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糊集实现一定强度下粘结剂回填材料的优化

用模糊集实现一定强度下粘结剂回填材料的优化

一、Realizing of Optimization of Binder Backfill Material Under Certain Strength with Fuzzy Sets(论文文献综述)

陈汉杰[1](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底泥处理处置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难题之一,关键是根据底泥特性,从工艺、成本及社会经济因素选择一个最佳处理处置方案。目前尚无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及辅助决策系统来支撑实际管理工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方案综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了成本、质量、工期、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加速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优选最佳底泥处理处置方案,并以实际案例开展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黑臭水体底泥检测数据结果表明:黑臭水体底泥大部分达不到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等利用泥质要求;适用性最高的处置方式是制砖制陶粒、制水泥及填埋;约1/3测点的底泥污染物符合回填用土的要求,可就近回填利用;底泥热值普遍较低,焚烧价值低,费用高,可用于处置污染物超标无法采用其他处置方式的底泥。(2)收集整理得各底泥处理处置方法的成本与效益:底泥异位处理常用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方法中淋洗法成本最高,稳定固化法次之;底泥处置方法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建材利用成本高但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填埋处置成本较低但不产生效益。(3)根据权重分析计算,一级指标权重按功能与质量、成本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公众满意度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工期的顺序依次递减,二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污染物稳定化效果、资源化利用效益、矿物资源利用、污染物减量化效果、区域宏观政策的支持度。(4)运用本评估体系对广州市16条黑臭河涌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底泥筛分脱水处理后建材利用烧制陶粒是相对最优的处置方式;其次是针对污染程度较低符合回填用土要求的底泥建议采用就近回填利用;第三方案是底泥稳定固化后回填;第四是底泥焚烧;最后是底泥混合填埋。该结果与珠三角底泥特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环境保护要求及配套基础设施相匹配。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体系及模型,可操作性强,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需求,切合实际管理工作需要,可为各级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周利睿[2](2018)在《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发泡混凝土具有多孔、浇注成型便捷、表面平整度高以及性价比高等特点,若将其制备成具有一定渗透性及水质净化功能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的基层结构。本文进行了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的制备及物理力学性能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旨在为工程实践奠定基础。(1)通过试验研究了水胶比、减水剂、粉煤灰及细砂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其气孔结构变化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0.200.36水胶比范围内,水泥发泡混凝土的渗透系数随水胶比降低而增大;一定范围内,随着减水剂和细砂掺量的增加,水泥发泡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增大而强度降低,粉煤灰对其气孔结构有“修复”作用,会降低渗透系数;正交试验中材料渗透系数最大达到1.79mm/s,28d抗压强度达到2.53.5MPa,通过功效系数法得到最优配合比,材料性能符合一般透水人行道要求。(2)分析了制备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的泡沫性能及结构特征并探讨了连通孔隙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组成材料和泡沫的性能都会影响连通孔隙的形成;通过工业CT扫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横纵向气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一定厚度范围内的气孔结构较为均匀,不同组成材料使得气孔分布呈现不同状态;结合实验数据,通过对现有多孔材料的渗透模型进行分析,建立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渗透系数计算模型,各参数相关系数达到0.9364。(3)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气孔结构特征以及不同进水浓度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水质净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物去除率随着水泥发泡混凝土的厚度增加而增大,但水样通过时间变长;连通孔隙率对净化效果影响较明显,因为连通孔隙率越大,与污染物接触的面积就越大,吸附越充分;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的净化能力有限,污染物浓度越高,其去除率越小。

王丕杰[3](2017)在《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加快旧城区改造和城市扩建,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紧张,因此,工程建设项目不可避免会遇到杂填土区域,越来越多的深基坑工程在杂填土区域开挖支护。如何选取安全可靠、工程造价合理、施工便捷、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支护方案成为杂填土区域基坑开挖支护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太原市东山地区王家峰棚户区14#高层住宅楼基坑开挖支护工程,首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三种支护方案优化研究,然后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通过正交试验对最优支护方案进行细部优化,最后采用PLAXI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细部优化方案模拟分析,验证方案在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实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开挖支护方案比选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确定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方案时,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比较,结合工程项目实际,选取三种适用于本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的方案: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土钉墙竖向钢管桩联合支护,复合土钉桩锚联合支护。