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声”:台湾同胞的精神家园

“台湾之声”:台湾同胞的精神家园

一、《台声》:台胞的精神家园(论文文献综述)

新华社[1](2021)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文中提出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克强主持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梁琚雯[2](2020)在《从生命体验、历史反思到文学超越 ——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记忆》文中认为大陆迁台作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历史记忆见证了两岸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的时代变迁,亲历感受到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悲苦与欢乐,堪称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对抗战本质、苦难境遇和流离经验的历史反思与文学超越态度,对于个体生命意义、集体身份认同和民族精神的确认,突破了传统历史叙述的线性思维,彰显出记忆诉说的丰富建构性。其文学实践也为推动两岸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从纵向演进来看,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记忆大体经历了由“生命体验”、“历史反思”到“文学超越”的过程。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论题的研究意义、大陆迁台作家及其回忆录的概念界定、新世纪“回忆录书写热”的现状探析,并对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创新点、“文化记忆”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一部分:“生命体验: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体验与文体选择”。大陆迁台作家的抗战体验因主体身份际遇的变迁有着离散境遇下对身份困境的独特感受,家国体验中复杂的历史内涵以及在现实境遇中对大陆和台湾的双重乡愁辩证。抗战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记忆,需由媒介来承载参与,而回忆录以其“记忆交织的文体形式”、“历史回溯的文体风格”、“记忆真实的文体追求”的文体特性作为承载记忆的最佳文体,成为了大陆迁台作家抗战记忆的文体选择。经由回忆录的媒介作用,大陆迁台作家的抗战记忆参与、见证了20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历史。第二部分:“历史反思: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反思与成因探究”。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反思正是基于作家的后见之明,审视这段“民族抗战史”到底给中华民族、集体以及个人带来了什么?他们反思民族苦难创伤、集体身份困境以及个体命运走向。在其记忆反思的背后,海峡两岸特殊的历史境遇、时空迁移带来的移民情结、世纪之交台湾的现实语境,为其重塑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内涵。第三部分:“文学超越: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隐喻与建构诉求”。在其抗战记忆的文学超越中,他们辩证了抗战之于个体、集体以及民族所产生的不同的符号隐喻。其抗战记忆不仅是苦难和流离岁月的生命见证,也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象征。因此,在其抗战记忆的隐喻背后,有着强烈的心理诉求。他们的抗战记忆具有实现文化建构的目的,即辩证自我身份定位、寻求国族认同的文化归属,建构这一代人的身份话语,为历史留下可供回忆的生命印记。结语部分:总结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记忆,归纳文学史意义及局限之处。

刘兰炜[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然而,也正是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有国际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同时,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台湾从幕后走向台前,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方都希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最大的外部条件。在国内,随着中国综合国显着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备了更多更充分的条件。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现实转变,这也要求回应人民诉求,将祖国统一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在台湾岛内,新旧因素也交织存在,其中既有历史地缘因素导致的认同差异逐渐强化,又有岛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岸联系日益紧密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又有台湾社情民意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又与时俱进,深刻洞悉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述,这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广泛而深刻对台工作实践,在复杂局势中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保持了台海局势稳定,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层次,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凸显了极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又防范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更在新时代探索和丰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使得祖国统一事业迈向了新的更高层次。

邢瑜辉[4](2020)在《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塞罕坝精神形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的过程中,是林场建设者们在拼搏奋斗中产生的优秀精神财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塞罕坝精神的凝练总结,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并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在结合过去生态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国传统自然观,运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研究正是符合现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结合了优秀的生态理论成果,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落实生态文明实践方面,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果受到了国际关注和认可,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话语权。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既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又符合我国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系统研究,全面深入挖掘其包涵的理论、实践等价值以及弘扬途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优秀精神的弘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分别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创新点层面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形成基础、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并对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之一,阐述了研究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意义,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完善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继承中国传统自然观,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国革命斗争精神,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及力量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第四部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弘扬途径,包括增强学术研究,强化教育引导,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

林青,高秀华[5](2020)在《非遗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以“保生大帝信俗”的认同研究为例》文中认为文化记忆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热门的重要理论。通过文化记忆,人们不仅可以确认自己的身份,还可以实现文化认同。非遗是两岸同胞的文化共同基因和精神密码,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对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乃至国家认同有重要的意义。民间信俗具有强大的连接民众及文化认同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保生大帝信俗的缘起、内容、闽台家族迁移和台湾早期开发的考察,梳理和构建闽台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增强根脉与祖地认同意识,实现两岸同胞一家亲,并使中华文化同根同源思想在台湾的年轻一代延续。

