归属,为各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用中药质量评价图谱/数据库实现了十批次当归补血汤浓缩液、浸膏和成药颗粒的标准化、相似度检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并对同一批次的浓缩液、浸膏及成药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为当归补血汤质量控制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马艳艳[10](2008)在《化橘红有效部位组合规律的药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及药效对比,对化橘红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总黄酮、总多糖等进行组合规律研究,综合分析,阐述化橘红镇痛抗炎、化痰和抗氧化作用的科学内涵,为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探明主要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协同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化橘红的挥发油、采用溶剂法提取分离总黄酮、多糖类等成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总多糖含量,RP—HPLC法测定柚皮苷含量,并用HPLC指纹图谱法对总黄酮进行质量监控;采用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小鼠气管酚红法、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及小鼠耳肿胀法等进行药效研究,寻找与化橘红功效相关的有效部位或成分及其组合;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化橘红有效部位或成分的组合,寻找其组合规律。【结果】1化橘红有效部位的研究对化橘红化学成分中的挥发油、总黄酮、总多糖及其他成分(如脂肪酸、香豆素等),进行提取分离。对总黄酮、总多糖部位进行的含量测定。总黄酮中以柚皮苷计,不得少于80.0%;总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以葡萄糖计,不得少于75.0%,确定为主要有效部位。2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化痰、镇咳的药效研究化橘红各有效部位的化痰、镇咳药效研究表明,与空白组相比较,各有效部位组药效均较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化痰方面,以挥发油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显着;在镇咳方面,以挥发油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显着。利用均匀设计将各有效部位进行组合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在化痰方面,通过方程理论选出较佳组合为挥发油高剂量组,与单因素考察结果相符合。由统计过程分析,挥发油与总黄酮、总多糖配伍可起到增效作用。与传统水煎液相比,挥发油组药效较优,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从数据分析选出较佳组合11(组合11为各有效部位的高剂量组,各部位之间比例为挥发油:总黄酮:总多糖:其它成分=0.8:40:80:20),与传统水煎液比,组合11效果较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与挥发油高剂量组比较,组合11没有显着性差异。在镇咳方面,以挥发油与总黄酮起主要作用,根据数据优选出组合11,与传统水煎液比,组合11药效值与水煎液接近,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3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镇痛抗炎的药效研究通过热板法、扭体法测定化橘红各有效部位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各实验组均有一定的镇痛的作用,以总黄酮高剂量组较为显着。利用均匀设计对各有效部位进行组合研究,优选的较佳组合为组合11。热板法中,与传统水煎液相比,总黄酮高剂量组在给药后30分钟药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时间段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从组合中优选出的组合11,与传统水煎液比较,组合没有显着性差异。扭体法中,与传统水煎液比较,总黄酮高剂量组及组合11药效值接近,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蛋清致小鼠足趾肿胀法测定化橘红各有效部位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各有效部位药效较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以总黄酮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显着。利用均匀设计对各有效部位进行组合研究,初步优选的较佳组合为组合4、6;与传统水煎液相比,各组药效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验证组合11在致炎后30分钟时药效较为显着,与传统水煎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时间段差异无显着性意义。4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体外抗氧化的药效研究通过邻苯三酚法和邻二氮菲法体外比较化橘红各有效部位的抗氧化作用,通过抑制率比较表明,各试样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邻苯三酚法中单因素考察以总黄酮高剂量组效果显着。邻二氮菲法中单因素考察以其它成分高剂量组效果显着。利用均匀设计对各有效部位进行组合研究,邻苯三酚法中,优选出总黄酮高剂量组,从对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率来分析,组合中以实验组11效果显着,均高于传统水煎液组;邻二氮菲法中,优选出总黄酮高剂量组,从对羟自由基清除ΔA来分析,组合中以实验组4(组合4各有部部位之间比例为挥发油:总黄酮:总多糖:其它成分=0.2:40:80:10)效果显着,但以传统水煎液的抗氧化作用最为突出。5传统水煎液药效学的研究中药主要是以水煎液的形式应用于临床,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课题通过传统水煎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表明,有一定的化痰平喘及镇咳作用;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结论】1.化橘红有效部位的研究通过制订含量限度标准来控制所用有效部位的质量,可保证药效考察时药物质量与药效的均一性。2.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化痰、镇咳的药效研究在镇咳化痰方面,化橘红各有效部位考察中均以挥发油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显着。组合中以组合11较为显着,化痰药效中,与传统水煎液比较,组合11及挥发油高剂量组药效较好,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镇咳实验中,与传统水煎液比较,药效接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镇痛抗炎的药效研究在镇痛抗炎方面,化橘红各有效部位均有一定的药效作用。以总黄酮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显着。各有效部位组合研究表明,在镇痛实验中,组合11效果较为显着,与传统水煎液比较,组合11药效接近,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在抗炎实验中,优选组合为总黄酮高剂量组、总多糖高剂量组,与传统水煎液比较,药效接近,差异没有显着性意义。组合11在致炎后30分钟药效较为显着,与传统水煎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时间段差异无显着性意义。4.化橘红有效部位及组合的体外抗氧化的药效研究通过邻苯三酚法和邻二氮菲法两种方法体外比较化橘红各有效部位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各试样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邻苯三酚法中以总黄酮高剂量组效果显着;邻二氮菲法中以其它成分高剂量组效果显着。组合结果表明,邻苯三酚法中,优选出总黄酮高剂量组,从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来分析,组合中以实验组11效果显着,均高于传统水煎液组;邻二氮菲法中,优选出总黄酮高剂量组,从对羟自由其清除ΔA分析,组合中以实验组4效果显着,但以传统水煎液的抗氧化作用最为突出。5.传统水煎液药效学的研究传统水煎液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其中挥发油含量损失比较多,对化痰的疗效不如其它一些实验组;有一定的镇咳、镇痛抗炎作用;但在抗氧化作用方面效果相对比较显着。

二、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群开发现状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群开发现状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概况
    1.1 学科及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1.2 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成效显着
