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

《实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

一、《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论文文献综述)

张豆豆[1](2021)在《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我国慢性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经济负担重,慢性病患者专业照顾者缺乏的现状,调查护士教练培训内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护士知识、经验、水平等特点的培训课程内容,为我国各地护士教练的培养及护士角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先用文献回顾法初步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再用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草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问卷;最后借助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体系以及各层级指标权重。具体如下:1.文献回顾法:使用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ub Med、geenmedi cal、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知网、百链、百度学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数据资源进行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检索,并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书籍、网站和公众号等,综述国内外健康教练、护士教练培训与认证的现状,并提炼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2.半结构访谈法:制定访谈提纲,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的护士13名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开展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补充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初步拟定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形成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3.Delphi法:选择护理教育、健康教练、护士教练、教练等专家等进行课程内容的专家咨询,论证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专家意见和咨询结果调整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4.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内容的指标体系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在专家重要性赋值均数基础上,以指标间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差值确定Satty标度,建立指标体系判断矩阵,输出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并进行指标逻辑一致性检验,验证课程内容指标的重要性及分配合理性。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界定了护士教练、健康教练的核心概念及内涵,了解了当前国外护士教练培训的内容、国内注册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国际健康教练培训与认证标准等,经过研究小组讨论、汇总、整理出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草案,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59项。2.半结构访谈:对13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草案进行修改,确立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64项。3.Delphi咨询结果:选择24位专家进行了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进行函询。整理分析专家咨询问卷,根据专家意见、指标筛选标准及研究小组讨论,修改后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3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71%、1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1。第三轮专家咨询的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的Kendall’s W分别为:0.250,0.241,0.206,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层次分析结果:构建结构模型、判断矩阵,选择yaahp1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的一致性和重要性进行检验。输出结果中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均<0.10,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理论(0.5000)、专业技能(0.2500)、专业态度与价值观(0.2500)。二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基本知识(0.1405)、护士教练的发展及基本概念(0.1405)及护士教练自我调控与发展意识(0.1233)。三级指标组合权重结果中较高的是护士教练的形成与发展(0.0555)、护士教练的自我管理(0.0425)、护士教练的相关理论(0.0339)。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了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4项以及三级指标71项。函询过程中,专家积极性高、权威性较高及意见协调性良好,内容指标一致性检验结果良好,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我国护士教练的培训提供较为全面的课程内容,推动我国护士教练的发展,拓展新的护士角色。

章琦,章玮,白正玉[2](2021)在《基于大数据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5项糖尿病治疗方法(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与教育)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各个阶段都极为重要。针对临床中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方案编制繁琐、饮食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结合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工作步骤,设计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智能决策流程;借助相似度计算模型,实现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设计糖尿病患者饮食智能决策系统架构;借助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系统可视化界面;利用实例推理方法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患者膳食智能管理,减少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工作量,提高糖尿病饮食治疗效率,为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制定个性化的糖尿病患者饮食方案提供有效途径。