(2)利用最优传递矩阵的概念实现对层次分析法的改进,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选取安全可靠、工程造价合理、施工便捷、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目标,选取15个因素作为指标层对本工程初选的三种支护方案进行优化比选,确定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方案为最优方案。(3)支护方案细部优化。首先,对优化的支护方案进行施工工艺改进。其次,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选取的支护方案进行细部优化。再次,运用正交试验得出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重要性排序:土钉水平间距>锚索替代土钉排数>土钉长度>土钉钢筋直径>土钉钻孔直径>入射角度。(4)运用PLAXIS对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进行深基坑的模拟,得出各工况下坑壁水平位移和基底隆起量。通过PLAXIS的验算,确定本支护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本文研究成果被工程项目实施单位所参考采用,工程实践表明,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受到业主方和施工单位的好评。本文研究的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工程支护,为同类型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程艳茹[4](2014)在《重庆安稳电厂灰场区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文中认为我国火力发电厂在电力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燃煤产生的飞灰及炉渣排放量惊人,目前堆放量已达25亿吨。大量灰渣的堆放将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灰渣中的污染物质在大气降水及水流淋滤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向下渗,进入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水质恶化甚至污染,进而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及生产、生活用水构成威胁,同时可能造成区域范围内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导致严重的后果。灰场区的地下水污染模拟可对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化模型,并通过地下水数值分析软件Visual Modflow对重庆安稳电厂大河沟灰场区对地下水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模拟,得出以下成果:1、研究区为三叠系灰岩与泥岩互层地区,大河沟灰场出露地层从东到西依次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玉龙山组(T1y)。研究区位于两河口向斜北西翼侧,往北西方向延伸至羊叉滩背斜南东翼近轴部,褶皱构造宽缓,断层构造不发育。2、研究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含水层侧向补给,总体向研究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倒角沟排泄,岩溶总体发育中等,地下水类型以溶蚀裂隙水为主。羊叉滩背斜轴部出露的玉龙山组二、三段灰岩、泥质灰岩,为相对弱含水层;两河口向斜北西翼侧出露的嘉陵江组一、二段灰岩、泥质灰岩,为相对含水层。地表裂隙发育相对均匀且贯通性好,随着深度增加,地层中裂隙发育程度越弱,含水性也逐渐减弱。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或HCO3-Ca·Mg型水为主。3、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向各个方向均有运移,表明溶质运移受弥散和对流作用显着。污染物运移形成的污染晕大致为长轴沿流线方向的近似椭圆,即水力梯度最大的地方,污染物的运移速度最快,水力梯度较小的地方污染物的运移速度较慢。大河沟灰场表层污染晕较小,这是由灰场所处地势低洼、水流的汇水作用所致。因此,在本区污染物运移的首要控制作用为水流的对流作用。4、对高浓度的SO42-和低浓度的Cl-的模拟结果显示:污染物的浓度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在相同时间内,浓度大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距离内运移均较快,污染晕也大于浓度小的污染物。因此,减小污染源浓度是保护地下水环境的有效措施。5、地层渗透系数对污染物运移影响明显。在较高渗透系数的地层中,污染物垂直迁移距离相对较大;在较低渗透系数的地层中下,污染物垂直迁移距离明显减小,同时在低渗透系数的地层中污染物水平运移为主也有减小趋势。6、对研究区的岩溶含水层等效裂隙含水层建立模型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因此对于岩溶发育中等或较弱的地区,裂隙发育且贯通性好,地下水具有同一潜水面,地下水渗流和水动力条件变化不大,可以对其等效多孔裂隙含水层进行数值模拟。

张国军[5](2013)在《大连地铁分岔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的大连地铁1号线大连海事大学至高新园区区间隧道渡线段工程是大连地铁1号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本工程分岔隧道由大跨度结构经非对称小净距结构过渡到分离式结构,断面形式变化复杂,施工工序转换大,施工过程中开挖与支护相互影响,围岩应力多次重分布,支护与衬砌结构上荷载转换复杂;另外,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控制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塌方。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分岔隧道结构相对来说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对大连地铁进行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岔隧道施工力学分析基于地层—结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建立分岔隧道的6个特征断面数值模型,模拟隧道实际施工方法,分析分岔隧道的受力变形特征。(2)分岔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总结归纳分岔隧道施工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隧道施工风险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施工风险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及隧道安全状况内在关系研究。采用模糊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等数学方法,建立分岔隧道施工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大跨度、高水位、小净距等特征断面进行风险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进行风险控制管理。(3)分岔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在大连地铁隧道建设过程中,将风险控制理论与大连地铁隧道工程充分结合,在隧道施工中不断调整、完善、提高,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隧道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制度。通过建立以超前地质预报、风险评估和监控量测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方位立体地将隧道开挖前、开挖中和开挖后的安全状态全部以数据形式显示出来,为工程施工提出技术参考,对施工技术负责人做出施工决策有重大的帮助。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分岔隧道施工的重点是施工工序的控制,通过合理安排双洞的开挖、支护的间隔和顺序,可有效地控制两隧道之间由于净距较小引起的围岩变形,从而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2)确定了大连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指标为围岩变形、地表沉降、结构受力、塑性区范围、涌水以及塌方。然后采用模糊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分岔隧道施工风险预测模型。对大跨、小净距等特征断面进行了风险预测,基于预测结果提出了风险控制管理。(3)地铁分岔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及隧道安全状况内在关系研究的结论与工程原位的实测数据拟合度较高,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等研究结论较为全面地控制了地铁分岔隧道施工的风险,可用于指导施工。同时现场实测值较好地弥补数值分析的不足,检验并深化了分岔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理论系统,为后续施工方法选择及改进工艺提供实测数据参考。

