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其引发的反思

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其引发的反思

一、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所引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叶伟[1](2020)在《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94年外汇储备开始实行统一管理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坚持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理念。外汇储备结构日益分散,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9)》,美元占比从1995年的79%下降至2015年的58%,同期非美元货币从21%上升至42%。本文首先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界定,再分析了新兴经济体特征中货币替代率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经验后,本文将重点转向对于主要储备货币份额影响因素的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参照锚的研究。结合储备货币国、新兴经济体、全球宏观风险等对于储备货币份额及货币参照锚视角分析货币国际化。从而为受贸易摩擦及全球化面临威胁影响下中国推进货币国际化提供政策建议。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概括,阐明整体文章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并引出研究方法、概述研究创新及贡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析,本章梳理概括了金融开放及货币替代的成因、影响因素。资本项目开放与货币国际化关系,在总结已有文献的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评述并总结概括本文的改进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第三章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存在的货币替代的现象。本章基于传统货币替代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避险情绪和资本开放度对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替代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传统货币替代模型中加入的避险情绪及资本项目开放度变量证明了,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的避险情绪间接加深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替代。相比而言通货膨胀率似乎还不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者选择货币的主要原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新兴经济体已经能够有效防御其对货币替代率加深的负面影响。第四章运用时间序列VECM模型的检验分析对于汇率与经济景气度联动中的货币替代及贸易开放的作用。对中国而言,货币替代主要是显着影响到国内的工作生产指数变动率。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工业增加值指数变动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到汇率的变动率。我国在2010Q1-2018Q3期间基本保存在很小的货币替代率,均值为2.57%,且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为22.6%。总体上我国保持着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对我国而言,货币替代与贸易开放度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经济景气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下可以降低我国的货币替代,提升贸易开放度。在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中,中国应通过稳定经济增长,通过经济景气度的稳定来带动汇率变动率,使得汇率稳定在均衡水平。第五章结合金融开放度以及货币替代等因素对美元储备货币份额进行了面板数据线性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金融市场规模对美元储备货币份额表现没有直接显着的影响。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会正向影响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的进口贸易全球占比的上升有效妨碍了美元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具有显着的负面效应。而加强出口贸易全球占比则会提升有效促进美元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储备货币份额。从贸易角度来看,近些年来中美贸易战以及欧美贸易摩擦等,都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持美元货币地位而致力于减少逆差。降低进口、促进出口是当下美国当局所努力的方向。在新兴经济体特征因素方面,新兴经济体的资本账户开放度提升有利于提升美元的储备货币份额。而在货币替代层面上,货币替代削弱了美元储备份额。可能的解释是居民的外汇存款不算外汇储备,货币替代是外币计价的存款(主要为美元)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占比。在一定的资产配置规模需求下,美元存款的增加对官方的美元储备有负向影响作用。在债务方面,短期债务产出占比明显不如外债存量占比。整体上债务的流量不如外债的存量的影响。另外,全球恐慌指数vix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元作为储备资产的份额。而在全球恐慌条件下,新兴经济体的财富很多配置到美元债券上,美元债券的避险性质使得收益率一度出现走低甚至倒挂的现象。在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革的国际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综合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在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有序的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增强人民币的回流能力。第六章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货币参照“隐性锚”,从“隐性锚”的视角分析货币国际化的驱动及影响因素。本章研究表明: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变动参照锚排序的系数大小依次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货币变动参照传统的四大国际货币较为显着且基本符合旧版(人民币尚未正式纳入到篮子)SDR货币篮子权重中各货币权重排序。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参照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显着。表明,人民币目前还没有起到稳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参照锚的作用。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开放度、货币替代率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度并没有起到促进人民币货币汇率锚参照的作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常账户余额占比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着促进其货币变动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参照。由于中国最初的与美元脱钩的外汇体制改革在2005年,再到2016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民币才最终纳入到SDR货币篮子中,截止到2017年的样本研究表明,人民币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参照货币锚”任重而道远。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做了总括并给出政策实践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开放以及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双边合作的渠道提供政策建议。第一、中国需要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同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便利跨境资金的流动。另外,有序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配套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框架,更好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格局,做好人民币“走出去”“引进来”的相关工作同样也非常的重要。第二、在贸易方面,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巩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卡佳(IVANOVA EKATERINA)[2](2019)在《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外逃,是影响着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外在表现的现象之一。资本外逃在金融危机中的负面影响,被各国的学者早已认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几年,资本外逃的现象一直处于严峻的状态,越来越引人注目,对它的相关研究也是学术界目光的关注。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已经完成经济过渡转型的国家之一,资本外逃问题较为严重,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上最大的资本外逃国家之一。俄罗斯资本外逃产生的原因、引发的后果以及涉及的其他问题较为典型,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俄罗斯资本外逃引发和带来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引发资本外逃的原因有很多,国家宏观经济的波动、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债务危机等都会影响资本的流动。而俄罗斯在2014年又面临着乌克兰危机和欧美国家的制裁,都加深了俄罗斯国内的资本外逃。资本外逃一定伴随着负面影响,包括资本的减少、负债增加、国内收入差距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资本外逃的负面影响必然使每个国家都会采取非常强硬的措施来阻止资本外逃的恶化。俄罗斯政府要针对国内的经济情况,采取强硬的措施来防范和减少资本外逃。政府可以采取外汇管制、消除非法渠道、鼓励资本回流等方式,尽可能的减少资本外逃的规模和恶劣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政府要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外逃的问题。