李鹤[3](2020)在《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知信行理论构建血液透析患者Teach-back法(回授法)健康教育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其效果。旨在提高MHD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为MHD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确定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因素,经过专家访谈和多次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行筛选与修改,形成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第二部分:使用正式版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哈市某综合三甲医院治疗的MH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知信行为基础的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干预期12周。干预前填写一般调查表。干预前后记录发作性低血压频数、肌肉抽搐频数、生化指标、甲状旁腺、血压和IWGR%。最后将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构建了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共包含考核目标及内容: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血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MHD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肌肉抽搐、生化指标、甲状旁腺激素、血压和IW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两组患者比较:患者发生发作性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次减少;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干预前均有显着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比干预前均有显着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WGR%值比干预前均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要指标好转,说明试验组整体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6.试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小幅升高,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钠、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Teach-back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99个三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尿毒症及其相关知识、透析及其并发症、营养与饮食、透析患者常见疾病及用药、透析通路维护、抗阻及有氧运动指导。2.Teach-back健康教育方案能降低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肌肉抽搐的发生;可降低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提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IWGR%值比。3.Teach-back法的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可改善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刘静[4](2020)在《营养教育对乳制品消费者认知和消费意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食物发展领域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要与农业供给不适应,多项研究表明食物营养教育可以作为逐步化解这一矛盾的有力举措。中国的食物种类中,乳制品的发展矛盾较为突出,既存在进口奶需求增加而国产奶信任度降低的矛盾,也存在乳制品消费水平增长慢于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矛盾,为此,政府、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开展了很多不同特点乳制品营养教育实践。研究这些乳制品的营养教育实践,既有助于探究评判乳制品营养教育对于增加消费者乳制品知识和消费意愿的影响;同时在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食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之路,进而为搭建中国食育体系提供思路。本研究在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的两家乳制品企业——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的生产基地和食育基地开展调研,在实地考察中记录乳制品营养教育过程;在现场以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的方式对受教者开展调研。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食育进展;采用归纳法总结4种乳制品营养教育模式;对三元、伊利的全部乳制品知识数据,采用描述分析法展示乳制品营养教育对受众的知识、态度的影响;用计量分析法建立食育受众乳制品消费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乳制品营养教育对增加消费者乳制品消费意愿的正向关系,食育过程中对食育受众的乳制品消费意愿有显着影响的关键要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初步凝炼出中国乳制品营养教育与消费引导的4种模式:工业旅游模式、互动体验模式、线上科普模式、产学研融合模式。(2)在所有的乳制品营养知识获取渠道偏好中,参观工厂进行乳制品营养教育排第二位。(3)经过乳制品营养教育,受众的乳制品营养知识前后正确率、前后态度值明显提高,乳制品企业的食育能显着提升受众乳制品营养知识和态度。(4)用Stata15统计软件对乳制品消费意愿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经过乳制品营养教育能显着提升受众乳制品消费意愿;乳制品营养教育过程中,技术先进、认同品质、不会出现乳品安全事件认知三大要素对增加受众乳制品消费意愿的影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改善乳制品企业的营养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比如增加现场品尝、体验等环节;二是推广乳制品营养教育模式,鼓励更多食物的生产、加工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农场开辟食育板块,作为企业的公益内容与品牌建设内容;三是基于生产端开展营养教育,促进营养教育的创新与融合。比如完善后的营养教育可以纳入到学校“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的生活教育模块,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营养素质和健康水平;四是加强对营养教育及食育体系的研究,本着立足农业、以人为本的原则搭建中国的食育体系,不断延伸食育的内涵与外延;反过来,只有以科学的食育体系为指导,才能指导各单位更好的开展营养教育,让食物营养教育发挥解决食品结构矛盾和促进食物共给侧改革的作用。

祁伟[5](2020)在《对果蝇大脑中一类新型血糖感受器,果蝇速激肽及其下游神经环路的鉴定和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能量稳态平衡对所有生物来说都十分重要,动物需要感知并保持体内已有能量与新摄入能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能量稳态失衡,将有可能导致肥胖,二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进食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要素,包括:觅食、进食的开始与终止、以及食物的摄入量。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大量的行为范式对果蝇的进食行为进行研究,但是果蝇进食行为的每个步骤中仍然还有很多是我们未知的,尤其是关于食物摄入的调控机制我们知之甚少。为了对果蝇食物摄入过程的调控进行研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开发了一种手动喂食(manual feeding,MAFE)的行为学范式,此行为范式可以特异地测量果蝇摄入食物的量,而完全不受其他行为要素的影响。此行为范式可信地对已知的各种影响果蝇进食的因素进行了验证,会并且能够提供精确的果蝇进食时间,达到单位为秒的时间分辨率。通过这个范式,我们可以测量在20-30秒的时间尺度内果蝇摄取糖类等营养物质的量,也因此发现了饥饿的果蝇会增加对具有营养的糖类的进食。两个潜在的营养感受器:SLC5A11和Gr43a,分别介导了饥饿的果蝇对右旋葡萄糖(D-glucose)和右旋果糖(D-fructose)这两种有营养的糖与其相应的手性异构体的分辨行为。这个结果证明了在果蝇中存在辨别食物不同营养的特异的感知机制。生物个体维持能量的稳态不仅需要它们感知食物的营养成分,还需要它们能够感知体内的营养状态。对饱足感的感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许多调控果蝇进食行为的神经调控因子,但是对果蝇如何感知饱足的机制仍然不清楚。为了研究果蝇体内营养状态是如何调控进食行为而不受食物的质量干扰,我们使用了不能提供营养的左旋葡萄糖(L-glucose)来筛选进食行为的调控因子,通过对果蝇神经肽受体的RNAi筛选,我们发现了果蝇速激肽(Drosophila tachykinin,DTK)和它的受体TAKR99D是潜在的抑制果蝇进食的调控因子。我们通过在体和离体钙成像技术发现果蝇大脑中的两对DTK神经元可以被血淋巴(hemolymph)中的由进食引起的右旋葡萄糖的升高所激活,并且抑制进食行为。这些DTK神经元通过TAKR99D神经元与一个已知的果蝇进食行为的抑制子:胰岛素生成细胞(insulin producing cells,IPCs)形成一个三层的神经环路,这个环路可以在进食过程中被快速地激活,并且终止进食,因此果蝇免于过度进食。上述实验证明我们在果蝇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可以特异地检测血淋巴循环中的营养并且进一步调控进食的饱觉感受器。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一个具有高度时间分辨率的MAFE范式,并通过这个范式发现了果蝇能利用SLC5A11和Gr43a快速感知食物中的能量并调控进食的机制。同时,我们发现了果蝇大脑中DTK-TAKR99D-IPC环路快速检测血淋巴中血糖的变化并及时抑制进食的机制。