蒋博林[6](2011)在《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和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地铁建设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在城区修建地铁隧道,因为受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地铁隧道施工的难度加大,而影响其施工安全性的风险因素也相对更加错综复杂。在修建地铁隧道时,与其他施工方法相比,浅埋暗挖法因地层适应性和造价相对较低的优点,在我国地铁建设中广泛采用。但是因为浅埋暗挖法施工的特点,使得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坍塌、火灾、水灾等安全事故,对地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研究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与风险分析对保证经济发展、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浅埋及近接条件、不同支护措施及施工工法等条件下影响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利用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工程实例进行验证,证明该风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及实用性;最后再提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控制指标,采用三级控制标准,即预警值、报警值及极限值,并针对风险评价体系中的各级评价指标和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典型安全事故,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及防治对策。研究表明,影响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的风险因素存在于各种施工条件中,应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风险控制原则,对具体工程中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防治对策。本文通过对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与风险分析研究,希望能减少施工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机率,从而达到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也希望能够为类似的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

韩野[7](2008)在《陶瓷纤维摩擦材料的制备及摩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公路、铁路交通的发展加速了汽车、火车等运输机械高速重载化的进程,从而对制动装置中摩擦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行驶速度的提升要求摩擦材料能够在较宽的速度、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的摩擦性能。石棉材料由于耐热性能好,产量丰富,机械性能优良,与树脂基体匹配良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早期摩擦材料的配方中。但是由于石棉材料对于人体的健康存在危害,能引起环境污染,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无石棉摩擦材料的研究。主要的无石棉摩擦材料有铸铁摩擦材料、半金属摩擦材料、陶瓷型摩擦材料等。其中陶瓷型摩擦材料配方为无金属或少金属原材料,能够很好解决半金属及铸铁材料的锈蚀、摩擦噪音等问题,因而得到了各国摩擦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视。新型摩擦材料的开发往往具有很强的经验依赖性,且评定摩擦材料配方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成本等诸多方面,给新型摩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根据国际上摩擦材料研究及应用情况,主要从新型陶瓷材料配方的开发、优化、摩擦材料综合性能评定、摩擦磨损机制、摩擦过程热—力耦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冷压成型、热压固化、后处理的方法制备了陶瓷型摩擦材料,测试了摩擦材料密度、冲击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利用定速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陶瓷型摩擦材料摩擦系数、磨损率等摩擦学性能,并根据黄金分割法、模糊理论、灰色相关理论得到了优化的摩擦材料配方,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摩擦材料磨损表面形貌,讨论了陶瓷型摩擦材料磨损机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陶瓷型摩擦材料摩擦热—力耦合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在定速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摩擦材料摩擦过程中摩擦表面温度变化情况。通过模拟结果与定速摩擦温升试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证明有限元方法在摩擦材料摩擦过程热—力耦合分析的可行性,为新型摩擦材料配方的开发、摩擦材料磨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试验依据。增强纤维是摩擦材料原材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机械强度等密切相关。摩擦材料中增强纤维的作用主要是使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使材料能够承受摩擦制动瞬时的冲击、剪切、拉伸等机械作用而不至于出现裂纹、断裂、崩缺等机械损伤。陶瓷型摩擦材料中经常使用的增强材料有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钛酸钾晶须、芳纶浆粕等,这些纤维材料能够满足具有足够强度、韧性;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较好的耐热性;合理的硬度等基本要求。本文采用硅氧铝陶瓷纤维、碳纤维、钛酸钾晶须作为主要材料,研究开发陶瓷型摩擦材料。硅氧铝陶瓷纤维具有熔点高、高温力学性能优良、密度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耐热、耐高温等领域,而在摩擦材料领域内的应用较少。摩擦材料配方中一般含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材料,各种原材料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摩擦材料需要考察的性能指标包括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成本等诸多因素。因此,新型摩擦材料配方的开发往往具有很强的经验依赖性。本文为开发新型摩擦材料提供了一种定量计算的方法,并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陶瓷型摩擦材料配方。具体步骤为:首先进行增强纤维的选择。