刘伟[3](2018)在《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且特别提出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的重要思想。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将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向新的战略高度。而2014年俄罗斯在经历了乌克兰危机、欧美经济制裁、国际油价下跌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迄今为止欧美经济制裁尚未取消。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推进的顺利与否关乎着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发展态势,俄罗斯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加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实施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2)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和趋势预判;(3)中国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共涵盖六章,各部分内容布局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分别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特色。第三章,概述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国家经济安全涵义拓展至“防御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进攻型”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国经济安全对他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抑或“他国经济安全对本国对外经济安全政策推进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下文皆在此框架下逐一展开剖析。第四章,阐述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维度,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为后续分析及前景预判提供了指导思想。第五章,运用CRM模型和马尔可夫链预测模型分别对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针对风险评估,首先确定了模型的选择依据;其次,分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选择优势;再次,分别从经济结构、货币、主权债务、银行、政治五大领域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体系;最后,进行了实证剖析。趋势预测亦是从上述五大领域分别进行剖析。得出的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值为第六章的Stata回归提供了解释变量。其结论为: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俄罗斯经济极易受到外部不安全因素(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其货币安全、主权债务安全、银行业安全除了自身系统的不健全外,均掣肘于经济结构单一所致的经济增长乏力。而畸形的经济结构为欧美经济制裁埋下了“定时炸弹”,欧美经济制裁更使俄罗斯的经济“每况愈下”,恶劣的经济基础和劳动力储备枯竭决定了未来5年内其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第六章,分别从中俄经贸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及中美亚太地区博弈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其中,前四节运用大量的数据及Stata回归模型进行剖析,最后一节采用有限多轮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了强国经济安全态势下一超双强数学博弈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即“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年科索沃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进行验证剖析。其结论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是确保欧亚空间的稳定与发展的首要机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至关重要。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危机对中俄、中国与中亚五国、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及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均有负影响,但俄罗斯经济安全形势的恶化使得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项目给予了妥协和支持,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项目合作,故当前是中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机遇期。但若俄罗斯国力一旦恢复元气,因担心中国对其传统势力范围影响力的扩大,势必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的难度。故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必须拿捏有度,否则于我不利。最后,总结相关结论并提出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张家瑞[4](2018)在《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的积累与投入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各国间频繁的经贸往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其中跨境资本流动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跨境资本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极其隐蔽且数额无法准确统计的流动方式——资本外逃,资本外逃通常易对一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凭借着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流入我国,但与此同时,资本外逃的现象也日渐显现。同一时期IMF相关估算表明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在800—1000亿美元左右。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巨大的国际市场成就了中国经济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受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大量之前因我国虚拟经济过度繁荣、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国有资产过度低估而流入我国的投机性资金外逃,且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成为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中的一员,在促进资本流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资本流出渠道。仅在2015至2016这两年时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记录的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和误差与遗漏这两个项目上的资本外流就达1.28万亿美元,年均资本净流出占GDP的比重高达6%。如此规模的资本外流引发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资本外逃问题的热烈讨论。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本外逃的概念界定,认为资本外逃是超出一国金融监管机构所掌控范围的资本流出方式,是一国国内资本利用各种非法或变相合法的渠道转移至境外,从而逃避国内宏观经济波动、优惠政策调整、外汇管制变化等风险因素,谋求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关于资本外逃规模测算的研究,文中采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尽可能准确把握资本外逃规模,进一步分析其变化规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外逃的出现与国内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开放政策的监管漏洞为在经常项目下、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其他项目下的资本外逃提供了不同的便利渠道。每种渠道的产生必然有其客观原因,既有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的冲击,又有国内制度建设的缺失,详细阐述引发资本外逃的原因,进而分析出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后根据特定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国内创造更加优质的宏观经济环境,维护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刘永甜,顾永昆[5](2015)在《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基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俄罗斯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俄罗斯金融自由化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路径,而中国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俄罗斯金融自由化水平高于中国,但金融发展水平低于中国;(2)俄罗斯金融自由化并没有带来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反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使得金融市场得到了持续的发展;(3)金融开放程度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金融发展水平过低的情况下迅速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容易导致本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反而有损经济增长。