    1.3 教材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1.4 中药资源学理论不断丰富
        1.4.1 中药资源化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创建
        1.4.2 分子生药学新兴学科不断创新发展
        1.4.3 中药资源生态学与中药品质生态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的创建
        1.4.4 药用植物保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的提出与创新实践
        1.4.5 药用植物保护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1.4.6 中药资源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2 中药资源领域科学研究进展
    2.1 全国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1.1 基本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1.2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服务于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与中药资源生产
        2.1.3 构建覆盖全国的中药资源动态检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2.2 中药材生产步入重视道地性、推行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2.2.1 道地药材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引领中药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2.2.2 生态种植已成为提升药材品质和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模式
        2.2.3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2.2.4 药用动物资源研究与珍稀动物药替代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2.2.5 药用矿物资源调查研究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2.3 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3.1 生态因子与药材品质形成关联机制研究方兴未艾
        2.3.2 药材采收加工过程资源性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逐步揭示
3 展望
    3.1 进一步推动中药资源学理论创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
    3.2 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服务于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3.3 进一步提升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水平,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背景
第一部分 问卷调查
    1 查阅资料情况
        1.1 药品信息均未发生变化
        1.2 药品名称不变而生产企业发生变化
        1.3 药品名称改变而药品生产企业不变
        1.4 云南省内已经没有该药品信息
        1.5 未核发批准文号
    2 问卷调查情况
        2.1 是否是企业自主研发
        2.2 《云药产业名方名药二次开发品种指导目录》指导情况
        2.3 目前药品二次开发的进展程度
        2.4 开发方向
        2.5 国内相关品种
        2.6 困难和问题
        2.7 意见、建议
第二部分 实地调研
    1 重点实地调研情况
        1.1 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
        1.2 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
        1.3 云南克雷斯制药有限公司
        1.4 其他企业
    2 其他调研企业情况
        2.1 未进行研发
        2.2 未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部分 专家走访
讨论
    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1.1 注册审批方面的政策建议
        1.2 进入基药、医保目录
    2 省级层面的政策建议
        2.1 政策解读方面的政策需求
        2.2 研发机构合作的政策需求
        2.3 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指导
        2.4 进入基药、医保目录
        2.5 其他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靶点5-脂氧合酶的中药一点红中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点红的研究进展
        1.1.1 一点红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1.1.2 一点红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5-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1.2.1 花生四烯酸代谢5-LOX途径简介
        1.2.2 5-LOX分子结构
        1.2.3 COX-2/5-L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2.4 5-LOX/COX-2 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分子对接研究
        1.3.1 对接理论
        1.3.2 对接方法
        1.3.3 对接软件
    1.4 中药材及有效提取部位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一点红中化合物抗 5-LOX 分子对接研究
    2.1 配体小分子的收集
        2.1.1 一点红中化合物的收集
        2.1.2 阳性抑制剂收集
    2.2 对接过程
        2.2.1 配体的处理
        2.2.2 受体的处理
        2.2.3 对接过程参数设置
    2.3 对接结果
        2.3.1 抗5-LOX阳性剂的分子对接结果
        2.3.2 一点红中化合物抗5-LOX对接结果
        2.3.3 阳性抑制剂ML-3000和一点红中优选化合物与5-LOX对接模式
        2.3.4 讨论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点红中优选化合物抗 5-LOX 的实验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步骤
        3.2.3 5-LOX 抑制活性的计算
        3.2.4 半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抑制剂抗5-LOX实验结果
        3.3.2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点红抗炎活性部位及其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4.1 仪器与药品
    4.2 实验与方法
        4.2.1 一点红提取物的制备
        4.2.2 一点红提取物抗5-LOX活性实验
        4.2.3 一点红及其抗炎活性部位指纹图谱
    4.3 结果
        4.3.1 一点红提取部位对 5-LOX 抑制率
        4.3.2 10 批一点红样品相似度测定结果
        4.3.3 一点红乙酸乙酯部位 HPLC 指纹图谱
        4.3.4 10批一点红药材乙酸乙酯部位样品相似度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九味通窍汤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九味通窍汤及其单味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1.1 仪器和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HPLC法测定九味通窍汤全方及单味药材白花蛇舌草中的槲皮素含量
    2.1 仪器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HPLC法测定九味通窍汤全方、全方不同萃取部位及单味药材黄芪中4种成分的含量
    3.1 仪器和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九味通窍汤全方及所含单体活性成分槲皮素对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的作用
    4.1 仪器和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宁心红杞胶囊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归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及材料
    1.1 仪器 Agilent