在半金属摩擦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硅氧铝陶瓷纤维,与钢纤维混杂作为增强材料,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共混作为基体,添加适当摩擦性能改性剂,制备出新型摩擦材料,并测试摩擦磨损性能,分析了硅氧铝陶瓷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氧铝陶瓷纤维可以作为摩擦材料的增强材料,添加少量的陶瓷纤维能够明显的改善半金属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由于陶瓷纤维能够提高摩擦系数稳定性,特别是高温下摩擦系数稳定性,陶瓷纤维可以作为增强材料应用于高性能陶瓷型摩擦材料的生产。当半金属摩擦材料配方中陶瓷纤维含量超过5wt.%时,摩擦材料的稳定系数和变化系数不随其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变化,摩擦材料的恢复性系数逐渐变小,磨损率显着增加,表明硅氧铝陶瓷纤维超过一定含量时会使摩擦材料的恢复性变差,使摩擦材料的磨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陶瓷纤维在摩擦力作用下断裂后形成的短陶瓷纤维在摩擦表面形成磨粒,增大了摩擦材料的磨粒磨损。因此在应用陶瓷纤维作为摩擦材料增强剂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减磨的摩擦性能调节剂。碳纤维是由不完全石墨结晶沿着纤维轴向排列的一种多晶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乱层石墨”结构,在陶瓷型摩擦材料中能够同时起到增强材料与固体润滑剂的作用。碳纤维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低电阻、高导热、低热膨胀、耐化学腐蚀等特性,比强度和比模量优于其他无机纤维。六钛酸钾晶须导热系数小,且具有负温度系数,化学性能稳定,耐强酸,强碱且无毒害,力学性能极高,适合显微增强,制造精、薄、形状复杂、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精密部件。本文用陶瓷纤维、碳纤维和钛酸钾晶须作为增强材料,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共混作为基体粘结剂,添加适量摩擦性能调节剂与空间填料开发高性能陶瓷型摩擦材料。然后,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黄金分割法设计9组陶瓷型摩擦材料初选配方,用正交试验法安排试验考察陶瓷纤维、碳纤维、钛酸钾晶须含量对于摩擦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考核指标运用模糊理论综合考虑摩擦材料力学、摩擦学、成本等因素。利用灰色相关性理论分析三种增强材料含量对于摩擦材料综合性能影响的敏感度,得到三种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综合性能影响的敏感度序列。根据敏感度序列对正交试验优选出的1组摩擦材料初选配方按照黄金分割法进行调整得到4组优选配方,再次根据模糊理论综合考察各优选配方力学、摩擦学、成本等因素,计算优选各配方模糊综合评价值,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陶瓷型摩擦材料配方。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摩擦材料在制动过程中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导致摩擦材料磨损表面受力状态改变。温度过高会引起摩擦材料基体树脂的降解甚至发生粘流,引起摩擦系数的热衰退现象。同时由于摩擦材料磨损表面及近表面区域的温度场、应力场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摩擦材料的疲劳磨损程度,对摩擦材料摩擦过程中表面温度场与应力场状态的预测对于提高摩擦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将摩擦材料导热方程离散化,对陶瓷型摩擦材料摩擦过程表面温度分布及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并用定速温升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摩擦材料工作过程中,刹车片前端温度明显高于后端,在表面存在温度梯度,且随着制动压力的提高,摩擦表面最高温度相应提高,表面温度梯度越大。随着制动摩擦时间的推移,摩擦材料表面沿着滑动方向所受的剪切力逐渐增大,制动压力越大,剪切力越大,且增长速度越快。定速摩擦温升试验中,摩擦衬片材料表面温度随着制动摩擦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随着制动压力的提高,摩擦表面温度上升速度加快。对比有限元模拟结果发现,模拟表面温度高于定速摩擦升温试验结果,主要是由于有限元模拟过程中忽略了摩擦热以空气对流、辐射、磨损微粒温升等形式的耗散。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要得到更加准确的模拟结果,要在模型中增加材料的磨损、化学变化等因素。

黄海军[8](2006)在《洪江电厂上游水库公路路基加固方法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超重荷载下软基处理是一项长期以来受到工程界重视的技术,对特殊情况下路基加固方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文以洪江电厂上游水库的一条公路路基的加固为工程背景,对超重荷载下粘土路基处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最优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下: (1)对国内外地基处理的各种理论、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具体工程特点选择抛石、碾压法,水泥土搅拌桩法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三种方案作为路基处理的初步方案; (2)针对具体工程实例,建立了路基加固结构选型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选定的三种方案进行比选,首先从技术、安全及经济三个方面进行一级综合评判,然后再综合一级评判结果,进行二级综合评判。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在专家系统的帮助下,进行了路基加固方案的选择;将评价和选择路基加固方案的主观性转化为数学形式,考虑了各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3)对极限平衡法中广泛应用的条分法的通用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介绍了Bishop法和滑楔法,比较了各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分析表明,对于粘土路堤的稳定性分析,毕肖普简化法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精确的。 (4)对路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模拟计算,结合有限元计算,对路基加固前后的位移和塑性区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加固,路基的抗变形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路基位移的变化主要是加固层竖向变形的减少,同时下卧层竖向变形值出现小幅增大,由于加固层竖向变形值远大于下卧层竖向变形值,所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总体位移相对于加固前地基仍有很大的减少,路基稳定性程度提高。

二、Realizing of Optimization of Binder Backfill Material Under Certain Strength with Fuzzy Se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alizing of Optimization of Binder Backfill Material Under Certain Strength with Fuzzy Set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3 总体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底泥处理处置技术分析
    2.1 底泥处理方法
        2.1.1 物理分离法
        2.1.2 稳定固化法
        2.1.3 淋洗法
        2.1.4 脱水法
        2.1.5 底泥处理方法小结
    2.2 底泥处置方法
        2.2.1 土地利用
        2.2.2 建材利用
        2.2.3 焚烧