秦文波[6](2015)在《俄罗斯卢布自由兑换后的资本外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卢布可自由兑换是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也反映了俄罗斯经济振兴的潜力。俄罗斯经济的增长部分得益于卢布的可自由兑换,快速增长的经济也增加了俄罗斯对外资投资的吸引力。卢布的可自由兑换意味着俄罗斯将全面取消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国际资本会为了规避风险而迅速从高风险国家撤出,这使得俄罗斯在卢布自由兑换之后的资本外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已有的资本外逃的研究为起点,首先介绍了各国学者对资本外逃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随后介绍了资本外逃规模测算常用的直接测算法,间接测算法。通过对比两种测算方法并且结合俄罗斯实际,从卢布自由兑换后俄罗斯资本外逃的角度出发,采用更为适合俄罗斯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有效地对俄罗斯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测算。在计算了俄罗斯的资本外逃规模之后,进一步分析俄罗斯资本外逃的主要动因是政治环境不稳定,宏观经济波动,经济改革方案选择失误,金融体系脆弱,沉重的内外债务以及腐败问题。分析得出俄罗斯资本外逃具有如下特点:外逃资本多为不正常的资本外流,外逃资本中部分是理性的资本流动且会有部分会流回俄罗斯,外逃资本中跨境洗钱部分占的比重较大。接下来对资本外逃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防范资本外逃的政策措施。

刘洋[7](2014)在《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转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前苏东国家的剧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市场化转轨道路,由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对此,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采取渐进式转轨的国家,因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转轨方式和政策,从而实现了转轨过程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受“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东地区的转轨国家,则多数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激进转轨方案,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在转轨伊始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转轨的不同初始条件是引致这些国家在未来的转轨过程中具体模式和路径差异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激进”或“渐进”的转轨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绩效差异更直观地被中国遥遥领先的经济增速所表现出来,这使得“转轨方式决定论”的观点一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进一步地,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中国模式”也被认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经济转轨的最优模式和路径。尽管如此,看似盖棺定论的研究“共识”实则是基于市场化转轨以来不同国家绩效差异的表象而对经济转轨过程的一种经验论认识。它忽略了同样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的,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从而割裂了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组织与制度的演化过程。随着转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基于“转轨方式决定论”思维进路的“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已经不足以独立地解释经济转轨问题的全部。而基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视角尽管能够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场景而对渐进式的转轨过程进行较为直观的解释,但作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个案,“中国模式”则无法对其它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框架。本文以转轨经济学为选题语境,综合运用转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比较体制研究等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基础上,主要就这些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展开比较研究。为了突破以往类似的许多研究中对相关问题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对不同转轨国家从计划体制的形成到现今在后危机时代的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跨度的历史回顾。其中包含了对这些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性所进行的考察;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政策的比较;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后危机时代持续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探讨;对转轨国家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的重新认识,并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对转轨绩效进行的客观评判;以及对转轨经济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和政治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笔者希望借助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通过“转轨——接轨”与“转轨——发展”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转轨国家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转轨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转轨国家在经济改革、转轨与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模式和路径。笔者坚信,本文的分析将在不断丰富转轨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对转轨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全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通过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自转轨以来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来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其次,是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最后,就本文的选题语境、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文对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基于一个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所以,笔者围绕经济学研究中不同学派和代表性学者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制度理论展开概括性地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主要国内外文献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为后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对转轨前的这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计划体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围绕对不同计划体制及其改革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经济转轨初始条件的差异所在,并以此为研究出发点,进一步挖掘转轨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与转轨路径选择背后深层的制度因素。第四章围绕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遗传与选择机制,以及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国家采取的具体转轨方式和政策来综合比较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笔者根据前苏东国家与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的转轨方案与制度安排,结合当时转轨经济的具体情况,对激进式转轨的“休克疗法”,以及以“双轨制”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与“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第五章以“转轨——接轨”为研究视角,一方面,详细介绍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转轨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市场化转轨模式对这些国家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在具体介绍转轨国家应对和处理全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同时,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第六章以“转轨——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对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以及市场化以来这些国家长期转轨绩效的客观评价,深入探讨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路径对转轨经济长期增长的具体影响。此外,笔者对转轨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市场化与政治发展等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而寻求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其未来发展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评述。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并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有关转轨经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共识或一般性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最后是对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的总结和归纳。