    1.2 试剂
    1.3 对照品与样品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1 宁心红杞胶囊复方全方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2.3.2 宁心红杞胶囊各有效部位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2.3.3 宁心红杞胶囊各单味药材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精密度实验
    2.5 重复性实验
    2.6 稳定性实验
    2.7 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7)“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定义
有效组分群筛选存在的问题
    1. 新药研发中有效组分筛选存在的问题
    2.中药复方基础研究中有效组分筛选存在的问题
“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的思路
    1.3 D-系统筛选思路的提出
    2. 药效学与中药化学的良性互动
    3. 药效学与药动学的良性互动
    4. 中药化学与药动学的良性互动
    5.3 D-系统综合评价
展望

(8)中药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组分配伍规律
    1. 组分配伍的思想与作用原理
    2.组分配伍的方法与实现途径
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展望

(9)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中药指纹图谱
        1.1.1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现状
        1.1.2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中药指纹图谱
        1.1.3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1.2 当归补血汤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当归补血汤的临床应用
        1.2.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亲水作用色谱和反相液相色谱用于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分析
    2.1 前言
    2.2 亲水作用色谱(HILIC)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与样品来源
        2.3.2 仪器
        2.3.3 样品制备
        2.3.4 色谱测定条件
    2.4 方法学验证
        2.4.1 重现性实验
        2.4.2 稳定性实验
        2.4.3 精密度实验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样品预处理的优化
        2.5.2 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优化
        2.5.3 流动相中酸的种类的优化
        2.5.4 流动相中缓冲液的优化
        2.5.5 酸的浓度的优化
        2.5.6 检测波长的优化
    2.6 小结
第三章 当归补血汤复方和单味药的指纹图谱归属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色谱条件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方法学验证
        3.3.1 重现性实验
        3.3.2 稳定性实验
        3.3.3 精密度实验
    3.4 当归补血汤及其组成单味药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当归补血汤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归属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色谱条件
        4.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 方法学验证
        4.3.1 重现性实验
        4.3.2 稳定性实验
        4.3.3 精密度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方及单味药石油醚部位的谱图分析
        4.4.2 复方及单味药氯仿部位的谱图分析
        4.4.3 复方及单味药乙酸乙酯部位的谱图分析
        4.4.4 复方及单味药正丁醇部位的谱图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当归补血汤从浓缩液到成药颗粒的质量控制
    5.1 引言
    5.2 理论部分
        5.2.1 主成份分析
        5.2.2 系统聚类分析
        5.2.3 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与试药
        5.3.2 色谱条件
        5.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浓缩液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5.4.2 浸膏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5.4.3 成药颗粒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5.4.4 同批次当归补血汤浓缩液、固体浸膏、成药颗粒的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化橘红有效部位组合规律的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化橘红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
    第三节 挥发油、总黄酮、多糖的研究
    第四节 配伍规律及组合规律的研究
    第五节 评价与思路
第二章 化橘红有效部位的研究
    第一节 化橘红各有效部位提取分离
    第二节 化橘红总黄酮部位质控研究
    第三节 化橘红总多糖初步定性鉴定及质控研究
第三章 化橘红各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化橘红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镇咳作用的研究
    第二节 化橘红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化痰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化橘红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镇痛作用的研究
    第四节 化橘红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抗炎作用的研究
    第五节 化橘红有效部位及其组合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群开发现状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我国中药资源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段金廒,宿树兰,严辉,郭盛,刘睿,刘圣金,赵明,吴启南. 中草药, 2021(17)
  • [2]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云南省民族药二次开发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D]. 张晋旸.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基于靶点5-脂氧合酶的中药一点红中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D]. 魏娜.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5]九味通窍汤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研究[D]. 吴梦莹.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5)
  • [6]宁心红杞胶囊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归属分析[J]. 汝文文,韦敏,吕晔,勇维. 时珍国医国药, 2013(06)
  • [7]“中药化学-药效学-药动学”三维立体系统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群的思路[J]. 颜苗,李焕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11)
  • [8]中药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述[J]. 张良登,王阶,何庆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06)
  • [9]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研究[D]. 王庆敏. 中南大学, 2009(04)
  • [10]化橘红有效部位组合规律的药效研究[D]. 马艳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中药二类新药有效部位及有效部位组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