        2.2.4 填埋
        2.2.5 底泥处置方法小结
    2.3 底泥处理处置泥质标准
    2.4 黑臭水体底泥性质分析
        2.4.1 底泥理化指标
        2.4.2 底泥养分指标
        2.4.3 底泥污染物指标
        2.4.4 底泥性质总结
    2.5 黑臭水体底泥处置方法适用性分析
    2.6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影响分析
第3章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评估方法分析
    3.1 评估方法选择
    3.2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
    3.3 评判权重计算方法
        3.3.1 AHP法
        3.3.2 AGA法
        3.3.3 组合赋权法
第4章 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经济分析
    4.1 底泥处理成本分析
        4.1.1 物理分离法成本分析
        4.1.2 稳定固化法成本分析
        4.1.3 淋洗法成本分析
        4.1.4 脱水法成本分析
        4.1.5 余水处理成本分析
    4.2 底泥处置与利用成本效益分析
        4.2.1 土地利用成本效益
        4.2.2 建材利用
        4.2.3 焚烧
        4.2.4 填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 确定技术方案
        5.2.1 底泥检测结果
        5.2.2 底泥处理处置方案
    5.3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5.4 构造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函数
        5.4.1 确定评价指标集
        5.4.2 计算隶属度
    5.5 确定指标权重
        5.5.1 AHP法确定权重
        5.5.2 AGA法计算确定权重
        5.5.3 综合权重
    5.6 综合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研究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1
附件2

(2)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发泡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透水铺装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透水铺装材料水质净化性能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发泡剂
        2.1.3 细砂
        2.1.4 其他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3.2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制备及养护方法
        2.3.3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制备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研究方案
    3.3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性能试验研究
        3.3.1 水胶比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影响
        3.3.2 减水剂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影响
        3.3.3 粉煤灰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影响
        3.3.4 细砂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影响
        3.3.5 透水性能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3.4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4.1 水胶比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减水剂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粉煤灰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 细砂掺量对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5 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3.5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
    3.6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透水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泡沫的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
        4.2.1 泡沫的结构特征
        4.2.2 泡沫的稳定性
    4.3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成孔机理探讨
    4.4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细观气孔结构均匀性分析
        4.4.1 工业CT扫描技术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4.4.2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气孔分布特征研究
    4.5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渗透系数计算模型研究
        4.5.1 渗透系数计算基本模型研究
        4.5.2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渗透模型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水质净化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对污染物浓度水质净化的分析
        5.3.1 不同厚度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对水质净化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气孔结构特征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对水质净化的影响分析
        5.3.3 相同试块对不同污染物浓度水质净化的影响分析
        5.3.4 水质净化及其影响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杂填土特性
        1.2.1 杂填土的性质
        1.2.2 杂填土形成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关于杂填土区域基坑工程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杂填土区域基坑开挖工程发展现状
        1.3.2 国外杂填土区域基坑开挖工程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工作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方案类型
    2.1 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2.2 杂填土区域基坑支护结构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2.2.1 放坡开挖
        2.2.2 复合土钉墙支护
        2.2.3 钢板桩支护结构
        2.2.4 内撑式支护结构
        2.2.5 桩锚式支护结构
        2.2.6 水泥土重力式支护墙
        2.2.7 地下连续墙