彭玲[8](2012)在《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影子经济”研究(1992年-1999年)》文中提出普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影子经济现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影子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所造成的影响使得国家转型更为艰难和复杂。从历史角度对俄罗斯转型期影子经济现象的记录和研究不仅是对经济史学的补充,更是解读俄罗斯转型问题的必要组成部分。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把握俄罗斯转型这一历史进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我国经济发展予以有意义的借鉴。影子经济作为合法经济的对立面而存在,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破坏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及逃避制度实施机构监管来满足个人或集团一己之利,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离散作用的经济活动和现象。交易成本高低是经济主体选择“地下,,或“地上”活动的衡量准则。制度作为社会的游戏规则,构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激励结构,并以此减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是影子经济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而非正式制度(指风俗习惯、价值观、意识等)中的文化因素为制度的变迁提供了环境-路径,也使得影子经济演化有了内在的连续性线索,为阐释存在于相同制度模式中,而背负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子经济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和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俄罗斯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转型期间影子经济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表现形式有别于西方国家。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根源和转型过程中的现实诱因。历史根源为:苏联时期影子经济已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影子经济并没有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塌陷而随之消失。因为制度所造就的规则和思维范式具有继承性,并不会因新制度的产生立即与原制度割裂。所以,计划经济模式下产生的国家垄断、所培养的现代经理人以及国家财政对国有经济成分的各种补贴在俄罗斯转型期依旧存在,为新时期影子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转型中的现实诱因为:一、大规模的私有化、超前的自由化、价格双规制以及高税收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为影子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契机。二、法制的缺失使影子经济发展缺少了约制。三,国家管理职能弱化是影子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四、寡头和腐败与影子经济相促相生。五、民族道德文化的破坏和极端发展为影子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的思想意识。总之,俄罗斯转型承载着苏联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又迅速退出了原先控制的重要领域,政府职能日渐弱化,在休克疗法的指导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经济自由化,放开价格的同时,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律规范。使得该时期的经济行为处于制度的真空中。历史根源和转型中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这个时期的影子经济在规模上激增。腐败和寡头经济在法制缺失的时空中相结合,肆意占有国家财产,破坏政治经济秩序,成为俄罗斯转型期影子经济的突出特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影子经济中的“国家因素”是俄罗斯影子经济不同于西方国家影子经济的主要表现之一。俄罗斯这次以丧失公众利益为代价的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大众失去了原有的社会保障,居民生活水平降低,导致社会家庭结构不稳定性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化发展。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和扩大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合法,,的社会意识。从苏联时期到俄罗斯转型时期,影子经济的增速、规模和影响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苏联时期的影子经济基本局限于经济领域,对正式经济起到了润滑和补充的作用。影子经济在苏联后期的发展趋势加快。到俄罗斯转型时期,影子经济已经渗透到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在经济领域,它以各种方式逃避国家和社会的监督,破坏国家经济秩序,危害经济主体安全,扰乱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在政治领域,影子经济与腐败相互促生,弱化了国家公共管理职能,打乱了正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在社会生活领域,影子经济加深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治安问题严峻,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如果说影子经济给国家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弥补的话,影子经济所附带的精神道德和价值观的沦丧未必能够在短期内得到修复。作为一种与正规经济相对立的非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现象,影子经济己经成为俄罗斯棘手的社会问题。影子经济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转型的成败、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如何打击、规范和引导影子经济,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康的国内市场和投资环境己成为俄罗斯政府改革需要参考的重点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在普京总统执政后,针对影子经济复杂的结构和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第一,加强国家行政权力,使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打击寡头、腐败,治理影子经济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打击媒体寡头,改造媒体市场,重新掌握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权,恢复媒体继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之后的国家“第四权力”的作用。第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第三,提高国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第四,加强法律法治的建设。第五,规范行业道德。第六,加强国际协作。以上部分行动的实施有力打击了危害最严重的那部分影子经济,而一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预防影子经济再生则具有防微杜渐的作用。通过对俄罗斯影子经济发展、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和治理的论述我们可以证明,俄罗斯影子经济与制度紧密关联。而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的专制主义、契约观念的缺失和产权不明晰则是俄罗斯影子经济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影子经济的内在根源。影子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将长期存在,如何在转型期将影子经济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俄罗斯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客观现实、教训和治理影子经济的举措对有相似国情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苏多永[9](2010)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研究 ——兼论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动机及效应》文中认为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金融逐渐向自由化、国际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的大规模跨国流动正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经济现象。随着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流动越来越呈现出短期化趋势,短期资本在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短期资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上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对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均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资本管制逐渐放松,短期资本在华流动障碍逐渐清除,为短期资本在华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种“套汇”、“套价”、“套利”和“套税”资本蜂拥而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资产价格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一旦资本流动逆转,很可能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我国正面临着如何应对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和可能逆转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本文全文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全文起点和重要的理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兴起的背景,短期国际资本的内涵、分类与特点,并结合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历史考察;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重点研究短期国际资本驱动因素,深入探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全面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第三部分是全文最终归宿,结合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渠道来估算其流动规模,构建“四重套利”模型实证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主要动机,全面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并上升到政策层面提出应对之策。