林华[6](2018)在《我们永远在一起》文中研究说明我是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后裔——高山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一份子,我有幸参与、见证了祖国40年的改革开放,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汇进了伟大时代的洪流,是一件荣幸和欣慰的事。从风华正茂到天命之年,这40年也成就了我骄傲自豪的人生。我和父母都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职工。我们一家人能与民大结缘甚深,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好中央关于台胞家属和子女工作问题的文件精神。从30多年前到民大报到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家"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安身立命之地,其二我情感所系的精神家园。我爱民大。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爱听清

林晓峰,曾萱[7](2018)在《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文中指出"两岸一家亲"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重要理念和主张。本文认为,文化融合是两岸一家亲的重要基础。台湾文化的主体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两岸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文章着重阐述了闽南文化在促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并就如何以闽南文化为共同文化载体,深化两岸一家亲的实践提出具体的路径。

张金川[8](2018)在《2017年“两岸一家亲论坛”在漳州举行 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2月27日至30日,"两岸一家亲论坛"——十九大精神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新机遇学术研讨会在漳州举行,为期4天。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十九大精神与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十九大国家发展蓝图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研究"和"新时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

吴亚明[9](2016)在《2016年8—9月 海峡两岸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月2日,"八闽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在福建福州启动来自两岸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学生与企业代表共聚,力求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搭建制造企业对接海峡两岸高校优秀设计资源与人才的平台。3日,海风出版社、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第三届海峡

郭涵[10](2014)在《体育的多功能性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体育的多功能性及其在海峡两岸关系演进中的显现和多种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功能在两岸关系演进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的探究和实践的验证。研究通过汲取学界对功能研究的成果,剖析体育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要素,博览海峡两岸体育同仁对两岸体育的评论,回顾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进程等,力求能较系统地论述体育的特有功能和体育功能在海峡两岸关系演进中的发展、变化,探索体育在海峡两岸社会关系演进中的功能价值。研究从“功能”视角出发,对体育的特有功能和这些功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化和可能产生的变化以及对海峡两岸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研究;论述了体育与多学科领域相互联系,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的功能显现;体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两岸关系的良好发展,并发挥能动作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回顾有利于掌握体育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特有的效能;体育功能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中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紧张到缓解,时局的波动,政党的更替都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体育的多功能性是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在体育的多功能性体现在健身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促进社会交往的功能上,即健身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两岸人民的团队互动和学术交流上;两岸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消除两岸隔阂、增强民族主义认同上;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合作,互惠共赢上;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上;促进社会交往功能主要体现在交通便利,你来我往,增进感情,增进了解上;体育功能的拓展是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扩大化的必由之路,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诸多屏障已被打破,对已有的功能和未开发功能进行拓展,是海峡两岸社会发展“互利双羸”的最佳选择;体育功能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中的显现受其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体育功能的发挥受时局影响、受民意驱使和体制的限制。在对体育功能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提出了若干的建议。

二、《台声》:台胞的精神家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声》:台胞的精神家园(论文提纲范文)