    2.3 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基本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支护方案优化方法基本原理及其改进
    3.1 深基坑支护常用的优化选型方法
        3.1.1 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
        3.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3.1.3 经验加权评分法
        3.1.4 层次分析法
    3.2 深基坑支护系统评价指标
    3.3 本文选用的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优化
    4.1 工程概况
        4.1.1 方案计算分析优化依据
        4.1.2 拟建场地基坑平面图
    4.2 工程地质条件
        4.2.1 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4.2.2 地下水和不良地质作用
        4.2.3 深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4.3 地基土的岩土综合分析评价
        4.3.1 地基湿陷性评价
        4.3.2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4.4 深基坑支护方案初选
        4.4.1 杂填土区域深基坑支护方案初选的影响因素
        4.4.2 本基坑支护方案初选
    4.5 本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研究
    4.6 三种支护方案设计比较
        4.6.1 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方案的设计
        4.6.2 土钉墙竖向钢管桩联合支护方案的设计
        4.6.3 复合土钉桩锚联合支护方案的设计
    4.7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4.7.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7.2 构造判断矩阵和确定权重
        4.7.3 深基坑支护方案比选排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细部优化研究
    5.1 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施工工艺改进
        5.1.1 本基坑场地特点
        5.1.2 施工工艺改进
    5.2 支护方案细部优化
        5.2.1 土钉长度优化
        5.2.2 土钉倾角优化
        5.2.3 土钉钻孔直径优化
        5.2.4 锚索和土钉水平间距优化
        5.2.5 锚索替代土钉排数优化
        5.2.6 土钉钢筋直径优化
    5.3 正交试验设计对基坑支护方案优化
        5.3.1 正交试验步骤
        5.3.2 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4 支护结构细部优化结果
        5.4.1 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相关参数的选取
        5.4.2 坡率法和复合土钉墙联合支护优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开挖有限元分析
    6.1 有限元法
        6.1.1 PLAXIS的基本介绍
        6.1.2 运用有限元法对基坑工程分析的基本思路
    6.2 PLAXIS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6.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6.2.2 复合土钉和混凝土面层的本构模型
    6.3 PLAXIS中基坑开挖的模拟
        6.3.1 PLAXIS中初始应力场的模拟
        6.3.2 PLAXIS中基坑开挖过程的模拟
    6.4 本基坑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6.4.1 基本假定
        6.4.2 深基坑模型的建立
        6.4.3 施工过程模拟
    6.5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6.5.1 初始应力平衡
        6.5.2 基坑开挖后水平位移
        6.5.3 基坑开挖后竖向位移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4)重庆安稳电厂灰场区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火电厂贮灰区污染研究现状
        1.2.3 岩溶裂隙等效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象水文
        2.2.3 地形地貌
    2.3 地质条件
        2.3.1 地层概况
        2.3.2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特性分析
    3.1 地下水污染源分析
        3.1.1 灰渣组成
        3.1.2 灰渣浸溶特性
    3.2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方式
        3.2.1 污染物的淋溶方式
        3.2.2 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因素
        3.2.3 地下水主要污染物
    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3.3.1 采样点布设
        3.3.2 评价标准选用
        3.3.3 数学评价模型
        3.3.4 评价结果
    3.4 研究区岩溶渗漏类型分析
        3.4.1 岩溶发育特征
        3.4.2 研究区岩溶渗漏类型分区
第4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
        4.1.1 大河沟灰场待建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4.1.2 含水层结构及划分
        4.1.3 岩溶水流系统的裂隙等效
        4.1.4 源汇项分析
    4.2 水文地质参数试验
        4.2.1 钻孔抽水试验
        4.2.2 单环渗水试验
第5章 研究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5.1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拟与预测
        5.1.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5.1.2 研究区模型结构
        5.1.3 模型的校验
        5.1.4 预测天然流场
    5.2 研究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5.2.1 污染物运移数学模型
        5.2.2 溶质运移模型求解方法
        5.2.3 示踪因子的选择
        5.2.4 污染源强设定
        5.2.5 模型参数确定
    5.3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模拟
        5.3.1 模型预测
        5.3.2 预测方案
        5.3.3 源汇项输入条件
        5.3.4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模拟
    5.4 模拟结果分析
    5.5 研究区污染防治措施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大连地铁分岔隧道施工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工程建设项目概况
    1.2 隧道工程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隧道风险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地铁分岔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及隧道安全状况内在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地铁分岔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2.2.1 三维数值模拟基本假定