第一部分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最新动态及特点的分析,指出短期国际资本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一股最为活跃的力量,能够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强调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本文根据投资者动机和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进行重新界定,在华的短期资本还包括长期投机资本,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另外,本文结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历史考察,展示了短期资本在不同时期内涵、流动机制和影响冲击,重点分析了牙买加体系下短期资本流动格局与特点,尤其是全球化和去杠杆化阶段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从而为后文分析资本流动逆转的货币危机理论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影响效应和监控管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利率汇率联动和避险(或避税),因此利率驱动说、汇率驱动说、利率汇率联动说和规避风险说就成为解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驱动因素的主要理论。本文将杠杆化和去杠杆化纳入了利率驱动说,给出了杠杆条件下麦克杜格尔国际资本流动模型;结合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动机,将资产溢价、中外税差纳入了利率汇率联动说,给出了资产平价和考虑税收的利率平价、资产平价,为后文的“四重套利”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对一国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弱化该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使得政策“失灵”,甚至危及一国金融安全,引发货币金融危机。本文重点探讨了因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逆转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构建了基于资本流动逆转的货币危机分析框架,探讨了杠杆化和去杠杆化在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当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短期国际资本投机性较强,影响巨大,必须加强对其监管。第三部分深入探讨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渠道,估算其流动规模;构建“四重套利”模型实证分析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主要动机;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结合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特点、趋势、规模和影响等提出应对之策。“半开放、半管制”BOP结构和“宽进严出、放长限短”的资本管制特点决定了短期国际资本在华流动的隐蔽性,因此必须结合“贸易伪报”、“资本夹杂”和“地下钱庄”等对其进行重新估算,从而揭开了“热钱流出之谜”。基于“四重套利”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套汇”和“套价”是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的主要动机,人民币升值预期及股价和房价的不断上涨是其流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因素;“套利”和“套税”也是其持续流入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是在“套汇”和“套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投机动机。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已经造成了我国经济过热增长,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资产价格不断膨胀,资产泡沫不断积累,而且也弱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因此,“严防死守”堵塞短期资本在华流动的漏洞是防范其投机冲击的前提;积极探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是防范“套汇”资本进入的治本之策;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使隐性资本显性化是弱化其投机冲击的重要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和需求结构是我国应对资本流动逆转的根本举措,同时我们要谨慎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并对资本流动实行分层管理,防止资本流动逆转货币危机的发生。

全海欣[10](2009)在《中国资本外逃问题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系统梳理国内外资本外逃相关文献开始,首先确立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外汇管理体制的资本外逃定义,即以是否符合外汇管理规定作为区分资本外流正常与不正常的重要标准和界限;然后通过综合比较国际国内通用的资本外逃测算方法,对主要的两种测算方法(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探讨,对直接测算法的部分指标进行修正,联同间接测算法对1982年—2007年的中国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较为准确的估算。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资本外逃的高峰时期,进入21世纪,虽然资本外逃随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缓和,但依然维持在较高规模。国外对资本外逃的动机进行研究的理论众多,国内对中国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也是众说纷纭,但真正影响中国资本外逃的原因可能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角度对影响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选择了一系列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外利率等,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寻找影响中国资本外逃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最终确立了资本外逃与外商直接投资、外汇黑市溢价、以及滞后两年的通货膨胀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各因素对资本外逃影响的贡献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资本外逃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十分显着。我国放松资本管制的历程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虽然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但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应当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可以预见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在借鉴比较国内外资本管制强度度量指标的基础上,本文对1994年以来我国资本管制强度进行度量,并以此为基础发现我国资本外逃和资本管制存在弱正相关关系。本文再结合货币政策独立性、国内外美元利差、资本流动、投资率和年储蓄率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我国资本管制有效性不高,尤其在限制资本流出方面有效性较弱。本文还对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如贸易项目、非贸易项目、资本项目以及其他可能渠道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对1997年—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跨境资金流动分析中发现,中国在上述11年期间,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流入香港。同时,本文从宏观、微观层面详细分析了资本外逃对中国带来的经济影响,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的原因。最后,本文对我国政府在放松资本管制过程中,如何有效降低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性,防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提出应当积极推进金融深化、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减少经济扭曲及实行托宾税等政策建议。

二、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所引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所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二、本文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及可能的改进拓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文献综述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与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替代特征
    第三节 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兴经济体货币替代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引言及背景
    第二节 货币替代理论模型及研究设计
        一、基于传统货币需求的替代理论模型
        二、基于微观基础的替代理论模型
        三、货币当局的本外币资产配置
    第三节 货币替代影响因素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与经济景气度联动中的货币替代及贸易开放
    第一节 VECM模型
    第二节 变量含义处理
    第三节 VECM模型分析结果
    第四节 模型结论及政策含义建议
第五章 新兴经济体储备资产币种份额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主要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及人民币国际化推动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
        二、人民币国际化推动
    第三节 影响货币国际化因素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变量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实证模型设定
    第五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兴经济体货币参照“隐性锚”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一、隐性货币锚背景