孔静霞[6](2020)在《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伴随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肥胖”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20亿超重肥胖人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亦发生同步变革,超重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超重肥胖的持续存在大大增加了慢性疾病的罹患风险,严重影响人群的生命质量,甚至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确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因肥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肥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肥胖的发生本质上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减少膳食能量的摄入和加强身体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是控制体重的基本切入点。工作场所,由于其独特的人群聚集性及物理环境和组织特点,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理想且重要的体重干预场所,并已经在干预设计、干预手段、评价指标等领域积累了多项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国虽然已认识到工作场所开展超重肥胖干预的重要性,但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干预手段、评价指标及操作指南,也无法从现有文献总结干预有效性的充分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能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研制一个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并且获得项目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充分证据,为我国今后开展工作场所体重干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在两个干预组工作场所各组织2个焦点组分别用于了解员工对超重肥胖相关疾病、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因素等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焦点组转录文本导入NVivo12.0定性分析软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形成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招募并选取4家员工人数为50-150人,50%以上员工以坐位办公为主的工作场所,按规模大小和企业性质(国企和民企)配对后,1:1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验证干预项目效果。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体质指数、肥胖类型(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和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指标(血压、血糖和血脂),数据通过现场测量和体检报告获取;二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三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质量。研究过程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性研究方法,在每家干预组工作场所成立员工建议委员会共同参与设计和执行干预内容。数据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统计方法首先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变化;针对连续变量,进一步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价个体水平的干预效果,最后以线性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的干预效果;针对分类变量,以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评价个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以社会认知理论和定性研究结果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主要从个人层面(设立目标、提高饮食运动技能、自我监测)、环境层面(工作场所活动)和组织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三方面着手综合设计具体的干预措施。通过提升个人健康意识、提高饮食和身体活动技能、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创造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机会和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和群体规范等多层面干预手段的实施,达到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体重增加、提高生命质量的干预目的。研究结果定性研究结果:第一次焦点组共形成632个编码,其中对超重肥胖的看法(包括弊端、优点和中立)编码55个,健康行为的认知(包括饮食和运动)编码260个,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单位举措)编码317个。第二次焦点组共形成115个编码,其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海报、食物模型、健康讲座等)编码79个,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包括运动、健康讲座、饮食活动和环境改变)编码36个。通过分析编码结果,总结干预组工作场所员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于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对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认知较为粗浅;(2)对超重肥胖相关生活方式缺乏充分的科学认知,且存在认知误区;(3)缺乏团队和监督、家人的干扰以及食堂和单位小卖部提供的食品不够健康、健康食品价格过高等是工作场所个人健康饮食的主要困难;(4)缺少时间、缺乏团队、场地不够、器材太少等是工作场所进行身体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基于焦点组资料的编码结果,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个体水平的生活方式干预,形成了以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为主线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结果:1.体重及相关慢性疾病风险指标:干预组的体质指数(P=0.01)、臀围(P=0.03)、腰围身高比(P=0.01)、舒张压(P=0.02)和空腹血糖(P<0.01)五项指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总胆固醇(P=0.047)和低密度脂蛋白(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饮食行为:干预组的月快餐次数较基线增加(P<0.01),其余饮食行为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月水果摄入次(P=0.01)、日水果摄入量(P=0.01)、月蔬菜摄入次(P=0.04)、日蔬菜摄入量(P<0.01)和日蔬果摄入总量(P<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月甜饮料摄入次数(-1.81,95%CI:-0.52,-3.11,P<0.01)、月蔬菜摄入次数(5.66,95%CI:1.59,9.74,P<0.01)、日蔬菜摄入量(0.53,95%CI:0.24,0.82,P<0.01)、月水果摄入次数(3.68,95%CI:1.25,6.12,P<0.01),日水果摄入量(0.26,95%CI:0.44,0.92,P<0.01)和日蔬菜水果摄入总量(0.79,95%CI:0.43,1.16,P<0.01)的变化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10倍(OR=2.10,95%CI:1.0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71倍(OR=2.71,95%CI:1.05,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终末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人数比例较基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他身体活动指标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变化仍高于对照组863.19(95%CI:161.42,1564.97,P=0.02);两组的Godin指数和周有效步行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5,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肥胖相关生命质量:对照组的肥胖与减肥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较基线下降(P=0.03);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数量)评分(P<0.01)和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严重程度)评分(P=0.03)均较基线上升。干预组的上述问卷评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饮食行为。蔬菜水果的摄入次数和摄入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提高,水果摄入量达标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上升,甜饮料的摄入次数较对照组显着下降。但在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次数和摄入量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2.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身体活动行为。日均计步数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高运动自我效能的人数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加。但Godin指数、周有效步行天数、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和日均看电视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3.干预组的体质指数、腰围身高比较基线显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是科学有效的,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体质指数和腰围身高比等体重指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显着的体重下降及肥胖相关生命质量的提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王公,杨舰[7](2019)在《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文中研究表明营养保障对于以持久性为主要特征的抗战极为重要。抗战期间,面对因缺少营养造成的前方士兵非战斗减员及后方国民病、亡等急迫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各自相关领域汇聚到一起,为建立起中国的抗战营养保障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上述科学家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并先后开始了制度化的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工作也开始逐渐相互关联,并最终交织在一起,使得战时中国营养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面向全局的整体事业,并促成了中国营养学共同体的形成。从中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催发了近代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兴起,而应用导向下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则既是抗战这一特殊环境的体现,又形成了该学科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特质。