        2.2.2 工程概况
        2.2.3 衬砌断面形式及参数
        2.2.4 衬砌断面及材料参数
        2.2.5 计算模型及施工方法
        2.2.6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2.3 隧道安全状况内在关系研究
        2.3.1 围岩强度与安全指标间关系
        2.3.2 隧道埋深与安全指标间关系
        2.3.3 隧道上方覆水深度与安全指标关系
        2.3.4 隧道开挖方式与安全指标关系
        2.3.5 隧道断面类型与安全指标关系
        2.3.6 开挖进尺与安全指标关系
        2.3.7 支护刚度与安全指标关系
        2.3.8 支护时机与安全指标关系
        2.3.9 地层加固与安全指标关系
        2.3.10 超前支护方式与安全指标关系
        2.3.11 注浆质量与安全指标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3.1 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综述
        3.1.1 施工风险评估目的
        3.1.2 施工风险评估的内容
    3.2 高地下水段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3.2.1 施工风险评估指标
        3.2.2 施工风险评估标准
        3.2.3 施工风险因素
        3.2.4 建立评估样本集
        3.2.5 模糊回归综合评估
        3.2.6 人工神经网络风险评估
        3.2.7 评估结果对比
    3.3 地铁隧道大断面段施工风险评估
        3.3.1 大断面段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指标
        3.3.2 大断面段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标准
        3.3.3 大断面段隧道施工风险因素
        3.3.4 建立风险评估样本集
        3.3.5 模糊回归综合评估
        3.3.6 人工神经网络风险评估
        3.3.7 评估结果对比
    3.4 地铁隧道小净距段施工风险评估
        3.4.1 小净距段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指标
        3.4.2 小净距段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标准
        3.4.3 小净距段隧道施工风险因素
        3.4.4 建立风险评估样本集
        3.4.5 模糊回归综合评估
        3.4.6 人工神经网络风险评估
        3.4.7 评估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地铁隧道施工风险管理
    4.1 施工风险管理
        4.1.1 风险控制
        4.1.2 大连地铁隧道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4.2 风险对策
        4.2.1 风险对策的主要措施
        4.2.2 大断面段隧道施工风险对策
        4.2.3 小净距段隧道施工风险对策
    4.3 涌水风险对策
        4.3.1 隧道涌水原因分析
        4.3.2 隧道涌水风险对策
    4.4 风险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的协作
    4.5 建设工程监理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4.6 本章小结
5 大连地铁分岔施工风险评估及对措的实例应用
    5.1 程现场实测的设计研究目标与内容
    5.2 现场实测的设计
        5.2.1 实测断面布置及断面基本情况
    5.3 测试项目与方法
        5.3.1 实测断面测试项目一览
        5.3.2 爆破震动量测
    5.4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5.4.1 后行洞开挖对中岩墙及先行洞结构的影响
        5.4.2 后行洞爆破开挖对先行洞初期支护的影响
        5.4.3 先后行洞开挖对拱顶围岩的影响
        5.4.4 分岔隧道支护体系
        5.4.5 分岔隧道施工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博士论文创新点摘要
附录A 模糊回归综合评估计算过程(近海域段隧道评估样本及评估权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和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城市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
    1.3 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浅埋及近接条件下影响隧道施工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浅埋条件下的风险因素分析
        2.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2 地下管线
        2.1.3 埋深及断面类型
    2.2 近接条件下的风险因素分析
        2.2.1 既有地下隧道工程
        2.2.2 下穿或临近建(构)筑物
    2.3 施工安全管理
        2.3.1 施工通风及照明
        2.3.2 施工设备安全管理
        2.3.3 施工安全教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原则和评判指标分析
    3.1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内容及目的
        3.1.1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内容
        3.1.2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目的
    3.2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原则
    3.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评判指标
        3.3.1 地表沉降变形
        3.3.2 围岩塑性区范围
        3.3.3 爆破振动速度
        3.3.4 有害气体浓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支护措施与施工工法对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4.1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4.2 不同支护措施对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4.2.1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
        4.2.2 不同支护措施的数值模拟方法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不同施工工法对隧道施工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4.3.1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
        4.3.2 不同施工工法开挖设计与计算模型
        4.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探讨
    5.1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控制标准
        5.1.1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5.1.2 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5.1.3 有害气体浓度控制标准
    5.2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AHP)