        二、货币替代对汇率决定及波动的影响
    第二节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和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及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选择
    第二节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及货币替代转换
    第三节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建设与开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博士阶段研究成果介绍

(2)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
第2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2.1 引言
    2.2 直接测算法下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2.3 间接测算法下资本外逃规模的估计
    2.4 资本外逃规模的变化趋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原因
    3.1 引言
    3.2 俄罗斯经济发展不均衡
        3.2.1 经济发展不稳定
        3.2.2 经济转轨时期的政策问题
    3.3 卢布汇率的波动带来的资本外逃
    3.4 乌克兰危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影响
    4.1 引言
    4.2 加剧资金短缺
    4.3 加大债务风险
    4.4 加剧居民收入差距
    4.5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范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对策建议
    5.1 引言
    5.2 改善经济发展结构
    5.3 稳定汇率
    5.4 消除资本外逃的非法渠道
    5.5 鼓励资本回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综述
        一、国外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二、国内经济安全文献梳理及评述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综述
        一、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二、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梳理及评述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一、理论创新
        二、模型拓展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一、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二、传统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
        三、本文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的拓展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界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基础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验证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基本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及维度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内涵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维度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目标
        二、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措施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及趋势预测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依据
        二、风险评估模型选择优势
        三、指标体系设计
        四、评估分析
    第二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趋势预判
        一、预测模型
        二、预测结果
        三、预判分析
第六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及发展历程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态势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上合组织框架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进程
        二、上合组织框架下中俄印大国经贸地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上合组织多边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影响
        一、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程及目标
        二、基于计量模型的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的影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节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一、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及对华政策演变
        二、美国亚太战略布局对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阻碍
        三、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态势对中美亚太地区博弈的影响
第七章 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影响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中国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校期间获得奖项、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4)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外逃概念文献综述
        1.2.2 资本外逃成因文献综述
        1.2.3 资本外逃测算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资本外逃概念及成因的相关理论
    2.1 资本外逃概念的相关理论
        2.1.1 资本避险论
        2.1.2 资本投机论
        2.1.3 国民效用论
        2.1.4 逃避管制论
        2.1.5 违背契约论
    2.2 资本外逃成因的相关理论
        2.2.1 资产组合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产权保护理论
        2.2.4 差别待遇理论
第3章 我国资本外逃现状与规模测算
    3.1 我国资本外逃的基本状况分析
    3.2 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测算
        3.2.1 直接测算法
        3.2.2 间接测算法
        3.2.3 直接测算法与间接测算法结果比较
    3.3 测算结果评价
第4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与特点
    4.1 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4.1.1 通过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
        4.1.2 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资本外逃
        4.1.3 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
    4.2 我国资本外逃的特点
        4.2.1 资本外逃是非法性的
        4.2.2 资本外逃是理性的
        4.2.3 资本外逃是过渡性的
第5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
    5.1 国内宏观经济波动导致资本外逃
        5.1.1 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影响宏观经济预期
        5.1.2 财政赤字连年增加
        5.1.3 通货膨胀率波动明显
        5.1.4 金融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金融抑制
    5.2 制度和政策缺失导致资本外逃
        5.2.1 内外资差别对待,导致投资者决策不同
        5.2.2 产权保护制度和资产保密制度缺失
        5.2.3 劳动力收入分配制度失衡
        5.2.4 权利腐败导致资本外流
    5.3 国外因素导致资本外逃
        5.3.1 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资本外逃
        5.3.2 地缘政治影响资本外逃
第6章 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1 对经济增长与资本需求的影响
    6.2 对财政收入与分配政策的影响
    6.3 对金融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6.4 对国际收支与汇率稳定的影响
第7章 我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国际间合作
    7.2 维护宏观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7.3 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深化
    7.4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尝试推行两级托宾税
    7.5 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
    7.6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人技能与工资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5)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基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中俄金融自由化的比较
    (一)中国与俄罗斯金融自由化过程概述。
        1. 经常项目自由兑换。
        2. 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二)中俄金融自由化效果分析。
        1. 中俄资本流动的比较。
        2. 中俄汇率变化趋势。
        3. 中俄资本账户与经常账户开放的比较。
        4. 中俄国内金融发展水平的分析。
四、中俄金融自由化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两种改革路径的效果差距。