郝俭俭[8](2019)在《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营养、膳食不合理引起疾病高发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日常膳食对自身体能的影响。饮食作为生活中一件必须的事情,其受众面向所有人,但在目前的营养学和膳食平衡设计中,没有较好的考虑到针对特定年龄阶段(本课题以中年人为例)疾病高发人群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并从中获取所需营养;另外,随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人们对营养、膳食和疾病之间的认识是被需要的。由于此年龄段人群基础代谢率下降,机体逐渐出现退化,但仍保持着年轻时较高代谢的膳食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高发疾病接踵而来,为解决该年龄段营养和膳食引发的疾病的问题,本课题以中年人高发疾病的视觉特征为出发点,立足于营养学与膳食平衡信息图形化设计的信息传达功能和视觉感知的特点,针对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发现问题。从疾病、营养和膳食平衡中,找到因膳食不合理、营养失衡导致的高发疾病;其次,分析问题点。针对疾病人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归纳相应人群的实际需求,通过对营养学、膳食平衡的细分,帮助人们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信息图形化进行设计表达;最后,解决问题。基于营养和膳食平衡,针对图形化设计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总结归纳能够满足不同受众人群的营养膳食设计需求,再通过对图形、版式、色彩、文字等设计要素分析,结合设计方法进行综合实践运用,来提高受众人群与图形化表达之间高效便捷的视觉沟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获取和传递有效信息,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合理量化营养和膳食摄入,为增强营养、膳食和疾病意识提供参考和帮助。