        5.2.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5.3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5.3.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因素分析
        5.3.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5.3.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5.3.4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计算示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及防治对策研究
    6.1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研究
        6.1.1 浅埋条件下施工风险控制研究
        6.1.2 近接条件下风险控制研究
        6.1.3 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研究
        6.1.4 支护措施与施工工法风险控制研究
    6.2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典型事故的防治对策
        6.2.1 坍塌的防治措施
        6.2.2 火灾的防治措施
        6.2.3 水灾的防治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项目

(7)陶瓷纤维摩擦材料的制备及摩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摩擦材料简介
        1.3.1 摩擦材料的分类
        1.3.2 摩擦材料的技术要求
        1.3.3 摩擦材料的结构与组成
    1.4 摩擦材料磨损机理
        1.4.1 磨损的类型
        1.4.2 磨损的仿真和预测
        1.4.3 摩擦学系统分析
        1.4.4 摩擦体系非平衡态热力学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原材料
    2.1 主要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定速式摩擦试验机
    2.3 定速摩擦试验样品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摩擦磨损性能
        2.4.2 力学性能
        2.4.3 热性能分析
        2.4.4 磨损表面形貌观察
    2.5 模拟
第三章 陶瓷纤维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3.2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3.3 磨损表面形貌观察
    3.4 摩擦材料稳定性评价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热衰退性能
        3.5.2 恢复性能
        3.5.3 磨损性能
        3.5.4 表面形貌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原材料与样品制备
    4.2 性能测试与磨损表面形貌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4.3.2 纤维表面改性对磨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4.3.3 磨损表面形貌
    4.4 小结
第五章 陶瓷型摩擦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纤维的选择
        5.2.1 硅氧铝陶瓷纤维
        5.2.2 碳纤维
        5.2.3 钛酸钾晶须
    5.3 粉煤灰作为摩擦材料填料的研究
        5.3.1 粉煤灰的性质
        5.3.2 粉煤灰含量对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4 摩擦材料配方优化设计
        5.4.1 摩擦材料配方设计原理
        5.4.2 摩擦材料配方优选
        5.4.3 摩擦材料配方优化
        5.4.4 表面形貌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摩擦磨损过程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1.1 热传递方式
        6.1.2 导热微分方程
    6.2 制动过程热—力耦合分析
    6.3 定速摩擦温升试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有限元模拟结果
        6.4.2 定速摩擦温升试验结果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洪江电厂上游水库公路路基加固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路基加固处理方案的选择
    2.1 引言
    2.2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2.3 工程概况
    2.4 路基处理方案的初步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系统分析
    3.1 引言
    3.2 模糊性的概念
    3.3 公路路基加固选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4 公路路基处理方案的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基在超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路基稳定性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4.3 路基稳定性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重荷载下路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5.3 岩土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5.4 岩土体非线性问题的基本解法
    5.5 有限元中的四边形单元
    5.6 路基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Realizing of Optimization of Binder Backfill Material Under Certain Strength with Fuzzy Set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黑臭水体底泥处理处置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D]. 陈汉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透水型水泥发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利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杂填土区域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优化研究[D]. 王丕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4]重庆安稳电厂灰场区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D]. 程艳茹.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5]大连地铁分岔隧道施工风险评估[D]. 张国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6]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安全性和风险分析研究[D]. 蒋博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7]陶瓷纤维摩擦材料的制备及摩擦机制研究[D]. 韩野.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8]洪江电厂上游水库公路路基加固方法优化研究[D]. 黄海军. 河海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用模糊集实现一定强度下粘结剂回填材料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