五、结论

(6)俄罗斯卢布自由兑换后的资本外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资本外逃理论综述
        1.2.1 从动因角度界定资本外逃的理论
        1.2.2 从后果角度界定资本外逃的理论
    1.3 研究框架
        1.3.1 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外逃测算方法
    2.1 直接测量法
    2.2 间接测量法
    2.3 两种测量方法对比
第3章 俄罗斯 2005-2014 年资本外逃规模
    3.1 数据来源
    3.2 测算方法
        3.2.1 直接测算方法
        3.2.2 间接测算方法
    3.3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变化趋势分析
第4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原因及特点
    4.1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原因
        4.1.1 政治环境不稳定
        4.1.2 宏观经济波动
        4.1.3 经济改革方案失误
        4.1.4 内外债务负担严重
        4.1.5 腐败问题严重
        4.1.6 金融体系暗藏危机
    4.2 俄罗斯资本外逃特点
        4.2.1 资本外逃是非正常的资本外流
        4.2.2 资本外逃中有部分理性资本外流
        4.2.3 资本外逃流出后部分会回流俄罗斯
        4.2.4 资本外逃中跨境洗钱占比重较大
第5章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影响及防范
    5.1 俄罗斯资本外逃的影响
        5.1.1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1.2 加剧资金短缺
        5.1.3 加大债务风险
        5.1.4 加剧居民收入差距
        5.1.5 产生紧缩效应
    5.2 防范措施
        5.2.1 稳定政治局面,保持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5.2.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外汇管理制度
        5.2.3 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5.2.4 大力反腐,消除资本外逃非法渠道
        5.2.5 鼓励外流资本回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选题语境、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3.1 选题语境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方法
2.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制度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制度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2.1.2 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理论
        2.1.3 熊彼特与奥地利学派对制度的有关研究
        2.1.4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理论
        2.1.5 其它制度理论的相关概述
    2.2 经济体制转轨与转轨经济学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对前苏东国家经济体制转轨问题的探讨
        2.2.2 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的理论研究
        2.2.3 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转轨的比较研究
3. 不同的转轨起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差异性
    3.1 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与体制差异性
        3.1.1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动因
        3.1.2 经济体制转轨初始条件的比较分析
        3.1.3 典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3.1.4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非典型”的计划经济
    3.2 东欧国家“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
        3.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模式
        3.2.2 南斯拉夫的改革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2.3 匈牙利改革与新经济体制
        3.2.4 波兰的经济体制改革
    3.3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走出”计划体制的比较研究
        3.3.1 不同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绩效
        3.3.2 不同体制下的转轨空间
        3.3.3 不同体制下的转轨环境
4.不同的转轨过程:经济体制转轨的模式差异
    4.1 制度的需求与供给:经济体制转轨的驱动机制
        4.1.1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权力结构与利益集团
        4.1.2 供给主导型下的经济体制转轨模式
        4.1.3 利益集团主导下的转轨政策
        4.1.4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驱动机制:一个总结性的评述
    4.2 制度的移植与创设:经济体制转轨的遗传与选择机制
        4.2.1 有关制度移植与制度创设的一般性探讨
        4.2.2 移植式转轨与创设式转轨:制度遗产的利与弊
        4.2.3 转轨路径的形成:制度变迁中的选择与异化
    4.3 激进转轨与渐进转轨:经济转轨形式与过程的具体差异
        4.3.1 激进与渐进:对转轨方案与转轨政策的重新思考
        4.3.2 激进主义的转轨与“休克疗法”:回顾、反思与评述
        4.3.3 渐进主义的转轨与“中国模式”:探索、实践与争鸣
5.转轨与接轨:转轨国家的市场化与全球化
    5.1 转轨国家的经济全球化
        5.1.1 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问题
        5.1.2 转轨国家与国际经济组织的交互作用
    5.2 转轨国家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具体实践
        5.2.1 “回归欧洲”: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全球化战略
        5.2.2 “融入欧洲”与区域一体化:俄罗斯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5.2.3 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的市场化与全球化发展
    5.3 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与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
        5.3.1 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
        5.3.2 全球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5.3.3 走出金融危机:转轨国家反危机的政策措施
        5.3.4 转轨国家市场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反思与前景
6.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6.1 转轨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
        6.1.1 有关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的争论与偏见
        6.1.2 制度变迁过程中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及其演进
        6.1.3 转轨国家制度变迁驱动机制的分化与演进
        6.1.4 制度变迁过程中转轨模式的静态比较与动态转化
        6.1.5 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中的转轨绩效:一个对转轨国家的综合考查
    6.2 市场化发展与转轨国家的政府职能
        6.2.1 转轨国家的政府与市场:新兴市场中的政府干预
        6.2.2 转轨国家的政府规模、政府职能与制度建设
        6.2.3 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政府治理:转轨国家的腐败问题
    6.3 转轨国家的民主化与市场化
        6.3.1 民主、市场与经济增长:转轨国家的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6.3.2 民主与威权:不同转轨模式下转轨经济的政治发展
7. 总结与评述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影子经济”研究(1992年-199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西方学界研究概述
        (二) 俄罗斯学界研究概述
        (三) 中国学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影子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基本概念
    一、影子经济概念的界定
        (一) 西方国家对影子经济的界定
        (二) 俄罗斯学术界对影子经济的界定
        (三) 中国学术界对影子经济的界定
        (四) 影子经济界定的差异分析及结论
    二、影子经济的分类与估测
        (一) 影子经济的分类
        (二) 影子经济规模的测量方法
    三、影子经济存在的普遍性
    四、影子经济存在原因探析
第二章 俄罗斯影子经济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苏联时期的影子经济探讨
        (一)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影子经济的表现形式
        (二) 苏联时期影子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 影子经济对苏联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影子经济—叶利钦时期
        (一)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发展
        (二) 俄罗斯转型期影子经济的表现形式
        (三)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规模估测
第三章 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影子经济形成原因及特征
    一、俄罗斯影子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 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子经济产生的基础
        (二) 经济体制转型为影子经济的扩增提供了条件