(2)从生命体验、历史反思到文学超越 ——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以“抗战记忆”切入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
    (二)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的概念界定
        1.大陆迁台作家的身份界定
        2.回忆录的“文史”特征及与传记、口述史的关系界定
        3.大陆迁台作家的“回忆录书写热”现象探析
    (三)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四)论题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生命体验: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体验与文体选择
    (一)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体验
        1.离散语境中的苦难体验
        2.现实处境中的怀乡体验
        3.命运变迁中的家国体验
    (二)回忆录:大陆迁台作家抗战记忆的文体选择
        1.记忆交织:回忆录的文体形式
        2.历史回溯:回忆录的文体风格
        3.记忆真实:回忆录的文体追求
二、历史反思: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反思与成因探究
    (一)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反思
        1.对战争所造成的苦难与创伤的审视
        2.对抗战导致的集体身份困境的反思
        3.对政治影响下个体命运走向的选择
    (二)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抗战记忆的成因探究
        1.历史追溯:海峡两岸独特的历史境遇
        2.文化心理:时空迁移带来的移民情结
        3.时代环境:世纪之交台湾的现实语境
三、文学超越: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隐喻与建构诉求
    (一)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隐喻
        1.“弦歌不辍”:民族精神与中国形象彰显
        2.“文化中国·地理台湾”:集体身份认同
        3.“烽火文心”:作家心路变迁与生命见证
    (二)大陆迁台作家抗战记忆背后的建构诉求
        1.边缘处境中的身份话语建构
        2.身份困境中的国族认同建构
        3.人道视域中的生命意义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大陆迁台作家生平简介(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列)
    (二)大陆迁台作家及其回忆录出版情况汇总表(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列)
    (三)大陆迁台作家总体分布图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历史背景
    一、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由来
        (一)1895年前台湾的历史沿革
        (二)1895——1945年日据台湾与“皇民化”
        (三)1945——1949年台湾回归祖国
        (四)1949年蒋介石集团兵败退据台湾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成型时期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持续巩固时期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稳步深化时期
    三、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重大历史成就
        (一)形成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二)确立了“九二共识”并不断巩固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三)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四)取得了一系列反“台独”及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现实背景
    一、国际方面: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风险与挑战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二)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
    二、大陆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一)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三、台湾方面:新旧因素交织存在
        (一)历史原因及地缘因素导致长期的认同差异日益强化
        (二)岛内政治力量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发展再次面临阻碍
        (三)岛内社情民意发生转变,青年政治认同“去中国化”明显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深化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
        (一)提出“民族复兴论”
        (二)提出“大陆发展决定论”
        (三)提出“融合发展论”
        (四)提出“心灵契合论”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实践深化
        (一)以“惠台三十一条”为蓝本的惠台政策全面落地
        (二)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抓手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谋划工作
        (四)福建先行先试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人民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
        (三)战略意识: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时代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
        (二)防范和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
        (三)探索和推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
        (四)争取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概述
    2.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基础
        2.1.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现实背景
        2.1.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2.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
        2.2.1 第一代塞罕坝精神
        2.2.2 第二代塞罕坝精神
        2.2.3 第三代塞罕坝精神
    2.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2.3.1 牢记使命的精神
        2.3.2 艰苦创业的精神
        2.3.3 绿色发展的精神
        2.3.4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3.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实发展
        3.1.1 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内容
        3.1.2 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发展
    3.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继承发展
        3.2.1 推动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
        3.2.2 提升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3.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传承发展
        3.3.1 加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指导地位
        3.3.2 赋予中国传统自然观新时代内容
    3.4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革命斗争精神的时代彰显
        3.4.1 坚定了人们的理想信念
        3.4.2 延续了我国革命传统
        3.4.3 为青年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3.5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精神动力
        3.5.1 体现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5.2 提升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5.3 增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信心
        3.5.4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3.6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弘扬路径
    4.1 深化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理论研究
        4.1.1 加强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创新研究
        4.1.2 提升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实践创新研究
    4.2 完善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教育引导渠道
        4.2.1 构建多样化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社会教育形式
        4.2.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4.3 创新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宣传方式
        4.3.1 加固传统媒介的宣传阵地
        4.3.2 打造互联网新媒体阵地
    4.4 丰富践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实践活动
        4.4.1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4.4.2 以践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为基础开发塞罕坝旅游资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非遗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以“保生大帝信俗”的认同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化记忆”概念的提出及文化记忆理论
二、“保生大帝信俗”缘起
    1.神话传说
    2.保生大帝信俗的内容
三、闽台家族移民对保生大帝信俗的推动
四、非遗、记忆、认同的逻辑
五、结 语

(7)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促进文化融合、建构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闽南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建构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台湾文化的主体是闽南文化
    (二) 闽南文化是催生两岸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三、闽南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实现路径
    (一) 不断加大闽南文化交流面
        1. 应创造条件, 扩大人员往来。
        2. 要突出重点, 覆盖青少年。
    (二) 不断提升闽南文化交流的层面、丰富交流的内容
        1. 要继续推进闽南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
        2. 要继续整合资源, 搭建若干个闽南文化交流平台, 持续开展两岸闽南文化主题活动。
        3. 要继续实施闽南文化入岛战略, 抓好入岛文宣活动和交流工程。
    (三) 不断发挥各种社会力量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1.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规划指导。。
        2. 要继续鼓励各种民间力量参与两岸文化交流。
        3. 继续鼓励大学等学术机构与台湾学术机构和社团组织加强互动。
    (四) 不断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及其辐射影响
        1. 继续加强涉台文物和闽台姓氏族谱的保护和交流。
        2. 继续加强闽南文化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 继续加强闽南地区闽南话母语的保护和传承。
        4. 要继续加强闽南文化经济圈的建设。
    (五) 不断创新两岸文化交流的途径
        1. 继续强化对台媒体的转型升级。
        2. 不断创造条件为台湾同胞使用大陆新媒体提供方便, 例如开发两岸青年共同的社交网络平台。
        3.
四、结语