胡小京[9](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李宁[10](2019)在《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智能营养配餐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相应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科学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了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过去十年,中国慢性病发病率增加了两倍,预计未来还会增长。慢性疾病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社会和经济也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饮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之中百姓和政府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传统的营养配餐过程中,营养师根据居民的身体检查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分析得出居民每日正常生命活动消耗的热量值,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营养配餐,但是营养师每天根据庞杂的食谱营养学数据进行居民营养配餐方案的计算,工作量十分巨大,不能保证居民快速得到营养配餐方案。因此,本文在传统营养配餐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多目标规划模型,设计出新的营养配餐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各个年龄段人群日均摄入量的计算方法,并且运用实例分析了现有的食物交换份算法在营养配餐当中的不足之处。(2)结合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特性设计出了多目标规划配餐模型。(3)基于多目标规划营养配餐模型对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选择算子、交叉算子以及变异算子做出了改进,并利用matlab软件模拟求解,得出了改进后遗传算法关于多目标规划配餐模型的最优解。(4)进行社会调查,对营养配餐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对智能营养配餐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并设计出了相应的智能选餐模型。

二、《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操作性定义
    1.6 理论依据
    1.7 技术路线
    1.8 论文创新点
2 初步拟定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指标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
    2.3 护士对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的质性研究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主题提取结果
        2.3.3 讨论与小结
        2.3.4 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需求指标的拟定
3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
    3.1 确定函询专家
    3.2 专家咨询问卷的形成
    3.3 实施专家函询
    3.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5 研究结果
    3.6 讨论
4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1 层次分析法
    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大数据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要求
2 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分析
    2.1 基于实例推理的实例信息表设计
    2.2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流程设计
3 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功能设计
    3.3 系统架构设计
4 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4.1 登录界面
    4.2 主菜单界面
    4.3 患者信息采集界面
    4.4 膳食管理方案制定界面
    4.5 营养成分查询界面
5 讨论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列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基本概念及内涵
        1.1 血液透析
        1.2 Teach-back
        1.3 知信行理论
    2 终末期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3 血液透析相关研究现状
        3.1 国外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2 国内血液透析发展现状
        3.3 MHD患者死亡率
    4 MHD患者并发症频发死亡率高的原因
        4.1 血液净化本身
        4.2 患者本身
    5 MHD患者常见并发症
        5.1 透析中的并发症
        5.2 透析远期并发症
    6 MHD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7 Teach-back法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应用
    8 理论框架
        8.1 Teach-back
        8.2 德尔菲法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编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回顾法
        1.2 德尔菲(Delphi)法
    2 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专家函询过程
        2.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2.4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回顾法结果
        3.2 德尔菲法研究结果
        3.3 权重的计算
        3.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方案临床干预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干预内容
    4 观察指标
        4.1 发作性低血压
        4.2 肌肉抽搐
        4.3 生化指标
        4.4 高血压和IWGR%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相关资料比较
    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资料组内比较
        2.1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内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内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内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资料组间比较
        3.1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和肌肉抽搐频数的组间比较
        3.2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生化指标组间比较
        3.3 干预后两组透析患者血压及IWGR%组间比较
讨论
    1 研究内容的科学性