        (三) 法制的缺失为影子经济带来了可能
        (四) 国家管理职能弱化是影子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五) 俄罗斯影子经济发展特殊诱因之一—腐败
        (六) 俄罗斯影子经济发展特殊诱因之二—寡头
        (七) 影子经济扩张的社会因素
    二、俄罗斯转型期影子经济的特点及其分析
        (一) 俄罗斯转型期影子经济的特点
        (二) 俄罗斯影子经济特点的深度分析
第四章 影子经济在俄罗斯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正面作用
        (一) 弥补正式经济的缺陷
        (二) 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
        (三) 国家政策制定及实施缺陷的真实反映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 扰乱国家政治秩序
        (二) 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三) 影响社会稳定
        (四) 妨碍国家外交政策的实施
        (五) 危害国防安全
第五章 俄罗斯对影子经济的争论及治理
    一、俄罗斯各界对影子经济的争论
    二、俄罗斯政府治理影子经济的举措
        (一) 整顿国家政治秩序,增强国家公共服务职能
        (二)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三) 提高国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
        (四) 完善法律法制体系
        (五) 规范行业道德
        (六) 扩展国际协作
结语
    一、历史发展视角下的俄罗斯影子经济评述
    二、对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研究 ——兼论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动机及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五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第一节 金本位制度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第二节 金汇兑本位制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章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动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利率驱动说
    第二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驱动说
    第三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利率汇率联动说
    第四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避风险说
第四章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稳定:一般性分析
    第二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政策有效性
    第三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第五章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分析
    第一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冲销干预
    第二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监管
    第三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监管
第六章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估算
    第一节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分析
    第二节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估算方法与中国实践
    第三节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重新估算
第七章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动机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的影响分析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资本外逃问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与选题的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1 早期的理论
    1.3.2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时期的理论
    1.3.3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时期的理论
    1.3.4 我国学者对资本外逃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基本思路和方法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4.3 拟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资本外逃的定义和测算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资本外逃的定义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资本外逃的定义综述
第三节 本文对资本外逃定义的界定
    2.3.1 资本外逃的特征
    2.3.2 本文对资本外逃的定义
第四节 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回顾
    2.4.1 国外学者的测算方法回顾
    2.4.2 国内学者的测算方法及结果比较
第五节 中国资本外逃数值的估算
    2.5.1 中国资本外逃测算的初步分析
    2.5.2 本文采用的测算方法和结果
    2.5.3 简要分析及国际比较 第三章 资本外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资本外逃成因的文献综述
    3.1.1 国外学者对资本外逃成因的文献述评
    3.1.2 国内学术界对资本外逃成因的文献述评
第二节 我国的资本外逃成因分析
    3.2.1 微观经济角度分析
    3.2.2 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3.2.3 国际经济角度分析
第三节 多元线形回归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3.3.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3.3.2 模型检验及分析 第四章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与资本外逃
第一节 研究回顾
    4.1.1 国外学者的研究回顾
    4.1.2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
    4.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回顾
    4.2.2 我国资本管制强度的度量
    4.2.3 我国资本外逃与资本管制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4.3.1 从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4.3.2 从国内外利差分析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
    4.3.3 从资本流动分析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4.3.4 通过中国年投资率和年储蓄率之间关系考察资本管制有效性 第五章 中国资本外逃的途径和经济影响
第一节 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渠道
    5.1.1 通过经常项目进行的资本外逃
    5.1.2 通过资本项目进行的资本外逃
    5.1.3 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资本外逃
第二节 香港与中国资本外逃
    5.2.1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国际收支基本分析
    5.2.2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资金流动分析
第三节 中国资本外逃的经济影响
    5.3.1 资本外逃的宏观影响
    5.3.2 资本外逃的微观影响 第六章 中国应对资本外逃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积极推进金融深化
    6.1.1 推进利率市场化
    6.1.2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6.1.3 稳步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二节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6.2.1 明晰企业产权
    6.2.2 保护国家和个人产权
第三节 减少经济扭曲
第四节 实行托宾税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所引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D]. 叶伟.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2]俄罗斯资本外逃问题分析[D]. 卡佳(IVANOVA EKATERIN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俄罗斯国家经济安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刘伟.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2)
  • [4]我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D]. 张家瑞. 吉林大学, 2018(01)
  • [5]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基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比较分析[J]. 刘永甜,顾永昆. 经济研究参考, 2015(50)
  • [6]俄罗斯卢布自由兑换后的资本外逃研究[D]. 秦文波.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7]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洋. 吉林大学, 2014(03)
  • [8]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影子经济”研究(1992年-1999年)[D]. 彭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 [9]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研究 ——兼论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动机及效应[D]. 苏多永.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2)
  • [10]中国资本外逃问题剖析[D]. 全海欣. 南开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俄罗斯的资本外逃及其引发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