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晚清财政的若干问题

略论晚清财政的若干问题

一、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郑欣[1](2020)在《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文中指出晚清以降,西方各国不断扩大对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亦跟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传播至中华各地。由于来华基督教的迅速传播,以及传教士对中国人民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涉,中国各地教案与人民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张之洞在晚清长期担任地方督抚,与近代来华基督教的接触可谓非常频繁,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涉教思想与实践。通过分析张之洞地方督抚任上与基督教的交涉实践,本文将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的应变之策总结为:第一,协调保护各国官商民教。镇压会匪与反洋教运动;严禁匿名揭帖,打击谣言,捉拿造谣生事匪徒;保护商民教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第二,审慎、持平地办理教案。查核案情,破除民教畛域之见,讯明严办民教交涉案件;秉公妥结教案,合理赔偿,理据兼备地拒绝外国领事和传教士、教民的无理索求;惩办保教不力的官员,严惩滋事民众;查阅教堂,筹办育婴,防止发生教案。第三,加强对基督教势力的合作与管理。一方面限制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特权。禁止传教士借教案干涉中国内政,限制传教士在内地买地置业和设堂传教;拒绝传教士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利用传教士的人脉和知识兴办洋务事业和举办新政。总而言之,张之洞对待基督教的思想认识以及应变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与时俱进、讲求实际的特点,发展趋势是由批判走向建设,忠君卫道的思想贯彻始终。透过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不仅可以了解张之洞在不同时期应对基督教这一外来事物的思想与实践的转变与特点,而且可以对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个人形象与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代表的晚清上层人士、近代官绅面对外洋事物的思想转变和社会变革的心路历程,也可更好地认知张之洞与晚清政治、外交的关系。

陶旭佳[2](2019)在《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文中提出同治十三年(1874)的中日台湾交涉引发朝野震动,清廷随即便展开海防筹议。对于这场讨论,学界既往重心在于“海防与塞防之争”,比较忽视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为回应这场争论,郭嵩焘写就《筹议海防事宜疏》,表达了其对海防六事和洋务的看法。然学界往往侧重郭氏之洋务观和富强观,却鲜见对该疏原意的探讨,若从海防史的视角去解读其海防疏之内涵,也许更符合当时的语境。集新旧、南北身份于一身的郭氏,其海防取向可作为观照近代海防史的一个切面。在鸦片战争后的两次海防讨论中,部分士人试图以着书宣传海防观念。报刊舆论、海防译书和西方海防观念的传入也在形塑着国人的海防认知,“筹海与制夷”逐渐得到认可。而早年的郭氏经历了数次战争,于海防有切身的体会。在其赋闲家居时,便对北廷辩争中朝廷的海防人才培养方案感到困惑,认为总署和诸臣皆失。台事专约签订后,朝廷谕令海防六事交予沿海军政官员妥议。由此引发的讨论持续了七个月之久,从地方到中央,沿海督抚和京官各叙己见,一时争论迭起。筹议的余波也蔓延到中下层,社会舆论议论纷纷。光绪元年(1875),正值筹议喧嚣之际,郭氏因台事被召入都,其奏陈的海防折即为回应筹议中的各方观点。此折亦是其海防术略的集中体现,包括筹防三策和本源四计,“三宜四计”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他继而推导出“海塞防并重”、“政教为海防之本”、“资商贾之力以兵”的主张。种种言论均显露出郭氏不同于李鸿章等海防要员的取向,中下层人士和中央也给予了回应,进而推进海防政策的调整。赴闽后他着手处理台事,折射出海防观的延伸——海岛观。在海防视域下的郭嵩焘与李鸿章有诸多异同,李氏作为海防重臣,他主张“废塞防、重海防”无可厚非,而郭氏则据时势推出“海塞防并重”论,亦颇具新意。在具体战术上,两者于重点设防、以守为战和以守为款上较为一致,于富强本图和船炮购置有分歧,但均主张师法西洋,师法之别在器物和政制。最特别之处在于郭氏之本末论,有三层含义,首以“政教为本,防边为末”为要,后实转变为以“人心风俗”为本。两种取向各自代表了晚清海防观念史的不同路径,对理解近代人物海防观念的转变有诸多裨益,亦可彰显郭氏海防观的独特处。由上述种种论述,可推出郭嵩焘的海防观在溯本与开新之间。溯本,意指其观念立足点仍在传统,他并未超出传统陆基海防体系的构想,但将通商融入海防中确是近代海防观念史中的创见。开新,意指其“本末之辩”超出了主流话语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取法西洋的途径,这一途径在沉寂多年后才为后世发掘。在近代海防与洋务的交融态势下,诸多海防观念的合力处汇成一股主流,郭氏海防观即是这股洪流中的支流,也是反思海防和洋务近代化的一面镜子。这印证了晚清海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艰难,亦可供当代海防术略构建的鉴戒。