    2 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2.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2.2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3 MHD患者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内容及分析
    4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
        4.1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的急性并发症的影响
        4.2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Teach-back法健康教育对MHD患者血压和IWGR%的影响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营养教育对乳制品消费者认知和消费意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和乳制品消费结构
        1.1.2 国民营养健康素养情况
        1.1.3 食育和乳制品食育发展背景
    1.2 提出问题
        1.2.1 食育能否减少食物结构变革产生的负面影响
        1.2.2 乳制品营养教育是否有作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育理论与食育实践综述
    2.1 食育定义及内涵
        2.1.1 食育定义
        2.1.2 食育内涵
    2.2 国外食育
        2.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2.2.2 国外食育政策与实践
    2.3 国内食育
        2.3.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3.2 国内食育政策与实践
    2.4 理论基础
        2.4.1 理性人假设
        2.4.2 KAP理论
        2.4.3 消费意愿的相关理论
    2.5 综合评述
第三章 乳制品营养教育与消费引导的现状与模式
    3.1 中国乳制品营养教育与消费引导概况
    3.2 乳制品营养教育与消费引导的典型模式
        3.2.1 工业旅游模式
        3.2.2 互动体验模式
        3.2.3 线上科普模式
        3.2.4 产学研融合模式
        3.2.5 四种模式比较
    3.3 发展趋势和思路
        3.3.1 企业将为乳制品营养教育的主力军
        3.3.2 施教主体优势互补,增加交流协作
        3.3.3 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完善技术路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伊利工业旅游式乳制品营养教育及受众描述
    4.1 三元、伊利工业旅游式乳制品营养教育
    4.2 数据来源
    4.3 受众统计描述
        4.3.1 受众基本情况
        4.3.2 受众乳制品营养知识获取路径
    4.4 乳制品食用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4.4.1 方法选取
        4.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旅游式乳制品营养教育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影响
    5.1 乳制品营养教育对受众知识的影响
        5.1.1 乳制品营养教育前受众乳制品知识情况描述
        5.1.2 乳制品营养教育后受众乳制品知识情况描述
        5.1.3 前后对比分析
    5.2 乳制品营养教育对受众态度的影响
        5.2.1 乳制品营养教育前受众态度情况描述
        5.2.2 乳制品营养教育后受众态度情况描述
        5.2.3 前后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制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假说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假说
        6.1.2 数据来源
    6.2 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7.2.1 乳制品企业创新营养教育内容和形式
        7.2.2 基于食物生产端开展营养教育
        7.2.3 建立营养教育评估体系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5)对果蝇大脑中一类新型血糖感受器,果蝇速激肽及其下游神经环路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哺乳动物和果蝇进食行为的研究
    1.2 果蝇进食行为的研究范式
        1.2.1 基于标记食物的行为范式
        1.2.2 基于毛细管喂食的行为范式
        1.2.3 基于进食过程中口器伸展的行为范式
    1.3 速激肽(Tachykinin)在果蝇体内的分布及其功能
    1.4 果蝇胰岛素生成细胞(insulin producing cells,IPCs)的调控机制
    1.5 本论文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果蝇品系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果蝇进食行为的测量
        2.3.1 利用MAFE测量果蝇进食的体积
        2.3.2 测量果蝇的PER
        2.3.3 通过染料标记食物测量果蝇进食的体积
    2.4 果蝇活动性和存活率的测量
    2.5 果蝇体重和长度的测量
    2.6 AHL注射
    2.7 免疫组化
    2.8 钙成像
    2.9 nSyb-GRASP成像
    2.10 PA-GFP标记神经元
    2.11 RNA的提取以及定量RT-PCR
    2.12 单细胞RT-PCR
    2.13 数据分析
3.实验过程与结果
    3.1 通过定量果蝇的进食体积揭示果蝇快速感知食物中营养的机制
        3.1.1 MAFE范式的开发和验证
        3.1.2 饥饿果蝇能够快速检测食物的营养
        3.1.3 果蝇通过SLC5A11和Gr43a区分糖类食物是否有营养
        3.1.4 结论
    3.2 一个新的饱觉感受器检测血糖并通过胰岛素生成细胞(IPCs)抑制进食
        3.2.1 通过行为学RNAi筛选鉴定出DTK-TAKR99D为潜在进食抑制因子
        3.2.2 DTK神经元调控果蝇的进食行为
        3.2.3 果蝇大脑中两对DTK神经元能被右旋葡萄糖激活
        3.2.4 PI TAKR99D神经元和胰岛素生成细胞(IPC)是SMP DTK神经元的下游
        3.2.5 TAKR99D神经元和IPC被摄入的营养激活来控制进食体积
        3.2.6 结论
4.总结与展望
文献综述 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研究进食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

(6)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1.7 质量控制
第2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发展
    2.1 研究方法和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研究结果
第3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验证
    3.1 研究方法和对象
    3.2 干预措施
    3.3 测量工具
    3.4 现场调查
    3.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设计和方法学
    4.2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4.3 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4.4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4.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工作场所超重肥胖干预的行为理论和效果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持久战及其营养保障架构的建立
二、战时营养调查及保障方案的提出
三、研究的学理化及其成果
四、从人才培养到专门教育的实现
五、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六、结语