(8)2017年“两岸一家亲论坛”在漳州举行 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论文提纲范文)

搭建一个长期的机制化平台
闽南文化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专家学者畅谈“两岸一家亲”理念
继续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

(10)体育的多功能性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境)内外对功能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国(境)内外对体育功能理论研究综述
        1.2.3 关于体育功能的历史演变
        1.2.4 国(境)内外对海峡两岸体育功能的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实证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功能与体育功能
    3.1 功能理论与应用概述
    3.2 体育功能的内涵、外延以及分类
        3.2.1 体育功能的内涵
        3.2.2 体育功能的外延
        3.2.3 体育功能的分类
第4章 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
    4.1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概述
    4.2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前景展望
        4.2.1 政治--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4.2.2 经济--合作互惠实现双赢
        4.2.3 文化--增强沟通增进交流
第5章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透析
    5.1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过程分析
        5.1.1 两岸“间接”交流阶段
        5.1.2 两岸“单向”交流阶段
        5.1.3 两岸“双向”缓慢交流阶段
        5.1.4 两岸“双向多方面”交流阶段
    5.2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结果分析
        5.2.1 为海峡两岸交流搭建沟通的“桥梁”
        5.2.2 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利于祖国统一
        5.2.3 推动体育相关领域的合作以及其他领域的交流
第6章 海峡两岸关系演进中体育功能的呈现分析
    6.1 海峡两岸在交往中体育发挥的作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6.1.1 基本情况分析
        6.1.2 对体育团体互访与学术交流的分析
        6.1.3 对社会情感交流的分析
        6.1.4 对体育文化交流的分析
        6.1.5 对两岸体育产业交流的分析
        6.1.6 对两岸政治的影响分析
    6.2 海峡两岸关系演进中体育功能呈现的结果分析
        6.2.1 体育健身功能在海峡两岸关系演进中的呈现分析
        6.2.2 以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情感发展的体育功能在两岸的呈现分析
        6.2.3 以促进两岸体育文化传承的体育功能的呈现分析
        6.2.4 以促进两岸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经济功能的呈现分析
        6.2.5 以建立两岸互信的体育的政治功能的呈现分析
    6.3 海峡两岸体育功能的拓展
        6.3.1 海峡两岸体育健身与娱乐功能的拓展
        6.3.2 海峡两岸体育社会情感和个体社会化功能的拓展
        6.3.3 海峡两岸体育的教育功能的拓展
        6.3.4 海峡两岸体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拓展
        6.3.5 海峡两岸体育的经济功能的拓展
        6.3.6 海峡两岸体育的政治功能的拓展
第7章 影响体育功能开发利用的若干因素
    7.1 体育功能的发挥受两岸时局影响
    7.2 体育功能的发挥受民意思维的驱使
    7.3 体育功能的发挥受体制限制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功能理论是研究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一个新的理论依托
        8.1.2 体育功能与多学科交叉呈现多样性
        8.1.3 体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有其能动作用
        8.1.4 体育功能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中呈阶段性变化
        8.1.5 体育的多功能性是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
        8.1.6 体育功能的拓展是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扩大化的必由之路
        8.1.7 体育功能在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中的显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8.1.8 对体育功能开发利用是两岸体育界同仁永恒的主题
    8.2 研究建议
        8.2.1 对海峡两岸体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影响因素仍需深入研究
        8.2.2 海峡两岸体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两岸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
        8.2.3 体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产生的功能应得到开发和拓展
        8.2.4 海峡两岸体育多功能性的发挥应遵循两岸时局的变化
        8.2.5 要注意对海峡两岸体育发挥的多功能性的驾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台声》:台胞的精神家园(论文参考文献)

  • [1]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J]. 新华社. 台声, 2021(11)
  • [2]从生命体验、历史反思到文学超越 ——大陆迁台作家回忆录中的抗战记忆[D]. 梁琚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D]. 刘兰炜. 武汉大学, 2020(05)
  • [4]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D]. 邢瑜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非遗是构建闽台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以“保生大帝信俗”的认同研究为例[J]. 林青,高秀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我们永远在一起[J]. 林华. 中国民族, 2018(12)
  • [7]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J]. 林晓峰,曾萱. 闽台文化研究, 2018(02)
  • [8]2017年“两岸一家亲论坛”在漳州举行 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J]. 张金川. 台声, 2018(02)
  • [9]2016年8—9月 海峡两岸大事记[J]. 吴亚明. 统一论坛, 2016(05)
  • [10]体育的多功能性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 郭涵. 集美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台湾之声”:台湾同胞的精神家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