汤浩[3](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上官小红[4](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刘丽,胡槿,杜华[5](2009)在《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刘丽,胡槿,杜华[6](2008)在《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刘丽,胡槿,杜华[7](2007)在《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刘丽,胡槿,杜华[8](2006)在《2005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认为

刘丽,胡槿,杜华[9](2005)在《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黄淑美,伍慕仪[10](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研究说明

二、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时间之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法战争前的张之洞与基督教
    第一节 词臣学使时期对基督教的初步认识(1863—1881)
    第二节 巡抚晋省时期对基督教的进一步认识(1882—1884)
第二章 两广总督张之洞与基督教(1884—1889)
    第一节 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的防患之策
    第二节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的民教治理之策
第三章 张之洞总督湖广前后涉教实践与思想(1889—1907)
    第一节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的张之洞与基督教之交涉
    第三节 分析
第四章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思想认识与应变方法评析
    第一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态度与应变方法的两次转变
    第三节 张之洞涉教事务之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时段、概念与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海国时代与郭嵩焘行迹
    第一节 海疆多事与中日交锋
        一、海权、海防与“海战”
        二、“岛夷要约”的冲击
    第二节 士人与民众的海防观念
        一、筹海与制夷:《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
        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之海防译书考
        三、《防海新论》的引介和传播
        四、《申报》视野下海防舆论的塑造
    第三节 海涛扬波:郭氏初悟海防
        一、游幕生涯:浙江、天津
        二、北廷辩争中的困惑
第二章 “海塞防并重”:郭嵩焘海防观的构建与术略
    第一节 海防筹议论争(1874-1875)
        一、亡羊补牢:总署海防六事
        二、备御之策:甲戌督抚复奏
        三、风波再起:乙亥京师廷议
    第二节 筹防三策:郭氏之海防战略
        一、“据要地,扼海口”
        二、“正朝廷,因民利”
        三、“察事变,任人才”
    第三节 本源四计:郭氏之海防战术
        一、“急通官商之情”
        二、“通筹公私之利”
        三、“兼顾水陆之防”
        四、“先明本末之序”
第三章 郭嵩焘海防术略的诉求与回应
    第一节 海防筹议中郭氏的诉求
        一、筹饷事宜的处理
        二、本在政教,末在防边
        三、船炮的购置问题
    第二节 郭氏海防观的回应
        一、刘锡鸿之评论
        二、中枢采纳与海防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台地抚番中的海岛观念
第四章 海防视域下的郭嵩焘与李鸿章
    第一节 海防观念的共性特征
        一、“理势合一”:经世传统的承继
        二、“以守为战”与“以守为款”
        三、由天下到万国的地理观
    第二节 海防观念的不同面相
        一、海防与边防之偏重
        二、富强之本图何在
        三、铁甲船能设与否
    第三节 潮流的归趋:海防与洋务的交融
        一、主流与支流
        二、“本末论”的演变
结语 溯本与开新之间:晚清士人海防观的转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清末财政若干问题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张之洞对来华基督教之认识与应变研究(1882-1909)[D]. 郑欣. 暨南大学, 2020(04)
  • [2]同光之际郭嵩焘海防观研究(1874-1875)[D]. 陶旭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4]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5]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9(05)
  • [6]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8(05)
  • [7]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7(05)
  • [8]2005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6(05)
  • [9]2004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5(05)
  • [10]《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标签:;  ;  ;  ;  ;  

略论晚清财政的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