(8)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关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国内外现状分析
        1.3.1 国内现状分析
        1.3.2 国外现状分析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1 符合大数据时代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
        1.4.2 优化营养学和膳食平衡的传播方式
        1.4.3 满足特殊年龄段人群的实际需求
    1.5 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1.7 课题研究流程
第2章 营养学和膳食平衡的概述与受众人群分析
    2.1 营养学综述
    2.2 食物营养学问题分析
    2.3 膳食平衡的综述
    2.4 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的问题分析
    2.5 问题分析总结
    2.6 受众人群的分析
        2.6.1 基于健康人群的分析
        2.6.2 基于非健康人群的分析
        2.6.3 问卷调查问题总结(问卷调查详见附录1)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
    3.1 信息图形化设计概述
        3.1.1 信息图形化设计的概念
        3.1.2 信息图形化设计的分类
    3.2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原则
        3.2.1 可视易读性原则
        3.2.2 引导易懂性原则
        3.2.3 趣味易识记原则
        3.2.4 高效易适用原则
    3.3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方法
        3.3.1 分析关联法
        3.3.2 信息解构法
        3.3.3 图形强化法
        3.3.4 趣味识记法
        3.3.5 色彩吸引法
        3.3.6 量化信息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实践分析
    4.1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可行性分析
    4.2 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流程
        4.2.1 关于营养、膳食平衡、疾病的内容收集
        4.2.2 针对不同受众人群的信息整合分类
        4.2.3 基于不同目标人群图形化设计的综合运用
    4.3 营养学膳食平衡中以疾病人群为中心的设计需求分析
    4.4 营养学膳食平衡信息图形化的用户视觉需求分析
        4.4.1 主题图形的设计分析
        4.4.2 辅助图形图标设计分析
        4.4.3 色彩运用分析
        4.4.4 文字要素分析
    4.5 信息媒介的选择
    4.6 设计方法实践
        4.6.1 疾病特征的图形化设计
        4.6.2 膳食食材的趣味性设计
        4.6.3 每日膳食所需的信息设计
        4.6.4 膳食摄入比例的图形化设计
        4.6.5 设计方法的综合实践展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问卷调查
附录2:五大高发疾病患者综合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智能营养配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养配餐简介
        2.1.1 营养以及营养配餐的基本概念
        2.1.2 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
        2.1.3 能量及其计算
    2.2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2.2.1 多目标优化的发展与应用
        2.2.2 多目标优化的模型
    2.3 遗传算法的原理及数学模型
        2.3.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2.3.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3.3 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
        2.3.4 遗传算法中各算子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营养配餐模型建立
    3.1 现有配餐方法问题分析
        3.1.1 食物交换份算法介绍
        3.1.2 食物标准交换份的建立
        3.1.3 食物标准交换份算例分析
        3.1.4 配餐结果分析
    3.2 多目标规划营养配餐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遗传算法的改进与模型求解
    4.1 多目标规划转为单目标规划问题
    4.2 遗传算法改进及其应用
        4.2.1 编码以及生成初始种群
        4.2.2 适应度函数设计及改进
        4.2.3 选择算子的改进
        4.2.4 交叉算子的改进
        4.2.5 变异算子的改进
    4.3 数值算例分析
        4.3.1 模型相关参数
        4.3.2 遗传算法求解
    4.4 配餐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营养配餐系统设计
    5.1 营养配餐系统应用前景分析
    5.2 系统总体结构与流程设计
        5.2.1 人机交互模块
        5.2.2 系统配餐模块
        5.2.3 数据库管理模块
    5.3 营养配餐系统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食物成分表
附录2 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
附录3 食物营养评分表
附录4 部分关键程序
附录5 关于学校普及营养配餐的调查问卷
致谢

四、《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护士教练培训课程内容的初步构建研究[D]. 张豆豆.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大数据糖尿病患者膳食管理系统的设计[J]. 章琦,章玮,白正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3)
  • [3]回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应用中效果的临床观察[D]. 李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营养教育对乳制品消费者认知和消费意愿的影响[D].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对果蝇大脑中一类新型血糖感受器,果蝇速激肽及其下游神经环路的鉴定和功能分析[D]. 祁伟. 浙江大学, 2020(08)
  • [6]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D]. 孔静霞. 浙江大学, 2020(01)
  • [7]抗战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J]. 王公,杨舰.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8)
  • [8]基于营养学膳食平衡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研究[D]. 郝俭俭.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智能营养配餐系统研究[D]. 李宁. 燕山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实用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方法手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